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电影音乐的欣赏原则——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

浅析电影音乐的欣赏原则——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

2019-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影视评论浅析电影音乐的欣赏原则———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李宛燭(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一、引言(一)电影音乐发展的背景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视听冲击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推进作用。

电影的发展历经无声影片到之后离不开人声与音乐点缀的画面,期间优秀电影音乐一直作为一部优秀影片的评定标准,可见其重要性。

电影音乐作为影片情感流露的重要载体,是电影语言艺术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伴随着制片技术的发展与电影艺术的渐趋成熟,电影已作为一个艺术形式的综合载体,其中蕴含多类艺术具象的具体表现,电影与电影音乐已然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共融体。

电影与音乐之间彼此依靠相互作用将艺术性发挥至极、将情感推至浓烈处,音乐在影片中已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电影音乐的内容及意义本文将“浅析电影音乐的欣赏原则”作为主要研讨,向外发散并论及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其价值功能,且以《海上钢琴师》为主要范例。

探讨分析电影音乐对于电影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电影音乐配乐的方向及其欣赏原则。

笔者认为,电影的意义在于将生活的镜子打碎,然后将碎片重新拼贴成另一面镜子。

一部好的电影理论著作不是简单的影评呈现,也不是枯燥的学术名词的堆砌,最起码要超越纯粹视听感性,去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调味剂,将影片所流露的真实情感用音乐的听觉感应传达给观众,达到视听效果的结合,二者犹如鱼儿之于水不可分离,是相互通融的艺术呈现。

二、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功能电影作为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其丰富人们生活、发展艺术方向,是艺术形式的综合载体。

电影音乐是影片专属的创作音乐,音乐特点符合影片的中心思想,是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音乐情感载体。

电影音乐应运而生的背景是音乐与电影的结合,是视听结合的盛宴,也使画面具体形象与抽象情感的综合载体。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无一不是由优秀导演创新力与接近完美的音乐所结合而成的,二者的内在互通魅力尤为强烈。

《2024年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范文

《2024年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范文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篇一电影《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充满艺术气息的经典之作,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更在于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

本文将从画面与音乐两个角度,深入剖析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

一、画面艺术电影《海上钢琴师》的画面艺术独具匠心,通过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与哲理的世界。

1. 色彩运用电影中的色彩运用恰到好处,无论是海面的蓝色、船舱的暗色调还是人物服装的色彩,都为影片营造了独特的氛围。

特别是当主角1900在船上弹奏钢琴时,画面中的色彩更加丰富,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2. 构图与光影电影的构图和光影处理也十分出色。

镜头运用各种角度和景别,将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光影的处理也十分到位,通过明暗对比,使得画面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3. 视觉特效电影中的视觉特效也为画面增色不少。

特别是在表现大海的广阔和船只的航行时,通过精美的特效处理,使得画面更加逼真,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音乐艺术除了画面艺术外,《海上钢琴师》的音乐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电影中的音乐既有古典钢琴曲的优雅,又有现代音乐的活力,为影片增添了无限魅力。

1. 钢琴曲的演奏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钢琴大师恩尼奥·莫里康内所创作的钢琴曲。

这些曲目既有深情的独奏,又有与其他乐器的合奏,充分展现了音乐的魅力。

在1900与对手钢琴家比赛时,那激动人心的现场演奏将观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2. 音乐的情感表达电影中的音乐不仅是为了衬托画面,更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情感。

在1900离世时,那首悲伤而深情的曲调,充分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此外,在电影的其他情节中,音乐也起到了很好的情感表达作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世界。

三、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在《海上钢琴师》中,画面与音乐的结合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视觉语音影片分析报告

视觉语音影片分析报告

视觉语音影片分析报告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视听媒体的需求日益增加。

视觉语音影片作为一种集合了视觉、听觉以及语言等元素的多媒体娱乐形式,已成为大众娱乐的主流之一。

本文将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对视觉语音影片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艺术表达与传达的效果。

