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口号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广告表现的心理规律

广告表现的心理规律在广告行业中,心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广告的目标是引起人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欲望。
以下是一些心理规律,在广告中经常使用的方法:1.兴奋和好奇心:广告常常通过制造兴奋和好奇心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例如,使用引人注目的图片,或者以悬疑或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让人们想要了解更多。
2.社会认同:人们通常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认同。
广告经常利用这一点,展示产品或服务在社交场合中的受欢迎程度,并暗示购买该产品将带来社会认同。
3.保持竞争优势:广告常常通过强调产品的独特性和有别于其他竞争产品的优势来吸引消费者。
人们会被这种特别之处所吸引,并认为它们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4.满足需求:广告经常强调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并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方式。
人们会对能够解决烦恼或满足需求的产品表示兴趣。
5.创造紧迫感:在广告中,常常通过强调特殊的限时优惠或促销活动来创造紧迫感。
这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因为他们害怕错过机会。
6.重复暗示:广告经常使用重复暗示的手法,通过多次展示品牌或产品的标志、口号或特色来加深人们对其的记忆。
这使得品牌在购买决策时更容易被人们想起。
7.情感共鸣:广告时常利用情感共鸣来与人们产生联系。
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社交场景或故事情节,引发人们与广告中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与产品建立情感联系。
总之,了解心理规律对于广告的设计和执行至关重要。
通过运用这些心理规律,广告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广告是一种商业传播工具,其目的是促使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
要达到这个目标,广告需要了解人们的心理规律,并使用相应的策略和技巧来引起、影响和激发消费者的决策。
一种心理规律是兴奋和好奇心。
广告制造兴奋和好奇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它可以通过使用引人注目的图片或色彩,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比如,鲜艳的色彩和视觉效果可以使广告在媒体中脱颖而出,并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一句话打动消费者的广告语

一句话打动消费者的广告语说起广告语,相信你一定很熟悉并记得下面的广告语——“不闪的,才是健康(创维电视)”、“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方便谁都做得到,声音清晰更重要(TCL美之声无绳电话)”......这些脍炙人口的广告语,让你过目不忘。
更重要的是,就是这些出色的广告语,深深地打动消费者,让它的产品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广告语是品牌传播中的核心载体之一,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广告语才是好的广告语?广告语创作有什么方法?在广告语创作中有哪些禁忌?下面,笔者根据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怎样的广告语才是优秀的广告语?首先,好的广告语必须切合品牌或企业所要传播的定位。
因为广告语是品牌主张的一个核心的载体。
它在广告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事实上,无论做什么类型的广告,包括电视广告、平面广告等等,定位是在先的。
在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各项表现。
而广告语也一样,必须符合品牌或企业的定位。
在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提炼,形成一句有效的传播口号,即我们所说的广告语。
“怕上火,喝王老吉”这样短短的一句话,把它所要说的“王老吉是预防上火的饮料”说出来了。
这就符合王老吉的品牌定位。
在这之前,王老吉的广告语原是“健康家庭,永远相伴”,这种过于泛化的广告语是没有效果的,这与其原来的定位过于泛化有关。
在这方面,宝洁公司的几个洗发水品牌做得非常好。
比如海飞丝的广告语“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
”、“去头屑,让你靠的更近”就将它的定位——所主要的独特卖点(USP)“去头屑”明确地传达出来了;还有飘柔广告语“亮丽、自然、光泽”与“柔顺头发”的卖点定位一致;潘婷广告语“独含VB5,滋养你的秀发”与“营养头发”的卖点定位一致。
其次,广告语必须有冲击力、感染力。
好的广告语能够打动消费者,在让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认同它、接受它,甚至主动传播它!纵观我们所熟悉的广告语,比如“吃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或许你已经好久没有看过或见过它的广告了,但你却依然记得,历历在目、印象深刻。
浅议广告与消费心理

浅议广告与消费心理【摘要】在商业市场中,能影响到消费心理的因数有很多,广告就是其中的一个,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费心理也影响着广告,两者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广告用的好会对人们施加某一方面的影响,激起人们的购买欲,从而促进经济与商业的更加繁荣,满足需要的功能、观念转换功能及价值的增值功能。
把握好消费心理对广告也能起到一针见血的效果。
