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真功紧与松

太极真功紧与松
太极真功紧与松

太极真功紧与松

-

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既是基本要求,又是终极的追求。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用,即为了更好地紧。拳中的松,不仅有说着容易,做着难的特点,更有做着容易,说亦难的感觉。即便是你明白了,做好了用活了,但真要把松说清说透更非易事。松在拳中虽有严格的要求,却无绝对的客观尺度,主要还是靠感悟,松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拳中的松,是与紧相对的,松与紧相生相系,交替转换,没有松就没紧,没有紧亦没有松,所谓“阴阳相济,阴阳不离”。松在太极拳中,只能凭感悟看结果,中间的过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很难说清,不同情况变化不同。所以,在太极拳中就有“一层功夫一层松,层层松功有不同,刻意求松松不成,功成不松自然松”之说。不同的人对松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层次的拳者,对松亦有不同的认识和体悟,人们的认识和感悟很难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拳中的松,与常人理解的松和所做的松是截然不同的。拳中的松,拳论中说得很清楚,即“似松非松”,乃是不紧不松,不松不紧,可紧可松的一种自然融和的、可变的(包括渐变与瞬变和渐瞬突变等多种变化)中和的松紧状态。在看了2005年《武魂》第一期上刊发的张方先生“怎一个‘松’字了得”的文章后,感慨颇多。同一个题目,在笔者的脑海里亦转了多年,总想写点什么,但每每提笔,却又每每顿笔,无论你想得怎么好,任凭你怎么写,总觉得写出来的不是那个意思,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今借张先生所论之题,就自己对太极拳中松的体悟,谈一点粗浅认识和看法与同好共研。

笔者自十七岁开始,学练姚馥春先生在乡所传的姚氏传统太极拳,至今已三十余载。此拳由太白山道人授予河北清苑人汤士林先生,汤先生十一岁被太白山道人携往山中,授太极拳及太上道决,在山八年艺成,下山后又拜定州许占鳌先生为师

习形意、八卦,技艺乃精。1909年,汤先生作为遵化新任知州叶嗣高的侍卫,随行上任,在遵化把太白山道人所授的太极拳(十三势)及太极长拳和古拳谱(已载于姚姜二先生合著的《太极拳讲义》及沈寿先生点校的《太极拳谱》中)悉授姚馥春、姜容樵二先生,后三人结为金兰。笔者师爷汪广生先生为姚先生在乡亲传大弟子,业师陈保援先生为汪先生的入室弟子。自入道学拳之日起,老师就要求松,时至今日和老师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还是松。太极拳所别它拳者即:不松不太极,一味地松亦非太极。所以,拳论中亦有“运劲如抽丝,发劲似放箭”、“极柔软然极坚刚”的论述,那么,练太极拳要如何认识松、如何练好松、如何用好松呢, 拳中之松有特定的拳势要求,即拳论中所说的“似松非松”,即不紧不松,不松不紧,而不是一味地松,更不是越松越好。在拳中衡量松,主要不是看你能松到什么程度,而是要看你对松的运用程度如何。松虽然能调气血,通经络,灵思维、敏神经、畅身心,降消耗,蓄能量,但松不是不是万能的,松不是为松而松,松是为了更好地紧,所以说,松与紧相系,松紧不离,若离开了紧,松也就失去了松的真实意义。一味地松不仅违背了太极理论阴阳相济的宗旨,也脱离了拳术攻防之道的刚柔虚实变化原则。太极拳要练好松用好松。

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松是为健身和攻防同时服务的,二者不能偏废。拳中的松不能用单纯健身的松来要求,在拳中来看,常人理解的和所做的松就是懈,懈则软散而不能应人,更不能引进落空,反而会引进落实,引狼入室,在真打实搏中还会给自己造成致命的威胁。所以说,拳的松是有条件的,无论怎么松都不能丢失拳中的要领,即松要沉,沉不失之拔;松要撑,撑不失之圆。松沉圆撑自为弓,即“处处不离弓”,亦所谓“五弓”备而掤劲成,掤劲成则遇力应,应之而自如,化打而随意。掤劲实际上是一种自然撑合力,是周身膨胀,

上下左右贯穿的一种圆润的弹性劲,这种劲,是贯穿太极拳始终的基本劲,所谓“形圆、意圆、气圆”。拳中若没有掤劲的松,无论怎么花哨,玩玩可以,游戏

无妨,但终不能应敌,应敌则馁,焉有不败之理,从武学的角度看,太极拳中的松,是撑合中的松弹的松,而不是松软松,所以才称之为“似松非松”。松其实就是随和自然,就是不紧张不较劲,就是圆润自如而随意。拳中的松,就是在撑合自然的基础上的最大限度的松,而不是无条件的随便的松。

其次,要掌握好松紧的具体转换。太极拳的松紧转换,从变化形式看,有渐、瞬之分,渐瞬亦有突变;从主客观上讲,有随变而变和自变两种,无论随变还是自变,都要依攻防之变而变,变转随意自如。离开攻防之变的松紧变化则无拳学上的实际意义,是没用的和无价值的。所以说拳中的松,不是盲目的松,是有目的的松和有用意的松。松与紧在拳中相分相系,不离不即,松是为了更好地紧,紧也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松,松紧转换要不留痕迹,渐变人莫知,瞬变人难测。松则蓄能,紧则释能。慢松慢紧内力坚,瞬松瞬紧力无边。松长紧短只一瞬,一瞬松紧力炸崩,松紧无常玄机妙,瞬变松紧鬼神惊。拳论中所讲的“运劲如抽丝”和“蓄劲如张弓”即是慢松慢紧;“发劲似放箭”就是瞬松瞬紧。所以说,太极拳中若没有松紧的转换,就不会有屈伸开合、虚实刚柔、进退化打的变化。没有紧的松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会被动挨打,只有不失撑合的松才是真正的拳中的松。只有通过松紧的变化,才能使对方落空,才能在瞬间顺势借机反攻而取胜。太极拳中真正的松是一种功,是一种“看着有摸着无,摸着有动着无”的技艺,即无论对方怎么动,既进不来也走不了,总觉得呼隆呼隆的处处落空,即是所谓的太极拳中的“空劲”。太极拳的松紧的转换,是内在的、形神合一的,无非是“加大内在的松紧空间和缩短松紧的时间”,此语虽显平常,亦不神秘,却内藏玄机,乃是拳学核心的实质内容,所谓“大道自然,至简至易”,越是简单的直接的越是真实的,越是神秘的玄虚的越是假的,君不可不明、不可不思、不可不辩、不可不悟。拳学道理万万千千,万千道理归一理,一理太极阴阳易,易变阴阳惟松紧转换而已。因为,松紧是

