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合集下载

瓶子器型分类

瓶子器型分类

瓶子器型分类一、引言瓶子是一种常见的容器,用于存放液体或其他物质。

随着历史的演进,瓶子的形状和种类也变得多样化。

本文将探讨瓶子的不同器型分类,包括其形状、功能和用途。

二、传统瓶子器型分类2.1 古代陶瓷瓶•青瓷瓶:古代中国的精美瓷器之一,多用于器物的贮存和展示。

青瓷瓶型多为高颈、圆腹,并饰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

•青花瓶:在青瓷的基础上,采用青花彩绘工艺,在瓷面上描绘出各种图案,如花卉、人物、山水等。

青花瓶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备受赞赏。

2.2 玻璃瓶•圆底瓶:玻璃制品中最常见的一种,底部呈圆形,通常适用于装饮料等液体。

•方底瓶:与圆底瓶形状类似,底部呈方形,也常用于液体贮存。

三、现代瓶子器型分类3.1 饮料瓶•塑料瓶:用途广泛的一种瓶子类型,轻便、易于携带,适合装运各类饮料。

•玻璃瓶:在一些高端饮料中常见的瓶子类型,不易变形,可重复使用,对环境友好。

3.2 药品瓶•塑料药瓶:常见的药品包装瓶,颜色一般较为鲜艳,能有效保护药品不受光照或湿气侵害。

•玻璃药瓶:一些特殊药物需要在不透明的容器中存储,以保持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3 香水瓶•高颈瓶:香水瓶的一种常见类型,具有独特的造型设计,可以增加香水瓶的美观度和艺术性。

•喷雾瓶:用于喷洒香水的瓶子,具有方便使用的特点,适合携带和喷洒。

3.4 装饰瓶•装饰瓷瓶:常作为家居摆件,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采用多种材质制作。

•装饰玻璃瓶:通过玻璃的透明性和独特的造型设计,营造出不同的装饰效果。

四、瓶子器型分类的实用价值瓶子器型分类对于人们识别和选择瓶子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合适的瓶子类型有助于更好地保存和储存液体和其他物质。

•在商业领域,了解瓶子器型分类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包装设计和市场定位。

•对于收藏家来说,不同瓶子器型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五、结论通过对瓶子器型分类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瓶子在形状、功能和用途上存在着丰富的变化。

从古代的陶瓷瓶到现代的塑料瓶,瓶子不仅仅是一种容器,更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

古瓷瓶欣赏—— 扁瓶

古瓷瓶欣赏—— 扁瓶

古瓷瓶欣赏——扁瓶扁瓶简介:扁瓶又称扁壶。

圆口微侈,长颈,腹部扁圆,椭圆形底。

这种造型是明永宣时期受外来影响而烧制的。

民国粉彩双耳开光山水扁瓶。

高17公分。

“居仁堂制”篆书款。

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底部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北朝,高12.2cm,口径3.1cm,足径4.9cm。

瓶呈扁圆形,上窄下宽,略似杏核。

敞口,短颈,假圈足。

通体施褐绿色低温铅釉,釉层光亮。

肩部对称置圆形鼻纽,以便穿绳携带。

颈与肩相接部分有一周联珠纹。

腹部两面均模印5人一组的胡腾乐舞图案。

中央一人于莲座上翩翩起舞,右二人一吹奏横笛,一人打拍。

左二人,一执琵琶弹奏,一人双手击钹。

五人均深目高鼻,身穿窄袖长衫,腰间系带,脚蹬长靴,是当时西域人的形象。

北朝时我国与中亚、西域诸国往来较多,关系比较密切,因此,西域的一些装饰图案如联珠纹、忍冬纹等就出现在瓷器上,成为一种常见的纹饰,西域人物也成为瓷器的装饰题材,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我国中原地区和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此瓶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为研究当时我国的乐舞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件褐绿釉印花人物纹扁瓶的形制、纹饰与1971年河南安阳洪河屯北齐骠骑大将军范粹墓出土的几件黄釉印花人物纹扁瓶相似。

另外,河北邢窑北朝遗址也出土过这种产品。

该瓶上的褐绿釉是以适量的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作助熔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低温釉,故亦称铅褐绿釉。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底部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元,高34cm,口径8.5cm,足横26.5cm,足纵8.2cm。

壶圆唇,短直颈,弧肩,肩两侧各置双系,扁方腹,方圈足。

底露胎,胎细白。

釉色白中透青灰,介于青白釉和卵白釉之间。

壶两面均刻龙纹、灵芝形云纹、火珠纹、如意云头纹和折枝花纹,花纹以外釉里红填地。

此壶的造型别致,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

工艺方面则体现出元代釉里红瓷器初创时期的制作水平和艺术风格。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

