传统春节习俗——主题班会

合集下载

传统节日春节主题班会教案5篇

传统节日春节主题班会教案5篇

传统节日春节主题班会教案5篇传统节日春节主题班会第一篇活动目的:1、让学生感受新年的欢乐气氛,用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新年的到来。

2、通过主题活动师生共同联欢,以及孩子们的载歌载舞,表达自己生活在校园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感受老师慈母般教导的愉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学习生活的憧憬。

活动地点:--班教室。

活动准备:1.布置教室,体现节日气氛。

2.主持人做好准备。

活动过程:主持人:罗文倩、沙玮颢、周琳、贾欣萍一、主持人开场语沙:踏着圣诞宁静的钟声,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祥和的平安夜。

罗:满怀无比喜悦的心情,我们即将迎来生机勃勃的20__(请自填)年元旦。

贾:新年拉近了我们成长的距离,周:新年点亮了我们快乐的生活。

合: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你的心扉,释放你的激情吧!这里将成为欢乐的海洋,让快乐响彻云霄吧!罗:现在,我宣布——“庆元旦迎新年”20__(请自填)年元旦联欢会现在开始!二、歌曲舞蹈大联欢沙:公历的新年是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

农历的新年叫春节,中国人常把“春节”叫做“过年”,这是我国最隆重、最古老的一个传统节日。

一般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元宵节)。

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扫尘、贴年画、贴春联、拜年、吃团年饭等。

贾:下面有请第一组同学朗诵古诗:元日周: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给予我们新的愿望。

让我们最真诚地道出一句:新年好!下面亲同学们听听歌曲,随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吧!(放音乐) 贾:一曲新年好让我们每位同学都兴奋不已,要知道我们--班每一个同学都是一只只美丽的金孔雀,一个个都是小小音乐家。

下面举行歌曲舞蹈大联欢,让我们放声唱起来,尽情舞起来吧!沙:第一个节目:老师沙:同学们,老师像园丁,给我们浇水、施肥,使我们茁壮成长。

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罗:第二个节目:新年好,请同学们边唱边跳。

罗:新年就要到来了,在新年到来之际,我祝愿同学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三、吹气球比赛周:下面我们进行吹气球比赛,我宣布比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每一轮两个小组拿一个气球,只能用嘴吹,犯规的同学淘汰,五分钟后,哪组的同学多,哪组获胜。

了解春节的历史文化主题班会6篇

了解春节的历史文化主题班会6篇

了解春节的历史文化主题班会6篇了解春节的历史文化主题班会(精选篇1)班级名称:励行级__班班会主题:展望未来、喜迎新年指导老师:x老师地点:__班教室主持人:__、__参与人员:__班全体成员班会时间:20__—__—__周x下午第x节课班会目的:为响应年级“创和谐、展风采、迎新年”的主题,促进班级同学积极奋进,努力求索,让班级成员展示自己十年或二十年规划,并以辞旧迎新庆祝活动,对过去一年作一回顾,对新的一年及未来进行全面的展望;同时通过全班同学的活动来增进同学了解与友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班会准备:布置班级成员写十年或二十年的我,并从中挑选出有代表意义的同学上台展示;收集并挑选班级__班入学以来的照片;制作PPT,准备相关音像材料;布置教室,体现节日气氛,购买写新年愿望的`彩纸。

班会过程:1、主持人开场白贻剑:在20__年姗姗远去的背影里。

__:在20__年将至的脚步声中。

贻剑:我们奏响了辞旧迎新的乐章。

合:“展望未来、喜迎新年”主题班会现在开始!__: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祝在座的各位合: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元旦快乐,万事如意!贻剑:回首20__年,我们骄傲。

__:回首20__年,我们自豪。

贻剑:回首过去,我们热情洋溢__:展望未来,我们斗志昂扬贻剑: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张开腾飞的翅膀__:向着更高的目标飞翔。

