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解释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等。

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类型和地震的等级。

技能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地震仪器,如何进行地震预测和防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培养对地震科学的兴趣,提高对地震防范的重视程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类型和地震的等级。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震的成因,让学生了解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然后,我们将介绍地震的类型,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等,并让学生了解各种地震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地震的等级,让学生了解如何判断地震的大小。

最后,我们将介绍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地震。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将使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地震的基本知识。

然后,我们将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地震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震的特点和防范措施。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模拟实验,提高他们对地震的认识。

最后,我们将使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我们将使用《地震学》作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地震知识。

参考书方面,我们将推荐《地震预测与防范》等书籍,供学生深入研究。

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准备地震发生时的视频、地震仪器的操作演示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地震模拟仪等设备,让学生进行地震实验,提高他们对地震的认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占评估总分的30%,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作业将占评估总分的20%,包括课后作业和小论文等;考试将占评估总分的50%,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第一篇: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学分:3分周数:3周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地质、构造地质执笔人:易远元审订人:桂志先一、目的与任务地震解释课程设计的资料全部来自油田的实际的地震,测井钻井和石油地质资料。

地震解释实验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其他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学会利用先进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

学生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学会编制成果报告。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3.初步学会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二、教学基本要求1.三人为一小组上机操作;2.验收每人的解释成果:(1)解释好全工区的地震剖面资料;(2)两个层位的等t0构造图;(3)两个层位的真实深度图;(4)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格式见附注:报告要求)。

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时间安排1.听老师讲课(关于人机联作软件的有关知识及操作流程)0.5天 2.工区建立、资料加载3.5天 3.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4.层位追踪、断层解释5.断点组合6.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四、组织管理1) 在课程设计的第一天指导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2) 指导教师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简介地震解释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全部在教育部重点曙光并行实验室机上(长江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分班次进行,学生三个人一台计算机终端,重复三次1511.5天 4.0天 1.0天2.5天7.编写地震解释文字报告2.0天4) 学生在地震资料加载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5)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标定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标定结束后要进行检查 6)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对比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追踪对比完成后教师要进行检查7) 学生在地震资料断层剖面解释和平面断层组合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问题较多要进行统一讲解8) 学生在地震构造图的平面成图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结束后要进行检查9) 地震资料构造成图后,指导教师要统一进行点评,讲解对构造解释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10) 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情况进行点评,指出设计中的问题和改进办法11) 指导布置课程设计报告的编写与要求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1) 出勤情况(10%) 2) 地震解释成果分别考核地震数据加载(10%)地震层位标定(15%)地震层位追踪对比(15%)地震断层解释与组合(15%)地震构造平面图绘制(10%) 3) 实验笔记(5%) 4) 实验报告(20%)综合以上四项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记成绩六、教学参考书1.易远元主编,《地震解释实验指导书》,长江大学,2006年152第二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英文名称:课程设计编号:编写人:审核人:课程设计指导书:一、周数学分周数:学分:二、先修课程三、适用专业四、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五、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六、学时分配:七、考核方式:说明: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2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4号字;正文内容小4号字② 行间距:20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2cm,下2cm,左2.5cm、右2cm第三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附件1: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格式要求《××××××》教学大纲(英文)课程编号:学时/学分:一、大纲说明本大纲根据××××专业2002年教学计划制订(一)适用专业(二)课程设计性质(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2、后续课程: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四、指导方式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制定人:教研室主任:教学院长:说明:1、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3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5号字② 行间距:16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下边距:2.5CM;左、右边距:2.8CM第四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教学目的:主要探讨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制定等的原则和步骤,并通过实例说明和提出实际运用的课题。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传播特性和影响因子。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地震资料中的常见图件,如地震剖面、地震反射波和折射波。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学原理,对地震资料进行初步的解读和分析。

2. 学生能够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绘制地震剖面图,并识别重要地质界面。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震资料的解释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共同进步的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到地震学在资源勘探、灾害预防等领域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学原理和实际地震资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对地震资料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地震相关领域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波传播原理:包括地震波分类、传播特性、速度和衰减等基本概念,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2.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介绍地震资料采集方法、数据处理流程,强调数据质量对解释结果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3. 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a. 地震剖面图识别:学习如何识别地震反射波、折射波等图件,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三节;b. 地震事件识别:掌握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第四节。

