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瓷器瓶型图解49页PPT
历代陶瓷瓶器型

历代陶瓷瓶器型历代陶瓷瓶器型尖底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此鱼背瓶出土于互助土族自治县沙塘川乡汪家庄汉墓。
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
目前仅发现两件。
双龙瓶流行于隋唐时期。
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明间所喜爱。
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多角瓶为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造型为上小下大弧形台阶的多重塔式器身,每级装饰多个垂直或斜直的圆锥角。
吴地方言中"角","谷"音近,故多角又寓"多谷",民间取其"五谷丰登"吉祥之意。
盘口瓶因瓶口似浅盘而得名,流行于唐宋时期。
净瓶是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可随身携带以储水或净手,其渊源于佛国印度。
宋辽时期造型为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清代演变成“藏草壶”。
玉壶春瓶是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呈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
梅瓶为北宋创烧的一种瓶式,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又称"经瓶"。
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敛腹、瓶体修长。
贯耳瓶流行于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径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
弦纹瓶又称起弦瓶,因瓶体环绕一道道凸弦纹作装饰而得名。
多管瓶又称牛角罐,冥器。
流行于宋的一种瓶(罐)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得名。
瓶直口、上有花纽盖、瓶身有圆管式和多级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空、多与瓶不通。
洗口瓶因瓶口似浅洗、笔洗而得名,流行于宋代。
洗口瓶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另一种是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
史上最全瓷器器型大全(看图识器型就这么简单)

史上最全瓷器器型大全(看图识器型就这么简单)有很多学习古玩的藏友看到器型之后叫不出名字来,学习古玩知识最基本的常识就是器型,那么下面钧瓷吧把历史上陶瓷的器型大全总结给大家:含古代陶瓷碗类器型、古代陶瓷瓶类器型、古代陶瓷杯类器型、古代陶瓷鼎类器型、古代陶瓷罐类器型、古代陶瓷壶类器型、古陶瓷尊类器型、古陶瓷尊类器型、其它种类器型等十类器型大全一、古代陶瓷碗类玉璧底碗: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
碗足部为璧形,中心内凹,足圈较宽。
足中心内凹处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
烧造玉璧底碗的瓷窑有邢窑、定窑、巩县窑、越窑、长沙窑、浑源窑、柏井村窑等。
流行于唐代中后期,明清亦有少量烧制。
圈足宽大,中有脐,似玉璧,故名。
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处下凹而形成四瓣花边状。
通常下凹处的腹内壁都有凸起的竖向线纹,好似花叶的茎脉。
笠式碗碗式之一,又称斗笠式、凉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器形。
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顶斗笠,清康熙时期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
四出碗碗式之一,唐代比较流行。
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处下凹而形成四瓣花边状。
通常下凹处的腹内壁都有凸起的竖向线纹,好似花叶的茎脉。
葵口碗碗式之一,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
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窑烧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
明永乐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
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
诸葛碗又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
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
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
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的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
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
据使者回报,懿阅札受礼不怒,却详询丞相寝食办事之繁简,继言:"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亮为惑敌,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
史上最全的瓷器器型图谱

