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治疗半身不遂的所有穴位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逐年增长,常见的有脑梗塞、脑血栓,年龄大都在中老人群中且越来越年轻化。
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涡斜,是造成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偏瘫是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脑部功能,使患者出现身体一侧偏瘫,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由于受到压力高或血脂稠等因素影响,血液流动限制,脑部缺血时间长导致脑组织受伤害,结果患者留下严重后遗症,肢体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差,患者经西医治疗后,肢体活动自主能力较差,所以临床中常用中医针灸治疗,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能力,。
一、针灸选穴原则选穴原则分为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及经验选穴原则,近部选穴是在偏瘫肢体周围进行选穴,例如面部偏瘫选择迎香、人中、地仓等,体现了“经络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远部选穴是在经络循行路线上选择可以治疗本病的腧穴,例如足阳明经循行路线上的梁丘、足三里等,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辩证选穴是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的特点进行选穴,根据患者病程进行选穴治疗。
偏瘫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在八纲辩证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及恢复期,中经络没有神志上的改变,只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为主,中脏腑主要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多因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司,风痰夹瘀上扰头脑;病位在脑,与心肝肾有关,病机为风火痰气血。
二、针灸治疗头部穴位选择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风池,运用醒脑开窍针法可以帮助患者开窍醒神;面部穴位:太阳、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人中,主要治疗患者口眼涡斜、流涎、面瘫等症状,通过刺激患者面部穴位,使面部经络疏通;上肢穴位:八风、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肩井、臂臑,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患者肢体活动,缓解患者活动受限的症状;腹部穴位:天枢、上脘、气海、关元,大部分为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中医治疗痿证独取阳明经,患者卧床时间久,腹部穴位可以缓解便秘情况,气海和关元治疗患者尿失禁或癃闭等病症;下肢穴位: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昆仑、申脉、太溪、照海、三阴交、阳陵泉;其中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有助于下肢能力恢复。
治愈半身不遂的秘方

治愈半身不遂的秘方(七则)脑血栓、脑梗塞、脑溢血后遗症我在浏览博客中发现:龚炳道丹医工作室的博客对“手法点穴治疗脑血栓,脑梗塞,脑溢血后遗症有效率100%------ ”的文章感兴趣,其中可以借鉴的部分摘录供朋友们参考,因博主没有实践过不加评论!“手法点穴治疗脑血栓,脑梗塞,脑溢血后遗症有效[结合足反射疗法,首先打开穴位,取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进行点压开穴] 动作要领:每个穴位点压8-10秒钟。
以病人能以承受的力度为准,经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依次顺序点压开穴,然后根据病人需要治疗的具体部位进行点穴治疗。
上肢瘫痪:取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等穴位,进行点压8-10秒钟下肢瘫痪:取悬钟,承山,阳陵泉,足三里,伏兔,环跳等穴位,进行点压8-10秒钟面部瘫痪:取白会,四神聪,太阳,上关,翳风,眼明,地仓等穴位,进行点压8-10秒钟经过第一次点穴治疗后,病人的相关部位应该马上能动,此时应该叫病人自己活动几次,每天进行两次点穴治疗,第二次时间应该相隔4小时以后才能进行第二次治疗,值得一提的是:治疗前要求病人一定要吃饱,进食后休息一小时才能进行点穴治疗。
病人绝对不能空腹治疗。
最佳治疗时间:如果病人是初发病时,待病人的病情相对稳定后,即可对病人进行点穴治疗,如果患者及家属配合得好,大约22天左右可以治愈,完全可以达到生活自理。
治疗效果:通过临床证明,采用手法点穴治疗中风瘫痪后遗症,时间短,速度快,疗效显著,不反弹,效果看得见,患者及家属满意。
注意:1,治疗者首先修饰自己的手指甲,以免对患者的皮肤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高危病人不能进行点穴治疗,待病人的病情相对稳定后才能进行点穴治疗。
3,女患者月经期不能进行点穴治疗,酒醉神智不清的患者不能进行点穴治疗。
作者发表目的:因为每年我国患中风瘫痪及后遗症的病人高达200多万人,而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是采取单一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病人经过治疗,完全康复或达到生活自理的比例却不如人意。
