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盲蝽蟓的形态与为害状识别方法

合集下载

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近年来,抗虫棉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而目前的抗虫棉不同于“无虫棉”,只对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具有一定抗性,棉田中的盲蝽蟓、红蜘蛛、棉蚜等仍需要及时防治。

目前,在沿江棉区,盲蝽蟓已经上升为主要害虫之一,造成较重危害,应注意加强防治。

1、棉花盲蝽蟓的种类和形态特征棉盲椿蟓包括绿盲蝽、中黑盲蝽等种类,常混合发生,为长圆形中小型昆虫,有卵、若虫与成虫三种虫态。

卵为长茄形,在棉花上卵生于叶片的主脉、大叶的边缘、叶柄和青铃表皮下。

我地发生以绿盲蝽为主,以成虫、若虫危害,活动性强。

绿盲蝽成虫:体长5mm左右,绿色,触角比身体短,前胸背板上有黑色小刻点,前翅绿色,膜质部暗灰色。

卵:长约1mm,长瓶状,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无附属物。

若虫:初孵时全体绿色,复眼红色,5龄若虫体鲜绿色,眼灰色,身上有许多黑色细毛,翅尖端蓝色,达腹部第4节,腺囊口为一黑色横纹。

2、危害特点危害时间长,棉花幼苗到结铃长达6个月时间,以蕾花期危害最重,成虫、若虫刺吸棉株汁液,被危害的棉花嫩叶伸展后,出现许多破洞,叶片破烂俗称“破叶疯”,嫩尖危害可形成无头棉、多头棉、扫帚棉。

蕾花、棉铃被害后显出黑褐包斑点,造成蕾、铃大量脱落。

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1与大气湿度及降雨量有很大的相关性在阴雨天多、降雨量大的年份,有利于它的发生和发展。

越冬卵在空气相对湿度60%以上时大量孵化,如3~4月份天气干旱就会抑制越冬卵的乳化;6~8月份降雨偏多,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的累积时间比较长,且气温较低,即25~30℃时,有利其大量繁殖为害。

3.2与棉株含氮量的关系棉盲蝽的为害与杆株含氮量明显相关,嫩叶含氮量(干重)5%,盲蝽为害76%,老叶含氮3%不受害。

幼铃、幼蕾含氮分别是4.3%、4.1%,受害重,大铃含氮2%,不受害。

所以,棉花生长茂盛,蕾花较多时棉田发生较重。

3.3与棉田周围环境的关系一般靠近越冬寄主和早春系列寄主的棉田,盲蝽蟓发生早而重。

棉花盲椿象的防治

棉花盲椿象的防治

防治工作展望
01
综合防治
未来棉花盲椿象的防治将更加注重综合防治措施的运用,包括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更好
的防治效果。
02
抗药性治理
随着盲椿象抗药性的增强,未来将更加注重抗药性治理工作,开展抗药
性监测和风险评估,研发新型农药和施药技术,以克服盲椿象的抗药性

深入研究盲椿象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规律,为制定科 学合理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研发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 频率,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THANKS
感谢观看
棉花盲椿象的危害症状
叶片卷曲
棉花盲椿象的幼虫会钻入 棉株的嫩叶或花蕾中,导 致叶片卷曲、脱落或花蕾 不能正常发育。
植株矮小
受到棉花盲椿象侵害的棉 株生长缓慢,植株矮小, 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落花落果
由于棉花盲椿象的侵害, 棉花的开花和结果受到阻 碍,导致落花落果现象严 重。
04
棉花盲椿象的防治技术
问题。
03
绿色防控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未来棉花盲椿象的防治将更加注重绿色
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
防治等措施,能够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棉花盲椿象防治的未来研究方向
加强盲椿象抗药性机制的研究,寻找有效的抗药性治理 方法,延长农药使用寿命。
加强棉花盲椿象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预测预报的 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支持
繁殖方式
以卵或若虫越冬,每年发生3-4代,每代成虫在棉株上产 卵10-20粒。
棉花盲椿象的分布与危害
分布范围

棉田发生的盲蝽有几种?如何区别?

棉田发生的盲蝽有几种?如何区别?

