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下

现代文学史下
现代文学史下

1、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歌,浙江杭州人。附有“雨巷诗人”称号,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在创作成熟诗打破了新月派镣铐的束缚,真正走向现代诗派,是中国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他的创作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影响,但是把法象征主义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相融合,将象征与浪漫抒情相结合。在诗体形式上受新月派格律诗的影响,注重音乐性,叙事大体整齐押韵,且韵位固定,其后,从《我的记忆》第三章起向以散文美为特征的只有体诗形式转化,以情绪的节奏代替字句的节奏,诗风走向原朴。

2、现代诗派:30年代初期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并以其为阵地,代表诗人主要有戴望舒,施蛰存,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现代诗派继承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型的整齐,韵律,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现代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他们热衷于描写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歌,注重诗艺的突破与创新,主要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影响。

3、东北作家群:指918事件之后从沦陷的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青年学生,代表人物有:萧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他们的作品大多数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的苦难和斗争生活,表达了对敌寇的仇恨,故乡的眷恋和光复国土的愿望。代表作有:萧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

4、京派: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发表在京津刊物上,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从文,废名,李健吾等。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5、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社团,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最大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近百人,有周恩来,陈立夫,孙柯等,老舍为理事会主任,主持日常工作。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会刊《抗战文艺》是贯穿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文艺刊物。其成立标志着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政府的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融合。

6、孤岛文学:指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之后被包围之中的上海租界,当时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写作,并用各种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直到1941年12月上海沦陷后截止。代表作有李健吾《草莽》,阿英《碧血花》,于伶《夜上海》《长夜行》。

7、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全面沦陷,乃至东北,华北,华东整个中国沦陷。代表作家有张爱玲,苏青,周作人,代表作有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苏青的《结婚十年》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文,他的《药堂语录》等。代表作家其文学特点为:1倡导乡土文学;2对凡俗人生的发现和肯定,出现了反英雄,反浪漫主义的美学追求;3雅文学与俗文学在对立中走向融合。

8、七月派:包括七月诗派和七月派小说,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代表诗人有艾青,阿垄,牛汉等。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并表现出主观的密切的配合;而七月派小说是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杂志在抗争的国统区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团结了路翎和丘东平等小说作家,主张在现实主义的旗帜下反映活着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和对人的心灵的直面力量,风格凝重、雄浑、悲壮。早期代表作家有丘东平、阿垄,文学创作表现战争,斗争浅显直白,带有战地报告文学特点。后期代表作家路翎,写出“主战”和人原始,抗争的本能,深化文学写作,写出人性复杂性。

9、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京派作家的代表,代表作品有《神巫之爱》《边城》《从文自传》等。擅长描写湘西边地的人情风土,他用“乡下人”的视角创作的就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现人性的“常”与“变”就构成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审美基调和独特主题。他在作品中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抨击现代堕落的人性,形成了独特的“湘西系列小说”。

10、巴金:原名李荛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代表作品:《雾》《雨》《电》《家》《春》《秋》。其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色彩。

11、张爱玲:原名张英,中国现代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张爱玲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就学于教会,较早的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教育,从而养成了她独特的文学素质。代表作品有〈〈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等。

12、讲话:发生在1942年5月2日——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艺整风期间,由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提出了“二为”方针——文艺为大众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确立了两个方向,即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和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要求文艺工作者自觉地为无产阶级革命政治服务。讲话确定了文学题材和写作方法,限制了人物的塑造,树立了“赵树理方向”,在文艺批评中实行政治标准第一,文学标准第二,从而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公式化和概念化。

13、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解放区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他的小说创作以新的生活和新的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新局面:反映了根据地解放区农村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既写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农村各阶段的冲突,又重点表现了民主思想与封建思想观念。他把现代审美与传统的民间审美成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把“五四”文学精神与乡村文化调制在一起,以现代的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性意识和忧患意识写出了中国农民在现代革命中那痛苦艰难的精神变革历程。

14、论语派:1932年以林语堂创办杂志《论语》而得名,是以杂文为主的小品文流派,机关刊物是《人间世》《宇宙风》,代表人物为林语堂,周作人,老舍,郁达夫。提倡幽默,闲

适,独抒性灵的文学创作,主张保持冷静超远的旁观者态度。他们的主张和倾向受到当时左翼作家的批判。《论语》前期文章尚能针砭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笑话。

15、后期浪漫派:在国统区内,新旧文学的发展中,介于雅俗之间的新的类型,其中以徐】无名氏为代表。这一类作家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欣赏趣味的提高。有人称之为“后期浪漫派”这一称谓强调了他们的文学品味,既有浪漫思想又渗入现代主义精神,是很能体现史实的一部纯文学小说

的大众化口味倾向,已经是相当成熟的现代化通俗小说。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品有《鬼恋》《吉普赛的诱惑》。

简答论述

1、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系列:

一、旧派市民:他们身上保留着东方的,封建的,传统美德,温顺,善良,他们讲礼节,但同时保守,自私,因循守旧,中庸。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比如《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的奴才式人物老马,与鲁迅笔下的啊Q无根本差别,都是为落后的国民勾画灵魂。《离婚》中的张大哥,就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

