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理论基础-第十三章课件
合集下载
电路基础绪论PPT课件

P:支路数;n:节点数;m:独立回路数 P=6;n=4;m=3
36
第36页/共51页
1.3.2 基尔霍夫定律
• 1.基尔霍夫第一电流定律(KCL)
任一瞬间,流入电路任一节点的电流等 于从该节点流出的电流。
• 另一种表述:
任一瞬间电路中流出任一节点的各支路 电流代数和为零。
i 0
37
第37页/共51页
思考题:某电路元件两端参考极性“+”和 “-”的选择,是否是和电路中零电位比较 得出的?计算得出的实际极性是否是和电路 中零电位比较得出的?
24
第24页/共51页
1.2 电路参量
• 1.2.3 电功率、电能
功率和能量计算目的:提高能量传输效率和合理地 在电路中分配能量。
平均电功率:
P W t
例:已知,u1 u2 3V, u3 2V求电压 。ux
44
第44页/共51页
1.3.2 基尔霍夫定律
45
第45页/共51页
1.3.3 基尔霍夫定律应用举例
(n 1) m (n 1) ( p n 1) p
46
第46页/共51页
1.3.3 基尔霍夫定律应用举例
例: 惠斯登通电桥电路,这个电路可以用于测量电阻等, 试推导电桥中电流计、电源和各臂电阻的关系。
本例中共有 n 4 个节点,A、B、C和D;
P 6 个支路,可以构成独立回路数
4
第4页/共51页
1.1 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化
• 1.1.1实际电路
• 设计实际电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功能 谐振电路、调制电路和放大电路等
• 实际电路一般由电路器件和联接导线组 成,它提供了电流流通的途径,具有传 输电能、信号处理、计算和自动化控制 等功能。
36
第36页/共51页
1.3.2 基尔霍夫定律
• 1.基尔霍夫第一电流定律(KCL)
任一瞬间,流入电路任一节点的电流等 于从该节点流出的电流。
• 另一种表述:
任一瞬间电路中流出任一节点的各支路 电流代数和为零。
i 0
37
第37页/共51页
思考题:某电路元件两端参考极性“+”和 “-”的选择,是否是和电路中零电位比较 得出的?计算得出的实际极性是否是和电路 中零电位比较得出的?
24
第24页/共51页
1.2 电路参量
• 1.2.3 电功率、电能
功率和能量计算目的:提高能量传输效率和合理地 在电路中分配能量。
平均电功率:
P W t
例:已知,u1 u2 3V, u3 2V求电压 。ux
44
第44页/共51页
1.3.2 基尔霍夫定律
45
第45页/共51页
1.3.3 基尔霍夫定律应用举例
(n 1) m (n 1) ( p n 1) p
46
第46页/共51页
1.3.3 基尔霍夫定律应用举例
例: 惠斯登通电桥电路,这个电路可以用于测量电阻等, 试推导电桥中电流计、电源和各臂电阻的关系。
本例中共有 n 4 个节点,A、B、C和D;
P 6 个支路,可以构成独立回路数
4
第4页/共51页
1.1 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化
• 1.1.1实际电路
• 设计实际电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功能 谐振电路、调制电路和放大电路等
• 实际电路一般由电路器件和联接导线组 成,它提供了电流流通的途径,具有传 输电能、信号处理、计算和自动化控制 等功能。
大学电路理论基础共57页PPT

大学电路理论基础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Biblioteka 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Biblioteka 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邱关源五版电路 第十三章

AN
U nN N
.
.
U
U BN
可见:A相灯泡端电压为零,Za不亮; 灯泡Zb 、 Zc在额定电压以下工作→灯光昏暗。
14
2. A相短路,即:Za →0,设Zb = Zc
.
BUCT
+ _ N
.
UAN
.
A
UCN
Za n
UBN
B C
Zc
.
Zb
UCn
CN
.
