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棉田盲蝽象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棉田盲蝽象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近几 年 , 随 着 抗 虫棉 的 推 广普 及 , 其 主 要 害 虫棉 铃 虫 已 降为 次 要 害 虫 ,而 原 来 零星 发 生 的 盲蝽 象 呈 逐年 上 升 的 趋 势, 危 害不断 加重 , 影 响棉 花产 量 , 应 引起重视 。 1 生 活 习 性 及 发 生 规 律 盲蝽 象 属 半翅 目 , 盲蝽 科 , 棉 盲蝽 在 我市 一 年 发 生 3—5 代, 主 要 以 卵在 棉枝 、 苜蓿 、 果树 皮等 枯 枝 、 残 茬 或 土壤 中越 冬 。翌春 3 —4月份 , 卵 开 始孵 化 , 1 —2 代 多 生活 于 苜蓿 中 , 3—5代 为害 棉花 等其 它作 物 。5月 中下 旬侵 入棉 田 , 6月份
2 危 害特点 棉 盲 蝽 象 在 我市 主 要 种 类有 绿 盲 蝽 、 三点 盲 蝽 、 赤 须盲 蝽等 , 以绿盲 蝽危 害最 严重 。以成 、 若 虫 刺吸棉 株顶 芽 、 嫩叶、 花 蕾 及 幼 铃 上 汁液 ,幼 芽被 害 后 形成 仅 剩 两 片肥 厚 子 叶 的 “ 公棉 花” ; 叶片受 害 , 形成有大量破孔 、 皱缩不平 的“ 破 叶 疯” ; 腋芽 、 生长 点 受 害 , 造 成腋 芽 丛生 , 破 叶 累 累似 扫 帚 棉 ; 幼蕾受害, 变 成黄 褐 色 干枯 脱 落 ; 棉铃受害, 黑 点满 布 , 僵化 落铃( 受 害程 度 较 重时 ) 。棉株 受盲 蝽危 害 后 , 营养 生长 与 生
棉 花 现 蕾 ,至 7月份 达 到为 害 高峰 , 8 月 中下旬 棉 田花 蕾 渐 少, 便 迁入 蔬 菜 或其 它 寄 主上 为 害 。 盲 蝽喜 高 温 、 高 湿天 气 , 2 5 —3 o ℃的气 温 和 相 以 温度 8 0 %以上 ,适 合 其 卵孵 化 和 为

棉盲蝽类害虫的发生、防治、预测和预报

棉盲蝽类害虫的发生、防治、预测和预报

棉盲蝽绿盲蝽分布最广,南北均有分布,且具一定数量。

为害特点(1)子叶期顶芽受害,生长点变黑、干枯,形成顶枯,仅剩2片肥厚子叶,不再生长,俗称“公棉花”或“无头棉”。

(2)真叶出现后,顶芽受害枯死,不定芽丛生,形成多头棉,俗称“破头疯”。

(3)幼叶受害,被害处初为小黑点,展开后为破叶,俗称“破叶疯”。

(4)顶心和旁心受害,枝叶丛生、疯长,形成扫帚状。

(5)幼蕾受害,由黄变黑、枯落;稍大的蕾受害,苞叶张开,不久脱落;幼铃受害,出现黑褐色水渍斑,严重时僵化脱落。

中黑盲蝽 (棉金毛盲蝽)学名Adelphcoris suturalis Jakovlev常发区分布很广,为偏北方种类,北起黑龙江(裴德),西至甘肃东部、陕西、四川,南迄江西九江、湖南的中南部,东达沿海各省。

如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

主要在长江流域的江苏、上海、安徽、江西(九江)、浙江及四川(西昌)等地猖獗为害。

绿盲蝽学名Lyguslucorum Meyer—Dur.分布最广,北起黑龙江,南迄广东、广西,西至甘肃的东部、青海、四川、云南,东达沿海各省,全国各棉区都有分布。

我国江西以北,辽宁以南的辽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为猖獗区。

苜蓿盲蝽学名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广泛分布于全北区和东洋区,在国内分布很广,是偏北方种类,北起黑龙江、内蒙古,西至山西、新疆、甘肃、四川,东达河北、山东、江苏,南止于浙江、江西和湖南、湖北等省的北部。

