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蝽蟓简介及防治手段

合集下载

绿盲蝽蟓在冬枣树上暴发成灾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绿盲蝽蟓在冬枣树上暴发成灾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绿盲蝽蟓在冬枣树上暴发成灾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绿盲蝽蟓是一种属于半翅目,盲蝽科的害虫,又名小臭虫。

绿盲蝽蟓能够危害多种果树,还有棉花、苜蓿等多种经济作物。

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随着枣树及棉花大面积的发展,绿盲蝽蟓严重的危害果实和叶片,果品质量下降,有的枣园子甚至绝产,可见这种绿盲蝽蟓造成的危害会有多大。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绿盲蝽蟓的危害特点、发生原因以及它的防治方法。

一、绿盲蝽蟓发生的危害特点1、绿盲蝽蟓以若虫和成虫刺吸果树的幼芽、嫩叶、花蕾及幼果的汁液。

2、被害叶芽先呈现失绿斑点,随着叶片的伸展,小点逐渐变为不规则的孔洞,俗称“破叶病”,严重时春天枣树叶芽迟迟不能萌发,树体光秃。

3、花蕾受害后,停止发育,枯死脱落,重者其花几乎全部脱落。

4、幼果受害后,有的出现黑色坏死斑,有的出现隆起的小疱,其果肉组织坏死,大部分受害果脱落,严重影响产量。

二、绿盲蝽蟓暴发成灾的原因1、绿盲蝽蟓的寄生范围广泛:绿盲蝽蟓在以前是主要危害牧草、棉花上。

但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也可以转移到枣树等果树上进行危害。

2、合适的气候条件:绿盲蝽蟓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气温20-30℃,相对湿度80%-90%最合适其发生,特别是连续下雨天为绿盲蝽蟓的发生了有利的条件。

3、防治不及时:绿盲蝽蟓在本地区一直未能得到有力的防治。

一方面由于绿盲蝽蟓成虫多在夜晚或清晨爬到叶、芽取食危害,受惊后爬行迅速,又由于其个体较小,体色与叶色相近,不容易被发现。

另一方面是因为历年来,发生不整齐,规模小,不构成灾害,从而未引起生产上的重视,错过了喷药时机,造成绿盲蝽蟓泛滥。

三、绿盲蝽蟓的防治方法1、绿盲蝽蟓以卵在枯枝、杂草、粗皮裂缝内越冬,果树在落叶后,于入冬前清扫落叶、烂果、杂草,把主干、主枝上翘皮彻底刮除,集中销毁,树干涂白或涂石硫合剂渣。

2、生产季节,树冠下清耕,防止杂草滋生,可减少越冬虫卵。

3、使用全自动物理灭蛾器,利用该虫的趋光性,可有效“电击”成虫。

棉花盲蝽蟓的发生及防治

棉花盲蝽蟓的发生及防治

棉花盲蝽蟓的发生及防治作者: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09年第08期一、盲蝽蟓危害特点盲蝽蟓对棉花的危害时间很长,从苗期一直到吐絮期,危害期长达3个月,以花铃期第三代棉盲蝽蟓危害最为严重。

盲蝽蟓成虫、若虫刺吸棉株汁液,造成蕾铃大量脱落、破头、破叶、枝叶丛生等症状。

在棉花的不同生育期,盲蝽蟓的危害表现也不同。

(1)在子叶期,生长点被害会变黑干枯,不再生长;(2)真叶出现后,顶芽受害枯死,不定芽丛生,变成“多头棉”;(3)危害嫩叶时被害点初呈小黑点,叶展开后大量破碎,称之为“破叶疯”;(4)顶心和边心被害,形成枝叶丛生的“扫帚苗”;(5)幼蕾受害后往往苞叶张开,先呈黄褐色,继而干枯脱落;(6)幼铃被害后,轻的伤口出现水渍状斑点,重的棉铃僵化脱落。

二、盲蝽蟓的种类和发生特点盲蝽蟓属于半翅目,盲蝽科。

棉盲蝽种类主要有绿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中黑盲蝽等。

河北省目前主要以绿盲蝽危害为主,一年发生5代,6月上、中旬侵入棉田,6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危害盛期。

