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原理

合集下载

《地质学原理》的演变与《地学浅释》

《地质学原理》的演变与《地学浅释》

传 人 的真正 的地 质学著 作. 书在 晚清传 播较 广 , 响较大 , 到多方 面学者 的重 视与关 注 , 相关 问题 如底 该 影 受 对
本L、 1 出版时 间[ 、 ] 2 内容[ 、 会 影响[5等方 面进 行 了研 究 . ] 3社 ] 3] - 由于《 地学 浅释 》 在晚 清地质 学 、 化 论思 想 的 传 进
第4 1卷 第 3 期 21 0 2年 5月
内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然科 学 汉 文版 )
J u n l fI n r Mo g l r lUn v r iy ( t r lS in e Ed t n o r a n e n o i No ma ie st Na u a ce c ii ) o a o
近 代地 质学 是在一 系列激 烈论 争过 程 中 向前 发展 的 , 如维 尔纳水 成论 派与 赫顿 的火成 论派 , 居维 叶 的灾
变论派 , 巴克 兰 的洪积论 派与 赖尔 的均 变论 派 , 世说 与进 化论 之 间的激烈 争论 等. 这些 争论 中 , 尔 的观 创 在 赖
点逐渐 成 占据 了主流地 位 , 观点 集 中反映 在他 的《 其 原理 》 纲 要 》 与《 中. 在《 原理 》 书 中, 尔 大量应 用前人 的地质 观测 资料 , 过 均变 论统 一 地说 明了地 质 现 象 , 明 了地 球 一 赖 通 说 地 壳 的变化 不是 什么超 自然力 量 或者 巨大 的灾变 造成 的 , 而是 由于最 平 常 的 自然力 在 漫 长 的时 间 里逐 渐 形 成 的. 应用 归 纳 的方 法证 明 了地球 表 面 的 变化 以及 造成 这 种 变化 的地 质 动力 学 ;举 例 说 明 各种 大气 、 他 生
播 以科 技著 作翻译 史等 方面 占有 重要地 位 , 因赖尔 地质学 著作 在整 个近 现代地 质学史 上 的特殊 重要 性 , 亦 它

惊涛拍岸——《地质学原理》读书笔记(二)

惊涛拍岸——《地质学原理》读书笔记(二)

惊涛拍岸——《地质学原理》读书笔记(二)吴胜明化石新知经典回放莱伊尔之中文译名•阅读原文《地质学原理》(以下都简称为《原理》)的作者,为英国著名地质学家,其名为Charles Lyell ,本书译为“莱伊尔”。

周邦立、周国信译的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著的《一个自然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以下都简称为《环球旅行记》)中则把莱伊尔译为“赖尔”。

徐邦梁先生主编的《普通地质学》在“绪论”中写道:“英国地质学家莱尔(1791-1875)提出‘现在是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你看,他又译为“莱尔”。

你看,一个莱伊尔,我手边的三本书,译成为三个中文名字。

一般对英文不熟悉,又很少接触地质学的读者,往往以为是三个人呢!解决的方法就是译者在第一次翻译人名时,一定要附上原来的英文,让读者明白。

至于这三个译名用哪个,是见仁见智之别。

我个人还是认为用“莱伊尔”为好。

一是莱比赖的笔画少;二是莱更像外国人,赖在中国作为姓氏,不明白的读者还认为是中国人,如电影中就有人认为马克思姓马为中国人;三是多“伊”,在书写时不会忘记写e 。

本书毕竟出版很早,是在解放前出版,书中不少的地名和人名,不是现在“约定俗成”的标准译名,在阅读时,一定要充分利用书后的“人名地名中英文对照表”。

在此,我仅举5例,加以说明。

1.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掩埋了两个城市,其中一座叫Pompeii ,现在通译为“庞贝”;而本书译为“潘沛依”;2.维苏威火山所在的城市叫Naples ,现在通译为“那不勒斯”;而本书译为“那波利”;3.大西洋上一个十分有名的火山群岛名为Canaries ,现在通译为“加那利”,而本书译为“卡内里”,三个字都不同,阅读时要十分注意;4.世界潮汐最为壮观的地方之一是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北纬45°,西经65°)处;本书译为新斯科夏,虽然仅一字之差,你在“世界地图册”上是找不到新斯科夏的;5.本书附了一部分地图,地图上的地名的中译名和书的内文的中译名不一致。

