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现状与问题
海洋地质调查与地质灾害防控

海洋地质调查与地质灾害防控海洋地质调查是对海洋底部地质和地貌特征进行系统观测、测量和研究的过程。
通过海洋地质调查,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海洋地质环境,为各类海洋工程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地质灾害防控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
本文将为您介绍海洋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控的相关内容。
海洋地质调查是对海底地质环境的全面了解和研究。
它不仅包括海底地貌的测绘,还包括海底沉积物的采样和分析,以及海底构造、地震活动等的观测和研究。
海洋地质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洋地质的演化历史,揭示海底资源的分布规律,评估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地质调查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对海底沉积物进行采样和研究。
海底沉积物是海洋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记录海洋环境的演变过程,包括海洋生物、气候变化和地质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分析海底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我们可以获得海洋地质历史的重要线索。
海底沉积物的采样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完成,如取样器、钻探或者抓斗等。
采样后,我们需要对沉积物进行实验室分析,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海洋地质调查还涉及对海底构造和地震活动的观测和研究。
海洋地震活动是造成海洋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海底地震和构造的观测,可以了解到地震活动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并为地震预警和地质灾害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海洋地质调查还可以通过对海底地壳运动的观测,来研究地震和构造的动力学机制,并推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地质灾害防控是指通过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减少和控制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不仅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地质灾害防控是十分重要的。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通过对地质条件的调查和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到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和可能性。
地质条件的调查包括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和地层等方面的观测和分析。
如何进行海洋资源调查和海底地貌分析

如何进行海洋资源调查和海底地貌分析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巨大而神秘的领域,据估计,约70%的地球表面被海洋覆盖。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矿产、渔业资源等。
然而,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见性,海洋资源调查和海底地貌分析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海洋资源调查和海底地貌分析。
1. 海洋资源调查的重要性海洋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至关重要。
海洋资源调查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海洋中的可利用资源以及其分布规律,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海洋资源调查还能够推动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平衡的维护。
2. 海洋资源调查的方法海洋资源调查主要包括航空遥感、船载测量、海洋采样和水下探测等技术手段。
航空遥感能够利用卫星或飞机对海洋表面进行观测,获取海洋的遥感图像,进而分析海洋环境和资源。
船载测量则通过多种仪器对海洋进行测量,主要包括多波束测深仪、声学探测器、测流器等。
这些测量技术能够获取海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信息,为资源调查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海洋采样和水下探测技术可以获取海水和海底沉积物样品,进一步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和地质特征。
3. 海底地貌分析的意义海底地貌是指海洋底部的地理形态和地质构造。
对于海底地貌的了解,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进化过程,还能够研究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以及天气、气候等因素对地貌演变的影响。
此外,海底地貌还对海洋生物和资源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4. 海底地貌分析的方法海底地貌分析主要依靠声纳、激光雷达和遥感技术。
声纳技术通过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海底地貌信息。
激光雷达则利用激光束进行探测,可以高精度地获取海底地貌的三维数据。
这些技术能够帮助我们绘制海底地形图,分析海洋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另外,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或飞机对海底进行观测,获取高分辨率的海底遥感图像,进一步研究海底地貌。
5. 海洋资源调查与海底地貌分析的挑战与前景海洋资源调查和海底地貌分析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海洋环境的复杂性、测量技术的限制以及数据处理的复杂性等。
我国海域使用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_翟伟康

* 基金项目:中国海域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908-ZC-I-11) .