但是棉盲蝽寄主广泛,产卵期长,在田间世代重叠严重,所以防治时期不容易掌握。

一般在田间百株有虫1头时,或发现棉株嫩叶或苞叶出现小黑点时,就要及时防治。

棉盲蝽蟓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

盲蝽蟓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当气温在25~30℃,相对湿度在80%时,最适宜繁殖。

盲蝽蟓喜食棉花的幼嫩部位,包括嫩尖、嫩叶、幼蕾等,在长势旺、田间湿度大、施氮肥过多、化控不及时的旺盛茂密的棉田,往往产卵多,棉田受害重。

三、盲蝽蟓的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减少虫源,创造不适于棉盲蝽蟓发生、繁殖的条件。

(1)3月份以前(越冬卵孵化前)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及棉柴等,减少虫口基数;(2)合理施肥,忌施过量氮肥,防止棉花旺长和棉田郁闭,搞好化控,减轻棉盲蝽蟓危害;(3)棉花生长期出现多头苗时及早整枝,去丛生枝,留1至2枝壮秆,加快棉株生长以补偿损失。

2.化学防治由于棉盲蝽蟓成虫飞翔能力强,行动敏捷活跃,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近年来,抗虫棉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而目前的抗虫棉不同于“无虫棉”,只对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具有一定抗性,棉田中的盲蝽蟓、红蜘蛛、棉蚜等仍需要及时防治。

目前,在沿江棉区,盲蝽蟓已经上升为主要害虫之一,造成较重危害,应注意加强防治。

1、棉花盲蝽蟓的种类和形态特征棉盲椿蟓包括绿盲蝽、中黑盲蝽等种类,常混合发生,为长圆形中小型昆虫,有卵、若虫与成虫三种虫态。

卵为长茄形,在棉花上卵生于叶片的主脉、大叶的边缘、叶柄和青铃表皮下。

我地发生以绿盲蝽为主,以成虫、若虫危害,活动性强。

绿盲蝽成虫:体长5mm左右,绿色,触角比身体短,前胸背板上有黑色小刻点,前翅绿色,膜质部暗灰色。

卵:长约1mm,长瓶状,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无附属物。

若虫:初孵时全体绿色,复眼红色,5龄若虫体鲜绿色,眼灰色,身上有许多黑色细毛,翅尖端蓝色,达腹部第4节,腺囊口为一黑色横纹。

2、危害特点危害时间长,棉花幼苗到结铃长达6个月时间,以蕾花期危害最重,成虫、若虫刺吸棉株汁液,被危害的棉花嫩叶伸展后,出现许多破洞,叶片破烂俗称“破叶疯”,嫩尖危害可形成无头棉、多头棉、扫帚棉。

蕾花、棉铃被害后显出黑褐包斑点,造成蕾、铃大量脱落。

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1与大气湿度及降雨量有很大的相关性在阴雨天多、降雨量大的年份,有利于它的发生和发展。

越冬卵在空气相对湿度60%以上时大量孵化,如3~4月份天气干旱就会抑制越冬卵的乳化;6~8月份降雨偏多,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的累积时间比较长,且气温较低,即25~30℃时,有利其大量繁殖为害。

3.2与棉株含氮量的关系棉盲蝽的为害与杆株含氮量明显相关,嫩叶含氮量(干重)5%,盲蝽为害76%,老叶含氮3%不受害。

幼铃、幼蕾含氮分别是4.3%、4.1%,受害重,大铃含氮2%,不受害。

所以,棉花生长茂盛,蕾花较多时棉田发生较重。

3.3与棉田周围环境的关系一般靠近越冬寄主和早春系列寄主的棉田,盲蝽蟓发生早而重。

如何防治棉花盲蝽象

如何防治棉花盲蝽象

如何防治棉花盲蝽象棉花盲蝽象是一类害虫,在我国主要有6种,其中绿盲蝽象分布最广,三点盲蝽象和苜蓿盲蝽象主要在北方发生。

棉花盲蝽象属小型害虫,成虫只有几毫米长;前翅一半膜质,一半革质;口器为刺吸式。

盲蝽象原本是棉花的次要害虫,过去在使用药剂防治棉铃虫的同时,控制了它的数量,近年大面积种植Bt抗虫棉,少用或不用杀虫剂使得盲蝽象逐步增加,已经上升为棉花主要害虫。

