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与中黑盲蝽2
转基因抗虫棉田棉盲蝽发生动态分析

se isi rn gncisc —rssa t otna i ee td vlp na sae nJa gi rvn e h gaint fct npa t p ce n t se i n e t eitn t t f rn e eo me t tg si in x oic ,temirt meo ot l — a c o df l p o i o n
b g i t n u ot nfed a d t erman o ewit r g h s pa t e e s de y u ig t emeh d f otn f l x d p st n i - u o a d o t t l n i i v r n e i o t ln sw r t id b sn t o so t ed f e o i o n c o i h n u h c o i i i n
ta y o o i l c r m a h o n n otn pa t b gs e isfo s e b d p r d t u e o fc t n n t p p l t n d — h tL g c r u o u w st e d mi a t t ln u p ce rm e d e e o o b d p r d o ot ,a d i o u ai y s c o i i o s o
nmc perdato ekC I .Oto l fao ass a edmnn o o l t b gsei o o e n t eadbl a i apae —pa HV s w e r t l vs r sh o iat t npa — u c s m fw r gs g n o hy p uw t ct n p ef l i r a l
江西农业 学报
一种盲蝽卵的收集与孵化方法

iy o h i e a e O a o e s r h g a c i g r t b v 0 .Th sme h d wa a e o p r t n a d l w t ft e fl rp p rS st n u e t e e g h t h n a e a o e 8 % t i t o se s fo e a i n o o c s t h b l y o o l c i g mo e e g n u r n e i g h t h n a e h sp o i e e l t o o c — o twih t e a i t fc l tn r g sa d g a a t e n a c i g r t ,t u r v d d a i a i e d me h d f r s i e tfc e p r me t lu e o s r iii lr a i g n ii x e i n a s r ma s a t c a e rn . f
A e ho o o lc i g nd e g at hi g o ii ug m t d f r c le tng e gsa g s h c n fm rd b s
Ch nPey e iu , F n n qa g e g Ho g in , Li o i g Gu p n , Gu a n
主 稔 镰 女 21 341 — 0 氢 ; 02 8)0 1 , (:5 7
棉盲蝽类害虫的发生、防治、预测和预报

棉盲蝽绿盲蝽分布最广,南北均有分布,且具一定数量。
为害特点(1)子叶期顶芽受害,生长点变黑、干枯,形成顶枯,仅剩2片肥厚子叶,不再生长,俗称“公棉花”或“无头棉”。
(2)真叶出现后,顶芽受害枯死,不定芽丛生,形成多头棉,俗称“破头疯”。
(3)幼叶受害,被害处初为小黑点,展开后为破叶,俗称“破叶疯”。
(4)顶心和旁心受害,枝叶丛生、疯长,形成扫帚状。
(5)幼蕾受害,由黄变黑、枯落;稍大的蕾受害,苞叶张开,不久脱落;幼铃受害,出现黑褐色水渍斑,严重时僵化脱落。
中黑盲蝽 (棉金毛盲蝽)学名Adelphcoris suturalis Jakovlev常发区分布很广,为偏北方种类,北起黑龙江(裴德),西至甘肃东部、陕西、四川,南迄江西九江、湖南的中南部,东达沿海各省。
如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
主要在长江流域的江苏、上海、安徽、江西(九江)、浙江及四川(西昌)等地猖獗为害。
绿盲蝽学名Lyguslucorum Meyer—Dur.分布最广,北起黑龙江,南迄广东、广西,西至甘肃的东部、青海、四川、云南,东达沿海各省,全国各棉区都有分布。
我国江西以北,辽宁以南的辽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为猖獗区。
苜蓿盲蝽学名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广泛分布于全北区和东洋区,在国内分布很广,是偏北方种类,北起黑龙江、内蒙古,西至山西、新疆、甘肃、四川,东达河北、山东、江苏,南止于浙江、江西和湖南、湖北等省的北部。
如甘肃、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四川。
是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的重要害虫。
新疆、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为猖獗区。
