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D31-02-201勘误表
软土地基桥梁桩柱纠偏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

软土地基桥梁桩柱纠偏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软土地基桥梁桩柱纠偏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一、基本注意事项1. 前期勘察- 我一开始就觉得,软土地基的勘察可不能马虎。
就好比做饭前得知道食材的情况一样,你得把软土地基的各项参数搞清楚。
像土的类型啊,软土的厚度、含水量、孔隙比这些。
我当时就是没太重视孔隙比这个参数,后来施工的时候发现软土的压缩性比预想的大很多,导致很多计划得重新调整。
所以记住了,这点很关键,勘察报告得详细、准确。
2. 对现有桩柱的检测- 在对桩柱纠偏之前,一定要全面检测桩柱的现状。
就像给病人看病得先全面检查身体一样。
看看桩柱的倾斜度、垂直度、桩身完整性。
这里有个诀窍,用全站仪或者水准仪这些仪器来测倾斜度的时候,要多测几个点,取平均值,这样数据更准确。
我当时就是因为只测了两个点,结果数据有偏差,后来重新测了才确定准确的倾斜度数值。
二、实用建议1. 设计方面- 设计纠偏方案的时候,要根据桩柱的倾斜情况、软土地基的特性以及桥梁的荷载要求来综合考虑。
如果桩柱倾斜度比较小,咱们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扶正加固措施。
比如说在桩柱倾斜的反方向施加一个拉力,就像把歪倒的小树拉正一样。
我当时参与的一个项目,桩柱倾斜了大概5°,我们就设计了在反方向用钢索配合锚桩施加拉力,效果还不错。
- 要是倾斜度比较大,可能就得重新设计桩柱周围的土体加固方案了。
可以考虑采用深层搅拌桩或者高压旋喷桩来加固软土地基。
这种情况下,要注意桩与桩之间的间距得合适,就像种树得保持合理的间距,才能保证加固效果。
我一开始就把间距设计得太小了,结果在施工的时候发现互相影响,后来重新调整了间距才顺利施工。
2. 施工方面- 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施工监测。
这就像开车的时候要看仪表盘一样重要。
时刻关注桩柱的变化情况,还有软土地基的变形情况。
如果发现施工中有异常,比如桩柱的倾斜度突然增大或者软土地基出现过度沉降等情况,要马上停止施工,分析原因后采取措施。
软土路基强夯加固施工工艺标准

软土路基强夯加固施工工艺标准目录1. 适用范围 (1)2. 主要应用标准和规范 (1)3. 施工准备 (1)3.1. 现场准备 (1)3.2. 技术准备 (1)3.3. 机具准备 (2)3.4. 作业条件 (2)4. 施工工艺 (2)4.1. 工艺流程 (2)4.2. 施工步骤及方法 (3)5. 质量标准 (5)6. 成品保护 (5)7. 质量记录 (5)8. 安全、环保措施 (6)8.1. 安全措施 (6)8.2. 环保措施 (6)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填石、填土路基施工,其它等级道路填石路基施工可参照执行。
适用于加固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粉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高填土、杂填土以及“围海造地”地基、工业废渣、垃圾地基等的处理。
也可用于防止粉土及粉砂的液化,消除或降低大孔土的湿陷性等级。
不适用于对工程周围建筑物和设备有一定振动影响的地基加固。
2.主要应用标准和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10—2019);(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F80/1—2017);(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3430-2020);(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 /T D31-02-2013);(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
3.施工准备3.1.现场准备场地平整,清除表层土,进行表面松散土层碾压,修筑机械设备进出道路,排除地表水,施工区周边作排水沟,与永久性的排水、截水系统结合,以确保场地排水通畅防止积水。
3.2.技术准备(1)查明强夯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和管线的位置及标高,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因强夯施工造成损坏。
JTG/T D31-03-2001 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 勘误