地质学原理知识点 -回复

地质学原理知识点 -回复

地质学原理是指地质学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层
次,地球的演化经历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生物演化历程。

2.岩石的种类和形成:地球上的岩石分为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
岩等种类,每种岩石都有不同的形成方式和特征。

3.地层的形成和演化:地层是指不同时期形成的沉积岩层和火成
岩层,它们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不同的压力、温度和化学作
用,形成了不同的地质构造和特征。

4.地震和地震波: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波是地
震的传播形式,包括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

5.火山和火山活动:火山是地球内部物质通过喷发作用到达地表
的过程,火山活动包括火山喷发、火山爆发和火山熔岩等不同类型。

6.地球的磁场和地磁学:地球有一个巨大的磁场,被称为地球磁
场,它是地球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

地磁学是研究地球磁场的基本学科。

7.地球气候和环境:地球的气候和环境受到地球表面的地形、海
洋、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地球历史中不同地质事件的影响。

8.矿物资源:地球上存在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包括金属矿物、非
金属矿物、能源矿物等,了解这些矿物的形成和分布对于地质学的学习和应用都非常重要。

以上是地质学原理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地质学的基本框架。

掌握这些知识点需要系统学习和理解,同时需要结合实践进行观察和实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质学的原理。

地质学原理—河流概述和地质作用

地质学原理—河流概述和地质作用
河流冲积物层理构造
河口三角洲相冲积物 河口三角洲相冲积发展示意图
河口三角洲相冲积物
六千年以来MISSIPPI三角洲形成示意图
河流相冲积物总特征 以机械碎屑物为主。 砾石磨圆好。 常见层理和层面构造。 冲积物分选性好。 自上游至下游,冲积物逐渐变细。
上游
下游
河谷地貌
地貌 由于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长期作用,
洪水期,河水漫 过河床,淹没河 漫滩。
洪水过后,形成 天河漫滩沉积。
阶地类型 侵蚀阶地-主要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多数由基岩
组成,因而又称为基岩阶地。 堆积阶地-由河流冲积作用形成,全部由冲积物组
成,因而又称为冲积阶地或沉积阶地。
侵蚀阶地
侵蚀-堆积阶地-由河流侵蚀、冲积联合作用形成, 下部为基岩、上部为冲积层,但是整个阶地主要由 下部基岩组成、上部冲积层厚度很薄,因而又称为 基座阶地。
河谷地貌 在流域地层组成与结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基础
上,经过河流长期侵蚀、搬运、冲积等作用,逐步 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线性沟谷地貌。 由于路线沿河谷布设于阶地上具有展线舒顺、纵坡 平缓、施工简便且工程量小等优点,因而河谷通常 是山区公路、铁路争取利用的一种良好地貌类型。
河漫滩形成过程

平水期,河水位 于河床内。
冲积物
侵蚀-堆积阶地
河谷地貌类型
未成形河谷-也称V字形河谷,山区河
谷发育初期,以垂直下切作用为主,特
点是谷坡陡峻甚至壁立、基岩裸露、下 切很深、谷底较窄、无冲积物、常为河
按 照
水充满。

河漫滩河谷-也称U字形河谷,河谷发

育中晚期或丘陵-平原区河谷,侧蚀- 冲积作用较强烈,特点是谷坡较缓、谷 底较宽、河漫滩发育、河床仅占谷底最

合瓦地原理

合瓦地原理

合瓦地原理
合瓦地原理,是一种地质学原理,用来解释地球表面的一种地貌现象。

它主要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由于地下岩石的不均匀侵蚀和风化,导致地表出现了不同硬度和坚固度的地层,从而形成了悬崖、峡谷等地形。

合瓦地原理的名称源自法语“合瓦地”(Cuesta),表示由连续沉积岩层构成的坡状地形。

合瓦地原理是地质学家通过长期研究总结出来的重要理论,它对地球表面地形的形成和演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合瓦地原理中,地层的硬度和坚固度是决定地形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层的岩石在受到侵蚀和风化作用后会形成不同的地形特征。

在地球表面,由于地质作用的持续发展,地壳不断运动,地表岩石不断受到侵蚀和风化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形。

合瓦地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地形的形成过程,从而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构造。