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消费心理角度出发,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心理的变化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成年人的消费心理。
得出成年人消费心理对广告在定位上、形象选择上、诉求方式上等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商业市场;消费心理;广告;形象选择;诉求方式【中图分类号】f71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91-02“广告”一词是外来语。
源于拉丁文adaverture,意思是吸引人注意,在中古英语时代(约公元1300-1475年)演变为advertise,其含义衍化为“使某人注意到某件事”或“通知别人某件事,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直到17世纪来,英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活动时,广告一词才广泛地流行并被使用。
广告是一种销售形式,它推动人们去购买商品、劳务或接受某种观点。
广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指导服务内容或文艺节目的一种宣传方式。
一般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招贴、电影、幻灯、橱窗布置、商品陈列形式进行。
美国广告主协会的定义:广告是付费的大众转播,其最终目的为传递情报,变换人们对广告商品的态度,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得到利益。
综上所诉,广告的定义: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即广泛的告知公众某种信息的宣传活动。
广义的广告,指唤起人们注意某一特定事物的一种手段。
狭义的广告,指通过各种媒介向用户或消费者宣传商品和劳务,以促进销售或扩大服务的手段,狭义的广告又称为经济广告。
在运用广告的同时,我们却需要了解广告的媒介,可分为:表现形式媒介;功能形式媒介。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等。
广告语的重要性

广告语的重要性广告语又称广告口号、广告标语,是广告中令人记忆深刻、具有特殊位置、特别重要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
好的广告语,不仅可以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独特卖点,展现品牌的个性魅力,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且往往还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和认同,成为跨越时空的广告语言经典,深刻影响社会价值与行为规范!广告语是一则广告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广告语向消费者传达产品或品牌的核心概念。
任凭一个产品或品牌所蕴涵的信息是多么的复杂,但最后通过广告传达给消费者的就是一幅画面或一句广告语,“买这样的商品或选择这个品牌,你会得到什么独特的利益。
”其次,广告语还可增加产品或品牌的附加值。
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是产品,而消费者体验的则是品牌。
通过广告塑造品牌,由品牌在消费者心理中的认知作用,可以产生附加值。
所谓附加值,就是产品带给消费者有形实态使用价值以外的无形价值,它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认知和心理感受。
全球著名体育运动休闲品牌NIKE(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想做就做),为消费者带来的就是美利坚民族的自由不羁、坚定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消费者也将这些界定为他们自己,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就是我们所穿的东西”(We are what we wear)。
再次,广告语利于塑造完美的产品品牌形象。
奥格威说,“每一则广告都是对产品品牌形象的长程投资”。
广告及广告语通过语言艺术手段,深刻细腻地为消费者“描绘”出了产品的品牌形象。
消费者通过心理认知和解读,在内心世界常常会产生以下境况,“喝咖啡是高雅的,可口可乐为我们带来友谊,劳力士彰显尊贵地位……”最次,广告语影响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
广告语通过鼓吹感官刺激和情绪化的价值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价值标准。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铁达时手表)”,就不知熏陶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多少食色男女,成了他们离婚、分手、喜新厌旧最堂而皇之的理由。
难怪有广告大师曾断言:“好的主题广告语,能创造一条广告80%的利润!”。
广告心理学重点心得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广告心理学一、广告说服需要把握消费者心理行为特征卖点:独特销售主张或销售点(USP)。
这一概念的引入,有利的把“满足需要”的口号推向了可操作化,然而,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难点就是卖点的确定。
1、卖点与消费者的价值观(速溶咖啡对主妇们的影响,卖点的确定与目标消费者的价值取向紧密相关)2、消费者与厂家在商品关注特性上的差异(任何一种商品都有一些特征,但是在顾客眼中,有的特性是有价值的,因而受到重视,有些特性并非没有价值,但被认为不重要,而被忽视了。
顾客的关注特性正是其商品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其评价和选择商品的要素。
所以,了解消费者对商品的关注特性对于广告诉求有着基本的意义。
)二、广告传播依赖心理学法则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行动都是有规律可寻的,而科学的广告术是依照心理学法则的。
