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厢记看中国婚俗文化

合集下载

从京剧《西厢记》看受众的婚姻观

从京剧《西厢记》看受众的婚姻观

传统婚姻观念的婚姻说教戏 。 在 《 西厢 记》里 ,几乎所有 的情节都是 直指婚姻 的 ,
子做贞 洁的榜样 ,不如说是给这 两个原本 很不般配 的夫妻 腾 出时间来让他们走 向 “ 门当户对 ”的终点。 从 这个 意义 上 来 说 , 《 西厢 记 》 向我们 传 达 的不 是 “ 反叛 ”而 是 “ 归顺 ”,不是对封 建礼教 的反叛也不是个
从京剧 西衙记 看受众 的婚姻观
。段 宏 鸣
摘 要 :传统京剧受众在场 的特殊性 ,决定 了他们可以凭借 自己的喜好和观念决定戏的内容和呈现方式。 《 西厢 记 》是我 国古典戏 曲的现 实主义杰作 ,长久以来被 学者奉 为爱情经典 ,但是 当它被改编为京剧后 ,无形 中承栽 了 京剧 受众 的喜好和观念 研究它便可以从 中总结 出受众的婚姻观 。
关键 词 : 西 厢 记 受众 婚 姻 观
由于 传 统京 剧 与 电影 、报 刊 的 区别 在 于它 的舞 台直 并经过 不懈 的努 力终于得 到美满结 果的一对青年 。但 是笔 接 呈现性 ,因此它 的受众也与 报刊和书 籍的读者 、广播 的 者认 为,这种 说法稍欠妥 当 。东方 文化区别 于西方文化 的 听众 、 电影 电视 的观 众有所不 同,他们 是和演员 共同在场 显着特 征之一 是含蓄 ,因而中华 民族 也常 以含蓄著称 。这 (O p e e c ) C — r s n e 的,是面对面在场 的直接交流 。这就决定 了 种含 蓄不仅表现 为行为举 止的含蓄 ,推崇笑 不露齿 、行不 受众可 以随时对表 演做 出反应 ,受众 的喜好 决定了戏 的内 露 足,也表现 为语言表 达的含蓄 ,推崇含而 不露 、意在言
容 和 呈 现 方 式 。正 如 欧 阳 宏 生 在 《 电视 文 化 学 》 中 所 说 的 外 。因为含蓄 ,所 以即使在 大量 的古诗词 中,我们也 很难 那 样 “ 众 的 需 求 就 是 社 会 心 理 的 需求 、 市 场 的 需 求 、 它 指 出哪篇诗词 是标准 的爱情诗词 ,只能指 出某些诗篇 蕴含 受 有 着 现 实 的合 理 性 ,也 常 与 学 理相 暗合 ” [。因 此 , 我们 也 爱情 的情愫 。而作为京城 文化 、政 治文化 、礼教文化 重要 1 ]

西厢记中婚姻现象

西厢记中婚姻现象

西厢记中婚姻现象摘要:王实甫《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的现实主义杰作”,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古代婚姻信息,本文试从择偶范围、婚姻方法和婚姻成立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

关键字:西厢记王实甫古代婚姻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同时,文学作品作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作家及作品背后深刻的历史文化环境。

通过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度挖掘和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气象,了解在典章正史中没有记载的古人活的生动的社会生活点滴。

本文试着就被明代文坛巨擘王世贞誉为“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的王实甫《西厢记》来分析其中出现的古代婚姻现象。

一、择偶范围封建社会的择偶范围“实以族系、阶级两标准为著,且能概括一切”。

在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宗法制度贯穿其始终,成为了维护封建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辈分大小、长幼次序、男女尊卑来衡量人们地位的高下,封建大家长有着操纵家族一切的生杀大权,其中包括亲生子女的婚姻问题。

诚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封建社会里“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在中国的宗法社会里,封建家长们也常以家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决定儿女们的婚事,在门第观念依然浓重的唐朝,“当时朝贵,尤重其门第,引与为婚”,甚至一时出现了“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的现象,高门族系间世亲择婚的方式十分普遍。