第3期
翟伟康,等:我国海域使用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27
表 1 海 域 使 用 分 类 体 系 比 较
分类体系
一级类
二级类
渔业基础设施用海
渔业用海
养殖用海 增殖用海
人工鱼礁用海
2002 版 海 域 使用分类体系
工矿用海
盐业用海 临海工业用海 矿产开采用海
人工鱼礁用海
盐业用海
船舶工业用海
现行海域 使用分类体系
工业用海
固体矿产开采用海 油气开采用海
电力工业用海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
其他工业用海
造地工 程用海
城镇建设填海造地用海 农业填海造地用海
废弃物处置填海造地用海
了细分,渔业 用 海 的 二 级 分 类 进 行 了 归 纳; 另 外,造地工程用海的二级类 差 别 也 较 大。 “908” 专项调查海域使用分类体系主要作用基本局限
2.3 海 域 使 用 空 间 分 布 不 平 衡 我国海域 使 用 无 论 在 沿 海 岸 线 方 向 上 还 是
在垂直海岸线方向上都呈不均衡分布。在沿海 岸线分布 上, 经 济 较 为 发 达 的 地 区 包 括 珠 江 口 海域、长江 口 海 域 和 天 津 滨 海 新 区 等 海 域 开 发 和利用程 度 比 较 高, 海 域 使 用 程 度 已 超 过 其 资
1 全 国 海 域 使 用 现 状 调 查 概 况
1.1 调 查 方 式 本次海域使 用 现 状 调 查 是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以下简称 《海域 使 用 管 理 法》)实施以来第 一 次 全 国 性 的 调 查, 所 获 得 资 料是掌握 海 域 使 用 现 状、 合 理 开 发 利 用 海 洋 和 有效地管 理 与 保 护 海 洋 的 基 础 数 据。 海 域 使 用 调查采用 资 料 收 集、 调 访 和 实 地 勘 测 等 相 结 合 的方法,原则 上 对 已 经 确 权 的、 界 址 清 楚 的 用 海只收集 资 料、 未 经 确 权 以 及 界 址 不 清 楚 的 用 海采用实地勘测的方式进行 。 [1]
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4)磷钙土矿磷钙土是由磷灰石组成的海底自生沉积物,按产地可分为大陆边缘磷钙土和大洋磷钙土。
它们呈层状、板状、贝壳状、团块状、结核状和碎砾状产出。
大陆边缘磷钙土主要分布在水深十几米到数百米的大陆架外侧或大陆坡上的浅海区,主要产地有非洲西南沿岸、秘鲁和智利西岸;大洋磷钙土主要产于太平洋海山区,往往和富钴结壳伴生。
磷钙土生长年代为晚白垩世到全新世,太平洋海区磷钙土含有15%—20%的P2O5,是磷的重要来源之一。
另外,磷钙土常伴有高含量的铀和稀土金属铈、镧等。
据推算,海区磷钙土资源量有3000亿吨。
人类对深海的探索和研究相对于探索地球表面来说才刚刚开始,随着人类新需求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我们对深海的不断探索,还会在深海底发现更多新的矿产、新的资源。
人类对大洋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及磷钙土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估计到2020年左右才能实现。
二、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1.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滨海砂矿的开发起步早,但规模有限我国滨海砂矿种类较多,已发现60多种矿种,估计地质储量达1.6万亿吨。
根据现有技术经济条件,目前大多数具有工业价值的滨海砂矿都有开采,但开采规模有限,规模较大的主要有钛铁矿、锆石、金红石、钛铁矿、铬铁矿、磷钇矿、砂金矿、石英砂、型砂、建筑用砂等10余种。
(2)海洋油气开发已成重点,但主要局限在浅水区海洋油气资源在海底矿产资源中勘探开发的规模最大,价值最高,但起步较晚。
自60年代开始,我国已在近海发现了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估计石油资源总量约26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
海洋油气的开发价值主要由开发成本和油价等因素决定。
海上油田的建设成本约为陆上的3—5倍,但由于海上油田储量一般比较大,单位成本并不算高;另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中长期维持高位,使得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渤海是中国第一个开发的海底油田。
渤海大陆架是华北沉降堆积的中心,大部分新生代沉积物厚达4000米,最深达7000米。
海洋资源状况调研报告

海洋资源状况调研报告市海域北起北排河与市交界,南至大口河与省接壤,海岸线总长度129.7千米,其中大陆岸线95.3千米,岛屿岸线34.4千米,潮间带滩涂面积307.7平方千米,0-1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1051.2平方千米。
0—20m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1985.9平方千米。
海岸为典型的淤泥质海岸,地势平坦,潮间带和浅海面积宽阔。
潮间带以上10公里范围内多为盐碱荒地,为市提供了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
1、渔业资源:市海域近海水质肥沃、风平浪静,是多种海洋生物生息繁衍的场所,分布着80余种鱼类和220余种底栖生物。
但长期以来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组成和数量发生变化,经济鱼虾产量只占海捕量的1/4,低值水产品已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浅海水域拥有丰富的饵料资源,沿海有大量滩涂荒地,为海水养殖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市海水养殖面积总计8471公顷。
2、港口资源:从海岸特征、沿岸工程地质条件、区位条件、海洋水文条件看,可供建港的河口港址有歧口、大口河两处。
目前,在大口河入海口处建设的黄骅港一、二期工程已经建设完成,拥有一个3.5万吨级泊位、四个5万吨级泊位和1个10万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达到9000万吨。
2009年吞吐量达8295万吨,其中:煤炭:7842万吨,散货453万吨。
黄骅港综合港区起步工程也于2010年8月18日建成并正式开航,拥有4个10万吨级通用散杂货泊位和4个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
3、旅游资源:市滨海旅游资源贫乏,只有港口、港城、古贝壳堤和滨海湿地等少量旅游资源。
4、油气资源:市沿海油气资源丰富,是渤海油田的主要油区,滨岸为大港油田羊二庄油区,近岸海域有位于张巨河东的张巨河油气区、位于赵家堡东部的赵东合作区和渤西自营油气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3亿吨以上,5米等深线内天然气地质储量达14.3亿立方米。
5、海水资源:市地处九河下梢,由于淡水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沿海工业的发展。
现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海水资源的利用已由传统的池塘养殖和盐业用水发展到海水淡化和工业用水。
我国参与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进展不足及应对策略

我国参与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进展不足及应对策略随着地球上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海底深处,寻找新的资源供给点。
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以及生物资源,是人类未来能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长期以来就对海底区域矿产资源进行了勘探和开发,但是在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中的进展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参与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进展不足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缺乏海底勘探和开发技术海底勘探和开发是一项复杂而技术密集的工作,需要掌握多项高级技术,包括海洋地质调查、大洋钻探、深海采矿设备等,这些技术在我国目前仍然相对薄弱。