三点盲蝽 (触角盲蝽、花鬓盲蝽、花须盲蝽)学名Adelphocoris taeniophoms Reuter分布于辽宁、华北、西北棉区,以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棉区。
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
如陕西、山西、辽宁、河南、河北等省发生较重。
牧草盲蝽学名Lygus pratensis Linn分布于新疆、辽宁、华北和西北棉区,东北棉区也有分布,南至湖南的边缘。
绿盲蝽

发生规律
小若虫主要在新梢上生长点周围的叶片上为 害,一头若虫可为害十几个新梢。待苹果谢 花后一月左右,华北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前 后,发生越冬代成虫。成虫羽化后,迁出果 园,在棉花、马铃薯、花生等作物,以及艾、 龙葵、泥胡菜、藜等杂草上生活,发生第 2~5代。10月中下旬再迁回果园中,产卵越 冬。
杂草上的成虫
生物学特性
若虫:与成虫相似,初孵绿色,复眼红色, 二龄黄褐色,三龄后全体绿色。
若虫
取食的若虫
生物学特性
卵:长圆形,长1mm,黄绿色,位于芽的包 片内。
发生规律
绿盲蝽一年发生4~5代,主要以卵在果树芽 的鳞片内越冬,少数在宿根性杂草如艾、荠 菜、泥胡菜等根迹处越冬。在苹果上,以饱 满的短枝顶芽着卵量最大,其次为中枝,长 枝很少。在芽中,卵主要位于第1~5张鳞片 中。在树体上,外围枝条多,内膛枝因芽质 差而较少。在各类芽中,饱满的顶芽多,芽 质差的顶芽少,腋芽基本无卵。当苹果开花 期,卵开始大量孵化。
为害苹果新梢
为害苹果梢
为害苹果幼果
为害苹果幼果
为害樱桃
顶部受害
为害症状
在葡萄上,当为害新梢时,为害症状与苹果 相同;除此外,大量在穗轴、粒轴和幼果上 为害,幼果受害后,变黑死亡,粒轴和穗轴 受害后,在为害处以下部分死亡。
葡萄叶受害
受害的葡萄新梢
葡萄叶受害
生物学特性
成虫:体长5mm,绿色。头部三角形,黄绿 色。复眼黑色突出。前胸背板深绿色,具许 多小黑点。小盾片黄绿色,中央具1条纵纹。 足黄绿色,胫节末端和跗节色深。
防治措施
1、 越冬前防治:由于最后一代多在高秸的杂草如 艾、龙葵、泥胡菜、藜上生活,因此应于9月下旬, 彻底铲除果园中和果园周围的这些杂草,并喷药防 治杂草上的若虫。可使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 倍液(仅可喷到杂草上,切不可喷到果树上)、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等。 2、生长季节防治:应在果树发芽后(苹果、梨、 桃等谢花后)5~7天喷药防治,可使用10%吡虫啉 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3%莫比朗乳油1500倍液、 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 1500倍液等。
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棉花盲蝽蟓的种类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近年来,抗虫棉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而目前的抗虫棉不同于“无虫棉”,只对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具有一定抗性,棉田中的盲蝽蟓、红蜘蛛、棉蚜等仍需要及时防治。
目前,在沿江棉区,盲蝽蟓已经上升为主要害虫之一,造成较重危害,应注意加强防治。
1、棉花盲蝽蟓的种类和形态特征棉盲椿蟓包括绿盲蝽、中黑盲蝽等种类,常混合发生,为长圆形中小型昆虫,有卵、若虫与成虫三种虫态。
卵为长茄形,在棉花上卵生于叶片的主脉、大叶的边缘、叶柄和青铃表皮下。
我地发生以绿盲蝽为主,以成虫、若虫危害,活动性强。
绿盲蝽成虫:体长5mm左右,绿色,触角比身体短,前胸背板上有黑色小刻点,前翅绿色,膜质部暗灰色。
卵:长约1mm,长瓶状,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无附属物。
若虫:初孵时全体绿色,复眼红色,5龄若虫体鲜绿色,眼灰色,身上有许多黑色细毛,翅尖端蓝色,达腹部第4节,腺囊口为一黑色横纹。
2、危害特点危害时间长,棉花幼苗到结铃长达6个月时间,以蕾花期危害最重,成虫、若虫刺吸棉株汁液,被危害的棉花嫩叶伸展后,出现许多破洞,叶片破烂俗称“破叶疯”,嫩尖危害可形成无头棉、多头棉、扫帚棉。
蕾花、棉铃被害后显出黑褐包斑点,造成蕾、铃大量脱落。
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1与大气湿度及降雨量有很大的相关性在阴雨天多、降雨量大的年份,有利于它的发生和发展。
越冬卵在空气相对湿度60%以上时大量孵化,如3~4月份天气干旱就会抑制越冬卵的乳化;6~8月份降雨偏多,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的累积时间比较长,且气温较低,即25~30℃时,有利其大量繁殖为害。
3.2与棉株含氮量的关系棉盲蝽的为害与杆株含氮量明显相关,嫩叶含氮量(干重)5%,盲蝽为害76%,老叶含氮3%不受害。
幼铃、幼蕾含氮分别是4.3%、4.1%,受害重,大铃含氮2%,不受害。
所以,棉花生长茂盛,蕾花较多时棉田发生较重。
3.3与棉田周围环境的关系一般靠近越冬寄主和早春系列寄主的棉田,盲蝽蟓发生早而重。