《西厢记》中崔夫人在开场自报家世时说:“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

”由此可知莺莺在父母之命下所许配的是她舅舅家的表兄,属中表婚姻关系,倘使莺莺果真与郑恒完婚的话,那么崔郑两家便是亲上加亲了。

在封建宗族婚姻里,宗族的利益观念第一,为了维护宗族的利益,保持几大家族盘根错节的权势网,儿女婚姻选择对象的本身素质并不重要。

在《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中,我们看到了家族为莺莺择选的夫婿郑恒的形象。

《西厢记》中的爱情观与女性地位

《西厢记》中的爱情观与女性地位

西厢记中的爱情观与女性地位《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明朝戏曲名作,由王实甫创作,讲述了悬壶济世的红娘黄绢以及勇救友人的张生之间的一段动人爱情故事。

通过该剧,我们可以观察到其中展现出来的爱情观和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一、爱情观1. 忠诚与义气《西厢记》中呈现了主人公们对于恋爱关系所持有的忠诚和义气观念。

张生拒绝了宴会上富家女儿金莺的追求,因为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黄绢,并决心与她共度一生。

这表明了他对于真挚感情和承诺的重视。

2. 纯洁与浪漫在《西厢记》中,爱情被渲染成纯洁和浪漫的存在。

张生和黄绢没有机会相见,在分离期间,他们用信件和画像来传递彼此的思念之情,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联系。

这种纯洁、无私而又浪漫的爱情观令人动容。

3. 相濡以沫另一个重要的爱情观念是相濡以沫。

张生和黄绢在面对诸多困难和外界阻碍时,坚守着彼此,并通过互相帮助和支持来克服困难。

他们的爱情在困境中越发坚韧,表现出互相扶持的精神。

二、女性地位1. 强烈的主动性《西厢记》中,红娘黄绢展现了女性强烈的主动性。

她不按常理出牌,用巧妙策划和行动去促成张生和自己之间的爱情发展,并最终让他们私奔成功。

她追求自己的幸福,显示了女性在爱情中有突破传统局限的勇气。

2. 独立思考与智慧作为女性角色,黄绢具备了独立思考和智慧。

她通过一系列聪明策划救下了被当权者迫害的张生,展现出了自身智慧与机智。

这种形象给人们展示了女性不仅仅是被动的存在,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和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黄绢不同于常规的贤妻良母形象,她勇敢追求自己真挚的爱情,不计较身份地位。

她通过与张生私奔来实现自己内心深处对幸福的追求。

这表明了女性在《西厢记》中具有个体权利和拥抱爱情的觉悟。

总体而言,《西厢记》中展现了纯洁浪漫的爱情观以及女性强烈的主动性和智慧。

角色们通过坚韧、勇敢和聪明才智来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这些描绘使得《西厢记》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经久不衰且充满启示意义的作品。

西厢记诠释的爱情婚姻观

西厢记诠释的爱情婚姻观

西厢记诠释的爱情婚姻观《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一、才子以诗传情,对爱情坚贞不屈《西厢记》中,张生是一位敢于冲破封建传统礼教束缚的反抗者。

他意志坚定、温文尔雅执着中带有些许傻气、热情,并且向往美好的爱情。

张生在普救寺无意偶遇崔莺莺,同时为了与莺莺相知相识,他在普救寺住下,可见,张生要为这一见钟情的爱情付诸于行动,《西厢记》中张生初次见到莺莺小姐是“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

则着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莺莺给张生留下的这几乎侵入灵魂的吸引,可以说张生以前所见的万千女子均是庸脂俗粉,从没见到过莺莺这样美貌的人。

然而莺莺见自己的心上人出来应募,心理暗喜。

同时将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推向主动追求的位置。

张生在追求爱情的方式上选择了以诗传情来表达自己对莺莺的爱意。

张生以夜晚的月亮、冷落度春的花儿自诩,诉说自己在月夜无限寂寞,只能对着明月,自问为何自己等不到那“月中人”,有意抱憾自己不能面对心上人倾诉衷肠,也是借此诗对莺莺小姐进行试探。

谁知他的这一举动得到了莺莺小姐的回应:“兰闺九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呤长叹人。

