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15小说阅读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鱼骨迟子建他们说这条江在几十年前是用麻绳捕鱼的。
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陶醉的光辉。
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冬天就谈论起关于这条江的故事。
风雪像铠甲一样包围了镇子的时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望大地,都给人一种白茫茫的感觉。
而逼人的寒冷也像瘟疫一样弥漫了整个小镇。
也记不得是哪一天了,总之是有那么一天,漠那小镇最敏感的女人旗旗大婶忽然向全镇的人宣告了一条重要的消息:镇长成山家门前晃着一堆鱼骨。
其中有一根鱼脊骨像大拇指那般粗。
它们是鲜鱼的鱼骨,鱼骨上缠着带着红色腥味的血丝。
于是,镇子上男女老少就像去赶着看一场露天电影似的,纷纷走出自家的门院,带着惊喜和疑惑去看那一堆鱼骨。
那真的是一堆鱼骨,旗旗大婶没有说错。
它们很生动地躺在一片白雪地上,极北的太阳很冷清地照出它们象牙般的肤色。
“嗬呀,这么漂亮的鱼骨,一定是条二三十斤的大鱼!”旗旗大婶在人群中感慨着,然后把目光投在我的身上说,“外乡人,你没有见过这样的鱼骨吧?”“这么粗的我见过,但这么漂亮的没见过。
”“是啊,这条江开了怀了!”有人跟着说。
这条江在几十年前,可以很随意地用麻绳系起一张网,撒在江中,然后鱼就像爬满了篱笆的葫芦似的钻了一网。
起网时鱼尾翻卷,鳞光闪烁,那真是让人百思不厌的美好时光。
可是几十年后,江水不似往昔那般喧嚣,它平静而沉稳,就像个行将入土的人。
而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漫漫长冬的时刻,就热切地思恋起她的过去。
人们议论了一番,兴致就蓬勃起来了。
大家纷纷回家,准备着捕鱼的工具。
旗旗大婶很慷慨地把那块最精彩的鱼骨送给我了。
傍晚,天气骤然冷起来。
白蒙蒙的江面上弥漫着无边的寒气。
旗旗大婶凿好了第一口冰眼,将一张大网甩进江底。
平素寂静的江面霎时活跃起来了。
远远近近的都是人影。
近处的人影像被风摇摆的黑橡树,而远处的人影则模模糊糊,像夜空中的云彩。
一个小时过去后,旗旗大婶打算起第一片网了。
人教版中考 语文配套练习册小说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小说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把灯光调亮张抗抗“关店吧!”卢娜下了决心。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
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
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
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
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
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
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
她自嘲地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
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
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
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
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
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
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发光。
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
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品质〔英〕高尔斯华绥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
……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他本人就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
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虚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要等到跟他们订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
他接受了我的定货,但没拿皮革给我看;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
他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
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
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惟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15讲小说阅读课件(含14年中考真题)

名题强化
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 不是。
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 看心灵中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 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装 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 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啧 啧赞颂,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 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知识拓展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情产生的社会原因 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 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 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是社会 环境。 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发掘社会历史内涵。 社会环境主要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 种社会力量,是代表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透过这些人物的言行, 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作家总是通过具体的人物体现某种社 会势力或观念,分析时必须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行来认识其社会历史内涵。
第十五讲 小说阅读
经典回放
(2014·丽水)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爬树的男孩
尼古拉斯·保罗(英国)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时 光。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 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看到了什么?”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拉瓦不想回答, 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 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知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三年了, 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 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小说阅读》专题考点精讲精练

• 7 九下 CP82 《变色龙》
• 把笔触集中在一件事上,围绕着狗咬人的事件 ,从发生、发展、高潮到结局,从头到尾记述 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 8 九下CP95《溜索》
与一般的小说不同,作者说自己写的是笔记小说,继 承的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寥寥几笔,形神 毕现。小说的情节也极为平淡,没有尖锐激烈的矛 盾冲突,也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故事发生地点在 怒江边的悬崖峻谷,中心事件就是马帮的一次溜索 经历。
