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肥料教学设计
合理使用化肥初中化学教案

合理使用化肥初中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肥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化肥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化肥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教材:化学教材相关章节。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幻灯片等。
3. 课前准备:准备相关实验材料和图片。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讨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思考。
2. 分类:介绍化肥的分类,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等。
3. 作用:详细讲解化肥的作用,如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产量等。
4. 使用方法:介绍化肥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用量、施肥时间等。
5. 实验:进行化肥使用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他们对化肥的理解。
6. 合理使用:强调合理使用化肥的重要性,避免过度施肥和造成环境污染。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合理使用化肥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明了?
2.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化肥的相关知识?
3. 是否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合理使用化肥的重要性?
五、扩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进行有关化肥使用的研究,探讨更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
2.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遵循绿色化肥的使用原则。
化学肥料教学设计

化学肥料(1)一、设计思路:化学肥料的种类很多,所涉及的知识也很复杂,本课题只是简单地对化肥的作用和影响作一概要介绍。
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在课题的引言部分扼要说明化肥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并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化肥的增产作用提供理论和事实例证,同时展现化学的价值。
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业生产中的另一重要化工产品农药的使用。
从而全面而真实地将人类在化肥、农药使用上所面临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不仅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还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增强学好化学的愿望和信心,同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益.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知道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N、P、K化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事物的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体验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1)让学生知道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五、教学准备:实验及教具准备:实物:缺氮肥的包心菜叶片(实物)、缺磷的小麦植株(高、矮各式各1株)、缺钾的大豆叶片(实物)常见化肥样品。
多媒体语音系统及相关材料。
①查阅化肥的发展趋势和使用得利和弊;②制作Powerpoint课件。
化学肥料的储存和运输教案

化学肥料的储存和运输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肥料的储存和运输的重要性。
2.掌握化学肥料的正确储存方法。
3.掌握化学肥料的正确运输方法。
二、教学内容1.化学肥料的储存方法2.化学肥料的运输方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肥料储存和运输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储存和运输化学肥料,确保安全。
四、教学步骤1.化学肥料的储存方法(1)选择储存场所:化学肥料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避光、防潮的仓库或库房中。
应远离火源、热源和有机化合物,不得与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存放在一起。
(2)储存要点:化学肥料在储存过程中应保持整齐、干净、通风良好。
储存时应分类、分堆、分区存放,避免跨品种存放,避免相互干扰,避免化学肥料的丢失和混淆。
(3)堆放高度:堆放高度应按照肥料的性质、产地、外形、规格等因素进行规定。
不同类型的化学肥料应堆放在不同的层次上,化肥堆放高度一般不应超过2~3米。
2.化学肥料的运输方法(1)交通工具:应选用适合化学肥料运输的交通工具,如卡车、火车等。
不得将化学肥料使用的运输车辆混用于散装物品运输。
(2)装载方式:化肥运输车应选择带有避震器和加厚板的车厢,保证安全。
在装卸时应采取防滑措施,保证装卸过程中安全。
(3)运输距离:应控制化肥运输的距离,避免跨省和远距离运输,降低运输成本和化学肥料的损失风险。
(4)车站设施:运输车进站时应停放于按照规定设置的专用停车位,并遵守所有管制和禁令标志。
五、注意事项1.储存和运输中要保持专业化和标准化,严格遵守规定和操作规程。
2.在化学肥料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要注意危险品的处理和报告,确保生产安全。
3.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储存和运输方法。
4.严禁未经许可使用未知来源、不明品种或无标签的化学肥料。
六、教学评估1.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化学肥料储存和运输的问卷调查,以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2.进行模拟演习,以检验学生在化学肥料储存和运输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化学肥料-“百校联赛”一等奖

