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文化转型的表征和动因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段时期,中国音乐融合了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区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音乐艺术。
唐宋音乐文化的转型,不仅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音乐理论、音乐教育和音乐社会现象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本文将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转型表现在音乐形式上的变化。
唐宋时期,音乐表演形式逐渐多样化。
在宫廷、宗教、民间等各个层面,都出现了不同种类的音乐表演形式。
唐代的雅乐和宋代的宫廷音乐是唐宋时期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
唐代的雅乐是继承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音乐,以管弦乐器为主,曲调优美,气韵高华,成为当时宫廷重要的娱乐活动。
而宋代的宫廷音乐则更加注重歌唱和舞蹈的结合,各种乐器的配合和合奏,又出现了一大批以词为乐的绝伦之作。
在宋代还出现了戏曲音乐,使音乐表演更加生动多彩。
唐宋时期的音乐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转型表现在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上的变化。
唐宋时期,音乐理论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
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有严嘉禄、刘铉等人。
他们对音乐的音律、节奏、曲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
而在音乐创作方面,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和音乐家,如王之涣、陆游等人。
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音乐的艺术宝库。
在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方面的发展,为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转型表现在音乐教育上的变化。
唐宋时期,音乐教育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在宫廷和寺庙等地,都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进行音乐教育和培训。
很多文人墨客也通过私人教学或互相交流来学习音乐,使得音乐教育逐渐得到普及和提高。
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发展,为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理论基础。
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转型也对音乐社会现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
文化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宗教信仰、文化思潮等方面的各种因
素的影响,唐宋音乐文化在风格、形式、内容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逐渐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唐代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原文化与诸国文化交流,使得音乐的演奏形
式更为丰富,曲调也逐渐丰富多样。
在唐代,《乐府诗集》成为了一部专门收集各种民间
音乐曲调的重要著作,它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促使了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在唐
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例如李龟年、万俟咏、昙域、无名氏等。
他们的音乐作品
集中体现了唐代音乐的风格与特点,其中最为代表的便是《大曲》、《双调》等,这些曲
调内容广泛,旋律优美动听,是唐代音乐文化的代表。
随着宋代的到来,中国音乐文化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宋代音乐文化逐渐形成了
一种崇尚文艺、注重审美、理性化的风格。
以纯音乐为主的曲式开始逐渐兴起,也更加注
重音乐的构成形式。
与唐代的音乐相比,宋代音乐更注重音乐的技术性,其中以声乐和器
乐的技术提高最为明显。
而且,在宋代出现的三大乐队——宫廷乐队、守备乐队和雅乐队,每一乐队都有独特的风格与曲目,这些乐队的特色与曲调具有明显的官式性特点。
总体而言,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转型首先在于唐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宋代则
是在唐代的音乐文化延续与创新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崇尚文艺与审美的新型音乐文化。
如此转变在音乐文化史上也是一次重要的变革与发展,不断活化了中华音乐文化的发展之路。
唐宋文化转型

唐宋文化有何不同?论述唐宋文化转型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唐朝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朝代,文化可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空前繁荣来描述。
那时佛、道、儒等等都能很好的发展,所以那时的文化应该是古代的巅峰,大家频出,尤以“诗歌”为盛。
到后期“词”的发展也比较快。
同时“传奇”之类的文学也得到发展。
而宋朝因为推行理学,人们的思想得到禁锢,相对来说不够活跃。
所以讲究严格格律的“词”得到发展,但是受社会风气影响,词的题材也相对较窄。
当时的“平话”得到较快发展。
那么,唐宋文化是如何转型的呢?是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导致了唐宋文化的转型?有以下几个方面:1.均田制的瓦解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
唐朝均田制在唐朝中期遭到破坏而废止, 究其原因, 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封建经济的发展,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2)官僚队伍的恶性膨胀, 人口的自然增加;(3)寺院经济的发达;(4)封建政府赋税的日趋苛重, 造成农民的大量逃亡和户籍的混乱。