人体一切运动的枢机和动力源泉,所以说,只要拳者悉心体悟拳中松紧的奥妙,就能求得太极真功真技。

最后,谨以松紧感悟歌诀一首,与太极拳同好共勉:

太极真功松紧系,阴阳松紧蕴玄机,松紧自有真意在,一松一紧一太极,瞬紧瞬松力难欺,瞬松瞬紧人莫敌。松紧本是一根绳,紧在两头松在中,不松不紧不紧松,松紧紧松自然功,功成似松又非松,不紧不松日日精,刚柔虚实松紧变,轻重缓急紧与松,不动声色不动形,渐瞬松紧鬼神惊~

太极拳的3种松腰秘籍

太极拳的3种松腰秘籍 腰部通过训练,能松动如弹簧、灵活如柳条、通畅如江河,如是则肾的功能就会增强,人的精力就会旺盛,腰主宰一身活动之职能也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太极运动真正实现“气遍周身不稍滞。”很多人学习太极拳觉得松腰是一个门槛,松腰非常的难学,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太极拳最简单实用的3种的松腰方法。 上下蹲起 上下蹲起法(亦称面壁蹲墙法)是太极拳松透形体的关键一环,是一项全身性的均匀运动,也是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的便捷之法。基本动作:面壁而立,两脚并拢,周身中正,全身放松,会阴上提,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彻底蹲下后再缓缓上起。如此反复多次。下蹲时,可先想一下脚底涌泉穴,同时注意全身放松,腰向后突,使脊柱逐节放松下落;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或先想一下蓝天,然后再将脊柱逐节抻起、拉直。 特别说明: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位,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身体的姿势和两脚的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便者,可以两脚尖离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扶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 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可以按照要求去做了——两脚并拢,脚尖抵墙,完成上下蹲起动作,每次下蹲以30个为一组,每天至少要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 直腿坐 直腿坐松腰法主要目的是打开命门之窍,进而帮助我们尽快松腰。基本姿势:坐在硬板床上(铺一层褥子或盖一层薄被),两眼微闭,两腿伸直,两脚并拢,脚尖内翘(两脚竖起来),身体要直着,躯干和大腿之间的角度应小于90°。腰要向后放松,但骨盆和腰又不能斜着向后去,下颔回收,玉枕微上提,这样头就比较正了。这些就是对外在形态上的要求。 特别说明:直腿坐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一个穴位——腰俞(在骶骨裂孔处)即骶椎和尾椎交界处,那里是腰的气血流注的地方。在身体弯曲的时候,一吸气,腰要向后放松后凸,一呼气放松之后,再注意骨盆中的股骨头、髂骨向外张,骶骨往后凸。还要注意胯关节,即腿部肌肉作内旋或外旋用力,然后放松,体会哪块肌肉在动。 另外要注意大腿股四头肌使劲往回一缩再一放松,再配合着会阴一缩一放,脚尖还可以配合着一跷一点。经常这样做,一方面了加强会阴收缩向腰部集中的力量;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大腿根部的肌肉群放松。 行走松腰 行走人人都会,但是,通过行走松腰,则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行走松腰法,可有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缩胯是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如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矩。 缩胯运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及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二:落胯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落胯要沉稳,要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 落胯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会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境界,外力进来时不是被吞入身体,而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 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三:坐胯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础上,臀

部再加点下坠的意思。臀部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时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脚尖有回扣之意,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 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四:塌胯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 弓箭步的后腿膝关节应微屈,膝关节僵直不对,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弓箭步后腿粗看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后腿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目的是求得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求得在立身中正下身体的灵活。 小腹是人体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有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求得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是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 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

太极真功紧与松

太极真功紧与松 - 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既是基本要求,又是终极的追求。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用,即为了更好地紧。拳中的松,不仅有说着容易,做着难的特点,更有做着容易,说亦难的感觉。即便是你明白了,做好了用活了,但真要把松说清说透更非易事。松在拳中虽有严格的要求,却无绝对的客观尺度,主要还是靠感悟,松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拳中的松,是与紧相对的,松与紧相生相系,交替转换,没有松就没紧,没有紧亦没有松,所谓“阴阳相济,阴阳不离”。松在太极拳中,只能凭感悟看结果,中间的过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很难说清,不同情况变化不同。所以,在太极拳中就有“一层功夫一层松,层层松功有不同,刻意求松松不成,功成不松自然松”之说。不同的人对松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层次的拳者,对松亦有不同的认识和体悟,人们的认识和感悟很难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拳中的松,与常人理解的松和所做的松是截然不同的。拳中的松,拳论中说得很清楚,即“似松非松”,乃是不紧不松,不松不紧,可紧可松的一种自然融和的、可变的(包括渐变与瞬变和渐瞬突变等多种变化)中和的松紧状态。在看了2005年《武魂》第一期上刊发的张方先生“怎一个‘松’字了得”的文章后,感慨颇多。同一个题目,在笔者的脑海里亦转了多年,总想写点什么,但每每提笔,却又每每顿笔,无论你想得怎么好,任凭你怎么写,总觉得写出来的不是那个意思,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今借张先生所论之题,就自己对太极拳中松的体悟,谈一点粗浅认识和看法与同好共研。 笔者自十七岁开始,学练姚馥春先生在乡所传的姚氏传统太极拳,至今已三十余载。此拳由太白山道人授予河北清苑人汤士林先生,汤先生十一岁被太白山道人携往山中,授太极拳及太上道决,在山八年艺成,下山后又拜定州许占鳌先生为师