合瓦地原理在地质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解释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地质灾害,指导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对合瓦地原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过程,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合瓦地原理是地质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我们认识地球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合
瓦地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预测地质灾害,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应用。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家和研究者致力于合瓦地原理的研究,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质学原理河流地质作用与河谷地貌

地质学原理河流地质作用与河谷地貌

VS
河流地质作用的产物主要包括河谷地 貌和沉积物。河谷地貌包括峡谷、河 漫滩、阶地等,这些地貌特征的形成 与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密切 相关。沉积物则是指被河流搬运并在 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包括泥沙、砾 石等,这些沉积物可以形成各种类型 的沉积地貌。
02 河谷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河谷地貌的定义与分类
河流沉积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河流水量、流速、搬运能力以及河床地形和 岩性等因素。
04 河谷地貌的类型与特点
V型河谷
01
02
03
04
特点
河谷狭窄,两岸陡峭,形如 "V"字。
形成过程
河流在初期发育阶段,侵蚀作 用强烈,河谷不断加深和拓宽

常见地区
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区。
代表河流
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段、雅砻江 等。
河流地质作用还对水资源的形成 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人类 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流地质作用的过程与产物
河流地质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侵蚀、 搬运和沉积三个阶段。侵蚀阶段主要 是通过水流对地表岩石的冲刷和溶解 来破坏地表形态;搬运阶段则是将侵 蚀产生的物质输送到下游;沉积阶段 则是在水流速度减缓时,被搬运的物 质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地表形态。
岸、河滩等地貌。
河谷地貌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
地形坡度
河谷的地形坡度影响河水的流速和冲 刷能力,从而影响河谷地貌的形成和 演变。
岩石性质
河谷内岩石的硬度、成分等性质影响 其抗侵蚀和搬运能力,从而影响河谷 地貌的形态。
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质作用与河谷地貌的影响
水利工程
修建水库、水坝等水利工程,改变河流水位、流速等条件,影响 河流地质作用和河谷地貌。
地质学原理河流地质作用与河谷地 貌

采矿基础知识

采矿基础知识

采矿基础知识采矿是一项复杂而又危险的工作,需要高度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在实施采矿工作之前,必须熟悉基础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使用和维护重型机器设备,了解地质学原理,认识矿物开采的过程,以及遵守安全规定。

1. 重型机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采矿需要用重型机器设备,如挖掘机、压路机、装载机、自卸车、钻探机等。

这些机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需要专业人员进行。

使用者需要熟练掌握机器的操作和维护知识,及时进行保养和维修,以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转。

此外,需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装置,防止事故发生。

2. 地质学原理地质学原理是采矿的基础知识之一。

了解地质构造、地层理论、矿床类型和矿物分布规律等,对于确定采矿的目的地和矿石储量非常关键。

进行采矿之前需要进行具体的地质调查,确定矿床大小,矿石品位和成分,以及采矿规模等。

这些信息对于采矿进程和效益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 矿物开采过程矿物开采顺序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选址、勘探、预算、开采、加工和销售。

选址是确定采矿区的位置和大小,勘探是确定矿石储量和品位,预算是确定采矿成本和收益等方面,开采是指开始采矿量产,加工是将矿石加工成可用材料,销售是将产品出售给市场。

这个过程需要一整套专业技术的支撑,并且需要遵循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

4. 安全规定在采矿过程中,必须遵循安全规定。

采矿是一项危险的工作,如果不遵守规定,就会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遵守安全规定包括以下方面:使用安全装置、正确使用机器设备、进行适当维护、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穿戴劳动防护用品等。

除此之外,还需要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规定。

5. 环保和资源保护采矿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污染和破坏。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对环境进行保护。

比如在采矿过程中收集废水、废气、废渣等,进行处理和回收利用。

同时,遵守国家资源保护政策,合理开采矿物,避免过度开采,保护自然资源。

总之,了解采矿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这些知识涉及到机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地质学原理、矿物开采过程、安全规定、环保和资源保护等方面。

关于地质的书籍

关于地质的书籍

关于地质的书籍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态变化和演化历史的学科。

对于喜欢学习地质学的读者来说,选择一本好的地质书籍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关于地质的书籍,供读者参考:
1.《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这是一本经典的地质学教材,由苏格兰地质学家查尔斯·李尔创作。

