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 感动中国2020观后感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观后感【4篇】

【导语】由观⽽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条醒⽬的标语或引⼦⼀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有什么感想。
⼀般来说,观后感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千万不要绕圈⼦、卖关⼦、遮遮掩掩,⽽是要⽤肯定的语⽓概括地说出感受。
以下
是©⽆忧考⽹为⼤家精⼼整理了感动中国2020年度⼈物观后感【4篇】,供⼤家的品读。
【篇⼀】感动中国2020年度⼈物观后感
《淮南⼦·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天⾬粟、⿁夜哭。
”初读时不禁疑惑,仓颉创字⽽已,何以让天地恸哭、神⿁惊惧?张彦远这样解释:“造化不能藏起秘,故天⾬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夜哭。
”意思是,⽂字出现后,上天终于可以传达⼼意、记载秘密,所以感动得下粟⾬;⽽⽂字由于有巫术,⿁怪再也不能隐秘,所以惊惧⼤哭。
可见,当有⾎有⾁的现实⽣活,化作最真实情感的⽂字时,它的震撼⼒将⽆以衡量。
感动中国2020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感动中国2020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感动中国2020观后感范文一“提到中国女排,就有落泪的感觉。
”这几天,年轻网友这样说。
伟大的精神总有催人泪下的力量。
正是靠着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中国女排在极其艰难的情形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赢得了一场场荡气回肠、慷慨壮烈的史诗般胜利,最终在里约赛场赢得金牌,再次在奥运赛场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高高升起五星红旗。
这种感动整整绵延了35年。
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起,拼搏精神一直深植于中国女排,成为这支光荣集体的强大基因。
尽管其间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一直洋溢于国际赛场。
在最艰困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奋起,而没有丝毫放弃。
这种愈挫愈奋的坚强,铸就了几代中国女排的精神气质,在漫漫岁月中丰富了中国女排精神的,成为一代代中国观众热爱女排、支持女排、守望女排、将女排视作“英雄之师”的重要理由。
一支英雄之师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献和传承。
在中国女排漫长的奋斗历程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需要我们铭记,她就是郎平。
在中国女排最需要、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她一次又一次放弃个人利益,不计荣辱得失,毅然走向一线,担当起国人的期望与重任。
几个普通镜头,留下了这种精神的感人瞬间: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郎平从大洋彼岸归来执教陷于低谷的中国女排,首都机场欢迎的人群中,有她当年五连冠的老战友,她遥遥地向着战友们挥手示意,无声宣示着振兴这支英雄之师的意志。
几年前,老队友陈招娣去世,郎平在深深的悲恸中坚定了重回中国女排、续写中国女排辉煌的信念。
她忘不了,30多年前,正是陈招娣忍着伤痛,与大家奋战到夺冠的最后时刻,更忘不了女排姑娘誓把受伤的陈招娣“背上领奖台”的骨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战斗情谊。
这一切,赋予女排精神鲜活、实在的内容,成为郎平的生命意志。
奥运赛场,向来是最高强度的竞技比拼,但是也是精神意志的较量。
竞技者自身的潜力与能量,往往在拼搏中激发、昂奋、高涨、磅礴,形成气吞山河的力量。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范文五篇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范文五篇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节目开播啦,大家在看了节目之后都有哪些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范文五篇,欢迎大家查阅!2020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1感动中国,感恩你我。
爱传承,从没有终点,感恩前行,从不曾停歇。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感动着。
从20__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都坚持收看,认真地聆听着那些感人的故事,认真地品味着每一段颁奖词;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成为我前行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器。
十分感激中央电视台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这是一档让人们体味感动、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灵魂的好节目。
我一发现他,就把他当做一个滋养自我心灵、软化自我感情、培育并坚持自我有一颗能感动的心的好节目;事实上,我的这个想法在观赏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能得以实现。
至今还记得,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还在行进中,我就在感动中写下了“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评选之感动”,记录下对于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贤伉俪二人在天梯小学坚持十八年的感动。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我灵魂得以洗礼、升华的时刻,我自我很清楚: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崇高的伟大的灵魂,都有着一种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些崇高的灵魂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我这一辈子无法到达的;正如一位伟人以往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做的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仔细看看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中的“好人们”,那个不是做好人做好事十多年、几十年——陪聋哑儿子读书十六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帮忙“发小”三十九年的陇海大院的哥们、默默捐款20__从不留真名的张纪清、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辉等等。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5篇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5篇2020感动中国观看心得感悟范文【篇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尤其是青年共产党员,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谨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勇于奉献,甘于奉献,倾心投入,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近日,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鼓舞我们,深入学习了新时代的优秀先进事迹,激发强大的力量,让广大党员树立远大的目标,指明坚定前行的方向。