中性点间电压:
UnN U AN
注意:
1. 为相电压与相电流的相位差角(阻抗角),不要误以为 是线电压与线电流的相位差。
BUCT
2. cos为每相的功率因数,在对称三相制中即三相功率因数: cos A= cos B = cos C = cos 。
cosφ P 3U l I l 3U p I p P
3. P既是电源发出的功率又是负载吸收的功率,功率在每时 每刻都保持平衡。
*
p uAN i A uBN i B uCN iC P PA PB PC
若负载对称,则需一块表,读数乘以 3。
20
(2) 二表法或二瓦计法 (用于三相三线制的对称或不对称电路) * *
W1
BUCT
A
B
C
* *
W2
三 相 负 载
若W1的读数为P1 , W2的读数为P2 ,则 P=P1+P2 即为三相总功率。 每块表的单独读数无意义。
.
Zl Zl Zl
Z Z Z
.
.
UBN B N –
+
.
A + – N
IA
Zl
a Z n
U nN N
.
.
U
U BN
可见:A相灯泡端电压为零,Za不亮; 灯泡Zb 、 Zc在额定电压以下工作→灯光昏暗。
14
2. A相短路,即:Za →0,设Zb = Zc
.
BUCT
+ _ N
.
UAN
.
A
UCN
Za n
UBN
B C
Zc
.
Zb
UCn
CN
.
中性点间电压:
UnN U AN
注意:
1. 为相电压与相电流的相位差角(阻抗角),不要误以为 是线电压与线电流的相位差。
BUCT
2. cos为每相的功率因数,在对称三相制中即三相功率因数: cos A= cos B = cos C = cos 。
cosφ P 3U l I l 3U p I p P
3. P既是电源发出的功率又是负载吸收的功率,功率在每时 每刻都保持平衡。
*
p uAN i A uBN i B uCN iC P PA PB PC
若负载对称,则需一块表,读数乘以 3。
20
(2) 二表法或二瓦计法 (用于三相三线制的对称或不对称电路) * *
W1
BUCT
A
B
C
* *
W2
三 相 负 载
若W1的读数为P1 , W2的读数为P2 ,则 P=P1+P2 即为三相总功率。 每块表的单独读数无意义。
.
Zl Zl Zl
Z Z Z
.
.
UBN B N –
+
.
A + – N
IA
Zl
a Z n
电工电子学完整ppt课件

K
u k ( t ) 0 或
u降 u升 或 uR US
k 1
式中 uk(t) 为该回路中第 k 条支路电压,K 为该回路处的支路数
示例
R2 i2
+ US_1
+ u2 _ +
R1 i1
+ _u1
_u3 _ u4 +
_ US4+ R4 i4
R3 i3
① 标定各元件电压、电流参考方向 ② 选定回路绕行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 顺时针
小结 · 分析电路前必须选定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
· 参考方向一经选定,必须在图中相应位置标注 (包括方向和符号), 在计算过程中不得任意改变。
· 参考方向也称为假定正方向,以后讨论均在参考方向下进行,不考虑 实际方向。
· 电路中电位参考点可任意选择,参考点一经选定,电路中各点的电位
值就是唯一的,当选择不同的电位参考点时,电路中各点电位值将
Lumped parameter element
集总条件 实际电路的尺寸远小于使用时其最高工作频率所对应的
波长 d
注意
• 采用集总电路模型意味着不考虑电路中电场与磁场的相互作用, 不考虑电磁波的传播现象,认为电能的传送是瞬时完成的
• 集总假设为本课程的基本假设,以后所述的电路基本定律、定理 等均是以该假设为前提成立的
_
R1
+ US2
_
R2
b=3
n=2
R3
l=3
m=2
精品课件
22
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KCL)
在集总参数电路中,任意时刻,对任意节点流出或流入该节点电流的代数 和等于零。
K
ik (t) 0
《电路理论基础AⅠ》课件

动态电路的特点
具有电容、电感等储能元 件,具有过渡过程,需要 用微分方程描述其状态变 化。
动态电路的分类
一阶、二阶、高阶动态电 路。
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方法
STEP 01
定义
STEP 02
分析方法
只包含一个动态元件(电 容或电感)的电路。
STEP 03
重要概念
时间常数,决定了电路过 渡过程的快慢。
时域分析法,使用微分方 程描述其状态变化,通过 求解微分方程得到响应。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功率
由于非正弦波形的存在,电路中的功率不再是简单的平均功率,需要考虑非正 弦波形的特点。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效率
由于非正弦波形的存在,电路中的效率不再是简单的平均效率,需要考虑非正 弦波形的特点。
Part
06
动态电路的分析
动态电路的概述
动态电路
在分析时需要考虑时间变 量的电路。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要点一
总结词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是关于电路中最大功率传输的条件和规 律的定理。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指出,当一个可变电源向一个线性二端 电阻性负载供电时,如果负载阻抗与电源内阻成正比,则 负载能够获得最大功率。该定理是电路分析中的重要理论 之一,用于指导电路设计者实现高效能量传输。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总结词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是电路分析中常用的 等效变换定理,它们可以将复杂电路简化为 简单的等效电路,方便分析。
详细描述
戴维南定理指出,对于任何线性有源二端网 络,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阻串联的 等效电路来代替;诺顿定理则指出,对于任 何线性有源二端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流源 和一个电阻并联的等效电路来代替。这两个 定理可以互相推导,用于简化复杂电路的分 析过程。