4.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实际案例,学习如何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地质结构,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五节。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地震资料解释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震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地震波传播原理;第二周: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第三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1);第四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2);第五周: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第六周:实践操作与成果展示。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物探0901姓名:杨继东学号:200911020105日期:6月18-6月29指导老师:李磊老师简介本次课程设计用了两周时间完成,从十七周周一开始到十八周周五结束,课程设计的地点是校本部第一实验楼地震勘探处理解释分室,有李磊李老师带领指导完成。

此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

其中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使用的资料是华北油田某部分经偏移处理后的三维数据体,其内容主要包括在剖面上断层的识别,在平面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组合,在inline和crossline方向进行地层对比追踪,最后由解释的断层和层位做等T0构造图。

地震相解释使用的资料是海相水道偏移处理后的三维数据体,主要内容是在剖面上识别水道的形状,在平面上识别水道的空间展布情况,还要学会利用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构型、地震反射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做出平面地震相图。

本次课程设计应用的软件是兰德马克开发的Geographix Discovery,由于软件比较复杂,在软件的安装、建工区、数据加载、成图的方面,李磊老师给了极大帮助。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剖面上识别断层、在平面上组合断层、学会制作等T0构造图、学会在剖面上识别典型地震相以及利用剖面资料做出平面图。

另外,在做出构造图、地震相平面图后要尝试推断其地质成因及演化过程,进一步推断有利储油构造区及预探井位。

第一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一、本部分目的首先学会利用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建立工区、三维数据加载、剖面显示地震记录。

另外,要学会利用Discovery的Horizon模块进行层位对比追踪,利用Fault模块进行断层解释,以及学会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最后学会利用解释的层位和断层做出等时构造图。

在作出构造图后,要结合剖面图会分析其石油地质意义,分析盆地内生储盖组合,推断有利储油区,学会设置最有利的预探井位。

地震来了课程设计

地震来了课程设计

地震来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地震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技能,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了解地震的成因、等级划分、预警信号等;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如躲到安全地带、护住头部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实践操作,学会使用地震预警设备,如地震预警仪、手摇报警器等;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地震后的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和处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地震安全意识,认识到地震防范和自救互救的重要性;培养勇敢、坚韧、团结协作的品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能保持冷静、应对自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基本知识、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地震后的应急处理等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1.地震基本知识:介绍地震的成因、等级划分、预警信号等。

2.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讲解地震发生时的安全原则,如躲到安全地带、护住头部等;教授具体的自我保护方法,如地震预警仪的使用、手摇报警器的操作等。

3.地震后的应急处理:教授学生如何判断地震后的危险情况,如倒塌房屋、燃气泄漏等;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救互救,如寻找生存空间、灭火、急救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讲解地震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等级划分、预警信号等。

2.讨论法:学生就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分析地震实例,使学生了解地震带来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地震防范意识。

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地震预警设备,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震教育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地震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地震资料和论文,为学生拓展知识视野。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解释地下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资料解释在石油勘探和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剖面图的构成和解读。

2.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地震相的识别,地下结构的解释,地震资料的解释原则。

3.地震资料解释的应用:石油勘探,地质研究。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讨论法:分组讨论地震剖面图的解读,地震相的识别。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资料解释案例,加深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解。

4.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地震资料解释软件,进行实际地震资料的解释。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地震资料解释教程》2.参考书:《地震学基础》,《石油勘探地震学》3.多媒体资料:地震剖面图的图片和视频,地震资料解释软件的教程。

4.实验设备:计算机,地震资料解释软件。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地震资料解释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3.考试:进行一次地震资料解释的考试,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时间。

2.教学时间:每节课安排45分钟,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练习。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分类,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和传播特性。

2. 学生能描述地震测震仪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我国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

3. 学生掌握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能运用地震烈度表进行简单评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分析地震数据,判断地震的地理位置、深度和强度。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地震预警方案,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文字等表达方式,清晰、准确地传递地震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观念。

2. 增进学生对地球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精神。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尊重科学的态度,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选修课程,结合地震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地震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需注重直观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震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成因与分类:讲解板块构造理论,介绍地震的成因、分类及特点,关联课本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2. 地震波及其传播:阐述地震波的定义、分类和传播特性,结合课本第四章第一节内容,进行实例分析。

3. 地震测震仪器:介绍测震仪器的发展、种类和工作原理,关联课本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4. 地震烈度与震级:讲解地震烈度与震级的概念、区别及联系,运用课本第四章第三节内容,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5. 地震预警与预防:分析我国地震预警和预防体系,探讨地震预警方法及措施,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进行讲解。