《细则》勘误对照表——条文部分《细则》勘误对照表——附录部分D.0.2条需要补充内容3 倾斜采空区地表最大曲率及其位置计算。
1)采空区下山边界地表最大曲率值及其位置按(D.0.2-4)式计算:max 1,max 21111.520.4k W K r x r ⎫=±⎪⎬⎪=±⎭(D.0.2-4) 2)采空区上山边界地表最大曲率值及其位置按(D.0.2-5)式计算:max 2,max 22221.520.4k W K r x r ⎫=±⎪⎬⎪=±⎭(D.0.2-5) 4 倾斜采空区地表最大水平变形值及其位置计算。
1)采空区下山边界地表最大水平变形值及其位置按(D.0.2-6)式计算:[]⎪⎪⎪⎪⎭⎪⎪⎪⎪⎬⎫+±-=⎥⎦⎤⎢⎣⎡-+-∙+±-∙=121221maxmax ,148cot cot 2)8cot (cot 8cot exp 8cot cot )1(r x b r W ππθθππθθθπθθεε (D.0.2-6) 式中,θ——开采影响传播角(最大下沉角),准确值由矿山测量资料确定,近似值可参考表D.0.1-1~表D.0.1-4中条件相近的实际资料确定。
2)采空区上山边界地表最大水平变形及其位置按(D.0.2-7)式计算:[]⎪⎪⎪⎪⎭⎪⎪⎪⎪⎬⎫+±-=⎥⎦⎤⎢⎣⎡-+-∙+±-∙-=222222maxmax ,248cot cot 2)8cot (cot 8cot exp 8cot cot )1(r x b r W ππθθππθθθπθθεε (D.0.2-7)。
公路软土地基处治工程技术规

公路软土地基处治工程技术规公路软土地基处治工程技术规程一、概述公路软土地基在设计和施工中必须进行合理的处治,以保证道路的安全和持久稳定。
本规程针对公路软土地基处治工程的技术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规定,以确保公路软土地基处治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技术要求1、勘察和设计(1)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试验,确定软土地基的性质、状态和强度等参数。
(2)根据软土地基的性质和强度要求,制定合理的处治方案,包括处理方式、处理深度、处理材料等。
(3)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确保软土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2、处理方式(1)加固处理:采用加固材料(如混凝土、灰土、石灰土等)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
(2)桩基处理:采用桩基加固软土地基,改善其侧向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宏观一体化处理:将软土地基与上部路基一起考虑,设计为宏观一体化结构,以提高整体稳定性。
3、处理深度(1)加固处理深度应达到软土地基的稳定层,一般不应小于2m。
(2)桩基处理深度应按照设计要求确定。
(3)宏观一体化处理深度应保证软土地基与路基的整体稳定性。
4、处理材料(1)加固处理材料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2)桩基处理材料应根据设计要求选用合适的钢筋、混凝土等材料。
(3)宏观一体化处理应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路基和软土地基材料。
三、施工规范1、施工组织和管理(1)施工前应详细制定施工计划和方案,并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
(2)施工现场应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布置和标识,确保安全和环境保护。
(3)施工人员应按照要求取得相应证书,并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
2、施工工艺和方法(1)加固处理应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和方法,确保加固材料的完全填充和固化。
(2)桩基处理应确保桩的竖直度和间距符合要求,钢筋和混凝土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加固。
(3)宏观一体化处理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统一施工,以确保软土地基与上部路基的整体稳定。
四、验收和评定(1)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质量验收,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相关要求和规定。
市政工程施工常用规范(2024)

市政工程施工常用规范(2024)本文总结了市政工程施工常用的规范,包括土建、管网、道路、园林等分项工程。
一、国家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GB 50618-2011 3.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 55003-2021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2-20185.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20196.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2010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2011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 50496-201810.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测控技术规范GB/T 51028-201511.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8-202112.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 55030-502213.预拌砂浆GB/T 25181-201914.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92-199615.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97-198716.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422-201717.道路工程术语标准GBJ 124-198818.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 55011-202119.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T 50578-201820.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工程技术标准GB/T 50636-201821.地铁工程施工安全评价标准GB 50715-20112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2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控制技术规范GB/T 50839-201324.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201125.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15-201126.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924-201427.砌体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7-202128.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1-201129.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5-202030.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201131.钢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6-202132.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201333.城镇排水用塑料检查井技术要求GB/T 41048-202134.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4-201735.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 55027-202236.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1637.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GB 55020-20213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41-200839.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40.管井技术规范GB 50296-201441.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 55036-202242.燃气冷热电联供工程技术规范GB 51131-201643.供热工程项目规范GB 55010-202144.燃气工程项目规范GB 55009-202145.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201046.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GB 55014-2021二、行业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2.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2-20133.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154.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 6-20095.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 68-2016 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7.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 36-20168.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CJJ 123-20089.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 124-200810.室外排水工程规范ZBBZH/GJ 1411.室外给水工程规范ZBBZH/GJ 1312.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28-201413.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 82-201114.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20161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201216.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3-201017.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 70-200918.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98-20101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20.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 311-20132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22.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20122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JGJ 46-2005 24.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201125.绿化种植土壤CJ/T 340-201626.园林绿化木本苗CJ/T 24-201827.园林植物筛选通用技术要求CJ/T 512-201728.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82-2012。
道路水泥土桩抽检数量说明

