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科技文化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科技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事例

关于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科技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事例

关于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科技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事例(最新版2篇)目录(篇1)一、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1.概述2.先进文化的表现3.对社会的影响二、中国现在最先进科技制度1.概述2.先进科技制度的表现3.对社会的影响三、中国现在最先进社会生活1.概述2.先进社会生活的表现3.对社会的影响正文(篇1)一、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中国文化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其中,先进的文化表现包括:1.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中国文化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积极引入现代元素,如流行音乐、电影、网络文学等,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2.文化产业的崛起:中国在电影、音乐、游戏等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3.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在面对全球文化冲击时,能够坚定自信,保持自身特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先进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中国现在最先进科技制度中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军力量之一。

先进的科技制度表现为:1.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在人工智能、5G、新能源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世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2.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3.开放包容:中国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积极向世界分享自身技术,为全球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目录(篇2)一、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1.概述2.先进文化事例3.对社会的影响二、科技制度1.概述2.科技制度现状3.对社会的影响三、社会生活1.概述2.社会生活现状3.对社会的影响正文(篇2)一、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中国文化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最先进的文化包括但不限于: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一直在追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现在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先进文化,如电影、音乐等。

中国现代科技文化

中国现代科技文化

中国现代科技文化
中国现代科技文化是指中国近代以来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社会变革、文化品位提升影响的现代文化发展现象。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讲,它
聚焦于新的科学技术突破、新的产品技术创新、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新的
知识产权管理等。

从经济社会角度来讲,它致力于经济体制的、社会发展
的深化、社会矛盾分析的完善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等。

从文化品位角度来讲,它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开发出更加先进、新颖、多元、富有创造力、有情怀的新文化。

现代科技文化的实践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技术革新。

中国在机器研制、芯片设计、专利保护、智能信息
化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不断为人类提供技术支持,带来社会发展和
进步的历史性变革。

其次,社会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电子政务、大数
据分析、互联网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并受到国际社
会的好评。

第三,文化传播。

中国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为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
有力的支持,促使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吸引、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丰富
多彩、异域情调、跨文明交流的文化现象。

综上所述。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3、意义:
1)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 3)借鉴了国外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 4)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4、成就:
文学:
《红岩》、《红日》、《红旗谱》等
电影和戏剧:
《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文成公主》
必修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湖州中学 孙 琦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专题的认识 1、专题内容 该学习专题主要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 学技术与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讨论 有关的经验教训。
将本专题的学习放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 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中去考察。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 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 教育体系。 2、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 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理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融合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指导意见
知道‚双百‛方针的内涵;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 学习 残的史实;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讨论 要求 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感受‚双百‛方针对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 “‘双百’方针的提出‛一目中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化体 说 明 育事业的繁荣‛一目中的‚体育事业成就‛为学生课外阅读内 容 。
三、内容的处理 专题式内容设置能更突出地体现历 内容 建国初 文革期间 改革开放以来 史发展过程中规律性和线索性。 1、重点与难点(教学指导意见) 成就 特征 成就 特征 成就 特征 2、整合与拓展 专题教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一定 文化事业 的矛盾。 知识内容 分阶段去整合内容,按时间顺序 教育事业 理顺专题内容的阶段特征。 整

专题16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16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生机勃勃 百花凋零
1949 1956 1966
欣欣向荣
1976 1978
年份
建国初期
文革时期
新时期
知识整理
考点一
“ 双 百 ” 方 针 的 提 出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①新中国的成立后,文化事业万象更新(文艺 工作者以澎湃的激情,讴歌人民共和国和祖国 背景 的革命和建设)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建设逐步展开 ③目的: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 议上提出 含义:艺术实行百花齐放,学术实行百家争鸣 成就:
知识整理
考点一
背景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 提出: 双 含义: 百 成就: ” 实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 方 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性格局 ①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 针 的 意义 本保证 ②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繁荣、百花争艳的盛况 提 出
知识整理
考点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成就
类别 文学 创作
电影
作品名称
《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 安》《谁是最可爱的人》《林海雪原》《雷锋之歌》
《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青春之 歌》《早春二月》《李双双》《五朵金花》
《龙须沟》《茶馆》 《蔡文姬》《关汉卿》 戏剧 《文成公主》 艺术 精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红》;音乐舞蹈史诗;《洪湖赤卫队》歌 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科研的起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走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动力 向 原因 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 世 的实施 界 的 表现 中 国 科 技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并且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支柱和强大的软实力。

下面将从以下角度介绍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的知识点。

一、科学技术1.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中国,信息技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交流,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现代科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中国,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包括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等。