三、准确地了解心理法则需要用科学方法1、隐藏于人内心深处的一些心理特性和心理品质,比如说动机、价值观等,用通常直接的询问方法是难以奏效的,揭示它往往需要巧妙地实验设计和科学方法。
2、诚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理活动经验,这有利于去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但是要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目标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就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否则容易错位。
第二节心理的科学观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说明了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一、心里是脑的活动的产物(即脑的功能);二、心里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注意则是这些心理过程所共有的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特征:性格、能力、气质3、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第三节广告与消费行为的关系一、发展简史从单纯宣传商品信息、说服消费者购买的广告心理,进而发展到以研究消费者为主体,这一发展趋向导致消费者心理学的问世。
广告心理学:研究广告活动中心里的规律与特点的学科。
广告口号的六种类型

广告口号的六种类型
按照广告口号诉求的内容和心理效应可以区分为以下六种典型
类型:
1、颂扬式。
这种广告口号强调商品的好处,突出其优点。
如:雀巢咖啡的广告口号:“味道好极了”;骆驼电扇的“骆驼进万家,万家欢乐多”;美国M&M’s公司巧克力的“只溶于口,不溶于手”;可口可乐的“如此感觉无与伦比”等部属于颂扬式。
2、号召式。
这种广告口号以富有感召力的鼓动性词句,直接动员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如:可口可乐的广告口号:“请喝可口可乐”;三菱汽车的“有朋自远方来,喜乘三菱牌”;
3、标题式。
广告标题与广告口号融为一体,既起广告标题的作用,也起广告口号的作用。
如:美国云丝顿(winston)牌香烟的广告口号:“抽美国云丝顿,领略美国精神”;
4、情感式。
广告口号以富于抒情韵味的言词构成,以便更好地激发人的联想,使人认同。
如: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口号:“一股浓香、一缕温馨”;威力洗衣机的“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丽斯达化妆品的“‘丽丝达’,献给您神秘妩媚的东方美”;
5、幽默式。
在广告口号中借用幽默的手法,表现广告主题。
如,弗芬里克牌香水的广告口号:“一滴是为了美,两滴是为了情人,三滴便足以招致一次风流韵事”;某液体水泥的广告口号:“它能粘住一切,除了一颗破碎的心”;某口红的广告:“如果一不小心我诱惑
第 1 页/ 共 2 页。
超市广告语对消费者的购买冲动有多大影响

超市广告语对消费者的购买冲动有多大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超市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购物场所。
当我们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而在这众多的商品之中,那些醒目的广告语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那么,超市广告语究竟对消费者的购买冲动有着多大的影响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超市广告语。
超市广告语是超市为了推广商品或服务,通过简洁、生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宣传口号。
它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传递商品的特点、优势和价值,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一个好的超市广告语能够迅速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比如,“新鲜每一天,健康每一刻”这样的广告语,强调了商品的新鲜度和对健康的关注,很容易引起那些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的消费者的共鸣。
当消费者看到这样的广告语时,会不自觉地将其与自己对新鲜和健康的追求联系起来,从而产生购买相关商品的冲动。
超市广告语还能够塑造品牌形象。
例如,某超市打出“品质生活,从这里开始”的广告语,向消费者传达了其提供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理念。
当消费者认可了这种品牌形象后,在购买商品时会更倾向于选择该超市,因为他们相信这里能够满足他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此外,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广告语也能极大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冲动。
比如“水果大狂欢,甜蜜等你来”,用“狂欢”这样的词汇营造出一种热闹、欢快的氛围,让消费者觉得购买水果会是一次愉快的体验,进而增加购买的可能性。
然而,超市广告语对消费者购买冲动的影响程度并非是绝对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和购买习惯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消费者原本就没有购买某种商品的计划,即使广告语再吸引人,也可能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
比如,一个不喜欢吃巧克力的人,看到“丝滑巧克力,美味无法挡”的广告语,可能也不会产生购买巧克力的冲动。
消费者的理性判断能力也会影响广告语的效果。
有些消费者在购物时比较理性,会仔细比较商品的价格、质量、成分等因素,而不仅仅被广告语所左右。
超市广告语如何体现消费者的价值观

