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雕塑作品艺术创作理念论文
沉思者雕塑作品鉴赏800字

沉思者雕塑作品鉴赏800字
沉思者,原名《思考者》,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于1880年
至1882年期间创作的一件大理石雕塑作品。
此作品是罗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雕塑的代表之一,被誉为雕塑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件作品的创作时间正值19世纪末,当时欧洲正处于经历空前的文
化和思想启蒙浪潮,社会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罗丹通过这件雕塑作品表现了人类内心的苦闷和思考的境况,表达了自己
对人类生命的理解和价值观。
这个雕塑作品的主要特点是雕像的造型尺寸比平常人稍小,表情沉静
而严肃,身体也不是很完美,不过正是这些缺点让这件作品显得生动而有
血有肉。
雕像无衣饰,身体倚靠在一个平坦的岩石上,双手托着下巴,双
眼深思熟虑地注视着前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问题。
整个雕像充满了思考
和深度的气息,人们不由得会产生一种感受:他(她)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存在,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
在雕塑风格上,罗丹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例如,从远
处看,雕像显得很瘦弱,不过当你走近一些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各个部
位都有深刻的雕刻痕迹。
这种技巧使得整个雕像具有了特别的艺术魅力。
总之,沉思者是一件充满哲理和思想的雕塑玻璃,它超越了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一直以来都引人深思和思考。
这个雕塑作品不仅具有巨大的艺
术价值,还彰显了哲学和人文思想的精髓,成为现代文明和文化的重要代表。
对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写一篇鉴赏文章 600字以上

对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写一篇鉴赏文章600字以上在参观罗丹一生的作品时,我们也就能欣赏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从幼小的婴童到青春的少年,从成熟的中年到衰弱的老年,在这些人类的躯体上,我们品味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控诉。
这些作品,倾注了罗丹一生的心力,几乎都带有宗教的内省和悲悯的基调。
他的人物既有着悲剧的悲惨气氛,也有着悲剧撼人心魄的力度。
今天我要着重探讨的就是罗丹在1885年所作《欧米哀尔》,这座雕像实在是包涵了太多我们不为人知的东西,而那些东西恰恰又是我们内心不愿意或者说是不敢于去承认的事物。
时过境迁,历史的车轮终究还是会碾压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我们能做的就是正视我们的内心需求与惭愧现实之间的矛盾,我们有时甚至需求一种正常的对话沟通平台,但是我们却显得那么的无助和迷茫,唯有在罗丹的艺术世界当中我们能够很好的看到我们现在真正的自我以及我们童真失去的自我、年老时无赖的自我,由此我们就带着这份惊喜而又胆颤的情怀去走进罗丹艺术的内心世界和《欧米哀尔》背后的故事。
罗丹是唯塑史上最为推崇自然的艺术家,他对自然有种欣喜若狂般的冲动和一往直前的激情。
罗丹曾说过:“单凭灵感的工作,即使再聪明灵巧,总是力有未逮的。
一个人无法脱离自然而创作。
艺术家是自然造就的——当他理解了自然,并把它表现出来时——与其说艺术家是创造者,不如说是具有效仿自然才情的人。
”在罗丹艺术创作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更多的是从自然当中截取的画面和事物,我们看到的事物是那么的一尘不染、那么的质朴无华、那么的生动活泼。
罗丹在创作作品时首先是“搜尽奇峰打草稿”,观照大自然中一切事物,捕捉住大自然最为动情的瞬息变化。
罗丹的雕刻是倾注其毕生的情感的,他把对大自然的爱都刻在了石头、大理石或者是青铜上,罗丹在他艺术生涯的每一笔雕刻中都包涵着他对大自然最为纯洁敬仰和热爱之情,每一笔雕刻都是罗丹自己在与大自然进行艺术形式上的对话,每一笔雕刻都是罗丹在“物我两忘、心驰神往”的体现。
罗丹给我的启示作文

罗丹给我的启示作文你知道罗丹吗?就是那个超级厉害的雕塑大师。
我和他之间可有着一段奇妙的“缘分”呢,他呀,给了我不少启示。
后来我又了解到罗丹创作的时候特别专注。
他在雕塑的时候,就像是进入了自己的小世界,周围的一切都和他没关系了。
我觉得这可太酷了。
我呢,是个做事情特别容易分心的人。
写作业的时候,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摸摸那儿,一道数学题能做半小时,还不一定对。
可是罗丹不一样啊,他能对着一块石头,一点点地雕琢,把里面的灵魂给挖出来。
