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导联与心室部位及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关系

合集下载

冠心病的心电图表现

冠心病的心电图表现
近年来,对急性心肌梗死实施溶栓或介入性治疗 后,可显著缩短整个病程,并可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 心电图表现,可不再呈现上述典型的演变过程。
心梗的分类〔一〕
分Q波心梗和无Q波心梗。前者心梗部位判断主要看异
常Q波出现位置。其分超急性期〔发病后数分钟-数小时内〕、急
〔 〕、 性期 坏死后数小时-数天,ST段抬高、出现Q波、T波直立
V1导联ST段抬高:V1导联
记录的电变化来自右侧室间 隔区域,它是由LAD的间隔 支供血或RCA的圆锥支提供 额外的血供。这有助于解释 为什么2/3的前壁AMI患者无 V1ST段抬高。V1-V4导联 ST段抬高的病人有7%继发 于RCA闭塞,其心电图特点 为ST段高度由V1-V4递减。
前壁+下壁损伤
左主干完全或次全闭塞的病人静息心绞 痛的心电图表现为aVR导联ST段抬高, Ⅰ、Ⅱ、V4-V6ST段压低。ST段变化 的总和≥18mm。
前壁/前间壁/前侧壁梗死〔LAD闭塞〕
•LAD闭塞后ST段抬 高在V2 、V3最明显, 依次为V3、V4、V5、 aVL、V1和V6。 •近段闭塞的强预测因 素为ST段抬高涉及到 Ⅰ、aVL 导联,常合 并存在下壁导联ST段 压低。
间隔梗死
在多数LAD闭塞的病人中V1-V3ST段抬 高常假设存在室间隔梗死。其实不然,它 是合并明显的心尖部运动异常。
实际上,与超声室间隔运动减弱相一致 的心电图表现为V3-V4的ST段抬高 。
LAD occlusion distal to the first diagonal but proximal to the first septal branch. lead aVL shows ST-segment depression.
段抬高。 • SV6T、段a抬VL高最常出现在Ⅱ、Ⅲ、aVF,其次为V5、 • V7-V9导联ST段抬高与后壁运动异常有关,诊断

心电图机导联线

心电图机导联线

心电图机导联线概述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以导联线连接心电图机与患者身体,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导联线作为连接心电图机和患者身体的纽带,起到传输电信号的作用。

导联线的种类1. 三导联线三导联线是最常用的心电图导联线之一。

它包含三个电极,分别贴在胸部左、右肋下和左胸侧,分别连接到心电图机的三个通道上。

这种导联线适用于常规心电图检查,能够记录心脏的基本节律和心房与心室的电活动。

2. 十二导联线十二导联线是一种高级心电图导联线,相比于三导联线,它使用了更多的电极,将心脏的电活动更全面地记录下来。

十二导联线分为四个组:三种标准导联(I、II、III)、三种肢体导联(aVR、aVL、aVF)和六种胸外导联(V1-V6)。

这些导联线的组合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和诊断心脏疾病。

3. 五导联线五导联线相比于三导联线,增加了两个胸部导联(V3、V5),能够更准确地观察心脏的前部和侧部。

五导联线适用于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检查。

4. 六导联线六导联线是在三导联线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组胸外导联(V4R),用于观察心室的右心室侧支传导情况。

六导联线对于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右心室肥大等心脏疾病的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导联线的连接方法心电图机导联线的连接方法如下:1.将导联线一端插入心电图机的相应接口。

通常,心电图机的接口被标记为“RA(右臂)”、“LA(左臂)”、“RL(右腿)”等。

2.清洁患者身体上与导联线接触的部位,以确保信号传输的准确性。

3.根据使用的导联线种类,粘贴电极贴到相应的位置上。

对于三导联线,贴在胸部左、右肋下和左胸侧。

而对于十二导联线,则要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如左肋下、左肩胛下、右颈侧、左腹部等。

