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实验七 材料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

滑移变形具有以下特点: ①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产生(图2)。
图 2 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的变形
②滑移沿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和晶 向发生。
滑移常沿晶体 中原子密度最 大的晶面和晶 向发生,因为 原子密度最大 的晶面之间间 距最大,点阵 阻力最小,原 子密度最大晶 向上原子间最 短,结合力最 弱,因此产生 滑移所需切应 力最小。
因此,一般在室温使用的 结构材料都希望获得细小而均 匀的晶粒。因为细晶粒不仅使 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 而且也使它具有良好的塑性和 韧性,即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 性能。故生产中总是尽可能地 细化晶粒。
2.2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塑性变形后,金属在组织和性能方面发生四个方面的变化: 1)产生纤维组织,性能由各向同性趋于各向异性。
• 变形金属在加热中一般经历三个过程: (1)回复 (2)再结晶 (3)晶粒长大
变形金属加热时组织和性能变化示意图
回复 再结晶
晶粒长大
组 织
变 内应力
化
性
能 变
强度
化
晶粒度 塑性
(1)回复
(2)再结晶
• 由于再结晶后组织的复原,因而金属的强度、硬度下降, 塑性、韧性提高,加工硬化消失。
再结晶温度(T再): 通常指经大变形度(70~80%)的变形后,在规定
图5a为锌的变形孪晶,其形貌特征为薄透镜状。纯铁在低温 下受到冲击时也容易产生变形孪晶,其形貌如图5b所示,在 这种条件下萌生孪晶并长大的速度大大超过了滑移速度。
a 锌的变形孪晶
100
b 铁的变形孪晶
图5 变形孪晶光学显微形貌
100
工业纯铁压缩变形——滑移线
纯锌冲击变形——孪晶
2.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第五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及再结晶

四、金属的热加工
1.热变形加工与冷变形加工的区别
从金属学的观点来看,热加工和冷加工的区别是以再结晶温 度为界限。在再结晶温度之下进行的变形加工,在变形的同时没 有发生再结晶,这种变形加工称之为冷变形加工。而金属在再结 晶温度以上进行塑性变形就称为热加工。
2.热变形加工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改善铸态组织 热变形加工可以使金属铸锭中的组织缺陷显 著减少,如气孔、显微裂纹等,从而提高材料的致密度,使金属 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在工业上常利用回复现象将冷变形金属低温加热既消除应为去应力退火力稳定组织同时又保留了加工硬化性能这种热处理方法称1再结晶过程变形后的金属在较高温度加热时原子活动能力较强时会在变形随着原子的扩散移动新晶核的边界面不断向变形的原晶粒中推进使新晶核不断消耗原晶粒而长大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第五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及再结晶
二、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冷塑性变形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1)产生“纤维组织”
塑性变形使金属的晶粒形状发生了变化,即随着金属外形的 压扁或拉长。当变形量较大时,各晶粒将被拉长成细条状或纤维 状,晶界变得模糊不清,形成所谓的“纤维组织”。
2)产生变形织构
由于在滑移过程中晶体的转动和旋转,当塑性变形量很大时, 各晶粒某一位向,大体上趋于一致了,这种现象称择优取向。 这种由于塑性变形引起的各个晶粒的晶格位向趋于一致的晶粒 结构称为变形织构。
二、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产生残余内应力
经过塑性变形,外力对金属所做的功,约90%以上在使金属变 形的过程中变成了热,使金属的温度升高,随后散掉;部分功转 化为内应力残留于金属中,使金属的内能增加。残余的内应力就 是指平衡于金属内部的应力,它主要是金属在外力的作用下所产 生的内部变形不均匀而引起的。 第一类内应力,又称宏观内应力。它是由于金属材料各部分变形 不均匀而造成的宏观范围内的残余应力。 第二类内应力,又称微观残余应力。它是平衡于晶粒之间的内应 力或亚晶粒之间的内应力。 第三类内应力,又称晶格畸变内应力。其作用范围很小,只是在 晶界、滑移面等附近不多的原子群范围内维持平衡。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一、实验目的:1、了解显微镜下滑移线、变形孪晶和退火孪晶特征。