贻剑:在即将过去的一个学期里。

__:我们从当初刚进高中时的互不相识贻剑:到现在的一个团结又和谐的班级__:我们__班展示了怎样的风采呢?2、回顾20__年贻剑:现在请欣赏由捷茜和王煜为大家带来的《独家记忆》,记忆我们走过的风风雨雨,我们班级在即将过去一年里的风采,。

PPT展示班级入学以来各阶段的相片。

3、少年壮志当凌云__:回首过去,我们成长了许多,成长给我们的是拥有。

贻剑:拥有了成熟,也拥有了为理想而热情拼搏的毅志和勇气。

__:来年有一段春暖花开让我们播种希望,明年将是我们人生中最美的一段,贻剑:未来,我们将在成长中变得更加坚强。

(高三主题班会)春节元宵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高三主题班会)春节元宵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春节元宵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春节和元宵节是个快乐的日子,更是热闹欢跃的日子。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元宵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很多地方会举行一些活动。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的是春节元宵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五篇,欢送查阅!春节元宵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1一、活动主题以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平安团圆、孝老爱亲为主题,突出“喜庆祥和过大年,传统文化再继承〞,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和树立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着力营造欢乐、祥和、平安、健康、文明的节日气氛。

二、活动目标1、让学生在品味春节、元宵节的民风民俗中,体验家乡风土人情,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开展包饺子、制作小灯笼等实践活动,感受团圆、祥和的亲情,促进家庭和谐关系。

3、在“拜年〞中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祈福,培养孝敬、知恩图报的文明习惯,树立“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观念。

4、丰富未成年人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活动内容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的主题,遵循力所能及的原那么,开展“五个一〞活动。

1、创编一份“节日小报〞、完成一幅新春绘画。

学生通过网上学习或民间收集,深入了解我国民间的“年〞的来历、风俗等知识。

要求1-3年级完成新春绘画;4-6年级制作节日小报〔开学后进行展出、评选〕2、做一个小灯笼。

在元宵节前,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灯笼,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进行设计制作。

〔开学后进行展出、评选〕。

3、制作一张新春贺卡。

引导孩子动脑设计、动手制作一张新春贺卡,可参照市面流通的贺卡,添加新的元素,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祝福。

〔开学后进行展出、评选〕4、拍一张新春图片。

引导孩子利用、相机,在家人聚餐、外出活动时拍摄一张饱含团圆、喜庆气氛的新春图片,表达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过年活动班会记录内容(3篇)

过年活动班会记录内容(3篇)

第1篇活动主题:欢庆新春,共度佳节活动时间:2023年1月15日(农历腊月二十四)活动地点:班级教室一、活动背景新春佳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我们班级决定举办一场以“欢庆新春,共度佳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二、活动准备1. 班主任:负责策划整个活动,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 班级干部:协助班主任进行活动策划,负责活动现场的组织和协调。

3. 同学们:提前收集有关春节的文化知识,准备节目表演,布置教室环境。

三、活动流程1. 开场致辞(1)班主任致辞,对同学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并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学业有成。

(2)班长发言,介绍活动主题和流程。

2. 春节文化知识讲解(1)邀请班级同学担任主讲人,讲解春节的起源、习俗、传统美食等。

(2)播放有关春节的纪录片或短视频,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春节文化。

3. 节目表演(1)舞蹈表演:《欢天喜地过大年》(2)歌曲演唱:《恭喜恭喜》(3)小品表演:《拜年》(4)诗朗诵:《春节颂》(5)书法展示:同学们现场书写春联、福字,展示书法才艺。

4. 春联、福字赠送(1)同学们将自己书写的春联、福字贴在教室墙上,供大家欣赏。

(2)班主任为每位同学赠送一幅春联、一张福字,祝愿大家新年快乐。

5. 互动环节(1)猜灯谜:同学们轮流猜灯谜,猜对者可获得小奖品。

(2)知识问答:主持人提问有关春节的知识,同学们抢答,答对者获得奖励。

6. 总结发言(1)班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对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表示感谢。

(2)班长发言,对同学们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肯定。

四、活动总结本次“欢庆新春,共度佳节”主题班会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还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让大家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以下是活动中的精彩瞬间:1. 同学们认真准备节目,展现了自己的才艺。

2. 班级氛围热烈,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环节。

春节节日主题班会

春节节日主题班会

春节节日主题班会春节节日主题班会(精选7篇)上学期间,说到主题班会,大家应该都参加过吧?主题班会形式活泼生动,安排紧凑,气氛和谐。

那么,主题班会都有哪些类型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春节节日主题班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节日主题班会篇1活动背景: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们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列入法定国假日,这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视。

