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来解读病从口入养生意义

合集下载

道家之咽津养生法,用自己的口水助健康(好文)

道家之咽津养生法,用自己的口水助健康(好文)

道家之咽津养生法,用自己的口水助健康(好文)中医认为,唾为肾之液,属“阴津”,存得一分阴津,则得一分生命。

舌心中为“聚泉穴”,唾液在吞咽过程中,刺激该穴,可以清散风热、祛邪开窍。

古代养生家们认为,把口中的唾液吞咽下去,可使人长寿健康。

古人称唾液为“醴液”“华池”“玉泉”“琼浆”等。

《黄帝内经》记载,在静心呼吸的情况下“吞津”,每日数十次,可祛病,还可养肾。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张志聪《素问集注》:“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

方法在这里:咽津养生法很简单。

早上起床后洗漱干净,排空大小便。

面朝空气流通之处,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掌重叠贴放在肚脐处。

全身放松,用腹式呼吸法呼吸。

准备工作做足了,然后就可开始用舌搅动口齿,舌要伸出齿外,但须在唇内。

舌先绕齿上下搅动,再左右搅动,各36次。

搅动时,用力要柔和,待津液满口后鼓腮含漱36次,然后分三小口咽下。

稍待片刻后,用双掌揉脐,顺、逆时针各3圈。

咽津养生法男女老少皆宜,是一种最廉价的养生法。

上述动作每天可坚持1~2次,每次重复三遍。

清晨、午休、夜晚睡前都可做这套动作,长久坚持下去,可以“润五脏、悦肌肤”。

唾液从口腔壁生成后,经舌根、咽喉、肺转入肝脏,进入肾经,贮于丹田,之后再化津还丹,于是形成精气。

这个过程可和脾健胃,润泽五脏肌肤,养肾补元,还可补益脑髓。

人体自有大药,唾液就是我们体内的“自助药房”,廉价、简单、有效,只要你早一天“咽津”,就会早一天健康。

资料供学习参考。

中医养生的俗语

中医养生的俗语

中医养生的俗语中医养生自古以来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智慧。

中医养生俗语作为中医养生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承载了丰富的中医养生理念与经验。

本文将介绍几个脍炙人口的中医养生俗语,并解读其中的养生智慧。

一、早睡早起身体好这是中医养生中最常见的一句俗语,它强调了作息规律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阴阳运动规律相对应。

早睡早起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调节生物节律,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二、吃得饱,莫吃撑这句俗语强调了饮食的适度,即饮食要合理、适量。

中医养生注重阐扬饮食的药性,强调“药食同源”,也就是饮食可以用来调养身体,防病治病。

吃得饱保证身体所需的营养,同时莫吃撑避免肠胃负担过重,对身体有益。

三、滴水不成河,糟糠积成山这句俗语表达了中医养生中强调小事的重要性。

滴水不成河,强调积少成多的道理,敦促人们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的小习惯与积累来养生。

糟糠积成山,指的是经年累月的不良生活习惯与不健康行为会造成身体的健康问题。

中医注重细节,要求人们从小处着眼,养成良好习惯。

四、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这句俗语告诫人们要注意保暖和饮食卫生。

中医养生认为寒冷从脚部开始入侵,因此要保持脚的温暖,以防感冒等疾病。

病从口入强调饮食卫生的重要性,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合理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从而维护身体健康。

五、苦尽甘来,粗茶淡饭这句俗语强调了磨难与物质简朴的意义。

苦尽甘来鼓励人们在遭遇困难时坚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相信最终会迎来好的时运。

粗茶淡饭则是告诉人们,不追求过于奢华的饮食与生活,适度的简朴可以让人身心得到满足。

六、动则病,静则乐这句俗语强调了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认为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调节情绪等,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还可以增加生活乐趣。

七、夏收秋藏,四时养生这句俗语强调了根据四季变化来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养生理念。

中医隐喻的术语

中医隐喻的术语

中医隐喻的术语标题:中医隐喻术语解读:病从口入,福从口出导语:中医隐喻术语是中医学中的独特表达方式,它将人体和自然界的现象进行类比,用以描述疾病的形成和治疗的原则。

本文将以中医隐喻术语“病从口入,福从口出”为切入点,解读其中蕴含的中医理念和保健方法。

一、病从口入在中医学中,病从口入是指许多疾病的发生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外界的食物相互作用,通过消化系统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供给身体使用。

因此,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体内湿热、痰湿、气滞等病理状态的形成,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为了避免病从口入,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饮食均衡:合理搭配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鱼肉禽蛋等食物,保证身体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

2. 忌嗜辛辣:辛辣食物容易引起体内热盛,导致湿热病症的发生,如口腔溃疡、痤疮等。

3. 限制油腻:过度摄入油腻食物会使体内湿气积聚,导致痰湿症状的出现,如痰多、胸闷等。

4. 忌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容易造成胃肠负担过重,引发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

