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五章第一节之不同版本教材比较)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与分析(1)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与分析(第一部分七年级上、下册)一.新教材总体介绍:1.新教材修订的依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研究的依据“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之生物学科分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课题“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之生物学科分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课题“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之生物学科分课题◆教材实验的依据2. 新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为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服务。
(2).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要求,遵循修订的课程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学科特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4).借鉴国内外同类教材编制的有益经验,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面向大多数地区,面向大多数学校,使教材便利教学。
3.新教材修订的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2.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全面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
4.教材内容与结构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通过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和教学规律的教材设计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
高中物理不同版本教材的章节内容比较5

新课改教材和旧版教材的比较(形变和弹力)关于导学:新教材在每一章节的开始都精心设计了导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希望老师们不要忽视导学部分的引导,教材中引入“阿迪力”高空行走的生动事例,让学生对物体的平衡先有感性认识,这些生活经验对今后的解题及建模有一定的帮助。
建议引入“女子体操项目:平衡木”“台湾101大楼顶部悬放抗风阻尼铁球结构”等事例。
1.第一课时“A1:力重力”的教学建议:本节内容以回顾初中力学知识为主,初中的学生只学过力的图示,而高中阶段力学研究还可以用力的示意图研究,且更简便,要让学生了解这两种画图方法的区别。
初中几乎所有的力都是用F表示的,例如:支持力F N,摩擦力F f,要让学生明确,初中力的符号表示方法在高中依然适用(新教材就是采用这种表示方法),但如果支持力用N 表示,摩擦力用f表示,也是很常见和普遍的。
知道根据力的性质(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对力进行分类,或根据力的效果(如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回复力、向心力)对力进行分类。
知道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实际就是地球对物体吸引力的一个很大的分力,因此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对于公式G=mg,初中的学生已经学过,知道g=9.8N/Kg,但由于知识点的局限,初中课本里是不给出g的中文表示的,因此有必要强调,g是重力加速度,它的单位可以是“N/Kg”也可以是“m/s2”知道重力的测量一般可用弹簧秤或台秤。
知道重心的测量(悬挂法),知道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2.第二课时“A2:形变和弹力”的教学建议:了解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了解形变的形式(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剪切形变和扭转形变等),引导学生分析图2-6中形变的形式。
顶部横梁属弯曲形变,挂钩处剪切形变,吊灯处拉伸形变,罗马柱压缩形变,螺丝刀扭转形变。
在探索桌面的微小形变时,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做该演示实验,实验的方式可采用本教材中设计的方案,也可参考全国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强调该实验方案利用了镜面放大的效果,即镜面转动θ角,反射光线转动2θ角。
人教版五下新旧版教材内容的比较分析

人教版五下新旧版教材内容的比较分析本文通过对课改前后人教社两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内容的比较分析,揭示出新旧两版语文教材的不同特点,以期促进教师对于教材特点的了解和把握,有效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文所指的旧教材是指根据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编写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由人教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教材;新教材是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由人教社2005年11月出版的教材。
一、字的学习1.对学字数量的要求不同。
旧教材要求学字225个,其中会写的160个,占全书学字总数的70%以上,体现了旧教材重写轻认的特点。
新教材字总数为350个,其中会写的150个,会认的200个,体现了从生活实际出发,多认少写的原则。
2.会写的字与会认的字在分布上略有差别。
旧教材中,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出现,会认的字只在略读课文中出现。
新教材中的会认的字除了在略读课文中出现之外,同时也出现在精读课文中。
在新教材中,略读课文及第六组综合性学习中的认字总量为119个。
与旧教材相比,略读课文的认字数量增加了54个,而另外增加的81个会认的字则来自于精读课文。
