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居住风俗和服饰风俗
蒙古族的风俗作文6篇

蒙古族的风俗作文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蒙古族的风俗作文6篇通过写作文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作文是记录生活的照相机,让我们的回忆定格在文字里,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蒙古族的风俗作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蒙古族的风俗

蒙古族的风俗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
蒙古袍很受蒙古族男女老幼的喜爱,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做成,大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采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织成。
蒙古袍两袖长而宽敞,下面左右不分衩,领子很高;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做为装饰。
男袍大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大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不可少腰带和马靴,这样的衣着并使男子汉变得彪悍洒脱;女子则变得身材苗条、矫健。
蒙古靴存有布靴、皮靴两种。
布靴:美观精致、坚硬小巧;皮靴:bigger珞丹,结实合身。
蒙古族的服饰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尝试过的,令我们很向往!民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蒙古包结构直观,收纳便利,运送小巧,十分适宜蒙古族人们的生活。
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采用面积却非常大;而且空气流通,光线也较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定居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近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著显著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居住习惯和地方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居住过的,我对蒙古族的民居的风格有着一种很强烈的喜爱!饮食蒙古族人民大多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
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招待客人时用的“美味佳肴”。
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
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加之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上岸,切开条状,一起放进水中蒸熟,然后摆上各种佐料食用。
味道鲜美美味,很受到人们的钟爱,全羊汤就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
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将皮剥去后放入锅中,放入调料,进行蒸煮,可谓色香味俱全,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传统风俗文化,代代相传,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一、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传统的居住建筑,也是蒙古族人民的象征。
蒙古包是由木框架和毡子构成的,外形呈圆锥形。
内蒙古的草原上到处可见蒙古包,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更是家人团聚的象征。
在蒙古包里,人们可以享受到温暖和舒适,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二、马术表演内蒙古是马背上的民族,马术在这里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文化内涵。
每年的七月,内蒙古都会举办盛大的马术表演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彩的马术表演,如赛马、马球等。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内蒙古人民的马术技巧,也体现了他们对马的热爱和崇尚。
三、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调,采用宽松的设计,适合驰骋草原。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裤子,女性则穿着宽松的袍子和裙子。
蒙古族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四、蒙古族的舞蹈蒙古族的舞蹈是内蒙古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舞蹈通常以骑马和放风筝为主题,舞姿优美、独特。
蒙古族的舞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体现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五、奶茶内蒙古的奶茶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品。
奶茶的制作方法独特,首先将茶叶煮沸,然后加入牛奶和盐,最后搅拌均匀即可。
奶茶不仅具有浓郁的香味,还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被当地人民视为珍贵的礼物。
六、民间音乐内蒙古的民间音乐丰富多样,以马头琴和蒙古大鼓为代表。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它发出悠扬的音乐,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草原的宁静和祥和。
蒙古大鼓则是内蒙古的传统乐器,它的声音雄壮激昂,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草原的豪迈和热情。