有一次我自己尝试做一个小手工,是用泥巴捏一个小动物。
刚开始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美好的想象,觉得自己肯定能捏出一个超级可爱的小玩意儿。
可是刚捏了两下,我就发现这泥巴不听话,不是这儿多一块,就是那儿少一块。
我就有点不耐烦了,想放弃。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罗丹,他要是遇到这么点小麻烦就放弃,那我们就看不到那些伟大的作品了。
于是我深吸一口气,又开始慢慢地捏起来。
虽然最后我捏的小动物看起来还是有点怪怪的,但我心里特别高兴,因为我坚持下来了。
罗丹还让我知道,美是在那些不完美中找出来的。
他的很多作品并不是那种完美无瑕的“标准美”。
就像他的一些雕塑,人物的身体可能有点扭曲,或者表情有点奇怪。
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这就像我们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缺点,但这些小缺点也正是我们独特的地方。
我以前总是很在意自己的缺点,觉得自己不够好。
比如说我有点胖,就老是自卑。
可是看了罗丹的作品后,我想,胖又怎么了?这也是我的一个特点呀,我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美。
罗丹就像一个远方的老师,虽然他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他的作品和他的创作态度一直在给我启示。
他告诉我做事情要专注,要坚持,还告诉我不要害怕不完美。
我觉得我要是能把这些启示都好好地运用到生活中,那我肯定能变成一个更棒的人。
说不定有一天,我也能像他一样,在自己的小领域里做出点了不起的事儿呢!。
浅议《罗丹艺术论》

浅议《罗丹艺术论》发表时间:2018-09-27T18:56:18.89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作者:缪瀚宇[导读] 法国的伟大雕塑家罗丹作为一名艺术巨匠,其为世人所深知的艺术作品《思想者》至今仍散发出无限的光芒。
他的作品给读者的直观感受便是可以从中看出他是一位不拘一格的艺术家。
所谓不拘一格,便是作者想要表达出的一份独特的思想性。
本文试着从他的另一部艺术作品《罗丹艺术论》着手,简析其对艺术的独特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摘要:法国的伟大雕塑家罗丹作为一名艺术巨匠,其为世人所深知的艺术作品《思想者》至今仍散发出无限的光芒。
他的作品给读者的直观感受便是可以从中看出他是一位不拘一格的艺术家。
所谓不拘一格,便是作者想要表达出的一份独特的思想性。
本文试着从他的另一部艺术作品《罗丹艺术论》着手,简析其对艺术的独特思考。
关键词:罗丹;艺术论;独特性罗丹既是一个伟大艺术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他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热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对其的热爱程度可谓痴狂。
通过他笔下的语言与手中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出其中所折射出来的无限的生命力,带给读者深沉的思考。
这不仅是这位艺术大师为了打破藩篱,冲出牢笼所发出的的呐喊,更是他对于艺术的思考,对于生命的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收获到的不仅仅是他高超的技法与悦动的生命。
更多的是对人本性的思考。
罗丹艺术论的嘱词部分可谓是全书的灵魂与核心,他用哲学家笔下的语言将艺术的原理阐释的淋漓尽致。
作者在全书开篇,便引发了一段令人深思的呐喊:“不要去模仿前人。
尊敬传统,而要会辨别它同垂不朽的宝藏:即对自然的挚爱与人格的忠诚。
这是天才们的两股热情,他们都崇拜自然,实在,他们从没有撒谎过。
传统是这样的授给你钥匙,用了它你可以跳出因袭的樊笼。
这便是传统自己教你永远要探求现实,禁止你盲从任何大师。
”留神不要去模仿别人。
西方艺术可贵的一种特征便在于,对文明有推动的是有创造力的物品。
罗丹艺术论

罗丹艺术论对于艺术家,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有一天,在侔峒的大工作室中,和罗丹在一起,我看见一个石膏翻的“丑得如此精美”的像,这个像是根据维龙[Francois Villon,1431~1489,法国诗人]的诗《美丽的欧米哀尔》而塑成的。
这个妓女,从前曾是年轻貌美,容光焕发,现在是衰老得不堪入目。
她对她今日的丑陋感到羞耻,正如从前她对她的娇媚感到骄傲,是同样的程度。
呀!欺人的骄横的衰老,为什么把我摧残得那样早?谁能使我不自伤自捶,而不在伤痛捶击中死掉!雕塑家一步步跟随着诗人。
他塑造的那个比木乃伊还要皱缩的老妓女正在悲叹她的衰老的身体。
她弯着腰偎踞着。
她移动绝望的眼光,在两乳干瘪的胸膛上,在满是可怕的皱纹的肚子上,在那满布筋节犹如枯干的葡萄藤的臂上和腿上:唉!当我想起往日的时光。
