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的政策演变-论文

环境保护的政策演变-论文

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范文

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范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范文如下文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xx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 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 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 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xx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 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一: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 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 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 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 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 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 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 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 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70年代以来,美国和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关联作了比较深入的 研究。中国国内的某些年轻学者也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对美政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 是系统地研究中国对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成果目前仍不多见。本文试图运用史学和国际关 系学学科渗透的方法,对中国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重点是分析 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 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 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 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 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 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 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 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 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 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 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

形势与政策论文——新时代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

新时代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 导言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新时代主旋律的正确把握,其基本含义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新时代下的中国面临的压力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际上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新时代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以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在深刻洞察和分析当代世界局势后,准确把握住了当代世界的基本战略走向,认识到人类同处于一个世界、一个地球中。各个国家的命运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共生体,只有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成功做到共同发展。 中共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对世界各国发展状况的合理关切,也是对中国在新的国际局势下寻求自身发展的正确战略。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其自身的丰富内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体现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爱好和平,追求共同发展的民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尝试进行不同的阐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其表述的话语虽多样而异,但同归而一。

中国寻求的是和平崛起,坚持不采用军事扩张、资源掠夺等称霸的方式来走“畸形”发展,坚持以自己的发展对其他欠发达国家地区进行合理关切的“和”思维;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发点是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解决的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走的是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 这种中华民族追求“和”文化的优良特质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和平共同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重要体现。 (二)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望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但是战争结束带来的世界格局并没有完全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期望。两极格局的崩溃使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了苏联这个对手的压制,美国开始走霸权主义道路。与此同时,恐怖主义、环境问题等迫使世界人民寻求世界寻求新的方向。 仔细环顾今天这个世界,世界正处于大变革的转弯处。在整体都在寻求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存在的问题,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逐步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人民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发展利益的基础上,独立自主作出的选择。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日益猖獗的今日,只有全世界人民共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抑制。当前全球冲突不断和贸易冲突不断加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 摘要: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环境保护政策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三十多来,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在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形势中不断深化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经济手段和政策在环保中开始发挥作用,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强调“人文关怀”的回归,环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报告中对环境问题的表述,总结三十多年来环境政策的演变发展,揭示我国环境工作在近三十多年取得长足发展。 0 前言 20世纪发生的世界八大公害在全球掀起了环境保护的浪潮,人们认识到环境政策是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有力工具。为此一些发达国家率先行动起来,纷纷颁布了相应的环境政策法规。美国于1969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简称NEPA),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环境法,它既是防止环境污染的规制法,又是把行政机关的有关环境的行政决定过程在一般公众面前进一步明确化的法律。而欧盟在1972 年10 月也正式颁布了欧共体共同的环境政策,1973年11月颁布实施了欧盟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一直维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然而环境问题也始终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并危及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健康和生态的安全。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多为“市场失灵”所致。因此,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为未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特殊国情,中国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报告中对环境问题的表述,总结了三十多年来环境政策的演变发展,揭示了我国环境工作在近三十多年取得长足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 式 与 政 策 学院:通信学院

目录 一、令人担忧的我国现在周边安全形势 二、令人怀念的我国周边环境形势的缓和时期 1.新中国成立后的周边安全形势逐渐缓和 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面临的国外安全形势大为改善 ①、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 ②、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③、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 三、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 (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 (二)现实上的安全挑战 1、美国对我全的综合性威胁 2、日本对我全的潜在威胁 3、印度对我全的严重威胁 4、朝核危机对我全的直接影响 5、南海诸国对我南沙群岛的现实侵占 6、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四、中国的对策 (一)淡定从容,韬光养晦,做好自己的事 (二)政经合一,协调周边关系

五、参考文献: (一)《人民日报》 (二)《凤凰军事网》 (三)2009形势与政策论文 (四)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全战略选择 (五)论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 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国周边形势分析 摘要:我的祖国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处亚洲东部,西邻中亚,东濒太平洋,南面东南亚、印度半岛,北临俄罗斯。坐拥国土960多万平方公里,西依亚洲腹地,东望太平洋,傲立于世界,五千年以来,中国一直称霸于东亚,震动着世界。也许由于这些原因,不知从何起遥隔地球另一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开始歪曲中国,导致很多国家对我们充满着仇恨,尤其是在当今,一些国家对我们仍不有好,东瀛跳梁小丑日本对钓鱼岛虎视眈眈,菲律宾一直垂涎黄岩,越南两眼