太极拳让全身放松的六个方法

第一、要思想入静。 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便于心静。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紊乱,内气外散(“内练一口气”),而且身体也很难放松,既达不到养生目的,也不利于技击。因此,练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从预备式开始,就要屏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演练。 第二、要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是太极拳的运行法则。 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统纲。前辈讲:“没有意,只有形,就 是体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 第三、要顺应阴阳,顺应自然规律,阴阳相和。 一切动作都应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动”,而非故意做作。动静相兼,虚实结合,曲直互用, 蓄发互孕,刚柔相济。每个动作都应在规律的架构内活动,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不能随心所欲或反序乱序,务使动作平常自然,轻松愉快, 圆润和谐。 第四、要动作轻灵。“听之至细,动之至微”。 轻起轻落,慢起慢落,点起点落。真正做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身体不能“硬邦邦的”,落脚不“扑腾扑腾”的响。 第五、要“慢中求功”,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一个重要区别。 演练时一定要以缓慢的速度进行,不急不躁,没有对快速、猛烈的追求,不仅不以'速度取胜',而且还应'以慢制快',只有这样,才容易便身心放松,没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才能不用僵力、拙劲、犟劲,使肢体像春风杨柳一样,绵绵不断地向前行进。 第六、要适量运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实效,不要负重锻炼。

太极松身五法

太极松身五法 太极松身五法乃是太极拳名家黄性贤素习鹤拳扎下良好基础,后又根据其师五绝老人郑曼青所传授的杨家秘诀拳经、拳理,潜心研究,深得其心法,尤其对松、沉、柔,细心体悟,所编写的太极拳基本功法。它透过了气沉丹田以及转腰松胯、合气松身、摆臂松肩、弯腰松筋和坐腿松膝之五松,来解决练习太极拳最难解决之“气沉丹田”、“松”与“柔”、“沉”的问题。而气沉丹田及松、柔、沉正是要练成太极内劲的重要入手功夫与关键所在。前贤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松身五法正是最好最基本的练功法,是进入太极殿堂的“敲门砖”,是学练太极拳的基础,也是易学有效的健身运动和防身自卫术。 太极松身五法的动作要全身松透,丹田吐纳,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切记全身用意不用力,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尤其注意其根在脚,全身重量除第二及第四式外,只许放在一只脚上,主宰于腰,不独手与脚要随腰而转动,自头顶到踵与眼神都须随腰而动。要使能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身时,能以意送气,达于丹田,不使上浮。要注意手、脚虚实分清,腰脊敛气,胯须松直,练至相当火候后,因其腰、臂如柳枝摆荡,渐渐能体会到“气宜鼓荡”,即以丹田之气与空气互相摩荡,渐觉往来回旋似有压力,久之愈觉压力甚大,此即所谓虚则实之,但如与有大力之人比手,则反视若与空气相搏,此即所谓的实者虚之。能达此境界,便觉妙用无穷。故松身五法乃是内修外练一次完成,乃是道家艺术。动作熟习功深后对太极拳功夫甚有裨益。 预备式 两足立正,身正,两目向前平视,顶头悬,胸微含,两肩微沉,肘微弓,舌卷而轻抵上颚,重心落右腿,左腿跟微起,向左平开宽与肩齐,腰向右转,再向左转,把右脚尖扣回转正。练习时要注意气沉丹田,背部有如贴墙,腰微堵,两髋骨微抱丹田,收尾闾,收小腹,两膝微屈而不过足尖,足趾似抓非抓,立定时头要正直,凝神定意,,眼向前平视,如默对长空,眼神宜敛,而耳注于息,舌卷上颚,合口并唇,呼吸自然,气如流水般,自胸前整片松落,沉于丹田,而由足内侧达于脚底,两肘同时微弓,两腕背亦向前微弓,掌心向下微展,指尖微起向前,不张不并,自然而沉涨之感,直达指尖,此为混元站功,如练松身五法,或太极拳功架前先练习十五至三十分钟,对养生及增长太极内劲,甚有助益。 第一法:转腰松胯 两膝微沉,以意导气,身手上升,两膝微直,两臂分向两侧举起平伸开展,两肩微沉不动。两肘微弯,弯曲以能容纳四个手指,两腕与肩平高,两掌心向下,十指尖微垂,腰胯向下微沉,牵引两臂,同时松肩坠肘,由两侧下荡,坐实左足,腰胯向右旋转45度,左手掌心朝内,随势甩至右上前胸,同时,右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胯回正,两臂荡回,由下荡向两侧上方,腰胯微沉,牵引两臂由两侧下荡,坐实右腿,同时腰胯向左旋转45度,右手掌心向内,随势甩至左上前胸,同时,左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转时保持中正,以腰为主宰,膝以下不动。腰动,手要贴着身体跟着动,腰停手也停,腰胯向右转45度时,要使鼻尖与左手腕对准右膝盖与右足尖,左肘尖向下对正左膝盖及左足尖,尾闾向下,对正左后足跟。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左脚,左脚涌泉穴有沉入地之感,右脚变虚,可轻松抬起。两肩微沉松开,有如骨头挂在肩上。垂肘左右摆荡,手腕不过肩,两肩关节韧带有如橡皮筋,荡转自如,劲由脚底生直透劳宫。 第二法:合气松身 本法分为身体向下降,然后上升两个动作。 (一)身体下降动作:身手上升,两膝微直,两手腕向两侧荡开上举与肩平高,手心向下,腰胯向下微沉,定住上身不动,用腰胯牵引两手分向左右绕圈,然后由下向上收。两手左内右外,抱成十字手,交叉于胸前。腰胯向下微沉,两手同时甩势分开,由两侧向上荡起,恢复两腕向上与肩平高。腰胯又向下微沉,两手再分开向左右绕圈,然后由下向上收,两手左外右内抱成十字手,交叉于胸前。腰胯再向下微沉,两手随势甩开,由两侧向上荡起,两腕与肩平高,此时坐姿,两膝微曲。 (二)身体上升动作。身体上升方向与下降相反。与下降时相同,上身不动,左内右外,两手交叉相合。身体向上微动,两手荡开,身体又向上微动,左外右内两手交叉相合,身再向上微动两手开,此时恢复身体下降开始姿势。以上动作身体先下后上,两手一开一合,上下各做二十次。在口令“下、二、三、

