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赏读解析
老舍 茶馆 赏析

• 2、精彩的潜台词,是老舍戏剧语言的又一 突出特点。最后一句话“将!你完啦!” 更是一语双关的潜台词,它点明了一个时 代的终结。
• “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也不十 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 物是经常下茶馆的,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 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 会的变迁,不就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 么?”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大社会。
大
小
社
茶
会
馆
茶馆简介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 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 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 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 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 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从动荡、黑暗和罪恶。
品市井言语 观人物百态
王利发形象分析(语言与个性)
• <1>对难民:
• “别耽误功夫!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 • 强硬、冷漠
• <2>对巡警、大兵:
• “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 • 奉承巴结、讨好、委曲求全,明知是敲诈,还赔着笑脸不得罪他们 • 反映的性格:胆小怕事,圆滑自私
话 剧:
《残雾》《张自忠》《归去来兮》等九部。(1939 年至1943年间,独立完成或与人合著的剧本)《龙须 沟》《方珍珠》《茶馆》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 馆》,代表了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赏析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赏析老舍先生一生创作了很多精品力作,可谓十分高产。
其中,我认为《茶馆》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长篇小说中,老舍从一个侧面来描写北平社会的生活画面和世态人情。
读过《茶馆》后,我受益匪浅。
老舍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最为著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其实,在他成名前,还有很多短篇佳作问世。
这篇《茶馆》的主题与内容与老舍以往所有的作品都不相同。
它主要反映北京城市的风土人情、习俗特点、历史变迁等。
通过大茶馆这样一个舞台,将老北京的世俗百态展现在人们眼前。
故事发生在北京裕泰大茶馆。
大茶馆里的掌柜王利发因为劳累过度病死,几个有威望的人物如秦仲义、常四爷等也陆续离开了这个大茶馆。
这个大茶馆就只剩下王利发的独子王掌柜。
王掌柜年纪轻轻,便当上了这个大茶馆的经理。
虽然茶馆中各类人物众多,但这位经理却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
人们读《茶馆》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书中人物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使你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书中主要人物众多:有王掌柜,秦仲义,常四爷,松二爷等。
王掌柜虽然年纪轻轻,但他办事果断干练,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秦仲义则更显示出老北京人的精明强干,是一个天生的生意人。
常四爷原本是清朝遗老,因为与康熙皇帝政见不合,才流落到北京城里做了汉奸。
此人尖酸刻薄,贪财好利。
但他对茶馆中的工作人员又极为体贴。
松二爷是个京戏迷,见了漂亮姑娘就走不动路。
后来他真的爱上了花茶馆的小伙计王利发的妹妹王小姐。
小姐虽然对他有些看法,但对他也不错。
《茶馆》的主题思想是表现旧中国正在崩溃,新中国即将诞生,一场革命即将到来。
人们都在为革命作准备。
小说以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和直奉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
老舍曾说过:“文学作品有三种不朽,一是盛世不朽,二是乱世不朽,三是卑劣不朽。
”《茶馆》中的王掌柜,则是当时旧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典型形象,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大茶馆就像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茶馆课文精讲

茶馆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茶馆》的段落划分通常按照剧情的发展和历史背景来进行。
以下是《茶馆》的一种可能的段落划分方式:第一幕:清末时期,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的人物云集于此。
这个场景中,作者通过描绘各种人物的形象和对话,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
同时,也揭示了部分人对改革和革命的期待以及部分人的顽固和守旧。
第二幕(节选部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茶馆生意艰难。
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这个部分展示了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和挣扎。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
这个部分通过描绘茶馆的衰落和倒闭,以及茶馆中常客和老板的命运变迁,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混乱,以及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绝望和迷茫。
这种段落划分方式根据剧情的发展和历史背景将《茶馆》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节,共同构成了这部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经典之作。
同时,这种划分方式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茶馆》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文章赏析《茶馆》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之作,它通过一个小茶馆的兴衰变迁,巧妙地反映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革和历史沧桑。
以下是对《茶馆》的赏析:老舍先生以独特的艺术构思,通过侧面透露法,将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融入到一个小小的茶馆中。
他没有选择某个特殊的家庭或人物作为主角,而是将视角对准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通过他们在茶馆中的活动和对话,展现了社会的众生相。
这种构思方式既避免了正面冲突和高亢昂扬的颂歌,又通过小茶馆的兴衰变迁,巧妙地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风云变幻。
老舍先生在人物塑造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没有将某个人物塑造成完美的英雄或反派,而是让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矛盾冲突。
这些人物既有善良勤奋的,也有昧着良心为洋人办事的,还有凭借一点势力欺压百姓的。
《茶馆》鉴赏

