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古诗三首
16课古诗三首

中心思想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 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偷生、偏安江 南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1、《石灰吟》的作者是( 于谦 )。
2、 吟是(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
夏日绝句
南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 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死亦为鬼雄。
亦:也。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项羽:秦末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 霸王。后被刘邦打得大败,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夏
日宋
绝李 清
句照
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 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享年 七十二岁。历史上与辛弃疾并称 “济南二安”。早期生活优越,公 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 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 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 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 活。丈夫赵明诚病死,境遇更是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 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口一立样根。 原在破岩中。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任凭。
尔:你。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细读感悟
仔细品读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语文版-六年级上-第四单元-16 古诗三首-夏日绝句(全国一等奖)

知识拓展《夏日绝句》夏日绝句[1][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注释】①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②亦:也。
③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④项羽(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得大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⑤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3]【体裁】该诗体裁为五言绝句。
【格律】《夏日绝句》歌曲谱这首诗的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平起式。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拗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翻译】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做一个人上之人,就要做一个杰出之人!即使是已经死了,也要成为魔鬼中的霸者,领导群魔!我(指李清照)直到今天还在想念当初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因为兵败,无颜面对自己的江东父老,宁肯自刎于乌江!这是何等的气概啊![9]【赏析】诗中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
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
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16 古诗三首:石灰吟|语文S版 (共18张PPT)

竹石
(清)郑燮 咬定 青山不放松, 立根 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 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自学提示:
• 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这首诗托 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
《石灰吟》
《竹石》
• 千锤万凿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全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咬定青山不放松, • 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习回顾
这两首诗都用了
( 咏物言志 )的
手法,第一首明写
相 ( 石灰 ),实同Leabharlann 质要表达的是自己 ( 清白无污
)
不 同
1、从描写的对象看 2、从书写内容上看
点 的高尚情操;第二首
吟咏( 竹 ),
点
赞扬了它们
( 身处艰难环境 )
顽强拼搏
的精神。
家庭作业:
• 1、搜集以下一些咏物 诗,用本节课学到的 方法自学,然后背一 背。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烧制石灰视频
石灰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全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 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 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 中的人。他的先生便问他这 是何故。于谦应声答道:“将 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画像上的人是谁?这个人在 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 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 屈。一首《过零丁洋》,便 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 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
• 《在狱咏蝉》(骆宾 王)
• 《梅花》(王安石)
【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古诗三首》

颔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
几处早出的黄莺 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 树木上栖息,
暖树:向阳的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
谁家新来的燕子衔 着泥在筑巢。
颈联:
乱花渐欲迷人眼,
各色各样的花渐 渐使人眼花缭乱,
乱花:各色各样的花。
浅草才能没马蹄。
新长出的春草刚刚 能够遮没马蹄。
尾联:
最爱湖东行不足,
我最喜爱西湖东 边的美景,总观赏不 够,
首联:
客路青山外,
旅途经过青山之 外,
客路:旅途。
行舟绿水前
坐船在绿水之中行 走。
颔联:
潮平两岸阔,
潮水涨满时,两 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一帆悬
风平浪静,一片白 帆高高挂起。
“阔”字写出了江 面的烟波浩渺,“悬” 形象写出了船帆高悬的 样子,侧面衬托了“风 正”,既是顺风,又是 和风。颔联写江中的景 色,以江面之阔映衬一 帆之孤,展现了一幅雄 伟壮丽的长江画面。
1,《游山西村》中富含哲理的一句诗是 “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这两 句诗进行赏析。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 面它又富于哲理,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不论前路多么难行 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 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丰年留客足鸡豚。
在丰收年景里待客 菜肴非常丰sh
颔联:
山重水复疑无路,
山峦重叠水流曲 折正担心无路可走,
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绿花艳忽然眼前 又出现一个山村。
往往比喻人们在无 路可走时,经过一番周 折和努力,又有了新的 出路,新的天地
颈联:
箫鼓追随春社近,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古诗三首精品教学PPT课件(竹石)课件 语文S版

坚定顽强
)
对当时黑暗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夏
日宋
绝
李 清
照
句
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 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享年七十 二岁。历史上与辛弃疾并称“济南 二安”。早期生活优越,公元1127 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 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 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 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丈夫 赵明诚病死,境遇更是孤苦。所作 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 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 出对中原的怀念。
默默的等待是一场默默的徒劳 若付出必有回报,投入必有结果 那是不是,我还没有投入 是不是付出太少,我默默等待 默默考量自已的信心和爱的程度的做法 是否令我错过适当的机会? 愿你今夜能有一个好梦 如果你在梦中也露出甜美的笑容 那是我托明月清风祝福你 爱上你,毕竟也是淡淡的哀愁
诗句理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应该做人中的豪杰, 死后应该做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们为什么至今还思念项羽?就 因为他不苟且偷生回江东。
注释
活着的时候,应当 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 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 忆项羽,他在惨遭失败 之时,宁可自杀,也不 肯逃回江东。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7年,最大的 政绩是救济灾民。他处处关心百姓, 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 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
竹石
【清】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清)郑燮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比立喻根根扎原得结在实,破像咬岩着青中山。不松口一样。
2018年秋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含朗读)