二、新派市民形象:老舍和许多同时代的作家不同的是,在批判传统文明落后面的同时,对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持非常谨慎以至排斥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他对“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画式描写上。比如《离婚》里的张天真就是这种德性: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装。假装有理想,皱着眉头照镜,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道国事。总之是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一类被嘲讽的“洋派青年”。老舍在给新派市民画粗俗的漫画时,鄙夷不屑之情便溢于言表。

三、底层市民:这一形象是老舍塑造最多的,也是最熟悉的,老舍认为他们不幸的根源就是国民精神和病态心理,是千百年来的封建思想禁锢了他们。老舍对于这类人报以同情,他们都是被社会污染和损害的人,他们将老北京的传统风情保留了下来。就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昔日“体面的,要强的,好梦的”祥子,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祥子的遭遇是一个浸透了血泪的悲剧。

四、理想市民形象:老舍常常带着比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他的理想市民性格,他笔下的理想市民一方面是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儒家的感时忧势的气概,另一方面他们有侠客式的气概,有自我牺牲精神,而这两方面合一,就是儒侠形象。比如《四世同堂》里的天佑太太和韵梅,他们虽然是普通的家庭主妇,但民族危难一旦降临,他们就挺身而出,忘我地成为独立支撑的大柱。

2、老舍四世同堂的艺术特色

一、弥补了抗战作品中反映沦陷区都市市民中普通市民和抗战题材的不足。与一般同类题材的作品不同,小说并没有着重暴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而是通过描写战争八年之间古都北平家家户户经历着的痛苦与屈辱的境遇。剖析了他们闭封自守劣根性,提供了反映40年代沦陷区人民心态的一面镜子。

二、具有史诗的气魄,宏大的气质。小说全书一百章,90多万字。从时间上看,几乎跨越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从空间范围看,它的笔触遍及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街头,乡村,广场,商店,妓院……这种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突破了老舍过去长篇小说大多写一,两个主要人物,只用一条主线的格局,在广度,深度,力量和气势上都富有史诗的气魄。

三、具有比较浓厚的文化反思色彩,显示了改造和重塑国民性格的能力。作为小说中心的祁家,实质上是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祁老者的四世同堂正是传统家庭伦理的理想结构,老舍把这一切都置于小羊圈胡同的具体环境和民族抗战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加以表现,对北平文化进行了沉痛的反思。以明确的批判意识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对“民族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

四、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描写了一百几十个人物,推出了几个市民形象系列。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城市贫民三大形象系列最为突出。比如祁老太爷,他顽固地想维持全家族的生活,国家危亡时他置若罔闻,但随着战争击碎了他安度晚年的幻梦时,心中才萌生了反抗的种子。老一辈北平市民觉醒的过程在他身上得到了令人信服地反映。

五、具有浓厚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京味。小说表现了对北平风俗的精致描写,展现了色彩鲜明的北平风俗画。在通过对北平市民的描写上,揭示出了北平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讲体面,重排场,追求精致生活。还有着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比如开展就写到: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

3、巴金前后期创作的比较:

1929-1941为创作的早期,这一时期大散发着一种青年的叛逆和躁动不安的情绪,主观色彩浓厚,风格多变,热情。题材也比较广泛,有工人,农民,有城市贫民悲苦生活与抗争的。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的,如《灭亡》《新生》;另一类是描写封建家庭腐败与衰落以及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以《家》为代表。

1942年为创作的后期,这一时期他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人们司空见惯的“萎顿生命”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解释。这一时期从题材上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秋》外,还有《~园》;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寒夜》等。下面以《家》和《寒夜》做比较。

一、人物的减少:在《家》中写到的有六七十个人物,最主要的是高老太爷,觉慧,觉新这三个典型人物,可以说是人物繁多,但在《寒夜》中人物就减少到只有十个左右,最主要的也只有汪文宣与曾树生。

二、主题,题材的改变:《家》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的主干,写的是封建大家庭的衰落,祖宗三代的背地抗争,塑造的英雄人物热情奔放,追求自由恋爱与反抗封建主义。《寒夜》中写的构思原型不是来自作家自己的生活经历,纯粹靠想象构思了这个家庭破裂的辛酸故事。是凡人小事的悲剧,是当年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却又不愿正视的黯淡风景。

三、作品的基调发生变化:《家》基本上属于“青春型”的创作,那由真诚热烈的心里唱出的青春之歌,是特别能唤起青年人共鸣的,而《寒夜》中作家更加客观,冷静地剖析黑暗的社会现实,用笔极为冷静,很少自己直接出来替主人公呼喊,注意在发掘人物内心冲突方面下工夫。基调并不在于对革命,反抗的呼唤,而在于对旧社会的批判。

四、《家》是在战争爆发前写的,青年这位了追求自由理想要与自己的家庭做斗争。《寒夜》是在战争爆发后写的,在战争下,感受生命的荒凉感,人对家庭有了温暖感。

4、夏衍戏剧的特色:

一、擅长写普通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平凡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内在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比如在《上海的屋檐下》说展开的就是上海弄堂里普通的两层楼房里每天都在静悄悄地发生着的人生世界:琐碎的争吵,隐忧,痛苦,悔恨等,剧作家却在这感情摩