养老穴一个神奇的穴位

养⽼⽳⼀个神奇的⽳位【导读】养⽼⽳是⼿太阳⼩肠经上的常⽤腧⽳之⼀,以⼿掌⾯向胸,当尺⾻茎突桡侧⾻缝凹陷中,在尺⾻背⾯,尺⾻茎突上⽅,尺侧腕伸肌腱和⼩指固有伸肌腱之间;常⽤于治疗视⼒减退、眼球冲⾎、半⾝不遂、急性腰扭伤、落枕等。
养⽼⽳乃⼩肠经郄⽳,是⼩肠经经脉之⽓汇聚的地⽅,与⼈体⽓⾎的盛衰有着⾮常密切的联系。
【图解养⽼⽳的位置】【养⽼⽳的位置】位于⼈体的前臂伸侧,腕后1⼨,以掌向胸时,当尺⾻茎突桡侧缘上⽅之⾻缝中。
另说“阳⾕后⼀⼨五分”(《循经考⽳编》⼴注):“去阳⾕⼀⼨⼆分,⾏向外”(《针灸集成》)。
【标准定位】在前臂背⾯尺侧,当尺⾻⼩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解剖】在尺⾻背⾯,尺侧腕伸肌腱与⼩指固有伸肌腱之间;有前臂⾻间背侧动、静脉的末⽀,腕背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神经与尺神经⼿背⽀的吻合⽀。
【⽳位疗法及注意事项】【治法原则】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疗法】⽤⼤拇指指尖掐按养⽼⽳,每天坚持,能够治急性腰扭伤。
【艾灸疗法】⽤艾条温和灸养⽼⽳5~20分钟,每天⼀次,可以改善视物模糊、⽿聋、⽿鸣。
【拔罐疗法】⽤⽓罐留罐5~10分钟,隔天⼀次,可以治前臂痛。
【刮痧疗法】⽤⾓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养⽼⽳3~5分钟,隔天⼀次,可以治⽿鸣、⽿聋。
【针灸疗法】向上斜刺养⽼⽳0.5~0.8⼨,⼿腕酸⿇,可向肩时放散。
【养⽼⽳位的作⽤功效】【主治病症】⼼肌梗塞、脑⾎栓、呃逆、急性腰扭伤、⽼花眼、⼿痛、⾯痛、肩臂部神经痛、落枕、半⾝不遂、近视眼、⽬视不明、眼球出⾎等。
【功效疗法】养⽼⽳,清头明⽬、充养阳⽓、舒筋活络【临床应⽤】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管病后遗症,肩臂部神经痛;2、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落枕;3、其它:近视眼。
【现代应⽤】1、落枕针刺⽤强刺激⼿法,左病右取,右病取左,嘱患者活动颈部。
也有针刺后⽤点按,按摩颈部疼痛点。
2、急性腰扭伤针刺⼀侧养⽼⽳,嘱患者活动腰部。
3、现多⽤于急性腰扭伤,落枕,眼球充⾎,视⼒减退,半⾝不遂等。
偏瘫偏瘫针灸穴位

偏瘫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
针刺疗法对偏瘫治疗效果较好,不但在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可以普遍应用,对部分病例还可早期治疗。
(1)体针的常用穴位头面部:百会、上星、印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人中、翳风、风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少泽、后溪等穴。
下肢: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过多,可轮流使用。
一般选用1~2个主穴,再选若干配穴。
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疗程,并可用电针。
(2)头针:是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
主要是根据神经解剖大脑皮层功能的理论,运用针刺疗法,在头皮上划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这些刺激区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
脑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疗为佳;脑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稳定后开始。
取穴:对侧运动区为主;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运动性失语取对侧面运区;感觉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三区;命名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二区。
方法:根据上述原则选好刺激区位置,用快速进针,达到头皮下或肌层,斜向捻转至要求的区域长度,进行快速持续捻针,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以上,一般2~3分钟即达到适应刺激量和刺激强度,患者相应的肢体有热、麻、胀、抽、出汗等感觉,休息5分钟,再捻转2~3分钟,再休息5~10分钟起针。
每日1次,一般10~15天为1疗程,中间可休息一周左右,再作第2 疗程。
注意:针刺部位要选择准确,针刺前应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
针刺入后局部剧痛可捻转2分钟,若仍剧痛难忍,可将针退至皮下,适当地调整一下进针方向,可避免疼痛。
起针时用干棉球压迫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
如病人晕针,立即起针,应给予适当处理。
点穴推拿治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右侧,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感到气通为止第二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同第一式。
第三式: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可过久,以指下觉气通即止。
病人体虚弱或虚症,气海穴用补或调,如果体壮,病实症则用泄或调。
虚实关键在此。
第四式:两手放两带脉。
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面带脉,往里拢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