明永乐豆青釉四系罐
斗彩螭龙纹天字罐
将军罐 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
足,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 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 甚多。
荷叶盖罐 多见于元代龙泉器,盖作荷叶形。器腹多压印
竖条状纹。其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较低; 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
鬲式炉 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圆口,三空
心足。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永乐鬲式 炉多作虎耳,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
博山炉 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
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 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 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炉
廷陈设用瓷。元以后,瓶壶品种繁多,更 适于灌酒、筛酒,尊便完全失去了实用器 皿的作用。
太白尊 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
底。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以豇豆红最著名,晚 清仿制质量差。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清康熙紅釉暗花龍鳳太白尊
观音尊 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
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 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 花、五彩等。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
爵杯 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
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 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 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 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
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满足,高足有竹 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商代均 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就用陶土制成罐类器皿。瓷罐最早见于商代中期 的原始瓷中;从商代至今,瓷罐一直是瓷业生产 的大宗产品 。

瓷器器型种类大全

瓷器器型种类大全

瓷器器型种类大全壁瓶——为诸多瓶式的一种,以挂于壁面而名,又称“轿瓶”、挂瓶。

器型为常见花瓶、尊等竖部的一半,靠壁一面平坦有孔,以利于悬挂于墙壁上,做家居装饰之用。

唾壶——承唾之器。

魏晋、南朝时常用的随葬陶瓷器。

早期造型较晚期优美,大口、圆球腹、高圈足,形似尊。

后逐步演变为盘口、扁圆腹、平底或假圈足。

南朝时还配以盖和托盘。

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

亦称“马镫壶”、“皮囊壶”。

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的陶或瓷壶。

装水或盛酒的器皿。

花浇——浇花用器。

流行于明清。

明永乐花浇颈长、腹圆,口圆形,常绘以海水、缠枝莲纹。

宣德花浇颈较短,腹稍扁,宽带式柄。

清雍正花浇口作窄流,颈细且长,肩腹下饰菊瓣纹。

军持——一种盛水器,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净瓶等,为云游僧人、伊斯兰教徒盛水洗手用具。

这种外国器形大约在隋唐时期传入我国,在我国却长盛不衰,从唐代至清代的南方北方窑口均有持续生产,大量出口。

品种丰富,时代特征鲜明。

桃式洗——是洗的一种式样。

浅体,形如半个桃子,故名。

宋代龙泉窑、官窑均有制作,明清时景德镇窑、宜兴窑亦有制作鼓钉洗——笔洗的一种式样。

系仿古铜器形制,洗身凸起鼓钉装饰,故名。

宋代钧窑、龙泉窑均有烧制。

梨壶——壶身为梨形,弯流曲把,矮圈足。

永乐时青花梨壶矮颈,圆腹,弯流,曲把,尖顶盖,圈足稍高。

成化时器身较前期略长。

背壶——典型的泥质制品,其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喇叭形口,瘦长鼓腹,腹部有一对环耳。

日月罐-——月罐是一种流行于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瓷罐器皿。

直口,短颈,溜肩,腹微鼓,浅圈足,底内凹。

因其凸形盖和腹两侧所饰半圆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

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牛头尊——瓷制尊器的一种。

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造型为口稍巨,直下至肩,无颈,腹较肩尤巨,至底稍杀,旁有两耳者居多,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形似牛头,故名。

乾隆瓷器鉴定方法

乾隆瓷器鉴定方法

乾隆瓷器鉴定方法
乾隆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一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以下是乾隆瓷器鉴定的一些方法:
1. 观察器型:乾隆瓷器的器型通常规整而端庄,造型细腻,比例协调,线条流畅。

常见的有瓶、碗、盘、壶等。

2. 寻找款识:乾隆瓷器通常在底部有款识,一般为六字篆书款。

要注意款识的字体笔画工整、端庄,以及字迹是否与时代相符。

3. 观察胎质:乾隆瓷器的胎质通常坚韧致密,质地细腻。

对于青花瓷,要注意看胎质是否均匀,无裂痕、夹杂物等。

4. 鉴别窑口:乾隆瓷器的窑口一般有很多种类,包括景德镇、宜兴、汝窑等。

对于不同窑口的乾隆瓷器,要注意窑口特有的特点,如釉色、纹饰等。

5. 辨别装饰:乾隆瓷器的装饰通常精美细致,釉色清丽,纹饰繁复。

常见的装饰有青花、彩绘等。

要注意装饰是否规整,色彩是否鲜艳。

鉴定乾隆瓷器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建议寻找专业的古玩鉴定机构或专家进行鉴定。

古瓷瓶欣赏—— 天球瓶

古瓷瓶欣赏—— 天球瓶

古瓷瓶欣赏——天球瓶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天球瓶天球瓶简介: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