2、了解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显微组织及机械性能的变化。
3、讨论冷加工变形对再结晶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观察工业纯铁冷变形滑移线,纯锌的变形孪晶,黄铜或纯铜的退火孪晶。
2、观察工业纯铁经冷变形(0%、20%、40%、60%)后的显微组织。
3、用变形度不同的工业纯铝片,退火后测定晶粒大小。
三、实验内容讨论:1、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孪晶:当金属以滑移和孪晶两种方式塑性变形时,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变形结果。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滑移线(叫滑移带更符合实际)是因为晶体滑移时,使试样的抛光表面产生高低不一的台阶所致。
滑移线的形状取决于晶体结构和位错运动,有直线形的,有波浪形的,有平行的,有互相交叉的,显示了滑移方式的不同。
变形量越大,滑移线愈多、愈密。
在密排六方结构中,常可看到变形孪晶,这是因为此类金属结构难以进行滑移变形。
孪晶可以看成是滑移的一种特殊对称形式,其结果使晶体的孪生部分相对于晶体的其余部分产生了位向的改变。
由于位向不同,孪晶区与腐蚀剂的作用也不同于其他部分,在显微镜下,孪晶区是一条较浅或较深的带。
在不同的金属中,变形孪晶的形状也不同,例如在变形锌中可看到孪晶变形区域,其特征为竹叶状,α—Fe则为细针状。
除变形孪晶外,有些金属如黄铜在退火时也常常出现以平行直线为边界的孪晶带,这类孪晶称为退火孪晶。
滑移和孪晶的区别:制备滑移线试样时,是试样先经过表面抛光,然后再经过微量塑性变形。
如果变形后再把表面抛光,则滑移线就看不出来了。
制备孪晶试样时,是先经塑性变形,然后再抛光腐蚀,可见:(1)对于滑移线不管样品是否经过腐蚀均可看到,而孪晶只有在磨光腐蚀后才可看见。
(2)滑移线经再次磨光即消失,而孪晶在样品表面磨光腐蚀后仍然保留着。
滑移线和磨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不会穿过晶界的。
2、冷变形后金属的显微组织和机械性能冷加工变形后,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分布都会发生改变。
机械工程材料第二章金属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4. 再结晶与重结晶
相同点:晶粒形核、长大的过程。
不同点: (1)再结晶转变前后的晶格类型没有发生变化, 重结晶时晶格类型发生改变。 (2)再结晶是对冷塑性变形的金属而言的,没有 发生冷塑性变形的金属不存在再结晶问题。
三、晶粒长大 再结晶刚刚完成后的晶粒是无畸变的等轴晶粒, 如果继续升高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晶粒之间就 会通过晶界的迁移相互吞并而长大。
➢ 产生残余应力。
(二)其他性能
塑性变形影响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能, 如电阻增大,导磁率下降,耐腐蚀性能 降低。 密度、导热系数下降。
三、残余应力(约占变形功的10%)
(一)宏观内应力(第一类内应力) 原因:由工件不同部位的宏观变形不均匀而引起的。 作用范围:作用于整个工件。
金属棒弯曲变形后 的残余应力
正火组织
带状组织
金属冷拉拔后 的残余应力
(二)微观内应力(第二类内应力) 原因:晶粒或亚晶粒之间的变形不均匀引起的。 作用范围:与晶粒尺寸相当。
(三)点阵畸变(第三类内应力)80-90%
原因:晶体缺陷而引起的畸变应力。 作用范围:约几百到几千个原子范围内。
金属强化 主要原因
➢第一类、第二类残余应力: 弊:对金属材料的性二、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一)力学性能 加工硬化(形变强化):随着冷塑性变形量 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 性下降的现象。
工业纯铜
45钢
➢加工硬化是强化金属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不能热处理强化的金属和合金尤为重要。
链条板的轧制
材料为Q345(16Mn) 钢 的自行车链条经过五 次轧制,厚度由3.5mm压缩到1.2mm,总变形 量为65%。
原始横截面积的百分比。
Ψ=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热加工流线的利用
➢纵向(沿纤维方向),塑性、韧性增加 横向(垂直纤维方向),塑性、韧性降低 但抗剪切能力显著增强。
➢纵向具有最大的抗拉强度,横向具有最大 的抗剪切强度.