同时,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3. 航空航天技术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还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

此外,中国还成功研制了大型客机C919和ARJ21,展示了中国在飞机制造方面的实力。

4. 生命科学技术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疑难杂症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疗,人们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在中国,生命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包括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技术等等。

二、文化知识点1. 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独特的艺术、文化和哲学思想,如中国画、雕塑、书法、诗词等。

2. 新兴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文化也不断更新和发展。

新兴文化包括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成为年轻人流行的文化艺术,同时这些文化艺术也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

3. 语言文化中文是中国的传统语言,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中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学习和使用。

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广中文国际化,许多国家也开始将中文列为第二外语。

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语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科学技术和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两个重要支柱,不断推动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主题28 中国现代的教育、文化与科技

主题28  中国现代的教育、文化与科技

命题探究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 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 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 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 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 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 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 同的历史观?(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 要求?(8分) 【解析】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三中的信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巩固……资本主义…… 统治”“两大对立阶级”“殖民掠夺”可知这应为革命史观;通过材料三中的信息“从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可知这应为文明史观、“推动……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 设”可知这应为现代化史观、“密切了国际交流”可知这应为整体史观;第二小问可根 据第一小问的答案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2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 现代化史观。(2分,任答其一即可)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 国际合作进一步增强。(8分,每点2分)
第十二单元
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与科技

中国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问题与趋势

中国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问题与趋势

中国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问题与趋势一、科技文化的发展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与文化已经不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人类社会,并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而在中国,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若干问题。

1.1 科技产业体系不完善虽然目前国内的科技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科技产业体系不完善。

当前国内的科技开发还是以一些大型企业为主,而小型企业却失去了更多的机会。

这种现象限制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优秀的创新思维。

1.2 教育体系存在不足除了产业体系不足之外,国内教育体系也存在不少问题。

在校园中,科技接触不足,教育也过于注重付出的努力,而没能够真正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令人们难以发掘自身的创新潜力,也限制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1.3 科技传播渠道单一尽管网络传播等科技手段日益普及,但国内科技资讯的传播渠道还是相当单一。

媒体、出版物等传统渠道仍是每个公民获取科技资讯的主要途径。

而这些传播渠道中的内容多以权威性为基础,并不包含足够的创新信息。

因此,科技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变得更加困难。

二、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尽管当前我们面临很多科技文化发展的问题,但未来的趋势可以用“可持续发展”、“开放性”、“制度化”等词汇来概括。

2.1 科技发展将更加可持续根据国家科技部的数据显示,国内的创新和发展需要一个可持续的方式来实现,以改善体系本身和国内创新的生态系统。

科技的发展需要一个更好的环境,以保持其根基,因此,在发展科技文化时可持续发展将是很重要的方向。

2.2 科技发展更加开放在“开放性”方面,国内越来越注重对外交流和合作。

对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开放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外的交流合作,国内只需关注自己的核心领域,把更多的力量放在核心研究上,从而实现更好的创新和价值。

2.3 科技发展更加制度化现代生活条件下,科技文化的自由和独立是必要的,而民主法治和制度化的体系则是保障科技文化之基石。

关于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科技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事例

关于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科技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事例

关于中国现在最先进文化科技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事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国家,正在成为世界上先进的文化,科技,
制度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典范。

随着人民对现代化文明的追求,中国的经济
发展正在引领全球发展,正在迈向更高级的文化科技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为世界提供了理想的范例。

从文化方面看,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以汉字为例,随着汉字在国际上的广泛使用,汉字也正成为许多外
国人学习的文字,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字脚本之一、再以古籍数量为例,截止2024年,中国世界上保留的古典文献已达100万种,为世界文化发
展贡献了辉煌的一页。