• 4 九上《智取生辰纲》 SP117
小说围绕着生辰钢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 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这篇小说存在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是杨志押运 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 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明、暗双线交织点 在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两条线索交织展 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 为人物性格塑造和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小说的阅读理解》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小说的阅读理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地学习,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与分析;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2.自主、合作、探究,掌握一些记叙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3.学习文中姑娘掌控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意志坚定的品质,增强中考必胜的信心。
教学重点:概括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以学生跑800米的生活实际体验导入新课,然后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学阅读《匀速奔跑》一文,结合“方法指导”,完成“题型演练”的1-3题。
匀速奔跑①我家附近有一所大学,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学生在那里跑步。
②一天下午,下班后我按照惯例驱车来到了学校体育场。
这会儿,体育场上的人已有不少。
我换上运动装,戴好耳机,听着富有激情的音乐,简单的做了几组热身运动之后便开始沿着1跑道跑了起来。
内心随之变得热血澎湃,感觉自己轻轻松松就能拿下一个马拉松。
可是,当我跑到第二圈的时候我就开始喘了,脚步也随之慢了下来。
很明显,因为我又胖了,我才变得比以前更容易透支。
③此时,一个身穿玫红色紧身背心和黑色运动裤的姑娘从我身边擦肩而过,速度不快但跑得明显很有节奏。
我心想,自己怎么也不能让个姑娘把自己给超了,于是心一横,我紧赶了几步向前冲刺了50米,很轻松的把姑娘落在了后面。
④可我有限的体力维持不了快速奔跑,慢慢的,我紧赶的步伐又缓了下来,一边双手掐腰喘着粗气,一边半走半跑挪着步子。
正当我决定停下来慢走一圈时,红衣姑娘又一次从我身边跑了过去,还是那个速度和节奏。
⑤“超就超吧,哥先走一走,缓一缓,等下体力恢复了再赶上你……”我心里不屑的盘算着。
⑥接下来我开始一边走一边观察着跑道上三三两两的人群,他们有的在一边慢走一边交谈,有的时而奔跑时而停下,有的跑得大汗淋漓,有的跑的漫不经心。
⑦跑步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把你的体力、耐力和速度暴露无遗,并将你的性格从你跑步的姿势和神态上展露给别人。
约摸走了两分钟,我觉得自己喘的不再那么痛苦,体力貌似又恢复了一些,决定继续跑。
人教版中考 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珠光宝气聂鑫森北阙云从公家的文物商店退休十年了。
只可惜老伴五年前过世。
而儿子早去了太平洋彼岸,找了个洋媳妇,他的日子自然过得有些落寞。
他试着去美国探过亲。
可听不懂洋话,看不懂电视,真比坐牢还难受。
他赶忙回到了这座江南的古城。
儿子儿媳很通情达理。
劝他就地解决找个老伴。
北阙云动心思了。
半夜里醒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到底不是个办法,是该找个伴了。
他开始注意起周围的动向,很快就发现他住的这个社区,每天清早都有不少老头老太太在锻炼身体。
他马上到街市去置办了各种设备,接着,就一头扎进这些团体,有滋有味地练起来。
还没等到北阙云的枪口找到准确的目标,却有目标撞到他的枪口上来了。
那天早晨,练完了太极剑,他正坐在一个石椅上休憩,蓦地旁边扬起一阵风,一个老太太坐在身边了。
说是老太太,却并不显老,脸很白。
露出一截光滑的手臂,像玉一样。
还没等他说话,老太太朝他稠稠地一笑,说:“对不起,我坐一下。
”北阙云说:“不要紧,你坐。
你好像不住在这个社区?”“嗯啦!”声音很好听,有一点媚。
答话的时候,老太太转过了脸,身子再慢慢转过来,穿的居然是浅黑低领T恤衫。
北阙云的心,怦怦地跳起来。
“我叫西门珠。
你呢?”“北阙云。
从前在文物商店做事,早退休了。
”“我知道。
“你怎么知道呢?”“我怎么知道呢?我也不知道。
”北阙云觉得她很调皮,很有趣。
他想找个什么话题和老太太聊一聊,但一时竟找不到。
突然,他看见老太太脖子上戴的一串珍珠了,每颗都很圆,珠色因受潮而发黄,但最下面的那颗珠子很大,估计有一钱来重。
他马上断定,这串珠子是野生的东珠,且是老珠,只可能是有身份的人家流传下来的。
重到一钱的大东珠,价钱恐怕在几十万元以上了,但这颗大东珠值不了这个价。
北阙云有好话题了,他说:“西门珠,你这串珍珠不错,只可惜不会养护,都发黄了,那颗大珠子里都有胎柳了。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及答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及答案一、确定文章类型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旨在通过分析和评价,加深读者对小说阅读的理解和掌握。
二、梳理思路1、引入小说阅读的重要性2、分析中考语文小说阅读的考点3、探讨小说阅读的解题技巧4、举例子说明小说阅读在考试中的应用5、总结小说阅读对于中考语文的重要性三、展开论述1、引入小说阅读的重要性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小说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历史背景、人文风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在中考语文中,小说阅读也是必考内容之一,因此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2、分析中考语文小说阅读的考点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主要考察学生的以下能力:(1)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包括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
(2)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行为以及情节的作用。
(3)判断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要求,对小说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判断。
(4)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小说中涉及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解释和阐述。
3、探讨小说阅读的解题技巧(1)了解背景: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背景等相关信息,有助于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题。
(2)注重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关键,要关注人物的性格、行为以及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
(3)注意情节:情节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关注情节的发展、转折和高潮部分。
(4)理解主题:理解小说的主题,有助于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4、举例子说明小说阅读在考试中的应用以某年中考语文小说阅读题为例,题目为《夜晚的实验》,要求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通过对于小说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判断和分析。
5、总结小说阅读对于中考语文的重要性小说阅读是中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说阅读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例题
【例1】 (2010·浙江湖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包花生 陈亦权
①海啸袭击了这座贫穷的海滨小镇,无数大树和房子被摧毁, 包括小镇上唯一的学校——艾莱特小学。艾莱特是这所小学的校 名,同时也是个人名,他是城里的一位富翁。
②以前,小镇没有自己的学校,孩子们都要走到五里路以外 的另一座小镇上去读书。后来,镇长想在自己的镇上建一所学校, 就四处奔走,最后在艾莱特富翁那里得到了筹建资金。学校建成 后,为表示感谢,镇长把富翁的名字定为小学的校名。但一场海 啸把这所学校完全摧毁了!