由西厢记看唐人婚姻门第观

由西厢记看唐人婚姻门第观

由《西厢记》看唐人婚姻门第观摘要:门第、家世可谓唐人婚姻制度中最具特征的地方。

《西厢记》透露出来的唐代封建社会的婚姻门第观,浸透了望族世家婚姻的陈腐,折射出了唐朝的社会现实,是封建社会最现实、最自觉要求的一种。

关键字: 望族世家婚姻门第封建家族制度唐朝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是唐传奇的代表作,写唐贞元年间,原本出身名门,端庄娴淑的崔莺莺爱上了青年男子张生,不顾传统礼教的束缚,私自与张生私奔结合,最后换来被张生抛弃的悲剧下场。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张生与莺莺在大相国寺邂逅相识,一见钟情,历经劫难,终成眷属。

《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浸透了望族世家婚姻的陈腐,折射出了唐朝的社会现实,这种现实正是封建家族制度自身的需要。

《西厢记》中崔张二人的爱情可谓一波三折,而他们爱情之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崔母一而再、再而三的“赖婚”。

崔母不同意把女儿嫁给一个新科状元,而要把女儿嫁给一个白衣衙内,这太令人费解。

其实这一点,也正反映出唐人婚姻的门第观念及它与同类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语”之处。

一、唐高门望族的婚姻等级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属性。

西晋时,门阀制度初步形成。

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最为典型,士、庶地位,高下悬殊。

南北朝时,江左则王、谢、何、庾;北方则崔、卢、李、郑,族显姓著。

到了唐朝,门第观念依然旺盛,以太原王、范阳卢、萦阳郑、清河、博陵二崔,陇西、赵郡二李这“七姓十一家”为一等的望族。

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都凌驾于别姓家族之上。

这些家族恃姓为荣,耻与非高姓的子弟联姻,形成“士庶不婚”的社会现象。

正是由于望族世家显赫的家世与地位,他们惟恐声势被寒门夺去,为了保持血统的高贵纯净,为了维护中原汉族极端重视的传统礼法,他们瞧不起别姓,尽可能地相互缔姻,不外娶也不外嫁,在婚姻上力葆门当户对。

而正是这样,这些家族的身价就越发地高了。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明代崔宗之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描写了一个宫廷女子与一个书香门第子弟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深入的情感描写、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和优美的艺术语言,展现了明代社会的一部分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来浅谈《西厢记》的价值。

一、思想内容1.宣扬“婚姻自由”思想《西厢记》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它倡导的一种人性观和婚姻观上,即认为婚姻是自愿的,应该以双方感情为本,不受封建礼教和家族集体的束缚。

在小说中,主角张生和莺儿之间的爱情,既难以遵循婚姻制度,也几乎破碎于世俗利益和礼教观念。

但作者将他们终成眷属,主要原因是要宣扬个人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想,反对封建礼教的婚姻观念。

2.献扬女性独立自主思想《西厢记》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刻画在全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女主角莺儿是小说中的一位坚持自我、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

她明白自己的追求目标是张生,对于世俗的礼教约束毫不在乎,义无返顾地奔向自己的目标。

通过莺儿这一形象的描绘,作者不仅抨击了当时的男尊女卑思想,更为国人树立了独立自主、自信自强的女性形象。

3.反映整个社会变化和转型《西厢记》以描摹社会文化现象为基础,并以朝廷、官场、贾宅和书香中至上贵族的行动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变化和转型。

经过全书的描绘,人们可以看到明代后期社会底层的转型和中、下层阶层的抗争。

小说表现出了官宦新贵的兴起所带来的历史变迁,以及书香门第的衰弱和贾宅豪门的衰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发展。

二、艺术特色1.描写细腻入微的人物形象在《西厢记》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描写和行为举止的描写,赋予了小说形象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如张生是个文静俊秀的青年,他才气横溢,却又时常悲愁郁结,观感深邃;而莺儿则是个任性、娇俏的女孩,理性冷静,却又常常鬼鬼祟祟,动感十足。

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被作者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不仅能够了解这些人物的表面形象,更能够感觉到他们内心的细微波动。

通过《西厢记》了解古代爱情观与婚姻制度——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批判

通过《西厢记》了解古代爱情观与婚姻制度——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批判

通过《西厢记》了解古代爱情观与婚姻制度——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批判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婚姻和爱情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古代社会来说,婚姻制度和爱情观则与现代有所不同。

本文将通过分析古代经典戏剧《西厢记》,探讨其对古代爱情观和婚姻制度的揭示,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并从中启发他们对这些观念进行批判。

