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的基本身法要领

合集下载

太极拳基本姿势和要求

太极拳基本姿势和要求

太极拳基本姿势和要求
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武术,其基本姿势和要求如下:
1. 起势:两手成掌,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掌心向下,左脚向左
迈一步,身体略微前倾。

2. 开展:两手同时往左右展开,右手向右旋转,左手向左旋转。

3. 进步:左脚向前迈一步,双手向前推出。

4. 拔步:右脚向后拔一步,双手向后推出。

5. 转身:向左转身,左手向左侧旋转,右手向左侧下旋转,右
脚向左侧迈一步。

6. 双风捧月:右手向右上方旋转,左手向左上方旋转,双手合
并在头顶处。

7. 野马分鬃:左手向左下方旋转,右手向右下方旋转,双手分
开伸出。

8. 白鹤亮翅:左手向左侧上方旋转,右手向右侧上方旋转,双
手同时向上抬起。

9. 斜飞式:右手向右侧上方旋转,左手向左侧上方旋转,双手
向右上方伸出。

10. 金鸡独立:将右脚向右侧迈一步,左脚站稳,双手向前推出。

以上就是太极拳基本姿势和要求的介绍。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呼吸平稳、动作流畅、身体放松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健康水平。

- 1 -。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11、坚守太极拳入门的要领,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松腰落胯、尾闾中正、重心落于涌泉,才有可能达到完全的松沉。

换句话说,要垂脊正身,全身不要有一丝僵硬处,除了两脚必需撑着全身体重之外,全身不要再有一块肌肉呈用力状态。

所以说,在太极拳入门的学习阶段,我们需要去除身上的僵劲。

2、太极拳入门拳架时,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论前进、后退、上升、下沉或左右转动,均要随着腰轴移动,由腰轴来带动。

既然手脚躯干均被腰轴带动,自然不必再用额外丝毫力量移动它。

这样才能达到最起码的松沉。

3、讲究松柔,而不讲究腰轴,举手投足必无法上下相随、一气呵成,而做到拳经拳论上所说的“一动全动”的要求,这种松,就是懈。

在太极拳学习的初级阶段,还需要掌握腰轴的运用,重视腰部训练。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21、太极拳入门需做到主宰于腰,打拳时,要以腰为轴心,用轴心来带动身体。

腰轴先动,手脚才随之而动;腰轴不动,手脚不会自动。

所以,意念时时刻刻留心在腰际。

2.太极传需要一直动才能入门。

拳架可以由腰轴带动后,进一步要注意拳架微妙的转折,哪怕是一只手上微小的弧线都是腰弧的外在表现。

这时,上下内外,牵动往来,动静虚实,随屈就伸,无不相合,表现出完整一致的功夫。

3、如果有骨架不流畅的变化,病一定在腰腿,不在手脚,要由腰腿来变化,不要盲目在手脚上摸索。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31、太极拳入门需严守分寸、力求中定,无论前弓、后坐、左顾、右盼均要保持体态端正,重心不只不要超出两脚构成之底盘内,而且还要紧紧系于腰轴。

此即是古人所说的“守中”。

2、心转换要缓慢渐变,盘架子时,左右脚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都不可骤变、顿变、突变,必须又慢又匀地交替得越清楚、越细致越好。

亦即此虚一分,彼实一分,慢慢地变化。

3、虚实分清,举步分虚实,虚脚应虚得能随意起落,实脚则要自然弯曲保持弹性,重心落在涌泉穴上。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41、太极拳入门需动作缓慢式式相连,招式变化之间,缓慢地交替,无停顿之形,无滞留之意,一式导出一式,此式之始,乃上式之终;而此式之终,又是次式之始,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

和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

和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

和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和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基本流派之一,自创办和发展以来,也吸纳了很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关于和式太极拳的学习,它有着自己的风格特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和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