3.新旧教材对字的注音方式不同。
旧教材对每篇课文后的生字采取随课文注音的方式,不对课后方框或条形框中的生字另做注音。
注音均按照该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新教材保留了旧教材中随课文注音、选读课文不予注音等特点,其不同之处在于,对要求会写的字,新教材一律不予注音,旨在让学生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在解决读音的基础上,同时更全面地了解字义和用法,而不是将对字的理解只局限于课文。
二、课文部分课文部分在新旧教材中都是重点,因此本文也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比较。
1.课文涉及的题材与体裁。
从题材上看,新旧两版教材所涉及的题材都比较广泛,但新教材又突出了下面几点:一是包括了更多富于现代气息的课文。
高中物理不同版本教材的章节内容比较3

中学物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人教版新旧物理教材比较(以曲线运动为例)班级:08物理(3)班学号:40806116姓名:范彦雄人教版新旧物理教材比较(以曲线运动为例)范彦雄(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本文以曲线运动为例比较了新一轮课改前后人教版新旧物理教材,通过比较新旧教材的结构、内容、方法,来促使我们转变教学理念,做新课改的推动者,探索更适合新的课程理念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曲线运动新旧教材教材比较O 'CLOCK WITH OLD AND NEW PHYSICS TEXTBOOKS ARE (FOREXAPLE) CURVE MOTIONYanxiong Fan(College of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2,China)Abstrcat This article to the motion as an example is a new class to teach new and old physics teaching materials, by comparing the new structure, content, methods, we change to a new class teaching, the mover, explore more suited to the new course of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thinking.Keywords Curve movement new-old textbooks comparative textbooks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新旧高中物理教材进行比较,对面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教育理念以及探索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
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优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内容。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
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分两小节讲解。
第一小节讲解了酶的作用和本质。
主要内容是先通过探究与实践活动得出酶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接着讲述了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历程,以思考讨论形式让学生得出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这个结论。
第二小节通过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归纳酶的特性。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以前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细胞代谢、活化能等概念的含义,理解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从酶的本质的探索历程中感悟科学探究精神。
三、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本节知识,阐明生命活动不仅具有物质基础,还需要能量驱动,而能量的供应和利用都离不开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变化的动力,初步形成生物学。
《人教版物理》教材新旧比较.ashx

用新课程理念备考2011年高考一、新课程的理念●强调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抛体运动的研究过去(教学大纲):“平抛运动(B )”过去的教材:1. 实验结论――平抛运动由两个运动叠加2. 在两个方向上计算它的位置3. 在两个方向上计算它的瞬时速度4. 计算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得到的是一套解决平抛运动的方法,不涉及斜抛运动现在(课程标准):“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新教材的思路1. 以红蜡块的运动为例,研究解决二维运动的方法“我们看出蜡块是向右上方运动的。
那么,蜡块的合运动是匀速运动吗?合运动的轨迹是直线吗?这些都不是单凭观察能够解决的。
”●坐标与时间的关系x = v x ty = v y t●轨迹――消去ty =x yv v x●速度的大小和方向……v =22y x v v……2. 例题:求飞机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速度。
巩固以上方法。
悟出的道理:相互垂直方向的运动可以分别研究,然后求它们的合运动。
3. 把这个道理应用于平抛运动水平方向 F = 0, v 0 = v , x = vt竖直方向F = 重力,加速度 = g ,v 0 = 0,y =21gt 2有了x 、y 两个方向的坐标与时间的关系之后,轨迹…… 速度的大小…… 速度的方向……4. 如果抛出时的速度不沿水平方向,那么……得到的是解决抛体运动的一般性方法例:向心加速度的方向过去:绳系石块的圆周运动→石块受力指向圆心→加速度也指向圆心现在:但是没有由此得出结论,接下来受到什么启示?提倡理性思维不能忽视直接经验直接经验的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方法学生学过科学课程之后,将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看世界提高了认识世界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我们希望: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例:公式x = v 0t +21at 2的得出老师拿来了一位往届同学所做的“探究小车的运动规律”的测量记录(见下表),表中“速度v ”一行是这位同学用某种方法(方法不详)得到的物体在0、1、2……5几个位置以下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完整版)高中高一人教版生物2019版必修一新教材与旧版分章节不同点总结