古代爱情观婚姻的目的导向古代社会中,婚姻被看作是家族利益、地位提升以及维系家族纽带的重要手段。

因此,父母通常会为子女安排合适的婚姻对象,强调稳定、长久以及家族间的联姻关系。

《西厢记》中反映了这一点,女主角杜丽娘就处于被包办婚姻的境地。

儒家伦理观念影响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对爱情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家庭观念、孝道以及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都体现在古代爱情观中。

《西厢记》中的男主角张生与杜丽娘之间的爱情也受到了这些传统观念的制约和考验。

社会角色认同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通常被期望扮演着明确的社会角色,如妻子、丈夫、子女等。

爱情往往被放置在社会角色认同之后,个体幸福成为次要考虑因素。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因为她作为女性的身份地位,无法公开追求自己所爱的人。

古代婚姻制度包办婚姻古代中国一般是由千金小姐(贵族)或其长辈之间达成婚约,并由亲戚朋友从中撮合。

这种包办形式强调家族利益和地位提升,个人感情相对次要。

女性地位低下古代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导致了女性地位的低下,妇女在婚姻中常常处于从属地位。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就体现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限制。

家族纽带的维系古代中国的婚姻往往是为了家族间关系的维护与巩固。

通过联姻关系,各个家族可以相互扶持、加强连结,并确保后代能保有一定社会地位。

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批判通过对《西厢记》古代爱情观和婚姻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

在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当代社会时,我们需要审视其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1.质疑包办婚姻: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强调自由选择伴侣和平等关系。

西厢记中国古代的爱情反传统颠覆传统的故事

西厢记中国古代的爱情反传统颠覆传统的故事

西厢记中国古代的爱情反传统颠覆传统的故事中国古代文学中,闺阁作品无疑是最受欢迎和最独特的。

其中,李清照的《西厢记》堪称经典。

这部戏剧作品讲述了青春期的女性主角杜丽娘和樊哙之间的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通过这一故事,李清照成功地反传统颠覆了古代中国的爱情观念,展示了女性的自我解放和自主选择。

一、逆境中的自我解放杜丽娘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保守的家庭中,她的父亲和母亲一直期待她像一个淑女一样生活。

然而,当她意外地去找一些补课老师(其中包括樊哙)的时候,她的思想开始解放。

在这些老师的引导下,她追求自我,学习中庸之道,更加自信、大胆和果敢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她的自我解放也表现在和樊哙之间的爱情故事中。

尽管她知道她和樊哙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以及人生经历都有很多差异,但她仍然在爱情的面前勇敢地面对。

她说服樊哙放弃他的婚姻和官位,证明了她不再是一个受保护的女孩子,而是一个拥有自我意识和主动权的女性。

二、挑战传统爱情观念在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观念保守。

传统爱情观念认为,婚姻只是为了家庭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功利和传承后代的目的上,而不是为了个人感情的发展。

然而,李清照在《西厢记》中通过杜丽娘和樊哙之间的爱情故事,正面挑战和反抗了这种观念。

首先,“西厢记”中的杜丽娘和樊哙之间的爱情没有受到传统的阻碍。

尽管他们之间的差异很大,但他们的心灵相通,他们的爱情充满真诚和纯粹。

其次,在爱情中,杜丽娘展示了另外一种价值观:为了爱情可以放弃权力、地位和财富,而传统爱情观念则将为了利益、忠诚和家庭的荣誉为主。

最后,李清照还加入了女性角色的视角和表达,让女性的思想和情感得以表现和传达,使古代传统爱情观念受到了震撼和挑战。

三、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李清照通过《西厢记》展示了一个令人惊异的故事。

与此同时,她也没有完全摒弃传统观念。

在她的作品中,传统和现代观念自然融合,这使得杜丽娘和樊哙的爱情故事既有现代的感觉,又有古代的气息。

这种融合体现在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厢记>看中国婚俗文化》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元代剧坛的一朵奇葩。

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厢记》天下夺魁”,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作品简介
这部作品讲的是男女主人公张君瑞和崔莺莺二人反对封建礼教,力求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竭力追求自由的爱情,最后取得美好姻缘的爱情故事。

二、“父母之命不可违”——包办婚姻
作品的开头借崔夫人之口表明了相国小姐崔莺莺的婚姻命运——“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