太极拳的松肩

太极拳的松肩 太极拳的松肩 太极拳无论是走架还是推手,放松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能松才能沉,能沉才能柔,能松柔采能轻灵,能轻灵才能练就虚无气势,从而步入太极拳的上乘境界。因此,全心全意的去想松、去放松,使全身肌肉和关节没有任何一点拘滞之力,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由稳静松柔登向轻灵虚无,是修炼太极功夫的途径和方向。 太极拳的架势也是一套引导动作。通过心意、身势的一开一合、开合交替,引导气血畅流全身,从而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要充分达到这一效果,必须让身心完全放松,使气血运行丝毫不受阻滞,就推手而言,只有大松大软,松得彻底,才能练出灵觉,练好听劲,练就“一羽不能加,绳虫不能落”的知人功夫;也只有大松大软,松的干净,才能在发劲时候不致受到任何牵连,不致受到身上僵力的束缚,也就才能形成确定方向的整劲,达到无坚不摧的效果。这就是《十三势行功论》所说的“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为了做到放松,首先要求心意完全放松,由心意的完全放松,通过意念的作用,让全身肌肉、关节统统放松,这就是所谓的“由内在的心意放松”,进而达到外在的形体放松”。只有这样去松,才能松得整,松得净,松得均匀,松得一致。松肩在放松要领中

占有极为突出得地位。松肩除引导意气下沉并使力下聚于肩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内容和作用。 上肢三大关节肩、肘、腕。上肢的放松,肩关节的放松起着主导作用。事实上,肩松才能肘松、腕松,才能有整体上肢关节、肌肉的放松。而且,肩松自然肘松、腕松和整个上肢松。在太极拳的走架中,手(上肢)不可以自动做出动作,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它全靠身腰来引动。所以有“太极拳不动手,动手非太极”之说。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松开肩关节,在意念的引导下,让臂与肩象松脱开了似的,这样,当身腰转动时,让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去牵动手旋转;当身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动手沉降;当身腰前进或后退时,让前进或后退的惯性带动手的向前或移后;如此等等,需要提一下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尚应借助地对脚的反坐力,让这个反坐力由脚而腿而腰传递而手。身势的进退、升降、旋转均应如此,不然就会懈。要做到松而不懈,这是关键。 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一般说来两肩的放松不完全是均衡的,往往是应略微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 太极拳无论是走架或推手,求得自身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就做不到沉稳、轻灵、或者就会因身势不稳而为人所制。这里,实质是如何控制自身的重心问题。在太极拳的走架中,重心不断在两脚之间的上方变化。当重心偏靠在那只脚的一边,该只脚就为实,而另一只脚则虚;当重心完全位于一只脚的正上方,则该只脚就实到极点,而另一只脚则虚到极度。太极拳脚的虚实变化,实质上就是身体重心在两脚上方的往复变动。在太极拳的走

太极拳实战中松与静的变化特点

太极拳实战中松与静的变化特点 太极拳实战中松与静的变化特点 习练太极拳要求放松,但不是全身松懈,而是全身关节节节松开,让肌肉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这样才能达到养生作用。 如预备式,并脚站立,两臂自然下垂,头顶正直,两眼平视,重心在两脚之间,好似天空有一根线吊在百会穴上,意感周身肌肉像老墙皮脱落一样与骨骼片片松开。 练拳时保持这种状态,收式后,只有两脚支撑身体,周身感觉舒松透空。任何运动都是松紧、张弛交替进行,人体运动主要靠肌肉的张与弛牵动骨骼来实现,太极拳符合运动规律,也是如此。 练太极拳并不是一味的放松而不用力,而是不用蛮力,它所用的力是维持姿势正确与稳定的自然力,太极拳的每个动作,从始至终,都是由松到紧,再由紧到松,松紧自然协调。 如起式的两腕前绷到两掌下采过程,意想十指肚向手心靠拢,两手腕将两臂引向前上方平举至高与肩平,似停非停之际,神气凝聚,内劲渐足,这是一个由松逐渐到紧的过程。 此刻下势之机生出,微微放松,两腕舒伸,两臂自然下落,至拇指尖贴近两股骨外侧,掌根向后收敛时,又是一个由松到紧过程。当然,紧是相对于松而言,松是总的要求。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松呢?平时身体活动虽然是一张一驰、一松

