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词汇(综合版)

总结初级日语常用的一些形容动词

曖昧(あいまい) 0 暧昧的

明(あき)らか② 明显的,显然的

当(あ)たり前(まえ) 0 理所应当的

安心(あんしん) 0 安心的,放心的

安(あん)全(ぜん) 0 安全的

一生懸命(いっしょうけんめい)⑤ 努力,拼命

嫌(いや)② 讨厌,令人讨厌的

意(い)外(がい)① 意外的

同(おな)じ 0 相同的,同样的

簡単(かんたん) 0 简单的

可哀相(かわいそう)④ 可怜的

綺(き)麗(れい)① 漂亮的;干净的

嫌い② 厌恶的

幸(さいわ)い 0 幸亏,幸而

元(げん)気(き)① 精神,健康

早(さっ)急(きゅう) 0 紧急的

盛(さか)ん 0 最盛时期的

邪(じゃ)魔(ま) 0 障碍,打扰的

静(しず)か① 安静的

上(じょう)手(ず) 0 擅长的,熟练的

十(じゅう)分(ぶん)/充(じゅう)分(ぶん) 0 十分;充分

親(しん)切(せつ)① 亲切的,热情的

丈(じょう)夫(ぶ) 0 结实的;坚固的

素(す)敵(てき) 0 好的,漂亮的

好(す)き 0 喜欢

大(だい)事(じ)① 重要的,关键的

早(そう)急(きゅう) 0 火速的

大(たい)切(せつ) 0 重要的,关心的

大(だい)丈(じょう)夫(ぶ)③ 没关系

丁(てい)寧(ねい)① 有礼貌的;周到的

大(たい)変(へん) 0 不容易,不简单

適(てき)当(とう) 0 适当的,合适的

駄目(だめ) 0 不行;没有用的,白费

特(とく)別(べつ) 0 特别的

得(とく)意(い) 0 擅长的

苦(にが)手(て) 0 不擅长的

賑(にぎ)やか② 热闹的;繁华的

熱心(ねっしん)① 热心的,热情的

必(ひつ)要(よう) 0 必要的

暇(ひま) 0 闲暇,有空

複(ふく)雑(ざつ) 0 复杂的

不(ふ)便(べん)① 不方便的

下手(へた) 0 不擅长的,做的不好的

便(べん)利(り)① 方便的

本(ほん)当(とう) 0 真正的,真实的

真面目(まじめ) 0 认真的,严肃的

まっすぐ③ 笔直的,径直的

無理(むり)① 不可能;勉强;硬撑着

有(ゆう)名(めい) 0 有名的

楽(らく) 0 舒服的,轻松地

立派(りっぱ) 0 绝好的,出色的


复合词的分类解说 两个名词重叠

一、复合词的分类
1、 复合名词:使(づか)い走(ばし)り、花(はな)見(み)、長(なが)話(ばなし)、秋(あき)風(かぜ)、砂(すな)煙(けむり)、悪(わる)ふざけ、枯(か)れ草(くさ)、日(ひ)暮(く)れ
2、 复合动词:取(と)り除(のぞ)く、旅立(たびだ)つ、近寄(ちかよ)る、飲(の)み込(こ)む、切(き)り倒(たお)す、話(はな)し合(あ)う、走(はし)り回(まわ)る、食(た)べ歩(ある)く、歩(あゆ)み寄(よ)る

3、 复合形容词:耳(みみ)新(あたら)しい、見(み)やすい、細(ほそ)長(なが)い、青(あお)白(じろ)い、気(き)楽(らく)、身(み)軽(がる)、足(あし)早(ばや)、気(き)短(みじか)
4、 复合副词:心(こころ)持(も)ち、一(いち)々(いち)、三(さん)々(さん)五(ご)々(ご)、時(とき)々(どき)、たまたま、たびたび

