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供血区域课件
冠状动脉供血区域 ppt课件

三 左冠状动脉闭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前降支:心室前壁、前间壁、心尖部、下侧
心
壁和二尖瓣乳头肌。
肌 回旋支:左室高侧壁、前(下)侧壁 、左房。
梗 主干:广泛前壁心梗。
塞 的 定
右冠状动脉闭塞:
左室膈面、右心室、后间隔。
位
诊
断
肢体导联与心梗的定位关系
高 侧 壁
下壁
胸导联与心梗的定位关系
广泛性前壁
前 间 壁前
壁
冠状动脉供血区域
冠状动脉供血区域
左冠状动脉闭塞: 前降支:心室前壁、前间壁、心尖部、下侧壁和二尖 瓣乳头肌。 回旋支:左室高侧壁、前(下)侧壁 、左房。 主干:广泛前壁心梗。 右冠状动脉闭塞:
左室膈面、右心室、后间隔。
左前降支:
前室间隔
左回旋支:
左室隔面(下壁)
右冠状动脉:
右室壁
(右冠脉占优势时)
冠脉动脉解剖课件(一)

冠脉动脉解剖课件(一)冠脉动脉解剖一、教学内容1.冠脉动脉的定义和功能2.冠脉动脉的解剖结构3.冠脉动脉的主要分支4.冠脉动脉的血液供应区域二、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白板/黑板和粉笔/白板笔3.教学课件和讲义材料4.模型或图示展示冠脉动脉结构三、教学目标1.理解冠脉动脉的定义和功能2.掌握冠脉动脉的解剖结构,包括名称和位置3.认识冠脉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其血液供应区域四、设计说明本课件采用图片、文字和表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清晰的解剖图示和简洁准确的文字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冠脉动脉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同时,通过表格的形式整理冠脉动脉的主要分支和对应的血液供应区域,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通过提问或引用相关案例,引起学生对冠脉动脉的兴趣和重视。
2.教学内容呈现–使用课件展示冠脉动脉的解剖图示,并解释其结构和功能。
–使用表格整理冠脉动脉的主要分支和对应的血液供应区域。
3.重点讲解与互动–针对冠脉动脉的主要分支,逐一解释其名称和位置,并让学生参与回答和讨论。
4.案例分析–提供相关临床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了解不同区域的冠脉动脉供血情况与相关疾病之间的联系。
5.小结与复习–总结冠脉动脉的解剖结构和主要分支,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并进行课堂复习。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内容紧凑,结构清晰,学生参与度较高。
通过课件中的图片和文字表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整理知识点。
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在课后反思中,可以进一步考虑如何拓展应用,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冠脉动脉的功能和相关临床应用。
冠脉动脉解剖一、教学内容1.冠脉动脉的定义和功能–定义:冠脉动脉是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
–功能:为心肌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保证心脏正常运作。
2.冠脉动脉的解剖结构–冠脉动脉起始于主动脉窦,分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
–右冠状动脉分为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回旋支。
冠状动脉分段PPT课件

精品课件
1
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
冠状动脉主要分支为左、右冠状动脉,其 开口分别位于升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窦内。
精品课件
2
右冠状动脉:
沿途发出右心房动脉、右心室前支、右圆 锥支、锐缘支动脉、左心室后支及后降支。 主要供应右心房、右心室后壁与心脏膈面的 大部分心肌。
精品课件
3
左冠状动脉:
1、前降支:沿途又可发出对角支、右心室前支、 左圆锥支及前间隔支。主要供应部分左心室、右心 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的血液。
动脉转角处。
远段(LAD3):为前降支动脉转角以下部分(即心 脏膈面部分)。
对角支段(LAD4)
精品课件14精品课件15精品课件16
回旋支走行于左房室沟内,其主要分支为钝缘 支,分为两段: 近段(CX1):为从开口到第一钝缘支发出处。 远段(CX2):为第一钝缘支发出处到回旋支动
脉终末。
精品课件
右冠状动脉(RCA) 主干走行于右房室沟内,主要分三 段: 近段(RCA1):为右冠状动脉开口到第一个较大的右室
支动脉发出处或右冠状动脉的第一个弯 曲部。 中段(RCA2):为第一右室支发出处到锐缘支(AMB)发 出处(恰好位于右冠状动脉的第二个弯 曲部,右心室的锐角缘上)。 远段(RCA3):为锐缘支发出处到后降支。
2、回旋支:沿途可发出钝缘支、左心室前支、 左心室后支、左心房支、房间隔前支动脉。主要供 应左心房壁、左心室外侧壁、部分左心室前后壁。
精品课件
4
精品课件
5
精品课件
6
冠状动脉分支变异较大,左冠状动脉有间隔支、 第一对角支(D1)或中间支、第二对角支(D2)、第三 对角支(D3),第一钝缘支(OM1)、第二钝缘支(OM2) 及第三钝缘支(OM3)。右冠状动脉分支有圆锥支(C)、 右房支(RAB)、第一右室支(RVB1)、第二右室支 (RVB2)、第三右室支(RVB3)、锐缘支(AMB)、左室 后支(PLVB)、后降支(PDA)。
冠状动脉与心脏各部分的供血关系