棉田发生的盲蝽有几种?如何区别?棉田发生的盲蝽有几种?如何区别?棉盲蝽是危害棉花盲蝽的总称。

在黄河流域棉区常见的盲蝽有三点盲蝽、绿盲蝽、黑纹盲蝽、苜蓿盲蝽。

棉盲蝽除危害棉花外,还可危害豆类、豆科牧草、麻、蔬菜、果树、玉米及多种树木和杂草。

棉花嫩叶被害后,随着叶片长大而形成破叶。

受害的顶芽和边心常变黑枯死。

蕾、花、铃受害显出黑褐色斑点,造成蕾铃大量脱落。

(1)三点盲蝽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体长7.0毫米,体色暗黄色带黑褐色斑纹,被覆黄毛。

前胸背板后缘有1黑色横纹,前缘有两个黑斑。

中胸小盾板与前翅的2个楔区淡黄色,形成3个斑点。

触角黄褐色,约与体长相等,第二节顶端黑色。

足赭黄色,胫节刺着生处无黑色斑点。

②卵。

长约l.2毫米,淡黄色,口袋形。

卵盖上的一端有白色丝状附属物,卵盖中央有两块小突起。

③若虫。

体黄绿色,密被黑色细毛。

翅芽末端黑色,达腹部第四节。

触角第二、三、四节基部淡黄色;余为红色。

足淡青色,有红色斑点,胫节刺着生处无黑色斑点。

(2)绿盲蝽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体长约5毫米,绿色,具细毛。

前胸背板深绿色,有细点刻。

前翅革质部分绿色,膜质部分暗灰色。

腿节膨大,胫节有刺,跗节的端节最长。

②卵。

长约1毫米,端部钝圆,中部弯曲,颈部较细。

卵盖黄白色,中央凹陷,前后端隆起,无附属物。

③若虫。

初孵短而粗,取食后呈绿色或黄绿色。

5龄若虫体色为鲜绿色,被有黑色细毛。

复眼红色,5龄时变为灰绿色。

触角淡黄色。

足淡绿色,跗节末端与爪黑褐色,翅芽末端黑色。

腺囊口为一黑色横纹;(3)黑纹盲蝽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体长7毫米,褐色,圆点,体背中央灰黑色。

前胸背板中央有2个黑色②卵;白色,卵盖狭而平,有杆形附着物。

③若虫。

深绿色,有黑色刺毛,头褐色,腹部中央色浅;(4)—苜蓿盲蝽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体形较大,长7.5毫米,黄褐色。

前胸背板后缘有两个黑色圆点,中胸小盾片中央有一个“M”形纹,灰黑色。

前翅膜质部分半透明,黑褐色。

②卵。

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由于棉农对棉盲蝽及其危害缺乏认识,而且越是水肥条件好生长茂密的棉田发生越重,所以棉盲蝽已成为当前棉花生产中最危险的害虫。

一、为害症状棉盲蝽以成虫、若虫的刺吸式口器刺入棉株嫩头、嫩叶、花蕾、幼铃,吸收棉组织汁液,受害棉苗顶芽变黑干枯,主茎停止生长,形成丛生的不定芽及多头棉。

一般5月中下旬时,见到心叶带有黑点就能找到虫子,心叶继续生长,叶面皱缩,形成残缺畸形。

7月中旬至8月,阴雨天或浇水后,嫩茎、嫩尖最易受害。

幼蕾受害后,变弱干枯脱落,易形成空枝,叶枝丛生,利于害虫繁殖,造成大幅度减产。

二、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合理密植,及时打顶,防止棉花徒长,除尽棉田及地边杂草以减轻其发生程度;
(2)早检查、勤检查,做到及时发现早防治,可结合防治蚜虫兼治棉盲蝽;
(3)由于成虫具有迁飞性,成方连片的棉田及棉花比较集中的
地方,应尽量在害虫发生初期集中喷药以确保防治效果;
(4)药剂防治可于6月中旬、7月中旬棉盲蝽发生盛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10%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

由于成虫善飞,每次喷药后都有残虫,应连续多次喷药,生长快密度大的棉田和雨水多的年份更要注意管理,加强防治,每5~7天用药1次,连续防治3~4次。

注意在清晨或傍晚用药,喷药时靠近地边杂草及灌木也要喷到。

如采用喷药与田间熏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效果更好。

盲蝽蟓简介及防治手段

盲蝽蟓简介及防治手段

盲蝽蟓
棉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主要为害棉花和豆类、玉米等作物,喜在荫蔽、湿度高的棉田内活动,有趋向正在开花植物的习性,白天隐蔽,清晨和傍晚外出活动,阴雨天整天出来活动。