向她学习,就要学习她满怀初心的赤子之情。
坚定信念,信了就不能打折。
一个人能走多远,不要问他的双脚,而要问他的志向。
理想指引人生的方向,信念决定着事业的成败。
黄文秀同志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说“我们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我的使命。
”在他眼中,理想信念是一辈子的事,这句话绝不是口号,信了就要一心想着为党为人民而战,是终其一生的任务,更是不能打折扣的担当。
黄文秀说过:“长征中,战士们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她不畏艰辛的付出和深沉的热爱,是她积极作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硕果,面对失败和困难时,她掉过眼泪,但没有说过放弃,在她的人生词典里没有撤退、没有后悔,作为一名党员,脚踏实地做着使命感促使自己去做的事。
在担任第一书记一周年时,她在手记里写下了一句话,“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
这就是黄文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砥砺前行,谱写了新时代青年壮丽的青春之歌。
每一个人都是另外一些人的指路之灯,就像黄文秀同志,为众多的人照亮了前行的路。
新时代的我们也是更多人的指路之灯,披荆斩棘,我们无畏前方的黑暗险阻,我们将以坚定的意志、顽强的作风、敏捷的思虑、团结的作风为更多更多的人民,为更多的后来者迸发出属于新时代的我们的光辉,将更多的希望留在中国的大地上,终有那么一天,雄鸡将啼鸣,迎来灿烂的朝霞。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5篇_2020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5篇_2020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每年元宵节前后推出,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5篇_2020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篇一】要带头反哺社会。
青年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青年干部要心系贫穷落后的地方,应义无反顾投身党的脱贫事业,坚持在贫困地区履行职责、奉献乡亲,乐于在最艰苦的地方奉献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展现青年干部风采。
黄文秀是山里的女娃,走出去还要回来,在百坭村,黄文秀找到了施展学识、建设家乡的舞台。
当面对暴雨之夜可能遭遇的危险时,她连夜赶路丝毫没有迟疑。
就像当年,她十年寒窗走出大山,毕业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大山。
在黄文秀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乡亲的安危,用实际行动诠释出一名青年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要敢于涉险滩、走泥路。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的长征路,要把每一步都走踏实,无论多么艰苦都不能忘记初心,都要担起使命,永远走在最前列,“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黄文秀说:“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我们要坚持走进群众,扶贫一线青年干部担当着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要敢为人先、勇于开拓,思想上少顾虑,行为上更大胆,以一份冲劲和朝气,在脱贫战场上敢试敢为,真正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
要做一个“难缠”的干部。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扶贫工作是一场硬仗,面对许多方面难题,青年干部要有一颗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的恒心,事关群众利益的事就坚决扭住不放,要做贫困户的家中常客,把工作做精确,不落下任何“拐拐角角”,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困难,从源头上消除贫困,这就要求我们像黄文秀一样耐心细致,坚持吃住在村,摸透村情民意,团结党员群众,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不厌其烦”的做好群众工作,像黄文秀一样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做到既扶贫“扶智”又“扶志”。
2020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五篇

2020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五篇2020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五篇《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大家观看了2020年度感动中国有什么心得感想?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有关2020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仅供大家参阅。
2020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带领观众重温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模范事迹。
获此殊荣的,有“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这样的国家栋梁,有英勇负伤的排雷战士杜富国这样的英雄模范,有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这样的专家学者,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支教20_年担起山村孩子未来的乡村教师张玉滚,零事故往返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他们中,有青春洋溢的90后,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菜市场里卖鸡蛋的大叔,也有学富五车、为人师表的院士。
他们生于不同的时代,来自不同的行业,怀揣不同的梦想,如一道道色彩不同的光芒,在爱与奉献的精神世界里相映生辉。
没有谁生来就懂得奉献,没有谁注定会成为英雄。
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们,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是普通人。
潜心科研、教书育人、执行任务,他们的故事是普通人日常经历的故事;尽忠职守、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他们的光辉也是普通人内心时常闪现的光辉。
只不过,他们能在紧要关头处站出来,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守初心,能用肩膀扛起大家的希望,才在岁月淬炼中将平凡变成伟大。
他们的事迹看得见、摸得着,他们的精神应颂扬、应传承。
时代在变,但感动不变,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不会变。