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

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

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

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

后仿的器型多颈长腹圆。

清代天球瓶颈稍长、腹较圆,康熙时为平砂底。

雍正乾隆时天球瓶烧制较多。

雍正为直口微撇,腹扁圆。

乾隆时天球瓶直口较粗,圆腹,假圈足,部分为釉底。

清雍正、乾隆两朝时值盛世,仿古风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属宫廷大型陈设用瓷。

除了传统的青花品种外,五彩、粉彩等彩绘天球瓶出现。

乾隆朝国力强盛,景德镇御窑厂开始烧造斗彩天球瓶。

天球瓶的创烧年代考证据有关资料记载,天球瓶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的景德镇窑,雍正乾隆时天球瓶烧制较多。

天球瓶从明永乐宣德创烧到清雍正乾隆多产,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以上所述,天球瓶创烧年代的来龙去胧已讲得明明白白,如果没有什么新的有力的证据和发现,可能对天球瓶的定论已无可非议。

江苏溧阳发现了两件高古的天球瓶。

一件为战国的灰陶弦纹无釉天球瓶。

一件为汉代的青釉弦纹天球瓶。

这两件天球瓶从器型上看和明清时期的天球瓶基本相似。

经专家分析,都认同这两件高古器的型制为天球瓶。

战国灰陶弦纹无釉天球瓶。

高24公分,口径5公分,球体最大直径18公分,平底径12.5公分。

造型古拙、胎骨厚重,从整个型制的比例来看,较符合康熙时期的天球瓶的特征。

肩部刻有两道弦纹,线条流畅。

瓶颈顶端刻有三道深凹的弦纹,粗壮厚实。

腹部拍印有多处不规则的块状斜格纹,这是战国印纹陶的传统纹饰。

代青釉弦纹天球瓶。

高27公分,口径5公分,球体最大真径20公分,底足径11公分。

造型规整,清秀飘逸,和明清时期的天花球瓶腹扁圆的特征如出一辙。

球体上半部至瓶颈满施青釉,且釉面淡雅文静,胎釉结合紧密,这些都是汉代青瓷上釉用浸釉法,外壁施釉不及底的标准工艺。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一、看器型和造型
宋朝官窑瓷器的器型和造型多样,常见的有碗、盘、瓶、壶等。

官窑
瓷器的器型既注重实用性,又具有艺术美感。

官窑瓷器造型多为简洁大气、端庄典雅,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整体感觉和谐。

另外,宋代官窑瓷器的
纹饰也非常重要,通常有刻划、划线、绘图等形式,纹饰清晰、精细。

二、看胎质和胎骨
宋代官窑瓷器的胎质细腻均匀,色泽白净。

官窑瓷器的胎骨通常是白
色或灰白色的,胎骨晶莹剔透。

通过观察器身和器底的胎骨,可以初步判
断瓷器的真伪。

三、看釉质和釉面
四、看烧制工艺和胎足
五、看纹饰和题款
官窑瓷器通常具有独特的纹饰和题款,这是区分官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观察瓷器的纹饰,包括图案、花纹和文字,可以了解官窑瓷器的时代背景
和制作工艺。

同时,还需要辨认瓷器上是否有官窑的题款或烧制窑口、年
号等字样,这对于确定官窑瓷器的真伪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鉴定宋朝官窑瓷器的真伪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器型、胎质、
胎骨、釉质、釉面、烧制工艺、胎足、纹饰和题款等方面的特征。

其中,
经验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对官窑瓷器的特征和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同时
注意借鉴专业人士的意见和鉴定结果。