电工电子技术课件13.1-13.2

1 2
0
2U2 sin(t)d(t)
iD= iO
0.45U2
I
D
IO
0.45 U 2 RL
U DRM 2U 2
o uD
o
2U2
2 3 t
2 3 t 2 3 t 2 3 t
13.2 单相桥式 整流电路
一、桥式整流电路(几种画法)
D4 u1 u2
D3
+
u1
u2
D1 + io
+
uo RL u1
例13.1 已知负载电阻RL =50,负载电压UO=100V。 今采用单相桥式整流电路,交流电源电压为220V。
根据电路要求选择二极管。
解:
负载电流
IO
UO RL
100 A 50
2A
每个二极管通过的平均电流
ID
1 2
IO 0.91A 0.9源自变压器二次侧电压的有效值为
U2
UO
100V 111V
考虑到变压器二次侧绕组及管子上的压降,变 压器二次侧电压一般要高出(5~10%)U2,即 1111.1122V。 UDRM 2122V 172V
可选用2CZ12D二极管,其最大整流电流为3A, 反向工作峰值电压为300V。
u2
D2
io
+
+
RL uo u1
u2
D1 D4
D2 RL
io + uo
D3
D1
D2 D4 RL
io + uo
D3
二、桥式整流电路工作原理
u2正半周:
承受反 压截止
+
D4
+
u1
《电路理论基础》课件

详细描述
零输入响应是指没有外加激励信号时,电路的初始状态对时间的变化规律;零状态响应 则是电路在初始时刻为零状态下,外加激励引起的响应。这两种响应是分析一阶动态电
路的基本方法。
一阶动态电路的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总结词
描述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的特点
详细描述
冲激响应是指一阶动态电路在单位冲激函数激励下的输 出响应,其特点是响应瞬间达到最大值并随后迅速衰减 至零;阶跃响应则是激励为阶跃函数时的输出响应,其 特点是响应在激励发生后缓慢变化至稳态值。这两种响 应对于理解和分析一阶动态电路具有重要意义。
02
电路分析基础
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和元件
详细描述
介绍电路的基本构成,包括电源、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以及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电路分析的基本定律
总结词
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和欧姆定律
详细描述
介绍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以及欧姆定律,说明这些定律在电路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总结词
描述一阶动态电路的数学模型
详细描述
一阶动态电路的微分方程是描述电路 中电压或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 ,通常表示为RC电路的V(t) = V0*(1exp(-t/RC))或RL电路的i(t) = i0*(1exp(-t/RL))。
一阶动态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总结词
解释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概念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总结词
掌握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等基本分析方法
详细描述
介绍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等基本分析方法, 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电路分析和计算。
03
线性电阻电路分析
零输入响应是指没有外加激励信号时,电路的初始状态对时间的变化规律;零状态响应 则是电路在初始时刻为零状态下,外加激励引起的响应。这两种响应是分析一阶动态电
路的基本方法。
一阶动态电路的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总结词
描述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的特点
详细描述
冲激响应是指一阶动态电路在单位冲激函数激励下的输 出响应,其特点是响应瞬间达到最大值并随后迅速衰减 至零;阶跃响应则是激励为阶跃函数时的输出响应,其 特点是响应在激励发生后缓慢变化至稳态值。这两种响 应对于理解和分析一阶动态电路具有重要意义。
02
电路分析基础
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和元件
详细描述
介绍电路的基本构成,包括电源、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以及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电路分析的基本定律
总结词
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和欧姆定律
详细描述
介绍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以及欧姆定律,说明这些定律在电路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总结词
描述一阶动态电路的数学模型
详细描述
一阶动态电路的微分方程是描述电路 中电压或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 ,通常表示为RC电路的V(t) = V0*(1exp(-t/RC))或RL电路的i(t) = i0*(1exp(-t/RL))。