只要像他们一样坚持、奋斗和奉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感动别人的英雄,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2020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2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刻写了伟大时代的凡人善举;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进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
感动中国2020年度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感动中国2020年度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范文“感动”这个字眼对于小小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也不熟悉,在看了《感动中国》之后,相信你进一步了解了“感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感动中国2020年度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感动中国2020年度观后感篇一许多成功人士走过的道路,都十分坎坷。
但他们却带着自我伟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虽然他们仍旧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但却还是再一次带着惊人的毅力,勇敢地走了下去!刘翔,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他逾越了中国以前无人可越过的障碍,造就了他一生的辉煌。
可就在这巨大的成功背后,又何尝不是无数的艰辛与汗水!在训练中,刘翔付出了比别人多许多倍的努力,任何疼痛他都强忍,也从来没有放弃过。
真所谓“努力铸就真强者!”正如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被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的邰丽华,一场大病使她在很小的时候就丧失了听力,也失去了语言本事。
但她没有放弃对舞蹈的喜爱,虽然听不见,邰丽华却根据震动的节拍,努力记住舞蹈的节奏和资料,经常练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稍有松懈,她就在心里告诉自我“不能停下!”。
最终在2005年,由她领舞的《千手观音》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在全球华人中引起轰动。
正是不懈的努力铸就她成为了生活中的真强者!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其实很多伟大的成就都是从点滴做起的,不断的坚持,一且就皆有可能。
”曾记得,在我刚转入学军小学的时候,因为没怎样好好锻炼身体,连体育都不达标。
那时,我仰卧起坐一分钟只能做二十几个,一分钟跳绳连80个都跳不到!当我发现这个问题后,就天天努力锻炼身体,加强体育锻炼。
在那一个假期里,我天天都进行跳绳训练。
一开始,跳绳我主要练习连续跳绳,尽量不间断,因为一旦断开,就要耗费许多时间。
经过一个月的刻苦训练,我能够做到很少断掉了,甚至能够跳五百个都不中断了,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大跨越”。
感动中国2020年度颁奖礼观后感作文5篇

感动中国2020年度颁奖礼观后感作文5篇我们晚上八点整在电视上看感动中国。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举行。
那么看完感动中国2020年度颁奖礼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感动中国2020年度颁奖礼观后感作文5篇。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感动中国2020年度颁奖礼观后感作文篇一“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就像早春的约会在中央电视台如期播出。
经过投票等多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评出的年度人物事迹,在晚会现场陆续与观众见面,分别用他们不一样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感动中国的真实故事,用感动的力量再次唤醒了心灵的春天。
感动是人类最直接的一种情感。
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时时感动着我们。
他们是宋兆普、黄大年、王钰、邓迎香他们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他们是一种精神的代表,他们在用一种心灵的力量,唤醒沉睡的春天。
我们常说,好人就在身边。
“感动中国”的人物也都来自我们的身边。
它传递出了中国人的好人观,行善观。
“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者必成大德。
在生活里,我们更多得人都是平凡的人,但请相信只要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不会再平凡,这是“感动中国”传递给我们的另一种力量。
其实,“感动中国”传递给我们的力量还远不止这些。
可是,这些力量都会化聚成一股洪流,冲破精神的桎梏,给我们带来另一种人生的体验。
这种体验至关重要,它是感人肺腑的,更是催人奋进的。
这或许就是榜样的力量,他给了我们期望,让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片沉睡的春天。
人性的温度会融化冰雪,道德的光辉会催动春芽。
2017年的感动激发我们奋进,2018年的春天正在悄悄降临,让我们一齐期待更多“感动中国”的故事发生在这个“春天”。
感动中国2020年度颁奖礼观后感作文篇二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如果不是在姥姥家看了会电视,我还不知道今天就演感动中国。
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
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中国》的内容使我很感动,使我印象最深的人是赵久富。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2017感动中国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2017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一
晚上八点,我准时坐在沙发上,和老妈一起看《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的内容使我很感动,使我印象最深的人是赵久富。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
”是赵久富说的话。
他和他的乡亲因为住处要被淹没而移民。
他为了大局,主动煽动村民移民,最终带领三个村三千多人从祖祖辈辈长大的故乡移民到团风。
但有一些老人不愿意搬迁,就留在了那里。
离别时,搬迁和不搬迁的人们都哭了,因为不搬迁的人大多数都是搬迁的人的父母。
所以哭得特别厉害。
但他还是和搬迁的人坐大巴走了。
到社区成为了团风县黄湖社区的社区书记。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哭。
因为我也离开过父母,也离开过居住很久的住处。
我承认这种感觉不好受,但他为了大局还是离开了故乡,离开了父母。
感动中国,这个节目里的人总是能让我们感动……
2017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二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节目,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动不已。