超市广告语如何体现消费者的价值观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超市广告语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宣传口号,更是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传递价值观念的重要桥梁。
一个成功的超市广告语,能够深入洞察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反映他们的价值观,从而吸引消费者走进超市并成为忠实顾客。
消费者的价值观是多样而复杂的,包括对品质、价格、便利、健康、环保、社交等方面的关注和追求。
超市广告语要想有效地体现这些价值观,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品质是消费者始终关注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超市可以通过广告语强调所售商品的高品质,例如“精选优质食材,为您的品质生活把关”,让消费者感受到超市对于商品质量的严格把控,从而放心购买。
这种广告语传递出超市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与注重生活品质的消费者产生共鸣。
价格也是消费者在购物时十分看重的因素。
对于那些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超市可以推出“低价不低质,实惠每一天”这样的广告语,突出商品的价格优势,同时暗示品质不会因为价格低廉而受到影响。
这样的广告语能够吸引那些对价格敏感但又不愿意牺牲质量的消费者。
便利是现代消费者的一大需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能够在购物过程中节省时间和精力。
超市广告语可以体现这一价值观,比如“一站式购物,轻松满足全家需求”,强调超市商品种类齐全,消费者能够在一个地方购齐所需物品,无需东奔西走。
健康意识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强烈,许多消费者关注食品的安全和营养。
超市可以用“健康食材,滋养您的身心”这样的广告语,向消费者传达超市致力于提供新鲜、安全、营养的食品,满足他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环保也是当下消费者日益重视的价值观。
超市可以通过广告语如“绿色购物,为地球贡献一份爱”来表达对环保的支持,吸引具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
这种广告语可以让消费者感受到超市在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关注和责任。
社交方面,超市可以打造一个温馨、友好的购物环境。
广告语可以是“共享购物欢乐,连接邻里情谊”,强调超市不仅是购物的场所,更是人们交流和互动的地方,满足消费者对于社交和社区归属感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告口号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摘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其消费心理的外化,而广告口号是影响消费心理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
企业通过广告口号可以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消费者的认知心理,使消费者还未购买商品但已深深地记住有关商品的信息,进而可以预测、引导或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本文通过分析广告口号对于消费心理的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广告战略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广告;广告口号;消费;消费心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若要使自己的产品能够从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与偏好,就必须将产品的价值承诺传递给目标消费者。
古人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而对于企业来说“攻心为上”“心战为上”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消费者的任何一次消费活动都包含消费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两个方面,而消费行为则是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
因此,精准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是理解及预测消费行为的前提,是占领市场的必要手段。
进入21世纪,消费者主要依靠广告信息来获知相关的产品信息。
然而,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即使在相同或不同的场合下,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接触某一广告信息,很少有人能够准确的记住全部的广告文案,但对于广告口号则铭记于心,并且能够脱口而出。
因此,广告尤其是广告口号对于产品信息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具有影响力,它作为一种信息传播行为,是通过广而告之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促使消费行为的实现以达到产品的销售目标。
可以这样说,消费心理是消费者消费过程中最软弱、最敏感、最善变的突破口,是“弦”,而广告口号恰恰是撼弦的“力”。
因此,研究广告口号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引发消费心理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提出,满足自身的多样化需求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需求是消费的起点,同时也是消费的终点。