一阶动态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总结词
解释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概念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总结词
掌握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等基本分析方法
详细描述
介绍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等基本分析方法, 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电路分析和计算。
03
线性电阻电路分析
电工学(电工技术)第七版 上册 第十三章 电子教案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反馈放大电路时,需要综合考虑电路的性能指标、 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因素,合理选择反馈元件和电路参 数。
04
第十三章的实验与实践
电子元件的检测与使用
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掌握电子元件的基本类型、外观特征 和检测方法,能够正确识别和检测电 阻、电容、电感等常用电子元件。
电子元件的选用原则
设备在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03
第十三章的重点与难点
放大电路的分析
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放大电路是电子电路中的基本单元,用于将微弱的输入信号放大 为较大的输出信号。
放大电路的组成
放大电路通常由输入级、中间级和输出级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电路 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设计要求。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了解电子元件的参数和性能指标,掌 握选用电子元件的原则和方法,以确 保电子电路的正常工作。
基本电子电路的搭建与调试
电子电路的设计与搭建
学习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简单的电子电路 ,并选择合适的电子元件进行搭建。
电子电路的调试与测试
掌握电子电路的调试技巧和测试方法,能够对搭建好的电子电路进行测试和调 整,确保电路性能符合要求。
。
答案3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由三极管的 电流放大倍数、集电极电阻和基极电阻共同 决定,计算公式为$A_{v} = frac{V_{o}}{V_{i}} = frac{I_{c}R_{c}}{I_{b}R_{b}}$。
答案4
设计一个简单的音频放大器,可以通过选择 合适的晶体管、电阻和电容等元件来实现, 具体电路图和计算过程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入导纳 转移导纳
I1
+ U1
I2
Y 参数方程
N
1
0 U 2
2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矩阵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矩阵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I Y12 1 U2 I Y22 2 U
0 U 1
转移导纳 输入导纳
4、对称二端口
电路结构左右对称的一般为对称二端口。
对称二端口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二、Z 参数和方程
1、Z 参数方程
I1
+ U1
I2
除 Y12 Y21外, 还满足Y11 Y22 ,
N
+ U2
上例中,Ya=Yc=Y 时, Y11=Y22=Y+ Yb 对称二端口只有两个参数是独立的。 对称二端口是指两个端口电气特性上对称 。结构不 对称的二端口,其电气特性可能是对称的,这样的二端 口也是对称二端口。 将两个端口各施加一电流源,则端口电压可视为这 些电流源的叠加作用产生。 即:U 1
U 时, I I 当 U 1 2 1 2
Y12 Y21
上例中有
此方程其实 就是节点电 压方程。
Y12 Y21 Yb
互易二端口四个参数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矩阵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矩阵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U . 解出U 1 2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Z11 [Z ] Z 21
U Z 11 1 I1 U Z 21 2 I
1
Z12 Z 22
Z 参数矩阵
Z Y 1
I2
即:
Y Y12 Z I U 22 I I 2 Z 11I 1 1 12 2 1 U Y21 I Y11 I Z I 2 1 2 21 1 Z 22 I 2
例 解
求Y 参数。 +
直接列方程求解
I1
j L
I2
+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3、互易二端口(满足互易定理)
U1
R
gU1
U2
Π型二端口网 络适合直接列 方程求解。
Y12
I 1 U
2
0 U 1
Y21
I 2 U
不含受控源的 二端口网络一 般满足互易性
Y21
I 2 U 1
0 U 2
Yb
I Y12 1 U2 I Y22 2 U
0 U 1
Yb Yb Yc
2
0 U 2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矩阵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矩阵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二端口网络与四端网络的关系