57
热加工流线的合理利用
➢流线沿零件轮廓分布不中断 ➢最大拉应力方向沿流线 ➢最大剪应力方向垂直于流线
58
√
59
带状组织
➢(2)杂质与合金元素
杂质元素与微量溶 质原子与晶界产生交互 作用,阻碍晶界迁移。
微量杂质元素含量 越高,晶界迁移越慢
42
➢(3)第二相(分散相)质点
阻碍晶界移动,降低晶粒长大速度
φ:分散相粒子所占的体积分数。 r:粒子的半径
43
第二相颗粒所占体积分数一定时, 颗粒愈细,其数量愈多,则晶界迁移所 受到的阻力也愈大,晶粒正常长大速度 越小。
驱动力:晶界能的降低。
47
48
49
小结:
冷变形在金属材料内部产生了储存能,退 火过程中原子活动能力增强,储存能逐渐释放。 材料内部发生回复、再结晶与晶粒长大。
退火温度较低时,产生回复。储存能部分 释放,材料中的宏观残余应力基本消除,力学性 能及显微组织均保持变形后的特点。
退火温度较高时,产生再结晶。储存能完全 释放,材料重新软化,晶粒为细小的等轴晶。
➢形变金属有回到变形前组织与性能状态 的趋势
3
7.1 形变金属及合金在退火过程中的变化
➢ 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是形变金属退火时 经历的基本过程
➢1. 显微组织变化
4
2. 储存能释放与性能变化
➢ 经过回复与再结晶, 材料的储存能释放完 毕,材料的组织与性 能能够逐渐恢复变形 前的状态。
5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等轴晶粒,机械性能完全恢复。
(三)再结晶后晶粒大小与变形量的关系
冷变形金属再结晶后晶粒大小除与加 热温度、保温时间有关外,还与金属的预 先变形量有关。 当变形度很小时,金属不发生再结晶。
晶粒 大小
这是由于晶内储存的畸变能很小,不足以
进行再结晶而保持原来状态,当达到某一 变形度时,再结晶后的晶粒特别粗大,该
2
3 4
低碳钢
低碳钢 低碳钢
压缩58%
压缩45%,550℃退火半小时 压缩58%,550℃退火半小时
伸长的晶粒
部分等轴晶 部分等轴晶
5
6 7 8
低碳钢
低碳钢 低碳钢 低碳钢
压缩45%,650℃退火半小时
压缩58%,650℃退火半小时 压缩45%,700℃退火半小时 压缩58%,700℃退火半小时
完全再结晶
c. 对比分析不同变形量,不同退火温度对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塑性变形后的回复与再结晶
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在热力学上处于不稳定状态,
必有力求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趋势。
但在室温下,由于原子的动能不足,恢复过程不易进 行,加热会提高原子的活动能力,也就促进了这一恢复 过程的进行。 加热温度由低到高,其变化过程大致分为回复、再结 晶和晶粒长大三个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
变形度称之临界变形度。
一般金属的临界变形度在2%~10%范 围内。此后,随着变形度的增加,再结晶
临界变形度
预先变形程度
预先变形程度对晶粒度的影响
后的晶粒度逐渐变细。
三、实验方法
1.实验材料及设备 (1)金相显微镜; (2)低碳钢不同变形量及再结晶状态金相样品一套;
编号 1 材料 低碳钢 处理状态 压缩45% 组织 伸长的晶粒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可见在滑移过程中“取向软化”和“取向硬化”是 同步进行旳。
三、多晶体旳塑性变形
工程上使用旳金属材料大多为位向、形状、大小 不同旳晶粒构成旳多晶体,所以多晶体旳变形是 许多单晶体变形旳综合作用旳成果。多晶体内单 晶体旳变形仍是以滑移和孪生两种方式进行旳, 但因为位向不同旳晶粒是经过晶界结合在一起旳, 晶粒旳位向和晶界对变形有很大旳影响,所以多 晶体旳塑性变形较单晶体复杂。
所以对冷变形金属进行旳这种低温加热退火只能用在 保存加工硬化而降低内应力改善其他旳物理性能旳场 合。
例如冷拔高强度钢丝,利用加工硬化现象产生旳高强 度,另外,因为残余内应力对其使用有不利旳影响, 所以采用低温退火以消除残余应力。
2 .再结晶
经过回复,虽然金属中旳点缺陷大为降低, 晶格畸变有所降低,但整个变形金属旳晶粒 破碎拉长旳状态仍未变化,组织仍处于不稳 定旳状态。
1. 晶界和晶粒位向旳影响 2. 多晶体金属旳变形过程
1. 晶界和晶粒位向旳影响
晶界旳存在会增大滑移抗力,而且因多晶体中 各晶粒晶格位向旳不同,也会增大其滑移抗力, 所以多晶体金属旳变形抗力总是高于单晶体 。
金属旳晶粒愈细,金属旳强度便愈高 ,而且塑 性与韧性也较高
1.晶界和晶粒位向旳影响
为了确保变形金属旳再结晶退火质量,取得细晶粒, 有必要了解影响再结晶晶粒大小旳原因。
二、影响再结晶粒大小旳原因
变形度影响 退火温度旳影响
1.变形度影响
当变形量很小时,因为晶格畸变很小,不足以引 起再结晶,故加热时无再结晶现象,晶粒度仍保 持原来旳大小,当变形度到达某一临界值时,因 为此时金属中只有部分晶粒变形,变形极不均匀, 再结晶晶核少,且晶粒极易相互兼并长大,因而 再结晶后晶粒粗大,这种变形度即为临界变形度,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返回

(二)孪生(孪晶)
