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下课内问题答案1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后练习答案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P5
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 生了什么影响?
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 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 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 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习题答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习题答案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P46
1、根据材料,说一说宋朝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答:材料一反映出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 商家实力雄厚,交易量大。 材料二反映出南宋都城临安商业范围广, 店铺遍及大街小巷,有一定的规模,商品种类 繁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习题答案
P49
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 种制度与文化,一方面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对 元政权的认可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 与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增强元朝军队实力, 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习题答案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P5
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 场?隋炀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 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 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 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 要原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习题答案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 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P10
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 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 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 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 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 担,鼓励农业生产。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 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人教版七下历史课本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七下历史课本课后习题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本是初中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教材。
这本书涵盖了从隋唐五代到明清时期的历史知识。
每个章节后都配有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课后习题的可能答案,但请注意,这些答案仅供参考,实际答案可能因版本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1. 隋朝的建立和灭亡- 隋朝是由杨坚建立的,他在581年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隋朝在589年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达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和连年战争,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在618年被唐朝取代。
2. 唐朝的兴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其兴盛的原因包括:开明的君主如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贞观之治”;经济的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如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峰。
第二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1. 宋朝的兴衰-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国家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军事上较弱,最终在1127年被金朝所灭。
南宋时期,虽然在经济和文化上继续发展,但军事上依然较弱,最终在1279年被元朝所灭。
2. 元朝的建立和灭亡-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元朝的建立者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他在1271年建立了元朝。
元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内部的腐败和民族矛盾,最终在1368年被明朝所取代。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 明朝的兴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在1368年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明朝在经济、文化和军事上都有显著的发展,但最终由于内忧外患,于1644年被清朝所取代。
2. 清朝的兴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建立。
清朝在1644年入关,取代了明朝。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下达到了鼎盛,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内部腐败,清朝逐渐衰落,最终在1912年灭亡。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新教材)课后题答案(2)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题答案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炀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3课盛唐气象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答:“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名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
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
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
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初一下册历史书课本习题答案

初一下册历史书课本习题答案初一下册的历史课本习题答案可能因不同地区或版本的教材而有所不同。
由于我无法获取具体教材的详细内容,我将提供一些可能的习题类型和解题思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复习。
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分封制B. 推行郡县制C. 推行世袭制D. 推行禅让制答案:B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设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 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 导致社会动荡不安D. 没有显著影响答案:A二、填空题1. 隋炀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下令修建了______,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答案:大运河2. 唐朝的盛世局面,被称为______,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
答案:开元盛世三、简答题1. 请简述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答案: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特点包括:开放包容,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与周边国家保持和平友好关系,通过丝绸之路等进行贸易往来;派遣使节到外国学习,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也接纳外国使节和学者来唐学习,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 请简述明朝时期海禁政策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明朝海禁政策的背景主要是为了防范倭寇的侵扰和维护沿海地区的安全。
海禁政策的影响包括:限制了海上贸易,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沿海地区的渔民和商人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同时也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四、论述题1. 试论元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元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为后来的明清两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其次,元朝的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实行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文化的发展。
再次,元朝时期,中国与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通过丝绸之路等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元朝的建立也为中国的民族融合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历史试题和答案

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历史试题和答案第一章:古代文明试题一:1. 什么是文明?2. 列举两个古代文明的名称和所在地区。
3. 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哪些标志性的特点?4. 请简要描述古埃及文明的特点。
答案一:1.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高度发展的状态。
2. 古代文明的名称和所在地区有:古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流域)、古希腊文明(位于地中海东南部)。
3. 古代文明的标志性特点包括城市建设、农业发展、文字的出现和发展、制度的建立等。
4. 古埃及文明的特点包括尼罗河的重要性、法老统治、金字塔的建造、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字系统等。