《化学肥料》教学设计西安益新中学张巧妮设计思路本节课学生需要了解化学肥料的种类和作用,铵态氮肥的检验,以及不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带来的环境问题等三大问题。
此三个问题全是中考的高频热点,学生需学会从物质所含元素的角度来认识氮肥、磷肥、钾肥,了解它们的作用,氮肥壮叶,钾肥壮茎,磷肥壮果和根。
在使用化学肥料时,主要是铵态氮肥,须知:铵态氮肥会与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氨气,降低肥效,同时学习铵盐的检验方法。
最后,让学生明白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肥料,才是既保护环境又促进高产的做法,从三大知识点难易程度而言,铵态氮肥的检验是难点,如果将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就不会显得每一个知识点过渡的突兀,难点也容易突破,于是,我将它们设计成一次自己亲身经历的“研学”体验,让学生跟随老师的镜头来到当地著名的农业示范园,给学生的感觉是亲切的,新鲜的,这样将本节课的知识犹如串珠子般一个个串起来,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中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意义的做法。
设计亮点本节课共有两条线贯穿课堂,一条明线,一条暗线。
明线即农博园“研学”,暗线就是本节课三大知识点。
本节课不从常规的有土栽培讲起,而是另辟蹊径,直接从无土栽培入题,走进农业种植的先进技术中,从营养液的成分中逐步获得化学肥料的种类,作用等的认识。
对于铵态氮肥的检验,则以配制硫酸铵不可以用铁制的容器,“意外”获得铵盐的鉴别,一切情境和获得新知的过程是新鲜的,由易到难不断获得对化学肥料的认识,当然有土栽培是传统栽培方式,但由于在生活中学生接触到有关化学肥料的负面新闻,学生会对化学肥料的使用存在质疑,其实本质根源在于化学肥料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本节课以一副漫画巧妙地使得学生很快认识到问题所在,我们的化学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在生物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接触过生物固氮,是豆科植物“自我施肥”的体现,其优点甚多,怎样使得学生正确认识不同的营养供给方式呢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以哪种方式,只要科学地供给植物营养,尽可能地提高营养元素的吸收率,减少病虫害,减少污染,那么植物便以它的青枝绿叶和美丽芬芳的花朵回报我们。
初中化学教案化肥的变化

初中化学教案化肥的变化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化肥的种类、成分和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能够认识到化肥使用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教学重点:化肥的种类和成分、化肥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化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化肥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PPT课件、实验器材、化肥样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利用PPT展示图片,引入化肥的话题,让学生猜测化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二、学习化肥的种类和成分(15分钟)
1. 介绍化肥的种类:有机肥、无机肥、复合肥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化肥有不同的成
分和作用。
2. 展示化肥成分的实物样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嗅闻来感受不同种类化肥的特点。
三、化肥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15分钟)
1. 通过实验展示不同化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让学生亲自体验化肥的作用。
2. 讲解化肥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如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植物生长等。
四、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15分钟)
1. 讲解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如要按照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来施用、避免过量施用等。
2. 警示学生化肥使用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引导他们做到环保使用化肥。
五、小结与延伸(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畅想如何减少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调查一些常见化肥的成分和作用,并就如何减少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化肥的类型、成分和作用,以及化肥使
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化学肥料教案5篇

化学肥料教案5篇化学肥料教案5篇化学肥料教案1 本课题分为两局部,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这局部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详细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展现化学价值。
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药的使用,让学生理解到科学开展已经解决的问题,同时理解科学开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局部以活动与探究和资料的形式分别探究和介绍了氮、磷、钾肥的区分及不同氮肥的鉴别。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学惯用分析^p 、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展加工。
(2)学会自学,进步自己组织语言的才能。
(3)擅长用辩证的方法对待问题。
(4)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为进步人们生活程度、维护人体安康而好好学习化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方法自学,学生讲解,实验,分析^p ,归纳,应用实际。
教具准备老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天平、铁片、酒精灯、三角架、试管;药品:氯化铵、碳酸氢铵,磷矿粉、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铵、熟石灰。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言]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
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肥料。
[板书]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学生讲课](根据学生自己的预习情况及搜集资料的情况,归纳常见氮肥及作用、常见磷肥及作用、常见钾肥及作用,老师适当补充)1.氮肥: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NH4HCO3、NH2Cl)、硝酸盐(如:NH4NO3、NaNO3)等含氮化合物。
化学肥料的利弊分析教案设计2

化学肥料的利弊分析教案设计2。
一、化学肥料的利
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化学肥料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缩短作物生长周期:由于化学肥料中所含的营养元素非常丰富,可以迅速地为作物提供所需的营养成分,从而缩短作物生长周期,使产量更加丰富。
3、提高农民收入:化学肥料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二、化学肥料的弊
1、环境污染:化学肥料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在不当使用或处理情况下,可能会对土壤和水源产生污染,从而影响环境和健康。
2、降低土壤的肥力: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往往会导致土壤结构退化,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3、导致植物病虫害: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还会导致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针对化学肥料的利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限制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并加强控制措施,防止过度使用。
2、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逐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
3、加强农业生产管理,鼓励科学合理施肥,避免出现过度施肥的情况。
4、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防止作物和环境遭受污染。
结语:
总体来说,化学肥料的利弊不仅影响着农作物的生产,也与人类的生产、健康和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因此,在使用化学肥料的同时,我们必须严格控制其使用,加强管理,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九年级《化学肥料》教案、教学设计