冒光的盯着我们的石油北部湾……….我们周边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作为新一代的炎黄子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处境,本篇拙作分析了我国的形势,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包涵。 关键字:周边形势周边关系共同发展走向对策 正文: 一、令人担忧的我国现在周边安全形势 在我们的东面,有美国的两条铁链拴住中国,就是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第一岛链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等岛屿组成,第二岛链以关岛为中心,由驻扎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基地群组成,它是一线亚太美军和日等国的后方依托,又是美军重要的前进基地。两条岛链死死的看住中国,既能向中国发动攻势,又能遏制中国的崛起,可以说,中国的东部已经被封死了。 中国的东部有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那就是日本!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中日之间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诸如钓鱼岛问题和东海划分问题等。自从联解体后,在军事上,日本不断的更新军备,建成了亚洲最强的海军,又购买了美国的先进战斗机,现在又有研制核武器的打算,在政治上也一直谋求着政治大国的地位,所以,日本对我们的威胁非常大。 我们的西南部是,虽然他占地仅3万多平方公里,但却处在战略要冲之处。我们如果拥有它,既可以作为突破第一岛链的跳板,进可攻、退可守,还可以掌控日本的经济命脉来遏制日本,因为日本的海上能源线绝大部分都经过沿海。但是现在问题无法解决而且在美国的挑唆下有反攻大陆的意向,这对我们是一种致命的威胁。 而在南海方面,由于政府当年不重视海洋权益,致使南沙群岛大部分岛礁被东南亚国家瓜分。南海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海上通道,如果不能控制南海,我国的经济、资源命脉会被他人掌握。没有了资源,何谈一个国家的安全? 在西部即南亚次大陆,印度与我们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在1962年的自卫反击战中,中国打败印度,致使印度至今仍对中国怀有戒心。且中印之间还存在着领土争端,至今未有解决良方。印度经济在当下的实力,不逊中国,军事实力也相当强大,且拥有核武器,一旦中印之间因领土问题大打出手,中国会很危险。而且印度还支持国的藏独势力,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威胁甚大。 这些还不是严重的,严重的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却一直视我们为仇敌。美国是造成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罪魁祸首。它阻止我国的统一大业,扶植日本、国等附庸国围堵中国,在关岛大量驻军,时刻威胁中国的安全。东面利用第一岛链围堵中国海上出路,在西面驻军阿富汗,军售印度,封死了中国西进的道路,实际上中国正处在C型包围之中,中国仅仅在北面稍有安全感,而且可能是暂时的,我们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小,我们民族的前景不容乐观! 二、令人怀念的我国周边环境形势的缓和时期

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

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

海南大学 《形势与政策IV》 课程论文 (二零一三至二零一四学年度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论改革开放 姓名: 学号: 学院:材料与化工 年级专业: 2012 级生物工程专业 任课教师:武明明 完成日期: 2014年 06 月 23 日

思维,善于对实践作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作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领会和宣传,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使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为更加自觉的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年事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此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的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改革开放之海南特区——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南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中的重要棋子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和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2008年4月7日至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深有感触地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海南经济特区2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经济发展一直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海南岛作为中国唯一一个热带岛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海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大陆的沿海地区。归其原因,我觉得是海南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内部优势,同时也错过很多机遇。海南一直没有充分利用国家给海南的优惠政策,或者说是没有正确规划好海南经济发展的方向。第三产业作为海南产业结构中的

环境保护政策主要内容与分析

``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江苏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对河水采样!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论文800字三篇

形势与政策论文一一大学生论文800字三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论文800字三篇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下面是wtt 和大家分享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论文800字文章,提供参考, 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寻找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形势与政策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 岂