试题二:1. 请简要描述古希腊文明的特点。
2.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是如何产生的?3. 古希腊的艺术和哲学对后世有何影响?4. 古希腊的奥运会是如何起源的?答案二:1. 古希腊文明的特点包括城邦制度、奥林匹克运动会、哲学思想的发展、艺术的繁荣等。
2.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产生于雅典城邦,通过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逐渐形成。
3. 古希腊的艺术和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雕塑艺术、戏剧表演、民主政治理念、哲学思想等。
4. 古希腊的奥运会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最初是为了纪念众神而举办的体育竞赛,后来成为希腊城邦之间的盛会。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明试题一:1. 请简要描述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特点。
2.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有哪些特点?3. 请简要描述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
答案一:1. 夏朝的特点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传说中的启蒙帝王尧舜禅让有序。
商朝的特点是奴隶制度的出现,商代青铜文化的繁荣。
周朝的特点是封建制度的确立,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2.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田水利的兴修、农业技术的传承和创新等。
3. 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是指在社会交往、仪式活动等方面的规范和礼仪仪式的执行,体现了尊重、敬重和各种身份和地位的区分。
试题二:1. 请简要描述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七下历史参考答案

七下历史参考答案七下历史参考答案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对于我们了解过去的文明和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包括了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七下历史的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
第一单元:秦汉时期的中国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答: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一,包括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修筑长城等。
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字统一,统一了度量衡和法律制度。
2.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秦朝有何重要意义?答: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秦朝有着重要的意义。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中的守护者,数量众多,造型逼真,反映了秦朝的军事力量和统治者的权威。
通过研究兵马俑,我们可以了解秦朝的军事制度、军事技术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单元:三国时期的中国1. 三国时期的乱世背景是什么?答:三国时期的乱世背景主要是由于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民族冲突等因素导致的。
同时,各地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崩溃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2. 三国鼎立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分别建立了哪些国家?答:曹操建立了魏国,刘备建立了蜀国,孙权建立了吴国。
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相互争斗,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第三单元:南北朝时期的中国1. 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和南朝分别是指哪些朝代?答: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主要是指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朝代,南朝主要是指南方的刘宋、南齐、梁、陈等朝代。
2. 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有哪些特点?答: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佛教的传播和中原文化的南迁。
佛教的传播使得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佛教艺术和文化对于南朝的发展影响深远。
同时,中原文化的南迁也促进了南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的中国1. 隋朝和唐朝的统一对于中国历史有何重要意义?答:隋朝和唐朝的统一对于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后思考题答案(全套) 华东师大版

华东师大版初一历史下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1、思考与讨论秦汉与隋唐官员选拔方式的不同点:秦汉时期是推举,隋唐时期是考试。
推举方式立足于对被推举者的长期观察或考核,如果推举人立足公心,严格遵照推举标准,认真考核人士,那么,推举方式确能获得贤能之是士。
反之,如果推举人出于私情,不严守选举标准,那么推举方式就很容易产生弊端,为营私舞弊者大开方便之门。
考试方式看重选拔者的学识,学识能力的考核,可以制订合理的考核评判标准,可以在制度上建立一套有章可循的操作程序,更能体现公开、公平的选举精神。
但是,如果考试的内容不切实际或考核评判标准过于死板,那么,即便能做到公开、公平,也不能获得真正的人才。
2、填表格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2、列举:“载舟”的例子,如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的“文景之治”,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期,并为汉武帝时的极盛奠定了基础。
“覆舟”的例子(1)商纣王荒淫无度,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秦统治无道,法律残酷,劳役繁重,激起陈胜、吴广起义,强大的秦朝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很快灭亡。
(3)东汉末年政治混乱,朝纲不正,东汉王朝在黄巾军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4)隋朝也重蹈虐民暴敛的覆辙,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3、课外议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帝王。
他们的共同点有:富有才干、英武果断、勇于创新。
不同点有:秦始皇相对创新意识更强,但统治手段过于严厉,比较残暴。
汉武帝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一面,虽有巩固国防、开疆拓土之功,但耗用民力过度也给社会带来危害,好在尚能悬崖勒马。
唐太宗则相对统治开明、宽容一些,能虚心纳谏,容易听进不同的意见,对民族关系的处理,主张“华夷一家”由为可嘉。
第三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1、读图武则天的无字碑自唐以后一千多年以来,成为人们竞相猜测而又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迷。
有一种看法认为,“无字碑”之所以空无一字,是表示武则天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目的是用来夸耀自己;另一种看法认为,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她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第五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11、阅读与思考材料中失火的地方在长安城的“东市”内。
七年级下册历史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习题及答案七年级下册历史习题及答案历史是一门让人们了解过去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在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趣的知识,也做了一些习题来巩固所学内容。
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七年级下册历史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大国崛起与文化交流1. 什么是“丝绸之路”?答案: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之间的一条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起点是中国的长安,终点是罗马帝国。
2.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于中国和世界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对于推动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章:大唐帝国的繁荣1.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答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被誉为“盛世”,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
2. 唐朝的经济繁荣有哪些原因?答案:唐朝的经济繁荣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政治的稳定、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第三章:宋朝的科技与文化1. 宋朝的科技成就有哪些?答案:宋朝的科技成就非常丰富,包括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重要发明。
2. 为什么宋朝的科技成就如此突出?答案:宋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此外,宋朝政府也非常重视科技发展,鼓励科学家和工匠进行创新。
第四章:元朝的统一与文化融合1.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答案: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1271年至1368年,是由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建立的。
2. 元朝的统治者是谁?答案:元朝的统治者是忽必烈,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第五章:明朝的疆域与海外贸易1.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答案: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存在于公元1368年至1644年。
2. 明朝的疆域有哪些变化?答案:明朝的疆域在其建立初期逐渐扩大,后期出现了一些失地,但整体上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疆域。
通过以上习题,我们可以回顾和巩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中所学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七年级历史下1—10课复习之材料研读和问题探究第一课:1、《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4页隋炀帝时徭役(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和兵役(三次东征)繁重,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了这种状况出现。