七、草原婚礼内蒙古的草原婚礼是当地人民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新娘和新郎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饰,在草原上举行婚礼。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素材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素材作文素材《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
这种袍子,宽大袖长。
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
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
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
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
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2)饮食: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
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
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
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
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
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
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
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其特点包括:
1. 游牧传统:蒙古族人民继承了古代东胡、鲜卑、室韦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形成了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文化特征。
2. 草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主体,蒙古文化在历史上融合了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综合型文化形态。
3. 语言和历史:蒙古族使用蒙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朝时期曾统一中国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
4. 传统节日:蒙古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这是一项集体育比赛、民族文化展示和社交活动于一体的盛会。
5. 服饰和饮食: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蒙古袍为主,饮食方面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如手扒肉、酥油茶等。
6. 艺术和舞蹈:蒙古族的舞蹈充满活力,以马头琴演奏和长调歌曲为代表,体现了蒙古族豪迈的性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7. 家庭和社会习俗:蒙古族社会强调尊老爱幼,有着严格的祝寿习俗和葬礼习俗,以及对待客人的特定礼节。
8. 禁忌和忌讳: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禁忌和忌讳,如做客时的忌讳,以及对某些数字的特殊看法。
蒙古民俗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内在气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中
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文化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现代元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内蒙古传统风俗

内蒙古传统风俗内蒙古是我国的一个自治区,是草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风俗。
这些风俗代表了内蒙古人民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的体现。
一、牧民生活与草原文化内蒙古地广人稀,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牧民们过着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他们居住在蒙古包里,以牧马为生。
每年夏天,当草原上鲜嫩的青草长满大地时,牧民们便会迁徙到新的牧场,这被称为“放牧”。
在放牧的过程中,他们会借助马匹的力量,带领群牛、羊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享受着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二、马头琴与长调马头琴是内蒙古传统乐器,它是由马头形状的琴身和马尾巴形状的琴弓组成。
马头琴是内蒙古民族音乐的代表,它能够表达出草原上的壮丽和神秘。
而长调则是内蒙古传统音乐的一种演唱方式,通常由一位歌手用悠扬的嗓音演唱,歌曲内容多以赞美大自然和表达对草原生活的热爱为主题。
三、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是内蒙古传统的体育盛会,也是蒙古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每年夏天,来自各地的蒙古族人民齐聚一堂,在草原上举行各种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如马球、摔跤、射箭等。
那达慕大会不仅是一场盛大的体育竞技,更是展示蒙古族传统文化和草原生活的平台。
四、蒙古包与奶茶蒙古包是内蒙古传统的居住方式,它是由木质骨架和羊毛毡覆盖而成,形状呈圆顶状。
蒙古包内部宽敞而舒适,能够抵御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
在蒙古包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宁静和温暖,这也是内蒙古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的一种表达。
奶茶是内蒙古人民的传统饮品,它由牛奶、茶叶和盐混合而成,口感浓郁香甜。