欢迎阅读!和式太极拳的基本身法要领身法要领一、三直所谓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

1、头直在行功走架或站行坐卧时,下颏微内收,竖颈顺项,不低头仰面,使头部正直,头顶百会穴似有一线轻轻上提,也称顶头悬(或称悬顶、提顶、虚领顶劲)。

顶头悬,在各太极拳流派乃至其他武功当中都是非常重视的,这是武术身法的基本要领。

头直时,注意颈不要僵硬,也不能软塌,要自然竖直。

脊髓、血管、气管等汇集颈部,头直可使气血通达、神能贯顶、意能下达,时时处处做到精神鼓荡、周身轻灵,可使颈椎及颈部肌肉得到较好锻炼,对防治颈椎病有很好的作用。

头正则颈直,颈直则气血畅通,头脑清醒,可使外界情况变化及各种信息汇集大脑后得到迅速的加工处理,及时准确作出判断,及时反应,并发出信号使身体各部协调配合,动作稳健准确。

2、身直这里的“身”,指人体的躯干。

躯干不能左歪右斜,不能前俯后仰。

身直,还要做到含胸拔背、松胯裹臀等。

身直使腰脊中正,可使上部所受重力迅速下传,经骶髂关节传至骨盆,通过骨盆及胯的转换,根据所处状态及受力情况下传于双脚或一侧脚,在走化对方来力的同时或进步反击,或退步卸力,或长身起发。

身直,就需要我们贯穿身法中正的要求,并且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要贯穿。

躯干也是下体产生的劲力达于掌指的传递枢纽,躯干不直,劲不顺达。

腰脊是督脉通行的部位,督脉下起骶骨尾部中央长强穴,沿督脉上行至颈部背面的大椎穴。

腰脊中正有利于气血的畅通。

腧穴都在背部,是人身气血的总汇,脏腑精气由腧穴而相互贯通,身直可促使经络、气血畅通,增强体质。

3、小腿直小腿,即膝关节以下、踝关节以上的部位。

在行功走架时,膝不过曲,也不能不及,小腿与地面垂直。

膝不过曲,能很好防治膝关节损伤和膝关节受力过重引起的疼痛。

和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内劲的基本练法

和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内劲的基本练法

和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内劲的基本练法练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修身养性。

每次看到人家在练太极拳,都会有种仙风道骨的感觉。

以前只有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现在很多年轻人也是太极拳的忠实粉丝!如果想要练好和式太极,就必须要懂得练习和式太极的内劲。

和式太极拳内劲的基本练法和式太极拳内劲的定义是什么很多人都在练习太极,但是如果你想要练好太极,就必须懂得太极的内劲。

和式太极拳内劲,即人体按照太极图的运动形式,可自然运用的身心合一力量,即人体先天本有的,顺应自然之道的生命内动力。

和式太极拳内劲与力的区别是什么太极要求“运劲如百炼钢”和“运劲如抽丝”。

和式太极拳内劲与力的区别,简单地讲:力出于骨,劲蓄于筋。

很多人就按照太极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太极,就是所谓的内力。

还有更通俗易懂的解释为周身整体力。

太极古谱对内劲的形象描述为柔,韧,雄,浑。

和式太极拳内劲与力进行简单对比的解释:后天拙力是局部的,僵硬的,难于传递的。

先天内劲是整体的,灵活的,周身贯通的。

经常使用外力容易气浮喘息,经常锻炼内劲可息力养气,延年益寿。

和式太极拳内劲练习需要注意的问题太极是一种很修身养性的功夫,可以帮助我们活血化瘀,疏通经脉。

易者,阴阳易变之太极规律。

医者,生命长寿健康气血养生之规律也。

和式太极拳内劲练习需要严格按照整体柔顺,均匀放松,能去拙力的要领。

非正确了解太极文化之通达含蓄者,非正确了解太极文化之柔和容纳者,实为爱好,於明了太极劲,却如《太极论》所言:“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和式太极拳内劲程度的鉴定方法是否掌握太极劲,有以下基本标准鉴定:一以柔克刚,显非力胜。

二引进落空,绵巧透发。

三身心涵养,可以长生。

和式太极拳内劲的需要理解那些太极文化内涵和式太极拳内劲因其独特的精气神的锻炼方法,必然具有太极的文化内涵,基本为:注重于学习掌握太极易变的哲理,并能将太极运动身法与心法,自然融合与展现出来。

然后,将和式太极拳内劲运动的哲理与方法运用于日常生活,创造吉祥,美好的健康生活。

太极拳的四大功法要领

太极拳的四大功法要领

太极拳的四大功法要领太极拳的四大功法要领太极拳的功法要领1、动作连贯,柔和缠绕,劲力完整太极拳要求手、脚、头、眼神配合一气,保持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连续圆活,轻松自然地做好每一个动作。