一紧,但总是紧多松少,平时工作和劳动中已经养成了用力的习惯,所以练紧容易练松难,虽然时时提醒“不要用力”,但往往要经反复练习才能使僵力消除。 尤其是在太极拳推手时,很难克服僵力,僵力总是不然而然的出来,所以,全身关节和肌肉在练拳中不断克服僵力,使全身松紧协调,在健身和技击的时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太极拳运动中所指的静,是指全身一动无处不动,同时又有相对静止存在,古代先哲曾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太极拳动作缓慢,似在动,又似在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静中触动动犹静”。但静主要指精神状态而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即平心静气,思想集中,专心于练习的动作中,而不是思想空无一物,更不是迷迷糊糊闭眼欲睡。 无论动作简单还是复杂、姿势高还是低,都要始终保持安静,才能保持意识集中,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动作中去,使每一个动作都做到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外动,逐渐做到一动内外俱动,神形合一。 松与静在太极拳实战中的作用 松静,即锻炼一种放松的心态,这也是放松的人手点。太极拳一代宗师武禹襄公日:“先在心,后在身。” 心静无为是实现松的前提和保证。练太极拳首先要心静,只有神经中枢(大脑)松静,思想集中,心平气和,才可以开始动作。这也可以用道家说的“清心寡欲”来形容。 李雅轩先生说:“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太极拳的松肩方法一、静功法 太极拳是一个练意的运动,静功法是先静意。再由意带动作,这个原则是贯彻始终的。此式全身的要求与太极拳的无极桩相同,双脚平展与肩平,肩、胯与足外踝呈一直线,唯手臂自然下垂,两肩后平展、微沉且对拉开,两掌心斜相对,收视内听,自然呼吸,意想周身松,站10至15分钟。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二、倒挂法 接上式,两臂舒展由体侧缓慢上举至头顶,注意两臂不要用力,仅腰部用力下弯,两臂随之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弓身成90度,头仰,意想大椎与尾间成一直线。用腰带动,荡双臂前、后、左、右及划圆各20次。注意周身不要用力,尤其双肩,唯腰部成一动点。由其带动双臂,不要弯膝,双腿伸直。 当然,有相关疾病的人此方法不宜使用,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三、旋肩法 双腿横开比肩宽,腿伸直,腰下弯,脊柱尽量成垂直,头部要松弛,意想大椎与尾闾成一线垂直于地面。两手呈抱球状,由腰催动,以右肩为起点,引领上身及双肩同时顺时针划圆弧5次,逆时针以左肩引领划圆5次。此动作幅度大,注意肩颈松弛,不要用力,随腰转。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四、拍击法 1.两腿略开窄于肩,收尾闾,微屈膝,以腰际为轴左右旋转。左旋时将左臂伸直以右手拍打左肩,反之亦然。注意以腰带动,旋转时不要拧膝,甩头,腰部以下勿动,勿昂头。 2.站姿同上,唯旋转时两臂亦同时左右甩动,像两条鞭子般拍打身体各部位,由颈、肩、胸到腰。注意两臂甩动的力量是由腰际带动而起,非转动肩膀而出,勿昂头。 用力需注意均匀,切忌用力太猛。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五、伸缩法 站姿同静功法,双手握拳在腰侧,向斜上60度方向直线快速冲拳,左右单式练习各5次。此式要求松肩、肘,出拳快速,像弹簧一样弹出,收回。注意用肩、肘、拳的整体一线,非单纯用肘力。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六、隔位法 当人想某部位放松时,会有越想越紧的感觉,这时用隔位冥想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用升降桩松肩时,不想肩井穴,而想肘部的曲池穴,肩部自然会放松。以此类推,灵活运用,收效显著。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七、甩肩法 站姿与静功同,以肩头侧为动点.以腰部催动后甩手臂划正、反立圆。要先慢后快,周身其它部位不用力,仅以腰部催动后,用其惯力在体侧划立圆。先左后右、先正后反地交替练习各10次。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八、松抖法 站姿与静功同,注意双足完全平实踏地,平均受压,立身中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 “松”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松” 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干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 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 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这个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极了。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这一点是我(郑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罗邦桢是郑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国之前特地向郑曼青先生请教在美国教拳应注意什么?郑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后来罗邦桢说:“练拳45年,不敢说有45年的东西,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身。”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松是通行证,松是敲门砖。松到什么程度,太极拳就达到什么程度,松不到那个程度,便不晓得那个程度的奥妙。 李雅轩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砣砣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太极拳练习到了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李雅轩先生比喻为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一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 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于松八段九节。”

松沉

松沉,是太极拳的初级功夫 在《太极拳轻重浮沉解》中,有“双重”是病,“双沉”不是病的说法。“沉”和“重”在表示重量这个意义上,意思是相近的,可是在太极拳中,“双重”却是病,而“双沉”则不是病。什么是“双重”?什么是“双沉”?“双重”和“双沉”有什么区别?请听太极名家梅墨生的讲解。 所谓“双沉”,我认为是太极拳初期练习时的要求。 太极拳的练习要沉着松静,太极拳练出功夫的表现就是沉着、松静。能够做到松沉,这是太极拳功夫上身的第一步。在这一步骤的练习中,要能够在肢体上做到松柔、松顺,使气血流通,之后才有可能做到沉。所谓沉,实际就是意、气、劲沉到了下面。所以,练习太极拳,意能够沉下去,气也就能够沉下去,劲力也自然就能够沉下去。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沉下去”简单理解为身体的重心沉下去。太极拳的功夫是能够往下沉一分,功夫就长一分。在推手中,谁能沉得低,谁就能战胜对方;谁沉得不够低,推手中就会重心上浮。因此,我们认为,太极拳的练习,谁松沉得好,谁的功夫就深。这是太极拳早期的功夫,所谓的“松沉”,是练习太极拳功夫的第一步,也是功夫上身的标志。 所谓的“双沉”和“双重”,从形体来说,是指双腿、双足的虚实是否分清;从意气的角度来说,则是指阴阳、虚实、刚柔是否分清。“双重”之所以是病,是由于阴阳不分、虚实不分。“双重”

之病产生的原因,无论是自身盘架子练习,还是与人推手,都是由于自身没有分阴阳,也可以说是自身没有分虚实。没有分开阴阳,没有分虚实,所以是病。这里的“重”,是凝滞的意思,虚实不分,呈现呆滞的现象。拳论说:“双重则滞,偏沉则随。”由于“双重”,所以,无论是练拳还是推手,就会动转不灵活;只有虚实分清,才能达到松沉,才能运转灵活。 当然,松沉阶段的练习只是太极拳的初级功夫,不是最高功夫。松沉之后,还要“率尔腾虚”,也就是能够达到轻灵、虚灵的地步。所以,拳论中还说:“双轻不为病,双浮为病。”所谓“双轻”就是松沉到极致之后,返回到轻灵的阶段。浮,是漂浮,没有根基;而轻,则是轻灵,是下盘稳固,上盘轻灵。练习太极拳,能把沉重练到轻灵,这是功夫又上了一层楼。这就像形意拳的明劲、暗劲、化劲三个阶段。松沉劲相当于形意拳的明劲阶段;轻灵劲则是形意拳的暗劲(或者柔劲)阶段;再进一步就是刚柔相济、刚柔混一、阴阳混一,这就是化劲阶段。太极拳的练习,开始阶段要分清虚实,分清阴阳,到了最后阶段,则要阴阳混一,也就是开就是合,合就是开;化就是打,打就是化,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形意拳的化劲阶段,也就是太极拳的神明阶段。 总之,太极拳的初步功夫是松沉,第二步功夫是轻灵,第三步功夫是神明,即化打合一、收放合一、拿发合一。所以,我认为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讲“要分清虚实”,这是初级的练习阶段。在太极拳的技击运用时,虚实则是合一的。也就是说,先要在练