瓷器器型鉴赏

瓷器器型鉴赏

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 一种瓷器造型,始于明代永乐、 宣德年间,状若天球,故名天球 瓶。清雍正、乾隆两朝时值盛世, 仿古风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属 宫廷大型陈设用瓷。除了传统的 青花品种外,五彩、粉彩等彩绘 天球瓶也开始出现,而最为珍贵 的斗彩却很少应用于天球瓶上, 其最主要原因在于,斗彩向无大 器。乾隆朝国力强盛,弘历又极 爱珍瓷雅器,于是天球瓶这一斗 彩大器也就由景德镇御窑厂奉旨 烧造出来了。
抱月瓶
• 抱月瓶是清代的一种瓷器。亦称 “宝月瓶”。小口、直颈,颈侧 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 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 之一,雍正早期烧制,后停烧。 乾隆时又有烧制,多为青花。 • 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 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 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 族特色。明代以青花为装饰,结 合抱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 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 。 • 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 抱月瓶以永宣时期最负盛名,其 中蒜头口抱月瓶于康熙、雍正两 朝多有仿制。乾隆皇帝更是喜爱 有加,因此抱月瓶成为清代乾隆 一朝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外形 与花样也随着御窑厂不断创新而
胆瓶
• 胆瓶,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 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 腹下部丰满。为花器,始烧于唐 代至清中晚期。盛行于宋代,是 陶瓷器型中的经典。胆瓶由于造 型典雅优美,给人超烦脱俗的无 限情趣,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 追捧。 • 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 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 世 • 胆瓶 • 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唐代 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 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 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 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 超过前代。
渣斗
渣斗,又名爹斗、唾壶,用于盛装 唾吐物。如臵于餐桌,专用于盛载 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 于盛载茶渣,故也列于茶具之中。 元人笔记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 间必用筋瓶、渣斗”,即指此物。 渣斗在晋代开始使用,瓷质的较常 见,比如青瓷渣斗。宋代许多窑场 都烧制渣斗,北宋越窑、耀州窑、 南宋官窑等出品都很著名。明、清 时景德镇窑也有制作,数量较多, 有多种色釉和彩绘装饰,而以郎窑 红等最名贵。 明清两代渣斗也被放臵于床边 和几案上,以备存纳微小废弃之物, 用途有所拓宽,材质也日渐多样。 有银器或漆器,堪与名窑瓷器比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二)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品瓷中国2018-09-13 07:07:00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最近有不少朋友看我写的连载文章之后,迫不及待地跑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去“实习”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出意外,基本上都是一头雾水。

我的建议,学古陶瓷,还是以领略历史文化为主,不要收藏,多走走博物馆,多看看书。

潘家园和其他收藏一样,是一个铜臭味极浓、尔诈我虞的场所,走走看看无所谓,出手需慎之又慎。

接下来,我将用几集的篇幅,讲讲器型的简单辨识,包括瓶、尊、炉、壶、盘、盆、碗、罐、洗、枕、其他生活器皿和其他专用冥器等,使大家在走走看看的过程中,不至于特别陌生。

第一部分,讲讲瓶类。

这也是在现存的古代瓷器中,保有量最多、最常见的。

瓶——盛酒、陈设、祭祀用器。

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

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

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穿带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多管瓶、贯耳瓶等。

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转心瓶,等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有专家说是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见下图。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还有可能用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把瓶内的液体加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一种冥器,造型复杂、夸张,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

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不是生活用器,是适用于祭祀、陪葬的冥器。

天津博物馆藏品: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收藏界为避讳,常把冥器叫做明器。

古代陶瓷中,明器所占比例是很大的。

多角瓶(谷仓)、多管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造型为上小下大弧形台阶的多重塔式器身,每级装饰多个垂直或斜直的圆锥角。

吴地方言中“角”,“谷”音近,故多角又寓“多谷”,江浙一带民间取其“五谷丰登”吉祥之意。

到唐晚期和宋朝,又演变出了多管瓶、牛角罐等,样式繁多,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瓶直口,上有花纽盖,瓶身有圆管式和多级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空,多与瓶不通。

龙泉窑烧制数量较大,磁州窑也有烧制。

北方磁州窑制品,瓶体较肥硕,肩部直立的六管短而粗。

这些都是专用的冥器,冥器多怪异。

青釉堆塑谷仓罐,三国吴,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青釉堆塑谷仓罐,西晋,高42cm,腹围72cm,底径15cm标记为唐的牛角罐(示意图)上海市博物馆北宋白釉莲花口弦纹六管瓶类似的器具形制繁多,生产窑口也以越窑为多,这显示当时江南地区很流行鬼神崇拜。

你要记住一点,古瓷中,造型复杂怪异、实用性不强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专用冥器。