那时我是怎样的,如今我又变成什么样,当我注视自己赤裸的身体,看自己变得这般模样,贫困,干枯,瘦弱,矮小,几乎遍体鳞伤,变成了什么呢?那圆润的额,金黄的发…………玲珑可爱的双肩,小小的双乳,丰满的臀部,洁白动人,爱情场里风流倜傥!……这是人间美貌的下场!短小的臂,收缩的手,耸起的肩,什么!完全干枯的乳房,臀部也和乳房一样!……腿呢,不再是肥壮,而是瘦小了,灰白得好像香肠!雕塑家的才能不在诗人之下,相反的,他的作品,在激起人的战栗这一百上,也许比大诗人维龙的粗鲁的诗句,更来得惟妙惟肖。
肌肤松弛而无力,包在隐隐可见的骷髅上;关节在遮盖的皮下显露出来——都在摇动、战栗、僵硬、干瘪。
看了这奇特而又令人伤心的景象,不由得会发生一种很强的悲哀。
因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可笑又可怜的人的无限苦痛,她热爱永恒的青春与美貌。
然而看到自己的皮囊一天天衰败下去,却又无能为力;这是一个有灵性的人,她所追求的无限欢乐,和她的趋于灭亡、将化为乌有的肉体成了一个对比。
现实将要告终,肉体受着垂死的苦痛;但是梦与欲望永远不火。
这便是罗丹想使我们理解的。
我不知道是否有过一个艺术家,曾经用这样尖厉的手法,来表现衰老。
美术鉴赏论文1 (1)

罗丹雕塑作品鉴赏-《思想者》学号: 201005332 姓名:葛相怡《思想者》约1880年/青铜,70.80 x 34.93 x 59.69 厘米,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提到雕塑,我们会马上想到的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大卫》《思想者》这些耳熟能详的雕塑。
其中,我最为熟知的就是《思想者》。
它是罗丹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而作,本来是放在大门顶上的。
后来放大后与《地狱之门》(《地狱之门》出自但丁神曲)尺寸差不多,并取名字---《思想者·诗人》,在莫奈·罗丹巴黎联展中展出。
1904年放大版石膏像在伦敦展出。
同年同年铜雕像在巴黎的的全国美术展中展出,它被放在大宫殿中心穹顶下贵宾的位置。
这是一个形体美与性格美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
这是一个被痛苦和烦恼困扰着,苦苦思索并注视着人间痛苦的形象。
他的每一块肌肉都处于紧张状志,似乎身体都在帮助着头脑苦苦思索。
这个形象典型地表现了人物内在的思想情感,是人物外在形体与个性特征高度统一的杰作。
看到《思想者》,首先打动我们的是他健硕的身躯,裸体像将他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表现得分明而有力量感。
这样就不禁与我们的观念中的一些东西产生矛盾-----一个思想者不应该是一个大脑充满智慧,而身躯羸弱的人吗?从而由这个矛盾引发了欣赏着对于罗丹立意的思考。
我想,罗丹所要表达的是一个思想者思考的基础应该来自体力劳动的摔打和磨练,就像寓言里写的那样,一个只会抬着头仰望星空的预言家连脚下的陷阱都看不到,更不用说创造出伟大的思想了。
列宁曾经说:到巴黎去不可不看一看罗丹的这件名作。
这座雕塑曾命名“诗人”,原打算把它作为但丁的形像,后来罗丹决定让它一丝不挂,坐在自己的系列雕塑作品《地狱之门》的上方。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
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
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
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
奥古斯特罗丹雕塑艺术的先驱与创新者

奥古斯特罗丹雕塑艺术的先驱与创新者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雕塑家,他被公认为现代雕塑艺术的先驱与创新者。
罗丹的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表达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奥古斯特罗丹对雕塑艺术的贡献以及他的创新之处。
奥古斯特罗丹的一大贡献是他对传统雕塑的颠覆和创新。
在罗丹之前,传统雕塑大多是呈现完美的人体形态,强调对称和平衡。
然而,罗丹通过引入肌肉的紧张和对情感表达的关注,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约束。
他的作品中常常体现着人物内心情感的矛盾与冲突,如《思想者》和《接吻》等作品。
罗丹以自由的姿态和放松的肌肉来展现人物的真实状态,给观者带来一种强烈的现实感和情感共鸣。
此外,罗丹还突破了传统雕塑对于表面光滑与细节呈现的追求。
他更加注重对雕塑的质感和材料的表现。
罗丹善于运用青铜材料,通过粗糙的表面纹理和艺术家的精细处理,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触感。
他巧妙地利用光线和阴影的变化,赋予雕塑以动态和生命力。
这种突破传统的质感和光影处理手法,让罗丹的雕塑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和真实感。
奥古斯特罗丹对于雕塑中人物形态的表现也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
他拒绝简单地复制真实的外貌,而是以表现人物性格、精神和情感为主要目的。
罗丹通过对人体形态的变形和夸张,使其更加富有力量感和表现力。