浅谈太极拳的松与沉

浅谈太极拳的松与沉 凡练太极拳者,皆知松、沉为太极拳之主要条件。文章作者在二十余年的练拳过程和教学研究中,经常碰到有人问起,怎样练出松、沉的感觉,几乎所有太极拳爱好者也都有过此想法,文章通过作者多年对太极拳松、沉的认识和实践,阐述了太极拳松、沉的概念及特点,以及松与沉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就如何练习松沉劲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太极拳;松;沉;松沉劲;方法 一、引言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众多拳种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具有绵缓的动作特点,要求用意不用力,尤其忌用拙力,通过长年累月的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锻炼,逐渐达到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虚至虚灵的高级境界。然而,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劳动中,不可避免地因接触重物而养成了使力的习惯,从而造成肌肉紧张、关节僵硬、筋韧不活,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拙力和僵劲,这些反映到初习太极拳者身上,他们就会感到这儿不顺,那儿不适,周身难以松沉。因此,“松沉劲”与本身的“拙力僵劲”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了初习太极拳者的首要问题。笔者总结二十余年习拳的经历,认为由松沉入手求柔顺是初习太极拳者去掉拙力僵劲,进入柔顺阶段,培养太极柔韧内劲的关键和方法。 本文以研究松沉劲的训练方法与松沉劲的运用为重点,从松与沉的释义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入手,进一步论述和分析如何将松沉运用到太极行拳过程中,从而加深对太极拳的认识。对于更好地传承太极文化、促进太极拳在国内外的传播和推广也大有裨益,同时有利于太极爱好者更全面地学习、感悟太极拳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二、太极拳松与沉的概述 1.释义松与沉 松是练习太极拳的一种最基本的要领。松,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其原义为使松(放松)或解开、放开。《松功论》中道“松者,蓬松也,宽而不紧,轻松也,放开也,轻松畅快也,不坚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它物质之特性也,凡此种种,皆明示松之意义也。”太极拳的松,是在身法中正、虚实分明、神舒体静、意气下行的前提下,做到内外放松。也就是从内及外,周身松融贯通。心安意静,内固精神;中正自然,外示安逸,这才是太极的真松。只有这样,在行功走架、推手乃至技击时,才能够轻松自如,舒展大方,意清气凝,内劲盈充,沉静松净,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黄震寰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练拳又练功道艺两相丰 太极泰斗吴图南老师说:“根据我的体会,太极拳的功可概括为四种:一、松功;二、着功;三、劲功;四、气功”。吴老师一再告诫我们:“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练好太极拳松功”。因此,松功是太极拳的基础。 松功修炼就是说要集中练养“神形”,“放松,入静”,而后练养“沉气,通空,圆融,虚灵”。通过这样用功,就可心定气和,周体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韧带无不柔和,无不松沉,无不轻灵。“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 太极拳要求一松到底,放松入静,毫不含糊地进行“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空)”。只要神虚领(灵)不丢,就不会懈、塌和丢。 松要先心松、神松、意松、气松。而后形松。形松要达内松(五脏六腑)和外松(筋骨皮)。全体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如九曲珠,又要节节贯串,通体无间,无微不至而周身一家。

松的意义是松展、松开、松柔、松软、松沉、松圆、松通、松空、松灵,这样练法就不会松懈,松塌和松瘪。 松要排除身上刚气、躁气、浮气、僵气而存积真气、元气、中气。从而能卸僵、弃木、化柔、转活、轻灵而富弹性。 松功的目的要排除病气、养炼神气、积储内气、增长内功。 本功法的特点要求气沉涌泉,神领到顶,养时神气相合,练时神气相分,一举一动立足消除“力学效应”,而求内气鼓荡。 全套功法可以集中练,分散练,也可选择一式练,每一式可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要想功夫长得快,就要下苦功。 身形要求神虚领,脊正,沉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相分,动静相间,开合相寓,阴阳相生,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八面支撑。 本套功法总结实践了十几年,对防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低血压,五脏失调,关节炎,腰椎,颈椎,肩周炎,腰肌劳损等有效。对沉气通络获得“定功”来得较快。主要贯彻了“动静相兼,养练结合,形神双修,内外兼练”的养生练功法,同时遵循“养生中寓有技击基础,技击推手中求养生”的宗旨。以“用意不用力”的法则来修炼“神气相合和神气相分”,从而能够卸僵化柔,积柔蕴刚,调柔堪能。 第一法:无极桩静功――要求两会(百会、会阴)一点(涌泉联线中点)一垂线(中垂线)。

太极拳松的阶段

太极拳松的阶段 太极拳松的阶段 太极界前辈们常说:“太极拳三年化拙劲,十年不出门”。化拙劲就是指习练太极拳者,必须从“松”入手,用“松”来化掉本身的拙劲。只有在习练过程中不断提高“松”的层次,拙劲才能被逐渐化掉,柔劲,刚劲才能逐渐而生。但对“松”的概念有些人模糊不清,什么是太极拳要求的“松”?怎样才能做到“松”?成为困扰习练者的关键问题。笔者习练太极拳几十年,在实践中把“松”分成三个阶段,用以练功教学,效果尚佳。 第一阶段的松是“自然松”。 初练太极拳的人,由于身体协调性较差,思想意识不能放松,一时很难松下来。往往越不想用力,手脚却越发僵。如遇这种现象,首先要放松思想意识。李亦畲《五字诀》中说:“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走架首先要心不妄动。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有意做作,要顺其自然。实在松不下来,那就不如索性随它去,这样反而会自然松下来。 第二阶段的松是“引长松”。 在做太极拳动作时,在意念引导下放长松。练习方法:如做向前伸臂动作时,眼通过手指上方往前看。放长意念引长臂部,松开腕、肘、肩各关节及臂部肌肉。向前行步时,要意想如迈步探坑,引长腿部,松开踝、膝、胯各关节及腿部肌肉。松腰下沉