如甘肃、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四川。

是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的重要害虫。

新疆、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为猖獗区。

三点盲蝽 (触角盲蝽、花鬓盲蝽、花须盲蝽)学名Adelphocoris taeniophoms Reuter分布于辽宁、华北、西北棉区,以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棉区。

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

如陕西、山西、辽宁、河南、河北等省发生较重。

牧草盲蝽学名Lygus pratensis Linn分布于新疆、辽宁、华北和西北棉区,东北棉区也有分布,南至湖南的边缘。

棉花盲椿象的防治办法

棉花盲椿象的防治办法

棉花盲椿象的防治办法汇报人:日期:•棉花盲椿象概述•棉花盲椿象的识别与诊断•棉花盲椿象的防治策略目录•棉花盲椿象的化学防治方法•棉花盲椿象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棉花盲椿象防治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计划制定01棉花盲椿象概述一种昆虫,属于盲椿象科,具有咀嚼式口器,以棉株汁液为食。

棉花盲椿象棉花盲椿象的成虫和若虫均可对棉株造成危害,造成棉株萎缩、黄化、脱落,甚至整株死亡。

特点定义与特点棉花盲椿象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棉花盲椿象对棉花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防治对象。

分布与危害危害分布防治棉花盲椿象可以有效地保护棉花的正常生长和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保护棉花生产棉花盲椿象的危害不仅局限于棉花生产,还会对其他农作物造成危害,防治可以保障农业生态安全。

保障农业生态安全通过防治棉花盲椿象,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防治意义02棉花盲椿象的识别与诊断幼虫体长椭圆形,头黑褐色,体黄绿色至深绿色,背面有褐色纵条纹。

卵长椭圆形,淡黄色,表面有细纹。

成虫雌虫体长10~12毫米,雄虫略小。

头、胸部黑色,复眼赤褐色。

触角丝状,前后翅等长。

前翅基部和中部有3个黄色斑纹,中间的斑纹变异较大。

形态特征识别发生规律与诊断方法棉花盲椿象每年发生2~3代,以卵在棉叶组织内越冬。

次年4月孵化,5月上旬出现成虫。

成虫产卵于棉叶背面,幼虫孵化后钻入棉株组织内,吸取汁液。

诊断方法观察棉株叶片上是否有黄褐色斑点或条纹,叶片是否卷曲、皱缩或枯萎。

若发现有上述症状,可用手轻轻触摸棉叶,若感到叶片内有虫体活动,即可诊断为棉花盲椿象危害。

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斑点或条纹,叶片卷曲、皱缩或枯萎。

叶片受害蕾铃受害种子受害蕾铃被蛀食后,轻则造成蕾铃脱落,重则造成整个植株死亡。

种子被蛀食后,影响发芽和生根。

030201危害症状识别03棉花盲椿象的防治策略选用对棉花盲椿象抗性较强的品种,减少受害风险。

棉花盲椿象的防治

棉花盲椿象的防治

防治工作展望
01
综合防治
未来棉花盲椿象的防治将更加注重综合防治措施的运用,包括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更好
的防治效果。
02
抗药性治理
随着盲椿象抗药性的增强,未来将更加注重抗药性治理工作,开展抗药
性监测和风险评估,研发新型农药和施药技术,以克服盲椿象的抗药性

深入研究盲椿象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规律,为制定科 学合理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研发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 频率,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THANKS
感谢观看
棉花盲椿象的危害症状
叶片卷曲
棉花盲椿象的幼虫会钻入 棉株的嫩叶或花蕾中,导 致叶片卷曲、脱落或花蕾 不能正常发育。
植株矮小
受到棉花盲椿象侵害的棉 株生长缓慢,植株矮小, 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落花落果
由于棉花盲椿象的侵害, 棉花的开花和结果受到阻 碍,导致落花落果现象严 重。
04
棉花盲椿象的防治技术
问题。
03
绿色防控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未来棉花盲椿象的防治将更加注重绿色
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
防治等措施,能够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棉花盲椿象防治的未来研究方向
加强盲椿象抗药性机制的研究,寻找有效的抗药性治理 方法,延长农药使用寿命。
加强棉花盲椿象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预测预报的 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支持
繁殖方式
以卵或若虫越冬,每年发生3-4代,每代成虫在棉株上产 卵10-20粒。
棉花盲椿象的分布与危害
分布范围