2、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3页①选官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②选官的权利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5页①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②选官权利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
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任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5页①隋炀帝不恤民力,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第二课: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体现出来?8页政治上,明确中央和地方职权范围,提高行政效率,严格考查官吏;法律上,减省刑罚;经济上,减轻农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8页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他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
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3、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
10页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
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
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10页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门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4、诗歌赏析。
10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杜甫《忆昔》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第三课: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1、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想一想:使用筒车的好处是什么?12页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2、阅读下引史料并回答问题。
17页2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
昧旦永日。
---《旧唐书?崔融传》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情况?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3、诗歌赏析。
17页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元稹《法曲》回答问题:⑴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⑵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四课:1、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21页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
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2、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
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
请查找相关材料,加以说明。
22页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
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3、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
议一议,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出了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第五课:1、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页24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2、下列各项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26页①皇帝荒废朝政②节度使权力膨胀③军队战斗力薄弱。
3、黄巢在青年时代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想一想,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愿望?26页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
第六课:1、《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30页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签署才能生效。
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实行监督。
2、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以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31页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3的措施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无用武将们不仅平时不受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擎肘,感觉到英雄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
社会人们看到武将地位降低不仅,上,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少,3、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32页“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
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行州县长官,“钱”指的是地方财权政权力。
,即节度使在地方收取赋税的权利原来。
取消宋太祖下令予以,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把地方财赋收后来又设转运使,掌控;“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归中央。
解除节度使的兵权权宋太祖。
通过各种途径,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页、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432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第七课:1、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
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36页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
此外,寇准一生为官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
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他的景仰和爱戴。
2、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36页对社会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经济而言,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力带来的破坏,有利于经济的交区的贸易与开发,一对民众的生活而言,流与发展。
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使边境民众另一方面,赋税负担;加强了各民族生活环境相对安定,促进了民族交融间的友好关系,。
第八课:1、岳飞的抗金事迹,数百年来一直被民众传颂,人们将他视为民族英雄。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页40尊崇和怀念岳飞?因为他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抗金斗争中,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是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兵南下,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南方人民免受战争灾难,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南宋人民的利益。
因此,数百年来,岳飞能够得到人们的尊崇和怀念。
2、下面是南宋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说一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南宋偏安的?40页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象。
“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何时才能着手?“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
末句“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竟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
整首诗描写了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不思抵御外族侵扰,过着苟且偷安、粉饰太平的日子。
第九课:1、想一想:商业贸易的兴盛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44页4 社会生产方面: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
它的兴盛有利于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推动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激活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活方面:商业贸易使社会上的产品种类更多,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2、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材料二:《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根据材料,说一说宋朝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46页材料一反映出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商家实力雄厚,交易量大。
材料二反映出南宋都城临安商业范围广,店铺遍及大街小巷,有一定的规模,商品种类繁多。
3、探讨宋朝出现纸币的原因及它的作用。
46页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便于携带。
作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第十课1、想一想,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一方面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对元政权的认可和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和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增强元朝军队实力,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