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俗文化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习俗自古以来便深受人们的喜爱与传承。
这些习俗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婚姻的理解和认可,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特点和意义,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婚前准备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始于婚姻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包括家庭的了解以及双方的媒人之间的联系。
媒人在传统婚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将双方家庭的信息进行相互了解,并为双方提供协商的机会。
媒人在双方家庭同意后,还负责撰写婚书,确认双方家庭的承诺。
二、婚礼仪式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有许多重要的仪式和环节。
其中最重要的是迎亲和交换婚礼誓词。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一般会乘坐装饰豪华的花轿,带领男方亲属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
在女方家门口,新娘家人会摆放门闩,要求新郎解决一些难题,以表明他们希望婚姻生活稳定、幸福。
婚礼誓词是新郎新娘在主婚人的见证下对彼此的承诺,他们会向对方庄严地宣誓,表达自己对婚姻的决心。
三、婚礼习俗中国传统婚礼还有一系列独特的习俗。
比如,女方会准备“四点金”作为新娘的嫁妆,它包括金钗、金簪、金镯和金耳环。
这些金饰品象征着新娘的财富和美好的婚姻。
此外,喜糖也是婚礼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象征着甜蜜和吉祥。
新人会将喜糖分发给亲友,以表达他们对嘉宾的感激之情。
除此之外,新娘还要身穿红色的婚纱,红色象征着幸福和吉祥。
四、婚礼饮食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宴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宴席上的菜肴有着特定的寓意,比如鱼和鸽子代表着“年年有余”和“早生贵子”。
而酒也是婚礼宴席上不可或缺的饮品,新郎新娘要跟亲友们举行交杯酒的仪式,象征着双方家庭的联姻和友谊。
五、新婚之夜新婚之夜是中国传统婚礼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新婚之夜,新娘会遵循家族传统,在夜晚之前“敬茶”。
这一仪式是新娘向她新的父母敬上茶水,以示尊重和感激。
之后,新郎和新娘将会在亲友们的祝福下,开始他们的婚姻生活。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中国式个文化大国,自古注重礼仪,对于结婚的习俗更是多不胜数。
想了解这些结婚习俗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北京的婚嫁习俗:第一步:聘礼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往女家送彩礼,表明聘定女方为妻。
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下聘礼要送女方茶叶、点心盒、酒、女方衣服钱)第二步:陪嫁女方在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某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
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
(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实用性强)第三步:娶亲吉期一到,喜轿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也多。
现代婚礼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而且也轿子换成了汽车,也有了专门的司仪和婚庆公司来办理婚礼,但是整个娶亲和婚礼的仪式还是一直被沿用了下来了!第四步:洞房坐帐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
拜堂后要“闹新房”。
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啊、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一些仪式。
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兴旺发达的主题。
(闹新房、喝交杯酒这些习俗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明面了,不用到洞房里闹,婚宴的时候闹得是最热闹的了!)第五步:回门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
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
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
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
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
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
(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太多繁杂的讲究,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
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与传统

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与传统中国传统婚礼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丰富的习俗和传统。
这些传统婚礼习俗历经岁月流转,代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婚姻与家庭的尊重与重视。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传统婚礼的一些典型习俗和传统。