《茶馆》鉴赏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5年第16期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著作。
全剧以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茶馆》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戏剧冲突。
全剧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
作者把矛盾的焦点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在第二幕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也正是那个黑暗社会的产物。
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2.小中见大。
作者没有选取重大的社会题材,没有去描写中国戊戌变法以来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的人物,而是通过茶馆的兴衰来展现。
茶馆作为社会的一个“窗口”,就是一个小的社会。
全剧通过它的每况愈下,最终为黑暗所吞没的现状,展现出一个时代不如一个时代的历史事实,揭示出吃人的旧社会必然要灭亡的历史规律。
3.人像展览式结构。
即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的命运、沉浮,来深化作品的主题。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4.语言。
一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如: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符合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茶馆》书籍赏析

《茶馆》书籍赏析《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书以上海的一家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和他的一群顾客之间的对话和争吵,展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初的动荡和变革。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对人性的揭示而广受好评,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之一。
首先,该书以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和他的一群顾客之间的对话和争吵,展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初的动荡和变革。
茶馆作为一个社交场所,吸引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和背景,各自怀揣着不同的梦想和抱负。
在这个独特的空间里,他们展现出了各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矛盾性。
通过这些人物的对话和争吵,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社会画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心的复杂。
其次,该书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对人性的揭示而广受好评。
在《茶馆》中,老舍通过对茶馆里各种人物的刻画和对话的安排,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如封建礼教的束缚、资本主义的侵蚀、民族意识的觉醒等。
同时,他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如贪婪、自私、虚荣、懦弱等。
通过这些揭示,老舍不仅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也让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引发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最后,该书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之一。
《茶馆》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对人性的揭示,以及优秀的文学艺术表现,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和喜爱。
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社会画卷,让人们对当时中国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因此,它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之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茶馆》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对人性的揭示,以及优秀的文学艺术表现,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和喜爱,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之一。
茶馆评析

《茶馆》赏析一、老舍先生曾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老舍先生的剧本写法新尝试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与曹禺的《雷雨》作比较加以分析)老舍先生相对于传统戏剧写法不同的新尝试在《茶馆》的第二幕中主要表现在结构、情节与戏剧冲突的设计上。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也叫人像展览式结构)。
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
有台词的近二十人。
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
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
比如: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与王利发的对话,只表现了他理想破灭后的沮丧和失望;松二爷的出场也只表现了封建遗老的没落。
即使是起着贯串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
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锁闭式”:戏剧一开始,就已面临紧张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开端、发展则放在情节向高潮推进过程中用回忆、倒叙等方式逐步加以交代。
《雷雨》基本遵循戏剧创作“三一律”原则——即“时间、地点、情节一致”,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一昼夜之内。
作者把跨越三十年的故事集中在一天的午后到夜里两点钟,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
2、淡化贯穿始终的情节设置,这一幕没有统一的情节,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
(比如,一开始出场的跑堂的李三,与茶馆有关的戏不多,他的戏主要集中在他与茶馆主人之间的矛盾上,抱怨活忙而工钱少。
再比如刘麻子的戏主要是与两位逃兵有关,茶馆只是他做贩卖人口交易的一个场所。
王利发的戏是属于应付生意的,这是人物身份决定的。
老舍_茶馆_赏析

走进《茶馆》 第二幕
李三、王淑芬、王利发
难
民
巡警、大兵
刘麻子
常四爷、松二爷、宋恩 子、吴祥子 老林、老陈 崔久峰、秦二爷
唐铁嘴、报童 大令
康顺子、大力
第 1 场 : 李 三 怨 钱 少 活 多
第 2 场 : 群 难 民 哀 告 遭 喝
第 3 场 : 巡 警 借 摊 派 盘 剥
第 4 场 : 大 兵 吃 败 仗 劫 夺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 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 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 恨。因一句‚大清国要完‛ 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 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 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 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 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 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 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 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 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 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 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 民的反抗情绪。
王利发的形象特点:
这样一个自私、圆滑、善于应酬;精明干练的小 商人。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特务、警察多方 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 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 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 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 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 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地想出些个 小招数。最终他仍然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也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 梁自尽。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 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 自拔的困境中。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 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这些小辈干 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 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走进茶馆与老掌 柜的攀谈。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小 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 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 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 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 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 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 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 ,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 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 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茶馆》阅读练习及答案(南京市2023届高三)