至唐中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国有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转化为私有土地,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政府已无地授田。
同时,唐政府对原来授田的农民横征暴敛,农民不堪忍受,庶族地主和自耕农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2.世俗地主取代门阀地主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社会的等级意识逐渐淡化,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人格独立意识较以往更为强烈;自宋代开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租佃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大为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封建政权的进一步极端专权提供了便利;3. 世俗地主的普遍化促使宋代教育呈现出平民化和普及化的趋向;(1)势家子弟在科举考试中的很多特权被取消;(2)对出身贫寒的考生,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以便其顺利应考;(3)扩大取士名额;(4)在学校制度方面,放宽中央一级学校的入学品级等次,扩大学生名额;(5)儿童启蒙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大量的儿童启蒙读本问世4.国势的蜕变对士大夫心灵带来的巨大阴影;(1)经世者积极重新反省宇宙社会秩序——理学建构的直接动因;(2)避世者逃遁于现实之外,转而追求心灵的安适和沉醉于细腻的自我官能享受。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音乐文化转型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名家、乐理书籍的出现,为唐宋时期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时光中,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转型,在弘扬原有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外来文化,形成独特的音乐文化形态。
一、唐宋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主要以宫廷音乐为核心,歌舞音乐成为主流。
这一时期的音乐大量吸收了东方和中亚音乐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流传最广的是中亚古代庶民音乐加上当时中国音乐曲子编制的规律,对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代的宫廷音乐主要为雅乐,通过乐器演奏表达不同情感。
同时,唐代的院坊乐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诞生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如李白、白居易等。
宋代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突破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音乐理论作品。
宋代的音乐发展,注重表达情感,以五音为基础,形成了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
宋代的音乐也逐渐发展出多种不同的曲式和风格,如诗词曲、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
此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逐步走向成熟。
1. 影响的传统文化唐代是吸取中亚音乐文化的时期,而在宋代,更多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宋代的音乐不仅包括音乐本身,还涉及到了诗、书、画等其他艺术形式。
宋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延续了唐代的音乐传统,但又融入了其他的文化和艺术元素。
2. 求新求异的思潮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对于艺术和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文人墨客及有识之士追求改革,大力倡导新文人、新诗、新画、新音乐及新风俗,对于传统的音乐有了新的要求。
这种求新求异的思潮,促进了唐宋音乐文化的转型。
中亚音乐文化在唐代传入中国,成为唐朝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音乐的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国际文化特色,吸收了中亚和东方民族文化的影响。
而在宋代,受到南北朝和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影响,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总之,唐宋音乐文化的转型,是一个相对缓慢而又持续不断的过程。
唐宋文化比较与唐宋文化转型

唐宋文化比较与唐宋文化转型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对唐宋文化进行比较,并探讨唐宋文化的转型。
首先,唐代文化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提倡士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唐代文化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学子们学习四书五经,对儒家的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和传承。
而宋代文化则更加注重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宋代士人不仅注重学术上的研究,还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很多的创新和发展,如宋词的兴盛、宋代文人画的繁荣等。
其次,唐宋时期对外交流与文化交流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外交和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唐朝开设了多条丝绸之路和海上航线,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