在每一个动作的转换过程中不能有停顿和断续的感觉。

似停而非停,在似停的一瞬间,动作表现得极缓,但仍要保持所有的动作能缠绕不断地进行。

整个一套太极拳的劲力配合也较讲究,自始至终尽力均匀。

动作的速度须保持大致相等,不能妄动拙力,要快均快,慢均慢。

尤其是初学者开始速度要慢,反复练熟后,再逐渐加快。

太极拳的功法要领2、呼吸配合,意念集中,以意导动太极拳在准备开始时,首先要调整呼吸,初练时用自然呼吸,循序渐进后用腹式呼吸。

练习中呼吸应配合动作。

一般呼气时间稍短,此时动作均在推、展等末段部分;吸气时间稍长,此时动作处于收、提等动作的开始阶段。

太极拳的功法要领3、保持体位,以身带臂,自如舒展起势后,架式的高低根据练习者的身体条件和掌握程度决定。

初学者可略高点,熟练后可把身体逐渐放低,越低运动量越大。

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

腰用力得当,可加强发力,提高发力的速度。

腰部须竖直,才能坚强有力。

太极拳的功法要领4、动作协调,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一般来说,动作的终点,定势为“实”,动作的转变过程为“虚”。

实的动作和做动作的部位,用力要求沉着、充实,各动作体现出松沉、稳定、有力;虚的动作和做动作的部位,要求轻灵、含蓄。

太极拳的锻炼要点体现在“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柔刚相济”。

柔与刚始终贯穿在各式太极拳的运动之中,也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

太极拳的七大特点一、神情安详、意识主导练习时要保持神情安详,排除思想杂念,避免情绪干扰,以神领气,以气领形。

这样做是因为只有神静才能以意导气,气血才能周流畅通。

二、气沉丹田、含胸拔背含胸,即胸略内含而不挺直;拔背,即指脊背的伸展。

能含胸、拔背,气则更能沉于丹田。

三、全身放松身体自然放松到上要沉肩坠肘,下要松胯放腰。

太极拳身法的九个要领

太极拳身法的九个要领

太极拳身法的九个要领太极拳身法九个要领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原则和方法,它是太极拳的一种技术和表演形式,目的是保持良好的身体平衡,练习拳术时,也可以看作是一套体术。

1.坐自然:保持正确的姿势,身体要放松、腰关节要松弛,肩部要平衡、胸部要突出,头顶向上、脊椎要挺直,使身体更健康、更有活力。

2.虚实分明:胸部要收紧,背部要松弛,虚脚与实脚要分明,保证腰腿、足踝、各节间的一致性,以达到一致的力量和平衡。

3.腰部软硬换换:腰部自然松弛,协调腰腿和胯部,以及下部骨骼在动作中的变化,改变腰部的硬度,以保持身体的均衡。

4.手肘圆弧:保持耐心和均衡,胸部要向前,双肩要向后,双手肘扁平,上下两部分收紧,手肘如弧形般伸展,达到呼吸与发力的同步效果。

5.腿要曲弯:双腿要安定,膝盖要有力,外股要向上,内股要向下,脚趾要朝上,腿要曲弯,并有节奏感,使身体在推搡时产生弹性。

6.步法如棋:步法需要迅捷,要能转换快速,变化有节奏,身体要有韵律,步伐要轻灵,双脚要齐步,要严守步态,如棋势般一步一步,自然舒展的变换。

7.顶上张:要坚持头、脊、腰、腿、膝、脚、掌接触,并把脚踝拉紧,全身要有张力,肩部要轻盈抬起,脊椎向上,头顶要移起,发挥应有大小动作,让整个身体有灵动感。

8.收放一气:保持平衡,以“收为主,合为辅”,使身体静止,以及发力时的放松,使力量能够由内聚出,以及外散入,达到发力的有效性和效率。

9.势均力敌: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基础上,把握有限的力量,推动练习双方的拳法,使双方抗衡,形成不变的变化,达到平衡的状态,从而达到互制的效果。

总之,太极拳身法的九大要领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良好平衡,还可以提高太极拳的技术水平和表演效果。