他善于捕捉人物在特定瞬间的动作和表情,将其凝固在作品中。
这种瞬间的定格使罗丹的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让观者能够深刻理解和感受到所描绘的人物内心世界。
除了形式上的创新,罗丹在主题选择上也追求多样性和开拓性。
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人物雕塑,还涉及到广泛的主题,如雕塑中的动物形象、历史事件和神话故事等。
通过对不同主题的探索和表现,罗丹扩展了雕塑艺术的边界,并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可能性。
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艺术影响深远,他的创新和突破为现代雕塑奠定了基础。
他的作品不仅引领了当时的艺术潮流,也对后代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罗丹雕塑的艺术成就以及对于学习创作的影响

论罗丹雕塑的艺术成就以及对于学习创作的影响——潜伏着强烈内心的创作内容摘要:奥斯特古.罗丹一生为人们留下了许多传世名作,国家博物馆准备了与罗丹的约会,也让人们近距离接触到了罗丹所留下了作品,学习罗丹作品中古典主义的体现和罗丹对于作品投入的感情,让每一个作品都有了生命力,这潜伏着强烈内心的创作也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和创作有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内心情感自然细腻生命力与时代感美的发现罗丹是古典主义雕塑的最后一位大师,同时又为现代主义雕塑开启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并且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传世名作。
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也给了我们机会去体会罗丹来自心灵,来自思想的艺术的美。
通过四个部分来回顾罗丹一生的创作过程。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罗丹的《思想者》,瞬间让人沉浸里面,在第一部分里面可以让我们了解罗丹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青铜时代》同样如此,并且是罗丹在巴黎雕塑界被承认的奠基之作,也许在罗丹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美的,正如他自己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第二部分是雕塑家罗丹进入了艺术家的时段,《加莱义民》《亚当》《夏娃》都是代表作。
第三步分的成熟则通过《巴尔扎克》《维克多.雨果》来表现罗丹逐渐走向象征主义,简单中有着磅礴的气势。
最后一部分则是模拟了罗丹的工作室,展现了在二十世纪被现代大量运用的处理方式,包括肢解,组装,放大。
展厅里的每一件罗丹的展品都是罗丹艺术的结晶,每一件展品里都有着罗丹的经历和他的血肉与情感灵魂。
观看罗丹的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受,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我来说还是钟情于罗丹的地狱之门,虽然展览只展出三个局部,但是背景是巴黎博物馆的展出实景,并且与墙面上的罗丹的坟墓也共同构成了生与死。
罗丹在构思作品时首先想到的吉贝尔蒂为佛罗伦萨洗礼所做的青铜浮雕大门“天堂之门”,从而创作了一件人间地狱的雕塑——《地狱之门》,在他完成作品的二十七年间,他投入了太多的精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丹雕塑作品艺术创作理念论文
摘要:罗丹是法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雕塑家。
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然之美。
本文主要以罗丹几部雕塑作品为切入点对他的雕塑艺术创作理念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罗丹雕塑理念
罗丹活跃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
雕塑领域同绘画一样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罗丹的作品就证实了这一点,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创作理念对于我们对美的探索有着重要的价值。
罗丹在雕塑界是一位公认的名家,但像所有天才一样,他也会受到攻击与非难。
当时的人们认为艺术品所谓的完美性要做到处处无暇。
而罗丹并不重视所谓外形上的“完成”,他的作品《冥想》,整座雕像只雕出了一个少女的头部,她的线条高雅、细腻,显现出执着、恬静的神态,堪称完美。
但除此之外罗丹并没有雕刻出头部以下的部分,没有肩颈身躯,没有手足,下方保留了一块少量加工的粗糙石头。
他认为要集中表现冥想的主题,一些内容就要留给人自行想象,必须省略一切与此无关的东西,于是就呈现出了这种特别的构造方式。