该书详细介绍了地球的历史及其变迁,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深度。

2.《地球的深层》(The Deep Hot Biosphere):这本书由汤姆·戴维斯撰写,探讨了地球深层的生态系统。

它引人入胜,让读者对地球内部的生命和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地球演化的故事》(The Story of Earth):这是一本科普读物,由地质学家罗伯特·胡克写作。

该书通过地质时间尺度,讲述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4.《地质学家的回忆录》(The Memoirs of a Geologist):由爱德华·斯特拉迪(Arthur Holmes)撰写的回忆录,讲述了他对地质学的研究和贡献。

该书描绘了地质学家从事研究的过程和感受,具有较高的人文情感。

以上是一些关于地质学的书籍推荐,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无论是学术性的教材,还是趣味性的科普读物,都会让读者对地球的演化和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原理英莱伊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读完本书的每一个字,我心中充满了钦佩之感……《地质学原理》的伟大功绩完全改变了我的精神状态,结果使我感到,击实我看到莱伊尔没有看到的事实,也总是部分地通过莱伊尔的眼睛看到的。

——【英】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 《地质学原理》与《物种起源》被后世并称为进化论思想的两座高峰。

——《科学时报》弁言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震撼心灵的著作,它向统治西方思想千余年的地心说发出了挑战,动摇了“正统宗教”学说的天文学基础。

伽利略《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以确凿的证据进一步论证了哥白尼学说,更直接的动摇了教会所庇护的托勒密学说。

哈维的《心血运动论》以对人类躯体和心灵的双重关怀,满怀真挚的宗教情感,阐述了血液循环理论,推翻了同样统治西方思想千余年、被“正统宗教”所庇护的盖伦学说。

笛卡尔的《几何》不仅创立了为后来诞生的微积分提供了工具的解析几何,而且折射出影响万世的思想方法论。

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标志着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基础。

分别以惠更斯的《光论》与牛顿的《光学》为代表的波动说和微粒说之间展开了长达200余年的论战。

拉瓦锡的《化学基础论》中详细论述了氧化理论,推翻了统治化学百余年之久的燃素理论,这一智举被公认为历史上最自觉的科学革命。

道尔顿的《化学哲学新体系》奠定了物质结构理论的基础,开创了科学中的新时代,使19世纪的化学家们有计划地向未知领域前进。

傅立叶的《热的解析理论》以其对热传导问题的精湛处理,突破了牛顿《原理》所规定的理论力学范围,开创了数学物理学的崭新领域。

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进化论思想不仅在生物学发展到分子水平的今天仍然是科学家们阐释的对象,而且100多年来几乎在科学、社会和人文的所有领域都在施展它有形和无形的影响。

《基因论》揭示了孟德尔式遗传性状传递机理的物质基础,把生命科学推进到基因水平。

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和薛定谔的《关于波动力学的四次演讲》分别阐述了物质世界在高速和微观领域的运动规律,完全改变了自牛顿以来的世界观。

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提出了大陆漂移的猜想,为当代地球科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基点。

维纳的《控制论》揭示了控制系统的反馈过程,普里戈金的《从存在到演化》发现了系统可能从原来无序向新的有序态转化的机制,二者的思想在今天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影响到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

第一篇第一章绪论地质学是研究自然界中有机物和无机物所发生的连续变化的科学;同时也探讨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这些变化在改变地球表面和外部构造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地质学发展史东方的创世论印度和埃及哲学学派的最早教义,都是把世界的创造,归功于万能的上帝。

地质学家对东方创世论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它常常提到的、陆地屡被普遍大洋淹没的学说。

埃及的创世论连续灾难的教义与人类道德品质的反复堕落的关系,比我们最初所想象的要密切得多,自然得多。

因为在社会未开化的时期,所有大灾难都被认做上帝对人类罪恶的惩罚。

希腊人的意见据一些人提到安纳希门德的教义:“最初的人类,起源于鱼,由鱼抚养到能自由行动之后,即被抛弃,于是开始登陆。

”“人类一定是由和他不同种类的动物衍生出来的;因为其他的动物,都可以自己觅食,唯有人类需要抚养;没有一种像他初生时那样的生物,可以生存。

”裴塔哥拉的学说地球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永不中断和逐渐变革的原理。

但此学说没有直接用来解释地质现象,换句话说,没有企图估计这种永不停息的变迁,在过去已经产生的结果和今后可能产生的总结果是怎样。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会消灭的;但是万物仅仅改换和变更他们的形状。