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由于棉农对棉盲蝽及其危害缺乏认识,而且越是水肥条件好生长茂密的棉田发生越重,所以棉盲蝽已成为当前棉花生产中最危险的害虫。

一、为害症状棉盲蝽以成虫、若虫的刺吸式口器刺入棉株嫩头、嫩叶、花蕾、幼铃,吸收棉组织汁液,受害棉苗顶芽变黑干枯,主茎停止生长,形成丛生的不定芽及多头棉。

一般5月中下旬时,见到心叶带有黑点就能找到虫子,心叶继续生长,叶面皱缩,形成残缺畸形。

7月中旬至8月,阴雨天或浇水后,嫩茎、嫩尖最易受害。

幼蕾受害后,变弱干枯脱落,易形成空枝,叶枝丛生,利于害虫繁殖,造成大幅度减产。

二、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合理密植,及时打顶,防止棉花徒长,除尽棉田及地边杂草以减轻其发生程度;
(2)早检查、勤检查,做到及时发现早防治,可结合防治蚜虫兼治棉盲蝽;
(3)由于成虫具有迁飞性,成方连片的棉田及棉花比较集中的
地方,应尽量在害虫发生初期集中喷药以确保防治效果;
(4)药剂防治可于6月中旬、7月中旬棉盲蝽发生盛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10%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

由于成虫善飞,每次喷药后都有残虫,应连续多次喷药,生长快密度大的棉田和雨水多的年份更要注意管理,加强防治,每5~7天用药1次,连续防治3~4次。

注意在清晨或傍晚用药,喷药时靠近地边杂草及灌木也要喷到。

如采用喷药与田间熏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效果更好。

如何防治棉花盲蝽象

如何防治棉花盲蝽象

如何防治棉花盲蝽象棉花盲蝽象是一类害虫,在我国主要有6种,其中绿盲蝽象分布最广,三点盲蝽象和苜蓿盲蝽象主要在北方发生。

棉花盲蝽象属小型害虫,成虫只有几毫米长;前翅一半膜质,一半革质;口器为刺吸式。

盲蝽象原本是棉花的次要害虫,过去在使用药剂防治棉铃虫的同时,控制了它的数量,近年大面积种植Bt抗虫棉,少用或不用杀虫剂使得盲蝽象逐步增加,已经上升为棉花主要害虫。

它们危害棉花的顶芽、边心、花蕾、幼铃和嫩叶,吸食棉株汁液。

从棉花幼苗一直到长出青铃,危害期长达3个月。

造成子叶期生长点变黑干枯,停止生长;真叶期顶芽枯死,不定芽丛生,形成“多头棉”;幼蕾、幼铃先变黄褐色,后干枯脱落;嫩叶展开后大量破碎,俗称“破叶疯”。

盲蝽象喜潮湿,多雨年份发生较重。

第一次灌溉时间早,大水漫灌以及植株过密,疯长,整枝不好等都有利于盲蝽象繁殖和危害。

绿盲蝽象一年可以发生3~5代。

第一代成虫和第二代若虫在棉田附近的苜蓿、苕子、蚕豆、蒿草上生活,6月上旬第二代成虫迁入棉田,正值棉花幼苗期,危害最大。

但也不能忽视中后期的防治。

防治盲蝽象首先要清除路边、地头的杂草及棉柴,减少早春越冬虫源。

其次要合理施肥,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棉花生长过旺。

及时整枝,注意摘除多头棉和细弱枝。

药剂防治要从苗期开始,全程控制。

要注意当地农业技术部门的预报,在苗期达到百株有虫4~5头,蕾期10~12头,铃期20~25头时,及时喷药。

可用药剂较多,包括80%氟虫腈(锐劲特)水分散剂每亩2克或5%丁烯氟虫腈乳油1000倍液、48%毒死蜱(乐斯苯)60~80ml/亩、40%丙溴磷乳油l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氟虫脲(卡死克)乳油每亩200克、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也可以使用菊酯类药剂。

要注意组织连片打药,选择傍晚施药,重点喷洒嫩头、边心和蕾铃。

盲蝽蟓简介及防治手段

盲蝽蟓简介及防治手段

盲蝽蟓
棉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主要为害棉花和豆类、玉米等作物,喜在荫蔽、湿度高的棉田内活动,有趋向正在开花植物的习性,白天隐蔽,清晨和傍晚外出活动,阴雨天整天出来活动。