“父母之命”不可违的婚姻观念对我国婚姻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决定儿女的婚姻大事时,父母往往从对方的经济情况、社会地位等现实条件考虑,而不是以子女自由恋爱、婚姻幸福为出发点。

包办婚姻的传统在中国历史已久。

虽然剧中相国已死,但在父权社会,他生前的意愿仍起着决定作用,以致崔夫人宁愿自食其言——“两廊僧侣,但有退兵之策,倒赔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也不愿成全莺莺与张生。

而纵观全文,莺莺对爱情的追求也不是十分果断。

莺莺是千金小姐,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她是封建社会的礼教产物,所以她的反抗也是有限度的。

父母之命大如天,为了保持和延续家族或者家庭的利益,父母掌握着儿女的婚姻决定权。

比如,公治长是孔子的弟子,孔子非常喜欢
他。

公治长被冤入狱,孔子为了表示对他的安慰,就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

孔子为女儿定下婚约,但是事先却没有告知她。

受父母之命结合而成的婚约催生了无数的爱情悲剧,如《孔雀东南飞》、《梁祝》、《红楼梦》。

三、“门当户对”——门第观
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界线除了受“父母之命”,还有门第观。

门第观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左右婚配的一条重要准则。

张生本是礼部尚书之子,可惜父母双亡,家道中落。

在门当户对的观念中,张生是配不上相国之女莺莺的。

何况张生并无功名,纵使没有莺莺和郑恒的婚约,崔夫人也是不大可能会把莺莺嫁与张生为妻的。

“士庶不婚”成了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崔夫人在得知莺莺与张生已“生米煮成熟饭”时,愿意妥协将莺莺嫁给张生,只是条件是“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上朝取应去。

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

驳落呵,休来见我”。

我觉得很奇怪,门第当真如此重要,崔夫人明知莺莺已经是张生的人,若是张生真的不回来娶她,以古人的贞节观,莺莺怎能保住自己的名声。

话说张生进京应试,杳无音信。

崔夫人听信郑恒的谗言,险些把莺莺嫁给他那泼皮赖户。

幸好杜将军及时赶到,助张生一臂之力,把事实告知莺莺和崔夫人。

但崔夫人会那么干脆地把莺莺嫁与张生为妻,主要还是张生一举及第,高中状元,不然他哪能抱得美人归。

四、联姻限制
中国古代的婚姻有许多限制,如:辈分限制、血亲禁忌、等级限
制等等。

“血亲限制排除了氏族内部的所有婚姻关系。

在这一限制下,氏族内部的所有成员之间均不能在血亲内缔结婚姻。

血亲限制,实行族外婚,是人类婚姻的一个巨大飞跃。

”既然有血亲的限制,莺莺与郑恒为什么还能缔结婚约?原来在父系时期,血亲限制只限制了父亲以及他们的兄弟(堂兄弟)所生的子女间的婚姻关系。

而母亲的兄弟、父亲的姊妹所生的子女均不在限制范围,依然作为婚姻选择对象。

像莺莺与郑恒这样的姑表亲、舅表亲结为儿女亲家的例子比比皆是。

汉武帝不就是娶了他姑姑的女儿陈阿娇为妻吗。

在我们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语:表哥表妹很相配。

其实也不是我们中国如此,外国近亲结婚的例子也很多,达尔文、希特勒、爱因斯坦不也是娶了他们的表姐或表妹吗。

当然,我们知道近亲结婚会带来很大的隐患,达尔文的几个儿女都有疾病,他一生也是在痛苦和愧疚中度过。

所以,近亲结婚并不符合“优生优育”的国家政策。

五、结论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做法有好有坏。

每个人的喜好和性格父母不一定了解,完全听从父母的话去选择自己的婚姻,这样结合而成的婚姻可能会导致以后婚姻生活的不美好。

但父母是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他们经历过很多事情,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建议。

何况,父母是最值得信赖的人,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

他们所做的一切,绝对是为我们好,虽然偶尔也会“好心办坏事”。

婚姻爱情自然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但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婚姻大事上还是要以父母、至亲好友的意见为参考。

参考文献:王实甫《西厢记》
李鉴踪《姻缘、良缘、孽缘——中国民间婚恋习俗》
《大中国文化》编委会编的《大中国婚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