降雨量大、田间湿度高有利于棉盲蝽发生;早播,现蕾早,现蕾多,现蕾时间长,生长旺盛的棉田为害重。

近年来,由于抗虫棉的推广普及,棉铃虫在棉花上已不是重点害虫,棉盲蝽逐步上升为棉花的主要害虫,棉花整个生育期都可被害,幼苗被害后不定芽丛生而成多头棉;顶芽被刺,展开后为破叶,称“破叶疯”,幼蕾被害后,由黄变黑,2—3天脱落;大蕾受害,呈现黑斑,苞叶张开,花不能正常开放,顶心或旁心受害,枝叶丛生疯长,称“扫帚苗”。

据植保站调查,各乡镇棉花被害株率一般10—20%,严重田块30%以上,已到防治棉盲蝽的关键时间,望各地加强防治。

防治方法:在用药上注意选用内吸型杀虫剂,(如采甲蝽、克铃蝽)药液一定要喷到棉花叶正反两面,特别是被害棉株叶面、茎杆上下及地面周围裂缝都要喷施药液。

防治时间以下午5-7时最佳,防治药品要轮换使用傍晚或清晨用50%乙酰甲胺磷60克/亩或⒉5%功夫菊脂30克/亩对水45公斤叶面喷雾,或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近年来,棉铃虫由主要害虫下降为次要害虫,而盲蝽象由次要害虫上升成为主要害虫,同时在棉区造成了较重的危害。

本文针对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提出了盲蝽象防治新技术,供大家参考。

1、盲蝽象的形态识别1.1优势种类聊城市棉田盲蝽象以绿盲蝽与中黑盲蝽为优势种类。

苜蓿盲蝽与三点盲蝽也有发生[2]。

1.2成虫识别绿盲蝽:全体绿色。

中黑盲蝽:停歇时在背上有1条黑色纵带。

苜蓿盲蝽:黄褐色,前胸背板前方有2个明显的黑斑。

三点盲蝽:中胸小盾片与前翅2个楔片形成3个黄绿(或白)色三角形斑。

1.3若虫龄期识别棉田盲蝽象若虫分5龄,主要通过翅芽分龄。

2龄若虫翅芽极微小;3龄若虫翅芽生长,末端达到腹部第1节中部;4龄若虫翅芽为绿色,末端长至腹部第3节;5龄若虫中胸翅芽末端达到腹部第5节。

绿盲蝽若虫全体绿色,体型呈洋梨型,触角比体短。

中黑盲蝽若虫的触角较体长,基部2节为淡褐色,端2节为深红色,足部红色;腿节及胫节部位生黑色小疏点;跗节端节呈黑色。

苜蓿盲蝽若虫为深绿色,布黑色刚毛,着生于毛基片上,故为绿色而杂有黑点。

三点盲蝽若虫的触角为黑褐色,第2~4节基部均为黄白色。

2、危害部位及症状2.1顶尖若棉苗真叶初现时盲蝽象为害生长点基部,则受害部位全部变黑焦枯,只留2片肥厚子叶,被称为“公棉花”或“无头苗”;如为害真叶幼嫩部分,则致使主茎端部枯死,并于棉株基部出现不定芽,形成“破头疯”棉花。

2.2叶片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棉株嫩叶受害后,首先出现小黑点,随着叶片生长,被害部位的小孔变成不规则的孔洞,称为“破叶疯”。

2.3棉蕾盲蝽象在植株现蕾后大肆为害,导致幼蕾脱落、棉铃稀少,成为“扫帚苗”(整株形状类似扫帚菜)。

小棉蕾受害后,首先在被害处出现黑色小斑点,2~3d全蕾灰黑色,干枯脱落。

受害脱落的幼蕾基部向外突出而呈凹凸不平或小瘤状,为黑色、落痕很小;而自然脱落的落痕大、凹陷且色浅。

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棉花盲椿象危害等级识别

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棉花盲椿象危害等级识别

第31卷第1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1 No.1 204 2015年1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an. 2015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棉花盲椿象危害等级识别翟治芬1,徐哲1,周新群1,王丽丽1,张建华※2(1.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125;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要:针对自然条件下棉花盲椿象危害区域提取和危害等级识别难的问题,提出了棉花盲椿象危害等级自动识别方法。

该方法以自然条件下采集的不同盲椿象危害等级棉叶图像为对象,利用最大类间方差阈值分割和多颜色分量组合方法进行作物与土壤分离和病斑分割,并利用分水岭分割方法对粘连棉叶进行分离并提取盲椿象危害棉叶区域,提取图像的颜色、纹理和形状特征,结合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依据划分的棉花盲椿象危害等级标准,对盲椿象危害等级进行识别。