棉田绿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棉田绿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作者:付俊英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10期摘要介绍了棉花重要害虫绿盲蝽象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分析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为棉田绿盲蝽象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盲蝽象;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S435.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0-0154-01绿盲蝽象是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棉花的顶心、嫩叶、花、蕾及幼铃,棉花顶心被害后,形成多头棉,丛生疯长;嫩叶被害后形成破叶,俗称“破叶疯”;花蕾及幼铃被害易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
近几年,由于抗虫棉的种植,棉田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减少,棉田盲蝽象发生数量逐渐增加,种群数量不断扩大,已经上升为棉田主要害虫,并且危害逐年加重。
该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除为害棉花外,还对蔬菜、果树、苜蓿等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棉花、枣树受害后一般减产20%~50%,严重地块可造成绝产。
1形态特征棉花盲蝽象属半翅目盲蝽科,以成虫、若虫刺吸棉花幼嫩组织,如嫩尖、幼蕾、幼铃的汁液,造成棉花破头、破叶、破枝丛生和蕾铃脱落,从而影响棉花产量。
在北方棉田发生的有4种盲蝽: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中黑盲蝽,河间市发生的主要是绿盲蝽[1]。
其成虫体长5 mm左右,绿色,触角比身体短,前胸背板上有黑色小刻点,前翅绿色,膜质部暗灰色。
卵长约1 mm,长瓶状,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无附属物。
若虫初孵时全体绿色,复眼红色,5龄若虫体鲜绿色,眼灰色,身上有许多黑色细毛,翅尖端蓝色,达腹部第4节,腺囊口为一黑色横纹。
2发生规律棉盲蝽象在河间市1年发生5代。
以卵在枣股芽鳞内、杂草、棉田枯枝、落叶上越冬。
越冬卵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为若虫,孵化盛期在4月下旬。
第1代若虫5月初开始羽化为成虫,羽化高峰期为5月中旬末。
第2代若虫5月中旬开始孵化,孵化盛期在5月末,6月上旬若虫开始羽化为成虫,羽化高峰在6月中旬末,成虫迁飞到棉田猖獗危害,并交配产卵。
绿盲蝽

绿盲蝽1、分布与危害:绿盲蝽学名Lygocoris (lugus)lucorum Meyer—Our属半翅目,盲蝽熔科。
别名棉青盲蝽、青色盲蝽、小臭虫。
分布全国各地。
以长江流域发生较重。
为害菊花、大丽菊、石榴、扶桑、木模、紫薇、桃、山茶花、茶树、桑树等。
该虫以成、若虫为害嫩叶、叶芽和花蕾。
叶片被害后,出现不规则黑色斑和孔洞,严重时叶片扭曲皱缩,畸形,花蕾被害后,在受害处渗出黑褐色汁液;叶芽嫩尖受害后,则呈焦黑,不展叶。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cm左右,黄绿色至绿色,较扁平。
复眼红褐色,触角淡褐色。
前胸淡黄绿色,背板多细微黑色点刻。
前翅绿色,膜质部淡褐色。
足橘黄色,腿节较粗。
足各节生小刺及细毛。
卵长口袋形,黄绿色,卵盖奶黄色,中央凹入。
初孵若虫体短且粗,似成虫,绿色,体表多黑色细毛,翅芽长达腹部第四节。
3、发生规律:该虫年发生4-5代,10月下旬以卵在木槿等植物组织内越冬。
越冬卵于次年4月上、中旬孵化,5月初开始为害。
卵产于小枝梗、叶柄、叶片主脉等处。
卵期4-5天。
若虫共5龄,若虫期20多天。
6-7月雨水多,湿度大,枝叶茂密,为害十分严重。
在干旱年份发生较少。
若虫与成虫有趋嫩性,都比较隐蔽,爬行迅速,十分活跃。
4、防治方法:清除田间蒿类等杂草,减少盲蝽繁殖场所。
化学防治在为害期,可选喷40%氧化乐果或50%杀螟松1000倍,或喷20%杀灭菊酯2000倍液。
在阴雨连绵天气,发生盛期时喷后隔一周再喷一次。
溧阳南部主产春季名特茶地区茶树绿盲蝽危害及防治对策摘要介绍了绿盲蝽对春季名特茶的危害特点,分析了其严重危害春季名特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为溧阳南部春季名特茶主产区茶树绿盲蝽的防治提供借鉴。
1、危害特点1.1范围广,面积大:溧阳南部主产春季名特茶地区区域内有以福鼎大白、浙农系、安吉白叶茶为主的茶树面积2 000 hm2。
据调查,春茶期间绿盲蝽发生危害的茶园1 400 hm2,其中700 hm2茶园受危害严重,每个茶树品种都有绿盲蝽发生危害。
棉田发生的盲蝽有几种?如何区别?