一、婚前准备中国传统婚礼在婚前准备方面颇为繁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婚期的确定。
根据中国传统农历,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非常重要。
通常,婚礼需要在适当的季节和吉利的日子举行,以祈求婚姻的幸福和美满。
在婚前准备的过程中,新娘和新郎家庭都要筹备嫁妆和聘礼。
嫁妆是指新娘家庭为新娘准备的礼物和财产,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
而聘礼是新郎家庭向新娘家庭赠与的礼物,也是对新娘家庭的一种表达感恩和尊重之情。
二、迎亲环节传统中国婚礼的迎亲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通常,新郎和他的家人会提前到新娘家进行迎亲。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娘家人会为新郎家人准备精美的酒席和款待,以示热情和喜悦。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娘会戴上红色的头巾,象征着喜庆,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也是吉利的象征。
而新郎则要准备丰富的聘礼和彩礼,以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爱护。
迎亲过程中的热闹和欢乐气氛是传统婚礼的一大特色。
三、结婚仪式结婚仪式是中国传统婚礼中最为庄重和神圣的环节。
在结婚仪式中,双方家长和亲友们会亲临现场,见证新人的婚姻。
在结婚仪式中,新郎会迎接新娘的到来,并且新娘父亲会将新娘的手交给新郎,象征着新娘从此开始过上新的生活。
双方还会进行祭拜仪式,向祖先和上天祈求祝福与保佑。
接着,新人会进行交杯酒的仪式,象征着两个人的爱情与幸福将会混淆在一起。
四、婚礼宴席中国传统婚礼的婚宴也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婚宴会安排在喜庆的场地上,邀请亲友一同分享喜悦与幸福。
婚宴的菜肴种类繁多,充分展示中国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
同时,婚宴上的敬酒仪式也是一大亮点,新人要向亲友们敬酒,以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和祝福。
而婚宴现场热闹非凡,亲友们会唱歌跳舞,展示他们的欢乐与祝福。
中 国各地区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

中国各地区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各地,领略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
在东北地区,婚礼通常热闹非凡。
迎亲队伍会敲锣打鼓,新郎要历经各种有趣的考验才能见到新娘。
比如,伴郎们可能需要完成一些体力挑战或者智力游戏。
而在婚宴上,必不可少的是东北特色的菜肴,如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等,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美好时刻。
在华北地区,以北京为例,传统的婚礼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规矩。
新娘在出门前要蒙上红盖头,由娘家兄弟背出门,上轿时还要放鞭炮。
到了婆家,新人要跨过火盆,象征着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而在丧礼方面,讲究停灵守孝,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时,家属要跪地答谢。
华东地区的江浙一带,婚礼注重细节和礼仪。
新娘会穿上精美的旗袍或汉服,佩戴各种金银首饰。
在迎亲过程中,还有“拦门”的习俗,女方亲友会出题刁难新郎,只有回答满意才能进门接走新娘。
丧礼上则会请和尚或道士念经超度,以祈求逝者安息。
华南地区的广东,婚礼有着独特的“过大礼”环节,男方要准备丰富的礼品送到女方家。
在婚宴上,少不了美味的海鲜和精致的点心。
而在丧礼方面,有守夜和出殡时舞狮的习俗,以驱邪镇宅。
西南地区的四川,婚礼充满了麻辣的味道。
迎亲时会有热闹的“坝坝宴”,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
新娘出门时会哭嫁,表达对娘家的不舍。
丧礼上,会有唱丧歌的传统,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西北地区的陕西,传统婚礼中,新郎要骑着高头大马去迎亲,新娘则乘坐花轿。
婚宴上,少不了羊肉泡馍等特色美食。
在丧礼上,会有吹唢呐的传统,声音高亢悲切。
少数民族地区的婚丧嫁娶风俗更是各具特色。
蒙古族的婚礼,新郎要骑马绕新娘家的蒙古包三圈,以示诚意。
葬礼上,会有天葬等独特的方式。
藏族的婚礼,新人要在佛前许下誓言,接受祝福。
丧礼上,会有喇嘛念经超度,为逝者指引往生之路。
壮族的婚礼,对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男女双方通过歌声表达爱意。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结婚风俗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1.婚前聘礼:男方要给女方家送聘礼,表达求婚之意,聘礼内容包括
金银珠宝、彩礼、礼品等。
2.婚礼日子的选择:中国婚俗认为,一年中有些日子是熏陶善良、有
利于婚姻的,比如春节、清明节、七夕节等。
3.喜字的使用:婚礼现场会使用大量的红色装饰,其中喜字是必不可
少的,代表着新人幸福和吉祥。
4.门当户对:婚姻合适与否,门当户对是关键因素之一,要选家境和
家庭文化程度相当的人。
5.迎亲:新娘的父母会在门外迎接新郎一家,传统上新娘不会露面,
由其他女亲友替代。
6.敬拜天地:在婚礼现场,新人要敬拜祖先和天地,以示尊重和感恩。
7.相互敬茶:新人亲友在婚礼上要相互敬茶,表示互相尊重和感激。
8.洞房花烛夜:新人进入洞房后,要待女方家长离开后燃起红烛,睡
在床上,寓意着新婚夫妻白首到老、幸福美满。
以上是中国传统结婚风俗的一些常见习俗,虽然有些地区的结婚风俗
略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新人能够幸福美满地生活在
一起。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情味道。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丰富多样性,其中包括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婚礼酒席及婚后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一、婚前准备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在婚前准备方面非常讲究。