擦和人事纠纷中有了痛苦的发现:在这黄梅天气里,不仅生活发着霉,连人们的灵魂深处也长着霉。

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理活动:每一个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抓住其主要特征,加以准确,传神的勾勒,做到了用笔的极端简洁与鲜明。

三、简约,严谨,含蓄的艺术风格:《上海屋檐下》在同一舞台空间里,同时展开五家人家的悲喜剧,同时写出命运、性格各不相同的十几个人物。他正确处理了结构主线与副线的关系,不平均使用力量,以林志成,匡复,杨彩玉三人之间的家庭悲剧为主线,将其余四家人家的悲喜剧穿插其间。

四、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习惯性的带着浓厚的人道主义观点来看待人生:就连《上海屋檐下》里那唯一的阳光——剧本结尾时用葆珍的歌声来象征未来属于孩子,也带有人道主义的色彩。

5、从雷雨,日出,原野,看曹禺戏剧艺术创作的特点:

相同点:一、首先这三部剧作都是曹禺“郁热期”的作品,这一时期写的东西都是不冷静,不客观的,曹禺自身有着炙热的情感投入,没有冷静的,如实情感的描述。有着“雷雨”前的苦热,“日出”般炫目,“原野”似的阴森、恐怖。正如《雷雨》中一再出现的蝉鸣,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而《原野》则是郁热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二、追求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以及紧张的戏剧情节。这三部剧可以说发生的时间相对集中;地点相对集中总是围绕着一两个地点展开。比如《雷雨》里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并且故事集中在周公馆展开,以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不同点:一、主题思想上:《雷雨》由于序幕和尾声的添加而使得其主题具有多义性,总体上表现的是对宇宙中不可知的命运的探求;《日出》主题单一而凝练,现实意义批判性更强,着力揭露金钱对人的腐蚀,揭示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现象,主题多义性被削弱了。《原野》是曹禺第一次涉及农民题材,并没有站在阶级的角度向地主复仇,而是挖掘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表现原始的生命强力。

二、关注目光:雷雨关注的是家庭这一小圈子,家庭的矛盾;《日出》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借鉴易普生的社会问题剧,描写社会全貌;《原野》则是抒写人性的悲剧,关注从仇虎的复仇中开掘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表现复仇时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原始的生命强力。

三、戏剧结构:《雷雨》是“在危机中开幕”的闭锁式戏剧结构,戏剧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日出》则是采用“横断面式”的戏剧结构,又称“散点透视”,更好地贴近了日常生活;《原野》吸收、借鉴了表现主义戏剧的写作手法,实现了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完美结合。

四、戏剧风格:《雷雨》追求古希腊悲剧的崇高感和肃穆感;《日出》更强调对待生活,贴近日常生活的透视感,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原野》的重点在于挖掘人物的心灵内部,人物的精神、情感、欲望和幻觉,这是曹禺创作的真正出发点。

6、《雷雨》的艺术特点:

一、戏剧矛盾的高度集中。《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并且故事集中在周公馆展开,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萍、蘩漪为明线;以周萍、侍萍为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二、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在危机中开幕,在后果的突然爆发中揭示事件的起因,称为“封锁式”的结构。悲剧、冲突被放在一个盒子里,每一个无意的行为都把这一悲剧向前演进,走向极端,最后让整个结局崩溃,把矛盾在一天24小时内爆发,曹禺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

来讲述故事,而是将其打乱、重组。

三、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雷雨》中中的八个人物形象丰富生动,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典型形象。如性格复杂的周朴园、最为复杂的蘩漪、单纯的四凤、天真善良的周冲等。

四、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并且极富个性化。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五、戏剧语言简洁精练,具有丰富的潜台词。

7、九叶诗派的艺术特征:

一、文学观念和诗歌理想具有综合性和现代性,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取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法和自己的艺术感受,刻画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二、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体现九叶诗派和西方的直接联系。强调诗人内心对生活的感觉和升华。作品有《我》郑敏的《时代与死》。

三、在艺术上追求诗歌的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和玄学的融合,体现出九叶诗派的综合性,不脱离现实,相反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政治内容。

四、九叶诗人彻底抛弃了诗人的本质是抒情的这样的诗学情观。他们的诗既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富于超越性的形而上的沉思。

五、强调诗的思维和语言的更本改造,强调语言清晰明确,诗意朦胧含蓄。

8,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题材上不关心那些宏大的政治历史事件,更多描写“男女之间的小事”和“软弱的凡人”,流露出冷漠和“琐碎人生的态度”。正如《倾城之恋》的华侨富商范柳原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而在一种偶然的大变动下却娶了离婚再嫁的白流苏为妻。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年轻的时候》的潘汝良,一个个又无不是都市人生的失败者。

二、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来写人和人生,不喜欢用强烈的对比方法,显现出小说的基调是冷艳和苍凉的。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以往的文学“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她要从“安稳”“和谐”的方面把握人生;她“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她笔下的人物也通常是“不彻底”的。三、对凡俗生活的发现和肯定。在张爱玲笔下的女主人公,通常都是生活在一个日常的物质生活中的世界,她们打量算计的是衣服,房子,钱,首饰,她们的喜怒哀乐与她们的情欲,嫉妒,虚荣紧紧相连,比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主人公葛薇龙是个有上进心,的少女,她的堕落从客观上看似乎是为了求的“饮食”的生存,但是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导致其堕落的主观原因就是葛薇龙对于好吃好穿好玩这些“普通女孩子所憧憬着的一切“的迷恋,这正是人性的弱点。