第1章走进细胞第1节1、原标题“从生物圈到细胞”现标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问题探讨原“SARS病毒”现“大熊猫和冷箭竹”。
3、①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由原教材第二节改为新教材第一节②增添细胞学说意义③增添科学方法归纳法4、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资料分析材料删除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人的生殖和发育,只留缩手反射。
5、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增加植物的结构层次(冷箭竹),动物由乌龟变为熊猫。
6、思考与讨论问题改变。
7、课后练习题增加病毒模式图。
第2节1、蓝藻改名为蓝细菌,蓝球藻改为色球蓝细菌等。
2、增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3、练习题增加支原体结构模式图。
4、复习提高增加眼虫、衣藻、变形虫、草履虫、酵母菌结构图。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章节顺序改变:原顺序元素和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无机物,现在顺序元素和化合物、无机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第1节1、本节聚焦问题细胞中的主要元素改为细胞中的常见元素。
2、增加了一个关于人体细胞与玉米细胞的思考讨论。
3、删除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干鲜重的百分比的文字描述及组成人体主要元素的干鲜重百分比的饼状图。
4、删除C、H、O、N四种元素含量最多,C是最基本元素。
5、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导图没有了,列表式的含量变为圆饼状,后面增添文字对数据的分析(比如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6、①检测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原理中去掉了淀粉遇碘变蓝。
②实验材料多了葡糖原浆、白萝卜原浆、鸡蛋清稀释液,少了花生种子匀浆。
③方法步骤中少了记录表格。
④脂肪的检测只有切片显微镜观察法,删除了组织液观察法。
⑤实验多了色彩图,便于了解颜色反应变化。
第2节少了幼儿与老人、水母的图。
增添了水的化学性质介绍,无机盐的例子增加了。
第3节1、问题探讨改为葡萄糖对细胞培养的作用。
2、本届聚焦多了一个对健康生活的帮助。
3、二糖少了几种二糖的组成示意图。
4、多糖对了几丁质。
人教版物理教材的新旧版本对比分析

⼈教版物理教材的新旧版本对⽐分析新、旧⼈教版教材对⽐分析)关键词:⼈教版物理对⽐摘要:将新⼈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与旧⼈教版初中物理教材进⾏对⽐,找出新版教材的特点以指导教学。
⼈教版物理新版教材2012年9⽉在本县开始使⽤,截⾄⽬前笔者已经完整的使⽤了这套新教材进⾏教学。
下⾯笔者以⼀线教师的⾝份将新旧教材进⾏对⽐,找出两版教材的差异。
探讨使⽤新教材的感受和⼼得,指导个⼈教学并供同⾏交流。
⼀、编排总体结构不同。
旧版教材总体包含5个板块:1.有趣的声(包含第⼀章有趣的声)2.⾊彩斑斓的光(包含第⼆章光的反射,第三章透镜及其应⽤)3.功勋卓著的电与磁(包含第五章电流与电路,第六章电压电阻,第七章欧姆定律,第⼋章电功率,第九章电与磁,第⼗章信息的传递)4.古⽼⽽现代的⼒学(包含第⼗⼀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章运动和⼒,第⼗三章⼒和机械,第⼗四章压强和浮⼒)5.⽆处不在的能量(包含第⼗五章功和机械能,第⼗六章热和能,第⼗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物态变化应该属于【板块(5)⽆处不在的能量】的内容,可能是考虑到内容较容易,没有安排到板块(5)⽽安排在⼋年级上册。
再看新教材的编排结构:第⼀章机械运动(⼒学内容);第⼆章声现象(声学内容);第三章物态变化(能量的内容);第四章光现象、第五章透镜及其应⽤(光学内容);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七章⼒、第⼋章运动和⼒、第九章压强、第⼗章浮⼒(⼒学内容);第⼗⼀章功和机械能(能量内容);第⼗⼆章简单机械(12.1杠杆、12.2滑轮⼒学内容,12.3机械效率能量内容);第⼗三章内能、第⼗四章内能的利⽤(能量内容);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六章电压电阻、第⼗七章欧姆定律、第⼗⼋电功率、第⼗九章⽣活⽤电、第⼆⼗章电与磁、第⼆⼗⼀章信息的传递(电磁内容);第⼆⼗⼆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内容)。
从新旧教材编排的对⽐可以发现:旧版教材的编排结构强调各个知识点的板块结构关系,⼤致按照声、光、电、⼒、能5个板块安排内容;新教材的编排更多的强调让知识点符合学⽣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前言:
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实施。
2003年,教育部正式颁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教材也由原来仅有的人教大纲版增加到现在的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以及中图版四个版本。
教材的作用在弱化,不再是“圣经”。
同时也增加了教师使用教材的灵活性。
通过分析不同版本教材间的内容的共性与差异性,有助于廓清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概念、地理基本原理等规律性知识的逻辑和结构;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新教材编写的表述方式、呈现方式等,可以帮助教师理解教材不同体例的作用和使用特点,通过综合分析和对比,能够更好的利用教材。
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对不同版本的教材的共性与差异的理解。
◆课程标准