(4)案例分析:分析化学肥料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合理施肥的重要性。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针对化学肥料的优缺点、使用注意事项等问题展开讨论,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6)总结反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4.评价与反思: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通过课后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化学肥料在现代农业技术中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一些关于化学肥料的陈述是否正确,以检验他们对化肥知识的掌握。
2.计算题:设计一些化肥配比计算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应用题:给出一些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案例,让学生分析并给出合理的施肥建议。
九年级《化学肥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肥料的定义、分类及作用,掌握主要化学肥料的组成成分及特点。
2.学会计算化学肥料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并能够根据作物需求进行合理施肥。
3.掌握化学肥料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过量使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的选用和施用问题。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参观农场、开展环保宣传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肥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道常用化肥的种类、作用、保存及施用时注意事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通过对化肥实物的搜集、化肥知识的调查和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认识化肥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农业、关心农村、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真实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准备:
①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研钵、酒精灯、火柴、烧杯。
②实物:缺氮肥的包心菜叶片(实物)、缺磷的小麦植株(高、矮各式各1株)、缺钾的大豆叶片(实物)。
③常见化肥样品。
④实验改进:把一块铁片分成两块,一块正方形烧氮肥,另一块长方形烧钾肥,避免氮、钾肥互相干扰。
⑤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常见的化肥
课前准备:
学生各自搜集常见化肥的样品。
创设情境:
1、讲述:1958~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不少人饿死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突飞猛进,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事实,指出化肥在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2、投影:播放养分充足或缺某种养分的植物生长图片。
指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说明肥料与农业生产、人们吃饭有着密切的关系。
点明学习主题。
学生活动:
1、展示学生各自搜集的常见化肥的样品,由各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样品,做简要介绍(教师适当点评)。
2、阅读课文:整理资料,填写下表:
常用化肥的名称、化学式及作用
类别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名称
化学式
主要作用
植物缺少时的症状
(重点,用时稍长些,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
3、讨论交流:交流信息资料,互查上述表格所填内容。
(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适时指导)
4、展示图表:各小组代表争相走上讲台,展示图表,简要说明。
归纳整理:
投影1:展示完整的图表。
投影2:常用化肥包装袋商标图示及说明书。
再创情景:
由学生讲述案例:
①细心的农民问我:夏天雷雨过后,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旺盛。
听说你在学校里学过,你能告诉我其中的秘密吗?
②一位老大爷给我讲: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
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
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
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
教师点拨:
1、教师介绍案例①中的秘密。
2、案例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对案例分析的体会。
让学生知道:种田也必须学习科学知识,否则就要付出代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79页第二、三两段。
2、讨论交流: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化肥使用方面,你应当给父母做哪些宣传?
教师小结:
我们知道了化肥的作用及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活动:
1、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归纳、巩固知识,同桌、同学互查)
2、学生主持:用卡片展示问题(常见化肥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抢答(或板书)。
教师总结;
1、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2、课后活动:怎样识别区分常见的化肥: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硫酸钾?(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设置情景:
(贴在黑板上)农作物生长时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肥,如果缺少这些营养元素,农作物就会得“病”:
实物1:发黄的菜叶与正常的菜叶比较。
(缺?)
实物2:矮小的小麦植株与正常的小麦植株比较。
(缺?)
实物3:叶片边缘发黄的大豆叶与正常的大豆叶比较。
(缺?)
提出问题:
1、这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
2、如何区分常用的氮、磷、钾肥呢?
3、怎样科学施肥?
学生活动:
1、观察实物、填写下表:
氮肥
磷肥
钾肥
碳酸氢铵
氯化铵
磷矿粉
过磷酸钙
硫酸钾
氯化钾
状态
气味
溶解性
2、组内交流:交流观察结果。
3、展示观察成果: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观察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4、学生小结:从外观上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教师点评)。
5、交流实验结果:学生下位,自由交流;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指导,给予点评)。
6、归纳小结:区分氮肥和钾肥的方法。
学习评价: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统计能正确区分氮肥、钾肥的方法及人数)
问题拓展:
黑板上的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急需施肥。
但是,买回来的化肥包装袋因磨损,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现取化肥样品分别装入1、2、3号小瓶,放在实验台上。
请你帮助辨认,指导施肥。
看哪个组最先完成任务,把小瓶标号写在黑板上对应的“生病”植物的下方。
教师小结:
你们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
课后活动:
1、整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互相交流,查漏补缺。
2、调查你的父母在贮存、使用化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
3、社会调查:化肥使用的利弊与对策。
课后反思:
化学肥料是农村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物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国家一直相当重视。
农村中学的学生,将有一部分要回到农村,要做一个现代化的农民,就必须懂得科学种田。
教学过程抓住三个要点:
一是,十分注意从学生身边事物出发,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对教学素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得轻松,有机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是,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新理念,课堂具有“动感”。
社会调查、收集样品,课外“动”;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展示成果,课内“动”;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动”;让每个学生都“动”。
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新理念下的课题教学效果。
三是,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生活、关注“三农”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如果要做一个农民,就要做一个现代化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