二、叠词
1、 由两个名词重叠构成的叠词:
构成名词:人(ひと)々(びと)、山(やま)々(やま)、日(ひ)々(び)、われわれ、所(ところ)々(どころ)
构成副词:一(いち)々(いち)、一(ひと)人(り)一(ひとり)人(rén)、一(いっ)歩(ぽ)一(yī)歩(bù)、三(さん)々(さん)五(ご)々(ご)
2、 由两个动词重叠构成副词:見(み)る見(み)る、恐(おそ)る恐(おそ)る、重(かさ)ね重(がさ)ね
3、 由两个形容词重叠构成副词:高(たか)々(だか)、近(ちか)々(ぢか)、青(あお)々(あお)と、長(なが)々(なが)と、安(やす)々(やす)と
4、 由两个副词重叠构成副词:たまたま、まだまだ、またまた
5、 由两个复合词重叠以及其他方法构成的副词:知らず知らず、正(せい)々(せい)堂(どう)々(どう)


三、复合形容词
1、がたい:表示虽然想做,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的存在而做起来有困难。
想像しがたい、信じがたい、理解しがたい、動かしがたい
2、づらい:通常接与具有意志性的动词后,表示难以做某事。
虫歯が痛くて食べづらい。
先日、彼を怒らせてしまったから会いに行きづらい。
3、にくい:表示难度大,不用一做某事。
4、やすい:表示难度不大,容易做某事。

日语称谓词的种类及特点

称谓词是社会人际关系在语言中的反映,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既有作为人类社会共同现象的称谓词,也有区别于其它社会、民族的不同称谓词,并且因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结构及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出现局部的变体,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样态。日语称谓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亦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点。

(一) 人称代词类

人称代词是代替人的名称的词,具有明显的指代性质,而不表示实质性概念。然而,较之其他语言,日语的人称代词较为复杂,有如下几个特点。

1、日语用于同一指向的人称代词存在多种变体。如:第一人称代词有「わたし、わたくし、あたし、ぼく、おれ、、わし、小生」等;第二人称代词有「あなた、あんた、おまえ、きみ、てまえ、てめえ、貴様、貴下」等;第三人称代词有「彼、彼女、あの人、あの方」等,尤其是第一、二人称代词尤为丰富。

2、种类繁多的人称代词一因谈话人双方及双方与第三者之间

的关系有严格的区分,这种关系基本上以上下关系和亲疏关系为轴心运转,对上者和疏者使用一类称呼,对下者和亲者使用另一类称呼、泾渭分明。另外,性别不同,场合不同,使用的人称代词也不同。通常男性不用女性用的词,反之亦然。口语中也不用书面语的称谓。

3、日语人称代词多由实词性名词转用而来,例如?私、僕、君、お前?等,体现了日语人称代词的间接性和暗示性特征。同时,日语人称代词的价值取向还一直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之中,例如“僕”一次在开始作为人称代词使用时具有谦卑的含义,但随着使用的普及变得自尊自大起来。与此相反,第二人称的“てまえ”“きさま”开始时是出于尊敬用来称呼对方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变成了有点瞧不起对方深知斥责对方的称谓。其它如“あなた”等词,现在仍处于变化之中。

(二)姓名类

日本人的姓名或姓或名都可以直接用来称谓。但一般情况下需要在其后加上结尾词“さん”、“くん”、“さま”、“ちゃん”、“氏”等一起使用。称姓较庄重,称姓名全称最为庄重,而称名则较为亲近、随便。

姓名类称谓也有上下、性别及场合之分,但不是由姓名自身而是通过接尾词表现的。例如“さま”“氏”“殿”较具敬意和礼貌,多用于称呼上者、疏者使用,同时也多用于书面语;“さん”“くん”用于有一定社会联系的同龄或年龄相仿的人之间,也用于上者对下者的称呼,但是“くん”一般不用于称呼女性。

(三)亲属关系类

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

日本民族的亲属称谓袭用的是分类法,即不标明亲族是父系的或木系的,不标明亲族是直系的或旁系的,不标明亲族的排行顺序,而只标明尊卑备份。例如“おじ”等于汉语称谓的伯父、叔叔、舅舅、姨父、姑父等;“おば”等于汉语称谓的伯母、婶婶、舅妈、阿姨、姑姑等。