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新世纪的接班人就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面对变化莫测国际形势,我们应有自己的主张。因为只有抛弃过去才能前进。由于知识面的限制,有些观点可能不成熟,还请老师谅解。 先说说中美关系,我眼中的中美关系没那么复杂。国家间利益就是一切,是敌是友只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手段。作为国家领导阶层,其施政思想是国家利益最大化。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不能为国民谋利益就会被推翻。因此,国家间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和美国的关系很明显反映出这一点,以前英国是老大哥,美国跟在后面跑,后来位置逐渐改变,英国要听美国差遣。现在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变化,英国开始有自己的声音。同样,二战结束后,日本也要处处看美国脸色,但现在日本领导人开始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当然,能否真正摆脱是另一回事,这个问题之后再说。 现在的世界一哥是老美,无须质疑。中国以后能否取而代之,不好讲。我认为希望不大,因为国情不同,美国从建国到现在与中国比,太年轻了。也正因为此,负担轻,有能力,有魄力改革。如今各国都有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点不容质疑。贫富悬殊、暴力、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中国负担太重,而且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容易改变,我们总在宣扬传统文化,以悠久的历史为荣,张口四大发明,闭口黄河、长城。靠吃祖宗饭有意义吗?我看不见得。历史应该铭记,但落日的辉煌说多了就要被人笑话。 历史在不停的发展当中,未来如何谁也不敢说。我们活在当代还是

(环境管理)中国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

二中国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 海洋环境与陆上不同,一旦被污染,即使采取措施,其危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因为治理海域污染比治理陆上污染所化费的时间要长,技术上要复杂,难度要大,投资也高,而且还不易收到良好效果。所以保护海洋环境,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这应该说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策略。保护海洋环境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海洋开发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尤其是要抓好污染源的管理,这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海洋的自净能力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海域的自净能力,以利于降低治理“三废”的成本,发展生产,同时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入海量,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许多年来,中国在工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积极治理工业“三废”,大搞技术革新,广泛开展综合利用,为消除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成绩。在广泛地调查研究和积累许多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实践证明,这也是搞好海洋环境保护的正确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保护环境,防患于未然的极其重要的措施,也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的体现。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时,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正确处理好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城市和农村、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等关系。要把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加强计划性、科学性和预见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要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力求避免或减少开发后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及对环境的影响。在工、农、林、牧、渔、盐、副业、养殖以及其它海洋资源开发的布局上,除注意原料、动力、水源、交通等条件外,还需考虑地质、地形、海洋水文、气象条件以及生物资源的特点,要综合研究,权衡利弊,协调统一,反对各行其是,不能只顾生产,忽视环境保护,既要注意短期的效益,又要充分估计到今后可能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不能只顾利用,不顾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是发展社会主义企业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害”与“利”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害”是由生产中的“废”所造成的,“废”与“宝”又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可以相互转化。促进这个转化的条件,就是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的内容很广,一方面是指资源本身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建立经济、合理的联合企业。只有把治理工业“三废”同开展企业技术改造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结合起来,才能尽量做到把“三废”中的危害物质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许多原来弃之为害的“三废”,把它充分利用起来,大搞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就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达到投资少、收益大、品种多、危害小的合理开发的目的。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每个人和各个方面。只有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人动手,个个关心,大家齐心协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许多海洋环境保护措施才能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搞好。因此,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

中国环境法的演变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及其对早期国家自然资源保护策略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思想是从对生物资源保护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产生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经过1000年的发展,至秦汉之前,已逐步完善起来。从秦汉以后直至泖清时期,这种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和发展。当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立法,但已经出现了一些十分珍贵的有关保护自然环境的论述和零散的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法律规范。例如,在1975年由中国考古人员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中,发现了一批秦代竹简,其中在《秦律十八种》之中,有一种原题为《田律》的秦简。《田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农业生产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对生物资源保护的规定。《田律》的上述规定,体现了“以时禁发”的原则。显然,先秦萌芽状态的生态学 思想和各种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对这些规定是有着深刻影响的。 总之,从中国早期的自然资源保护立法看,早期的环境法律规定在目的上是为了保障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这时的自然资源只是作为财产的一种形式予以保护的。在古代自然哲学相对发达的中国,“持续利用”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可以说是早期中国环境立法的基本理念,这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自然哲学观对统治者思想的影响有关。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环境立法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的社会一直是动荡不安和战争连年。中华民国时期,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沿海一带现代工业也有所发展。由于当时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战乱频起,政局不稳,执政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视环境保护。当时,在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了工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然而当时环境立法残缺不全,几乎没有什么专门防治污染的法律法规,仅仅颁布了几部自然保护的立法,主要有《渔业法》(1929年)、《森林法》(1932年)、《狩猎法》(1932年)、《土地法》、(1930年)和《水 利法》(1942年)等,这些颁布的法律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另外,在共产党占领的革命根据地,也制定并实施了一些保护自然的法规,其中如《闽西苏区山法令》(1930年)、《晋察冀边区禁山办法》(1939年)、《晋察冀边区垦荒单行条例》(1938年)、《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1941年)、《晋察冀兴修农田水利条例》(1943年)、 《东北解放区森林保护暂行条例》(1949年)等。上述自然资源立法的意图主要是发展经济,保障资源的持续利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环境立法 1.环境法的产生时期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以前,可以称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兴起和环境法的孕育产生时期。关于环境立法,在这一时期较为重视的是对作为农业命脉的自然环境要素的保护,并且以公有制为基础确立了自然资源的全民所有制形式。当时施行的国家《宪法》(1954年)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在自然资源管理立法方面,国家较为重视对水土保持、森林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并制定了若干纲要和条例。例如,1950年颁布了第一部矿产资源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1953年颁布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1956年颁布了《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195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