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喝一杯热腾腾的奶茶不仅可以温暖身体,还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五、蒙古族服饰与脚镣舞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长裤和高筒靴,头戴蓝色斗笠。
女性则穿着五颜六色的长袍、长裙和彩色头巾,手持手绢,脚踏绣花鞋。
蒙古族服饰的颜色鲜艳多样,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俗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俗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草原之一,也是蒙古族人聚居地。
大草原的风俗独特多样,包括民俗风情、牧民生活、节庆活动等方面。
一、民俗风情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蒙古族人的聚居地,蒙古族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他们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装,男子们常戴着圆顶蒙古帽,女子们则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
蒙古族人民以奶制品为主食,喜欢喝奶茶、吃奶酪,还有独特的烤羊肉和炖羊肉等美食。
二、牧民生活在大草原上,牧民是主要的职业。
他们以放牧为生,养殖着成群的牛羊。
牧民们居住在蒙古包里,这是一种圆顶的帐篷,用毡子覆盖,内部设有炉灶和床铺。
每天,牧民们早早起床,开始放牧牛羊,一直到傍晚才返回蒙古包。
他们的生活节奏很悠闲,与草原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节庆活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娱乐"。
每年夏季,蒙古族人民都会举办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各地的牧民们会骑马、射箭、摔跤等,展示他们的勇敢和技艺。
此外,还有蒙古族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
四、自然景观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
广袤的草原上,草地连绵起伏,湖泊星罗棋布。
每年夏季,大草原上的花海绚丽多彩,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大草原上还有蒙古包、马奶酒、草原音乐等独特的文化特色,使人们感受到了大草原的独特魅力。
五、草原民歌舞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独特的民歌舞艺术而闻名。
蒙古族人民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对大草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激。
他们以悠扬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展现了他们的独特魅力。
蒙古族的歌舞多以马、牛为主题,有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总结起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俗独特多样,包括民俗风情、牧民生活、节庆活动等方面。
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生活悠闲而又充满活力。
大草原上的自然景观壮丽美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大草原的风俗文化丰富多彩,是一片令人向往的美丽草原。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大约有400多万人。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风俗习惯十分丰富有趣。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一、家庭和家居在蒙古族的家庭中,各个成员的关系非常亲密。
通常,家庭是多代同堂居住的。
一般情况下,祖父母会居住在家中,并积极参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会为家庭提供智慧和经验,更会传承蒙古族的文化和传统,让家人们了解和继承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蒙古族的家庭多半是蒙古包或皮帐篷,这种居住方式就像是蒙古人民的象征。
蒙古包是一种圆形的帐篷,里面有一个火炉,可以用来做饭、取暖和照明。
皮帐篷则是用羊毛和羊皮制成的,结实耐用,非常适合生活在荒凉的草原上。
二、服饰男性和女性的服饰在蒙古族中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都非常喜欢穿上五颜六色的服饰。
男性通常会穿长长的袍子、宽松的长裤和厚重的靴子。
他们也喜欢带上配有大尺寸银币的帽子和卡拉瑟(即蒙古国标志性的脚链)。
另外,男性也会像贵族一样穿上可爱的金银项链和手镯。
女性则穿上漂亮的长裙和羊皮马靴,这些服饰颜色明亮且充满诗意。
女性们还喜欢戴上漂亮的项链和耳环,这些珠宝为她们的穿着增添了光彩和魅力。
三、婚礼习俗在蒙古族中,婚礼是非常盛大的,通常会持续几天时间。
在婚礼期间,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踩踏、唱歌、跳舞和射箭比赛等。
另外,新娘和新郎通常会在马上遨游,举办一场盛大的“新婚巡马”仪式。
这个仪式的意义是象征着蒙古族人的独立和自由,新婚夫妇能够在马上翱翔,在草原上享受自由和美好的生活。
四、节日和庆典蒙古族人非常重视节日和庆典,并且在这些时候会尽情地享受和狂欢。
例如,“那达慕”节是蒙古族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它象征着蒙古之王盖世太保的诞辰。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精彩的活动,例如摔跤、射箭、马术表演等等。
人们还会穿上盛装,唱歌、跳舞并尽情地狂欢。
另外,蒙古族人还会在“萨卡尔”节庆祝新年。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点燃篝火,唱歌跳舞,象征着新的一年中光明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居住风俗和服饰风俗
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民族风俗,自然蒙古族也不例外。
蒙古族作为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成就了今天蒙古族特有的风俗习惯。
1.蒙古族居住风俗
蒙古族特有的典型的居住形式——蒙古包。
蒙古包是一种帷幕式的住所,圆形,圆顶,通常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覆盖,蒙语则称“格尔”。