棉田发生的盲蝽有几种?如何区别?棉田发生的盲蝽有几种?如何区别?棉盲蝽是危害棉花盲蝽的总称。
在黄河流域棉区常见的盲蝽有三点盲蝽、绿盲蝽、黑纹盲蝽、苜蓿盲蝽。
棉盲蝽除危害棉花外,还可危害豆类、豆科牧草、麻、蔬菜、果树、玉米及多种树木和杂草。
棉花嫩叶被害后,随着叶片长大而形成破叶。
受害的顶芽和边心常变黑枯死。
蕾、花、铃受害显出黑褐色斑点,造成蕾铃大量脱落。
(1)三点盲蝽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体长7.0毫米,体色暗黄色带黑褐色斑纹,被覆黄毛。
前胸背板后缘有1黑色横纹,前缘有两个黑斑。
中胸小盾板与前翅的2个楔区淡黄色,形成3个斑点。
触角黄褐色,约与体长相等,第二节顶端黑色。
足赭黄色,胫节刺着生处无黑色斑点。
②卵。
长约l.2毫米,淡黄色,口袋形。
卵盖上的一端有白色丝状附属物,卵盖中央有两块小突起。
③若虫。
体黄绿色,密被黑色细毛。
翅芽末端黑色,达腹部第四节。
触角第二、三、四节基部淡黄色;余为红色。
足淡青色,有红色斑点,胫节刺着生处无黑色斑点。
(2)绿盲蝽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体长约5毫米,绿色,具细毛。
前胸背板深绿色,有细点刻。
前翅革质部分绿色,膜质部分暗灰色。
腿节膨大,胫节有刺,跗节的端节最长。
②卵。
长约1毫米,端部钝圆,中部弯曲,颈部较细。
卵盖黄白色,中央凹陷,前后端隆起,无附属物。
③若虫。
初孵短而粗,取食后呈绿色或黄绿色。
5龄若虫体色为鲜绿色,被有黑色细毛。
复眼红色,5龄时变为灰绿色。
触角淡黄色。
足淡绿色,跗节末端与爪黑褐色,翅芽末端黑色。
腺囊口为一黑色横纹;(3)黑纹盲蝽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体长7毫米,褐色,圆点,体背中央灰黑色。
前胸背板中央有2个黑色②卵;白色,卵盖狭而平,有杆形附着物。
③若虫。
深绿色,有黑色刺毛,头褐色,腹部中央色浅;(4)—苜蓿盲蝽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体形较大,长7.5毫米,黄褐色。
前胸背板后缘有两个黑色圆点,中胸小盾片中央有一个“M”形纹,灰黑色。
前翅膜质部分半透明,黑褐色。
②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龄若虫深绿色,复眼 龄若虫深绿色, 龄若虫深绿色 紫红色,被黑色刚毛, 紫红色,被黑色刚毛, 头部和触角赭褐色, 头部和触角赭褐色, 翅芽羽化前由绿色转 褐色,后变黑褐色, 褐色,后变黑褐色, 伸达腹部第五节。 伸达腹部第五节。
绿盲蝽
中黑盲蝽
绿盲蝽危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均能在棉株的顶芽、嫩叶、花蕾或幼 铃上刺吸汁液。 最典型的可见症状是: 幼嫩叶被害后, 在顶部半展 开或展开叶片上出现大量破孔,形成皱缩不平的 “破叶疯”。 据调查, 在各种虫害造成的蕾铃脱落中约有60% 为绿盲蝽危害所致。除棉花外, 还危害豆类、豆 科牧草、蔬菜、果树、葡萄等。
• 体长 mm左右,绿色。 • 体长5 左右, 左右 绿色。 触角比体短。 触角比体短。前胸背 板上有黑色小刻点; 板上有黑色小刻点; 前翅绿色, 前翅绿色,膜质部分 暗灰色。 暗灰色。