不同盲椿象危害等级识别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平均识别正确率达90.0%,通过比较试验表明,该模型在识别精度比BP神经网络高2.5%,运行速度比支持向量机高11.7%,可较好的对棉花盲椿象危害等级进行识别,可为棉花盲椿象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棉花;分类;模型;盲椿象;危害等级识别;朴素贝叶斯分类器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5.01.028中图分类号:S435.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5)-01-0204-08翟治芬,徐 哲,周新群,等. 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棉花盲椿象危害等级识别[J].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204-211.Zhai Zhifen, Xu Zhe, Zhou Xinqun, et al. Recognition of hazard grade for cotton blind stinkbug based on Naive Bayesian classifier[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5, 31(1): 204-21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 引 言棉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纺织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转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棉花(简称BT棉花)在全国范围大面积种植,次要害虫盲椿象上升为棉花的主要害虫,近年来盲椿象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呈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棉花的生长,进而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1-3]。

棉盲蝽的识别与防治

棉盲蝽的识别与防治

棉盲蝽的识别与防治摘要将常见的几种棉盲蝽(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进行了识别,并总结了其防治技术。

关键词棉盲蝽识别防治文献标识码 A棉盲蝽是为害棉花的多种盲蝽的总称,属半翅目盲蝽科,是我国棉花主要害虫之一,全国各棉区都有分布。

一般为害较重地区,棉花的损失达20%~30%,个别严重地区,经常遭到毁灭性的为害,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

人们往往对棉盲蝽认识不清,有时把缘蝽、花蝽、长蝽等科的虫子都算作盲蝽,也有人把为害不严重的或吃蚜虫的盲蝽也算在内;对盲蝽的若虫更是不易分清,特别是卵,一般都不易找到,更无法识别。

为此,笔者将常见的几种棉盲蝽进行了识别,并总结了其防治技术。

1为害症状棉盲蝽通常以刺吸式口器插入棉株的嫩头、嫩叶、花蕾和幼铃等部位,吸食汁液并分泌毒素使棉株组织坏死或促使畸形生长。

棉苗在子叶期,生长点被害则变黑干枯而不再生长;真叶期顶心受害后,呈现黄褐色至黑色,最后干枯落叶,只留下2片肥厚的子叶,中后期结铃又小又少,这样的棉花通常被称为“公棉花”;稍大棉苗的嫩头被害时,主茎便停止生长,旁芽又长出乱杈,俗称“破头疯”。

嫩叶被棉盲蝽为害后,最初出现黑色的小点,被刺破的地方细胞坏死,然后随着嫩叶的生长,黑点处出现不规则的破缝和孔洞,俗称“破叶疯”。

幼蕾和幼铃被害,起先出现小黑点,然后干枯脱落;大蕾和20d左右的青铃被棉盲蝽为害后,经常形成黑点或黑斑,生长畸形,严重的也会脱落。

2种类识别颖上县新集镇主要有以下3种棉盲蝽(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2.1绿盲蝽2.1.1形态特征。

