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制压力容器热处理通用工艺规程

合集下载

压力容器制造中的热处理

压力容器制造中的热处理

压力容器制造中的热处理1.概述1)热处理对钢材性能的影响热处理是通过加热和冷却固态金属来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并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

对于碳素钢、低合金钢以及合金结构钢,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有退火、正火、淬火、回火以及它们的组合,如正火加回火、淬火加回火。

对于奥氏体不锈钢,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是固溶处理和稳定化热处理(见本节第5条)。

①退火退火是将钢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例如随炉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根据钢材成分和热处理目的不同,退火又分为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和再结晶退火等。

下面简要介绍完全退火、去应力退火和再结晶退火对钢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a)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把钢件加热到Ac3以上30~50"C,保温一定时间后在炉内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主要用于亚共析成分的碳钢和合金钢。

由于加热温度略高于Ac3,珠光体和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且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

随炉冷却至Ar3以下时,奥氏体中首先析出铁素体,继续冷却至Ar1,以下时,剩余的奥氏体全部转变为珠光体。

经过这样的加热和冷却过程的相变,可细化晶粒并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以降低硬度,改善加工性能,消除钢件中的内应力。

b)去应力退火去应力退火是将钢件加热到Ac1以下100~200'C,保温一段时间(在压力容器制造中通常按1h/25mm计算)后,缓慢冷却的工艺方法,其目的是去除或降低冷成形、焊接等所产牛的砖全应力.稳宁结构尺寸。

去应力退火时,钢材并不发生相变,但可以消除焊接接头中的淬硬组织(马氏体),从而改善韧性。

钢件或焊接结构中残余应力的降低主要是在加热、保温及缓慢冷却过程中通过塑性变形所产生的应力松弛来实现的。

c)再结晶退火钢件的冷塑性变形(如封头的冷成形等)会导致冷加工硬化,使材料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降低,并产生较大的内应力。

再结晶退火是将钢件加热到不超过Ac1的温度,经适当保温后随炉缓慢冷却的工艺操作。

不锈钢容器通用工艺规程

不锈钢容器通用工艺规程

不锈钢容器制造通用工艺规程OT/ZBSC1-ZY05 1. 总则1.1 本守则根据GB150《压力容器》、HG/T2806-2009奥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制造管理细则》、《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并结合本厂的设备能力和特点,编制的一般通用性守则。