i1 + u1 i1 i2 + u2 二端口网络
N
N
i2
i2
2.二端口(two-port)
当一个电路与外部电路通过两个端口连接时称此电路 为二端口网络。 i1 i2 + + 流入电流等于 u1 i u 2 i2 流出电流 1 i1
Z I U 2 c 2 Z b ( I1 I 2 ) Z b I1 ( Z b Z c ) I 2
Za Zb [Z ] Zb Z
Zb Zb Zc
4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矩阵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Y 参数矩阵
Y参数值由内部参数及连接关系决定。
采用相量形式(正弦稳态)。将两个端口各施加一电压 源,则端口电流可视为这些电压源的叠加作用产生。 即:
2、Y参数的物理意义及计算和测定
I Y11 1 U1 I Y21 2 U
0 U 2
Y U I 1 11 1 Y12U 2 I 2 Y21U 1 Y22U 2
U Z 12 1 I2 U Z 22 2 I
2
0 I 1
转移阻抗 Z参数又称开路阻抗参数 输入阻抗
0 I 1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矩阵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矩阵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3、互易性和对称性
互易二端口满足: 对称二端口满足: 注
均不存在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矩阵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矩阵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例 求Z参数
I1
+
Za Zb
Zc
I2
+
解法1:
U1
0 I 2
U2
T型二端口网络 适合直接列方 程求解.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例 解
求Z参数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1 二端口网络基本概念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重点:
1、二端口网络的概念 2、二端口网络的四种方程(Z、Y、H、 T) 参数定义及求取; 3、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及参数间相互转换
4、二端口网络的联接
此方程其实 就是网孔电 流方程。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解法2:
列KVL方程:
Z I U 2 c 2 Z b ( I 1 I 2 ) ZI 1 ( Z Z )I ( Z Z )I
b 1 b c
2
Z I U 1 a 1 Z b ( I1 I 2 ) ( Z a Z b ) I1 Z b I 2
(1)分析前提:讨论初始条件为零的无源二端口网络;
1-1’ 2-2’是二端口网络 3-3’ 4-4’不是二端口网络,是四端钮网络
(2)找出两个端口的电压、电流关系的独立网络方
程,这些方程通过一些参数来表示。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矩阵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矩阵
I1
+
Za
Zc Zb
Z I1
+
I2
+
Z11
U 1 I 1
Za Zb
Z12
U 1 I2
U1
U2
0 I 1
Zb
Zb Zc
列KVL方程:
U Z 21 2 I
1
0 I 2
Zb
U Z 22 2 I
2
Z I U 1 a 1 Z b ( I1 I 2 ) ( Z a Z b ) I1 Z b I 2
Z12 Z 21
Z11 Z 22
I U1 U 2 I 1 2 Z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I1
+
I2
+ Z
U Z(I I ) U 1 2 1 2
Z [Z ] Z Z Z
不存在
U1
U2
并非所有的二端口均有Z,Y 参数。
Z I 11 1 Z 12 I 2 U 2 Z 21 I 1 Z 22 I 2
Z 参数方程
3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矩阵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2 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矩阵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也可由Y 参数方程
Y U I 1 11 1 Y12U 2 I 2 Y21U 1 Y22U 2
输出端口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三极管
传输线
A
输入端口
R C C
n:1
放大器
低通滤波器
变压器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1 二端口网络基本概念
第13章 二端口网络
13.1 二端口网络基本概念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1.端口 (port)
+ u1 i1 i1 端口由一对端钮构成,且满足 如下端口条件:从一个端钮流 入的电流等于从另一个端钮流 出的电流。
I1
+ U1
Z
I2
+ U2
Y Z 1
I1
+ U1
n:1
I2
+
Z Y 1
不存在
1 [Y ] Z 1 Z
1 Z 1 Z
U2
nU U 1 2 I /n I
1 2
Y Z
I1
I2
N
+ U2
第 四 篇 高 级 路 分 析
例
求Y 参数。
I1
解
Yb Ya Yc
I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