蒙古包是由陶脑、窝呢、哈那、毡墙和门组成的。
天窗,蒙古语称“陶脑”,位于蒙古包顶中央,它可以排烟、通气、照明、采光。
窝呢,即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
哈那,即蒙古包的木制骨架。
搭包时,各部分连接固定后,除天窗外,其余部分都用围毡覆盖,用马鬃马尾绳拴好拉紧即可。
门框为木制,门帘用柳条和马鬃、马尾绳编织。
贫苦牧民的蒙古包由4个哈那或6个哈那组成。
富裕牧民的蒙古包由6个哈那或8个哈那组成。
王公贵族的蒙古包由10个哈那组成,能容纳50—60人。
蒙古包的独特造型,具有了计时功能,这是蒙古包与其他任何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
蒙古人把蒙古包的天窗制做成日月形,乌尼杆围绕天窗形成光芒四射状。
这种独特的造型不仅反映蒙古人对日月的崇拜,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早已认识和掌握了蒙古包的计时功能。
早期的蒙古包一般由四个哈那组成,每个哈那可安装14根乌尼,4个哈那共安装56根乌尼,再加门框上安装的4根乌尼,一个蒙古包总共有60根乌尼杆。
每个乌尼杆之间形成矿角,围绕天窗的60根乌尼杆形成360角。
蒙古包的这种角度分配方法完全与现代钟表相一致。
日
出到日落,阳光从天窗射人蒙古包内,每天的光线在包内顺时针绕一周,牧民根据太阳光线照射的不同位置,把一昼分为12——14个小时,而且对每小时给予了准确的命名,以便准时安排生产和生活。
蒙古包是适应游牧经济而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建筑。
为了逐水草、便畜牧,蒙古包搭盖的地点必须选择距离水草近的地方,其次还要在背风处。
夏季要设在高坡通风之处,避免潮湿;冬季要选择山弯洼地和向阳之处,寒气不易袭人。
蒙古包搭拆容易,搬运方便。
牧民随季节变化游牧,需要不断地拆包和搭包,而蒙古包的构造却是既简单又科学。
搭包拆包通常出自妇女之手,几小时之内便可以完成。
蒙古包像个圆锥体,能够比较好地起到防风、防雪、防雨作用。
塞外冬季多刮西北风,矮小的包门向南或东南开,这样寒气就不易袭入包内,门外雪也不易堆积。
蒙古包是用数根细木棍和毛皮拴结而成,拉开时便成蒙古包墙壁,拆叠起来还能当牛车的车板。
羊毛毡虽显粗糙,却能避风雨,御寒暑。
因此,包内冬暖夏凉,住起来特别舒适。
包内地上的铺设,因贫富而异。
一般牧人多用牛羊皮或一层毛毡子铺垫;富户除铺一二层毡子外,上面再罩花毯。
蒙古族有尚西的习俗,因而在蒙古包内的西北面放置装有佛龛、佛像、祭品的佛匣子,北面放置床桌,西南面的“哈那”上悬挂牧人所用的马鞭和其他骑马工具。
在牧人眼里,这些东西十分重要,绝不能放在东边。
东边一般放置竖柜,东南面则放置炊具。
普通的蒙古包外,往往以柳条或榆树枝围成一个院墙。
在墙的附近建圈养家畜的棚子,棚前堆积牛羊粪等燃料。
在古时,每户都有勒
勒车。
勒勒车排列于蒙古包的周围。
虽然蒙古包的构造方法都一样,但在形式、内容等方面仍有所区别。
纯游牧牧民的毡包是要随时转移的,因此其构造、形状、大小及包内格局虽然与固定式蒙古包相同,但其支架不必埋入土中固定,院内不必用木栅围起,包内的装潢也比较粗糙。
而固定式蒙古包,虽然同样是用毛毡做盖和墙,但与转移式蒙古包相比,其墙基埋入地内,毡包周围用土夯实,院内要用木栅围绕,包内的装潢也较为讲究。
2.蒙古族服饰习俗
蒙古族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即右开斜襟、高领、长袖、肥大、镶边,下摆不开叉的长袍。
平时多常穿布料衣服,年节或喜庆日,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
他们喜欢用对比度强烈的、鲜艳夺目的红、绿、蓝等颜色。
无论男女,均喜欢扎鲜艳的腰带,也是上身重要的装饰物。
男子通常在腰带两边佩挂蒙古刀,挂火镰和鼻烟壶褡裢。
不分男女都爱穿高筒皮靴,牧区喜欢穿香牛皮靴和高腰马靴。
农业区平时虽已不穿靴子,但在年节穿靴帮和靴腰上绣有各种花纹图案的、布面大绒靴的习惯保留下来。
蒙古族妇女的传统穿着打扮,虽然各地都穿袍服,但是,过去由于居住地区和从事的生产不同,也就使不同地区的服装式样有了差异。
如科尔沁、喀喇沁地区妇女的服装,受满族服装影响较大,多穿宽大直筒到脚面的长袍,两侧开叉,袖口和领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穿着时不扎腰带,脚穿绣花鞋。
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一带的妇女们,身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袍子,重红绿浓颜色,穿着时扎腰带,足登皮靴,以适应乘马放牧的生活需要。
布里亚特妇女则穿束腰
裙式起肩长袍,上身罩紧身坎肩,偏爱蓝、黑、古铜等对比不太强的颜色,显得朴素典雅。
当然,作为结婚标志服,穿坎肩的不单是布里亚特妇女,其他地方的妇女也穿坎肩,只是款式有长短而已。
因此,人们很容易从服饰上识别出婚嫁与否。
作为显示自己民族气质、个性和特征的民族服装——蒙古袍,其传承性仍很强,即使在城市和农村牧区,每逢喜庆大典,蒙古族人民大多喜欢穿民族服装,以增添节日的气氛。
也有很多人在参加重要的社交活动时,也要作为礼服穿上民族服装。
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花纹图案。
其中有以五畜和花鸟为内容的动植物图案,以山、水、云、火为内容的自然风景图案,以吉祥如意为内容的‘乌力吉(吉祥)‘图案等。
这些富有草原生活气息的民间图案,其表现手法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蒙古民族服饰的很多部位均有各种图案装饰。
例如帽子、耳套、长袍、坎肩、摔跤衣、赛马服、靴、鞋、烟荷包、鼻烟壶褡裢、碗袋、针线包等,都有一定格式的图案装饰。
从图案的不同缝纫工艺方面,可分为驱针图案、缉针图案、盘针图案、绣花图案、贴花图案、抠花图案、编结图案等。
从图案的不同风格方面,可分为哈南图案、阿鲁哈图案、云纹图案、犄纹图案、‘乌力吉(吉祥)‘图案、花鸟图案、龙凤图案、山水图案、蝴蝶图案、字形图案、团花图案等。
在服饰面料上描绘图案时要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是把薄纸蒙在底样上,用铅笔把图案如实地描下来;第二步是根据服饰裁片所处
位置的对称需要,在已描好的纸样图案的正面和反面用白粉浆重描一遍,然后把它反扣在服饰裁片所描绘的位置上;第三步是在从纸样上扣下来的不十分清楚的白粉图案上,用白粉浆重描一遍。
除此之外,还有誊写法和锥孔擦研法。
无论用何种描绘方法,都要注意整洁,以免影响工艺质量。
蒙古族服饰华丽、美观、别具一格。
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材料制成。
袍子,是牧民男女老幼都喜欢的衣服。
这种袍子长而宽大,钮扣在右侧,领子较高,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
男袍多为蓝棕色;女袍多为绿、红、紫色。
夏季穿单夹袍;冬季穿羊皮挂黑袍。
腰带,是穿蒙古袍必配之物。
其颜色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牧民四季离不开靴。
因为它既可挡风御寒,又结实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