四、雅俗并存的艺术境界,张的小说既有传统小说叙事套路的痕迹,又带有“现代派”的味道,诸如注重写人物意识的流动,注意暗示与象征,善用联想,特别是对人物病态心理的描写与揭示等等。从所写生活看,她对于人生之世俗层面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投以极大的关注,同时对于人物的深沉意识,人性予以剖析。

五、语言华丽雅致而意象丰富,她能在叙述中运用联想,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都不约而同地富有照映心理的作用,造成小说意象的丰富而深远。比如“天完全黑了,整个世界像一张灰色的圣诞卡,一切都是影影绰绰”。这种独特的意象,带来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风貌。

9、钱钟书《围城》中独特的文学观和艺术特色

1艺术特色:

一、围城是知识密度最大的现代学者小说,作者旁征博引,自然地融入了中外文学,哲学,

历史,法律,民俗,教育,语言等领域的知识,多学科的学问信手拈来,既契合了人物的身份,口吻,又增加了作品的深刻性。比如说在法国邮轮上,鲍小姐只穿着绯霞色抹胸,海蓝色短裤。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整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整理”。由此可见作家对鲍小姐这一形象的讽刺都带有几分哲学色彩。

二、《围城》的讽刺艺术幽默而富有哲理。在小说中挥洒着讽刺的笔墨,融汇中西,贯穿古今。与左翼的政治暴露性讽刺不同,他熔道德、风俗、人情的批判于一炉,大大增加了讽刺的现代性质。如三闾大学高松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学家,其实是一位心术不正,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术官僚,苏文执号称才貌双全的女诗人,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抄袭的一首德国民歌。钱钟书是继鲁迅,老舍之后现代文学又一位优秀的讽刺小说家。

10、郭沫若历史剧独特的美学追求

一、创作原则“失事求似乎”。认为历史重要的不是外在历史的真实,而是内在的历史精神的真实。剧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把握历史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所谓“求似”,就是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如剧中将屈原坎坷的一生浓缩在一天里展开,创造了婵娟形象,南后以“淫乱宫廷”向屈原问罪等等,都掺和着作家的大胆的艺术想象,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根据历史可能性的原则舍弃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节而突出其精神,从而将人物理想化。如屈原潜到汉北以图再起。

二、独到的悲剧观念。认为悲剧的价值不是单纯地使人悲伤,而是具体地激发起人们把悲愤的情绪化为力量,强调悲剧的目的性及悲剧的抗争。郭沫若根据他对战国历史的研究,认为“战国时代,整个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但要真正把人变成人,历史还得再向前进展,还须得有更多的志士仁人的血洒出来。所以在他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屈原,如姬,高渐离等,都是时代说塑造出来的真正的“人”具有极其崇高的人格美,他们是民族的精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美;他们自觉地为争取人民的生存权利,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但他们都不能避免历史悲剧,因此他们的一切行动都具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悲壮性。

11、蘩漪的形象分析:

蘩漪是《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形象,她在双重悲剧冲突中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

一、她作为受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女性,追求自由、渴望爱情。嫁给周朴园后,受

到了周朴园封建主义精神的折磨与压迫,正是由于对爱情的渴望,使她和周萍发生了乱伦。虽然她所追求的是利己主义的自由,但反应了她具有民主观念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二、最具“雷雨性格”的形象,具有勇敢大胆的反抗精神。她绝望中的反抗,充满了被

压迫女性的血泪,表现出对封建势力及道德观念的蔑视和反抗。深刻传达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三、周朴园与周萍的双重打击,使她成为一个忧郁阴鸷的女性,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

忍的恨”的性格交织中,爱变成了恨,倔强变成了疯狂,她的内心走向腐朽、落寞、变态。

12、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他是封建大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畏惧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她是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典型,具有双重性格。

一、他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高觉新自小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他曾经有过梦想,想做化学家,读书也很用功,在中学四年毕业期满的时候,是成绩名列全校第一的优秀生,曾想毕业后继续上大学,甚至去德国留学深造。

二、他的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观念严重扭曲,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受五四文化观念的熏陶,同情弟弟妹妹追求自由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及封建教育形成他逆来顺受的性格,形成了暮气十足的形象。比如在文章中,觉新被召回家中结婚,但对象并不是他喜欢的梅表妹,却没有说一句不愿意的话。父亲死后,他面对大家庭中各房的你倾我轧,渐渐学会了敷衍。最后使得生活磨钝了他的感觉,但自身又痛苦而无力摆脱困境。

三、巴金在塑造觉新这个形象时是在五四文化思潮中发现了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的缺陷。觉新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清晰地认识到是旧家庭和旧礼教夺去了他的青春,但是他却从中吸取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他之所以信奉这样的主义,是因为这样的主义能够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另一方面又能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而自己并不觉得矛盾。

四、觉新的悲剧既是他不抵抗的性格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他概括了封建末世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的命运,折射出整个民族在现代的苦涩命运,具有悲剧的深刻性和典型性。小说的最后,觉新在痛苦和不安中终于清醒过来,意识到"我们这个家庭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让他们看看,在这个家庭中并不是人人都象我一样顺从的",支持觉慧逃出了高家,发生了思想上的转变。