1.2 不锈钢压力容器制造除应遵循碳钢容器制造的有关规定外,还必须遵守本守则的规定及符合图样要求。

1.3 本守则与产品图样技术条件有出入时,应服从产品图样技术条件的规定。

2. 材料2.1 材料的验收2.1.1 按照材料管理制度验收入库。

2.2.1 原材料按品种、钢号、规格、炉号、热处理状态等分类放置,并作明确标志。

边角余料也明确标志,以防混杂。

2.2.2 原材料应放在室内,如存放在室外应在下面垫一些枕木,或在水泥柱上垫一些软物如橡胶等。

2.2.3 原材料的搁置要稳妥,堆放要整齐,要防止损伤(划痕、撞伤、压痕)和弯曲。

严禁与碳钢直接接触。

2.2.4 焊接材料的存放要注意干燥、湿度≤60%,一般应放在离池、离墙约300~500mm以上的架子上。

2.2.5 焊接材料必须分类标志,专人管理,要严格执行焊接材料烘焙制度和管理发放制度。

2.2.6 钢板吊运时,要防止钢板变表,钢丝绳要加护套,以防止损伤材料表面质量。

2.2.7 材质标记号应按不含氯及硫的颜色或电刻笔书写,在不锈钢表面上禁止敲打钢印。

3. 成型加工3.1 场地3.1.1 生产场地和在制品堆放场地经常保持清洁、干燥,减少灰尘,并应铺设木板或橡胶地板。

3.1.2 禁止直接踩踏不锈钢表面,如进入产品内工作,则应穿软底胶鞋。

3.2 划线3.2.1 批量生产必须按样板划线,样板可用镀锌铁皮制成。

3.2.2 划线应在清洁的木板或光洁的平台上进行,不允许用钢针划辅助线以及在以后工序中不能消除的部分打样冲眼。

3.3 下料3.3.1 剪床保持清洁,刃口保持锐利,为防止板材表面划伤,压脚上应包橡胶等软质的材料。

刀口间隙可按表选用。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通用规程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通用规程
F55A0-H08MnMoA
HJ350-H08MnMoA
HJ431-H08MnMoA
低碳钢与耐热型低合金钢相焊
Fe-1-1与Fe-4、Fe-5A、Fe-5B-1相焊
E4315
J427
F4A0-H08A
HJ431-H08A
HJ350-H08A
HJ101-H08A
强度型低合金钢与耐热型低合金钢相焊
Fe-1-2与Fe-4
12Cr2Mo
12Cr2Mo1
12Cr2MoG
12Cr2Mo1R
E6015-B3
R407
1Cr5Mo
E5MoV-15
R507
06Cr19Ni10
F308-H08Cr21Ni10
SJ601-H08Cr21Ni10
HJ260-H08Cr21Ni10
H08Cr21Ni10
06Cr18Ni11Ti
F347-H08Cr20
J507RH
15MnNiDR
E5015-G
W607
Q370R
E5016-G
E5015-G
J556RH
J557
20MnMo
E5015
E5015-G
J507
J557
20MnMoD
E5016-G
E5015-G
E5516-G
J506RH
J507RH
J556RH
13MnNiMoR
18MnMoNbR
20MnMoNb
HJ260-H08Cr19Ni14Mo3
H08Cr19Ni14Mo3
022Cr19Ni10
E308L-16
A002
F308L-H03Cr21
Ni10
SJ601-H03Cr21Ni10

不锈钢压力容器去油、酸洗、钝化处理工艺规程

不锈钢压力容器去油、酸洗、钝化处理工艺规程

不锈钢压力容器去油、酸洗、钝化处理工艺规程1.01.1本规程依据GB150-98《钢制压力容器》、GB151《钢制管壳式热器》及《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制定。

1.2本规程规定了不锈钢压力容器的去油、酸洗、钝化各工序的内容和方法,它适应于我公司不锈钢容器的制造。

1.3不锈钢容器制作完并经检验员检验合格后进行酸洗、钝化处理。

1.4不锈钢容器的酸洗、钝化应在压力容器试验后进行。

1.5不锈钢容器的酸洗、钝化前应去油处理,因为不锈钢表面往往有一层含油脂的润滑剂或在热处理后表面将形成一层油腻的氧化物(或油脂)。

假如钢材表面有油污,则酸洗液浸湿容器表面,造成欠酸洗,如果重新去油酸洗则表面又可能产生过酸洗使钝化表面质量不佳。

因此,必须重视去油这一工序。

2.0酸洗目的去除氧化皮(热加工的封头或焊缝的热影响区均有一层影响耐腐性能的氧化皮)3.0钝化的目的使不锈钢表面生成一层无色致密的氧化薄膜起耐腐蚀的作用。

4.0不锈钢复合钢板制造的复层和不锈钢衬里设备的复层面同样需要进行酸洗、钝化处理。

5.0酸洗钝化液的配置5.1配置时应注意事项:5.1.1戴好口罩、眼镜、防酸手套,穿好防酸鞋等防护用品。

5.1.2配置溶液时,先加清水后加酸,先加盐酸后加硝酸。

5.2 去油溶液a、氢氧化钠40~60克/千克b、硝酸钠60~80克/千克c、磷酸三钠60~80克/千克d、温度80~90?e、时间:视具体情况定5.3 酸洗溶液常用的酸洗方法有两种:酸洗液、酸洗膏酸洗液:浸洗——硝酸比重(比重1:42)20%+氢氟酸5%+水75%(室温时间:25~45分钟)涮洗——盐酸50%+水50%酸洗膏:盐酸(比重1.19)20毫升+硝酸(比重1.42)30毫升+水100毫升+膨润土150克5.4 钝化溶液硝酸(比重1.42)5%+重鉻酸钾2%+水93%(温度:室温) 6.0 去油、酸洗、钝化处理工艺过程:6.1去油酸洗可采用浸洗法(适用于小的设备或部件),然后用水冲洗。

钢制压力容器热处理通用工艺规程(5篇)

钢制压力容器热处理通用工艺规程(5篇)

钢制压力容器热处理通用工艺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碳钢、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的焊后热处理工艺。

本规程适用于锅炉、压力容器的碳钢、低合金钢产品,以改善接头性能,降低焊接残余应力为主要目的而实施的焊后热处理。

其他产品的焊后热处理亦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改,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9452-1988热处理炉有效区测定方法。

3、要求____人员及职责3.1.1热处理操作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证,方可进行焊后热处理操作。