而宋代则更加注重内政,对外交流的程度相对较低。
尽管如此,宋代还是有一些对外文化交流的活动,如与辽、西夏等国家进行的外交交流,以及与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等。
第三,唐宋文化转型指的是从唐代到宋代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唐代文化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而宋代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和创新。
宋代文化以程朱理学为主流,推崇“心学”思想,认为“知行合一”,并尝试将儒家思想与佛道两教进行融合。
这种转型也反映在士人的身份定位上,唐代士人更注重政治地位,而宋代士人则更注重文化地位。
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宋时期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最后,唐宋文化转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想启示。
宋代的文化艺术成就和学术研究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后世文化的重要基础。
同时,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宋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的文化成就在宋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和充满变化的两个时期,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和转变。
唐代文化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宋代文化更加注重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是从传统音乐向现代音乐转型的重要过渡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首先,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作曲家和音乐史学家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代的大音乐家、作曲家韩愈、刘禹锡等人都以其出众的才华和创新精神为后来的音乐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到了宋代,大音乐家蔡邕更是被音乐人们誉为“音律之师”,他的《平沙落雁·塞上曲》和《高山流水》等作品都为中国音乐带来了新的风貌。
其次,唐宋时期的音乐格调更趋合理化与理性化。
传统的中国音乐倾向于依据“五音”、“六律”等传统道德伦理观来编排曲调和歌词,富有古典意味。
而唐宋时期的音乐家在音乐创作与表演中增加了更多的科技元素,如依据天文历法编排曲调和表演等。
这种理性化的思路和科技元素的加入,使得唐宋时期的音乐显得更加实用、流派多样、变化多样、博大精深,传承至今仍受大众喜爱。
再次,唐宋时期的音乐创新开创了中国音乐的国际地位。
在这个时期,中国音乐不仅向内部的变化,而且向外部的联系和交流拓展。
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的经济飞速发展,从而导致了社会的文化和艺术的繁荣。
同时,由于对外交往的开放,唐宋时期的音乐也开始向外界传播,吸引了许多外国音乐家的目光。
在高度重视文化与艺术的唐宋时期,不少中外名音和文化人才往来互访,并开启了一段融合中西文化、它山遥近的音乐史上新篇章。
最后,唐宋时期的音乐为后世带来了广泛的历史价值。
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不仅通过音乐作品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文化风貌,更是反映了中国音乐历史上坚定的创新和发展出路。
如今,唐宋时期的音乐已成为文化遗产,被无数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和重视。
总之,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
通过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转型,中国音乐创造了许多新的历史价值,除了它的音乐创新和作品,还有其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精神等,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唐宋时期,音乐文化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转型。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由古代汉族音乐向汉、音、西域、番族音乐的融合发展,代表了中国音乐从古代音乐向中世纪音乐的转变。
唐宋时期,音乐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宫廷乐坊开始面向国内外的外交活动,并且开始成为宫廷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形式。
朝廷还设立乐府纠梓院,专门负责音乐教育和艺术培养。
这使得音乐成为了决定一座城市文化品位和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之一。
由于唐宋时期宗教的繁荣,佛寺中的音乐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佛教音乐与流行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曲调和演奏方式。
佛寺音乐的发展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多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宋时期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和创作家,他们的作品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家李白和杜甫以其优美的诗歌以及对音乐的热爱而著称。
他们的诗歌中常常描绘了音乐的美好与神奇,使人们对音乐充满向往和热爱。
唐宋时期中国音乐文化也面临着转型中的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复杂化,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也面临着改变。
宫廷音乐逐渐走向了商业化,音乐家们开始追求商业利益而不是音乐艺术本身。
这导致了音乐创作和演奏技巧的下降,曲调和节奏的单一化。
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音乐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