首先,提亲是婚姻的第一步。
男方家中会派出亲信和两位长者,前往女方家中提亲,表示男方对女方的真挚爱意。
如果女方家庭同意,双方便进入婚姻的准备环节。
接下来是订婚仪式。
订婚仪式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示意自己的婚姻诚意。
仪式中,男方家长会正式向女方家长提出订婚,女方家长则会接受并表达祝福。
随后,双方还会就婚期、嫁妆和彩礼等事宜进行商议。
二、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仪式多样,各地风俗略有差异,但一般都包括迎亲、过门、拜堂和敬茶等环节。
首先是迎亲。
迎亲是指男方亲友去女方家中接新娘的仪式。
在迎亲队伍中,会有牵手彩绸、挂花轿和吹拉弹唱等传统元素,以喜庆气氛迎接新人的到来。
过门是婚礼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新娘要经过门槛,这是表示离开父母家庭,加入新的家庭。
在过门时,新娘通常会被兄弟姐妹抢门,并且还有一些取巧的小妙招,如踩踏红木或在门槛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拜堂是一对新人在婚礼现场正式向祖先祈福的环节。
新娘、新郎齐拜堂,向先人祭拜,并向父母行拜礼,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敬茶是中国传统婚礼仪式中表示尊敬的一种方式。
新娘和新郎要分别向双方父母递茶,以表达自己的孝心和感激之情。
父母接过茶杯后,还会赠送红包和喜字饼干等象征吉祥如意的礼物给新人。
三、婚礼酒席中国传统婚礼酒席是亲朋好友一同为新人举办的盛大宴会。
酒席通常会分为三个过程:招待、主席席次和敬酒。
招待是指新人亲自到各位宾客的座位上用茶或红酒表示欢迎和感谢。
主席席次是宴席上的重要环节,新娘新郎要在主席席位上举行敬酒仪式,向长辈、亲朋好友敬酒,并接受亲友的祝福和贺礼。
敬酒环节是婚礼中的一个重头戏,各个桌子上的宾客都要敬酒表达对新人的祝福。
四、婚后习俗中国传统婚后习俗主要包括回门和押嫁等环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拥有许多独特的传统婚姻嫁娶习俗。
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本文将探讨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希望能够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一、婚礼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仪式是婚姻嫁娶习俗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一般来说,传统的婚礼分为三个阶段:订婚、迎亲和婚宴。
在订婚阶段,双方家长会商订婚事宜,包括彩礼的交付和婚礼日期的确定。
迎亲阶段是新娘入赘新郎家的过程,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如接亲、婚礼车队等。
最后,婚宴是一场盛大的宴会,用以庆祝新婚夫妇的幸福和团聚。
二、婚礼道具在传统的婚姻嫁娶习俗中,许多特定的道具被用于象征婚姻的祝福和意义。
例如,燕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幸福和忠诚的动物,被广泛用于婚礼装饰和图案设计中。
红色的包装纸和金色的龙凤图案也常见于中国婚礼中,代表着繁荣和好运。
此外,双喜字、龙凤灯等传统的婚礼道具也被用于增添婚礼的喜庆氛围。
三、婚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嫁娶习俗还包括一系列的习惯和规矩。
例如,在结婚当天,新娘通常要进行三次拜天地、拜祖先和拜丈夫的仪式,以示对先人和丈夫的尊敬。
新娘还会在婚礼中穿着华丽的婚纱和戴上配饰,象征着美丽和幸福。
四、传统婚礼饮食婚礼中的饮食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嫁娶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喜酒是中国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品,象征着新婚夫妇的喜悦和幸福。
在一些地区,送餐的菜肴数量也有特定的讲究,如必须送满"六六大顺"(顺利顺利)或"九九如意"(如意如意),以取吉利的寓意。
此外,一些地区也有特定的婚礼过程中要吃的特殊食品,如在湖南地区,新娘婚礼前要吃辣椒酱,以展示勇气和坚韧。
五、新婚夫妇的住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新婚夫妇的住房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般来说,新婚夫妇会选择一个新的居所,以开始他们的婚姻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者:上海师范大学高静背景音乐: 春野
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穿越历史,走进婚俗的世界
好啊好啊。
我正好对这
个感兴趣呢!
传统婚俗到新式婚礼清末民初, 一些旨在救亡图存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改造旧习俗的救国主张, 而改造旧习俗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变革传统的婚姻陋俗。
在此期间,出现了受西方影响的新式婚礼。
本世纪初:旧习消逝文
明结婚时兴
Carrier Away
哇,那时新娘子就穿婚纱了。
由以前的媒妁之言转变为追求真情
看,第一幅画中的一看
就是媒妁之言,他们多
闷闷不乐啊,第二幅的
多幸福啊!
六礼简化文明婚礼出现•“六礼”被大大简化了。
一般从议婚到成婚大都只
经过三个阶段:订婚、纳
聘、成婚。
西装革履取代
了新郎的长袍马褂,洁白
的婚纱取代了红衣红裤,
缀满鲜花的小轿车取代了
大花轿,婚礼的场所不再
固定在插满红烛,父母高
坐的厅堂,而是在教堂广
场。
各方面都有了相当大
的随意性
何为六礼
呢即六礼:“婚有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是由男方使媒
人通言,表示通婚之意;问名即问女方的
姓名及生辰,以便“卜其吉凶”;如得吉兆,男家再使媒人告知女家,并送订婚礼物,女方如“纳吉”,则婚约告成;纳征
是男方向女方交纳聘礼;请期即男方向女
方请以成婚之期;亲迎是最后的程序,即
男方到女家迎娶`
这时的结婚穿什么
呢?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
那结婚证书呢?