凿、焚烧、粉碎,最后到使用的全过程。赞美石灰历
尽千辛万苦来到人间,为的是要把洁白留给人间的高 洁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 绝的意志和高洁的情操。
竹 石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 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 卖画为生。 文学成就: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 称“三绝”,擅画兰竹。 主要作品:有《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等。
形容品质高尚的词语
带有数字的词语
石 灰 吟
于谦(1398—1457),明代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 号节庵。是著名诗人,明朝名臣, 爱国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 “西湖三杰”。 名言佳句:名节重泰山,利 欲轻鸿毛。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 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 这首诗通过前两句的描写,把 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生根于 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 我们的面前。也通过这两句诗, 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根基深力量才强。
后两句诗充分展现了岩竹坚韧刚劲的特点, 一句“任尔东西南北风”让我们看见了岩竹顽强 不息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石灰、竹子和项羽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是 刚直不阿、浩然正气,是铮铮铁骨、无惧强暴。 让我们一起诵读这三首诗,看看三位诗人各用 了怎样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崇高的志向和固守的 节操。
mó ( 磨刀 )
磨
mò ( 推磨 )
jìn ( 使劲、干劲 )
劲
jìng ( 苍劲、劲敌 )
放假了,小明欢呼雀跃,时而帮磨(mó) 刀的爸爸揉揉肩,时而帮推磨(mò)的妈妈捶 捶背。 他大笔一挥,毫不费劲(jìn)地写出几 个苍劲(jìng)有力的大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6 古诗三首|语文S版

(3)、《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4)、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1、认识“焚”,会写“锤、凿、焚” 3个生字,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第 二 课 时
一.美文诵读
背诵古诗《夏日绝句》。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的《石灰吟》与《竹石》这两首古诗。
三、出示学
习目标
1.认识“焚”,会写“锤、凿、焚” 3个生字,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了解《石灰吟》、《竹石》的诗意,体会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B、整体理解: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三)品读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2.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汇报交流
2、朗读、背诵《夏日绝句》。
四、学导结合
学习《夏日绝句》
(一)导入古诗《夏日绝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6 古诗三首|语文S版