罗丹一旦达到他的艺术目标就会认定作品的完成,不做仔细的修饰和圆润,他以为:“庸众所欢喜的是矫伪自命为高雅的姿态,他们也不知真诚的观察是轻视如戏上扮演出来的死板的姿势,而只注意现实生活的简单、动人的形态。
”但是,这并非是说他没有严谨态度,是为了追求主题的完整呈现而必须懂得取舍,因为不那样做的话对他的意图无助,反而可能分散对主题的注意
力。
罗丹认为雕塑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表达方式,文学利用文字手段很多艺术形象可以得到丰富的描绘。
雕塑却只能表现刻画对象的某一个状态,雕塑还必须协调周围的空间。
也就是说,雕刻这种艺术手段,表现的是静像,然而自然却是瞬息万变、难以捉摸的,永远处在“动”之中。
罗丹的作品《行走的人》就是对动像把握的最好范例。
这尊作品中的人两脚分立,右脚在前有走路时略摇摆的摸样;左肩微抬,提起全身重量;左脚在后有一种即将迈向前去的状态。
双脚都未离地,却给人以“动”的印象。
即便没有头和双臂,观者也能从其中体会到肉感、呼吸的气息和动感。
罗丹说:“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
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表示出那第一个现状,与不知不觉中转化入第二个现状,使我们观者能在这作品中,同时看见第一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现状初生的影子。
”所以虽是静态的作品,但却彷佛让观者真的看到一个正在行走的人,充满了动感和过程感,将这难以把握的过程悠然浮现。
正是这种对动态的巧妙把握,才让罗丹的作品生意跃动,充满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生命力。
和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一样,罗丹是自然的狂热崇拜者。
在追求自然之美的道路上,他不拘题材,大胆的表达。
就像他的作品《欧米艾尔》所呈现的一般。
《欧米艾尔》这座雕像取材自法国诗人维龙的诗歌《美丽的欧米艾尔》,诗中描绘的欧米艾尔是一名年轻时非常漂亮迷人的女人,她曾经体态丰盈,百媚丛生。
然而,年华的逝
去令她色衰貌减,残酷的衰老让她感到悲哀。
罗丹紧扣诗意,他所表现的欧米艾尔并不在诗人之下,甚至更具力量。
但在当时一般的观者看来,罗丹所作的《欧米艾尔》似乎并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体验,然而在罗丹眼中,自然无往而不美。
他说:“在自然中被认为丑的事物,较之被认为美的事物显露着更多的特性。
病态紧张的面容,罪人局促的情态,或是破相,或是蒙垢的脸上比着正常而健全的形相更容易显露它内在的真。
”精神上的痛苦越活跃,艺术品越美丽。
他创作出的欧米艾尔,干瘪皱缩的皮肤与肌肉失去了生气,她佝偻着身体,形容枯槁,似在追问自己的青春为何走的如此仓促。
看那雕像,她并不能发出声响,甚至没有多少刻画的细致入微的面部表情,但她那枯骨衰败却雄心犹在、为自己易老红颜而羞愧、痛苦的思想状态却通过罗丹的塑造,成为了可以被观赏者视觉感知到的东西。
他雕刻的是人物内在的灵魂,他刻画的是残忍的真实。
罗丹认为美即是真,相比表层的所谓“美”与“丑”,罗丹更注重深层的人物性格,注重内心的真的东西,他认为只有性格的力量能成为艺术之美,而自然的千变万化是最具有魅力的性格,在艺术上,只有绝无品格的事物才是丑。
在罗丹的作品中,很多人物的形象都是裸体的,这也是他在追求自然之美的道路上的一种探索。
罗丹认为,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
如成为罗丹个人艺术里程碑的作品《思想者》,这尊圆雕最初被命名为《诗人》,象征诗人但丁。
但是罗丹并没有利用但丁特
色鲜明的服饰来进行身份识别。
他选择了塑造一个裸体的男性形象,通过手势和身体的姿态,来表达人物的情感,那形态,肌肉描绘得如此恰到好处,不轻盈无力,也未因过于沉重而造作。
因此,我们直观的看到了,这位思想者不仅使用脑袋、紧缩的眉头、绷紧的鼻翼和紧闭的嘴唇在思考,他胳膊、后背和大腿的每块肌肉。
以及蜷握的手和勾曲的脚趾头也在思考。
面部上的表情仅仅传达个人情感,而全身肌肉和筋络更能展现内心思想的状态。
也正是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思想者》超越了具体的时代或者是个人特征,成为了一部不朽的艺术作品。
在艺术的道路上,罗丹是一名伟大的探索者和革新者,他对雕塑的创作理念首先是自然。
其次在赞美自然的同时他也确立了自我,他偏爱悲壮,在残破中发掘力与美,他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
罗丹的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给不同时代的观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名真正的艺者,他从艺的一生都在竭尽心力求真。
他的作品,会让人产生无以言表的惊喜,你能够发现一个艺术家对于艺术高尚精神之追求,引导着我们发现生命精神之源泉。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63-465.
[2] 塞尔.罗丹艺术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