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篇一 这学期,我学习了《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就那么几节课,但却使我收获很多,感触颇多。 当今社会,面对竞争、压力和各种复杂环境,以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挑战,很多大学生都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惊慌失措,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对专业知识了理解,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即增强了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关注,也通过对国内国际形势的理论,正确、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紧迫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能把自身的专业知识等在此过程中并得到锻炼,提出自身的独特见解,增强了能力,提高了政治敏感度,发散思维,也侧面地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 其实,“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在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从客观方面看,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

甚至于死路。同时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脚踏实地、情系人民,这必然要求大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需要高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客观、正确理解国家方针、政策,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德育工作,即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思想。因此,我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应成为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包括我并不是很积极,要么干脆不来,要么懒散地在教室里睡觉,要么玩手机,要么看课外书籍

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史

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史 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会议交流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制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安排了近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会议行将结束时,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有各界代表出席的万人大会,对会议作了总结,向全国发出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动员令。 中国于1979年加入了联合国环境署的“全球环境监测网”、“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和“国际环境情报资料源查询系统”。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在中国兰州设立了“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总部。 中国自1979年起先后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赛尔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本)》、《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2年伦敦公约》等一系列国际环境公约和议定书。 1980年成立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到1995年出版各类环境图书860种,500多万册。 1981年,中国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对全国环保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 1982年5月4日,由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国家测绘总局和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的部分机构,与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合并,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1983年,中国创办了全球第一家国家级环境保护专业报———《中国环境报》,年发行量近30万份。 1988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撤销,改为建设部。环境保护部门分出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直属局。 1990年《中国环境年鉴》出版,并从1994年开始出版英文版。 1990年中国有关部门开始开发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 1992年4月成立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由40多位中外著名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负责向中国政府提出有关咨询意见和建议。 1992年6月,中国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宋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国总理李鹏出席了大会的首脑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强环境与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主张,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李鹏总理还代表中国政府率先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3年3月,中国开始实施环境标志计划。 从1993年开始,以组织新闻单位采访环境执法情况为主要形式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在全国开展。 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1998年国家环保局升格成国家环保总局。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

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含义 陈先奎辛向阳 综合到目前为止的各种阐释,概括地讲,“中国和平崛起”主要是指:中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此,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全球化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既不可能脱离世界而孤立地发展,也不可能完全依赖外国,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战争进行对外掠夺和扩张,也不能走以牺牲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国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条件下,秉承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优良文化传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和平的社会主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努力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尊重和保障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自由、民主和权利,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推动人类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和平崛起的上述论断,有两层基本含义: 一方面,中国必将不断发展,到这个世纪中叶,中国一定要达到,也一定能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为此,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不断加强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条件下,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相互关系,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的: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高效益的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要义就在于此。 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中国崛起的目的是和平的,手段是和平的,结果是和平的,性质也是和平的。对内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尊重、保障和扩大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自由、民主和权利,逐步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对外要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通过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中国的和平崛起主要讲四点: 第一,目的决定手段,同时,内政决定外交。中国崛起之所以是和平崛起,是由中国崛起的目标内容和内政决定的。中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经济发展是主要内容,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目的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这是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的主要内容、根本特点和最终决定因素。这样的崛起是中国社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变,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从“革命与战争”的观念和体制到“和平与发展”的观念与体制的根本转型;是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转变,也是世界新兴大国发展道路的创新。与过去西方发达国家对外扩张、掠夺和战争的大国崛起道路,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第二,利益决定和平,和平反映利益。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多,不发达,这是中国的两大国情;摆脱贫穷和落后,是亿万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推进,过去人们在择业、迁徙、致富、投资、资讯、旅游、信仰和选择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形无形的不合理限制,被逐步清除。这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广大城乡劳动者的积极性得以释放,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农