史上最全的瓷器器型图谱盘子类比较常见。
如果非要定义一下的话,那么它的特点应该是敞口,浅腹,平底,大家比较熟悉,就不多举例了,来看几种比较特别的盘型。
高足盘南北朝、隋代瓷器中常见的品种海棠式长盘全器若海棠花形辽瓷典型器攒盘以分割成数件的盘或碗相攒组合为一个整体,故名攒盘或攒碗,又称全盘、全碗碗类碗类器型变化不大,除了高脚碗比较特别之外。
主要就是在装饰上变化。
基本特征就是大口深腹平底,下面来看几个瓷碗。
鲜红釉高足碗仿雕漆釉碗,清乾隆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合碗红地描金喜字碗,清同治瓶类要说瓶类瓷器的器型,可谓丰富,各朝各代都有不少。
唐代有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蟠龙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瓶、鹅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因为太多,无法全部列举,所以下面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
藏草瓶,亦称“甘露瓶”为藏传佛教陈设用法器藏草瓶,亦称“甘露瓶”为藏传佛教陈设用法器花口瓶(宋)观音瓶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双联瓶两瓶的腹部粘连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体相连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
转心瓶这种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
内瓶上部是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状,上有装饰绘画,瓶底有内凹的轴碗。
一般外瓶镂空,形状似灯笼,内、外瓶套合后放在瓶座上,座上的立轴嵌入轴碗,手持瓶口转动,内瓶可随之旋转。
杯类主要用来饮茶或饮酒。
形制基本一定,有鸡缸杯、压手杯、爵杯、高足杯等几大类。
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明永乐青花缠枝纹压手杯乾隆黄釉描金爵杯釉里红三鱼杯罐类罐类主要常见器型有:盖罐五联罐双唇罐鸟食罐堆塑谷仓罐塔式罐横栓盖罐荷叶形盖罐四灵塔式罐镂空罐轴头罐冬瓜罐壮罐蟋蟀罐开字罐莲子罐将军罐瓜棱罐粥罐鼓罐西瓜罐等等。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历代瓷器瓶型图解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 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 缡(lí尊,自铭“传瓶”.目前仅 ) 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 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 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 年(608年)李静训墓。此类瓶的 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 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 性的行为。
3、葫芦瓶: 形似葫芦的瓶式。自 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 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 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 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 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 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 节式葫芦瓶。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 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 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 “如意尊”。
27、筒瓶:瓶式之一。造型为侈 口,短颈,溜肩,长腹,平底,形 若直筒,故名。筒瓶始见于明代万 历朝,在清初顺治、康熙两朝被赋 予“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从而 成为民窑中最为流行的器物。
28、胆式瓶:一种瓶式。长颈,溜肩,垂腹,形若悬 垂的动物胆囊。造型近似锥把瓶,不同之处在于颈部较为 短粗。始见于明万历朝,流行于清代。 此类瓶与锥把瓶差异甚小。主要差别是瓶颈之长短。
16、花口瓶:瓶式之一。因瓶 口似开放的花朵而得名。流行于 宋、金时期,唐代已有烧制。现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瓶口似 莲花瓣形,细颈、溜肩、球形腹、 圈足、瓶口部有人面形把,与肩 部相接。宋代景德镇、磁州、耀 州等窑都烧制花口瓶,基本形式 为花口,细颈,圆腹,撇足。北 方窑场宋、金两代花口瓶的区别 在于足部变化,宋代撇足较矮, 金代撇足高度几乎与瓶颈相等。
22、扁腹绶带葫芦瓶:一种瓶式。器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系,因腹圆 若满月,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陶瓷花瓶为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器形。 此式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御窑器,盛行于永乐、宣德两朝,此后至明末不复出现。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改称“马挂瓶”,为皇亲 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PPT课件

-古代陶瓷艺术
-.
China 中国 china 陶瓷
产生时间 制作原料 烧成温度 器物表面
胎质 敲击声音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
瓷器
新时期时代早期
在陶过1000℃ 没有釉或施低温釉
有较强的吸水性
在1200℃以上
施高温釉 (现代瓷器有的不施釉)
不吸水或吸水性很小
彩陶几何纹盆(仰韶文化)
五彩花鸟纹瓶﹙清代﹚
故宫藏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白釉黑牡丹纹瓶(金)
粉 彩 婴 戏 图 壮 罐 ︵ 清 乾 隆 ︶
黄釉罐(明代)
祭红梅瓶(清代)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历史就是中 华民族发展的历史 。
-——郭沫若
不清脆
有清越的金属声
鬼 谷 子 下 山
2005年 伦敦 2.3亿
白陶鬶﹙gui﹚ ﹙新石器时代 ﹚
彩 陶 船 形 壶 ︵ 新 石 器 时 代 ︶
汝 窑 粉 青 莲 花 式 碗 ︵ 北 宋 ︶
钧窑月白釉瓶﹙宋﹚
舞 蹈 纹 彩 陶 盆 ︵ 新 石 器 时 代 ︶
彩陶盆﹙约公元前4000年﹚
瓷瓶器型大全,这一篇就够了(瓷器珍藏版)

瓷瓶器型大全,这一篇就够了(瓷器珍藏版)瓶子,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盛皿,随着文明和物质水平的进步,实用的瓶子越来越具有艺术性。
而在陶瓷的造型中,瓶子是壹个很大的门类,各式各样的瓶子,造型繁多。
该如何正确地称呼壹只瓷瓶,真是难倒了不少人呐!【蟠龙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初为明器。
因瓶的颈、肩处堆塑壹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清雍正黄地画珐琅蟠龙瓶(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多管瓶】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五管)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壹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宋青花多管瓶(五管)【梅瓶】北宋繁昌窑影青釉梅瓶(二件)梅瓶是壹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南宋吉州窑黑地白花荷花纹梅瓶【花口瓶】清嘉庆掐丝珐琅祥花瑞果瓜棱花口瓶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
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清哥釉青花花卉凤纹(双龙头耳)花口瓶(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琮式瓶】清光绪粉彩八卦纹棕式瓶棕式瓶始见于宋,壹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棕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壹。
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诸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
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民国粉彩万花锦地开光山水棕式瓶【象腿瓶】清康熙象腿瓶象腿瓶,即壹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历代瓷器瓶型图解共49页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历代瓷器瓶型图解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