二、福从口出福从口出是指通过饮食来调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食物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来源,还具有药物的作用,能够调和阴阳、益气养血、健脾养胃等。

因此,合理搭配食物,科学进食,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福从口出的养生方法:1. 调养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核心,脾胃健康与整个身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可适量摄入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稀饭、煮熟的蔬菜等,同时避免过度进食寒凉食物。

2. 补益气血:适当补充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豆制品、绿叶蔬菜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3. 养护肝脏:合理摄入具有保肝作用的食物,如山楂、苦瓜、茶叶等,对肝脏具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

4. 防治疾病:在平时饮食中加入一些具有特殊保健作用的食物,如蜂蜜、枸杞、黑豆等,可以起到预防和辅助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

养生秘诀中医典故解读预防疾病的生活方式

养生秘诀中医典故解读预防疾病的生活方式

养生秘诀中医典故解读预防疾病的生活方式养生秘诀:中医典故解读预防疾病的生活方式人们常说,“病从口入”,生活方式对于预防疾病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典故中蕴含着深层次的智慧,揭示了许多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秘诀。

本文将对中医典故进行解读,探讨预防疾病的生活方式,帮助读者获得健康的生活。

一、《神农本草经》:合理饮食,保健养生的基石《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农药和草药使用手册,也被称为中国第一本药典。

其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食物对健康的影响。

根据中医理论,在饮食方面采取适当的调节,是预防疾病的基础。

选择合适的食物对于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典故告诉我们,“五谷”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五谷包括稻谷、麦谷、黍谷、稷谷和豆谷。

通过摄入五谷,人体可以获得全面的营养,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此外,《神农本草经》中还提到了“三珍”:人参、海参和鹿茸。

这些珍贵的药材被认为能够滋补身体、延年益寿。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这些昂贵的品味,但可选择其他具有类似功效的食物,如蜂蜜、核桃等。

二、《黄帝内经》:平衡调养,防病于未然《黄帝内经》是历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基本理论。

其中所包含的养生秘诀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防病于未然”是其中的核心思想,即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身体的阴阳平衡需要维持在一个适当水平上,保持身体的健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保持充足的睡眠。

人体的阴阳平衡需要通过休息来实现。

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其次,适度锻炼身体。

适度的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身体的阴阳平衡水平。

但要注意,过度的锻炼可能会造成身体的疲劳和损伤,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

最后,保持情绪的稳定。

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

不断的压力和情绪波动可能导致身体的紊乱,从而增加患病的风险。

十大中医养生经典格言

十大中医养生经典格言

十大中医养生经典格言中医养生经典格言,源自于中医药学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通过简洁、明确的语句,揭示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和原则。

这些格言以其简练的表达方式,凝聚着中医智慧的精华,对于我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十大中医养生经典格言,希望对您的健康生活有所启发。

1. “调整饮食,获得健康”:养生的基础在于合理饮食。

按照中医养生理论,食物具有药性,合理搭配食物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饮食要多样化,注重荤素搭配,避免过度油腻和热量过高的食物。

中医强调“病从口入,养生亦从口入”,调整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并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2. “日行千步,身轻寿长”:中医养生注重身体的运动。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在人体中起到连接各个部位和器官的作用,而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畅通,增强体质。

每天坚持步行千步以上,不仅可以锻炼肌肉,还有助于调节心脑血管功能,延缓衰老。

3. “夜晚调理,健康永在”:中医养生强调夜晚的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夜晚是人体阳气收藏的时机,应保持宁静、舒适的环境,早睡早起,避免过度疲劳。

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和修复,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维持身体的健康。

4. “心静则神宁,福寿绵长”:心态对于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

中医养生强调保持心境平和,远离压力和焦虑,以及良好的情绪管理。

心静则气定,气定则神宁,保持内心的宁静有助于延寿和提高生活质量。

5. “三餐有度,身体健康”:吃饭要有节制,不过饱、不饥饿,保持适度。

中医养生认为进食过度会损伤脾胃功能,影响身体的健康。

合理控制饮食量,维持胃肠道的正常运作,对于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

6. “和缓为贵,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在生活中,保持身心的和谐,防止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有利于维持阴阳平衡,增强体质。

7. “适度劳动,身体倍健康”:劳逸结合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适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能力。

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

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

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养生方法。

道家认为人体的健康状况受到体内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的影响,因此提出了各种养生方法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其中,吞口水养生就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养生方法,它强调通过吞咽口水来调理身体,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其实涉及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口水”和“气血”的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口水是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液体,它不仅保持口腔湿润,有助于消化食物,还能够润泽咽喉、滋润肠胃等,对维持人体的健康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而道家认为,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中,肾脏是储存体内精华和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而且肾脏在中医理论中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吞口水养生就是通过口腔的动作来刺激肾脏,使之得到滋养,从而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在道家的理论中,吞口水养生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动作,它更强调在心理方面的修养。