3.1.2焊后热处理工艺由热处理工艺员编制,热处理责任工程师审核。

3.1.3热处理工应严格按焊后热处理工艺进行操作,并认真填写原始操作记录。

3.1.4热处理责任工程师负责审查焊后热处理原始操作记录(含时间—温度自动记录曲线),核实是否符合焊后热处理工艺要求,确认后签字盖章。

3.2设备3.2.1各种焊后热处理及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a)能满足焊后热处理工艺要求;b)在焊后热处理过程中,对被加热件无有害的影响;c)能保证被加热件加热部分均匀热透;d)能够准确地测量和控制温度;e)被加热件经焊后热处理之后,其变形能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

3.2.2焊后热处理设备可以是以下几种之一:a)电加热炉;b)罩式煤气炉;c)红外线高温陶瓷电加热器;d)能满足焊后热处理工艺要求的其他加热装置3.3焊后热处理方法3.3.1炉内热处理a)焊后热处理应优先采用在炉内加热的方法,其热处理炉应满足GB9452的有关规定。

在积累了炉温与被加热件的对应关系值的情况下,炉内热处理时,一般允许利用炉温推算被加热件的温度,但对特殊或重要的焊接产品,温度测量应以安置在被加热件上的热电偶为准。

b)被加热件应整齐地安置于炉内的有效加热区内,并保证炉内热量均匀、流通。

在火焰炉内热处理时应避免火焰直接喷射到工件上。

钢制压力容器热处理通用工艺规程范文(二篇)

钢制压力容器热处理通用工艺规程范文(二篇)

钢制压力容器热处理通用工艺规程范文一、前言本文旨在制定钢制压力容器热处理通用工艺规程,以确保热处理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产品质量稳定性。

本规程适用于钢制压力容器的热处理工艺。

二、材料准备1. 选用符合设计要求和制造标准的钢材作为原料。

2. 对材料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确保其满足标准要求。

3. 对材料进行外观检查,确保无裂纹、沟槽等表面缺陷。

三、热处理工艺1. 普通碳钢材料的热处理工艺:(1) 预热:将材料置于加热炉中,以100℃/h的升温速度升温至预定温度(取决于材料种类和规格)。

保持预热温度30分钟。

(2) 淬火:将预热至所需温度的材料迅速放入冷却介质(如水、油等)中进行淬火处理。

(3) 回火:在600-700℃温度范围内对淬火后的材料进行回火处理,保持时间根据材料规格和硬度要求而定。

保持温度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4) 退火:对需要软化处理的材料,可进行退火处理。

退火温度和时间根据材料种类和要求进行调整。

2. 合金钢材料的热处理工艺:(1) 固溶处理:将材料放入加热炉中,以100℃/h的升温速度升温至固溶温度。

保持温度1小时。

(2) 淬火:将固溶处理后的材料迅速放入冷却介质(如水、油等)中进行淬火处理。

(3) 回火:在450-600℃温度范围内对淬火后的材料进行回火处理,保持时间根据材料规格和硬度要求而定。

保持温度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四、操作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经过相关培训,熟悉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2. 加热炉和冷却介质的温度应定期校准,确保温度准确性。

3. 热处理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冷却介质的质量,如有杂质应及时更换。

4. 淬火工艺中,应控制冷却介质的冷却速率,以避免材料出现裂纹等缺陷。

5. 温度控制器和计时器的准确性需要定期检查和校准。

五、质量控制1. 热处理后的材料应进行硬度测试和金相组织检查,确保满足标准要求。

2. 对热处理过程进行记录,包括材料种类、规格、加热炉温度、保温时间等重要参数。

压力容器热处理工艺【详情】

压力容器热处理工艺【详情】

压力容器热处理工艺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压力容器制造中的热处理1.概述1)热处理对钢材性能的影响热处理是通过加热和冷却固态金属来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并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

对于碳素钢、低合金钢以及合金结构钢,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有退火、正火、淬火、回火以及它们的组合,如正火加回火、淬火加回火。

对于奥氏体不锈钢,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是固溶处理和稳定化热处理(见本节第5条)。

①退火退火是将钢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例如随炉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根据钢材成分和热处理目的不同,退火又分为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和再结晶退火等。

下面简要介绍完全退火、去应力退火和再结晶退火对钢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a)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把钢件加热到Ac3以上30~50"C,保温一定时间后在炉内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主要用于亚共析成分的碳钢和合金钢。

由于加热温度略高于Ac3,珠光体和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且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

随炉冷却至Ar3以下时,奥氏体中首先析出铁素体,继续冷却至Ar1,以下时,剩余的奥氏体全部转变为珠光体。

经过这样的加热和冷却过程的相变,可细化晶粒并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以降低硬度,改善加工性能,消除钢件中的内应力。

b)去应力退火去应力退火是将钢件加热到Ac1以下100~200'C,保温一段时间(在压力容器制造中通常按1h/25mm计算)后,缓慢冷却的工艺方法,其目的是去除或降低冷成形、焊接等所产牛的砖全应力.稳宁结构尺寸。