它们危害棉花的顶芽、边心、花蕾、幼铃和嫩叶,吸食棉株汁液。

从棉花幼苗一直到长出青铃,危害期长达3个月。

造成子叶期生长点变黑干枯,停止生长;真叶期顶芽枯死,不定芽丛生,形成“多头棉”;幼蕾、幼铃先变黄褐色,后干枯脱落;嫩叶展开后大量破碎,俗称“破叶疯”。

盲蝽象喜潮湿,多雨年份发生较重。

第一次灌溉时间早,大水漫灌以及植株过密,疯长,整枝不好等都有利于盲蝽象繁殖和危害。

绿盲蝽象一年可以发生3~5代。

第一代成虫和第二代若虫在棉田附近的苜蓿、苕子、蚕豆、蒿草上生活,6月上旬第二代成虫迁入棉田,正值棉花幼苗期,危害最大。

但也不能忽视中后期的防治。

防治盲蝽象首先要清除路边、地头的杂草及棉柴,减少早春越冬虫源。

其次要合理施肥,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棉花生长过旺。

及时整枝,注意摘除多头棉和细弱枝。

药剂防治要从苗期开始,全程控制。

要注意当地农业技术部门的预报,在苗期达到百株有虫4~5头,蕾期10~12头,铃期20~25头时,及时喷药。

可用药剂较多,包括80%氟虫腈(锐劲特)水分散剂每亩2克或5%丁烯氟虫腈乳油1000倍液、48%毒死蜱(乐斯苯)60~80ml/亩、40%丙溴磷乳油l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氟虫脲(卡死克)乳油每亩200克、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也可以使用菊酯类药剂。

要注意组织连片打药,选择傍晚施药,重点喷洒嫩头、边心和蕾铃。

防治盲蝽蟓的特效农药,盲蝽蟓是刺吸式害虫吗

防治盲蝽蟓的特效农药,盲蝽蟓是刺吸式害虫吗

防治盲蝽蟓的特效农药,盲蝽蟓是刺吸式害虫吗1、化学防治: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5%高效大功臣乳油3000倍液、0.9%虫螨克乳油2000倍液进行防治。

2、农业防治:将田边杂草清除干净,合理施肥,避免施加过多氮肥,防止徒长。

3、生物防治:注意保护蜘蛛、姬猎蜂、小花蝽、草蛉、黑卵蜂、缨小蜂等盲蝽蟓的天敌。

一、防治盲蝽蟓的特效农药1、化学防治(1)防治盲蝽蟓一般选择具有内吸性、熏蒸性、触杀性的杀虫剂或者是复配型药剂,比如氟虫氰、氯氰·丙溴磷、氯氟氰菊酯、毒死蜱·辛硫磷、马拉·辛硫磷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5%高效大功臣乳油3000倍液、0.9%虫螨克乳油2000倍液进行防治。

(2)当苗期百株虫量达到5-8头,蕾期百株虫量达到8-11头,铃期百株虫量达到25头时进行防治,一般选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5点后用药(先打外围,然后转着圈的逐渐往里喷药,喷药时,保证正反两面均有喷到)。

2、农业防治(1)将田边的杂草清除干净,破坏掉盲蝽蟓的繁殖场所,减少盲蝽蟓越冬基数。

(2)合理施肥,避免施加过多的氮肥,防止棉花徒长。

(3)棉田后期的时候,将嫩枝、赘芽疏去,防止引来盲蝽蟓为害。

3、生物防治注意保护盲蝽蟓的天敌,比如蜘蛛、姬猎蜂、小花蝽、草蛉、黑卵蜂、缨小蜂等。

二、盲蝽蟓是刺吸式害虫吗1、盲蝽蟓属于刺吸式害虫,危害的植物主要有棉花、洋麻、苜蓿、豆类、玉米、谷子、高梁。

2、盲蝽蟓的成虫和若虫均能用刺吸式口器吸取棉花幼嫩组织的汁液,主要危害棉花的嫩叶、幼芽、幼嫩花蕾。

3、棉花子叶期时生长点被害,表现为颜色变黑焦枯,不再长出新的嫩芽。

棉花真叶出现后生长点被害,表现为枯死,侧生较多不定芽。

幼叶被害后,出现黑色小点,局部组织坏死,随着叶片长大,形成孔洞。

幼蕾被害后,颜色变成黄褐色至黑褐色,随后干枯脱落。

花铃被害后,出现黑褐色斑点,不久便僵化脱落。

盲蝽蟓

盲蝽蟓

摘要:转Bt基因棉花的大面积种植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发生为害,棉田化学农药使用量因此大幅度减少,生态系统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导致棉田非Bt靶标害虫盲蝽蟓数量增加,为害加重,逐渐由一种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并波及多种农业作物。