另外一个特点是,同一种称谓存在多种的变体。以“父亲”为例,有?パパ、父、お父さん、お父ちゃん、おやじ、父親、父上、お父様?等多种,这些变体的使用依据是称呼自己的父亲还是别人的父亲,是直接称呼父亲还是间接称呼、是口语还是书面语等不同而个异。


(四)身份地位类

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是令人尊敬的,因而用身份地位名称称谓显得礼貌尊敬。因此多发生在对有“权势”的人得称呼中,这是下者对上者的最佳选择。例如“○○社長”。

(五)职业类

在日语中,以职业名称作称呼时,需要在其

后加上接尾词“さん”或同时在其前加上接头词“お”使用,例如“運転手さん”、“八百屋さん”“お巡りさん”“お医者さん”。

作为一种特殊现象,日本人还将组织名称拟人化,加上接尾词“さん”来称呼该组织的人。例如“NHKさん”等。


你可以会,但不能乱用的日语词汇

爱人(あいじん) 情妇
朝饭前(あさめしまえ) 简单
暗算(あんざん) 心算
石头(いしあたま) 死脑筋的人
一味(いちみ) 同类



浮気(うわき) 见异思迁
得体(えたい) 来历、身份
演出(えんしゅつ) 监制
远虑(えんりょ) 客气
大方(おおかた) 大众



大手(おおて) 大型厂商、企业
大家(おおや) 房东
女将(おかみ) 老板娘
十八番(おはこ) 最得意拿手的
改行(かいぎょう) 作文时换行



外人(がいじん) 外国人
阶段(かいだん) 楼梯
买手(かいて) 买方
快报(かいほう) 好消息
恰好(かっこう) 穿着


家内(かない) 老婆
还暦(かんれき) 六十岁大寿
汽车(きしゃ) 火车
汽水(きすい) 淡水和海水混在一起
急须(きゅうす) 茶壶
谨慎(きんしん) 闭门思过
组合(くみあい) 工会团体
経理(けいり) 会计
怪我(けが) 受伤害
结构(けっこう) 足够



结束(けっそく) 团结
喧哗(けんか) 打架
合意(ごうい) 同意
讲义(こうぎ) 上课、课程
交代(こうたい) 轮班的人


合同(ごうどう) 合并
交番(こうばん) 派出所
心地(ここち) 感觉
腰挂(こしかけ) 凳子
小人(こびと) 小矮人


作风(さくふう) 写作风格
茶房(さぼう) 红茶、咖啡店
酸素(さんそ) 氧气
自爱(じあい) 自己多加保重
时雨(しぐれ) 秋末冬初之际的阵雨




地道(じみち) 脚踏实地
邪魔(じゃま) 打搅、麻烦的人
出世(しゅっせ) 出人头地
趣味(しゅみ) 嗜好
精进(しょうじん) 素食


小心者(しょうしんもの) 胆小鬼
冗谈(じょうだん) 开玩笑
丈夫(じょうぶ) 坚固
情报(じょうほう) 资讯、消息
処分(しょぶん) 整理


天气词汇总结

あきばれ【秋晴れ】
 秋のすみわたった晴天のこと。秋の天気の特徴は、大陸からの移動性高気圧や低気圧が交互に日本付近を通るため、3~4日程度の間隔で天気が周期的に変化すること。低気圧の通過による雨は大気中のちりを落とし、その後やってくる高気圧によって、低温で乾燥した空気が日本付近に運ばれる。そのため、すみわたったさわやかな天気となる。

あたたかいあめ【暖かい雨】
 凝結の始まりから雨が降るまで、一度も氷の粒を作らない雨。夏に降る。

あめつよし【雨強し】
 時間雨量15mm以上の雨。天気記号では雨の記号の右下にカタカナで「ツ」と書く。

あられ【霰】
 雲から落下する直径5mm以下の氷の粒を「あられ」という。

おおあめ【大雨】
 大雨注意報基準値以上の雨。特定の時間内に大量に降る雨のこと。

おおゆき【大雪】
 大雪注意報基準値以上の雪。特定の時間内に大量に降る雪のこと。

かいせい【快晴】
 空に雲がほとんどない状態。雲量が1以下。

からつゆ【空梅雨】
 梅雨期間に雨の日が非常に少なく、降水量も少ない場合。夏の水不足をもたらす。

きりさめ【霧雨】
 微小な雨滴(直径0.5mm未満)による弱い雨。

くもり【曇り】
雲量が9以上であり、中?下層の雲が上層の雲より多く、雨が降っていない状態。

ごうう【豪雨】
 1時間または3時間のどちらか一方の大雨警報基準を超え、かつ24時間の警報基準を超える大雨。24時間以内に100mm(北日本)~200mm(西日本)以上となる激しい大雨。

