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残疾的评定标准
《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

《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是一个用于评估残疾人功能障碍程度的标准。
这个标准通常包括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六个方面的评估。
具体来说,对于视力残疾,标准包括盲或低视力,其中盲或低视力均指双眼而言,若双眼视力不同,则以视力较好的一眼为准。
对于听力残疾,标准包括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者。
对于言语残疾,标准包括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言语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者。
对于肢体残疾,标准包括运动障碍、肢体缺失或肢体畸形等。
对于智力残疾,标准包括智力水平低于常人,以及适应行为存在障碍。
对于精神残疾,标准包括精神状态异常,影响社会功能。
这个标准的使用可以帮助医生和专业人员更好地了解残疾人的功能障碍程度,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康复和治疗服务。
同时,这个标准也可以帮助社会更好地了解和关注残疾人的需求和权益,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社会福利和服务。
残疾等级评定标准

残疾等级评定标准
一、残疾等级及定级
残疾分级:残疾属于一种特殊生理状况,按照现行有关政策规定,根据残疾程度大小
将残疾人分成四级:一级残疾、二级残疾、三级残疾和四级残疾。
1、一级残疾:主要指身体功能损害较重,全身机能或器官功能明显受损,综合状况
或体检指标大幅度低于正常水平的残疾人;
2、二级残疾:主要指身体功能受损程度不轻,但未达到一级残疾程度的残疾人;
二、定级标准:
三、评定范围:
1、残疾及定级标准各有所限,仅涉及身体,以下部位:眼、耳、舌、鼻、唇、牙、手、足、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发育及免疫系统等,呼吸系统除外;
2、定级时,不包括关节、结缔组织活动受限,即不予定级;
3、定级时,不包括由于听力、言语障碍下的心理疾病,即不予定级。
四、定级流程:
1、专家诊断:由一级职称以上的医学专家小组,根据残疾人的体检报告、现场调查
和实地审查等进行诊断;
2、专家打分定级:由诊断小组成员根据实际情况,对残疾人的四项定级参数,即身
体受损程度、工作能力、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融合能力,综合进行给分;
3、市级专家审核:由辖区市级医学专家组进行复审,确定最终残疾等级;
4、残疾证发放:由社会保障机关负责下发残疾证,并登记入残疾人信息系统。
国家残疾人评定标准

国家残疾人评定标准《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残疾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一、视力残疾的定义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视力残疾包括盲及低视力。
视力残疾的分级1、盲或低视力均指双眼而言,若双眼视力不同,则以视力较好的一眼为准。
如仅有单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力达到或优于0.3,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畴。
2、最佳矫正视力是指以适当镜片矫正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或以针孔镜所测得的视力。
3、视野半径<10度者,不论其视力如何均属于盲。
二、听力残疾的定义听力残疾,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听力残疾的分级听力残疾一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极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91dBHL,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不能依靠听觉进行言语交流,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极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极严重障碍。
| 听力残疾二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81-90dB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重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严重障碍。
听力残疾三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61-80dB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中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中度障碍。
听力残疾四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41-60dB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轻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轻度障碍。
三、言语残疾的定义言语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或病程超过两年者),不能或难以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3岁以下不定残)。
残疾评定标准

残疾评定标准残疾,指的是严重影响人们独立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参与能力的身体或心理缺陷,以及残疾人社会地位的落后表现。
评定残疾,是根据具体情况和社会公认的专业标准,对残疾的类型、程度和形式,进行规范评定。
一、残疾的类型残疾的类型,主要按照有视力、听力、言语、肢体及其他残疾分类。
(1)视力残疾视力残疾,是指因眼视觉系统本身功能受损,视觉能力较低,影响人体正常生活活动的一类残疾。
视力残疾的评定标准,是根据患者眼部检查结果确定的,按照科学定义度量衡,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程度和形式。
(2)听力残疾听力残疾,是指耳朵听觉系统本身功能受损,而影响人体正常的一类残疾。
听力残疾的评定标准,也是根据耳朵检查结果确定的,以科学定义度量衡为准,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程度和形式。
(3)言语残疾言语残疾,是指唇、舌、颚等口腔肌肉功能受损,无法正常言语的残疾。
言语残疾的评定标准,也是根据检查结果确定的,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程度和形式。
(4)肢体残疾肢体残疾,是指手、脚、腰、膝等四肢部位功能受损,影响人体正常生活活动的残疾。
肢体残疾的评定标准,也是根据检查结果确定的,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程度和形式。
(5)其他残疾其他残疾,指的是智力残疾、精神残疾等。
智力残疾是指因大脑认知功能受损,影响人体正常生活活动的残疾。
精神残疾是指因大脑精神功能受损,影响人体正常行为活动的残疾。
这些残疾的评定标准,也同样是根据检查结果确定的,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程度和形式。
二、残疾的程度残疾的程度,分为三种,即轻度残疾、中度残疾和重度残疾。
(1)轻度残疾轻度残疾,是指残疾影响人体正常生活活动,但多采取补助措施即可应付的程度。
对轻度残疾的评定标准,一般是按照机构规定要求的标准,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程度和形式。
(2)中度残疾中度残疾,是指残疾影响人体正常工作、学习、生活活动,必须采取较大补助措施才能应付的程度。
对中度残疾的评定标准,也是按照机构规定要求的标准,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程度和形式。
残疾鉴定标准