6. 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传授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方法、自救互救技巧,结合课本附录内容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地震成因与分类,地震波及其传播第二课时:地震测震仪器,地震烈度与震级第三课时:地震预警与预防,地震自救互救知识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内容,有序安排教学进度,使学生在掌握地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地震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地震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地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成因,知道地震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灾害。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3通过了解地震的发生和造成危害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进取的精神。

(4)通过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汇报)1、原因和危害(1)、学生汇报关于地震形成的原因相关资料。

原因: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形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形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烈,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2)、学生汇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摧毁公路、铁路、桥梁、水坝、楼房、伤害人和动植物等。

如:摧毁公路、铁路、桥梁、水坝、楼房、伤害人和动植物等。

2、如何科学防护(1)、教师介绍大地震来临时是有些征兆的,如地面颠动,人站立不稳,出现地声、地光等。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遭到破坏,一般约有十几秒钟时间,如何利用这十几秒钟来进行科学防护,震发生到房屋遭到破坏,一般约有十几秒钟时间,如何利用这十几秒钟来进行科学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要的。

(2)、以学校生活为例,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地震来临时如何进行科学防护。

(3)、学生讨论交流结果,汇报方法。

(4)、学生按照自己提出的方法进行演练。

根据实际情况相互评价找出不足。

根据实际情况相互评价找出不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互助精神。

和互助精神。

(三)教师总结,以演习结束活动。

(拉响警笛教师喊:地震啦。

学生立即做出反应。

)地震教学设计2活动目标:1、让幼儿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及地震的形成,在发生地震时,能够从容面对,采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

2、让幼儿感受地震灾区的严重灾情,鼓励幼儿为灾区献上一份爱心。

3、初步了解地震的小常识。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地震解释课程设计
一、摘要,关键词---------------------------------------------------1
二、引言----------------------------------------------------------------2
三、设计部分----------------------------------------------------------4
1、三维地震解释的方法与原理---------------------------------------------4
2、三维地震解释的工作流程------------------------------------------------6
3、North sea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7
四、结束语------------------------------------------------------------14
五、参考文献---------------------------------------------------------15
摘要
利用垂直时间剖面、水平切片等多视角、全方位的三维可视化手段对采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进行解释,为精细地质构造的解释提供了有效地手段。

Summary
Using vertical time profile、horizontal slice multi-angel、omnibearing 3d visual device to interpret high-resolution 3d seismic data in mining area provides effective device to interpret elaborate geological structure.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垂直时间剖面顺层切片水平切片
引言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从外界环境和条件上来说,当时正值世界范围内出现石油供应紧张的尖锐矛盾时期,与此同时,适应于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设备——多道数字地震仪和大型计算机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也为三维地震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由于二维地震勘探的局限性,即使反复加密测线,增加覆盖次数,也难于查明复杂油气田的地质问题,因此钻探成功率很低,成本大幅上升。

在这种形势下,已经从试验阶段发展到理论与实践都较成熟的三维地震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1974,W.S.French 用三维模型实验有效证明了“只有记录两个水平方向上间隔密集的数据并在三维空间偏移成像,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地下三维地质结构”。

这一著名的模型试验结果引起了地震界同行的广泛的关注,从而开始了三维地震技术的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探索历程。

此后,美国地球物理服务公司、西方地球物理服务公司、德国普拉克拉-赛兹莫斯地球物理公司、普劳塞格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为解决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的构造问题,首先开展了三维地震工作。

采用这种技术的公司还有埃克森、阿莫科、壳牌、德士古和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等。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大量的应用实例证明了三维地震在解决复杂地质问题以及在油气田开发的作用,并无一例外的都获得了二维地震无法
比拟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

从此以后,地震勘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三维时代,相应的技术层出不穷,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于所给定的一个3D地震资料去解释一个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来解释勘探远景区得优点。

实习中使用三维偏移数据来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描述典型的北海地区地层层序。

本次所采用的时间切片剖面技术去实现解释。

课程设计工作表明垂直切片和综合测井都需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解释。

本次课程设计就是由对解释的三个层位了解其波
形特征,并追踪而后由得到成果图,对工区的地质状况给
出合理的地质解释。

最终用于确定钻井的井位。

为了在这
些钻井位置中决定最佳井位。

需要利用地震和测井数据来
解释BRENT和STATJFORD沙层的构造解释特征和区域
展布。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整个工区中钻探的最佳位置。