ごうせつ【豪雪】
 重大な災害をもたらすような大雪。
 1963年(昭和38年)の38豪雪や1984年(昭和59年)の59豪雪が有名である。

こゆき【小雪】
 数時間降り続いても、1時間あたりの降水量が1mmに満たない雪のこと。

さとゆき【里雪】
 山地だけでなく平野でも多く降る雪のこと。主に北陸地方で使われる。
 冬型の気圧配置のうち、日本海の北部に小さな低気圧があり、等圧線の縦じまの

一部が袋のようにふくらんでいるのが特徴。里雪の場合、人口が密集している平野部に大雪が降るので、交通の混乱、農作物への被害などを起こすことがある。

しぐれ【時雨】
 晩秋から初冬にかけて、降ったりやんだりする雨や雪のこと。
 北陸から三陸地方、九州地方の日本海側で用いられることが多いが、関東地方では「通り雨」の意味として用いられることもある。

じふぶき【地吹雪】
 積もった雪が風のために空中に吹き上げられる現象。

しゅうう、しゅうせつ【しゅう雨、しゅう雪】
 にわか雨、にわか雪のこと。積乱雲などの対流性の雲から降る雨、雪。

とうう【凍雨】
 雨滴が凍って落下する透明または半透明の氷の粒。

にわかあめ、にわかゆき【にわか雨、にわか雪】
 天気がよいときに降る一時的な雨や雪。積乱雲などから降る。通り雨もこのタイプである。

ねゆき【根雪】
 冬の間に積もった雪が、長期間消えないで残っている状態。

はれ【晴れ】
 空を見上げたとき、雲が少ない状態。雲量が2以上8以下のとき。
 高気圧に覆われると晴れる。

ひょう【雹】
 直径5mm以上の氷の粒。積乱雲から降る。5mm以下のものは「あられ」。積乱雲や雷雲の中の強い対流にのって、雲粒が上昇?下降を繰り返しながら成長し、雷雨に伴って降ることが多い。まれにピンポン玉、それ以上の大きさとなり、農作物に被害をおよぼすこともある。

みぞれ【霙】
 雨まじりに降る雪やとけかけて降る雪のこと。

やまゆき【山雪】
 山地に多く降る雪。

 冬型の気圧配置のうち、日本海付近の等圧線が縦じまになっているとき降る。

ゆうだち【夕立】
 夕方、一時的に降る強い雨で雷をともなうことが多い。通り雨。にわか雨。
 積乱雲から降る。
ゆき【雪】
 雲から降る氷の結晶。
 水蒸気を含んだ空気が上昇して、温度がひじょうに低くなると水蒸気は昇華して小さな氷の結晶(氷晶)となる。この氷晶の表面には、昇華してできた氷晶が次々と付着し、やがて大きな氷の結晶(雪の結晶)となる。これがとけずに落ちてきたのが雪である。

らいう【雷雨】 )

 雷鳴や雷光(稲妻)をともなって起こる風雨のこと。積乱雲によって起こる。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前密押试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
第Ⅰ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

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 )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职业理想
D.生活理想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
A.批判精神
B.与时俱进
C.不迷信权威
D.尊重客观规律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 )
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
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
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
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4.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
A.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C.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D.科学实验活动
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 )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从哲学上看,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计划的根据是 ( )
A.抽象的可能性
B.人民群众的愿望
C.现实的可能性
D.先进分子的构想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
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B.彻底克服保守思想
C.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D.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9.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 )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
11.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 )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D.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
13.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 ( )
A.只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B.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斯大林首先提出来的
C.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各自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14.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