成虫(图1)体长为5~5.5mm,宽2.5mm,黄绿色,全身覆有细毛,触角比身体短,前胸背板上有许多黑色的小刻点,前翅绿色,膜质部分半透明,暗灰色。

卵长约1mm,形状很像长茄子,上端有乳白色的卵盖,中央凹陷,两端突起。

若虫刚孵出时为透明的乳白色,吃食后慢慢呈浅绿色。

5龄的若虫身体为鲜绿色,触角淡黄色,末端的颜色稍深。

翅尖达腹部的第5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态识别
优势种类
绿盲蝽 中黑盲蝽 苜蓿盲蝽 三点盲蝽
绿 盲 蝽:全体绿色。 中黑盲蝽:停歇时在背上形成一条黑色纵带。 苜蓿盲蝽:黄褐色,前胸背板前方有两个明显的黑斑。 三点盲蝽:中胸小盾片与前翅2个楔片呈3个黄绿(或白)色的三角形斑。
形态识别
绿盲蝽成虫
形态识别
中黑盲蝽成虫
形态识别
苜蓿盲蝽成虫
中黑盲蝽 苜蓿盲蝽 三点盲蝽
பைடு நூலகம்绿盲蝽
绿 盲 蝽:全体绿色,洋梨型,触角比体短 中黑盲蝽: 触角比体长,基部两节淡褐色,端两节深红色。足红色。腿节 及胫节疏生黑色小点。跗节端节黑色。 苜蓿盲蝽:全体深绿色,遍布黑色刚毛,刚毛着生于黑色毛基片上,故本 种若虫特点为绿色而杂有明显黑点。 三点盲蝽:触角黑褐色,第二节近基部、第三、四节基部均黄白色。
棉花盲蝽蟓的形态与为害状识别方法
陆宴辉,吴孔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优势种类
长江、黄河流域以绿盲蝽与中黑盲蝽为优势种,苜蓿盲蝽与三点盲蝽有一 定发生 ;西部内陆棉区以牧草盲蝽为主,苜蓿盲蝽次之。 后丽盲蝽属 绿 盲 蝽 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 苜蓿盲蝽属 中黑盲蝽 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 三点盲蝽 Adelphocoris fasciaticollis (Goeze) 苜蓿盲蝽 Adelphocoris lineolatus (Reuter) 草盲蝽属 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
为害状识别
不同器官为害状
4 花受害 花瓣初现时,如花瓣顶部遭盲蝽蟓为害,则花冠呈现黑色斑 点,并因细胞受刺激发生局部增殖现象,表现卷曲变厚,使花瓣不能正 常开放。花瓣开放后,如花瓣中部或下部遭害,则呈现暗黑色的小黑点 片,严重时,黑片满布。雌雄蕊、花药、柱头受害后,即变黑或雄蕊脱 落,只剩黑色的花药,严重时,全部变黑,只剩柱头。 5 铃受害 幼铃遭害后,常黑点密集,一般黑点达铃面积1/5时,幼铃即行 脱落或变黑僵,吐絮不正常。中型铃遭害后,受害处周围常有胶状物流 出,局部僵硬,脱落很少。大型铃遭害后,铃壳上有点片状黑斑,均不 脱落。
详细内容可参考:
《棉花盲椿象及其防治》 陆宴辉、吴孔明 著 金盾出版社(2008)
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100193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棉花害虫研究组 陆宴辉 yhlu@ 吴孔明 kmwu@
形态识别
盲蝽若虫
绿盲蝽
中黑盲蝽
苜蓿盲蝽
三点盲蝽
形态识别
绿盲蝽若虫
形态识别
中黑盲蝽若虫
形态识别
三点盲蝽、苜蓿盲蝽若虫
苜蓿盲蝽
三点盲蝽
形态识别
雌雄个体
产卵器
雄 性
雌 性
形态识别
若虫龄期识别
若虫分5龄,主要可以通过翅芽进行 分龄: 二龄若虫 具极微小的翅芽。 三龄若虫 翅芽末端达于腹部第一节 中部。 四龄若虫 翅芽绿色。末端达腹部第 三节。 五龄若虫 中胸翅芽末端达腹部第五 节。
为害状识别
为害状种类
嫩 叶 叶 片
生 长 点
小 蕾
大 蕾

小 铃
中 铃
大 铃
为害状识别
不同器官为害状
1 顶尖受害 棉苗真叶初现时,如生长点基部全部遭受盲蝽蟓为害,受害 部分将全部变黑焦枯,不再发生新芽,只留两片肥厚的子叶,称之为“公 棉花”或“无头苗”。如真叶幼嫩部分遭盲蝽蟓为害后,端部枯死,主茎不 能发育,而自基部生出不定芽,形成乱头棉花,称之为“破头疯”。
2 叶片受害 在棉花的整个生育期嫩叶被害后,初呈现小黑点,随叶片长 大,被害状由小孔变成不规则孔洞,这一症状称为“破叶疯”。
为害状识别
不同器官为害状
3 蕾受害 棉株现蕾后,盲蝽蟓大肆为害,使幼蕾脱落,烂叶累累,棉株 疯长,侧枝丛生,棉铃稀少,形状有如“扫帚菜(地肤)”,故称之为“扫 帚苗”。当小蕾被盲蝽蟓为害后,被害处既现黑色小斑点,2~3天全蕾变 为灰黑色,干枯而脱落。凡盲蝽蟓为害而脱落的幼蕾基部落痕很小,向 外突出而呈凹凸不平或小瘤状,黑色,而自然脱落的落痕很大,凹陷, 色浅。当大蕾被盲蝽蟓为害后,除表现黑色小班点,苞叶微微向外张开 外,一般脱落很少。
形态识别
三点盲蝽成虫
形态识别
盲蝽科昆虫形态结构
形态识别
盲蝽成虫
中黑盲蝽 苜蓿盲蝽 三点盲蝽
绿盲蝽
草盲蝽属(如绿盲蝽):前胸背板前缘较宽,几乎与头等宽; 苜蓿盲蝽属(如中黑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前胸背板前缘较窄, 明显小于头宽; 两个属昆虫的成、若虫在上述特征上的差别都很明显。
形态识别
盲蝽若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