对于复合地基验收试验抽检数量规范依据的认定。
现存问题:
(1)依据JTG 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抽检数量如下图:
可仅检测复合地基,不做单桩试验,数量0.2% 。
但取芯数量上升为3% 。
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不要求取芯。
另有一本JTG/T D31-02—201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应该是JTJ017-96《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的深化,但因与JTG 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存在冲突,所以是推荐性标准,不具备强制效力。
抽检数量如下图:
该本规范要求检测复合地基和单桩,数量均为0.2%~0.5% 。
取芯数量最少为1% 。
该本规范因是推荐性规范,是否可用于验收试验,要请甲方慎重考虑。
复合地基报告具体的钻心方法没有依据。
只能建议参考JGJ106-2014钻芯法进行。
建议先出方案并报相关各方同意批准。
《软基地基设计细则2013》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解读

算确定。
桩长:竖向承载桩宜穿透软弱土层到达承载力相
对较高的土层;为提高抗滑稳定性而设置的搅拌
桩,其桩长应超过危险滑弧以下2m。粉喷施工加
固深度不宜大于12m,浆喷法施工加固土柱加固
深度不宜大于20m。
2013.0
设计要点
桩距:不应大于4倍桩径。 桩径:桩径不应小于50cm。 整体稳定性验算-圆弧滑动法
桩体荷载分担比 R:p
Rp
Pu
(
Pu (1)
) /
/ S 2H S 2Hcr
1 1
2013.0
设计要点 桩顶荷载
桩体荷载分担比 R为p Ф、b/S、S/H的函数,计算 结果列成表格如下(部分):
2013.0
设计要点
临界高度
α<1,土拱还未进入塑性状态,α≥1,土拱已进入塑 性状态,当α=1,正好处于临界状态
④边振边拔 桩管至地面
⑤施工完成
图 1 3 - 5 一 次 拔 管 法 施 工 工 艺
2013.0
沉管法
2013.0
沉管法
2013.0
沉管法
2013.0
沉管碎石桩施工工艺
活瓣桩靴
预制混凝土桩靴
2013.0
设计要点 桩长:不宜小于5m,但也不宜大于20m;一般
在相对硬层埋深不大时,桩长应达到相对硬层 桩径:沉管法施工的桩径一般为50cm, 振冲法
S2 b2
满足: Tmax Ta
加筋体
Pu
Pu,
桩帽 桩
等效圆直径
Di
等效圆直径
Do
2013.0
设计要点
承载力验算
0 Fcap R R-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R Qsk / s Qpk / p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工程性质作出评价,并提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表3.1.1软土鉴别表
特 征 指 标 名 天 然 含 水 量(^) 天 然 孔 隙 比 十 宇 板 剪 切 强 度 化 !^) 称
指标值
^35与 液 限
彡 1.0
05
注 : 表 3.1.1中 十 字 板 剪 切 强 度 对 应 的 静 力 触 探 总 贯 人 阻 力 ( 八 ) 约 为 75011? 8。
定观测 8试验工程 8^ 1 一般规定 8 ^ 2试验工程地质勘察 8^ 3试验工程 设计 8^ 4试验工程观测 本规范用词 说明 附加说明
1总 则 1. 0^ 1为确定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堤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软基处治措 施及施 工方法,保证路堤的稳定和正常使用,特制定本规范。 1. 0^ 2本规范适用于软土地基上各级公路路堤的设计与施工。 1. 0^ 3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堤的设计与施工,必须遵照国家投资少、效益高、 少占农田和安全实用的技术经济政策。 1. 0^ 4软土地基上路堤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应结合当地工程地质条 件、材 料供应、投资环境、工期要求和环境保护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 就地取 材、分期修建、综合处治的原则进行充分论证,使得设计成果和 施工方案 达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1. 