降雨量大、田间湿度高有利于棉盲蝽发生;早播,现蕾早,现蕾多,现蕾时间长,生长旺盛的棉田为害重。

近年来,由于抗虫棉的推广普及,棉铃虫在棉花上已不是重点害虫,棉盲蝽逐步上升为棉花的主要害虫,棉花整个生育期都可被害,幼苗被害后不定芽丛生而成多头棉;顶芽被刺,展开后为破叶,称“破叶疯”,幼蕾被害后,由黄变黑,2—3天脱落;大蕾受害,呈现黑斑,苞叶张开,花不能正常开放,顶心或旁心受害,枝叶丛生疯长,称“扫帚苗”。

据植保站调查,各乡镇棉花被害株率一般10—20%,严重田块30%以上,已到防治棉盲蝽的关键时间,望各地加强防治。

防治方法:在用药上注意选用内吸型杀虫剂,(如采甲蝽、克铃蝽)药液一定要喷到棉花叶正反两面,特别是被害棉株叶面、茎杆上下及地面周围裂缝都要喷施药液。

防治时间以下午5-7时最佳,防治药品要轮换使用傍晚或清晨用50%乙酰甲胺磷60克/亩或⒉5%功夫菊脂30克/亩对水45公斤叶面喷雾,或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近年来,棉铃虫由主要害虫下降为次要害虫,而盲蝽象由次要害虫上升成为主要害虫,同时在棉区造成了较重的危害。

本文针对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提出了盲蝽象防治新技术,供大家参考。

1、盲蝽象的形态识别1.1优势种类聊城市棉田盲蝽象以绿盲蝽与中黑盲蝽为优势种类。

苜蓿盲蝽与三点盲蝽也有发生[2]。

1.2成虫识别绿盲蝽:全体绿色。

中黑盲蝽:停歇时在背上有1条黑色纵带。

苜蓿盲蝽:黄褐色,前胸背板前方有2个明显的黑斑。

三点盲蝽:中胸小盾片与前翅2个楔片形成3个黄绿(或白)色三角形斑。

1.3若虫龄期识别棉田盲蝽象若虫分5龄,主要通过翅芽分龄。

2龄若虫翅芽极微小;3龄若虫翅芽生长,末端达到腹部第1节中部;4龄若虫翅芽为绿色,末端长至腹部第3节;5龄若虫中胸翅芽末端达到腹部第5节。

绿盲蝽若虫全体绿色,体型呈洋梨型,触角比体短。

中黑盲蝽若虫的触角较体长,基部2节为淡褐色,端2节为深红色,足部红色;腿节及胫节部位生黑色小疏点;跗节端节呈黑色。

苜蓿盲蝽若虫为深绿色,布黑色刚毛,着生于毛基片上,故为绿色而杂有黑点。

三点盲蝽若虫的触角为黑褐色,第2~4节基部均为黄白色。

2、危害部位及症状2.1顶尖若棉苗真叶初现时盲蝽象为害生长点基部,则受害部位全部变黑焦枯,只留2片肥厚子叶,被称为“公棉花”或“无头苗”;如为害真叶幼嫩部分,则致使主茎端部枯死,并于棉株基部出现不定芽,形成“破头疯”棉花。

2.2叶片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棉株嫩叶受害后,首先出现小黑点,随着叶片生长,被害部位的小孔变成不规则的孔洞,称为“破叶疯”。

2.3棉蕾盲蝽象在植株现蕾后大肆为害,导致幼蕾脱落、棉铃稀少,成为“扫帚苗”(整株形状类似扫帚菜)。

小棉蕾受害后,首先在被害处出现黑色小斑点,2~3d全蕾灰黑色,干枯脱落。

受害脱落的幼蕾基部向外突出而呈凹凸不平或小瘤状,为黑色、落痕很小;而自然脱落的落痕大、凹陷且色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
治措施
近年来,抗虫棉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而目前的抗虫棉不同于“无虫棉”,只对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具有一定抗性,棉田中的盲蝽蟓、红蜘蛛、棉蚜等仍需要及时防治。