对于滑移系少的密排六方晶体及体心立方晶体受到冲击力使 变形速度较快时,产生的塑 性变形的微观机制主要是孪生,见图4-7。 孪生是指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中的一部分 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以某晶面为面的对称的沿一定方向的共格切变。
当单晶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滑移系多的晶体比滑移系少的易产生滑移,对于滑移系的数目相同的 晶体其滑移方向较多者更易产生滑移。这就是不同类型晶格的金属屈服点不同原因之一
2. 引起滑移的临界应力 外加应力在滑移系中可分解为切应力和正应力。而分切应力是产生滑移 的动力,正应力不能引起晶体滑移,但它能使滑移面发生转动。拉伸时使滑移面朝与外力平 行方向转动;压缩时使滑移面朝与外力垂直转动,见图4-3。
第三节 加热对冷变形金属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冷变形金属材料随着宏观的变形增加其内能也增加,使组织处于不稳定状态,存在着趋 于稳定的倾向。但是由于室温下原子活动能力极弱,这种不稳定状态能得以长期保存。 可是若对变形金属加热、提高原子活动能力则变形材料就会以多种方式释放多余的内能, 恢复到变形前的低内能的稳定状态。然而,随着加热温度的不同,恢复的程度也不同。 变形金属在加热中一般经历三个过程,见图4-12。
对于面心立方晶格,晶面族{111}原子排列最密,共有四个晶面,每个晶面上有三个原子排列最 密方向(如<110>),所以,也有4×3=12个滑移系。
密排六方晶格情况较为复杂,其具体的滑移面和三个滑移方向常因具体金属的晶格常数和所在温 度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总的来说只有一个滑移面和三个滑移方向。如图4-2。密排六晶格有 1×3=3个滑移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名称: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类型: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实验步骤与实验结果(必填)
五、讨论、心得(必填)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2.了解变形度对金属再结晶退火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有滑移和孪生两种。
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某一晶面相对于另一部分滑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某一晶面相对另一部分产生剪切变形,且变形部分与未变形部分的位向形成了镜面对称关系,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生。
(一)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若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塑性变形,称为冷塑性变形。
冷塑性变形不仅改变了金属材料的形状与尺寸,而且还将引起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金属在发生塑性变形时,随着外形的变化,其内部晶粒形状由原来的等轴晶粒逐渐变为沿变形方向伸长的晶粒,在晶粒内部也出现了滑移带或孪晶带。
当变形程度很大时,晶粒被显著地拉成纤维状,这种组织称为冷加工纤维组织。
同时,随着变形程度的加剧,原来位向不同的各个晶粒会逐渐取得近于一致的位向,而形成了形变织构,使金属材料的性能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
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会使其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二) 冷塑性变形后金属在加热时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由于其内部亚结构细化、晶格畸变等原因,处于不稳定状态,具有自发地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趋势。
但在室温下,由于原子活动能力不足,恢复过程不易进行。
若对其加热,因原子活动能力增强,就会使组织与性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回复当加热温度较低时,原子活动能力尚低,故冷变形金属的显微组织无明显变化,仍保持着纤组织的特征。
此时,因晶格畸变已减轻,使残余应力显著下降。
但造成加工硬化的主要原因未消除,故其机械性能变化不大。
2.再结晶当加热温度较高时,将首先在变形晶粒的晶界或滑移带、孪晶带等晶格畸变严重的地带,通过晶核与长大方式进行再结晶。