道家认为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对于促进身体的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吞口水养生就是通过口腔吞咽的动作来实现心理的宁静和平衡,使人得到一种内心的舒缓和平和的状态。

通过专注于自己的吞咽动作,人们可以忘却外在的纷扰,专注于自我,从而达到自我调理和养生的目的。

此外,道家吞口水养生还涉及到了一些呼吸运动。

在吞咽口水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集中精神,还需要控制呼吸。

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可以让人体吸收更多的氧气,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气血的顺畅循环。

而且通过这种呼吸运动,还可以调节身体的气机,消除体内的疲劳和压力,使人得到很好的放松和休息。

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还包括了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的调节。

道家认为吞口水养生需要坚持“因势利导”的原则,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饮食和生活习惯。

因为不同人的体质和环境都不相同,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调节。

在饮食方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气候环境选择适宜的食物,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适度平衡。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意思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意思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意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谚语。

意思是说,人们生病往往是由于饮食不当,而祸患则常常是由于说话不慎。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保持身体健康和避免灾祸,必须注意饮食和言语。

首先,病从口入指的是人们饮食不当可能导致疾病。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但也存在许多食品安全问题。

如果人们不注意饮食卫生,食用不新鲜、不干净的食物,或者过量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就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次,祸从口出是指言语不慎可能导致灾祸。

言语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方式,但如果不加思考、不负责任地说话,就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争端、误会甚至仇恨。

比如,在工作中,如果不慎言辞得罪了同事或领导,就可能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在家庭中,如果不顾及家人的感受乱发脾气,就可能破坏家庭和睦。

因此,在说话时应该慎重考虑、尊重他人、保持理性,避免因为言语不当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综上所述,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谚语提醒我们,要保持身体健康和避免灾祸,必须注意饮食卫生和言语谨慎。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也要学会说话的艺术,尊重他人、保持理性、避免言语不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加强健康饮食的教育和宣传。

政府应该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权益;媒体也应该广泛宣传健康饮食知识,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此外,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

家长应该从小教育孩子如何科学饮食、保持身体健康;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说话得体、尊重他人。

除了加强教育和宣传外,个人也应该自觉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卫生,不乱吃乱喝;同时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语,避免因为一时冲动而说出不负责任的话。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不轻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干扰。

病从口入的原理

病从口入的原理

病从口入的原理病从口入是一种多种疾病的病因学原理,意为疾病通过口腔摄入病原体进入人体而引发。

这一原理源自于古医学文献,如《黄帝内经》、《难经》等。

在人体健康状态下,口腔是一个有力的屏障,能有效阻止病原体进入体内。

但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或外界病原体强度增加时,这一屏障变得脆弱,病原体易于穿过口腔和消化道的黏膜进入人体内部。

此外,经常性食用不洁食物,或口咽部存在疾病、创伤等情况,也会增加病原体进入人体的机会。

病原体主要通过口腔分泌物、进食物品、饮水、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

口腔分泌物中可能携带有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而病原体进入口腔后,就有可能附着在食物、饮水等上,随后通过食道进入胃肠道。

此外,病原体还可以通过被飞沫还是飞尘携带,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一旦病原体进入胃肠道,它们不断繁殖和感染肠壁,进而通过侵入血液、淋巴等方式进入全身,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食物中的致病性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会引起肠道感染;呼吸道疾病如流感、感冒等,通过空气中的病原体传播。

在病从口入的原理中,个人卫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口腔漱口水,可防止口腔内病原体的繁殖。

同时,正确洗手、饮食卫生等也能够减少病原体侵入。

此外,疫苗接种也是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的重要方式,因为疫苗能够让人体产生抗体,增强免疫力,提前阻断病原体侵入。

病从口入的原理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疾病的预防措施以此为基础,如:1. 饮食卫生:食品安全对于病从口入的预防至关重要。

正确储存、加工食物,避免食用不新鲜、过期或受污染的食物,能够有效地减少食物中的病原体数量。

2. 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定期洗手、洗澡等个人卫生习惯,能够减少病原体进入体内的机会。

3. 疫苗接种: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适时接种疫苗,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避免病原体侵入。

4. 空气净化和通风:室内空气的清洁和通风是确保呼吸道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疫情流行时。

此外,病从口入的原理也提醒我们要远离不洁的环境,减少病原体进入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病从口入”养生意义
【摘要】“病从口入”的意思,有深有浅。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说:“吃饭前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这是“病从口入”最表浅的意义。

比较深入的意思是说,大凡疾病的发生都与口这个通道有直接关系。

流行示例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自口出‟。

存亡之机,开阖之术。

口与心谋,安危之源。

”谚谓…病从口入,祸自口出‟,信矣。


【关键词】病从口入,养生,饮食,中医
“病从口入”的意思,有深有浅。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说:“吃饭前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这是“病从口入”最表浅的意义。