首先,我们来看影片的视觉表达。

《海上钢琴师》以其精美的画面和极具想象力的镜头语言,呈现了一个沉寂而神秘的大海世界。

导演通过灰蒙蒙的天空和深沉的海水,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

同时,镜头的切换和运动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在一些关键情节中,如主人公在船上演奏钢琴的时候,镜头不断切换,通过特写和远景等手法展示了主人公身体的动作和情绪的变化,使观众深入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主人公内心的躁动。

其次,影片的语音表达也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海上钢琴师》中,音乐和对话以及环境声音的结合,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音乐是该影片的灵魂,通过美妙的音乐旋律和悦耳的琴声,向观众传递了情感的共鸣。

尤其是在默片的时代,影片中语言的缺失使得音乐成为了唯一的表达方式,通过音乐,导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形象。

最后,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表达也对视觉语音影片的艺术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海上钢琴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音乐、友情和人性的故事,有力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主人公的坚持、勇敢和对音乐的痴迷,与他与他人之间的感情纠葛,都通过影片中的台词和情节得到了恰到好处的体现。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只是看到了一个故事,更是感受到了触动内心的情感。

总结而言,《海上琴师》作为一部视觉语音影片,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表达、精湛的音乐和动人的情节,成功地传达了感情共鸣和艺术表达。

视觉语音影片作为多媒体娱乐的一种形式,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给他们不同于其他娱乐形式的体验。

通过这种方式,观众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并体验到艺术带来的美感和情感共鸣综上所述,电影《海上钢琴师》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表达、精湛的音乐和动人的情节,成功地传达了感情共鸣和艺术表达。

《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

《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

《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简介出品时间:1998年‎制片地区: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编剧:亚历山大·巴利科主演: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上映时间:1998年‎10月28‎日主要奖项:意大利电影‎金像奖二、影片情节1900年‎,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取名为“1900”。

然而好人不‎得好报,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几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

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

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

而麻烦也接‎踵而至……。

三、影片结构分‎析四、镜头运用《海上钢琴师‎》中用很多仰‎摄、俯摄镜头和‎通过推、拉镜头的淡‎入淡出或者‎叠画完成大‎全景与特写‎的镜头切换‎。

在画面中,拍摄角度不‎同,对象在视觉‎范围内的方‎位、形象就会变‎化,从而改变观‎众的心理。

一分钟拉片‎:《海上钢琴师‎》的叙述方式‎是闪回的,弥漫着回忆‎的味道。

这一段是镜‎头拍摄方式‎最为丰富,镜头数量较‎多的一段。

导演运用了‎固定镜头、推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通过平拍、仰拍、俯拍来表现‎。

五、轴线1 23 45 67 81、一号机,移动机位,平视,交代运动轨‎迹。

2、二号机,固定机位,平视,拍摄人物近‎景。

3、三号机,固定机位,平视,拍摄背部全‎景。

4、四号机,固定机位,平视,拍摄人与钢‎琴冲破玻璃‎围墙中景。

5、五号机,固定机位,平视,右后侧拍摄‎钢琴冲破玻‎璃围墙全景‎。

6、六号机,固定机位,仰视,左前侧拍摄‎钢琴冲破玻‎璃围墙全景‎。

7、七号机,固定机位,俯视,侧上方拍摄‎钢琴冲破玻‎璃围墙全景‎。

浅论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以影片《海上钢琴师为例》

浅论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以影片《海上钢琴师为例》

浅论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以影片《海上钢琴师为例》摘要:电影是一种综合、全方位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声画结合以及蒙太奇等表现手段将一部完整的电影呈现给观众,影片中合适的视听艺术对电影叙事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作为组成电影重要的元素之一,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

本文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来论述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电影;音乐;电影音乐;《海上钢琴师》引言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包含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和听觉艺术。