仅仅通过以上九个要领,人们并不能掌握太极拳的所有精髓,只有持之以恒的实践,才能永久地收获太极拳的利益。

太极拳基本技术要领

太极拳基本技术要领

太极拳基本技术要领.doc
由于太极拳包含了多种拳术技术,因此其基本技术要领也多种多样。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太极拳基本技术要领:
1. 姿势要正确。

太极拳的动作一般比较简单,但姿势要求非常高。

要保持正立的姿势,攸关调节身体平衡和保持呼吸稳定。

2. 走步要稳健。

太极拳的步法起源于传统功夫,所以不仅要求步法美观,而且要求稳健、自然。

3. 重心转移要协调。

太极拳的拳术技巧之一就是把重心转移到不同的部位。

这需要把握好身体的平衡,使之协调灵活。

4. 腰要灵活活动。

太极拳的技术要领之一就是要求严格高的活动腰部的灵活度。

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度,增加身体的协调能力,还可以提高打拳的精准性。

5. 心意要专注。

太极拳强调心中之意,意在修炼内心。

如果心理状态不好,不专心致志,就会影响到太极拳技术的表现。

总之,太极拳的基本技术要领不仅只是拳术动作,还涉及到身体、心理等方面。

只有多练习,才能将这些要领融为一体,才能真正领悟到太极拳的精髓。

和式太极拳技击训练步骤及修炼技巧

和式太极拳技击训练步骤及修炼技巧

和式太极拳技击训练步骤及修炼技巧和式太极最初也是具备实战技击的功能,需要练好扎实的和式太极拳技击基本功,最主要的还是要掌握这几个技巧,内劲的修炼,练快显其功能,技击不只是推手,讲究内外三合,要有散手的习练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下面店铺就带您详细的来了解一下和式太极技击训练吧!我们纵观创始人陈王廷披坚执锐扫荡群氛的英雄豪气,到陈长兴行走刀尖千里走镖的一生传奇,再到杨露禅战遍皇府得誉“杨无敌”的封号,直至陈发科京都立场被武林尊为“太极一人”的威武风采,展现给世人眼前的无一不是他们博大精深、变化莫测的和式太极拳技击神功。

除了技击的基本要点“快”“准”“狠”之外,和式太极拳独有的技击特点更引领了格斗术在基本训练和战略思想上的升华,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这段和式太极拳论指明了技击训练追求的最高境界,完全颠覆了以力量、速度取胜的原始本能优势,创造出柔能克刚、静可制动的神奇效果。

和式太极技击训练的四大要点一、求内内外双修所谓内家拳,即入手强调先以内修为主,外修为辅的拳种。

技击格斗的物质基础是身体,因此和式太极拳要先以练内培元为主,肾又是身体的先天之源。

故心气下降入丹田既可温润本源,又因心火降燥而使人心气平和,心火肾水相交气化循经入络运行而促进脏器机能旺盛平衡,由此壮内。

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气身内外相合,周身一家,同时辅以适宜的力量和速度训练,可以内外同强。

二、循理以理悟拳太极之理,阴阳互根,拳法刚柔,动静相参。

初期训练,以柔为主,静中求动,不急不躁,无中生有,顺其自然,从化僵为柔到积柔成刚,方能使柔用刚。

由内而外,内外兼修,守中用中,不偏不倚,才能悟得太极精妙之处,所以推手训练之意又可谓之循理。

三、活练由招求功所谓绝招,绝在得心应手的变化。

所以套路招法的训练,是从有形到无形、从有招到无招、从有圈到无圈的一个漫长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式太极拳的基本身法要领
和式太极拳的基本身法要领一、三直
所谓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

1、头直
在行功走架或站行坐卧时,下颏微内收,竖颈顺项,不低头仰面,使头部正直,头顶百会穴似有一线轻轻上提,也称顶头悬(或称悬顶、提顶、虚领顶劲)。

顶头悬,在各太极拳流派乃至其他武功当中都是非常重视的,这是武术身法的基本要领。

头直时,注意颈不要僵硬,也不能软塌,要自然竖直。

脊髓、血管、气管等汇集颈部,头直可使气血通达、神能贯顶、意能下达,时时处处做到精神鼓荡、周身轻灵,可使颈椎及颈部肌肉得到较好锻炼,对防治颈椎病有很好的作用。

头正则颈直,颈直则气血畅通,头脑清醒,可使外界情况变化及各种信息汇集大脑后得到迅速的加工处理,及时准确作出判断,及时反应,并发出信号使身体各部协调配合,动作稳健准确。