冠状动脉与心脏各部分的供血关系
一、左室的血液供应
1、前间壁、前壁—LAD﹙左前降支﹚
2、前侧壁—LAD(左前降支对角支)和LCX(左回旋支的钝缘支)
3、后侧壁—LCX或RCA(右冠脉)
4、下壁—多为RCA(右冠脉的后降支),亦可为LCX﹙左回旋支﹚,偶有部分来源LAD﹙左前降支﹚
5、后壁—RCA(左室后侧支)和/或LCX﹙左回旋支﹚
6、室间隔:前上2/3和心尖部—LAD﹙左前降支﹚,后下1/3—RCA (右冠脉)或LCX﹙左回旋支﹚
二、右室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RCA(右冠脉)
1、右室前壁—右室支
2、右室侧壁—锐缘支
3、右室后、下壁—后降支
4、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圆锥部—圆锥支
三、自律传导系统血供
1、窦房结—60%为RCA(窦房结动脉),40%LCX(左房支)
2、房室结—90%为RCA(房室结支),10%LCX
3、房室束—多为RCA (房室结支)和LAD(第1间隔支)双
重供血
4、左束支主干—LAD、RCA等多源供血
5、右束支和左前分支—LAD(第1间隔支)
6、左后分支—LCX和RCA双重供血
左主干闭塞的心电图表现
1、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正后壁、心房梗死及下壁导联ST抬高(ST Ⅱ> ST Ⅲ);
2、仅avR导联呈ST抬高,其他导联呈ST下移表现;
3、avR、V1导联ST抬高,avR ST抬高> V1(>0.1mv),其它大多数导联ST下移;
曾有报道合并aVR导联ST段抬高>V1诊断急性左主干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80%以上。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演示文稿冠状动脉分段课件

第二十页,共20页。
(优选)冠状动脉分段课件
第一页,共20页。
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
冠状动脉主要分支为左、右冠状动脉,其开 口分别位于升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窦内。
第二页,共20页。
右冠状动脉: 沿途发出右心房动脉、右心室前支、右圆
锥支、锐缘支动脉、左心室后支及后降支。主 要供应右心房、右心室后壁与心脏膈面的大部 分心肌。
脉终末。
第十七页,共20页。
第十八页,共20页。
第十九页,共20页。
根据左、右冠状动脉的分支及其终末支,采用Schlesinger等 的分类原则,可将冠状动脉的分布分为三型:
1、右优势型:右冠状动脉在膈面除发出后降支外,并有分支分 布于左室膈面的部分或全部。
2、均衡型:两侧心室的膈面分别由本侧的冠状动脉供血,它们 的分布区域不越过房室交点和后室间沟,后降支为左或右冠 状动脉末梢,或同时来自两侧冠状动脉。
支(D1)或间隔支发出处。
中段(LAD2):为D1或有中间支时D2发出处到前降支 动脉转角处。
远段(LAD3):为前降支动脉转角以下部分(即心
脏膈面部分)。 对角支段(LAD4)
第十四页,共20页。
第十五页,共20页。
第十六页,共20页。
回旋支走行于左房室沟内,其主要分支为钝缘 支,分为两段: 近段(CX1):为从开口到第一钝缘支发出处。 远段(CX2):为第一钝缘支发出处到回旋支动
冠状动脉分段ppt课件

8
右冠状动脉分段
右冠状动脉(RCA) 主干走行于右房室沟内,主要分三 段: 近段(RCA1):为右冠状动脉开口到第一个较大的右室 支动脉发出处或右冠状动脉的第一个弯 曲部。 中段(RCA2):为第一右室支发出处到锐缘支(AMB)发 出处(恰好位于右冠状动脉的第二个弯 曲部,右心室的锐角缘上)。 远段(RCA3):为锐缘支发出处到后降支。
14
15
16
回旋支走行于左房室沟内,其主要分支为钝缘 支,分为两段:
近段(CX1):为从开口到第一钝缘支发出处。 远段(CX2):为第一钝缘支发出处到回旋支动
脉终末。
17
18
19
根据左、右冠状动脉的分支及其终末支,采用Schlesinger等 的分类原则,可将冠状动脉的分布分为三型:
1、右优势型:右冠状动脉在膈面除发出后降支外,并有分支 分布于左室膈面的部分或全部。 2、均衡型:两侧心室的膈面分别由本侧的冠状动脉供血,它 们的分布区域不越过房室交点和后室间沟,后降支为左或右 冠状动脉末梢,或同时来自两侧冠状动脉。 3、左优势型:左冠状动脉除发出后降支外,还发出分支供应 右室膈面的一部分。据我国调查,右优势型约占65%,均衡 型约占29%,左优势型约占6%。 上述分型方法主要依据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分布,但左心室 的厚度在极大多数心脏大大超过右心室,所以,从血液供应 量来说,左冠状动脉永远是优势动脉。
9
10
11
左冠状动脉分段
左冠状动脉分为左主干(LM)、左前降支
(LAD)、回旋支(CX)。
12
13
左前降支走行于室间沟内,分三段:
近段(LAD1):为左主干末即前降支起始段到第一对角 支(D1)或间隔支发出处。 中段(LAD2):为D1或有中间支时D2发出处到前降支 动脉转角处。 远段(LAD3):为前降支动脉转角以下部分(即心 脏膈面部分)。 对角支段(LAD4)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课件