4.将导联线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极贴上,确保稳固的连接。

5.启动心电图机,开始记录患者的心电信号。

导联线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心电图机导联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导联线的连接应牢固,确保良好的信号传输。

心电图导联与心室部位及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关系

心电图导联与心室部位及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关系

心电图导联与心室部位及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关系导联心室部位供血的冠状动脉II、III、aVF 下壁右冠状动脉或回旋支I、aVL、V5、V6 侧壁左前降支或回旋支V1~V3 前间壁左前降支V3~V5 前壁左前降支V1~V5 广泛前壁左前降支V7~V9 正后壁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V3R~V4R 右心壁右冠状动脉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数小时),尚未出现坏死型Q波,心肌梗死的部位可根据ST段抬高或压低,以及T波异常(增高或深倒置)出现于哪些导联来判断1、Q波型与非Q波型心肌梗死非Q波型心肌梗死过去称为“非透壁性心肌梗死”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部分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可只表现为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倒置,ST-T改变可呈规律性演变,但不出现异常Q波,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其她检查指标明确诊断。

近年研究发现,非Q波型的梗死即可为非穿透性,亦可为穿透性。

与典型的Q波型心肌梗死比较,此种不典型的心肌梗死较多见于多支冠脉血管病变。

2、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以不出现Q波,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亦可出现Q波,心肌梗死后就是否出现异常Q波通常就是回顾性诊断。

为了更合理的命名,临床上将急性心肌梗死分类为ST段抬高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并且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起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就是指2个或2个以上相邻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ST段抬高的标准为:在V2-V3导联男性J点抬高》0、2mv, 女性抬高》0、15mv,在其她导联男、女性J点抬高》0、1mv);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就是指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压低与(或)T 波倒置或无ST-T异常。

以ST段的改变进行分类体现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理念。

在坏死型Q 波出现之前及时进行干预(溶栓、抗栓、介入治疗等),可挽救频临坏死的心肌或减少梗死面积。

另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两者的干预治疗对策就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心电图上就是否出现ST段抬高而选择正确而合理的治疗方案。

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关系探讨

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关系探讨
1 7: 7 99 1 8.
【 收稿 日期】 2 1 — 9 2 01 0 — 3
[] 5 唐新江 , 用少英. B超诊 断为脂肪肝的 中老年 患者 c一反应蛋
心 电图 S T—T改 变 与冠 状 动 脉供 血 不足 的关 系探讨
李春妮 张素娇
陆河县人 民医院( 东 陆河 56 0 ) 广 17 0
[] 2 贾春 梅 , 康春松 , 刘树香. 匀性 脂肪肝 的超 声组 织定性 [ ] 均 J. 中国超声 医学杂志 ,0 2 1 (2 :3 9 0 20 ,8 1 )9 8— 4 . [] 3 周永 昌, 郭万学. 超声 医学[ . 3版. M] 第 北京 : 学技 术文献 科
出版 社 ,9 4:0 . 19 6 3
白、 同型半胱氨 酸和 血脂 的 变化 [ ] 中国 医学创新 ,0 0 7 J. 2 1 ,
( )8 8 . 5 :8— 9
[] 6 林英. 色超 声检 查对脂 肪肝 的诊 断价值 [ ] 中 国当代 医 彩 J.
药 , 1 ,7 3 )9 . 2 0 1 ( 3 :5 0
[] 4 陈红彬. 实用超 声诊 断学 [ . M] 北京 : 中国 医药科技 出版社 ,
s T—T改变 、 平板试验 (+) 冠脉 造影 提示冠状 动脉狭 窄 >4 % 、 0
肌细胞 的静息膜 电位 降低 , 心肌 细胞 的 自律性增 高 , 可使 由非 自
搏细胞变成 自搏细胞 , 造成室 性心律 失常 , 以室性 早搏 多见 。在 心室收缩期 , 由于靠近心 内膜 的心室肌 承受 的压力 高 , 同时 由于
【 摘要 】 目的 探 讨心 电图 s T改 变与冠状动脉供 血不足的关 系。方法 把 伴有 s — T— T T改变、 平板试验( 及 冠状动脉 造影 一)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当心肌血供下降时,能量产生不足,心肌的复极受到影响,ST—T向量发生变化,在缺血部位相关导联的心电图上呈现ST段改变和/或T波改变。