去应力退火时,钢材并不发生相变,但可以消除焊接接头中的淬硬组织(马氏体),从而改善韧性。

钢件或焊接结构中残余应力的降低主要是在加热、保温及缓慢冷却过程中通过塑性变形所产生的应力松弛来实现的。

c)再结晶退火钢件的冷塑性变形(如封头的冷成形等)会导致冷加工硬化,使材料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降低,并产生较大的内应力。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与热处理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与热处理

钢制压力容器的焊接和热处理钢制压力容器制造中,焊接技术是极为关键的一项技术,文章综合理论与实际两大方面,对钢制压力容器(尤其是不锈钢复合钢板制压力容器)详细讨论了设计中的焊接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强调了焊接质量的重要性,对钢制压力容器的设计与制造,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b> 焊接,是涉及、生产及安装压力容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设计中焊接接头的正确选择和制造中焊接质量的优缺点,都会对压力容器的工作及使用寿命产生决定性影响,甚至还可能会危及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这点来看,压力容器的焊接质量,既是个安全性问题,同时也是个经济性问题。

1.不锈钢复合板的焊接工艺通过翻阅与焊接相关的资料,以及开展焊接性试验,根据NB/T 47015-2011《压力容器焊接规程》,SH/T 3527-2009《石油化工不锈复合钢板焊接规程》,GB/T 13148-2008《不锈钢复合钢板焊接技术要求》等标准来对焊接工艺进行评定,接焊缝焊后RT探伤、晶间腐蚀试验及力学性能试验等项目都应严格符合标准及需求。

焊接工艺的最终评估结果将作为制定产品焊接工艺的重要依据。

1.1.焊接方法不锈钢复合钢板有许多成熟的焊接方法,大体可分为焊条电弧焊、钨极氩弧焊、埋弧焊等。

有些换热器的管箱与浮头盖都是复合材料,没有很大的焊接空间,直焊缝不长,可进行双面焊,对于这类换热器产品,采用焊条电弧焊方法更为合适,这样不仅能提升焊接质量,同时还可压缩成本,其操作较为灵活,几乎不受工件形状与焊接位置的影响。

1.2.焊接材料的选择焊材的选择,应根据基层强度相等和保证复合层耐腐蚀性的原则进行。

1.3.焊接设备和环境通常可选择直流焊机,基层、复层及过渡层这3种焊缝均可选择焊条电弧焊。

所采用的钢丝刷、扁铲等工具都,都应是不锈钢材料。

焊接应在0 ℃以上的环境下进行,同时,现场应采取必要的防风措施。

1.4.焊接沟槽和接头装配1.4.1.沟槽选用沟槽形式时,应充分考虑焊接渡层的特点,焊接顺序应依次为焊基层、渡层到复层,,要尽可能不对复层进行焊接或进行少量焊接,同时还应避免复层焊缝被多次受热,从而逐步增强复层焊缝的耐腐蚀性能,该沟槽形式还能有效降低设备内部的铲磨工作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碳钢、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的焊后热处理工艺。

本标准适用于锅炉、压力容器的碳钢、低合金钢产品,以改善接头性能,降低焊接残余应力为主要目的而实施的焊后热处理。

其他产品的焊后热处理亦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改,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9452-1988 热处理炉有效区测定方法。

3、要求
3.1 人员及职责
3.1.1 热处理操作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证,方可进行焊后热处理操作。

3.1.2 焊后热处理工艺由热处理工艺员编制,热处理责任工程师审核。

3.1.3 热处理工应严格按焊后热处理工艺进行操作,并认真填写原始操作记录。

3.1.4 热处理责任工程师负责审查焊后热处理原始操作记录(含时间—温度自动记录曲线),核实是否符合焊后热处理工艺要求,确认后签字盖章。

3.2 设备
3.2.1 各种焊后热处理及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能满足焊后热处理工艺要求;
b)在焊后热处理过程中,对被加热件无有害的影响;
c)能保证被加热件加热部分均匀热透;
d)能够准确地测量和控制温度;
e)被加热件经焊后热处理之后,其变形能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

3.2.2 焊后热处理设备可以是以下几种之一:
a)电加热炉;
b)罩式煤气炉;
c)红外线高温陶瓷电加热器;
d)能满足焊后热处理工艺要求的其他加热装置
3.3 焊后热处理方法
3.3.1 炉内热处理
a) 焊后热处理应优先采用在炉内加热的方法,其热处理炉应满足GB9452的有关规定。