宋代的宣德船、妙峰山等地的民间音乐节目,成为了人们娱乐、放松的方式。
这些音乐节目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更多的民间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唐宋时期中国音乐文化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型。
这一时期,音乐从古代音乐向中世纪音乐的发展,融合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元素,为中国音乐的多元化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宋音乐文化也面临商业化和单一化的困境,对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唐宋时期依旧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创作家,他们的作品为中国音乐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

浅议唐宋音乐文化转型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音乐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不仅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鼎盛时期,歌舞音乐成为社交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朝的宫廷和社会中,音乐活动频繁,乐舞文化极为繁荣。
这一时期,传统的雅乐风格和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
特别是《古琴谱》的出现,广泛传播和推广了古琴音乐,使其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音乐形式之一。
在唐朝后期,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动荡,音乐文化逐渐走向衰落。
宋朝时期,音乐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
宋代的音乐家开始对音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作,提出了“雅乐复兴”和“雅乐新风”等音乐理论,提高了音乐的演奏和表达技巧。
与此民间音乐也开始得到重视,民间乐器如笙、箫、板、簧等得到广泛使用。
这一时期,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
音乐成为了社交场合必备的艺术形式,歌舞、宴会、祭祀等活动都少不了音乐的陪伴。
音乐戏曲也得到了发展,以南京和开封为中心的南曲和北曲成为当时流行的戏曲形式。
这些戏曲形式不仅保留了古代音乐的特色,还融入了更多民间音乐的元素,使得戏曲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唐宋音乐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音乐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唐代,音乐更注重表达情感和情调的美,追求音乐的形式美和效果美。
而在宋代,音乐开始注重音韵的变化和音律的准确性,追求音乐的和谐美和理论美。
这一变化不仅对音乐形式产生了影响,也对音乐教育和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音乐逐渐走向现代化,并对后世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宋时期的音乐文化转型为后世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间乐器的使用、音乐戏曲的发展以及音乐审美观念的变化等都对后世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宋文化转型的表征和动因
所谓“文化转型”,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一文中明确指出“唐代之史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家以降之旧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如此。
”唐宋之间的改朝换代,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
唐朝是中世的结束,而宋朝则是近代的开始,两个朝代在文化性质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由唐入宋的演变深刻揭示了文化转型的动因。
一、表征
(一)在体裁形式上的创新
印刷术的发明在文学史上掀起了一次媒介革命,彻底改变了文学作品在创作、传播、阅读和鉴赏等环节上的渠道与方式。
就文学批评而言,评点方式的出现与印刷术密切相关。
评点学家们凭借着印刷术的技术手段与选本的传播载体, 诗文评点从宋代起成为文学批评的全新体裁。
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则是小说史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重大变迁。
印刷术促使白话小说在宋代大量涌现,当时这样先进的技术支持使得白话小说这一文体传诸后世。
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在书法领域帖学的兴起成为宋代书法的一大特点。
雕版印刷的发明本身受拓印碑石的启发, 而印刷术的普及反过来对墨拓碑帖的广为流传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印染工艺也别有洞天。
据《嘉定县志》, 南宋嘉泰中, 当地出产的蓝印
花布, 有“山水楼台人物花果鸟兽诸象”, 而蓝印工艺借鉴的就是雕版印刷的原理。
市民文艺的勃然兴起, 可以说是唐宋变革期在文学艺术上最令人瞩目的现象。
为了满足市民阶层在精神层面的各种诉求,词就应运而生。
教坊乐工与梨园艺人因中唐变乱而流散民间, 把宫廷教坊曲带向市井, 使之成为词调的主要源头, 他们自己则构成了早期词创作的生力军。
中晚唐时, 出現了一种专以歌舞筵席娱宾遣兴为职业的酒令歌妓, 买唱的市民与卖唱的歌妓对新词的需求与时俱进。
词作为文学新体裁成为了最受欢迎的韵文体裁之一。
(二)在作者受众上的变化
文学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形态, 其作者群体与受众群体的变化, 足以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深刻变动。
就文学而言,诗、词、文是宋代的主流文体,士大夫取代唐代以前的贵族充任了最主要的创作群体, 将文章用于官场政事与重要社交等场合, 政事文章之余可以作诗, 作诗之余还可填词。
词作者的平民化倾向并不仅指士大夫, 至少还包括三个阶层: 一是失意的下层知识分子,二是流落演艺圈的歌妓艺人, 三是更为下层的民众。
词作者群体与演出群体的开放与下移, 折射出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