1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1.1缺血型心电图改变正常情况下,心室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方向推进,而复极总的进展方向则从心外膜侧向心内膜侧进行。

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时,这种复极过程受到影响,并由于缺血部位的不同,复极过程发生不同的改变,复极综合向量增大或方向改变,T波随之高大直立或倒置。

1.1.1T波高大直立当心内膜下心肌层缺血时,心内膜侧心肌的复极时间较正常时更加延迟,原来存在的与心外膜侧心肌复极向量方向相反的心内膜侧心肌复极向量减小或消失,T向量增大,面向缺血区的导联T波高大直立。

1.1.2T波倒置当心外膜下心肌层缺血时,心外膜下心肌复极迟迟不能开始,以致心肌复极顺序逆转,即从心内膜侧向心外膜侧推进,该区T向量方向与正常T向量相反,面向缺血区的导联T 波倒置。

例如侧壁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I、aVL、V5、V6导联的T波倒置.1.2损伤型心电图改变心肌缺血时,也可出现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心肌损伤(myocardialinjury)时,ST向量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由于损伤部位的不同,ST段移位的方向亦不相同。

1.2.1ST段压低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ST向量指向心内膜,位于心外膜面的导联ST段压低),以水平型下移或下斜型下移(R波顶点的垂线与ST段的交角为90度)意义较大。

1.2.2ST段抬高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ST向量指向心外膜,位于心外膜面的导联ST段抬高。

1.3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如果不发作心绞痛,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在临床上较难诊断。

在安静状态下,约有2/3患者呈现某些异常改变。

但这些改变,大都缺乏特异性。

因此,应结合患者的年龄、体型、症状及X线、血脂、心脏B超及眼底等检查综合分析,必要时做心电图动态观察,方可作心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正确诊断。

心电图讲解

心电图讲解
• Morbiz I 型(文氏现象) • 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1个 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 Morbiz II 型 • 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 无QRS波群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 P波与QRS波毫无关系(PR间期不固定),心房 率快于心室率
心电图一定要用“
”去学
≥0.04s
• PR段缩短,P波时间与PR段时间之比>1.6
• V1导联上P波常先正而后出现深宽的负向波
左心房肥大
左右心房肥大比较
“高右和双左”
左室肥大
• QRS波群电压增高; 胸导:Rv5或Rv6>2.5mv;Rv5+Sv1>4.0mv(♂)/3.5mv(♀) • 可出现额面QRS心电轴左偏 • 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但一般<0.12s • 在R波为主的导联,其ST段可呈下斜型压低达0.05mv以 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 在以S波为主的导联(V1)则反而可见直立的T波
心肌梗死的动态演变
心电图导联与心梗部位及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关系
导联
II、III、aVF
心室部位 供血冠状动脉
下壁 右冠状动脉或回旋支 前降支或回旋支 前降支 前降支
I、aVL、V5、V6 侧壁 V1~V3 V3~V5 前间壁 前壁
V1~V5
V7~V9
广泛前壁 前降支
正后壁 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
左、右心室肥大比较
“V1上为右,V5上为左”
房扑
• 正常P波消失,代之为连续大锯齿状扑动波
(F波),频率大约240-350次/分 • 多不能下传,常2:1或4:1传导,心室率多规 则 • 若传导比例不恒定或伴有文氏传导现象, 则心室率不规则

心电图导联位置颜色对应的是什么[004]

心电图导联位置颜色对应的是什么[004]