团 ( )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
B.在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
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1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
A.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杰出的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7.在私有制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 ( )
A.都成为资本家
B.都成为雇佣工人
C.两极分化
D.彻底破产
18.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 ( )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利润
D.垄断利润
1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
A.实用主义
B.利己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主主义
20.年剩余价值率是 ( )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B.剩余价值与总资本之比
C.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量之比
D.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内预付总资本量之比
21.资本主义的利润率是 ( )
A.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所费总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可变总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不变总资本的比率
22.在平均利润率既定且借贷供求也较为平衡的情况下,影响利息率的最重要因素是 ( )
A.社会心理因素
B.政府的经济政策
C.习惯和法律传统
D.风险因素
23.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源泉来自 ( )
A.土地的劳动生产率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D.土地私有制
24.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金融资本概念是指 ( )
A.垄断的工业资本
B.垄断的银行资本
C.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的资本形式
D.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结合的资本形式
25.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 ( )
A.垄断可以创造新价值
B.垄断能转移更多旧价值
C.价值规律不再起决定价值的作用
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26.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是 ( )
A.资本的原始积累
B.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过剩资本”的出现
D.银行垄断的形成
27.以下不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的是 ( )
A.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B.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资本社会化形式的发展
D.资

本主义企业内部管理的加强
28.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任务是 ( )
A.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
B.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
D.完成剥夺剥夺者的任务
29.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 ( )
A.无产阶级先锋队
B.工农联盟
C.无产阶级专政
D.社会主义民主
30.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的社会条件是 ( )
A.社会化大生产
B.现代无产阶级
C.马克思主义理论
D.市场经济体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除德国古典哲学外,还有 (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
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英国古典经济学
32.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3.真理具有绝对性,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的有 ( )
A.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B.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
C.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会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3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 )
A.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B.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D.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35.下列各项属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表现的有 (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各种活动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除德国古典哲学外,还有 (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
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英国古典经济学
32.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3.真理具有绝对性,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的有 ( )
A.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


B.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
C.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会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3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 )
A.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B.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D.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35.下列各项属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表现的有 (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各种活动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 ( )
A.二者的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37.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 )
A.生产价格与价值无关
B.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D.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经常不一致
38.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 ( )
A.促进充分就业
B.保持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
C.保持币值和物价稳定
D.促进国内国际收支平衡
39.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 )
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
B.商品经济逐渐消亡,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
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D.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逐渐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
4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 ( )
A.社会主义革命中
B.社会主义建设中
C.改革开放事业中
D.自发的群众运动中
第Ⅱ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
43.简要说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4.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45.简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47.试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考前密押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A 2.B 3.D
4.C 5.B 6.D
7.C 8.A 9.A
10.A 11.C 12.B
13.C 14.D 15.A
16.B 17.C 18.C
19.B 20.C 21.A
22.C 23.C 24.C
25.D 26.C 27.D
28.B 29.B 30.B
5.[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普遍性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它只能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特殊事物之中,而不能脱离各种不同的特殊事物独立存在。水果只能存在于苹果、梨、桃等之中,不存在离开苹果、梨、桃等独立存在的“水果”。
18.[解析]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这个企业的资本家就会由于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而能够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CD 32.ABC
33.AD 34.ABC
35.ABD 36.ACD
37.BCD 38.ABCD
39.ABCD 40.AB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 P19)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42.(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
43.(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劳动改变了古猿的生理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3)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以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实验的进行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44.
(1)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的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

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2)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即由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实行国家领导。
(3)无产阶级专政,也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但是镇压各种敌对势力的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更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己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
(4)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45.(1)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同历史上以往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和更迭具有重大差别。以往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和更迭是由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伴随着这种过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
(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这个过渡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革新、调整、完善和发展,逐步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改革,使共产主义因素日益孕育、壮大和成熟,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必要条件,从而在将来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 (1)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种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
(3)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4)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

作自然历史过程。
47.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是这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更是这样。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灭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且它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方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调整,从而在较长时期内能够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集结和革命形势,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长历程,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和复杂。这一切都决定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