所谓出生,不过表示事物开始形成和它以前的原形有些不同的事物;所谓死亡,不过意味着一种事物终止其为原物。

虽然没有一种事物能于长久保持原状,但是一切事物的全部总和是不变的。

”亚里士多德的意见从亚里士多德和裴塔哥拉体系看,二者都承认现时促成自然变化的各种作用,经过若干时代之后,可以使地面完全改观。

《气象论》中提到:“一个区域的海陆的分布,不是永久不变的,原来的陆地,可以变成海洋,原来有海的地方,又可以变成陆地。

我们应该这样想,这些变迁是按照一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

”结论中说:“因为时间是无穷的,而宇宙是不灭的,唐纳斯河和尼罗河却不能永远川流不息。

它们现在所占的位置,以前是干涸的;它们的作用,有时或尽,但是时间却没有限度。

所有其他河流也都是如此;它们发生,他们灭亡;海水也继续放弃某一部分陆地,而向另一个地方侵犯。

所以,地球上的海洋,大陆也不是永久是大陆,一切事物都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史脱拉波学说史脱拉波讨论了在很高的山上和离海很远的地方,何以有如此之多的海生生物埋在泥土内的问题。

他说:“水的上升或降落,或者水从一个地方撤退而向另一个地方泛滥,不是因为海水下面陆地的高度现在与以前不同。

他的理由是:同一个陆地,有时隆起有时沉陷,海水也同时随着涨落,因此有时发生泛滥,有时又回到原位。

所以我们应当把这种现象归因于地面,不是归因于海底的地面,就是归因于被海水所泛滥的陆地,但是以归因于海底下的地面为合理,因为后者比较易于移动,并且由于比较湿润,变动也比较快”。

他又继续说,“正当的方法,应当从明显的实例和多少是日常发生的实例中,寻求我们的解释,例如洪水、地震和火山喷发,以及海底陆地的骤然隆起;因为后者也使海水上升;当这一块陆地又沉陷时,它也使海水下降。

不但小岛是如此,大岛也是如此,不但岛屿如此,大陆也是如此,它们都可以和海水一同上升;不论大小的区域,都可以沉陷,因为像步亚、比松那和其他地方的房屋和城市,曾因地震而被陷入海里去了。

”普林内第三章地质学发展史(续)阿拉伯的作者阿维森纳《矿物的形成与分类》奥玛——古兰经的创世论奥玛著作,《海的退却》早年的意大利作家直到16世纪早期,地质现象才开始引起各基督教国家的注意。

关于生物化石真相的争辩马提奥里-法罗披奥认为一些物质经发酵后形成有机物形状的化石。

卡丹诺《精确论》在讨论石化的介壳时,他肯定的说,它们是海水过去曾经在山上停留的明显迹象。

塞萨尔宾诺-马焦里塞萨尔宾诺推想,化石介壳是由海洋后退时遗留在陆地上的动物,当泥土固结时,它们凝成了石块。

马焦里进一步说,味罗那和其他区域的介壳和海底物质,可能是由火山喷发抛到陆地上来的。

柏里西“他是第一个人敢于在巴黎说,介壳和鱼的化石,原来是海生的动物”柯隆那他把埋在地层中的介壳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外模或印迹;第二种是内模或核胚;第三种是介壳本身的遗体。

史登诺史登诺论文《天然含在坚硬物质中的坚硬物质》,意思是“坚硬岩石中所含的宝石、结晶和有机化石”。

在它的岩层分类中,他坚持说,含有动物遗迹的和含有较老岩石碎块的沉积物都是次生的产物。

他区分了海相建造和河相建造,后者之中含有芦苇、杂草和树木的枝干。

他极力主张,沉积地层的位置原来是水平的;它们的倾斜和垂直位置,是由于地下蒸汽宣泄时地壳向上隆起所致,或者由于地下空洞上面的岩块向下陷落所致。

西拉因为偶然的事件,绝不可能完整地模仿实物。

洪水学说凡是否认有机遗体是摩西洪水的证据的人们,都有受到怀疑全部圣经的惩罚的危险。

奎里尼批判西拉的见解说,洪水不能把重的物体搬运到山顶上去,因为正如波义耳所证明,海水的激动,不能达到很深的深度;介壳动物更不能像有些人所假想的那样生存于这种洪水之中。