心电图导联位置颜色对应的是什么一、心电图导联位置颜色对应心电图是一种通过对人体心脏的电活动进行检测,来达到诊断和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心电图的导联位置颜色有特殊的含义,具体如下:1. 白色导联:位于第四肋间隙右侧心脏引导电极,用于记录胸前导联。

2. 黄色导联:位于右下肢,用于记录心电图的接地。

3. 绿色导联:位于胸骨左侧的第二肋间隙,用于记录 V1 导联。

4. 红色导联:位于左下肢,用于记录V6 导联。

5. 黑色导联:位于夹在左、右下肢之间,用于记录三肢导联。

6. 棕色导联:位于胸骨左侧的第四肋间隙,用于记录 V2 导联。

7. 湛蓝色导联:位于左下肢和左前臂之间、下颌骨到后耳洞之间,用于记录V5 导联。

基于这些位置颜色的特殊含义,医生可以通过心电图的结果来诊断病情、评估治疗方法,从而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二、心电图的治疗方法心电图作为一种常用的检测手段,其治疗方法并不存在。

心电图只是通过电采集仪器和电极,对人体内部的心脏电信号进行测量和反馈,从而获得有效的诊断数据。

因此,对于心电图应用的治疗,需要结合特定病情和病人的病史来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在特定的病情下,医生可能会对心电图的治疗方法进行辅助,如针对某些心脏疾病或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需要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如冠心病需要心脏搭桥等手术治疗,心室肥厚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心肌梗塞需要进行紧急心肌梗塞的治疗等。

三、注意事项1. 检测前不可过度运动和进食,并应当保持放松和安静的状态。

2. 必须卸下胸前的所有金属物品,如项链、胸针、耳环等。

3. 应当保证电极的贴合、安全和效果,不可摆动或松动。

4. 检测前一定要告诉医生自己是否有过敏史、病史等情况。

5. 在检测过程中,应当保持连续地监测心电图信号,不得离开测量仪器。

6. 检测结果应当有医生进行分析和诊断,不可自行诊断。

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测和治疗。

7. 对于孕妇及儿童,在心电图检测时需要特殊考虑和处理,具体应当咨询医生和专业人士的意见。

解读心电图

解读心电图

本例异常提示
• • • • • 房颤 V1 呈现大S波 V5 呈现大R波 T波倒置(对称性(V5)与非对称性(V6)) U波出现(V3中)
心房颤动
由于心房内异位起搏点发生 350—600 次 / 分不规则冲动使心 房内各部分心肌纤维极不规则颤动,失去有效的整体收缩;心房 冲动仅一部分下传到心室,且不规则。 病因: · 阵发性房颤:多见于正常人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后,急性酒 精中毒病人。 · 持续性房颤:多发器质性心脏病病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其次 甲亢、冠心病、高原性心脏病
RI +
T波倒置(对称性(V5)与非对称性(V6))
T波倒置:心外膜下心 肌缺血,心肌复极迟缓, 以致复极从心内膜下心 肌开始,与正常复极正 好相反,故T波倒置, 甚至对称倒置。 对称倒置T波:在冠状A 供血不足时出现——又 称冠状T 不对称倒置:下行为斜 坡形,上行为陡直形: 见于左室肥厚及严重低 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洋地黄:全效量—维持量给药法
• 为传统的给药方法。先给予全效量(洋地黄化量),待出 现充分疗效后再给予保持这一疗效的维持量。⑴全效量给 予:①速给法:在24h内给足全效量(适于危重病例且2周 内未用过长效洋地黄者)。选用速效洋地黄制剂:毛花苷 C首剂0.4~0.8mg,以葡萄糖注射液20~40ml稀释后缓慢 静注(注射不少于5min),隔2~4h后若未达到满意效果, 可再给予0.2~0.4mg,至达全效量1~1.6mg。或毒毛花苷 K首剂0.25mg,以葡萄糖注射液20~40ml稀释后缓慢静注 (不少于5min),隔2h按需给予0.125~0.25mg,至达全 效量0.5mg。②缓给法:在2~3天内给足全效量(适于病 情轻缓者及2周内用过长效类洋地黄者)。选用中效类的 地高辛:口服,首剂0.25~0.5mg,以后每隔6~8h给予 0.25mg,至达全效量1.25~2.5mg。⑵维持量给予:常选 用地高辛0.25~0.5mg/日,顿服。 • 多用于急性重症者,因易中毒,目前已很少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电图导联与心室部位及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关系
导联心室部位供血的冠状动脉
II、III、aVF下壁右冠状动脉或回旋支
I、aVL、V5、V6侧壁左前降支或回旋支
V1~V3前间壁左前降支
V3~V5前壁左前降支
V1~V5广泛前壁左前降支
V7~V9正后壁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
V3R~V4R右心壁右冠状动脉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数小时),尚未出现坏死型Q波,心肌梗死的部位可根据ST段抬高或压低,以及T波异常(增高或深倒置)出现于哪些导联来判断
1、Q波型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非Q波型心肌梗死过去称为“非透壁性心肌梗死”或“心
内膜下心肌梗死”。