虽然我国在海洋科研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2. 相关法律和规定不完善国际海域开发涉及到许多国际法律、公约和规定,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资源自然环境保护公约等,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条例和规定来规范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3. 缺乏海洋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需要一套完整的战略规划,包括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规划,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海洋资源开发战略规划体系。
4. 资金投入不足海底勘探和开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包括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钻探船、深海采矿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而我国目前的海洋资源开发投入相对较少。
5. 对国际海域资源竞争的认识不足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是一个极具竞争性的领域,我国虽然在一些矿产资源开发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仍然对国际资源竞争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国际资源开发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1.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加大对海底勘探和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培养和引进相关高级科研人才,提高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技术实力,推动我国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海洋资源开发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明确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制度,加强海洋资源产权、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为我国的海底资源开发提供法律保障。
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海域,海洋科学的发展对于探索海洋的奥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海洋科学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本文将从我国海洋科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已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首先是我国在海洋探索和勘探方面的突破。
我国成功开展了深海载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蛟龙”科考活动,探索了深海的奥秘。
其次是我国在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生物资源研究等领域的突破。
我国科学家在南海、北极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科考和调查,对海底地质、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外,我国加强了海洋观测和监测体系的建设,提高了海洋环境数据的获取和利用能力。
然而,我国海洋科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科研投入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海洋科学的投入还有待提高。
其次是海洋科研人才的短缺。
尽管我国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在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此外,我国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亟待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海洋科学的发展。
未来,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展望十分广阔。
首先,我国应加大对海洋科学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项目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其次,应加强对海洋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能力。
此外,我国应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同攻克海洋科学研究面临的难题。
同时,我国应加强海洋观测和监测体系的建设,提高对海洋环境变化的监控和预警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海洋科学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未来,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展望十分广阔,需要加大对海洋科学的投入力度,加强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加强海洋观测和监测体系的建设。
地质勘查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质勘查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地质勘查队伍现状####省地质勘查队伍,原分属地矿、有色、核工、化工、建材、冶金、石油、煤炭及其他9个部门。
“八五”期末职工总数3.2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2万人,含工程技术人员4000人。
“九五”期末,经过体制改革,大多数部门由直属中央各部门改为省管理,即“属地化管理”。
地勘队伍的勘查实力虽无大变化,但主要力量投入商业性勘查,主要是建筑业工程地质勘察。
按“九五”期间公益性地质调查投资水平与发展趋势,####省“十五”期间投入公益性地质调查人数预期为1000人,其中原地矿部门500人,其他部分共500人。
二、地质工作现状(一)基础地质调查1、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省1956?1973年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共50个国际分幅(含###),是全国最早开展、最早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省。
通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系统划分了####省地层,建立了地层层序和130多个地方性地层单位;划分出500多个岩体,确定分属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5个构造岩浆期,并将主要岩浆期分出5个侵入期;划分了构造阶段和构造运动,查明了区域褶皱、断裂等构造形迹,阐述广东省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发展史,全面和较准确地反映了####省区域地质构造面貌和区域成矿条件。
2、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5个图幅,面积6.19万平方公里。
3、1∶50万编图鉴于####省1∶20万区调经历18年,前后数十个图幅认识都需要统一,由# ###省地质局部署,1974?1977年3月,历时3年3个月,以1∶20万区调成果为依据,由####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编制####省1∶50万地质图、普通矿产图、岩浆岩图、构造体系图。