①其中电影视听艺术的结合深受观众喜爱,能引领观众更好的欣赏电影,而电影音乐作为“第七艺术”[1]的一种重要元素,起到了深化主题、渲染故事情节、加强人物表现力、增添剧情戏剧效果等作用,本文以《海上钢琴师》为例从电影的声画结合、深化主题、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塑造电影风格等方面来分析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功能与作用。

一、电影叙事中的视听艺术电影是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门独立的艺术,电影艺术是一种时空视听系统。

作为新型的艺术,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将艺术机械叠加,而是带有创造力融合艺术,表达出内涵,电影思维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的形象思维,视听艺术构成电影的表象,所以被称为“电影语言”[2]。

电影艺术是综合的艺术,融合了音乐、美术、戏曲、文学等艺术。

②普多夫金说“节奏是一种从情绪方面来感动观众的手段。

”[3]早期电影其实没有音乐配乐这个说法,而是在电影放映的同时邀请乐队现场伴奏,人们久而久之发现这种音乐并不能与想要表达的主题契合,因此就把观众们熟悉的古典音乐来融合到电影中,并且按照电影所表达的情绪来选择适合的古典音乐,例如贝多芬《命运》奏鸣曲来表现对世俗的抗争,不屈服于现实。

而莫扎特田园小曲则表现安逸奢华没有纷争的理想生活等等,音乐在这里体现了巨大的艺术表现力。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不断的探索和发掘,在后来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更加完美结合,从而形成独特的视听艺术,使电影叙事方式日益完善。

二、结合影片说明音乐对电影的作用所谓影视音乐,是“专为影片(电视片)创作、编配的音乐。

《2024年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范文

《2024年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范文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篇一电影《海上钢琴师》是一部以音乐与大海为背景的经典之作,由才华横溢的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

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与音乐,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从电影的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两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简析。

一、视觉艺术电影的视觉艺术主要体现在画面的构图、色彩运用以及镜头语言等方面。

在《海上钢琴师》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远景镜头以及航拍等手法,将大海的壮阔与钢琴家的内心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1. 画面构图电影中的画面构图极具艺术性。

导演通过精心的构图,将大海、轮船、人物等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例如,在钢琴家演奏时,镜头会捕捉到他手指在琴键上跳跃的画面,同时也会展现出大海的波涛汹涌,两者相互呼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色彩运用电影中的色彩运用也是一大亮点。

导演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在悲伤的场景中,画面常常呈现出灰暗的色调;而在欢乐的场景中,色彩则更加鲜艳明亮。

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

3. 镜头语言电影中的镜头语言也是导演表达情感和主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运用推拉、旋转、跟拍等镜头手法,导演将观众带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

二、听觉艺术电影的听觉艺术主要体现在音乐、音效以及配音等方面。

在《海上钢琴师》中,音乐成为了影片的灵魂,与画面相互映衬,共同营造了影片的氛围和情感。

1. 音乐电影中的音乐由著名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恩创作,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堪称完美。

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表现角色情感以及营造氛围等作用。

例如,在钢琴家演奏时,音乐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角色的内心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2. 音效除了音乐之外,电影中的音效也是听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引言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通过影像、声音、故事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

在这个多元媒介的时代,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结合已成为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通过对其画面与音乐的简析,探讨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在电影中的完美结合。

第一章《海上钢琴师》的画面艺术A. 色彩运用电影《海上钢琴师》以海洋为背景,在色彩运用上充分表现了海洋的辽阔与澎湃。

电影中海洋的呈现常常是明亮的蓝色与诡秘的黑暗相互交替,给人的感觉既是神秘又是力量驱动。

同时,电影还通过色彩的变化传递人物情感,如明亮的色彩代表快乐与希望,而暗淡的色彩则代表困难与挣扎。

B. 画面构图电影的画面构图精心设计,尽显其艺术性。

例如,电影中大量运用了广角镜头,使画面呈现出广阔的视野。

在表达孤独感和无边无际之感时,导演也采用了宽铺方式,将人物置于画面中央,加强了视觉上的冲击。

而电影中的对角线构图则给人以神秘与紧张的氛围,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C. 剪辑与镜头语言电影的剪辑与镜头语言也对画面的艺术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剪辑的快慢与镜头的切换可以通过节奏的变换来增强紧张感或放松感。