插图、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学习《竹石》
三、巩固
四、作业
以王冕的《墨梅》导入新课。
二、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自学。
学习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背诵、默写古诗。
说说题目的意思。
学生按以上方法分小组讨论。
小组派人汇报。
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复习巩固。
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出示全诗。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谁来试着读一读?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期第四单元十六课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学习《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学会诗中“谦、锤、凿、焚、任”等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清白、坚劲”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3、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内容:《石灰吟》教学流程:一、导入:1、先后板书:志、诗言志、托物言志,问学生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言志、托物言志的诗。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学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解释题目,简介作者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所以题目的意思是(所以这是一首赞美石灰的诗)。
2、你还知道带有“吟”的诗题吗?(《暮江吟》、《游子吟》等)3、简介作者。
三、学习古诗方法回顾1读(按古诗的韵律节奏读好古诗)2知诗人解诗题3 抓字眼明诗意4 想意境悟诗情四学习古诗(一)读通读好1.自由读诗2.多种形式读:指名读。
自由读。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1、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提问:从这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2、读诗句。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1、理解诗意的方法: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然后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的方法概括诗句意思。
2、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3、同位互相说说。
4、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出示课件。
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加上关联词(如: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
因为,它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间。
)五、了解“托物言志”,悟诗情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
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2、诗人敬佩、歌颂石灰的什么品格呢?3、于谦触景生情,于是借石灰表达自己的志向。
这叫托物言志。
4、从诗中看,于谦的志向是什么?找出诗句回答3、让我们记住于谦十二岁时写下的豪言壮语。
六、感悟诗人品格过渡:于谦有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他留给世人的“清白”究竟是什么?课件自读资料一:这留下的清白中是两袖清风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诗,总是不带任何礼品。
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金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
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奉承之贪官的嘲弄。
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流传下来。
自读资料二:这留下的清白中是精忠报国的思想力挽狂澜的能力正统十四年间,英宗皇帝一意孤行,胡乱行军,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敌人俘虏。
面对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帝,蒙古部队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而朝中大臣只顾逃命。
当所有人都对现状绝望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担当重任,一力承担,苦苦支撑,直至胜利的到来。
自读资料三:这留下的清白中是清正廉洁、不畏强权于谦身居高位,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没有受过贿。
当时皇帝身边最为宠信的大宦官王振一直看于谦不顺眼,便找了个借口,把于谦关押了起来。
由于于谦深得百姓尊重,威望很高,王振无奈又把于谦放了出来。
在大牢里就大骂王振的于谦出狱后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清廉如故。
自读资料四:这留下的清白中是报效祖国的一片丹心于谦从小就立志做一个像文天祥那样的人,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在孤灯下苦读,一心想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七、总结全文:课件后人如此评价于谦: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儌儌律贪之洁五百年过去了,于谦从不曾离开过,他鲜活地立在人们心中;再过五百年,他也仍然立在人们心中。
让我们吟这这首诗,记住这位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
齐读全诗。
八、作业1填空课件2、背诵全诗板书:石灰吟明于谦托物言志报效祖国清正廉洁坚贞不屈不畏强权洁身自好赤胆忠心第二课时内容:《竹石》教学流程一、回顾导入。
1、背诵王冕的《石灰吟》。
交流:在于谦的《石灰吟》诗中,你读到了什么?小结:诗言志。
这节课我们要读的是一位画家郑燮写的《竹石》。
二、学习古诗方法回顾1知诗人解诗题2读(按古诗的韵律节奏读好古诗)3 抓字眼明诗意4 想意境悟诗情三、知诗人解诗题1、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并出示课件2、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3、自读,说说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四、读通读好采用各种形式读。
五、理解诗意,读懂古诗1、理解诗意的方法: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然后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的方法概括诗句意思。
2、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3、同位互相说说。
4、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出示课件。
六、想意境悟诗情1、竹的生长环境怎样?从诗中哪些词感悟到的?2、这些岩石中的竹具有怎样的品格?3、读着这托物言志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我们还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志向呢?七、拓展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八、作业1、填空课件2、照样子,写词语。
东西南北春夏秋冬____________________千磨万击千变万化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竹石郑燮咏物明志咬定立根坚忍不拔千磨万击坚劲顽强不屈第三课时内容:《夏日绝句》教学流程一、谈话引入,介绍李清照1、板书“英雄”,哪些人称得上“英雄”?现代汉语词典上作了三种概括:(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2、古今中外,你知道哪些英雄?3、下面,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位女英雄――李清照。
(课件出示,师朗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清照写的一首小诗。
二、读通读好全诗1、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战争时期,出现过一位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英雄,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写文章评述过项羽,其中最著名的是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课件出示,师朗诵)2、请同学们自由读通读好全诗3、同学们,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读起来壮怀激烈,铿锵有力。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正音,如“为”念第二声。
)三、理解诗意1、同学们,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找到了吗?(人杰、鬼雄)课件2、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俊杰、了不起的人物、杰出的人、出色的人;鬼雄:鬼中的英雄、)3、成语词典中有两个成语给我们展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课件出示,学生跟读)4、读了这两个成语,联系前两句诗,你对项羽有何感慨?(交流)(项羽认为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不管是生还是死,都要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就是项羽的本色。
)5、指名读这两句诗。
(慷慨激昂,坚定有力)6、这两句诗“惊天地,泣鬼神”,八百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
请全体男孩子再来念一念这两句诗。
)7、同学们,最令人心动、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第四句诗“不肯过江东”。
江东,是指江南的东部,咱们这儿就属于江东,江东是项羽的老家。
当年,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项羽是江东的骄傲。
江东的父老乡亲都盼望着项羽胜利归来。
可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咱们来看一段悲壮的历史。
(课件出示,学生跟读)读了这段话,联系“不肯过江东”,你对项羽又有何感慨?(项羽宁死不屈、百屈不挠、悲壮豪迈、光明磊落、浩然正气、敢作敢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引导:项羽如果回到江东,江东的父老乡亲会原谅他吗?项羽当时有的是时间逃生,可他却选择了死,不想成为敌人的俘虏,不想在敌人的刀下。
同学们,要读好这一句,读出项羽宁死不屈、悲壮豪迈的英雄气概,关键是读好哪一个词?(不肯)指名读这一句。
能不能把“不肯”换成“不愿”、“不想”、“不能”?(不能)为什么?师:“不肯”一词,写出了项羽以死相报,无愧于八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之托,无愧于“人杰鬼雄”之名。
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8、交流对诗句意思的理解随即出示课件四、悟诗情。
1、同学们,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
“至今思项羽”,宋朝的李清照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失败的英雄呢?(交流)(一是因为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二是因为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2、没有别的原因呢?咱们来看一看李清照写这一首绝句的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学生跟读)读了这段话,联系“至今思项羽”,你对项羽,或对李清照,或对南宋朝廷有何感慨?(写下来,交流)同学们,咱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这一首诗中的“人杰鬼雄”,既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颂,又是对宋朝懦夫的尖锐讽刺,更是李清照高尚民族气节的铿锵表白。
虽然李清照不是战场上的英雄,但她的爱国热情足以配得上“英雄”的美名!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振奋精神,再次齐读这首诗,再次感受英雄的气概。
五、作业学习本课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
二次备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