同时编制了铁、铜、硫找矿远景图,煤田预测图及磷矿分布图;寒武纪、泥盆纪、早石炭系测水期、晚二迭系龙潭期、晚三迭系、早侏罗系6个地质时代的岩相古地理图。
编写了《####构造》、《####泥盆系》、《####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第三系》8份专题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SN1009-2722 CN37-1118/P海洋地质动态M arine Geolog y Letter s第26卷第10期Vol26N o10文章编号:1009-2722(2010)10-0040-05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现状与问题蓝先洪,张志珣,李日辉,杨慧良,陆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摘要: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始于1958年,主要开展了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与资源评价、油气资源调查以及其他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取得了一批非常宝贵的基础资料和成果。
在整理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海洋开发对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现状;海域;基础地质中图分类号:P736.5文献标识码:A海域基础地质调查是海洋地质的基础工作。
我国海域辽阔,大陆架宽广,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随着陆地自然资源的消耗,向海洋进军,开发海洋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开发的日益扩大,海洋潜在的各类矿产资源,尤其是陆架区油气资源、热液硫化物、浅海砂矿和天然气水化合物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其相应的区域地质调查及基础地质研究日趋重要。
开展海域基础地质调查,不仅对海洋地质的发展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我国维护海洋权益、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本文讨论了我国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调查现状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近海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年由国家科委海洋组统一部署的近海综合调查拉开了收稿日期:2010-06-07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资助(项目编号: 1212010611301,1212010916045)作者简介:蓝先洪(1958)),男,研究员,从事海洋地质研究工作.我国开展海洋调查的序幕。
其后开展的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大致可分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世纪60)70年代实施的全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以及海域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第2阶段为20世纪70)80年代开展的大陆架及邻近海域油气资源调查、海洋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调查等;第3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八五0科技攻关项目、各种国家专项和国土资源大调查等一系列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
这些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我国海域基础地质工作的基础,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1第一阶段调查概况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到70年代初,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者首先在渤海、东海海域,继而在黄海等不同海域进行了各种地质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和勘查工作,分别采用了多种地质地球物理方法和手段,比较系统地采集了重力、磁力、热流、地震和测深等方面的数据,并进行了钻探和地质取样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的成果。
1956年,在国家科委组织下编制了我国第1个12年(1956)1967年)海洋科学远景发展规划,提出了中国海洋近海综合调查及其开发的设想,并于1958)1960年组织了有60多个单位参第26卷第10期蓝先洪,等: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现状与问题加的第1次大规模的全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编绘了我国第1套包括海底地形地貌和海底沉积等海洋地质内容的海洋图集[1]。
1960年地质部根据海洋科学远景发展规划,在天津塘沽组建了我国第1支海洋地质专业调查队伍,开展渤海地球物理勘探和盆地石油远景评价工作;1960)1966年期间,完成了3803km的地震勘探,采集了1114个重力观测站的资料,首次划分了渤海地质构造单元,编写了5渤海地质构造特征及含油气远景初步评价6等调查报告,发现了一批局部构造,提出辽中背斜是含油气最有希望的地带[1];1959年地质部航空物探大队首次在渤海进行了1B100万航空测量;1960)1965年,中越合作进行了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1961) 196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渤海进行了地质观测、海底取样、钻探和区域地质、海底重力测量等1B100万综合地质调查[2];1964年国家海洋局开展了北黄海海岸地貌、浅海沉积物等调查[3];1965年由地质部海洋地质研究所组织的/渤海会战0在全海区完成了地震概查和北部浅滩重力普查[4];1968年地质部第五物探大队在南黄海开始了地震调查和磁力调查,1969年开始了重力调查,陆续完成了全区1B100万的重力、磁力和地震调查[2]。
1.2第二阶段调查概况20世纪70)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海油气资源的不断发现和全方位的对外招标与合作,更是将我国海域的区域地质勘察工作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74)1977年国家地质总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在黄海和东海开展了以寻找油气资源为目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主要有:在东海西部、冲绳海槽海域开展的1B50万和1B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在北黄海海域开展的地质综合调查[4];在南黄海西部等海域开展的1B50~1B 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等。
1980)1986年开展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各种具体的规划、区划提供了基本依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科学研究和海岸带管理的发展。
1981)1983年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东海陆架盆地中6个凹陷及冲绳海槽盆地等海区开展了以地震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普查勘探(1B50和1B 100万)[5]。