第五式: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是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同时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
最多三次。
第六式:右手中指按住左梁门穴,大指按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中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八式: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并用左手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阙穴。
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即止此式操作毕,再治阑门穴(与第一式同)一次第九式: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枢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枢部位,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食中指向右旋引,大指乘势挑送之)一至三次;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食指迎住左梁门。
第十式:按照第四式推按气海一次后,并压三把,其手式: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住病人少腹。
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中指和食指卷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为第二把,用手背缓缓向下压推至关元部位,为第三把。
一次为止。
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
列缺穴位位置图_按摩列缺穴的作用与好处_穴位密码网

列缺穴位位置图_按摩列缺穴的作用与好处_穴位密码网按摩列缺穴的作用与好处:治疗糖尿病、咳嗽气喘、落枕、头痛、半身不遂、咳嗽、咽喉肿痛、感冒、支气管炎补肺益肾等。
列缺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列缺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列缺穴位位置图】【图解列缺穴位的位置】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列缺穴的准确位置:在骨头的高峰,用指甲在上面掐一掐,有个小小的骨缝。
列缺穴的简单取穴方法:两个虎口交叉,腕关节伸直,食指尖所能达到的地方就是列缺穴的位置,认真体会那个骨缝,顺着骨缝用指尖掐按,或用皮肤针敲打。
(慢性的急性的咽喉炎最好都不用灸法)详情点击:慢性咽喉炎的治疗穴位》》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按摩列缺穴位的作用与好处】1、有助于治疗偏头痛、头痛、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耳鸣、咽喉炎、牙关紧闭、口眼歪斜、齿痛、眼睛干涩等2、缓解治疗手肘、腕无力及疼痛,半身不遂、小便热、阴茎痛、落枕、骨折、伤痕等后遗症等3、缓解治疗咳嗽、咽喉肿痛、感冒、支气管炎、糖尿病、支气管扩张咯血及咳喘等。
头项行列缺--治疗头部脖子的疾病问题如:头痛包括受风寒感冒,颈椎酸痛都可以找列缺穴,列缺穴的取穴方法:两个虎口交叉,食指平行搭过去,食指尖按到的这个地方有个骨头,骨头的上端就是列缺穴。
大家不用太考虑穴位的定位准备不准备,只要与我讲的方法一致就是对的。
今天给大家讲到的找穴位的方法就叫同身寸,意思就是你自己身体的尺寸,来找你的穴位,这是百分之两百的准备。
如果你是左侧偏头痛的话,你就按右手上的列缺穴,如果是右侧偏头痛就按左侧。
列缺穴治疗头痛、失眠、神经衰弱。
【温馨提示】少商穴的操作方法最好用皮肤针小头叩刺,因为它面积太小了,敲打出血来。
在家里我们可以把缝衣服的针放在火上烧一下,消消毒,然后用酒精把这儿擦一下,浅刺,然后挤出棉球擦掉,再挤,一般擦掉五到十滴。
中医针灸治疗偏瘫好处

中医针灸治疗偏瘫好处爷爷平时的血压和血脂就有些高,中医针灸治疗偏瘫好处是什么啊?爷爷血压高自己没有注意,在家里倒地失去意识,经过医治,是心脑血管的问题,导致半个身体不能动,说是偏瘫,爷爷是个好强的人,一下子这样病了,心情不好总是发脾气,朋友说中医的针灸治疗偏瘫的效果好,都有什么好处啊,现在就让我朋友介绍一下都有哪些好处。
1、口眼歪斜取穴主穴:听会、地仓、合谷、迎香配穴:风池、水沟、颊车、丝竹空等。
2、半身不遂取穴主穴:肩俞、曲池、外关、合谷、环跳、委中、足三里、阳陵泉、太冲。
中医针灸疗法可以疏通经络,使瘀阻的经络通畅,发挥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达到快速治疗疾病的目的。
随着对中风认识的不断加深,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不断得到改善,疗效不断得到提高。
治疗时主要取患者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则刺灸双侧,初病宜泻,久病宜补。
在临床中,我们采用效果尤佳的针刺配合电针治疗。
如我们所治的一位老人,中风初病,取上肢手三里、外关,下肢取足三里、丰隆,用电针治疗时,选用较大电流,刺激周围神经、兴奋中枢神经,使患肢产生酸麻感,并使相关肌群出现节律性收缩,即针刺中的泻法。
见效后逐次适当减小电流,即针刺中的补法。
针刺四次后,患者的手平躺时能缓慢上抬,还可下床缓慢行走。
同时,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措施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针灸配合我所特色的神经康复方法,能更有效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同时对治疗中风后口舌歪斜、言语、吞咽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也有显著疗效。