一般来说,消费者所产生的消费心理通常是由两种因素引发的,一是消费者的内在需求引发消费心理,如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二是消费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具有说服力的广告口号引发消费心理,如人们对享受型生活资料的消费。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潜意识受到意识的影响和控制,它将意识对外界各种信息的感知予以接受、保存与内化,而意识则努力将易于健忘的印象予以明显化、感知化和重现化,并用这些复苏或提取的记忆来指导自己的现实行为。
广告口号是一则广告所传播信息的核心部分,它所给予消费者的刺激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的,因此它能够深深的根植于消费者的心理,存在于消费者的潜意识之中,形成“潜意识投射广告”产生“欲见而不见,欲忘而忽现”的效果。
当消费者再次偶遇某一商品的广告口号时,其潜意识所存储的广告信息刺激便会反应在意识层面,进而引发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心理倾向,最终促使其产生消费行为。
例如,日本丰田汽车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这句广告语巧妙地对中国谚语进行改编,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与信赖,同时表明丰田车质量之高、销量之大,也进一步扩大了丰田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当有购车需求的消费者受到某些汽车广告的刺激,便会无意识的想起这句经典广告标语,进而认为买车就要买丰田车,引发其对于丰田汽车独特的消费心理偏向。
二、强化消费心理消费信息是激活消费心理需求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消费者对于消费信息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产生对某种信息的记忆。
然而,这种学习不仅是消费者自己主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刺激,更重要的是企业要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这样的刺激机会,营造一种信息刺激环境,唯有如此,信息才能被消费者所记忆。
记忆是大脑的重要机能之一,是过去经验在大脑中的反应,也是消费者认知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心理要素。
但是,人类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某些旧闻,并以此来不断获知一些新闻,实现信息的动态更迭。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可知,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亦可说是同时开始、同步进行,广告受众在接触广告的24小时内会最容易、最迅速、最大量的忘记广告内容,但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一遗忘趋势衰变速率逐渐递减,最终达到对于某些信息的长久记忆。
如何才能让消费者牢记广告信息呢?广告口号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
众所周知,一句优秀的广告口号可以沿用数年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但我们很难想象一则广告被反复播放多年的“奇观”。
广告口号具有统一性、反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即在长期传播过程中,在不同广告中使用同一广告口号进行信息传播,它能使企业的产品信息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一贯的、不变的、长期的印象,从而使产品从众多同质化产品中凸显出来,并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同时有利于提高广告口号的累积效果,强化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例如,格力集团旗下产品格力空调的广告语“格力,掌握核心科技”。
这句广告语简洁易记,重点突出,在长期重复传播过程中会使众多消费者产生一致的认知“格力,不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智造”,从而与其他同类竞争品牌区别开来,进而提升了消费者对格力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也强化了消费者对“好空调,格力造”的消费心理倾向。
三、改变消费心理消费者的忠诚是企业经营者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
众所周知,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通过不断的学习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消费心理倾向。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一经形成,就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倾向性等特点,并逐渐成为自我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个体在日常消费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一定的模式化和习惯性,并对他人的消费行为产生示范影响。
由此可见,若要改变消费者原有的消费心理并非易事。
但是,正因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一个逐渐形成定型的过程,所以说消费心理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甚至有时还可以实现360度逆转。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改变是在外界因素持续不断的影响下形成新的消费心理偏向,而影响消费心理改变的因素虽有很多,但广告口号却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广告口号可以通过塑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或消费理念,使消费者“顽固”的消费心理倾向发生“质”的转变,即消费者固有的消费心理被打破,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消费心理,换句话说就是以一种新的消费心理取代原有的消费心理。