目前,在沿江棉区,盲蝽蟓已经上升为主要害虫之一,造成较重危害,应注意加强防治。

1、棉花盲蝽蟓的种类和形态特征
棉盲椿蟓包括绿盲蝽、中黑盲蝽等种类,常混合发生,为长圆形中小型昆虫,有卵、若虫与成虫三种虫态。

卵为长茄形,在棉花上卵生于叶片的主脉、大叶的边缘、叶柄和青铃表皮下。

我地发生以绿盲蝽为主,以成虫、若虫危害,活动性强。

绿盲蝽成虫:体长5mm左右,绿色,触角比身体短,前胸背板上有黑色小刻点,前翅绿色,膜质部暗灰色。

卵:长约1mm,长瓶状,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无附属物。

若虫:初孵时全体绿色,复眼红色,5龄若虫体鲜绿色,眼灰色,身上有许多黑色细毛,翅尖端蓝色,达腹部第4节,腺囊口为一黑色横纹。

2、危害特点
危害时间长,棉花幼苗到结铃长达6个月时间,以蕾花期危害最重,成虫、若虫刺吸棉株汁液,被危害的棉花嫩叶伸展后,出现许多破洞,叶片破烂俗称“破叶疯”,嫩尖危害可形成无头棉、多头棉、扫帚棉。

蕾花、棉铃被害后显出黑褐包斑点,造成蕾、铃大量脱落。

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1与大气湿度及降雨量有很大的相关性
在阴雨天多、降雨量大的年份,有利于它的发生和发展。

越冬卵在空气相对湿度60%以上时大量孵化,如3~4月份天气干旱就会抑制越冬卵的乳化;6~8月份降雨偏多,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的累积时间比较长,且气温较低,即25~30℃时,有利其大量繁殖为害。

3.2与棉株含氮量的关系
棉盲蝽的为害与杆株含氮量明显相关,嫩叶含氮量(干重)5%,盲蝽为害76%,老叶含氮3%不受害。

幼铃、幼蕾含氮分别是4.3%、4.1%,受害重,大铃含氮2%,不受害。

所以,棉花生长茂盛,蕾花较多时棉田发生较重。

3.3与棉田周围环境的关系
一般靠近越冬寄主和早春系列寄主的棉田,盲蝽蟓发生早而重。

4、盲蝽蟓发生加重的原因
4.1农药使用减少
由于抗虫棉的普及,对棉铃虫起到了很好的预防效果,棉田用药次数明显减少,为盲蝽蟓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4.2虫源增加
盲蝽蟓寄主植物种类繁多,食性杂。

在沿江棉区,随着喜食的绿肥、豆类、蔬菜、果树等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及棉田中棉杆和寄主杂草的大量存在,都为盲蝽蟓提供了丰富虫源和越冬场所。

4.3环境条件有利
盲蝽蟓是喜湿性昆虫,棉株生长旺盛,雨水充足,田间相对湿度较高,均可为盲蝽蟓的发生和危害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4.4防治困难
盲蝽蟓的成虫飞行能力强,若虫也有善跑的习性,危害时间
长,发生期不整齐,给防治带来了困难。

5、防治措施
棉盲蝽蟓的防治应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5.1田块合理布局
棉田周围不种植育蝽蟓的喜食作物。

早期加强对胡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留种田内盲蝽蟓的防治,减少迁飞虫源。

5.2清洁田园
棉花收获后及时拔除棉杆,冬季或早春清除田间及附近蒿类和其他杂草,降低越冬虫源。

5.3做好棉田整枝和化调工作
避免为盲蝽蟓的危害提供适宜田间环境,对已经出现的多头棉及早除去丛生枝。

留1~2个壮枝,可加快棉株生长,减少损失。

5.4药剂防治及注意事项
(1)在盲蝽蟓发生前施药预防。

苗期选用40%氧气乐果等内吸性药剂5倍液涂茎,可有效消灭嫩叶主脉、叶柄组织中的盲蝽蟓。

(2)在达到防治指标的棉田(防治指标:苗蕾期新被害株率5%,花铃期百株虫量10头),可用5%的锐劲特悬浮剂450mL/hm2或35%硫丹乳油1050mL/hm2等农药进行防治,切忌使用菊酯类农药。

喷药时间应选在上午6~9时或下午6时后进行。

在第1次防治后5~7d 进行第2次防治,并且进行复查复治。

(3)针对盲蝽蟓的生活习性,在当地植保部门的指导下,对相邻棉田应尽量做到在同一时间段内统一防治,防止田与田之间迁移危害,喷药时最好由外及内,提高防治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