“病从口入”,也有作“百病从口入”的。

意思是说,大凡疾病的发生都与口这个通道有直接关系。

流行示例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自口出‟。

存亡之机,开阖之术。

口与心谋,安危之源。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

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概其如此,聊因笔墨之暇,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以启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响耳。

”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宋·庄季裕《鸡肋编》:“今白酒面中多用草乌头之类,皆有大毒,甚于诸石。

释经谓甘刀刃之蜜,忘截舌之患。

况又害不在于目前者乎?谚谓…病从口入,祸自口出‟,信矣。

”郭沫若《郑成功》:“…百病从口入‟。

不要吃生冷,不要乱吃东西,自然病人就少了。

”清·钱泳《履园丛话》:“盖古来已有此语,食者不可不慎。


“病从口入”在中医养生保健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函。

第一,说的是饮食不节对健康不利。

中医历来主张人的饮食要有节制,也就是说,人吃东西要有个…度‟。

过饥过饱、暴饮暴食都对健康不利,甚至使人生病。

养生家主张吃饭要以八分饱为宜。

所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用在养生保健上也是极有道理的。

当然,如果饥而不食、渴而不饮,人体的气血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也同样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这就要求人们要定时、定量进餐,这样即人利于人们的建康也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

第二,说的是饮食不洁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人们吃进不洁的食物,轻者可能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下痢脓血等证,重者还会有生命危险。

尤其是吃了有毒的东西,除了吐泻腹痛等证之外,还往往会有昏迷、抽搐、卒死等危重情况发
生。

这也算是吃出来的病吧。

第三,说的是偏食对健康不利。

有人喜欢膏粱厚味,他们每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美酒甘迨老吃不够。

这样吃,除了伤及脾胃而吐、泻、胀、痛而外,更严重的是过食肥甘可使人生痰、生湿、甚至化热、化火、生风、动血。

派生出很严重的病来。

常见的眩晕证、消喝病、肥胖病都是吃出来的。

特别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喝已不成其为问题了。

这个时候我们尤其要注重饮食卫生。

实质上,“吃饱了易,吃出健康来难。

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吃得健康更难”。

它除了要有坚强的毅力外,还须要有科学知识做保障才行。

因此我们要求,听医生的话,把自已的嘴管起来吧,它是您健康的保证呀!
第四,说的是特殊的嗜好有害健康:吸烟、酗酒有害健康是人人都知的了。

经科学证实,烟酒对人的损害已经遍及人体各大系统。

这种理念虽然早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了。

但要吸烟喝酒的人去戒烟限酒还是很困难的,除此而外,社会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良的饮食习惯对人们的健康不利。

比如有些人喜欢辛辣的食品、有的人喜欢吃酸酸的食品、有人喜欢吃生鱼活虾、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轻则有害健康,重则使人生病那就不必细说了。

至于说吃果子狸,吃蛇——专门以吃各种野生动物为荣的老哥们会生出什么怪病来,那只有天知道了。

人活着离不开吃,吃美味佳肴是人类的享受。

但管住自已的嘴,即能享受美味,又能享受健康,那才是我们最理想的结果。

“病从口入”在西医的眼中一个人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容易通过手和口感染一些病毒和细菌,进而发病影响身体健康,不错,这个是有一定的道理,人是要讲点个人卫生,不过,这个不是根本,真正的“病从口入”应该从中医的角度来论证。

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体质有深刻的认识,是属于“火性”的体质还是属于“寒性”的体质,“火性”体质的人适合适当吃点去火的食品,比如蔬菜、瓜果、海藻等,“寒性”体质的人应该适当多吃点牛羊肉,然后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养生之术,选择合适的食品,哪些可以适当多吃,哪些要适当少吃甚至不吃,比如,对于血压、血脂偏高的人来说,不论中西医都提倡忌口动物脂肪、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和其他对血管有害的食品,其实这些食品对于正常人来说也是要少吃甚至不吃,因为谁也不想自己的血管受损,但是有些人就是难以控制自己,一
天不吃猪肉就心里发慌,一顿不吃咸菜就难以下饭,看到油炸食品就垂涎三尺,这些人要吃不要命。

现代中西医都认为,癌症的发病机体都偏“酸性”,癌细胞只有在酸性的环境中才可以生存,这就要求我们,要千万注意病从口入,多吃碱性食品,少吃甚至不吃酸性食品,酸性食品包括了大多数会上火的食品,以肉类等为主,碱性食品包括了大量的可以清热去火的食品,以蔬菜、水果为主。

所以,我在这里大声倡议,为了你的身体健康,请少吃肉,多吃蔬菜杂粮,少喝酒,不抽烟,杜绝病从口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