2.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 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 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 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 据情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 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 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第二篇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文学类作品阅读
第一节 小说阅读
真题体验
(2011·江苏南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雪地烤红薯 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 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 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2.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 说明。(4分)
[答案] (4分)在生活上关爱儿子,如白送并多给长脖子少年 几个烤红薯,是想让儿子吃上烤红薯;在精神上尊重、宽容儿 子,如顾及儿子的自尊,没有与儿子相认。(每点2分,意对即 可)
[解析] 考查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分析、概括能力。注意 题干中“哪些”这个词,说明不单是一个方面,文学作品是借 助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主题的,要抽象概括。第二问要求举例说 明,也对解答第一问起到了辅助作用。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形象,把握其思想和性格特点 中考中涉及到的小说或片段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 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段,“闪现”人物性格、心理、 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运用 特写,显示人物的微部、使其充分“曝光”,给读者留下一个 鲜明突出的印象,于细微处见精神。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 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 丝变化,或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 的一次小小撞击。当我们把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时,环 境与情节就成为赏析人物形象的依据。
5.第⑨段“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中的 “微涩”和“甘甜”意蕴丰富,请揣摩并写出平头少年的内心 活动。(3分) 平头少年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分)示例:我为什么不去跟爸爸打个招呼呢?这哪里 是一只烤红薯啊,这分明是爸爸一片沉甸甸的心意啊。(意对即 可)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第④段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中“笑”字,反映了儿子 对烤红薯的不屑一顾。 B.第⑤段男人“眼睛盯住校门”中“盯”字,表现他盼着有 人来买红薯,更盼见到儿子。 C.第⑥段平头少年“拽了拽”长脖子少年的胳膊,是不想让 长脖子少年走近男人。 D.第⑦段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可见男人对这 些孩子关爱有加,很大方。
[解析] 本题是对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欣赏的考查,难度中 等。结合⑨⑩两段内容,注意“微涩”和“甘甜”两个词语, 从两个角度答出平头少年的心理活动。如果不扣住文章内容, 妄自揣度,答题会偏离文章暗示的方向。造成扣分现象。
考点涵析
1.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 2.感悟小说的人物形象。 3.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4.拓展小说情节。 5.归纳小说主旨。 6.分析环境描写。
②(A)天空中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 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 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 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的一声,
记叙的要素 1.记叙的“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而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为记叙的情节。 2.记叙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 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 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 等。 3.记叙的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 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 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记叙顺序考查重点一般为倒叙与穿 叙。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前,
③镇长为此成天愁眉紧锁,他想再次去外面寻求帮助。
④几天之后,他敲响了艾莱特富翁的家门。“艾莱特先生, 学校被海啸摧毁了,我希望能再次得到您的帮助!”镇长说。 “我已经帮助过你们一次了,为什么我要再次帮助你们?”艾莱 特说完,转身就往里走。镇长只好无奈地离开,这时艾莱特叫住 了他:“你们一定缺少食物,我给你一包花生吧!”说完他把一 包花生递到了镇长手上。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 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 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 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 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 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 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 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 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 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 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 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 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
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 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 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 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 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 问道:“烤红薯白送?”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 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 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 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
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在 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 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 涩与甘甜。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理解。做题 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题、人物性格去理 解。文中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这句话表现 了“男人对这些孩子关爱有加”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是 表现了对儿子的爱。“很大方”也不符合男人的处境,“大 方”体现的是对儿子的爱。所以D项不恰当。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⑪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手忙脚乱 烤 红薯→打起精神称红薯→高声吆喝送 红理解把握和概括归纳的能力,难度 较低。根据细节以及其他两处“称”“吃”的提示作用,很容易 找出两个动词来。
1.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 的社会原因。
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 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 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 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
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 出几个因素。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 史内涵。
其目的是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 叙述时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是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 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其目的是对主要情节作必 要的铺垫和说明,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插叙的作用 是“交代来龙去脉”和“铺垫照应”。
4.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⑤镇长回到镇上。孩子们见到他,纷纷站起身来问:“艾莱 特先生答应帮助我们了吗?”“非常抱歉,艾莱特先生只给我们 这包花生,就这么一些,我只能分给每人几颗。”校长带着愧意 说。孩子们看着镇长手中的花生,纷纷沮丧地低下了头。“不过, 如果把这些花生种到地里去,不就可以长出许多花生吗?” 镇长说。“太好了!我们的学校废墟旁边就有一块空地,就把这 些花生种到那儿去吧!”孩子纷纷应和着说。说干就干,镇长立 刻和孩子老师们一起动手,给那块空地锄了草翻了土,把花生种
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 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 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 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 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 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 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 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 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