七、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
1.一过性缺血或损伤型ST段改变。 〔1〕典型的缺血型ST段呈整段平行下移、斜型下移 或低垂型下移,下移的ST段于R波的夹角>90゜ 〔2〕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损伤: ST段以下移为主要特征,呈下斜型及低垂型下移 ≥0.1MV为阳性,>0.2MV为强阳性。 原有ST段下移者,在此根底上再下移大于0.1MV。 注:原有ST段上抬者,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时,可暂时 回到基线,或下移幅度较小,缺乏以到达判定急性缺 血的标准。
见图五、图六、图七
发 作 前
发 作 时
发 作 前
发 作 时
发 作 前
发 作 时
3.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 表现为 〔1〕一过性期前收缩
房性期限收缩 见图八 交界性期限收缩 室性期限收缩 见图九
房性期限收缩
室性期限收缩
• 〔2〕阵发性心动过速
• 图十
室上性心动过速 见
•
室性心动过速 见图
十一
ST段抬高较为少见,这类急性心肌缺血较严重, 常伴有严重心绞痛。
〔见于变异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 肌梗死超急性损伤期〕
上抬的程度为,缺血损伤缓解以后ST段立 即回至基线。
原有ST段抬高者,当发作时可进一步显著 抬高。
原有ST段下移者,当发作时可暂时回至基 线或略上抬,出现伪性改善。
见图一、图二
纪明月
一、定义:急性心肌缺血是由于心肌暂时的,
也常是反复的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症候群。
二、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疼痛或压迫感,
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 肢或颈及下颌部位,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 经休息或舌下硝酸甘油可迅速消失的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三、诱发因素:常发生于劳动、情绪波动后 等,主要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冠状动脉的供血 量骤然下降的结果。
(经典超值、图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一)急、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图B:记录于心绞痛发作 时,多数导联QRS振幅 增大,STaVR抬高 0.10mV,STI、aVL、 V2~V6下降0.10~0.30mV
谢谢聆听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的管腔狭窄,冠脉痉挛,大小动脉炎波及冠状动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累及冠状动脉开口等因素导致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急性血栓形成,突然完全或不完全性阻塞血 管,或冠状动脉痉挛性不完全性或完全性闭塞,形成急性的心肌缺血, 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
变异型心绞痛发作
图A:正常心电图
图B-D:记录于心绞痛发作时, STII、III、aVF损伤型抬高,程度 逐渐加重,历时5min,前壁 (V1~V5)导联ST段下降
图E:心绞痛症状减轻,ST段回 落
图F:心绞痛缓解,心电图恢复 正常
冠造显示:右冠状动脉病变
变异型心绞痛发作
男性,46岁,冠心病, 前降支中段局限性狭 窄68%
典型心绞痛发作
典型心绞痛发作
患者女性,65岁, 1周前发作性胸痛1 次,既往有高血压 病史。胸痛时急诊 心电图
经治疗胸痛缓解 后复查的心电图
门诊复查的心电图
典型心绞痛发作
男,54岁。 多支病变 ,心绞痛 发作时, 大面积前 壁缺血
心绞痛发作
患者男性,48岁,发作性胸痛1个月,2天前晚餐后突发胸痛, 伴大汗淋漓
目录
01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02 急性冠状动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血不足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缺血性ST段变化
ST段平坦延长:在基线上平直延长> 0.12S,常见于以R波为主的导联,并 在早期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 是出现损伤性ST改变更有意义。
学习交流PPT
5
.
• 前降支:心室前壁、前间壁、心尖部、下侧壁
心 和二尖瓣乳头肌。
肌 • 回旋支:左室高侧壁、前(下)侧壁 、左房。
梗 塞
• 主干:广泛前壁心梗。
的 右冠状动脉闭塞:
定 左室膈面、右心室、后间隔。
位
诊
断
学习交流PPT
2
肢体导联与心梗的定位关系
高 侧 壁
下壁
学习交流PPT
3
胸导联与心梗的定位关系
广泛性前壁
冠状动脉供血区域
左冠状动脉闭塞: 前降支:心室前壁、前间壁、心尖部、下侧壁和二尖 瓣乳头肌。 回旋支:左室高侧壁、前(下)侧壁 、左房。 主干:广泛前壁心梗。 右冠状动脉闭塞:
左室膈面、右心室、后间隔。
左前降支:
前室间隔
左回旋支:
左室隔面(冠脉占优势时)
1
三 左冠状动脉闭塞:
前 间 壁前
壁
学习交流PPT
4
• 前间壁心梗:V1-V3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 • 前壁心梗:V3-V5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 • 广泛前壁心梗:V1-V5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 • 下壁心梗:Ⅱ、Ⅲ、aVF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 • 后壁心梗:V1、V2、V3R导联R波增高,
V7-V9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