0^ 5为做好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堤的设计与施工,应认真收集沿线 的地形、 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合理地利用钻探、 触探、十字 板剪切等现场综合勘探测试方法,做好软土地基各层土样的 物理、力学、 水理性质的室内试验,并对上述各项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 选择有代表性 的技术指标作为设计和施工的依据。 1. 0^ 6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堤的设计应包括沉降设计计算、稳定验算 及其相 应的处治方法的设计;软土地基处治施工应包括对各种材料的要 求、各种 处治措施及其适用条件、实施步骤和相应的施工机具。 1. 0^ 7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堤的施工应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新工 艺,但必须制定不低于本规范水平的质量标准和工艺要求,以保证 工程质 量。施工中必须做好工程质量的检查和验收,并制定技术安全措 施,确保 安全生产。 1. 0^ 8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与一、二级公路路堤在施工过程中应进 行沉降 观测和稳定观测,并根据观测结果对路堤填筑速率和预压期等作 出必要调 整。 1. 0^ 9处于软土地基上的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在修建前应结 合工程 提前修筑试验路堤,以达到检验设计、指导施工的目的。 1. 0^ 10软土地基公路路堤的设计与施工,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 还应 符合国家及部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
JTG-T-D31-02-201勘误表
P4
2.1.26 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PCC桩) Cast-in-place concrete large-diameter pipe pile
将内外双层套管形成的空心圆柱腔体沉入地基,在腔体内灌注混凝土,振动拔管之后形成的管桩。
增加“振动”。
P5
2.2符号
p s——静力触探(单桥探头)总贯入阻力;
q c——静力触探(双桥探头)锥尖阻力;
删除这两个符号。
P15
3.5.5
2 剪切试验宜采用三轴试验剪切方法。
“剪切”改为“试验”。
P15
3.5.7 详细勘察工程地质报告软土地基部分的图表资料应符合本细则第3.1.10条的规定及第3.
4.6条中比例尺相关规定,………
增加“的规定”。
P16
4.1.3软土地基沉降应计算至附加应力与有效自重应力之比不大于0.15处。
删除“有效”。
P25
5.1.1 软土地基处理设计应按地质资料准备、设计路段划分、稳定性和地基沉降计算验算、处理方案设计的流程进行。
“验算”改为“计算”。
P27
表5.2.6 应力扩散角θ(°)
换填材料中砂、粗砂、砾砂、圆砾、角砾、
石屑、碎石、矿渣
粉质土、粉煤
灰
灰土
删除“粉质土”。
P33
表5-1 不同地区水泥搅拌土强度与龄期关系式对比表
“鉴别”改为“搅拌”。
P46
6.1.8沉降起控制作用的路段,预压期应根据要求的工后沉降确定;稳定起控制作用的路段,预压期应根据地基固结度确定;沉降与稳定均为控制因素时,应选
用两者中较长的预压期。
地基采用竖向排水体处理时,预压期不宜小于6个月;采用复合地基处理时,预压期不宜小于3个月。
增加“预压期”。
P47
6.2.7粉煤灰路堤底部应设置隔离层。
隔离层可采用天然砂砾料、采石场碎块片石等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也可采用工业废渣、炉渣、钢渣、矿渣等。
隔离层厚度不宜小于0.3m,横坡不宜小于3%。
删除“采石场”。
P50
6.4.8当现浇泡沫轻质土置于平面与斜坡面交界处时,可将其分成斜坡前和斜坡上两部分计算滑动力和滑动抵抗力,底面抗滑稳定性可参照图6.4.8,按式6.4.8验算。
增加“坡”和“斜”。
P55
6.7.1反压护道可用于提高软土地基上低路堤的稳定性,也可用于施工期间失稳路堤的应急修复。
删除“低”。
P57
7.1.1 软土地基处理施工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3 检验有关原材料。
删除“有关”。
P89
表A软土地基常用处理方法及适用范围一览表
“与”改为“和”。
增加“路堤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