冷变形金属在再结晶后获得了新的等轴晶粒,因而消除了冷加工纤维组织、加工硬化和残余应力,使金属又重新恢复到冷塑性变形前的状态。
金属的再结晶过程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的。
通常把变形程度在70%以上的冷变形金属经1h加热能完全再结晶的最低温度,定为再结晶渡。
实验证明,金属的熔点愈高,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其再结晶温度也愈高。
金属的再结晶温度(T再)与其熔点(T熔)间的关系,大致可用下式表示:
T再≈0.4 T熔
3.晶粒长大冷变形金属再结晶后,一般都得到细小均匀的等轴晶粒。
但继续升高加热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再结晶后的晶粒又会逐渐长大,使晶粒粗化。
(三) 变形程度对金属再结晶后晶粒度的影响
冷变形金属再结晶后晶粒度除与加热温度、保温时间有关外,还与金属的预先变形程度有关。
金属再结晶后的晶粒度与其预先变形程度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引起冷变形金属开始再结晶,并在再结晶后获得异常粗大晶粒的变形程度,称为临界变形程度。
一般钢铁的临界变形程度为5~10%,铜约为5%,铝约为2~3%。
由于粗大晶粒将显著降低金属的机械性能,故应避免金属材料在临界变形程度的范围内进行压力加工。
三、主要仪器设备
工业纯铝片、铝片拉伸机、浸蚀剂、金相显微镜、维式硬度计、小型实验用箱式炉、钢皮尺、划针、扳手、放大镜等。
四、实验步骤
(1)每组3~5人,取铝片7片。
注意必须保持铝片的平直,不使其弯曲。
(2)在铝片拉伸机上分别将铝片拉伸变形2%、3%、4%、6%、9%、12%和15%。
(3)测量硬度在HV-120维氏硬度计上测量原始材料和不同变形程度铝片的硬度值,并记录下来。
(4)进行再结晶退火把各种变形度的一组铝片,用线铁丝扎好后放入620℃的炉子中加热,并保温20min,然后取出于空气中冷却。
(5)浸蚀将冷却后的铝片逐个放入混合酸中浸蚀几到几十秒,立即取出用水冲洗干净,则在铝片上能显示出再结晶后的晶粒。
(6)计算不同变形度铝片的晶粒数及晶粒大小在小于6%变形度的绿偏上,用铅笔画出500mm2(50mm ×10mm)面积的方框,变形度在9%以上画出100mm2(10mm×10mm)面积的方框,分别数出方框内的晶粒数(变形度大的可以用放大镜),并计算出不同变形度的晶粒大小。
把数据记下来。
(7)测试不同塑性变形度下的铝片硬度。
汇总本组人员足够的测试数据,绘制不同塑性变形度与再结晶退火后的晶粒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并说明之。
五、实验数据记录
六、实验结果分析
(1)画出硬度随冷变形度的关系曲线及硬度随冷变形变变化的原因。
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绘制出硬度随冷变形度的关系曲线如下所示:
冷塑性变形不仅改变了金属材料的形状与尺寸,而且还将引起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金属在发生塑性变形时,随着外形的变化,其内部晶粒形状由原来的等轴晶粒逐渐变为沿变形方向伸长的晶粒,在晶粒内部也出现了滑移带或孪晶带,随着变形程度的加剧,原来位向不同的各个晶粒会逐渐取得近于一致的位向,而形成了形变织构,使金属材料的性能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
因此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其硬度随冷变形变的增大而提高。
(2)画出冷变形度与再结晶退火后晶粒大小的关系曲线,解释产生这种关系的原因和确定工业纯铝的临界变形度的原则。
由图可见,当变形程度很小时,金属不发生再结晶,因而晶粒大小不变。
当达到某一变形程度后,金属开始发生再结晶,而且再结晶后获得异常粗大的晶粒。
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由于各晶粒变形愈趋均匀,再结晶时形核率愈大,因而使再结晶后的晶粒逐渐变细。
确定工业纯铝的临界变形度的原则:测试时取的变形度范围要适度,以及注意做好各种试验环节。
(3)分析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本实验结果与理论大致符合,其中存在的误差可能是有以下的因素引起的:
1)人为因素:在用铝片拉伸机将铝片拉伸变形时读数的误差,测量铝片的硬度值时读数的误差,数晶粒
数时肉眼读数的误差。
2)仪器系统误差:铝片拉伸机、金相显微镜、维式硬度计本身可能存在系统误差,进而影响实验结果。
3)材料的纯度:工业纯铝片的纯度对实验结果也会有所影响。
七、讨论、心得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使理论联系实践,对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以及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的认识有所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