设计部分
三维地震解释的方法与原理
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包括测量、钻浅井孔埋炸药(在使用炸药震源时)、埋检波器、布置电缆线至仪器车几道工序。

测量的任务是定好测线及爆炸点和接收点的位置。

钻井的任务是准备好可埋下炸药的浅井。

埋炸药就是向井中放入炸药,以在爆炸后产生出地震波。

地震波遇岩层界面反射回来被检波器接收并传到仪器车,仪器车将检波器传来的信号记录下来,这就获得了用以研究地下油气埋藏情况的地震记录。

室内地震数据处理是把采集到的地震信息磁带上的大量数据输入专用电子计算机,按不同要求用一系列功能不同的程序进行处理运算,把数据进行归类编排,突出有效的,除去无效和干扰的,最后把经过各种处理的数据进行叠加和偏移,最终得到一份份地震剖面或三维数据体文件。

三维地震勘探的理论与工作流程和二维地震勘探大体相似,但其工作内容及达到的效果却今非昔比了。

三维地震勘探主要由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室内地震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3个步骤组成,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甚至每个步骤就是一个系统,因为这3个步骤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而且每一步骤均需要最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
软件的支撑。

三维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路线和时间、探测地下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进而寻找油气藏的技术,与医院使用的B超、彩超和CT技术类似。

地质学家通过三维勘探剖面寻找地下油气藏,和医生通过CT寻找病人身体内部的病变不同之处在于:人体结构是基本相同的,而地表的条件和地下的地质结构却千变万化,油气的运动方向与赋存部位也无规律可循;应该说,地质学家面临的挑战比医生大得多。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寻找更多的石油与天然气,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近几年发展很快,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每秒几千亿次计算速度的高性能计算机和几百T(1T=1000GB)的存储设备,促进了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同时,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也反过来促进了计算机硬、软件的发展,还催生了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等新的边缘学科,这些新的油气勘探理论对复杂油气藏的勘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维地震解释工作流程
North sea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本次实习采用的资料是北海地区的地震资料,其地震数据是根据北海一典型地质构造,用物理模型模拟得到的三维数据体。

该构造根据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原则布设,所有测线均由计算机统一处理成偏移剖面本次所用的资料会给我们展示垂直和水平剖面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对于解释复杂地质结构的共同作用。

实习的重点是垂直剖面与水平切片之间是如何综合解释复杂地质现的。

首先追踪不整合面,下图右半部分黄色线标定的界面即是该区域的不整合界面。

等值线越稀疏,表明该处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值差异不大,地层起伏不大,较平缓;等值线越密集,表明该处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异大,地层高低起伏大。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沉积面下不整合界面的情况。

例如:在等值线稀疏的地方,也间接的反映不整合界面的平缓;在等值线越密集的地方,反映下面的不整合界面起伏变化大,反映了剥蚀作用的强烈。

下图为不整合界面的经过Landmark自动追踪后得出的图像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反射波到达界面的双程旅行时间。

所以时间越大,那么埋藏在地下的深度越深!可看出不整合界面从左往右看,基本上呈现左边埋藏更浅,右边埋藏更深,即剥蚀面向右(东)倾斜。

在T100连线上,看出两个浅蓝色带中间的绿色带,由于绿色反映了反射波双程旅行时间更短,所以这里的绿色带是一个很明显的凸起构造,是储集油
气的有利场所。

进而,反映了通过不整合面的彩色图可以有
利于找到储集油气的有利场所。

现在通过11号井确定出STATJFOD砂体在Landmark图中的底部界面,可以看到在Line60,Trace120处的11井的地震剖面,在1300ms时有较大起伏,那是代表砂岩底部界面。

在断层面上下地层看来,上盘地层下降,下盘上升,所以该区发育正断层,受拉张应力作用明显。

运用LANDNMARK软件,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断层走向,同时在图中追踪到砂体
地部界面,如下图黄线所示
相同。

结束语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初步学会利用了地震勘探的软件Landmark做出了一系列的成果图,也让我了解到如何去解释地震资料,如何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地震分析中去,更让我了解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需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通过分析老师给的地震资料,我认识到该区断层发育多,在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发育的角度不整合,时间上晚于断层的发育,由此可知,在侏罗纪后期,地壳整体抬升遭受侵蚀,再整体沉降,以后基本趋于稳定。

这次课程设计经过朱教授的指导,让我对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相信这次课程设计能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在此感谢朱教授的细心教导。

参考文献《地震勘探原理》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地震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
《勘查专业英语》西南石油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