虽然文明婚礼带有一定的模仿性, 甚至是将西方一些婚姻礼仪直接移植过来, 但却从侧面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善于探索的精神。
他们敢于摒弃旧制度的繁琐迂腐, 接纳新事物的先进, 这对当时社会起到了移风易俗、除旧布新的作用, 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由于清灭亡后几十年里,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中。
婚俗并没发生太大的变化,那就让我们直接进入五十年代的中
国吧
婚礼简朴,政治挂帅•50年代是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恐怕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这时组织的安排是所有婚姻的基础,此时的婚姻已经是集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中国女子在婚礼当天,换上了洗得干干净净的碎花小翻领衬衫,把齐耳短发梳理整齐。
而新郎是军人或知识分子的,则喜欢穿军装或中山装,一般的老百姓也会借军装或中山装来穿。
从这一点来讲,人们的穿着习惯很大程度上和当时的时代特点有着很大的联系。
婚礼变成誓师大会文革开始后,“红宝书”和“红袖标”是当时最“革命”的标志,也是照相馆里必备的时髦“道具”。
图为1966年一对红卫兵夫妻的结婚照。
这是此时期
的结婚照
这时的婚礼政治色彩特别浓,看图,上面清晰看到毛主席相片。
左右写着党的宣言。
新郎、新娘脖子上戴着的牌子上面也有一排小字。
虽然看不清楚,但可以想象大概是跟“身份证”一样的吧。
而还有一点与我们现代不同。
这时都会互相的赠送毛主席的塑像、毛主席语录、伟人画像或者胸章等等。
总之送的礼物基本都离不开党,离
不开毛主席等等内容。
当时的结婚证明就是两张个人一寸小照片如手掌大小的普通硬纸,最具有时代烙印的是硬纸上印制得非常清晰的毛主席头像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备战”的最高指示
政治婚姻从高潮走向衰落•七十年代的婚礼:70年代新人举行婚礼基本是制
服+开会+喜糖,那时的结婚照新娘没有漂亮的婚纱,甚至连一件红色的礼服也没有,男女双方照
结婚照穿新衣服就很开心了。
姿势也极其简单,
只是两人坐在一起,头往中间一靠,一张简单的2寸黑白结婚照就完成。
拍照现场什么布景都没有……。
结婚证上毛
主席语录占
了半壁江山
•流行家里必备“三转一响”:“三转”指的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也是很多父辈们公认的“老三件”;“一响”指的是收音机。
有的家里买不起缝纫机的,就先借一台来结婚,“三转一响”已经成了当时结婚的“必需品”。
当时要是有人骑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无异于现在开着私家车,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改革开放开启崭新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传统的婚礼服
也开始和国外接轨,婚纱西服再现,再次成
为中国大中城市的婚礼时尚和主流。
这也是文革
后成都市的
第一张婚纱
照。
新四大件电冰箱、黑白电视机、石英手表和洗衣机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结婚证书变得相对小巧,图案也更加简洁,没有了花、鸟等装饰。
每个结婚证书都贴上了结婚新人的照片,在照片的周围是烫金的花边,而且开始出现了汉语拼音标注。
在封面上“结婚证”三个字下面有其汉语拼音“JIEHUNZHENG”。
票子+车子+房子
•婚礼形式越来越多元
化,三轮车婚礼、户
外婚礼、仿古婚礼、
纯西式婚礼、集体婚
礼,还有更加新奇的
海底婚礼、空中婚礼。
婚纱照花车酒宴礼服
成为婚礼上必不可少
元素
四大件被房子取代
新四大件走入家庭没多
久,就由流行走向了没
落。
结婚的人不再把眼
光局限在四大件上,而
是考虑住的房子是不是
自己的,住得是否舒适。
婚俗还在继续“解放”中
翁帆杨振宁结
婚,82岁娶28
岁曾轰动一时。
再看这张!好玩不?
结婚证书增加防伪标识和盲
文从大红色变为枣红色2003年10月1日,延续多年的大红色结婚证退出历史舞台,2004年1月1日起,全
国开始统一使用枣红色封皮结婚证,证书上增加了科技防伪标识,同时增加了盲文。
一个世纪的婚礼历程现在就结束了。
有什么感想吗?
婚礼由简朴变奢华
由单一变多样。
这
反映出我们改革开
放以来国家实力的
增强以及人民生活
质量的提高。
从政府到民众,对婚姻中“人性人情”的考虑,逐渐达成共识。
其中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广东南海市2001年成功举办首届海底集体婚礼,随后各地涌现出一对又一对首例海底新人;2003年,新《婚姻登记条例》实行,结婚不再需要单位和街道证明,婚检从强制要求,变为自愿行为。
我们的婚俗观经历了革命训练、个性启蒙、价值回归的艰辛旅程,现在正朝着多元化、人性化方向迈进。
想必,80后以及90后,也必将成为中国婚俗继续“解放”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