通过运用交锋镜头与跟随镜头等手法,导演能够更好地传递情感与故事。

第二章《海上钢琴师》的音乐艺术A. 音乐的作用在电影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它能够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表达情感,增强场景的气氛,甚至成为人物心理的代言人。

在《海上钢琴师》中,音乐起到了串联情节、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

B. 音乐的选择电影《海上钢琴师》通过运用各种类型的音乐,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原声音乐等,展现了不同情绪与场景。

古典音乐代表了理性与高雅,流行音乐则代表了爱情与生活的欢乐,而原声音乐则更贴合电影情节,能够更好地传达人物的心情。

论影像节奏诸要素的组合运用--以电影《海上钢琴师》斗琴段落为例

论影像节奏诸要素的组合运用--以电影《海上钢琴师》斗琴段落为例

论影像节奏诸要素的组合运用——以电影《海上钢琴师》斗琴段落为例苏雁楠(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摘 要:影像节奏是影片主创根据剧本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情感状态,综合运用多种视听语言手段,使影片画面产生有序的跳动,并被观众感知的艺术表现形式。

影响影像节奏的要素诸多,情节发展、镜头长度、影片色调、镜头角度与景别、剪辑手法等都能表现电影的节奏感,而一部经典电影的节奏感一定是恰到好处的。

笔者以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斗琴段落为例,深入分析影片的情节设计和各种视听语言的表现形式,来探讨影片的节奏处理。

关键词:节奏;内部节奏;外部节奏;《海上钢琴师》1 绪论1.1 研究意义《海上钢琴师》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共同构成了整部影片,所以影片节奏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它时慢时快,就像一个起伏的山峰。

不只是整部电影,有时就连一些影片段落也是如此。

编剧、摄影、剪辑、表演等共同构成了影像节奏,它们联结在一起形成扣人心弦的影片旋律。

对于影视创作者来说,把这些多元化表现和融合在电影中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影像节奏有助于让影片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达到和谐统一,能更好体现作品的生命力,让影像更富有艺术魅力。

1.2 研究方法1.2.1 文献研究法笔者在中国知网、中文期刊数据库等网站检索了十多篇关于电影节奏的相关文献。

经过对多篇文献的学习和研析,笔者确定了自己的论文主题和框架。

1.2.2 逻辑分析法通过反复观看《海上钢琴师》的斗琴段落和对多篇相关文献的阅读,笔者获得了许多信息和资料,并对这些信息进行逻辑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本次研究的结论。

2 影像节奏概述2.1 影像节奏概念经过一系列电影学家的研究总结,影像节奏被定义为:导演根据作品中戏剧冲突和人物的情感状态,运用电影的各种表现手段,产生一种心理波动,因而被观众而感知的一种艺术形式。

影像节奏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

2.2 外部节奏外部节奏是电影本身的节奏,是可以用视觉、听觉直接感受的,所以后期剪辑、画面颜色变化、镜头角度与景别、音乐选择等都是影片的外在节奏,它们都能够影响影片的整体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
描述:电影《海上钢琴师》整部影片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

时空的交错,场景的切换,镜头的衔接,整部电影都处理得十分流畅自然。

整个故事浑然一体,没有一丝一毫突兀的感觉。

让观看者不知不觉融入到电影中去,如同身临其境般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电影《海上钢琴师》整部影片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

时空的交错,场景的切换,镜头的衔接,整部电影都处理得十分流畅自然。

整个故事浑然一体,没有一丝一毫突兀的感觉。

让观看者不知不觉融入到电影中去,如同身临其境般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导演托纳托雷似乎比较钟情于在影片中贯穿一种比较含蓄甚至是有点悲剧色彩的格调,在《天堂电影院》和《海上钢琴师》这两部他的代表作中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个特色,《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与船同亡的结局给观者留下的不仅仅是对主人公的惋惜,更多的却是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下面仅就“钢琴决斗”一场试分析影片的一些视听特征。

