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地辩证法生活中地矛盾及处理方法马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生活中的矛盾有哪些

●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作为一个能考进大学的学生来说,高中的他绝对不是完全属于那种只知道玩而讨厌学习的类型,除了非常勤奋刻苦之外,就是很有学习方法。所以,高中的生活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当时的我们就梦想着大学的天堂生活,梦想着大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梦想着大学……总之,那时的我们经过高考的洗礼,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是充满幻想。以为在大学里也没有很多课,没有很多作业,没有……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就会发现,原来现实中的大学与我们所想的完全不同。这里与高中相比是有很多不同,因为在这里上课前要急急地跑去占位子,唯一没变的就是食堂。面对自己神往已久但又似曾相识、相距太远的大学,心里不平衡了,麻木了,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迷失自己。对于这种矛盾,有两种选择,一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新生活,确定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踏上自己所要走的路。二是看不清自我,想当然认为大学是绝对的自由天堂,依然迷失。

●学习知识与工作锻炼的矛盾

大学并不只是一个只读书的地方,我想这是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这也是一个事实,除了学习知识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存在的重要理由。于是,大学里的学生联合会就比较正式,这里的社团就比较多样,这里的活动就比较丰富。当然,参与这些工作与活动的人也就多。可是,很多工作或活动就与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冲突,是偏向于学习,还是工作呢?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就不同。作为

学生,理所当然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但我们会发现,书本上很多东西并不是马上学就能马上用得上的,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锻炼与提高,可是学习搞不好,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小啊。这样,两者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应该怎么样处理呢。从矛盾的“两点论”来说,我们在分析任何事物任何矛盾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双主的对立,也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学习与工作之间有冲突,但是也有统一,我们为什么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呢”。

思想素质与个人勇气的矛盾

以前大学生在人们的眼光都是天之骄子,现在却很不一样了。并不是现在的大学生素质降低了,只是人多了而已。不过,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的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差距不是指文化知识。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都是吃苦吃出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全部的一切都靠自己打拼。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子女,而且家庭条件都是大大地得到了提高,这些大学生们在家里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头。当他们遇到一些非正义的事情时,他们会有见义勇为的思想,甚至会种跑出去与之斗争的冲动。但是,毕竟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是见义勇为地与坏人作斗争,还是坐着装着没看见呢?这种矛盾会让他们的思想经过严厉的斗争。作为大学生,他们有这个素质和觉悟去,但是毕竟是没经历过世面的孩子,在家里也没吃过多大的苦,哪有这种勇气呢?

第三部分矛盾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自我认知因素分析

1.对自我或对他人的认知偏差。在自我认知方面,过度拔高或贬低

自己。如孤傲的人往往会产生敌视和人际偏离;妄自菲薄使自己的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行事畏缩言辞甚少羞于表达。在对待他人时,缺乏相对性和客观性,要么一好百好,要么一丑百丑,将个人喜好强加他人身上,缺少尊重和包容。另外,难于坚守本心,受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弱化做事原则,认为金钱、权利、利益是社会人际交往的最终目的。这样的认知偏离都会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陷于孤立。

2.对自身个性人格因素了解不够。自卑是制约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

要心理因素之一,无论是因为自己的家庭地位和经济条件而自卑,还是因为自己的容貌、健康和学习状况而自卑, 具有强烈自卑感的大学生,常常过分在意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害怕丢面子。个性内化外化,性格内倾外倾,都会对自身造成一定的人际困扰。交往恐惧倾向,一般发现于个性偏内向且胆小怕事者,可能与其成长经历有关。有些新入校大学生因为离家求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也离开了长久的依赖,在新的友谊和归属感尚未建立之前,会具有较高的孤独感,时常感到身陷孤零,倍受冷落和缺乏关爱。时间长了产生不信任和疏离感,进而变得孤僻和自我封闭。

3.把部分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因为外界环境中拜金主义的驱使,

高校制度的缺陷,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腐蚀等,会使大学生产生

嫉妒等心理。在社会转型期,利益重新分配给人带来更多压力,并造成心理认同上的偏差。

动力因素分析

1.躲避工作、逃离社会的心态有些人害怕人际交往,害怕复杂

的社会关系。长时间呆在学校里,不排除有的人会产生逃避、遁世的消极心理。如果不是很严重,考研或就业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一切都听天由命。但对于那些有严重逃避心理的人来说,考研未必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为考研之后还是得去面对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社会是一个大熔炉,要生存就得参与融入社会,从中获取所需的资源。如果明知这一点还选择去考研,无非是给自己平添更多的烦恼。

因此持这种心态的人容易在考研与就业问题上摇摆不定不知如何是好。

2.家庭环境方面原因第一,家庭不完整、不和谐,家庭关系

不融洽。破碎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不愿意与他人接触、交往,甚至有些孤僻,对事情非常敏感,生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疑心较大,一旦碰到挫折,情绪就更加低落、不稳定、还有的家庭曾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其实棍棒教育一方面会造成孩子唯唯诺诺,当外界压力超过其能所承受的临界线时,他们就往往以轻生等极端方式予以解脱;另一方面会培养出“小暴君”,他会用比父母更暴力的手段对待他人,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

活中大多喜怒无常,心神不定,看似“风光”,实则性格孤僻,心灵在苦恼中挣扎。第二,家长期望值过高,给大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一旦孩子的表现没有实现父母的愿望就会遭到责备甚至羞辱,有的大学生就产生了负疚心里,自卑感强,有困难不敢讲,和家长保持距离。有的家长管教过严,希望孩子向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动不动就强迫、命令,而忽视了孩子的个人意愿,很多大学生都是表面顺从,内心压抑,处于苦恼中。第三,家庭贫困。随着高校改革并轨招生,缴费上大学已全面实行,对大批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学费和生活费都成为沉重的压力,经济上的窘迫深深困扰着贫困学生,使之感到苦恼。

3.盲目的从众心理看身边很多人都去考研了,当上研究生似

乎可以抬升自己的身价和地位,所以也想去试一试。这类想法有一个破绽,那就是对自身没有一个准确的就业定位,对自己有一些迷茫,无法知道潜意识里的内在欲望,不清楚确切的行动方向,因此会去寻找能够代替和转移的目标。

4.人生观、价值观缺失,失去目标和方向这点是造成大学生

内因动力不足的根源,那些目前没有然而很有必要马上树立自我价值观人生观的大学生,想要在在短期内实现建构这些体系似乎不大可能,他们所能做的是加紧了解和认识自我内心的欲望,应及早定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