13、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一、具有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人物,“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鲁迅从进化论出发,以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陈陈相因的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后期杂文思想更为锐利,内容也更为丰富,政治内容大大增加。比如在《热风》中“五四”时期对封建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二、切近现实人生。鲁迅以杂感的形式,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复杂的斗争,写出了阶级力量的变化和消长,表现了从“五四”到抗战爆发前整个的历史进程切近现实社会,比如《纪念刘和珍君》围绕的就是三一八惨案来写的。

三、追求形象的类型化。善于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如《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片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创造了类型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

四、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无拘无束,把口语和文言,长句和短句相互交错在一起。以及不符合汉语规则的语言。比如《纪念刘和珍君》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而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由此可看出他是那样自如地驱遣着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

五、体裁形式的多样化,包括从古至今的各种文章样式,有日记体,政论体,思想杂记,书评,讲演录,阻击体,碑铭文。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文体多样而又统一,切实锋利,精炼泼辣,似偷抢匕首。

14、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

一、施蛰存说过哦:“《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迟早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他们追求纯诗的艺术观,诗和时代和人民和生活等外在的东西不相干,追求诗的贵族化和精英化。重视诗的思维,诗的情绪,追求诗的朦胧美,为中国新诗坛提供了“现代都市风景线”。正如在施蛰存《桃原本

色的云》中这样写到“在夕暮的残照里,从烟囱林中升上来的大朵的桃色的云。

二、热衷于描写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歌。现代派诗人原本从农村来到大都市寻找理想,但他们并未被都市所接受,称为了都市中的流浪汉,他们典型的“现代情绪”其实就是“都市怀乡病”,于是就转向微茫的“乡愁”,这一点在戴望舒身上尤为体现,比如在《夜行者》里“走在黑夜中,戴着黑色的毡帽。迈着夜一样的步子”在《乐园鸟》里“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华羽的乐园鸟,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三、注重诗艺的突破与创新,主要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庞德)和美国意象派诗歌(艾略特)的现代主义思潮。现代派诗在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其共同的审美原则是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巧妙结合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反对即兴创作和直接抒情,在诗体形式上,现代派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正如戴望舒的《印象》:“是飘落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这句我们就能倾听自然的深幽的搏动。“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这句我们就能眺望宇宙的空远。就像废名对现代诗的评价“内容是诗的,形式则是散文的。”

15、《讲话》的基本内容:

一、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这是《讲话》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文最核心的部分。毛泽东同志根据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以及当时解放区文艺界的具体情况,明确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二、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讲话》强调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号召文艺家必须深入生活。

三、关于文艺家世界观改造的问题。《讲话》告别强调文艺家应在深入工农兵生活中通过学习社会和马列主义,逐渐把立足点转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在思想感情上和群众打成一片。

四、文艺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讲话》继《新民主主义论》之后,再次强调批判的继承中外优秀文化遗产。

16、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点:

一、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了诗化文章题式。

二、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和湘西地域色彩。

三、风俗、景物与人物描写相结合,为衬托人物心理和性格服务。

四、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

五、现实与梦幻相结合,作品缺少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全国2009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友情提示 本试题答案由华夏自考社区会员提供,不保证答案的完全准确,如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错误,请联系我们纠正,不胜感激! 联系邮箱:hyywxbwh@https://www.360docs.net/doc/125147357.html,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陈独秀、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文学革命倡导者文学思想的基本倾向是() A、浪漫主义 B、自然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2、五四时期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林纾写的《荆生》是一篇() A、黑幕小说 B、言情小说 C、影射小说 D、讽刺小说 3、冯至参加过的文学社团是() A、弥洒社 B、莽原社 C、未名社 D、沉钟社 4、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所属的文学社团、流派是()

A、创造社 B、新潮社 C、新月社 D、鸳鸯蝴蝶派 5、中国诗歌会是一个() A、以抗战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休 B、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C、以平民化为目标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D、以诗美为目标的现代主义诗歌团体 6、1936年左翼文学界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两个口号指的是() A、抗战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文学 B、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C、国防文学和抗日战争的大众文学 D、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文学 7、抗战初期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一个() A、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B、全国进步文艺家的组织 C、全国革命文艺家的组织 D、全国作家的群众性组织 8、抗战初期,提出“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引发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的 是() A、沈从文 B、梁实秋 C、朱光潜 D、萧乾 9、似匕首投枪、能以一击致敌于死命,具有这种风格的杂文作家是() A、茅盾 B、周作人 C、鲁迅 D、朱自清 10、贯穿《朝花夕拾》全书的人物形象是() A、范爱农 B、藤野先生 C、作者“我” D、长妈妈 11、郭沫若小说的主要创作特色是() A、人物形象鲜明 B、结构严谨 C、现实主义 D、主情主义 12、下列均属于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是() A、台静农、废名、许地山、闻一多 B、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冰心 C、郭沫若、叶绍钧、沈雁冰、郑振铎 D、周作人、郁达夫、蒋光慈、徐志摩 13、张资平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是() A、反对种族歧视 B、反帝反封建 C、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 D、平民主义 14、下列均属于周作人的散文集是() A、《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小河》 B、《自己的园地》、《热风》、《泽泻集》 C、《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谈龙集》 D、《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踪迹》 15、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属于前期的两本诗集是() A、《志摩的诗》、《云游》 B、《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C、《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D、《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16、李金发实验象征主义创作方法的诗集是() A、《尝试集》 B、《红烛》 C、《微雨》 D、《昨日之歌》 17、在《蚀》三部曲中,曾经怀有教育救国思想的人物是() A、静女士 B、方罗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二下期重点考点