头上领,引长上身松开脊椎各节。 第三阶段是“松劲”。 即在意念引领下向四面八方对拉松,“伸筋拔骨”,松中含有张力。松中寓紧,紧中寓松,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精神提起,支撑八方。犹如气球充气,球体向四面八方“涨松”。练习方法:习练太极拳套路时,一个动作完成后,停顿5—6个呼吸,意念引领全身向四面八方松,不可用力。松开八段(手指、手掌、小臂、上臂、背脊、脚、小腿、大腿),九节(指、腕、肘、肩、颈、踝、膝、胯、腰),松到位后再做下个动作,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上一个动作松到位了,下个动作就会自然由内而动起,、这就是由习练太极单开始的“必然”阶段,升化到了“自然”阶段。到了这个阶段,练一套太极拳才真正做到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太极拳松的种类 第一是松静。 即锻炼一种放松的心态,这也是放松的人手点。武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武禹襄公日:“先在心,后在身。”心静无为是实现松的前提和保证。练太极拳首先要心静,只有神经中枢(大脑)松静,思想集中,心平气和,才可以开始动作。太极名家蒋家骏先生说:“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练拳时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全身肌肉、韧带、骨骼以及各个脏器的放松程度,是受大脑神经兴奋程度影响的。练功时,大脑越入静,神经兴奋程度就越低。骨肉就越松,血液流动就越好。 但是练大脑入静的功夫绝非几日之功,需要一个锻炼过程。

太极拳松柔的表现

太极拳松柔的表现 太极拳松柔的表现 首先,从意念上来讲,思想要放松,只有大脑中枢神经充分放松了,肢体、内脏等,全身处处才有松柔的可能,这是松柔的最主要的前提。 第二,从动作的静态来讲,太极拳要求是要稳,要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圆裆和泛臀等等。 以上动作,经常被提及,需要大家熟练的掌握它们的练法。 这些要领,实质上反映了身体各处自然放松、自然松沉,从而形成了上下一条线,上虚下实的姿势。 这个姿势,贯穿于动作的全过程,无时无处都不能被破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动作动态中的静态,在动作中要自始至终,保持这个静态。这就运用了物理学中的重心稳定原理。 这一原理是说,在动作步法转换的过程中,人体重心始终要落在底盘之中,人体才能稳定。 因此,当提腿迈步或退步的时候,重心仍要控制在支撑腿上,当迈步或后退的脚跟或脚尖着地时,重心才能缓缓移动,这样迈出或后退的腿,就能放松、轻灵,体现出“迈步如猫行”。 同时,由于身体稳定,整个身体才能自然松沉。所以重心稳定原理,是保证静态,达到放松的重要条件。 第三,从动作的形态来讲,要求要圆,就是在腰脊的带动下,

螺旋运转,决无直来直去。 很多人都有这样体会,沿着一条直线跑步到时候,要是突然改变了跑步的方向,就需要较大的力。 要是沿圆弧改变跑步的方向,就感到很容易,省力的多。 也就是说,在圆弧运动中改变方向惯性力容易克服重力,省力,放松和柔和。 第四,从动作的速度上来讲要缓慢便于放松。 第五,从动作的用力程度上来讲,要求要轻。太极拳不可能不用一点肌肉的收缩力,要是不用一点力的话,动作就无法维持。 但是,动作中要用的力,只是用来克服各肢体的重力,而保证动作的运行,不至于用多余的力,这样用力轻,从而达到松柔。 太极拳的基本功松柔 松柔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初学太极拳要求做到松柔,到了高级阶段仍是松柔,离开松柔,便失去了练拳的意义。 于外是在意念的虚领下节节松开;于内是五脏六腑之安舒、经络气血之通畅,毫无死硬僵固之意。松而不散,松而不乱,松中有意气穿领。太极拳所有的基本功法和圆活、轻灵、浑厚的状态,以及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都离不开“松”和“柔”。 有些人认为不用力就是松,这是不准确的。松是指精神上和形体上全面、彻底的放松,达到“松净”状态,不存半点拙力笨劲。松的境界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否则适得其反。 放松是一个无限升华的过程,可见松是无止境的,人在练功前,关节僵硬,拙力恒生,很难放松,即使有了一定的功夫,也没有真正的做到松的要领。

太极拳如何松肩

太极拳如何松肩 太极拳如何松肩 肩是松沉的第一关卡,沉肩墬肘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後面还有一句就是(沉肩,墬肘)提腕,坐腕,跟立掌劲透指,为何呢?因为手掌是上半身劲的出口,如果肩没有松透的话劲就无法贯串出去,如此就会僵硬,一般为了要掩饰此一缺奌变成了慢慢来,比手划脚的太极拳,这是错的,太极拳要能慢能快才对沉肩坠肘,是太极拳对上肢运动状态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其本质在于肩胛骨的松沉与外展,也就是说只要肩胛骨沉降外展,自然就一定是“沉肩坠肘”。肩胛骨的基本运动为上提、下沉、内对缩、外展四种,所谓力走后背,实际就是指腰腿部大肌肉群发力时,力沿脊柱上传,至肩胛骨部,通过肩胛骨的支撑传导作用(肩胛骨处在沉下外展状态),传递给臂、手。要求在发力之前手臂先到,所谓稍节起,根节催。 “松肩”,但“肩”的问题不要多问、也别多想,记着“松”这个大要领,先站去。松肩涉及的要素太多,说不明白,越说越糊涂。其实就是耗的肌肉没劲了,筋就抻开了,筋一开就不用别人给讲了,自己就明白了。如果能把肩松下来,手就沉了,这是个标准。利用手的沉劲,进一步松肩,慢慢就把颈、背的筋腱抻开了。这样劲才能顺着脊椎沉下去,然后才能谈到练腰在盘拳架时,“上盘”(肩)始终要松沉、虚腋,与“肘”相随,