场景选择
在“钢琴决斗”这场戏中,导演选择让决斗在维尼吉亚号上华丽的舞池中展开。

维尼吉亚号可以说是1900的整个世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而船上的舞池是1900唯一展现他才华的地方,对于一个没有生日、没有国籍、甚至是否存在于世都被怀疑的1900来说这方小小的舞台是其存在的体现与意义。

Jelly选择在舞会高潮的时候开始了他的挑战。

这个爵士乐的发明者,从这个场景一开始就被塑造成一个被金钱和名利所包裹的人。

次刻,他需要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候登场,他是在炫耀,他要在众人面前羞辱这个被人称为比他强的1900。

全然不顾这个从未离开过维尼吉亚号,所有音乐仅限一方小小舞台的1900,他带着莫明的仇恨向1900的根据地席卷而来。

同时,这个攒动着当时社会名流的舞池,集聚着一群趋炎附势、人云亦云自诩为音乐欣赏者的人。

他们浮华、并不愿意沉静下来欣赏真正美妙的音乐。

这也直接影响到1900最终没有踏出那一小步的原因,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1900的音乐。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家,同时也是个天生的思想者,他追求生活存在的意义。

他清楚地认识自己,大海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他可以用88个键弹凑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这里他能看到天边的尽头,而这是那些人所不能明白和理解的。

空间调度
在影片中导演大量运用展示空间的大全景画面,以使画面开阔,景深悠远。

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渲染气氛、创造意境。

同时在展现空间的时候又经常会把镜头调度到人物或物体的近景或特写上来体现一种凝视的恬静。

本片采用回忆的方式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现实与回忆中反复切换。

在现实进入回忆的转换中多通过Max与其他人物的对话来达到场景以及空间的调度;而在故事情节发展时,则模拟人物的目光,以人物的角度来实现空间的转换。

在“钢琴决斗”片段中导演采用化入化出的手法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空间调度。

“化”的方法,通常比较含蓄、委婉,并往往表现有某种寓意。

伴随着Jelly登场后,长镜头定格在人物的远景后平移至吧台方向,从画面右下脚开始化入酒杯,拉近,并且将其他是物体包括Jelly全部化出。

使观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酒杯上。

虽然实际上Jelly和酒杯两部分都存在于一个整体的完整空间中,但导演的这种风格化处理却给了观众一种空间跳跃的异样感。

镜头运动
电影作品中的大多数的镜头是平视拍摄的。

而在《海上钢琴师》中导演却大量运用仰摄、俯摄镜头和通过推、拉镜头的淡入淡出完成大全景与特写的镜头切换是本部电影最显著的视听特征之一。

在画面中,拍摄角度不同,被摄对象在观众视觉范围内的方位、形象就会变化,从而引起观众对被摄对象的注意,改变观众的心理反应。

仰摄由下往上、从低向高的角度拍摄,仰镜头代表观众向上仰望的视线,在感情色彩上往往有舒展、开阔、崇高、敬仰的感觉。

如影片中Max站在即将被炸毁维吉尼亚号前对船身大全景,又如“钢琴决斗”一场中1900对拿这即将燃尽烟头的Jelly的中景镜头。

此处运用仰拍的镜头展现了1900内心对Jelly此时的态度“这不是较量,而是学习”正如影片旁白所说:“他没有竞争的体育精神”,“…籍此能学到点新的东西”,他对Jelly的态度是尊敬的。

这和在此片段结尾部分1900直视一旁呆若木鸡的Jelly将点燃的香烟放入他口中“你抽吧,我不会。

(“You smoke it, I don’t know how.”)”,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1900的内心前后变化。