从科技方面看,中国正不断发展各种科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高
人们的生活水平。

2024年,中国通过科技领先的方式解决了新冠病毒的
传播问题,成功打造起先进的防疫体系,并推行了多项革新政策,包括大
数据技术,智能算法,智能学习和运筹学等,这一前沿技术对中国社会和
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制度方面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从全国到地方党政机构,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定了高标准,严格的法律法规,充分保护了国民的基本权利,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尊严和社会公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 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标志着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突破
1983年 12月22日 , 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 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 算机——“银河”在 长沙研制成功。
2002年中国研制运转 速度可达每秒1.027 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学思之窗
猜一猜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 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 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 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 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 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 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 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全面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振兴教育,势在必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3)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表现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 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竞争而展开。
(2014·北京文综·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1966年4月,吴晗、邓拓、廖沫沙因合撰杂 文集《三家村札记》而被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
剧作家吴祖光(中)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凤霞一起被下放劳动改造
“文革”中田汉同志被批斗
老舍: 1966.8.24 不堪凌辱 跳北京太平湖自杀
◆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 1966.5.17 服毒致死; ◆傅雷:著名翻译家,1966.9.3与妻子朱梅馥上吊自杀; ◆杨朔:著名散文作家,1968.8.3服安眠药而死; ◆翦伯赞:历史学家,1968.12.18 与妻子戴淑婉服安 眠药致死
1964年10月6日,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年6月17日,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年4月24日, “长征—1”号 航天运载火箭顺 利地将“东红— 1”号人造地球 卫星送入太空轨
道。——标志着
我国进入航天时
中国第一颗星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
代。
两弹一星的成功有何重大意义?
杨利伟 他是谁? ________
2003年,“神州5号”载人 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杨利伟:中国航天 史上首位进入太空 的航天员
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
⒈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在21世
纪成为世界上具有强大科技和竞争力的国家;
⒉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 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 攻关、特别能奉献
八股文;派人留学、游历。)
2.新中国教育的发展
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 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 人的文盲则高达55%。为 此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 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 模的识字运动。
新中国成立50年来,
中国共扫除文盲2.03亿,
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 %以上降到了15%以下,
青壮年文盲降低5%以下。 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摘
这一“重大改革”是(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A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
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
的经验和教训。
本课结构
文 建国以后(五六十年代)— 文化繁荣 化 事 业 的 文革时期(六七十年代)— 文化凋零 曲 折 发 改革开放(1978年后)— 再现繁荣 展
世界扫盲日
9月 8日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 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 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知识梳理
1.建国初期的扫盲 2.文革教育遭到破坏 3.77年恢复高考
建国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表现
开展扫盲教育;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4.80年代:三个面向(83)义务教育(86) 5.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
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坚持“双百”方针,就是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
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提倡不同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
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文艺批评。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凯文〃卡特《饥饿的女孩》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 父”。1973年,袁隆平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南优2号”,被称为 “东方魔稻”,“第二 次绿色革命”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的评语:‚他是一位 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 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 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 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 平’。‛
1.近代教育的发展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培
养近代化人才。
②19世纪维新变法运动中,引进新式教育,培养近代化
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维新派创办万木草堂等新式
学堂,培养维新变法人才。(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北京
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大学;废除了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标: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 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 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国力展示
国防 科技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 ③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 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的‚籼型杂交 农业: 水稻‛(南优2号)被誉为‚第二次绿色 革命。‛
“两弹一星”的精神: (1)两弹一星 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 如果 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 垄断与核威胁; 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 ,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 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 大力协助、勇于攀登
思考:材料反映了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什么问题?
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挫折 原因:“左倾”错误的发展
二、“十年动乱”——文化凋零
观 音 被 判 死 刑
焚 烧 古 籍 字 画 各 路 大 仙 不 能 幸 免 故 宫 被 改 成 血 泪 宫
吴晗
邓拓
廖沫沙
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在查 阅资料,写批判文章。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 平;二靠袁隆平。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银河系列计算机
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 院宽敞明亮的机房里,矗 立着一个红黄两色相间的 大机柜。这就是我国自行 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每秒 运算速度达亿次的巨型计 算机———“银河—I”。它 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 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 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 的国家。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艺术上)
百家争鸣(学术上)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阅读材料
1958年9月13日至20日,根据8月北戴河会议搞“大 跃进”的精神,中共宣传部召开了文艺创作座谈会,提出 要像生产1070万吨钢一样,在文学、电影、印刷、美术、 理论研究等方面放“卫星”,文艺要表现社会建设中的共 产主义萌发,创作和批评要靠群众,都要搞群众运动,掀 起了“文艺大跃进”。
香港市民庆祝我国首 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
科技发展战略,为科技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
保障
3.第三次科技革命:吸收、借鉴国际相关科研成果,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4.广大科技工作者: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
电影《红高粱》剧照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照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剧照
京剧《红梅阁 》剧照 (于连泉饰李慧娘)
秦腔《西湖遗恨· 吐火》剧照 (李梅饰李慧娘)
《白蛇传· 游湖》 剧照
话剧《天下第一楼》剧照
(北京人艺编演)
(2010· 广东文综· 17)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
针内涵的是(
)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学 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致祝词。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
量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 ——邓小平 有利于世界和平.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4年8 日发表的《2004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 指出,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 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饥 饿直接和间接给各国国民生产力和国家经济造 成上百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
《海港》
京剧《奇袭白虎团》
京剧《沙家浜》
《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交响音乐《沙家浜》
《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白毛女》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