普罗特-李斯德普罗特博士把介壳和鱼化石的起源,归因于“地球所固有的塑造力。

莱布尼茨《原始地球》,照其想象,地球原来是一个燃烧的发光体,从创造时起,立即开始冷却。

当外壳冷却到足以使蒸汽凝聚的时候,降落的水,形成一个淹没了最高的高山和包围了整个地球的普遍海洋。

从熔融状态凝固成的地壳,具有气泡和洞穴的构造;因为在有些地方有裂缝,于是地面的水流入地下洞穴,使原始大洋的水平降低。

巨大洞穴的破裂,也是发生“史登诺所说的”地层变位和紊乱的原因,而这种骚动,也使覆盖在上面的水发生剧烈运动,于是造成洪水。

经过这样的激动之后,水在静止期间沉积了许多沉积物质,因而形成了许多泥质的和石质的地层。

莱布尼茨说,“所以原始的岩体,有两种起源,一种是由火成熔融体凝冷而成,另一种是由液体溶液中的物质固结而成。

”这些作用的反复出现(地壳的破裂和后来的洪水),产生新地层的交互现象,直到最后,这些作用达到了平静的平衡,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情况。

胡克他说:“在有些人看来,腐坏的介壳可能是无关轻重的东西,然而用来证明时代的古远,这种自然界的遗物,比古币或纪念章更为可靠,因为,许多学者现在都深知道,凡是可以伪造的,或者可以用艺术和意匠制造的最好的古币,如同图书、手稿和碑刻等一样,事实上一向有人在那里做”,等等;“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自然界的记录是很难阅读的,同时也很难应用它们来定出一个年代表,说明如此如此的灾害和变化发生于那一段时期,然而却不是不可能。

”他说,有些物种,是“某些地方所特有的而为其他地方所找不到的,因此,如果这样的地方陷落了,那些生物很可能都同时被毁灭。

胡克的洪水说“在大灾难期间,陆地的干燥部分,可能因陷落而变成海洋,原来的海洋,可能因隆起而变成陆地,海生生物,可能就在创造和洪水时期之间的一段时期中,埋在海底的沉积物里面。

”雷依他把普遍洪水的成因,归因于地球重心的变化,而否认为地震的结果。

伍德沃德照其想象,“洪水发生的时候,整个地球都被破碎而溶解了,而地层像泥浆水沉积的泥土那样,从这种混杂溶液里堆积下来。

”并坚持说,“海生物体按比重堆积在地层里。

”但雷依揭发了其错误,并且说,“轻重化石,常常混合在同一个地层之中。

”波纳特“地球说”惠斯顿他认为在圣经中的普遍洪水和普遍火灾等的教义,是完全符合于推理和哲学的。

但其信仰被牛顿所动摇,因为牛顿说,从天文学的各方面来推断,地轴斜度的变迁来解释现在的陆地以前曾被海水所淹没的推断,不正确。

西尔塞斯萧许佐《鱼类的控诉和申辩》意大利地质学家——瓦利斯内里《泉水的成因》中,说明泉水的流动是依靠地层的次序,而且往往依靠地层的错断,并说泉水不是海水通过地下虹吸和洞穴向上流动而在其行程中失去了它的盐度的。

莫罗莫罗用阿尔卑斯山等山脉断层和瓦利斯内里所说的地层移位,来证明他所主张的大陆曾受地下运动的影响而隆起的学说。

吉纳勒里对莫罗学说的说明地球内部谨慎地保存有记载过去事迹的遗物,山中常见的海生生物,便是这种事实的明证。

如果地震在过去有如此巨大的变迁力量,何以有史以来的效果却如此微笑呢?莫罗体系中最大弱点,是把所有成层岩石,都归因于火山喷发。

马西里他发现在帕尔玛区域岩石中的介壳化石不是随便散步的,而是按照一定的种和属顺着有规律的次序分布的。

多纳提巴尔达沙里柏芳地球上现在的山川,都是次生作用造成的,这些作用,终于会毁灭所有的大陆、山脉和河谷,并且再产生和他们相同的其他大陆、山脉和河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