1983年以来,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先后开展了1B20~1B50万比例尺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对海底及海底以下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研究[1];在东海西湖凹陷和温东凹陷进行了1B10~1B20万的地球化学调查。
1983)1989年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依据以往调查资料编制完成了1B100万南通幅地质图、东海海底地形图和东海海底地貌图及1B50万青岛幅、南通幅、上海幅、宁波幅和温州幅的海底沉积物类型图[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73)1976年在东海进行了1B50万大陆架地形、地质和障碍物调查,1979)1981年对东海大陆架和冲绳海槽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1978)1981年对黄海进行了1B100万沉积地貌调查,1985年与法国海洋勘探研究院合作,在南海中部进行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 1984)1988年,江苏物探队和上海地矿局在长江口区实施了全覆盖的1B5~1B10万浅地层剖面测量[7]。
1970)1989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陆坡区、南海中北部及台湾海峡等地区进行以油气资源调查为主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1977)1981年地质矿产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综合研究大队在珠江口盆地北部(1B20万)和南海北部(1B100万)进行了地形地貌调查;1979)1985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进行两次合作,在南海中北部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科学调查[4]。
1983年,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在南海中北部海域进行1B100万重、磁和水深调查;1987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与德国合作在南海中部进行综合海洋科学考察;1986)1992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执行南海北部地质灾害及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项目,在珠江口陆架区完成了9幅1B20万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4],施工4个钻孔41M arine G eo lo gy Lett ers海洋地质动态2010年10月(ZQ1)ZQ4)[8]。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于1984)1987年组织南沙综合科学考察,在南海南部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2];1987年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在福建沿海陆架进行地质地貌调查;1987年地质矿产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编制出版了1B200万5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集6;1989年编制和出版了由刘光鼎院士主编的1B500万5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6。
1980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在渤海中部施工了Bc-1孔;1983年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在长江口区施工了5个钻孔(J1)J5); 1983)1984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南黄海打了2个孔(QC1、QC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长江三角洲海域先后施工7口井,即Ch1)Ch5和Dc1、Dc2孔;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在东海沿岸施工了6口井,即Ch1)Ch6[8]。
1.3第三阶段调查概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部署开展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及开发试点研究0以及/八五0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0专项、国家/九五0和/十五0相关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国家/十一五0相关国家专项等一系列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这些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取得了部分海域1B 25、1B50和1B100万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
1989)1996年进行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海岛综合开发试验,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海岛的陆域、滩涂和海域3个区域的13个专业共200多个基本要素的观测、取样。
海岛资源调查对象是高潮时露出海面的面积等于或大于500 m2的岛屿的陆域和周围10~20m等深线以内的海域。
1991)1995年,国家/八五0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了大陆架及邻近海域的勘查和资源评价工作(1 B100万),编制了/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基础环境图集0[4];1997)2001年开展的国家/九五0专项在黄海、东海、台湾东海区和南海海区完成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及多波束测深调查;1996)199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韩国汉城大学海洋研究所合作进行了黄海东部泥质区沉积动力学调查[2]。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于1993年完成了/大连幅1B50万海洋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0的编制工作,/九五0期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完成了/1B50万八滩镇幅海洋区域地质编图0和/南黄海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0等基础地质工作; 1995)1998年与韩国资源研究所合作进行了/南黄海第四纪地质对比研究0,在南黄海东侧打了6个钻孔[4]。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1991年开始,和有关单位合作对南沙及周边海域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对南沙群岛海域进行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4];1997年编制完成了广州幅(南半幅))海南岛幅的1B100万区域地质编图;2000年完成了1 B100万汕头幅海洋区域地质补充调查与编图工作,1998)2000年完成大亚湾工区1B10万海洋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调查。
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于1993)1996年在南海南部海域进行了1B100航磁概查工作;深海钻探项目ODP184航次于1999年在南海进行了大洋钻探,在水深2000~3300m的6个站位钻孔17口,孔深最深达海底以下850m,取得岩心共计55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