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简述教育学发展历程?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翻译为《雄辩术原理》),但比中国古代的《学记》要晚300多年。
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
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 “白板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著作。
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赫:教材教师课堂杜:经验儿童活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
考研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全解

考研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全解在考研的众多学科中,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且富有深度的领域。
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扎实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之一。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试图解释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教学,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受到个体、环境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谈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形成的。
比如,经典条件反射中的巴甫洛夫实验,狗在听到铃声与食物之间建立了联系,从而产生了特定的反应。
操作条件反射则强调行为后果对行为的强化或削弱作用。
例如,学生因为良好的表现得到表扬,会更有可能重复这种良好的行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
比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对知识的编码、转换和组织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则认为,新知识要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才能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构建知识。
接下来,我们说说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
内在动机是源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比如对某个学科的强烈好奇心。
外在动机则来自外部的奖励或压力,如好成绩带来的奖励、家长和老师的期望等。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提供及时的反馈、创造有趣的学习情境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对于外在动机,适度的奖励和表扬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外部奖励,以免削弱内在动机。
再看看知识的学习与迁移。
知识的学习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比如历史事实、科学概念等。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综合知识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综合(zōnghé)知识教育(jiàoyù)心理学知识要点一、教育(jiàoyù)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uìxiàng)与任务教育(jiàoyù)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根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的根本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2)具体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开展与趋势(1)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2) 教育心理学开展阶段(3) 教育心理学成熟与完善阶段教育心理学的起源(1)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背景:①社会背景②哲学背景③心理学背景④科学理论背景---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2)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教育心理学的催产士2)教育心理学的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展过程(1)教育心理学开展阶段:1)创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2)迷茫阶段(20世纪20~50年代)3)选择阶段(20世纪60~90年代)4)整合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2)教育心理学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心理学开展的根本研究趋势:(1)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转变;(2)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3)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与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4)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5)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二、心理开展与教育(一)心理开展及其规律心理开展的内涵: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功能的变化。
认知开展的一般规律: 与教育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等心理因素。
感知和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心理因素,通过感性认识获得了事物的初步印象;而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思维实现的。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二、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三)教育与科技文化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教育受成熟制约,成熟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同时又要积极、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3.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4.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规范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2)学校教育加速了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5. 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个要素。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 /反思三个过程。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一般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具体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 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发展:是指从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心灵断乳期:在初中阶段一一少年期(11、12 岁到14、15 岁)青年期(14、15 岁至17、18 岁)个体身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学习准备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
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 岁);前运算阶段(2 岁) ; 具2 7体运算阶段(7 岁);形式运算阶段(11 岁)。
1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就是儿童自身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与成人帮助所能到达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O人格的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0-1. 5 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 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岁)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圉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 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而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教育与心理的关系和心理发展的科学。
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学的基本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学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并根据这些因素来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需要了解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
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个性化教育教育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教学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1. 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探讨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的过程和机制。
根据学习理论,教师可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激励理论激励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育心理学研究激励的原理和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1. 多元教学教学方法应该多种多样,包括讲授、讨论、实验、问题解决等多种形式。
通过多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创建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
3. 个别化辅导对于学习困难或特殊需求的学生,教师应该提供个别化的辅导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学与心理学教育与教育学(一)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学制,沿用至今。
6、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10、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4、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6、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17、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
18、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
实现终身教育基本条件: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20、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1、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23、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
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教育内容上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24、我国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着。
《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5、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启蒙注意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得到发展。
27、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
28、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建构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他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人;主要观点:教育目的:培养真正善良的人。
四段教学法:了解、联想、系统、方法。
后来他的学生把了解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
29、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
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教育观点:“做中学”,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
“儿童中心“、“活动课程”的教学思想。
33、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是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创始人。
34、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二)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着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他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9、二十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作品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他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
23、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观念文化)。
48、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49、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0、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着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02、课业及进程是课程。
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
从课程制定者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
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15、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118、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
他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119、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21、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122、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39、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42、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145、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146、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147、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
148、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2、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
153、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161、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166、教育的发展分古代教育(包括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167、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
168、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
169、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170、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
181、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
182、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
183、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227、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孔子),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二、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4、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5、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6、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