就文学艺术的受众群体而言, 平民化倾向更为凸显。
主要表现为下层平民在进入这一时期后, 完全可以与非贵族化的官僚、地主、士大夫共同成为相对平等的主体, 享受文学艺术带给他们的精神娱乐。
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城市的繁荣与勃兴, 已经形成一个包容度相当
宽松的市民群体, 作为文学艺术的共同受众。
在唐宋词的受众中,既有官宦士大夫,也有许多下层民众。
说唱文艺要到中唐开俗讲或说变文, 听众才扩大至一般民众。
及至宋代, 听说话更不拘身份, 不论老少, 凡市井中人都一视同仁。
戏曲曲艺, 乃至歌舞的受众同样贵贱不分、来者不拒。
进入宋代以后, 虽仍有路歧人在街头举行开放式表演, 但瓦子勾栏作为固定的演出场所, 已遍及中小城镇, 观众群体也愈加市民化与平民化, 甚至还有偶入城市的乡民。
受众群体的平民化倾向成为了唐宋文化转型的另一主要表征。
(三)在核心精神上的嬗变
核心精神在文化模式中是最具决定力的价值系统。
与中唐以前迥然不同, 以新儒学为中心的宋学成为唐宋变革期文学艺术的精神核心,也深刻浸润了文学艺术的诸多层面。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无所畏惧、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在文化政策上,唐太宗与以魏征为首的儒生官僚集团,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绝不推行文化偏至主义。
对待文化人,唐王朝也采取较为宽容的姿态,儒生可以被嘲笑,诗人作诗也少有忌讳。
唐文化还以博大的胸襟吸取外域文化,长安是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成为了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
由此可见,唐文化的开放性氛围。
所谓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理学的建构。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为指明自觉认识天理的途径,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说,其实质就是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就诗学而言,理学精神建立了“以理为主”的批判标准;“诗法意识”的自觉成熟,阻碍了诗歌创作;“以文为诗”成为宋代的大观;诗人热衷于对创作的经验、方法与规律进行理论探索,诗论著述空前繁荣。
理性主义对宋词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宋词总体呈现出“以文为词”的艺术特征。
宋文化中或多或少都浸润两人理学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
二、动因
(一)内在动因
时代心境是包括哲学思想在内的一切文化活动的根源。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都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时代心境的客观写照。
唐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发生明显转型,时代心境也显著变异。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同时,它也是我国封建史上最为开放的一个朝代。
唐代对各族文化,各种思想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恢弘气象。
中国文化发展至唐,显现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性的灿烂风采。
然而受“安史之乱”的影响中唐以后回归民族文化传统的倾向开始显现。
及至宋代,民旅本位文化日益强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
益加源。
宋代对外交通甚为发达但其各项学术都不脱中国本位文化的范围,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北宋时期的“正统论”等思想都拒绝外来文化的入侵和渗透。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宋代文化弥漫着浓厚的复古思潮和本位文化思想。
另一方面,由于国力强盛,唐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追求外在物象的气势磅礴,唐人主张将个人的功名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渴求以自我的力量推动社会的事业,在投身社会的同时升华自我人生。
唐代普遍的昂扬奋发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使唐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敢热烈的时代气质。
而两宋时期,内忧外患使得整个社会心理的不平衡日益加剧,自信心不断减弱,禅宗之风盛行。
禅宗的要求是摒弃外在形象,忘我忘物,凝神静思,以求得心理宁静式的自我解脱。
因此,宋人收回了对外搜寻、期盼的目光,转为对内心的反省、调控;人生理想也从建功立业转向内在充实。
封闭、内倾性的宋型文化逐步形成。
(二)外在动因
唐朝建立之后,国家制定了削弱世族的政策,个人的家族束缚就逐渐消解了。
唐太宗时期按照当前的居官品第来确定姓氏的等级,到武则天时,武则天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打击和削弱一贯反对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团,扶植和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世族之势渐衰。
世族为主体的文化是个人的外部自由与家族的内部稳定相统一的。
因为家族约束力的削弱,民风渐渐发生转变,百姓们往往离开原来居住的地域而四处迁移。
家族的约束力与吸引力大减,家族文化逐
渐解体,个人精神逐渐得到释放。
唐代文化的发展取决于政权稳定的程度,“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从此拉开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反映到文化上来,则是国家对文化的发展失去了控制力。
原来具有控制力的家族在此时已失去作用,作为承载文化发展的个体,在面对国家衰落之时实际上也对国家失去了向往。
控制国家舆论导向的文人们违背“大一统”的诉求,转而对割据的统治者歌功颂德。
唐代文化的瓦解使得其文化模式必须改变。
于是宋人针对世族消亡的事实和个人活动能力的膨胀,他们企图激发个人的伦理道德意识,希望实现内心深处的“自律”而不是国家和家族的“他律”,直至形成完备的程朱理学体系。
从此中国文化的发展走进了以具备“自律”能力的个人为主体的轨道。
唐宋文化转型实际上是社会大转型的表现,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一些海外学者才提出了“唐宋变革说”,即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