二、南京市2023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模拟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一)语段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4 分)茶馆(节选)老舍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儿?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
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
德爷,您后边坐![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
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闪过)你要怎么着?二德子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马五爷(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马五爷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
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常四爷(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马五爷(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常四爷(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王利发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常四爷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王利发(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
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常四爷(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王利发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清闲,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秦仲义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王利发唉,一边做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 上更有劲了!‛
敢作敢为Biblioteka 富于正义感松二爷形象分析(语言与个性)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 我还像个人吗?”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 不能不请安!”
《茶馆》人物众生相
王淑芬:女。四十来岁。王利发掌柜的妻子。 李 三:男。三十多岁。跑堂的。勤恳,心眼好。
王利发:男。四十多岁。因父亲早死,他很年轻就做了裕泰茶馆的 掌柜。
众难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巡 警:男。二十多岁,敲诈王老板。
众老总:一群散兵游勇,来茶馆抢钱。 唐铁嘴:男。三十来岁。相面为生,吸鸦片。 报 童:男。十几岁。
为什么要单单写一个茶馆?老 舍如是说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 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 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 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 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 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 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 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 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 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 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概括本幕情节(人物进行了什么活动?)
1、李三抱怨 2、难民求助 3、巡警摊派勒索 4、大兵强取豪夺 5、唐铁嘴要租房 6、常四爷送菜、松二爷来祝贺开张 7、宋吴两特务来抓人、敲诈 8、刘麻子准备谈生意 9、康顺子找工作 10、刘麻子和逃兵老陈、老林交易。(大兵买妻) 11、崔久峰去念佛。(绝望) 12、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 事。作者采用了四个办法:
(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 剧。 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
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 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 事。
(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 都由同一演员扮演。这样也会帮助故事
的联续。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 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 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虽然 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
第二幕(节选部分):是写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时期,辛亥革命后。社 会依然黑暗,洋人操纵军阀相互开战,富了洋人,更苦了百姓……
第三幕是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是一个生与死、新与旧、 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代。美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派狼狈为奸,日子照 样不好过,甚至连最善于应付的茶馆老掌柜也上吊了。幸存的裕泰茶 馆,终于在恶势力压迫下倒闭了。
(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 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 像名厨
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监狱里人多; 说书 的 先生 抱 怨生 意 不好 , 也顺 口 说出 真 玩艺 儿 要失 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助反映时代, 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 时代的面貌。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 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
茶馆
老 舍
老舍( 1899 ~ 1966 )现代作家、杰 出的语言大师,是我国“五 · 四”以来 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享有世界声誉的 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北京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 投湖自尽。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 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老张 的哲学》、《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 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柳家大 院》、《断魂枪》;剧本《龙须沟》、《茶馆》。他的作 品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 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旗人,满清时吃皇粮。 但是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 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 “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 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 凭力气卖菜为生。他不讳言 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 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 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 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 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 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 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 民的反抗情绪。 正直善良
《茶馆》剧情介绍:全剧通过在茶馆里活动的70多个
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
第一幕(1898 年)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政治 黑暗,国弱民贫,洋人洋货,农村破产,维新派被杀,连太监也想娶老 婆,特务更随便抓人,有些人想办实业 …… 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 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裕泰茶馆的掌柜 多说好话,多作揖。 1.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 2.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王利发
对李三、康顺子
对难民
同情、但有限度
强硬、少怜悯
对巡警大兵、特务 讨好、巧于应付、怕得罪
对刘麻子 厌恶、仍笑脸相迎
圆滑 善于应酬 精明干练 胆小自私
3.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没能逃脱破产 的命运。其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 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男。三十来岁。松二爷的好友,都是裕泰的老主顾。正直, 体格好。 松二爷:男。三十来岁。胆小而爱说话。
宋恩子:男。二十多岁。老式特务。 吴祥子:男。二十多岁。宋恩子的同事。 住客数人:都是男的。 刘麻子:男。三十来岁。说媒拉纤,心黑手辣。
康顺子:女。康六的女儿,被卖给庞太监为妻。 康大力:男。十二岁,太监买来的义子,后与康顺子相依为命,并 投身革命。 老 林:男。三十多岁。逃兵。 老 陈:男。三十岁,逃兵,老林的把弟 ,两人准备买一个老婆共 享。 崔久峰:男。四十多岁。作过国会议员,后来修道,住在裕泰附设 的公寓里。 军 官:男。三十岁。 大令兵:都是男的,共七人。
常 四 爷 形 象 分 析 ( 语 言 与 个 性 )
*“ 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 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 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 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 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 来了!‛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 少!‛ *‚是呀,您的眼力不错! 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 ‘大清国要完’,叫你二 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 的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