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 名词解释: 新时期重要文艺现象。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深刻揭示了极左路线给青少年一代造成的严重内伤,提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社会问题。此后不久,卢新华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揭示极左路线对人的命运迫害和心灵摧残。继之,我国文坛上便相继出现了描写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着重表现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命运特别是思想心灵造成创伤的文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开山之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人物形象有谢惠敏和宋宝琦 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 反思文学 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

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变为严峻 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蝴蝶》,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讲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代表人物是陆文婷,还描写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改革文学 名词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 开山之作: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主人公乔光朴,乔光朴和作者其他作品中的车篷宽、高盛五、牛宏、宫开宇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 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 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 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 一、人性论。(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 一、 创办刊物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 倡 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 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以冯乃超为首的革命文学派对以鲁迅为首的五四作家进行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五四文学是否已经死去。前者鼓吹“一切艺术都是宣传”的观念,鲁迅发表《革命时代的文学》加以反击,认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次论争是左联成立前后对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的批评。就梁实秋提出的“文学是没有阶级的”以及天才论,左翼文学家认为这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全面批评,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左翼作家冯雪峰(洛扬)却批评胡是“向普罗文学运动进攻”。

(完整word版)自考2016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2016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第Ⅰ部分选择题(3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是()。 A.散文 B.小说 C.童话 D.诗歌 【答案】B 【解析】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是小说。 【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小说创作 2.冯至诗歌所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主要来自()。 A.德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答案】A 【解析】在冯至的诗艺探索过程中,可以见出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尤其是海涅《还乡集》的影响。 【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诗歌创作 3.台湾作家赖和的小说《一杆“称仔”》主要写的是()。 A.台湾乡土风情 B.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C.商场争斗 D.台湾民众反抗日本警察 【答案】D 【解析】赖和对台湾方言的成功运用,使赖和成为台湾新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并 代表了台湾新文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一杆“称仔”》主要写的是台湾民众反抗日本警察。【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小说创作 4.发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主要社团,除了创造社,还有()。 A.太阳社 B.未名社 C.文学研究会 D.沉钟社 【答案】A 【解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 5.“左联”成立后,第一次向国内介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发表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理论家是()。 A.夏衍

B.周扬 C.冯雪峰 D.茅盾 【答案】B 【解析】周扬发表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第一次向国内介绍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 6.30年代初文艺界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几次大的论争中,代表了自由主义文艺思想,被称 为“第三种人”的是()。 A.胡秋原 B.林语堂 C.苏汶 D.周作人 【答案】C 【解析】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苏汶自称代表“作者之群”的“第三种人”为胡秋原辩解,展开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 7.茅盾《子夜》中为资本家效劳的鹰犬形象是()。 A.赵伯韬 B.屠维岳 C.吴荪甫 D.冯云卿 【答案】B 【解析】屠维岳是一名资本家的走狗,作者对这一形象赋予了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从而使形象呈现出较强的立体性和艺术性。 【考点】30年代文学——矛盾 8.曹禺笔下充满生命强力的形象仇虎出自()。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答案】C 【解析】在《原野》里,以莽莽苍苍的原野,沉郁的土地为背景,描写了“充满强烈生命力的汉子”仇虎等人物,表达了对原始生命力和野性的赞美。 【考点】30年代文学——曹禺 9.被叶绍钧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名作是()。 A.《凤凰涅槃》 B.《再别康桥》 C.《死水》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 1.填空题15个共15分 2.选择题5个共10分 3.名词解释5个共25分 4.简答题3个共30分 5.论述题一个20分 填空题选择题 1.中国现代文学分期 1917~1927 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也叫五四文学) 1928~1937.6 第二个十年(30年代文学) 1937.7~1949.9 第三个十年(40年代文学) 2.周作人20年代早期文学观点:独立美与无形功利 3.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4.丁西林的戏剧创作特点 ①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 ②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 ③别出心裁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 ④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5.孙犁和《白洋淀》 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是《荷花淀》,《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 6.曹禺的《雷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7.中国诗歌会的代表人物:蒲风、穆牧天、任钧(森堡)、杨骚 8.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代表作品:《沉伦》代表作品: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迟桂花》《马缨花开的时候》《怀鲁迅》《薄奠》 9.郭沫若的六大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0.文学革命的标志(胡适与陈独秀发表的一篇文章):《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11.鲁迅《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故事新编》的写作手法以及涉及这三部小说的细节 ①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②《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 ③细节: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呐喊》包括《狂人日记》和《社戏》,《彷徨》包括《祝福》《离婚》《伤逝》;《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不周山)《奔月》《铸剑》(眉间尺)《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2.许地山的代表作品,代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创作特点 代表作品:《缀网劳蛛》尚洁:独立、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基督徒,具有博爱的宗教精神。与世无争、处变不惊,淡然从容、宽容大度。同时具有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附答案