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年级: 指导老师: 年月日

摘要 恐怖活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类共同的敌人。从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到之后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恐怖袭击活动再到近期发生在我国昆明火车站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恐怖活动遍及全球。本文通过分析恐怖主义产生的种种原因去认识和了解恐怖主义,从而铲除恐怖主义的根源。 关键词:恐怖主义;政治;经济;宗教;文化 引言 从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到之后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恐怖袭击活动再到近期发生在我国昆明火车站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恐怖活动已经遍及全球,成为当今世界人类共同的敌人,也是人类最大的敌人。 反种族隔离斗士曼德拉曾言:“勇敢的人不是没有恐惧,而是能够战胜恐惧。”因此,虽然恐怖主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让无数无辜生命因此而殒落,但是我们必须坚强地同恐怖主义斗争到底,争取人类社会的和平安定。 本文尝试通过分析恐怖主义产生的种种原因去认识和了解恐怖主义,从最根本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因素来剖析恐怖主义存在的土壤条件,恐怖主义的思想根源。正如兵家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只有更加本质地认识恐怖主义,才能更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断绝恐怖主义蔓延的根源,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一、《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通过两个星期的学习,在课余时间我又积极地收集了相关资料,体会到和平稳定的珍贵,加深了对当今时代恐怖主义的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要对恐怖主义说不,加强自身在应对应急突发状况的处置能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作为当代大学生,自觉承担起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比如不歧视少数民族同学,与人为善,不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等。因此,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感,决定以“论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为题作为自己的结课论文。 二、恐怖主义的历史 恐怖主义由来已久,最早就有我们熟悉的荆轲刺秦王,凯撒大帝遇刺,以及到现代肯尼迪总统遇刺等著名的历史事件,恐怖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未走远。而现代意义的恐怖主义则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世界各国风起云涌般的民族解放运动已经告一段落,美苏争霸的铁幕刚刚拉开,世界局势依然动荡难安。许多西方国家社会的一些组织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与控制,导致各种具有一定政治或宗教目的的活动日趋活跃。1968年至1969年,出现了暗杀、爆炸、绑架、劫机、炸机等恐怖活动的高潮。此后,类似的恐怖活动更是愈演愈烈。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恐怖主义继续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尤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在冷战中成长起来得本·拉登,由他建立的基地组织制造了9·11恐怖袭击事件,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恐怖主义的危害。直到今天,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形势与政策论文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应如何应对 摘要: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我国应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风险挑战机遇改革周边环境 当今世界,世界经济正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进入复苏的轨道,但依然存在着下行风险。随着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趋向复杂,国内对于如何判断国际形势,是否要调整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方针的讨论也趋于热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下去,能不能实现我们既定的发展目标,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疑问。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在这种大环境下一定要把握机遇深化改革,时刻关注世界经济的新动向新变化。 目前来看,以新兴经济体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期间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随着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复苏,其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首次接近发展中国家,将与发展中国家共同驱动世界经济增长。要想利用好这种国际经济条件,就要处理好大国关系并不断调整,把握其对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我国周边地区充满生机活力,有明显发展优势和潜力,总体上是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存在着很多积极有利因素:一是我国周边地区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上升。在中国带动下,周边地区继续在世界经济中发挥领头羊作用。二是周边地区积极推动经贸合作升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自贸安排谈判继续推进。中国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获得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三是周边地区努力弥补安全合作短板。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为推进亚洲地区安全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1500字论文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1500字论文 本文是关于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1500字论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带一路: 论文摘要:“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自贸区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在各个层面的经济合作。关键词:“一带一路”;自贸区。 论文正文: 一带一路”战略与福建自贸区建设 一、“一带一路”概念由来 20xx年9月7日,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同年10月,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xx 年3月,主席在访问欧洲时表示,要把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洲际合作倡议结合起来,以构建亚欧大市场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0xx 年5月21日,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20xx年11月8日举行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主席强调,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二、“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