残疾鉴定标准残疾鉴定是指对个体身体、智力、心理等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定和鉴定的过程。
残疾鉴定标准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残疾人的身体功能、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进行评定和鉴定的具体标准。
残疾鉴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身体功能残疾鉴定标准。
1. 肢体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缺失、肢体畸形、肢体瘫痪等,根据残疾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2. 视力障碍,根据视力残疾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包括弱视、盲等。
3. 听力障碍,根据听力残疾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包括听力减退、聋等。
4. 言语障碍,包括发音不清、口吃、言语不流利等,根据言语残疾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5. 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肌肉萎缩、运动协调障碍、肢体活动受限等,根据运动功能残疾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二、智力水平残疾鉴定标准。
1. 智力发育迟缓,根据智力发育水平分为轻、中、重度,包括智力低下、学习困难等。
2. 智力障碍,根据智力水平分为轻、中、重度,包括智力低下、智力低能等。
三、心理状态残疾鉴定标准。
1. 自闭症谱系障碍,包括孤独症、亚斯伯格综合征等,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2. 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以上是残疾鉴定的一般标准,具体的残疾鉴定工作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
残疾鉴定的目的在于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康复和教育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其全面参与社会生活。
残疾鉴定工作需要由专业的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确保鉴定结果的客观、准确和公正性。
在进行残疾鉴定工作时,需要充分尊重残疾人的意愿和隐私,保护其个人信息安全,避免歧视和侵犯其合法权益。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支持,营造一个包容、平等的社会环境,让每个残疾人都能够享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
残疾人鉴定等级标准

残疾人鉴定等级标准
残疾评定,又称为残疾人等级鉴定,是指对一个人是否存在残疾、残疾程度以及残疾类别进行评估的过程。
残疾评定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管理办法》,评定结果将为残疾人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和服务。
残疾人鉴定等级标准:
1、视力残疾标准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就可以申请认定视力残疾。
视力残疾主要分“盲”(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5)和“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在0.05-0.3之间)。
2、听力残疾标准包括听力完全丧失及有残留听力但辨音不清,不能进行听说交往两类。
听力残疾可分为四级。
3、言语残疾标准包括言语能力完全丧失及言语能力部分丧失,不能进行正常言语交往两类。
言语残疾可分为四级。
4、智力残疾标准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和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
智力残疾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5、精神残疾标准分为“重度”、“中度”、“轻度”。
精神残疾主要由医生填写“精神残疾分级的操作性评估标准”评定精神残疾的等级。
残疾评级标准

残疾评级标准
残疾评级标准是根据残疾人的身体或精神状况,将其分为不同等级的评定标准。
具体评级标准可能会根据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般常见的残疾评级标准:
1. 肤肤疾病:根据肌肤受损程度和功能障碍来评定残疾等级。
2. 视觉残疾:通常根据视力损害程度来进行评级,比如使用最佳矫正方法后的视力情况。
3. 听力残疾:根据听力损害的程度和需要借助助听设备的程度来评定残疾等级。
4. 言语和语言残疾:根据口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损害程度来评级。
5. 肢体残疾:根据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自理能力损害的程度来评级。
6. 神经系统残疾:根据神经系统受损程度和对日常生活影响的程度来评级。
7. 精神障碍:根据精神疾病的严重性和对日常生活功能影响的程度来评定残疾等级。
8. 智力残疾:根据智力水平和适应能力来评定残疾等级。
这些评级标准主要用于确定残疾人享受各种福利、优惠和支持服务的资格。
每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建议咨询当地相关部门或机构以获取具体的评级标准。
人体残疾程度分级(2023年1月1日施行)