综上就是我朋友所了解的一些中医针灸治疗偏瘫的好处的介绍,家里有偏瘫的老人,一定不要惹老人生气,生了这种病心情不好的时候要顺着他,让他心情变好了,就不容易在发病,每发病一次所承受的风险就要大好多。
在加上针灸治疗。
照顾的好的话,会有很大的康复希望的。
董氏奇穴——治疗学(杨维杰)【精选文档】

第二篇治疗学董氏奇穴原书,原仅有穴位部份,而无治疗学。
本编之治疗学,系笔者追随董师学习多年,并综合个人临床七余万人次之经验整理编写而成。
其临床效果,多经验证。
值得广泛发挥应用。
第一章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2.补灵骨,立可缓和疼痛。
3.背部五岭穴点刺,亦可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四)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疼痛。
2.四花中点刺,效果亦佳.3.五虎四。
(五)头晕:1.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2.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六)脑神经不清:1.针正会,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七)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八)脑瘤:1.先针州昆、州仑、火光,再在三重穴用倒马针法。
2.配上瘤穴,效果更佳. (九)脑骨肿大: 1.针正筋,配上溜穴,效果更佳。
(十)脑积水:1.针正筋,上瘤,有良好效果。
二、眼疾病(一)视力模糊:(视物不清)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五岭穴放血.再针下三皇. (二)偷针眼: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三)目赤(角膜炎):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2.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3.加针上白穴。
效果更佳.4.背部五岭穴点刺。
5.驷马穴。
(四)目干涩:1.针明黄有效。
2.配复溜(光明)效更佳.(五)两眼睁不开: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2.针光明、人皇。
(六)沙眼:1.脸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
(七)视线模糊(视四指如五指):1.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督脉
(十六)DU 16 风府 Fēngfu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配伍]配腰俞治足不仁;配昆仑治癫狂、多言;配二间、迎香治鼽衄;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难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手阳明大肠经
(九) LI 9 上廉Shànglián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
[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 头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肠鸣腹痛。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麻木;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足少阳胆经
(十三) GB 13 本神B ě nsh é n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三十) GB 30 环跳Hu á nti à o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2-2.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
(三十一) GB 31 风市F ē ngsh ì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
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中风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
(三十二) GB 32 中渎Zh ō ngd ú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三十四) GB 34 阳陵泉Y á ngl í ngqu á n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
(三十五) GB 35 阳交Y á ngji ā o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解剖]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沟、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阳维脉郄穴。
(三十八) GB 38 阳辅Y á ngf ǔ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胆经经穴。
--------------------------------------------------------------------------------
(三十九) GB 39 悬钟Xu
á nzh ō 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会穴--髓会。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