近年来由于田间对盲蝽蟓的化学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其抗药性问题开始凸显。

关键词:盲蝽蟓属于半翅目(Heteroptera)盲蝽科(Miridae),是棉花生产上的一类重要害虫。

目前我国常见的种类有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Jakovlev)、三点盲蝽Adelphocoris fasciaticollis (Reuter)、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Goeze)和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innaeus)等。

盲蝽蟓的寄主含棉花、果树、蔬菜、苜蓿、茶树和各种杂草等50余科2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多种重要的农业作物(陆宴辉和吴孔明,2008)。

盲蝽蟓喜食植物的花、蕾、果实等生殖器官,在棉花生长季节主要为害棉花的顶叶,使其脱落形成无头面,在棉花的孕蕾阶段,可使营养生长缓慢,枝叶丛生,棉珠中空,影响结铃数,延迟成熟期。

此外,盲蝽蟓具有食性杂、迁飞扩散能力强、世代重叠严重、隐蔽性高等生物学特征。

我国自1997年开始引种美国B t抗虫棉, 1999年国产抗虫棉开始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棉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对棉田生态系统害虫的地位演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盲蝽在我国属于次要害虫,其防治技术相对滞后,基本上以化学防治为主。

在我国棉田作为棉铃虫的兼治对象,但近些年随着Bt棉的大面积商业化种植有效控制了鳞翅目害虫的发生为害,棉田杀虫剂的使用量因此大幅度减少,而盲蝽蟓在Bt 棉田的危害加重,各地开始对其重点防治。

2000年以来,盲蝽蟓的为害不断加重并逐渐由一种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Wu等,2002)。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近年来,棉铃虫由主要害虫下降为次要害虫,而盲蝽象由次要害虫上升成为主要害虫,同时在棉区造成了较重的危害。

本文针对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提出了盲蝽象防治新技术,供大家参考。

1、盲蝽象的形态识别1.1优势种类聊城市棉田盲蝽象以绿盲蝽与中黑盲蝽为优势种类。

苜蓿盲蝽与三点盲蝽也有发生[2]。

1.2成虫识别绿盲蝽:全体绿色。

中黑盲蝽:停歇时在背上有1条黑色纵带。

苜蓿盲蝽:黄褐色,前胸背板前方有2个明显的黑斑。

三点盲蝽:中胸小盾片与前翅2个楔片形成3个黄绿(或白)色三角形斑。

1.3若虫龄期识别棉田盲蝽象若虫分5龄,主要通过翅芽分龄。

2龄若虫翅芽极微小;3龄若虫翅芽生长,末端达到腹部第1节中部;4龄若虫翅芽为绿色,末端长至腹部第3节;5龄若虫中胸翅芽末端达到腹部第5节。

绿盲蝽若虫全体绿色,体型呈洋梨型,触角比体短。

中黑盲蝽若虫的触角较体长,基部2节为淡褐色,端2节为深红色,足部红色;腿节及胫节部位生黑色小疏点;跗节端节呈黑色。

苜蓿盲蝽若虫为深绿色,布黑色刚毛,着生于毛基片上,故为绿色而杂有黑点。

三点盲蝽若虫的触角为黑褐色,第2~4节基部均为黄白色。

2、危害部位及症状2.1顶尖若棉苗真叶初现时盲蝽象为害生长点基部,则受害部位全部变黑焦枯,只留2片肥厚子叶,被称为“公棉花”或“无头苗”;如为害真叶幼嫩部分,则致使主茎端部枯死,并于棉株基部出现不定芽,形成“破头疯”棉花。

2.2叶片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棉株嫩叶受害后,首先出现小黑点,随着叶片生长,被害部位的小孔变成不规则的孔洞,称为“破叶疯”。