然而,青少年队员虽然热切盼望春节长假,但不少队员对这个节日的民俗意义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却知之甚少,认为所谓过春节无非就是家里人聚到一起吃吃喝喝,而至于春节的来历、风俗、文化内涵等知之甚少。

针对队员们缺乏对传统文化感知的现象,加深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特召开这次主题队会。

我街道泰南完小各中队成员实际情况比较特殊,如三(1)中队共有队员30人,有22位队员集中来自云南、湖南、贵州,其中含有土家族和苗族。

因此,对于春节的习俗、食俗等都有很大差异。

本次中队活动关注队员发展,重视队员主体地位,以队员为主,采用队员主持、队员负责、人人参与。

在中队活动中,倡导队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给孩子一个足够展示自己的舞台。

活动目的:1、通过这次主题队会,让队员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更多地了解春节,深切感受春节的文化内涵,积极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

2、通过这次主题队会,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队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通过队员对春节民俗等的了解,引导和激励队员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1、把队员按照各自地域分成四个小队,分别是:浙江队、湖南队、云南队和贵州队,四个小队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2、队员课前搜集各地关于过春节的习俗。

3、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制作展示材料和PPT课件。

活动形式:歌咏、歌谣、舞蹈、剪窗花等。

活动过程:一、中队长宣布班会活动的目的、意义,宣布活动开始,并有请主持人(播放音乐《春节序曲》)队员们,学期快结束了,我们将迎来一个盛大的节日——(全班同学回答: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春节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通用11篇)

春节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通用11篇)

春节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通用11篇)春节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乐曲和学唱歌曲,感受春节热闹、欢腾的气氛,体会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2、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演唱歌曲《过新年》,通过小组合作用歌声、舞姿、乐器创编节目“过新年”。

教学重、难点:1、在音乐中感受春节的热闹与欢腾。

2、用音乐去表现春节的热闹与欢腾。

教具准备:教材配套光盘多媒体课件各种春节饰品鼓锣其他的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1、媒体播放《好日子》MTV,带着课前准备要的“春节饰品”自由进教室。

2、听《晚会》的音乐。

师:我们来听段音乐,这段乐曲给你感觉是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好像是什么时候?3、学生回答后,并请说说你们在过春节的时候都干些什么?4、观看录像“北方人过春节”,再次聆听乐曲,感受热闹气氛,了解春节的传统活动项目。

5、春节是热闹的、欢腾的,听!同样是这段音乐,它给你的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听钢琴曲《晚会》。

6、学生比较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简要说明演奏乐器的不同,给人的音乐感受也是大不相同的。

7、今天,我们在此提前过一回简单的新年吧!播放乐曲(管弦乐演奏。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东西,随乐曲布置“新年教室”。

教师在黑板上写对联,上联:鞭炮声声锣鼓响。

下联:唱歌跳舞多欢畅。

横联:过新年。

8、布置好后,齐念对联。

(解决学唱歌曲中的难点句。

)二1、听歌曲《过新年》,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从哪里听出来的?(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聆听歌曲。

同时,了解歌词内容。

)2、教师提问:“咚咚咚咚锵”是什么声音?为什么在春节中会用上这两样乐器?3、教师出示这两种乐器,并示范演奏方法。

4、画面出示歌曲。

为歌曲加上这两种乐器伴奏:在“咚”上加鼓声,在“锵”上加锣声。

学生聆听,教师示范。

5、指名请几组(两位一组)上台演奏,其他小朋友徒手做。

6、学唱歌曲:①用“La”随琴模唱歌曲,提示学生正确的演唱姿势。

②教师范唱歌曲,从真实是声音中让学生感受歌曲。

小学春节主题班会教案5篇

小学春节主题班会教案5篇

小学春节主题班会教案5篇小学春节主题班会教案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学春节主题班会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小学春节主题班会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

2.感受春节亲人团聚的幸福,感受家庭和谐,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3.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二、教学重点: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难点: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习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家乡有关春节的习俗。

有关春节传说的视频、图片,各种与春节庆祝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磁带。

2.学生准备:查阅资料,收集春节的风俗图片和文字资料。

了解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

五、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谈一谈春节是怎么过的,都做了些什么。

交流收集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2.导入。

过年时的热闹和快乐,过年时的亲人相聚,过年时的爆竹声声……让我们难忘,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年,再一次感受浓浓的节日文化。