●标准内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活动建议: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自然要素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共性:课标为纲,四个版本的教材尽管编写格式、表达方式或者内容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是均共用一个课程标准,最终都回归基本。
◆内容编排
共性:正文部分大致上都是按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机制过程的基本思路来编写的,各版本都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和大气环流等过程,描述圈层尺度之间进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地球空间上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地理环境整体性。
基本上都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想理论;非正文部分虽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参照活动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正文部分进行补充和解释;个版本教材均采用了大量的图表形式对所述内容进行阐述和说明
差异:不同版本所选择的地理要素不同,例子不同,描述的次序表现方式,侧重点以及理解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具体如下
人教版:采用生物要素作为切入点,主要以水土流失和东北森林为例,活动中也提到了修建水库影响与湖泊的演变;大致是按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阐述说明的;同时内容的呈现除正文描述外既有案例分析,也有活动探究。
在重点上强调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形成与变化
的影响作用,突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湘教版:以土壤要素为主要叙述因素,并且集中分析了其他各要素与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阐述土壤与成土母质、水、气候、地形、生物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有机整体性;主要案例有常见的沉积物,人类活动与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长江三峡工程等,并以阅读的方式呈现。
在重点上强调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变过程,从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相互联系的角度反映其演变的特点,呈现出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地质时代历程。
鲁教版:以“桂林山水”案例,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宏观角度,阐述四大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论述在全球空间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主要案例有厄尔尼诺现象,青藏高原,以及
碳循环等。
呈现顺序上是按照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机制过程来表现的。
在重点上和人教版一样强调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形成与变化的影响作用,突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中图版:以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五个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角度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文中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文字性描述内容很少,大多采用思考,学习指南,课题,案例等形式呈现所讲的内容,对学生的图表阅读能力要求很高。
很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综合难度较高。
在重点上重点强调在地理环境变化中某一地理要素的主导作用,即以气候要素为切入要素,系统地介绍气候要素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主导作用;在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这一部分重点以气候带为例详细讲述。
◆贯穿思想
●共性:各版本在文字描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图表和案例活动,使学生不仅在获取地理环境整体性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提高读图、用图能力。
均体现了一种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参与到课堂中来的课改理念。
同时各版本教材选用的案例均是与身边环境息息相关的例子,体现了一种贯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差异:
人教版:注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思想的贯穿,在案例的编排中都体现了某一要素的变化对整个自然环境的影响。
体现了一种事物是在不断更替和演变的思想。
湘教版:案例多提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更加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鲁教版:结构编排上从圈层的角度来看待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圈层结构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版:对知识的文字性描述内容很少,概括性很强,运用强大的图表信息和案例活动与课题研究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和分析问题并概括问题的能力。
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知识结构图
人教版:
湘教版:
鲁教版:
中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