部分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可只表现为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倒置,ST-T改变可呈规律性演变,但不出现异常Q波,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指标明确诊断。

近年研究发现,非Q波型的梗死即可为非穿透性,亦可为穿透性。

与典型的Q波型心肌梗死比较,此种不典型的心肌梗死较多见于多支冠脉血管病变。

2、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ST段抬高型
心肌梗死可以不出现Q波,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亦可出现Q波,心肌梗死后是否出现异常Q波通常是回顾性诊断。

为了更合理的命名,临床上将急性心肌梗死分类为ST段抬高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并且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起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指2个或2个以上相邻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ST段抬高的标准为:在V2-V3导联男性J点抬高》, 女性抬高》,在其他导联男、女性J点抬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指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或无ST-T异常。

以ST段的改变进行分类体现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理念。

在坏死型Q
波出现之前及时进行干预(溶栓、抗栓、介入治疗等),可挽救频临坏死的心肌或减少梗死面积。

另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两者的干预治疗对策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心电图上是否出现ST段抬高而选择正确而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作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时,应该结合临床病史并注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ST段改变。

无论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若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都可演变为Q波型心肌梗死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

3、心肌梗死合并其他病变
(1)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多发生于左心室前壁)时,可见ST段持续抬高达数月以上(ST段抬高幅度大于等于,,同时伴有坏死型Q波或QS波)。

(2)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阻滞时,心室除极初始向量表现出心肌梗死特征,终末向量表现出右束支阻滞特点,一般不影响两者的诊断。

(3)在存在左束支阻滞的情况下,心肌梗死的图形常被掩盖,按常规的心肌梗死标准进行诊断比较困难。

不过,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通过观察ST段的异常偏移(抬高或下移)及动态演变,仍可判断是否合并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在QRS波群为正向(R波为主)的导联,出现ST抬高》,在V1-V3导联,出现ST段压低》,在QRS波群为负向(S 波为主)的导联,出现ST抬高》,均提示左束支阻滞可能合并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4、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ST段抬高除了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外,还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急性心肌炎、高血钾、早期复极等,可根据病史,是否伴有异常Q波及典型ST—T演变过程予以鉴别。

异常Q波的出现不一定都提示为心肌梗死,例如发生感染或脑血管意外时,可出现短暂QS波或Q波,但缺乏典型演变过程,很快可以恢复正常。

心脏横位可导致Ⅲ导联出现Q波,但Ⅱ导联通常正常。

顺钟向转位、左心室肥厚及左束支阻滞时V1、V2导联可出现QS波,但并非前间壁心肌梗死。

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在某些导联上可出现“Q”或“QS”波。

此外,右心室肥厚、心肌病、心肌炎等也可出现异常Q波,结合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资料一般不难鉴别。

仅当异常的Q波、抬高的ST
段以及倒置的T波同时出现,并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才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