人体残疾程度分级(2023年1月1日施行)
根据《人体残疾程度分级法》,我们为了更准确地评定和管理
人体残疾程度,于2023年1月1日起实施以下人体残疾程度分级:
1. 一级残疾:功能受损,但不影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
包括
但不限于:听力轻度受损、视力轻度受损、肢体轻度功能障碍等。
2. 二级残疾:功能受损,影响一定程度的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
包括但不限于:听力中度受损、视力中度受损、肢体中度功能障碍等。
3. 三级残疾:功能严重受损,丧失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需依
赖他人照料。
包括但不限于:听力重度或全聋、视力重度或全盲、
肢体重度或全功能障碍等。
4. 四级残疾:功能极度严重受损,完全丧失生活能力,需长期
全面护理。
包括但不限于:多重残疾、绝症等。
以上分级仅做参考,并不涉及具体的福利和保障措施。
具体的福利和保障措施请参照相关法规进行规定和实施。
本文档根据最新的法规制定,可能会根据社会发展和政策调整而进行修订。
请注意及时关注相关通知和公告。
参考文献:
- 人体残疾程度分级法,2023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类残疾的评定标准
一、视力残疾的评定标准
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通过各种药物、手术及其它疗法而不能恢复视功能者(或暂时不能通过上述疗法恢复视功能者),以致不能进行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它活动。
视力残疾包括盲及低视力两类。
盲又分为两级。
一级盲,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2;或视野半径小于5度。
二级盲,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02,而低于0.05;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
低视力分为两级。
一级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05,而低于0.1;
二级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1,而
低于0.3。
需要注意的是,盲或低视力均指双眼而言,若双眼视力不同,则以视力较好的一眼为准;另外如仅有一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力达到或优于0.3,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围;除此,最佳矫正视力是指以适应镜片矫正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或以针孔镜所测得的视力;最后视野<5度或<10度者,不论其视力如何均属于盲。
二、听力残疾的评定标准
听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者)。
听力残疾包括:听力完全丧失及有残留听力但辨音不清,不能进行听说交往两类。
本标准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或成人听力丧失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者。
三、言语残疾的评定标准
言语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言语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者),而不能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
言语残疾包括:言语能力完全丧失及言语能力部分丧失,不能进行正常言语交往两类。
言语残疾共有4级。
一级指只能简单发音而言语能力完全丧失者;
二级指具有一定的发音能力,语音清晰度在10-30%,言语能力等级测试可通过一级,但不能通过二级测试水平;
三级指具有发音能力,语音清晰度在31一50%,言语能力等级测试可通过二级,但不能通过三级测试水平;
四级指具有发音能力,语音清晰度在51-70%,言语能力等级测试可通过三级,本标准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或成人,明确病因,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者。
四、智力残疾的评定标准
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和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疾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0)和美国智力低下协会(AAMD)的智力残疾的分级标准,按其智力商数(IQ)及社会适应行为来划分智力残疾的等级。
五、肢体残疾的评定标准
肢体残疾是指人的肢体残疾、畸形、麻痹所致人体运动功能障碍。
肢体残疾包括:脑瘫、偏瘫、脊髓疾病及损伤、截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后天性截肢、先天性缺肢、两下肢不等长、脊柱畸形、严重骨、关节、肌肉疾病和损伤、周围神经疾病和损伤等。
根据残疾者在无辅助器具帮助下,对日常生活
活动的能力进行评定,可将肢体残疾划分三个等级。
重度(一级):完全不能或基本上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中度(二级):能够部分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轻度(三级):基本上能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另外,下列情况不属于肢体残疾范围:
1.保留拇指和食指(或中指),而失去另三指者。
2.保留足跟而失去足前半部者。
3.双下肢不等长,小于5cm。
4.小于70度驼背或小于45度的脊柱侧凸。
六、精神残疾的评定标准
精神残疾是指精神病人患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同时导致其对家庭、社会应尽职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
精神残疾可由以下精神疾病引起:
(1)精神分裂症;
(2)情感性、反应性精神障碍;
(3)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4)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5)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6)其他精神障碍。
对于患有上述精神疾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者,应用“精神残疾分级的操作性评估标准”评定精神残疾的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