体长6~ 体长 ~7 mm,褐色。 ,褐色。 触角比体长。 触角比体长。前胸背 板中央有2个小黑圆点 个小黑圆点。 板中央有 个小黑圆点。 小盾片和前翅爪片的 大部分黑褐色。 大部分黑褐色。
• 长约 mm。卵盖奶黄 长约1 。 中央凹陷, 色,中央凹陷,两端 突起,无附属物。 突起,无附属物。
• 长约 长约1.2 mm。卵盖有 。 黑斑,边缘有1个丝状 黑斑,边缘有 个丝状 附属物,向内弯曲。 附体鲜绿色, 龄若虫体鲜绿色 眼灰色, 眼灰色,身上有许多 黑色绒毛。 黑色绒毛。翅芽尖端 黑褐色,达腹部第5节。 黑褐色,达腹部第 节 腺囊口为1个黑色横纹 腺囊口为 个黑色横纹
在棉花的各生育期中,受害的症状表现不同 在棉花的各生育期中 受害的症状表现不同: 受害的症状表现不同
• a、子叶期生长点被害后变黑干枯, 生长停止, 成为“公 棉花”; 真叶出现后, 顶芽受害皱缩枯死, 不定芽丛生, 变 成“多头棉”, 又称“破头疯 破头疯”; 破头疯 • b、幼蕾被害则由绿变黄, 由黄变黑, 2~3 d后脱落; • c、中蕾受害则形成“张口蕾”, 很快脱落; • d、花蕾被害则花冠上出现黄斑, 不能正常开放, 花药萎 缩, 影响受精, 并造成脱落; • e、幼铃受害后, 铃壳上出现水渍状棕色斑点, 后变为黑 褐色, 内部胚珠受损, 影响纤维发育形成, 严重时可连片 凹陷成为僵桃甚至脱落; • f、顶心和边心被害形成枝叶丛生的“扫帚苗”。
防治方法
对策:控制虫源和棉田防治主害代 对策: 相结合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 1、棉田翻耕种麦深埋中黑盲蝽越冬卵; 、棉田翻耕种麦深埋中黑盲蝽越冬卵; 2、清除田边、沟边杂草,减少虫源; 、清除田边、沟边杂草,减少虫源; 3、掌握在若虫期打去蚕豆顶心,消灭一部分 、掌握在若虫期打去蚕豆顶心, 若虫; 若虫; 4、及时做好多头苗的整枝工作,每株棉花保 、及时做好多头苗的整枝工作, 根主枝, 地现蕾, 留1~2根主枝,可使棉花较早 地现蕾,减 根主枝 少损失。 少损失。
越冬—卵越冬 越冬 卵越冬
• 中黑盲蝽 • 绿盲蝽 越冬卵主要产在棉花的 越冬卵主要在棉田外越 冬,例如杞柳、苕子、 例如杞柳、苕子、 叶柄和叶脉内,随叶 叶柄和叶脉内, 苜蓿、 苜蓿、蚕豆等寄住的 片飘落遗留在棉田土 组织中。 表越冬。 组织中。 表越冬。
发生与环境
• • • • 耕作栽培制度 气候条件 棉株营养和生育情况 天敌
防治方法
• 化学防治 田间药剂防治应掌握在2、 龄若虫盛期 田间药剂防治应掌握在 、3龄若虫盛期 每公顷可用50%马拉硫磷乳油 每公顷可用 马拉硫磷乳油 或40%氧化乐果乳油等有机磷杀虫剂 氧化乐果乳油等有机磷杀虫剂 750~1125ml 顺式氯氰菊酯乳油600~750ml、1.8% 或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 顺式氯氰菊酯乳油 、 阿维菌素乳油450~600ml,对水 阿维菌素乳油 ,对水1125ml, , 喷雾。 喷雾。
中黑盲蝽为害特点
• a、以成、若虫刺吸棉苗子叶时,棉苗顶芽焦枯变 黑,主干长不出来; b、真叶出现后,为害顶芽枯死,不定芽丛生变为 多头棉或受害芽展开成破叶丛; c、幼叶被害展开的叶成为破烂叶; d、幼蕾受害由黄变黑,2—3天后脱落; e、中型蕾受害苞叶张开,形成张口蕾,很快脱落; f、幼铃受害轻者受害部呈水浸状斑点,重者僵化 脱落;顶心、旁心受害叶丛生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