在积累了炉温与被加热件的对应关系值的情况下,炉内热处理时,一般允许利用炉温推算被加热件的温度,但对特殊或重要的焊接产品,温度测量应以安置在被加热件上的热电偶为准。

b) 被加热件应整齐地安置于炉内的有效加热区内,并保证炉内热量均匀、流通。

在火焰炉内热处理时应避免火焰直接喷射到工件上。

c) 为了防止拘束应力及变形的产生,应合理安置被加热件的支座,对大型薄壁件和结构、几何尺寸变化悬殊者应附加必要的支撑等工装以增加刚性和平衡稳定性。

3.3.2 分段热处理
焊后热处理允许在炉内分段进行。

被加热件分段进行热处理时,其重复加热长度不小于1500mm。

被加热件的炉外部分,应采取合适的保温措施,使温度梯度不致影响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3.3.3 整体炉外热处理
进行整体炉外热处理时,在满足3.2.1的基础上,还应注意:
a)考虑气候变化,以及停电等因素对热处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应急措施;
b)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被加热件温度的均匀稳定,避免被加热件、支撑结构、底座等因热胀冷缩而产生拘束应力及变形
3.3.4 局部热处理
B、C、D类焊接接头,球形封头与圆筒相连的A类焊接接头以及缺陷焊补部位,允许采用局部热处理方法。

局部热处理时,焊缝每侧加热宽度不小于钢材厚度δs的2倍(δs为焊接接头处钢材厚度);接管与壳体相焊时加热宽度不
得小于钢材厚度δs的6倍。

靠近加热区的部位应采取保温措施,使温度梯度不致影响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3.4 焊后热处理工艺参数
3.4.1 被加热件入炉或出炉时的温度不得超过400℃,但对厚度差较大、结构复杂、尺寸稳定性要求较高、残余应力值要求较低的被加热件,其入炉或出炉时的炉内温度一般不宜超过300℃。

3.4.2 焊件升温至400℃后,加热区升温速度不得超过(5000/δs)℃/h,且不得超过200℃/h,最小可为50℃/h。

3.4.3 升温时,加热区内任意5000mm长度内的温差不得大于120℃。

3.4.4 保温时,加热区内最高与最低温度之差不宜超过65℃。

3.4.5 升温保温期间,应控制加热区气氛,防止焊件表面过度氧化。

3.4.6 炉温高于400℃时,加热区降温速度不得超过(6500/δs)℃/h,且不得超过260℃/h,最小可为50℃/h。

3.4.7 焊件按3.4.1的出炉温度出炉后应在静止空气中继续冷却。

3.4.8 常用钢号推荐的焊后热处理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见表1
需焊后热处理的厚度δs,mm 钢号
焊前不预热焊前预热100℃焊后热处
理温度℃
焊后热处理保温时
间,h
Q235-A.F、
Q235-A、
10、20、20R、
25
>32 >38 600〜640 09MnD ————580〜620 16Mn、16MnR
16MnD、16MnDR >30 >34 600〜640
1)当厚度
δs≤50mm时,
为(δs/25)h,但最
短时间不低于1/4h。

2)当厚度
δs>50mm时,
为[2+1/4×(δs-50)
/25]h
12CrMo ——任意厚度640〜680 15CrMo、15CrMoR ——任意厚度640〜6801)当厚度δs≤125mm 时,为(δs/25)h,
1Cr5Mo ——任意厚度720〜760但最短时间不低于1/4h。

2)当厚度δs>125mm 时,为[5+0.25×(δs-125)÷25]h
注:
1、对于钢材厚度不同的焊接接头,厚度δs按较薄件者。

2、对于异种钢材相焊的焊接接头,按热处理严者确定。

3、对于调质钢进行焊后热处理时,保温温度一般应低于钢材回火的温度。

但对保温温度高于回火温度,钢材的性能仍能满足产品使用要求的焊后热处理可不受限制。

4、热处理厚度δs系指:
a)壳体与封头对接时较薄件的厚度;
b)与法兰、管板或其他类似结构焊接的壳体厚度;
c)与接管焊接的壳体或封头厚度;
d)非受压件与受压件相焊时连接处焊缝的厚度;
e)修补焊缝的深度。

5 、保温时间可以累计加算。

3.5 焊后热处理对试板的要求
有热处理要求的容器,试板应随容器一起进行焊后热处理。

3.6 焊后热处理记录保管期的要求
焊后热处理时间与温度曲线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