(课件出示过年的红火场面)板书:春节二、畅谈春节,感受气氛1. 通过回忆春节时的欢乐情景及课前查阅、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春节的了解。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场景、图片、视频等)(1) 春节简介(见补充材料)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2)过年的由来与传说。

(见补充材料)熬年守岁(观看动画年的故事)(3)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习俗有哪些?掸扬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倒贴福字、点蜡烛、点香火、置天地桌、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等。

小学生春节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生春节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生春节主题班会教案一、教案背景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间传统。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特制定本教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俗、美食等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春节的起源2. 春节的俗3. 春节的美食4. 春节的民间艺术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春节的起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生分组搜集关于春节的俗、美食、民间艺术等资料,进行自主。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分享成果。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春节主题的手工制作、表演、游戏等活动,增强体验。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班会的收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合作探究、分享成果时的表达能力。

3. 学生动手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鼓励创新。

六、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春节的起源、俗、美食、民间艺术的图文、视频资料。

2. 纸质资源:春节相关的故事书籍、手工制作材料等。

七、教学建议1. 提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确保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2.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表达,提高课堂氛围。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

4. 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八、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九、教学日期根据学校教学安排,适时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灶节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 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 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每 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 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 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 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旧时称腊月二十三为“送小灶”, 二十四为“送大 灶” .每当祭灶这一天,家家都要将灶台、案台、 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在神龛前设丰盛的祭 品送灶时,要把神龛中间的旧神位接下来,焚香 点烛,同时将旧神像在香炉前焚烧。焚烧时,全家 都要跪拜叩送,表示送灶神上天去“汇报情况” 了到。 了除夕晚上还要将灶 王爷接回来,称迎灶或 接灶。
初一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 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 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 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 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 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 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 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 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 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 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 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 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 "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 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 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 娱乐。
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 出现在宋朝。
元宵节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 “烤百病”“散百病”, 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 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 除灾。 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 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 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 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 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起源于 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 桃木板)。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 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 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 方向发展。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 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 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 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 水,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 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 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 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 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它表 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 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 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 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 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 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 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 饭前赶回婆家。
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 月二 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 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 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 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 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 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 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千盘,意谓新年五 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 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南பைடு நூலகம்人过春节习惯吃年糕, “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 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 高。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 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 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 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 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 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 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 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 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 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 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 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 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中国民间称正月初七这天为“人日”,“人胜节” 或“七元日”。据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 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 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 的生日。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还保留着“捞鱼生(类似吃
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 而我国北方地区则还有用炒过的大米拌上饴糖、 做成球状或方状食品食用的习俗,寓意太平安康。
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 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 良辰,人们要放一些 食物在床下、灶间, 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 物,以祈求来年五谷 丰登。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 “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 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 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 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谷日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 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 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 晴朗,则在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天日节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 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 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 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 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 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 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 法。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 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 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 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 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 神,即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 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 为财神贺辰。据说,财神爷 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 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 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 又称"穷子"。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 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 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 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 理。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 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 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 气" 统统扫出门。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 的神茶郁垒,其中一位 手执钢鞭,另一位手 执铁锏。如果鬼魂在 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 事情,神荼、郁垒就 会立将它们捉住,用 绳子捆起来,送去喂 虎,因而所有的鬼魂 都畏惧神荼、郁垒。
石头节
正月初十,称为石头节,俗称十指。先民认为万 物有灵,石头是有灵气的,它代表一种坚韧、沉 稳、尊贵、高尚,代表着圣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和优秀品行。石头节定在初十日,应该是从 初十的十音化来。十与石同音。这一天,民间忌 动石器,不搬石头。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 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 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 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 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 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 “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 成,或实心,或带馅。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 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 “三天官”,“天地官” 喜“ 乐,人故”上元节要燃 灯。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 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
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 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 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 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 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 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四项: 吃团圆饭、祭祀、放鞭 炮、守岁。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 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 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腊八节:
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 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 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节"。腊八这一 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 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 物(也可选自己喜爱的如芡实、栗子等)。腊八这一天,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 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 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 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 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