例如,喝茶是中国传统的消费文化,已经“雀巢咖啡: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味道好极了!”这一经典广告语传遍大街小巷,密切了咖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为人们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以茶会友,以茶交友”的时代悄然远去,改变了人们消费心理,使众人产生“唯你独爱茶,世人皆痴情于咖啡”的消费认知,由此这种“西方茶道”在中华大地逐渐流行,中国人的咖啡之旅从此开始。
四、导致消费流行心理消费流行是在一定的时空内,大多数的消费者所呈现出相似或相同行为的一种消费现象,即众多消费者几乎同时对某种商品或品牌产生偏好,从而使该商品或品牌在短时间内成为许多消费者狂热追求的对象。
此时,这种消费心理趋势我们称之为消费流行心理。
某种商品或品牌之所以能够在一夜之间被很多人接受追捧,是与人们的消费流行心理密不可分的,因为心理因素是导致流行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
随着社会加速发展,广告口号不仅在表现形式、创作技巧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而且也日益成为消费流行强有力的助推器,使社会上的流行风潮多样化、流行变化加速化、流行现象普遍化,并对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不论是精神流行还是物质流行,广告商通过连续轰炸式广告语传播,迅速提升商品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养众多消费者的独特消费心理偏好,激起消费者的喜新厌旧、追求时尚、从众模仿等心理,促使流行形成扩大。
例如,中国人婚姻观中的“四大件”是非常贵重的物品,定情信物随时代的变迁也有不同,但从未将一块儿“破石头”用作结婚之物。
戴比尔斯公司“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经典之作将钻石与婚姻相结合。
这句广告语用钻石的永恒品质象征爱情的美好、婚姻的永恒,诱发了无数俊男靓女的幸福联想,并使钻石作为定情信物或爱情见证而永存,进而形成“无钻不结婚”的全新消费理念,从此之后,钻戒成了婚礼的必备,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掀起一股经久不衰的“钻石流行风”。
五、产生畸形消费心理“需要-紧张”理论表明,人的行为源于人的内心需要,个体在压力下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在满足这一需要的任务完成之后,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解除,并使人因紧张而失衡的心理趋向平衡。
因此,有消费需要就会产生相应的消费行为。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的消费心理会出现扭曲,产生非正常的消费需求,我们统称为畸形消费心理。
主要有如下几类:(一)抢购消费心理近些年来,国民的抢购风潮日趋常态化、跨国化、多样化,而这种消费行为的背后则是抢购消费心理在作怪。
抢购消费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消费心理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因某种特殊原因人们往往对自己不需要的或用处不大的商品竞相购买的心理状态。
抢购消费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颇为常见,如清晨,人们在超市门口排起长队抢购特定促销商品。
而在春节、“双11”等特定节日抢购也是典型的抢购消费,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人们在平时可能会省吃俭用,而在逢年过节时会过度消费,最后造成“买东西买成杂货铺”、“物多而无用”的消费浪费。
造成这种社会现象广告口号可谓是“功不可没”。
营销学家Brock于1986年提出了商品理论,“任何一种商品只要不好获得,就会增加价值”,即商品的稀缺性对消费者心理有很大影响。
企业通过广告口号来塑造商品的稀缺性,给消费者营造“物以稀为贵”的心理体验,而消费者对于供不应求的商品的反应通常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因此,消费者对限量出售的商品拥有强烈的心理需求。
例如,小米手机的广告口号“为发烧而生”人人皆知,这句广告语突出小米手机供不应求、性价比高,而且小米手机通常是限量销售,从而为众多消费者营造一种供需紧张的销售环境,加之精准的目标市场定位,使每一位消费者都成为“米粉”与“发烧友”,促使新款小米手机从信息公布起就备受消费者的持续关注,数十万实物销售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便被抢购一空。
(二)面子消费心理古人云:“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以表示不为满足一时需求而失去尊严,没有面子。
消费尊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需求,消费者的面子往往比消费本身更重要。
在多数情况下,消费者通过消费不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为了满足高级的心理需求,为了赢得他人的尊重。
为保全面子,消费者常常会不惜重金而购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商品。
面子消费心理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重视自己的脸面。
它是支配消费行为的一种不成文的消费规范,从而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主要包括炫耀消费、攀比消费与人情消费等。
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如戏剧中的演员一样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而消费者通常使用消费产品来界定、塑造或改变自我身份,追求对社会名流“示同”和对社会下流“示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