有被称作“氢弹之父”的物理学家于敏老先生;有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10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有为了孩子学习而与孩子同桌16年的陪读母亲;也有敢于与暴恐分子作斗争的警察叔叔木培提;还有为了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人员……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于敏老先生,当主持人宣读颁奖词,于老先生的儿子接过奖杯的那一刻,距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
朱光亚院士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那是一段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一代物理学家的故事。
1966年12月28日,我国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这次试验的测试结果,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
核试验基地都是在条件恶劣的高原和大漠上,当时40岁的于敏身体虚弱到这样的程度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的距离,有时要歇好几次,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移步。
由于过度操劳和心力交瘁,他曾多次休克在工作现场。
但在那样高难度、高辐射的条件下,于老先生仍“以命相搏”。
经过无数次的测量,中国的氢弹原理实验成功了!
于老先生这一辈子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他这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要学习他那宽大的胸襟,坚持不懈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2017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三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
”当《感动中国》的熟悉旋律在耳边唱响,2月27日,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又一次润湿了我们的眼眶,用榜样的力量传递中华美德的正能量。
连续几年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都会有为我国国防、军事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今年也一样。
那位前辈就是——于敏,他用最好的年华专注做了一件事,尽管他的名字并非如雷贯耳,但他的事业却世人瞩目!他参与了研究氢弹,在当时,他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经验的核武器研究权威人士,还被其他国家的人嘲讽,而且他还有即将研究成功的原子弹,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犹豫选择了毫无经验之谈的氢弹,他就是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威胁和核垄断。
他靠天分和勤奋为我国的氢弹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身体原因,89岁高龄的于敏没到领奖台。
他的儿子于辛代为领奖。
当主持人白岩松问“当知道要把感动中国这个奖杯给爸爸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于辛回答“他觉得他已经老了,他更希望年轻人去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人。
”目前,89岁高龄的于敏仍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以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咨询和建议。
我想“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对他最好的写照吧。
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也有一位人物,他就是师昌绪。
他研究出来的空心涡轮叶片,被业内称为航空发电机第一关键阶,我国成为第二个掌握这个技术的国家。
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辞是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
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
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
两院元勋,三世书香。
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但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
让我们为这位老人深深的鞠上一躬吧,感谢他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母爱是天底下最深的爱,陶艳波把此爱发挥到了极致。
他的儿子杨乃彬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从此,陶艳波成了儿子的耳朵,成了儿子最好的同桌,这一同桌就是12年,她陪儿子从小学读到了中学,如今杨乃彬已成为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母亲啊。
在颁奖典礼上她笑说道,我陪儿子读书都比当年我自己读书时都认真。
因此感动中国给她的颁奖辞是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
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
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在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
在这个院子里有一个持续了39年的故事。
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
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
虽然这都是些小事,但是39年始终如一日的坚持下来就不再是一件小事!“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
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
春去春回的接力,
不离不弃的深情。
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陇海大院里的邻居,给了父母不在人世、高位截瘫的高新海一个家。
”这是感动中国给予的颁奖辞。
除此之外还有在今年埃博拉病毒的救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医疗队,十三年如一日守护父亲的朱晓辉,像一名战士一样治疗麻风病的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还有为我国新疆地区人命安定生活而坚持的木拉提?西日甫江,更有好心人“炎黄”——张纪清,“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
这些人物都用自己的行动甚至是一生诠释了“仁智礼义信”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正能量,让我们行动起来向这些人物学习吧!
“2017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2017
2017年感动中国观后感800字
2017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看感动中国有感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500字看感动中国2017年有感500字
2017年度感动人物观后感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7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