2.3棉蕾盲蝽象在植株现蕾后大肆为害,导致幼蕾脱落、棉铃稀少,成为“扫帚苗”(整株形状类似扫帚菜)。

小棉蕾受害后,首先在被害处出现黑色小斑点,2~3d全蕾灰黑色,干枯脱落。

受害脱落的幼蕾基部向外突出而呈凹凸不平或小瘤状,为黑色、落痕很小;而自然脱落的落痕大、凹陷且色浅。

棉田盲蝽蟓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棉田盲蝽蟓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1 2 4 2 . 3头 ; 绿 盲 蝽蟓 亩 虫 量 4 3 1 . 8 ~ 8 4 0头 , 平均 6 1 4 . 6头 ; 中 黑 盲 蝽 蟓 与 绿 盲 蝽 蟓 之 比约 为 2 :l 。2 O 0 o年 虫 量 相 当 。 2 o 0 l ~ 2 0 o4年 中 黑 盲 蝽蟓 少于 绿 盲 蝽蟓 。中黑 盲 蝽 蟓 亩 虫 量 4 7 3 . 0 — 2 3 1 6 . 8头 .平 均 l 1 9 8 . 5头 ;绿 盲 蝽 蟓 亩 虫 量 1 1 6 2 . 0 ~
旬 。7月 份 以后 , 由 于棉 田杂 草 上 盲 蝽蟓 迁 入 的 早 迟 , 以及 棉 田内若 虫 羽 化 成 虫 的 先 后 , 造 成 棉 田世代 重 叠 。
4 . 地 区间 、 田块 间 差 异 大
素等 。


发 生 特 点
1 . 1 9 9 6 ~ 2 O o 4年 l 、 2代 绿 盲 蝽 蟓 和 中黑 盲 蝽 蟓 在 田边 杂 草 上 发生 比例 和棉 苗 无 头率 发生 了改 变 田边 杂 草 上 1代 盲 蝽 蟓 在 1 9 9 6 — 1 9 9 9年 中黑 盲 蝽 蟓 多 于 绿盲 蝽 蟓 。 中黑 盲 蝽蟓 亩 虫 量 1 0 1 9 . 1 ~ 1 5 5 0头 , 平 均
植 保 土 肥
Zhi ba0t Uf e i
棉田盲蝽蟓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王 志春
盐 城 市新 洋 农 业 试 验站
棉 田盲 蝽 蟓 是 滨 海 县 棉 花 上 的主 要 害 虫 。 每 年 棉 花 都 受
到 盲 蝽 蟓 不 同 程 度 的为 害 。为 了更 好 地 控 制 棉 花 盲 蝽 蟓 , 提 高棉花产量 。 我们对 1 9 9 6 2 0 0 4年 有 关 棉 花 盲 蝽 蟓 的 资 料 进 行 了分析整理 . 初 步 总 结 出棉 花 盲 蝽 蟓 的 发 生特 点 、 影 响 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盲蝽蟓
棉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主要为害棉花和豆类、玉米等作物,喜在荫蔽、湿度高的棉田内活动,有趋向正在开花植物的习性,白天隐蔽,清晨和傍晚外出活动,阴雨天整天出来活动。

降雨量大、田间湿度高有利于棉盲蝽发生;早播,现蕾早,现蕾多,现蕾时间长,生长旺盛的棉田为害重。

近年来,由于抗虫棉的推广普及,棉铃虫在棉花上已不是重点害虫,棉盲蝽逐步上升为棉花的主要害虫,棉花整个生育期都可被害,幼苗被害后不定芽丛生而成多头棉;顶芽被刺,展开后为破叶,称“破叶疯”,幼蕾被害后,由黄变黑,2—3天脱落;大蕾受害,呈现黑斑,苞叶张开,花不能正常开放,顶心或旁心受害,枝叶丛生疯长,称“扫帚苗”。

据植保站调查,各乡镇棉花被害株率一般10—20%,严重田块30%以上,已到防治棉盲蝽的关键时间,望各地加强防治。

防治方法:在用药上注意选用内吸型杀虫剂,(如采甲蝽、克铃蝽)药液一定要喷到棉花叶正反两面,特别是被害棉株叶面、茎杆上下及地面周围裂缝都要喷施药液。

防治时间以下午5-7时最佳,防治药品要轮换使用傍晚或清晨用50%乙酰甲胺磷60克/亩或⒉5%功夫菊脂30克/亩对水45公斤叶面喷雾,或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