梅瓶:北宋创烧的一种瓶式,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又称“经瓶”,市场上多见。

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敛腹、瓶体修长。

磁州窑造器上有开光黑彩书“清洁美酒”,“醉乡酒海”等文字,开始实际上是一种丧葬用品,为亡人储酒用,后也有当摆设的。

传说盗墓贼挖出梅瓶,会小心翼翼将残留的酒带回饮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开光鱼纹梅瓶首都博物馆辽缸瓦窑白釉剔花填黑梅瓶元青花萧何月夜追韩信人物故事纹梅瓶元青花《西厢记》人物故事图瓶(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永乐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带盖)宋器一般呈蘑菇形口,器身修长秀丽。

元代呈平口,短颈上细下粗,器形雄伟。

明以后多唇口,器身也随各朝审美情趣变化略有不同。

对比如下:玉壶春瓶: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

呈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窑口烧制,入元以后,其形制遍及南、北方诸窑,并且出现八方形与器身镂雕装饰,有时带盖。

明、清两代,器身普遍比宋、元器矮粗,并成为传统器形一直延续至清末。

中国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凤穿花纹玉壶春瓶中国国家博物馆元青花云龙纹纹壶春瓶元青花蒙恬将军图玉壶春瓶(湖南省博物馆)景德镇窑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元故宫博物院高28.6cm,口径7.8cm,足径9.8cm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釉里红三果纹玉壶春瓶后世许多瓶都是在玉壶春瓶的基础上改良形成的,如清代的赏瓶。

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嘉靖明嘉靖青花八仙云鹤纹葫芦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斗彩番莲纹葫芦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乾隆斗彩桃蝠纹葫芦扁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乾隆粉彩百花图葫芦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器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系,因腹圆若满月,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陶瓷花瓶为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器形。

此式瓶始见于明代洪武时期,盛行于永乐、宣布德两朝,此后至明末不复出现。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宣德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瓶军持:也叫净瓶,渊源于佛国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日本、朝鲜及南洋群岛诸国,为云游僧人盛水洗手用具。

梵语音为“军墀”、“捃雅迦”,“君迟”,“军持”,就是瓶或澡瓶的意思。

瓷质净瓶流行于唐,宋,辽时期。

造型为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

元,明以后多称“军持”。

器身多扁圆,颈较短,流肥硕。

入清以后,这一器形为皇家垄断,演变为直颈、丰肩、敛腹、高圈足外撇如盖展开、无流,成为清朝朝廷赐给西藏高级僧侣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称“藏草壶”。

壶的形状虽然早就出现,但作为局限于壶的概念和功用却出现得比较晚,尤其是手执茶壶,自明代起才大量流行。

明代军持(示意图)明代军持(示意图)盘口瓶:因瓶口似浅盘而得名,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器形精美,流行于唐、宋时期。

制作有难度。

洗口瓶:瓶式之一,因瓶口似浅洗而得名,流行于宋,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

南北各窑场所烧制的洗口瓶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另一种是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

此类瓶可能是从油灯发展而来。

贯耳瓶、凤耳瓶:流行于宋代的摆设器,可以插花。

器形仿汉代铜器投壶式样。

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的叫贯耳瓶,哥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颈部两侧对称贴凸起凤形耳的叫凤耳瓶,是龙泉窑的特有甁型。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仿官窑贯耳六方尊(瓶)上海市博物馆南宋龙泉窑青釉灵芝耳瓶琮式瓶:仿新石器时代玉琮造型的一种瓶。

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

最早的瓷质琮式瓶见于南宋官窑与龙泉窑器,明代石湾窑此类造型多施月白釉,清以后,器身横线装饰演变为八卦纹,故后期又称为“八卦瓶”。

故宫博物院东青釉八卦纹琮式瓶,清宣统高27.6cm,口径9.3cm,足径10.6cm 图片:来自何晓昱的文化艺术博客连座瓶:因瓶体与瓶座连为一体而得名。

流行于元代。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枢府釉连座瓶,盘口,细颈,垂腹,鼎式三足,下连六角形镂空座。

1972年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钧窑连座双耳瓶,花瓣形口,细长颈,丰肩,腹下部内收,瓶底连有镂空座,堪称连座瓶代表作。

(连座瓶示意图)瓜棱瓶:流行于宋,辽时期,瓶的腹部均匀分布着纵贯的凸凹弧线将瓶体分成瓜棱形。

其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作外撇花瓣式,以景德镇烧制的品种最多,也最美。

景德镇湖田窑影青瓜棱瓶胆瓶:瓶的样式像苦胆。

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

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

葫芦,故名。

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

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方瓶:又称棱瓶,有四方瓶、六方瓶、八方瓶,由数块平板型瓷坯粘合而成的瓶体。

明中晚期开始流行的瓶式,清时最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