全国2008年7月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附答案 (2010-04-15 21:59:10) 转载 分类:自学考试 标签: 现代文学史 自考 答案 历年真题 教育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 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陈子褒 2.“五卅”运动前后至1927年,新文学的重要作家发表了很多探讨革命文学的文章,其中《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的作者是( D ) A.鲁迅 B.郁达夫 C.郭沫若 D.茅盾 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 ) A.1930年 B.1932年 C.1936年 D.1942年 4.论语派是( A ) A.散文流派 B.诗歌流派 C.小说流派 D.研究《论语》的学派 5.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胡秋原曾经属于( ) A.学衡派 B.战国策派 C.“自由人” D.“第三种人” 6.鲁迅的《文化偏至论》收于其杂文集( ) A.《热风》 B.《南腔北调集》 C.《坟》 D.《华盖集》 7.鲁迅的《故事新编》收历史小说( B ) A.6篇 B.8篇 C.11篇 D.15篇 8.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的贡献在于( A ) A.他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 B.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 C.他对“人的文学”的倡导 D.他对“平民文学”的倡导 9.就思想内容与气魄来说,可以称为中国无产阶级的第一部诗集的是(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郭沫若的《恢复》 C.蒋光慈的《哀中国》 D.殷夫的《孩儿塔》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

1、现当代文学三个分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 ⑴1960年国民经济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⑵1961年《文艺报》发表《题材问题》的专论,题材多样化,同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⑶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新侨会议)、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⑷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广州会议)。8月,中国作协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大连会议)。 3、文革十年文学:《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总纲领,《纪要》(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子纲领。 4、三红一创一青:“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五部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梁斌)。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杨沫)、《山乡巨变》(周立波)、《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 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吴伯萧)、秦牧、刘白羽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四大家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在反动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分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新的人民文艺》分报告。成立了文联和作协,分别创立《文艺报》和《人民文学》。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立《讲话》为文艺事业的总方针,确立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这次会议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4、根本任务论“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1974年7月12日,“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以“江天”的署名,在《人民日报》发表《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一文,阐述更加系统化,成为“文革”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文学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形象塑造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根本任务论”服从灭“资”兴“无”的政治需要,偷梁换柱,本末倒置,不仅改变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而且践踏了“双百方针”,否定了英雄人物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文革”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 6、主题先行论所谓“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党,民主党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打倒”。这一主题无论对哪种体裁,在创作之前就已经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不仅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过程,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性,而且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 8、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1953 年9 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教育劳动人民的人物结合起来。 9、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出现于五十年代,盛行于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这类诗歌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偏重于壮志豪情的书写和战斗精神的表现。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是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鲜明,声韵铿锵。代表人物作品有郭小川《望星空》、贺敬之《东风万里》。 10、《茶馆》《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1 / 13