2、身直
这里的“身”,指人体的躯干。

躯干不能左歪右斜,不能前俯后仰。

身直,还要做到含胸拔背、松胯裹臀等。

身直使腰脊中正,可使上部所受重力迅速下传,经骶髂关节传至骨盆,通过骨盆及胯的转换,根据所处状态及受力情况下传于双脚或一侧脚,在走
化对方来力的同时或进步反击,或退步卸力,或长身起发。

身直,就需要我们贯穿身法中正的要求,并且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要贯穿。

躯干也是下体产生的劲力达于掌指的传递枢纽,躯干不直,劲不顺达。

腰脊是督脉通行的部位,督脉下起骶骨尾部中央长强穴,沿督脉上行至颈部背面的大椎穴。

腰脊中正有利于气血的畅通。

腧穴都在背部,是人身气血的总汇,脏腑精气由腧穴而相互贯通,身直可促使经络、气血畅通,增强体质。

3、小腿直
小腿,即膝关节以下、踝关节以上的部位。

在行功走架时,膝不过曲,也不能不及,小腿与地面垂直。

膝不过曲,能很好防治膝关节损伤和膝关节受力过重引起的疼痛。

膝关节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它的基本运动方式是曲和伸,在膝关节适当曲时,小腿可做小幅度内旋和外旋,但不可做外撇或内扣运动,否则极易引起膝关节韧带拉伤。

人体在站立时,膝关节弯曲超过90度,膝关节受力明显加重,弯曲度与膝的受力成正比。

膝关节弯曲过度时,突然起身发力或旋转不当,都极易造成膝关节损伤。

同时,膝弯曲过度,下肢气血流通不畅,造成小腿活动受限而使步法迟滞。

但是膝弯曲不及就达不到练功的效果,因此要求小腿直,并在招式运行中更要注意适时调整。

身体重心移动时,要注重调整承重小腿使其直;在膝关节弯曲时,要尽量不使小腿部有过度内扣或外撇。

三直是和式太极拳在练架时综合形成的态势,不可或缺。


直,能促使身体重心保持在垂直线上,从而保证运行中身体的稳定。

和式太极拳的基本身法要领二、五顺
头、身、腿分别为人体的三节。

《九要论》第三中说:“上节不明,无依无宗。

中节不明,浑身自空。

下节不明,自家吃跌。

”明三节,拳规矩,练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顺就是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

在行功走架中,顺手时,手与小臂直,不能坐腕、折腕。

手腕不顺则气血不畅,气力不能达掌指。

同时,手向左去时,身顺之去。

腿向左去时,脚也要顺之去。

顺脚时以后脚跟为轴,摆动脚尖随势而动。

脚、腿、身、手在运动中要相互配合,特别是在转换方向时更要注重周身协调一致,无论前后左右,没有抽扯凹凸之形。

拳论中说:“以心行气,务令顺遂。

”形以意统之,只有意顺才能形顺,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遂,内外一体,处处劲力通达。

周身气血顺畅,自可达到健身养生和技击防身同修的效果。

五顺是太极拳周身之劲成为一家的先决条件。

顺,则周身通达自然。

拳论中说:“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子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脚、腿、身(腰)、手是主要的劲力源泉和通路。

只有劲力通达,角度适当,才能专注一方,发劲时才能无坚不摧。

如果在走架或技击时身体有一个部位不顺,就会造成相互牵扯而散乱,使周身难成一家。

只有身体处处顺遂,才能随对方之势而进退,才能黏随不脱,听、引、化、发才能随手奏效。

周身顺遂也是实现太极拳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的重要因素。

和敬芝在《高手武技论》中说:“顺来横挡顺着进,横来顺挡顺着进。

”只有顺,才能做到周身内外在前进后退中无丝毫散乱,得机得势一瞬把握时机,才能实现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最省力之技击效果。

和式太极拳在练习时,要求势势处处规矩到位,三直与五顺合而为用,使身体各骨节位置处于有序摆放状态,通过认筋识穴使人体处于顺遂自然的最佳状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在技法上达到以顺制逆、我顺人背、避实击虚、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