俯摄就是摄影机从高往低、由上往下的角度拍摄,代表观众向下俯视的视线。

俯镜头使人有压抑、渺小、忧郁之感。

此场景中关于大全景的环境描叙多用俯摄完成。

其次如:
Jelly弹奏完第一曲后,俯视1900的镜头;给人一种压迫、蔑视之感。

从大全景到局部特写切换多次运用推镜头与拉镜头形成两个场景的切换。

此处镜头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主体,使观众的视觉注意力相对集中,视觉感受得到加强,造成一种审视的状态。

它符合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由远而近、从整体到局部、由全貌到细节的观察事物的视觉心理,可以调动观众对被摄对象的关注。

如:在Jelly登场的时候远景镜头从1900的后方起俯视移过人群,充分展示所有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舞池。

长镜头定格在玻璃隔断墙上的Jelly的剪影上,并随着剪影缓慢平移动直到Jelly亮相。

然后又是两个机位的大全景的快切镜头用于描叙舞池人群的反映。

随后就是镜头平推至两个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

镜头的频繁交替,对Jelly和1900两个人物远景、中景、近景反复描叙。

接着顺Jelly的目光向吧台方向平移(摇镜头)化入至酒杯的特写并化出酒杯以外的所有物体包括Jelly。

当观众的目光全部注意到酒杯的时候,酒杯出现的价值已经被从新定义。

酒杯被Jelly端起,一饮而尽后又被重重的扣在了吧台上,仿佛是他发起进攻的号角!由次剧情转入“决斗”的高潮。

又如,“钢琴决斗”前Jelly与1900的对话一场中由Jelly面部表情一直把镜头推到一颗牙齿上的镶金上(推镜头)。

两次香烟的特写、Jelly在听到1900弹奏“平安夜”时表情的特写(拉镜头)等等。

声音配乐:
影片的配乐出自现意大利最有名气的音乐大师颜尼欧•莫里克奈之手,他的旋律由于乐思宽广、质朴流畅、极富歌唱性而具有在一瞬间渗透人心灵的强大感染力,包括《天堂电影院》,《洛丽塔》,《索多玛的120天》,都是来自这位大师的作品。

《海上钢琴师》被誉为是最不容错过的电影原声带之一。

音乐在整部影片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影片的灵魂所在。

莫里康内的音乐与托尔纳托雷的画面之间结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绝妙感人的境地。

在此仅就片段“钢琴决斗”的前段和结尾试分析环境音乐对情节的渲染。

在本段的开始Jelly的影子出现在画面中,伴随着是一段低调、沉闷、压抑的音乐,随着他的正式亮像更为低沉的大提琴声也随之渐入。

整个过程没有台词,其间只有一个威士忌倒入酒杯的声音似乎想打破压抑的沉闷,但随即又被淹没。

直到空酒杯被重重的扣在吧台上,才结束这段压抑而富有张力的音乐。

在此段的结尾部分,1900演奏完那曲极富技巧的音乐,震惊全场后长达10几秒的无声运用更是精彩
绝伦。

配合着全场目瞪口呆的画面,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了一个兴奋的顶峰。

在此刻我想再也没有比无声更适合表达此时感情的声音了。

美术用光
前面说过导演似乎比较钟情于在影片中贯穿一种比较含蓄甚至是有点悲剧色彩的格调,体现在美术用光上就使得整部电影的画面很少出现明快的色调。

在“钢琴决斗”一段中,从人群进入舞台开始色调由冷色调转入暖色调并贯穿整个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场景中两个主角Jelly和1900都身穿白色礼服。

在整个环境中穿白色礼服的人物非常多,导演在光线的把握上明显使两人突出于所有人之外。

并且在本段的结尾处Jelly被打败后默默离开的时候采用的侧光,使之没入大片的黑暗之中,用来渲染人物的内心情绪。

《海上钢琴师》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几乎将电影画面、台词与音乐结合到完美无缺的地步。

对于这样的电影或许做任何的解构分析都将破坏它原本诠释的意境,而对于这样的导演,或许也只能高山仰止。

只有自己亲自去体味才能品出其中三味道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