————————————————————————————————作者:————————————————————————————————日期: 2 / 13

1、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A]《怀旧》[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D]《孔乙己》 2、郭沫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领域是历史剧和()。 [A] 诗歌[B]小说[C]散文[D]甲骨文 3、《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 [A]叶圣陶[B]冰心 [C]王鲁彦[D]彭家煌 4、郁达夫的小说通过对精神困境的自述,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的形象。 [A]“多余人”[B]“彷徨者”[C]“精神者”[D]“零余者” 5、下列丁玲的小说中,不具备左翼文学特征的是()。 [A]《一九三零年春上海》[B]《莎菲女士的日记》 [C] 《水》[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6、1922年,“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的诗歌合集是()。 [A] 《蕙的风》[B] 《春的歌集》[C]《湖畔》[D]《女神》 7、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考察,从而创作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的是()。 [A]萧乾[B]冯雪峰 [C] 陈独秀[D]瞿秋白 8、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上海[B]北京 [C]广州[D]香港 9、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使其由“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的是()。 [A]陈独秀[B]鲁迅 [C]赵家璧[D] 茅盾 10、下列不属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是()。 [A] 《老张的哲学》[B] 《四世同堂》 [C] 《二马》[D]《断魂枪》 11、执着的“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的作家是()。 [A]老舍[B] 沈从文 [C]巴金[D]茅盾 12、下列不属于“新感觉派”作家的是()。 [A] 曾虚白[B]穆时英 [C]施蛰存[D]刘呐鸥 13、樊家树、沈凤喜是张恨水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A]《金粉世家》[B]《啼笑因缘》 1 /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全国)及答案打印3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全国) 作者:佚名试题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68 更新时间:2006-8-1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新青年》、《新潮》上发表小说的除鲁迅外,还有( ) A.沈尹默 B.刘半农 C.杨振声 D.冰心 2.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的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李大钊 3.凌叔华的小说集《花之寺》着力刻划的女性形象主要属于( ) A.知识女性 B.高门巨族的少妇 C.时代女性 D.叛逆女性 4.茅盾描写从“五四”到“五卅”一代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长篇小说是( ) A.《蚀》 B.《虹》 C.《路》 D.《霜叶红似二月花》 5.冯至所属的新文学社团是( ) 记:蜂子刺成肿的 A.弥洒社 B.莽原社 C.未名社 D.沉钟社 6.鸳鸯蝴蝶派的主流从题材、内容上来说是( ) A.言情小说 B.黑幕小说 C.武侠小说 D.侦探小说 7.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戏剧团体是( ) A.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B.南国社 C.民众戏剧社 D.上海戏剧协社 8.丁玲对知识女性性爱的矛盾心理进行大胆、细腻描写的作品是( ) A.《在医院中》 B.《水》 C.《莎菲女士的日记》 D.《夜》 9.《蚀》三部曲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 ) A.五卅运动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大革命前后 D.大革命失败后 10.叶圣陶五四时期的小说主要风格是:( ) A.冷隽平实 B.明丽典雅 C.感伤悲哀 D.古朴晦涩 11.中篇小说《二月》的作者是( ) 记;二月月光如水(柔石) A.蒋光慈 B.殷夫 C.胡也频 D.柔石 12.王统照的小说《沉思》属于( )记;沉思问题:女模特“爱”与“美”化身,不为人理解,到城外去沉思 A.乡土小说 B.问题小说 C.抒情小说 D.心理分析小说 13.《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线索是( ) A.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 B.虎妞与祥子的感情纠葛 C.虎妞、祥子与刘四的矛盾冲突 D.祥子与刘四、虎妞的矛盾冲突 14.老舍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属于( ) A.寓言体小说 B.写实小说 C.社会剖析小说 D.心理分析小说 15.巴金的《雪》描写的题材是( ) A.工人生活 B.家庭生活 C.社会革命 D.女性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 填空题:1.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2.凌吉士是由作家丁玲创立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人物形象。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华威先生》的人物形象。(2人均为左联作家)戴望舒《雨巷》(成名作),《望舒草》(作品集)。 3.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闻学社团是1921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等12人。 4.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本、郁达夫和成仿吾等人。 5.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事先,冯乃超、沈端先(夏衍)、冯雪峰与鲁迅商谈,共同开过以“清算过去和确立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统一了思想,后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6.鲁迅思想:个性主义“图强”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受尼采思想影响);后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7.“乡土文学派”是在鲁迅的影响下成立的一个小说流派。 8..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步短篇小说集。 9.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此后,《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出版现实了现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1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垦新诗处女地的是胡适,1920年他出版了新诗集《尝试集》但真意义上的第一本新诗集要算是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 11.(茅盾)沈雁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蚀》,原稿笔名为矛盾,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该著作包括三个系列中篇,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 12.茅盾的小说处女作是《蚀》,其是有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所构成的,他最著名的两个短篇散文是《风景谈》《白杨礼赞》。{链接: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巴金;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巴金} 13.80年代寻根小说代表人物有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王安忆《小鲍庄》,阿城《棋王》等人。 14.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 15.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描绘了的潘先生是一个带有浓厚小市民气味的卑锁形象,他苟且侥幸,表里不一。 16. 30年代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均为现实主义。40年代钱钟书《围城》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张爱玲主要作品有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金锁记》(可以称之为“女性情欲的研究”)和小说《传奇》与散文《流言》,有着现代都市小说特征。 17.红色经典:写解放战争的《红日》,《红岩》;写农民(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的《红旗谱》,《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柳青;写(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简称“三红”一创一歌。 17.建国后,对《武训传》,《红楼梦》,胡风有批判。 18.莫言的抗日故事《红高粱》主人公人物形象自尊自信坚韧不拔与表现中华民族血性性格。 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 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 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 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 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 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 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及五四新文学(1917-1927) 一、知识点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作用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他主张书面语要与口语相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他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他还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信,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和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注意辩驳,从而引起社会注意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人的文学》,提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文学,所谓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此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和代表性作家作品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国外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文学创作 代表作家作品:鲁迅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之后的孔乙己,药等小说,都显示了深切思考和完整的现代小说特色,《新青年》《新潮》《学灯》等报刊上陆续推出一些新的文学作家及作品,如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渔家》、冰心《斯人独憔悴》、许地山《明明鸟》、王统照《春雨之夜》、郁达夫《沉沦》,诗歌方面有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这些都是于1919-1922发表的,虽不够圆熟,但是都充满个性解放、民族解放的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性品格。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1、文学研究会,1921年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叶绍钧、等12人,创作主旨为“为人生”,强调写实主义,主要刊物《小说月报》。 2、创造社,1921年在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留日学生,主要刊物有《创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精)

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2.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4.根本任务论 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5.三突出创作原则 1968年5月23日,“四人帮”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 6.主题先行论 其主题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这个主题无论对哪种体裁,在创作之前就已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 7.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文革”期间,江青一伙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改革的成果,并将它们连同现代革命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封为“革命样板戏”。 8.政治抒情诗: 1963年起,政治抒情诗成为占据诗坛主导地位的潮流,内容直露地表白诗人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情操,甚至以标语口号来替代情感的抒发,诗歌变为“战歌”。诗的主题由赞颂新生活转向对“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宣扬。大量运用浅薄的比兴象征、托物言志方法,红日、红旗、青松、风暴等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象征符号。代表作家有:郭小川、贺敬之。 9.山药蛋派 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等;是由部分山西作家构成,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40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赵树理的《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