与“顶劲”配合,与“开胸开背”协作。 “肩”要松沉,就须“虚腋”,不“虚腋”,双臂就会贴着躯干,僵硬劲去不掉,使得内气受阻。肩的放松,须与肘相随;肘的曲坠,可以加大肩松的程度,使之达到松沉境地。尤须注意的是,要与“顶劲”配合,与“顶劲”配合起来,才能体现出轻灵劲势,否则,就会导致“上盘神不顶,一身难轻灵”的毛病。这里,要特别留神,“顶劲”时,“肩”不能相随俱上(相随俱上是拙力,或叫生活习惯用力);相反,肩要松沉,肘要曲坠,劲向底下,这样,有顶有沉,有上有下,对拔对拉,就出现一种伸展虚灵劲势。再就是与“开胸开背”协作好,因为,两臂与胸背相连,与“开胸开臂”协作好,可增大两臂的灵活性,增强两臂的气感;在与“开胸开背”协作,并侧重“开背”的同时,结合“顶劲”,“拔”背(一种劲道)的感觉,就明显地出来了。这些与肩直接相关的部位配合得越充分,肩(上盘)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松肩的意念是:肩部像是一个“铁环”,臂上端像是一个“铁钩”,把臂上端的“铁钩”挂在肩部的“铁环’上,臂一甩动肩就松了。还可以想,手就像挂钟的“鈡摆”在不停的摆动,这样,就能找到“手如灌铅”的感觉了。另外,在平常练功时,要多做扩胸、甩臂、压肩等动作,以利于拉长肩部的筋腱、肌肉。松肩必须空腋,当肩往下松时腋是空的、虚的,不要夹着膈肢窝,肩胛骨往外撇一点,同时略向前移,就是肩膀上的骨尖微微外开并前送,稍微一转。这时,胸含了,背拔了,肩松了,腋虚了,气通了。你会感觉到身躯如同“拨浪鼓”,两手如同“鼓坠”,“拨浪鼓”(身躯)一转,“鼓坠”(两手)就“嘣嘣”的打在“鼓皮”上。

太极拳松腰的三种简单方法

太极拳松腰的三种简单方法 在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口述、陈微明先生笔述的《太极拳术十要》中,松腰是作为很重要的一点来阐述的:“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由腰腿求之也。” 腰部通过训练,能松动如弹簧、灵活如柳条、通畅如江河,如是则肾的功能就会增强,人的精力就会旺盛,腰主宰一身活动之职能也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太极运动真正实现“气遍周身不稍滞。”太极松腰法至少有7种,下面主要介绍3种 第一种松腰法:上下蹲起 上下蹲起法(亦称面壁蹲墙法)是太极拳松透形体的关键一环,是一项全身性的均匀运动,也是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的便捷之法。 基本动作:面壁而立,两脚并拢,周身中正,全身放松,会阴上提,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彻底蹲下后再缓缓上起。如此反复多次。下蹲时,可先想一下脚底涌泉穴,同时注意全身放松,腰向后突,使脊柱逐节放松下落;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或先想一下蓝天,然后再将脊柱逐节抻起、拉直。 特别说明: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位,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身体的姿势和两脚的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便者,可以两脚尖离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扶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可以按照要求去做了——两脚并拢,脚尖抵墙,完成上下蹲起动作,每次下蹲以30个为一组,每天至少要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 第二种松腰法:直腿坐 直腿坐松腰法主要目的是打开命门之窍,进而帮助我们尽快松腰。 基本姿势:坐在硬板床上(铺一层褥子或盖一层薄被),两眼微闭,两腿伸直,两脚并拢,脚尖内翘(两脚竖起来),身体要直着,躯干和大腿之间的角度应小于90°。腰要向后放松,但骨盆和腰又不能斜着向后去,下颔回收,玉枕微上提,这样头就比较正了。这些就是对外在形态上的要求。 特别说明:直腿坐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一个穴位——腰俞(在骶骨裂孔处)即骶椎和尾椎交界处,那里是腰的气血流注的地方。在身体弯曲的时候,一吸气,腰要向后放松后凸,一呼气放松之后,再注意骨盆中的股骨头、髂骨向外张,骶骨往后凸。还要注意胯关节,即腿部肌肉作内旋或外旋用力,然后放松,体会哪块肌肉在动。另外要注意大腿股四头肌使劲往回一缩再一放松,再配合着会阴一缩一放,脚尖还可以配合着一跷一点。经常这样做,一方面了加强会阴收缩向腰部集中的力量;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大腿根部的肌肉群放松。

怎样练好太极拳的松沉劲

怎样练好太极拳的松沉劲 怎样练好太极拳的松沉劲 练习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用意念带动身体运动,要求每个动作做到松沉,并节节贯穿。 一般人由于成长过程都是用力气,就是肌肉力,所以认为肌肉力才是最大的,尤其是明白,不明白的人不明白。 13、太极拳的“接劲”,是对方以任何方式快速打来时,我方承接运用之法。两力硬碰硬,是为撞劲,当以大力者易胜,或者造成两败俱伤。“接劲”好比一个重球击来,我“能吸住,而复掷出,乃为接劲”。所以,掌握了太极拳的接劲,也就掌握了太极散打的高级技艺。 14、所谓舍己,并非真的“舍己”,是顺应来势,伺机而动;乘虚而入,避实就虚;因势利导,后发先至,这样理解才较为得当。 15、接手是散打中第一阶段的功夫,如方向、角度、力点、速度及手、眼、身、法、步的合一,接手达到熟练程度时,就要训练拳架式子的打法应用,当打法与内功整合之后就可练习自由搏击了。双方动手交流前宜详辨甄别,明确交流规则,崇尚武德为好。 太极拳松沉劲入门 松则灵,灵则虚,虚则静,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松则通经活络,丹田之气能循经走脉,畅行无阻,入于骨髓,充于

肌肤,贯于四梢,归于丹田;松则全身协调,才能做到“意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以腰为主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松则人体处于高度自然状态,意气神形合一,技击时才能实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沾黏连随,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后发先至;松则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培养丹田之气,是增长内劲最佳的手段。只有放松练习,才能获得入里透内、松活抖弹的内劲。 何谓松?简而言之,即是意松体松,内外皆松。首先是意松。人生在世,难以摆脱世俗纷扰;凡夫俗子,无法保持内心清静。因此练拳时首先要洗心涤虑,平心静气,放下包袱,物我两忘,进入一种非常放松的精神状态。其次是体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肌肤骨节都要松开。 松的关键在于全身筋络松开,筋络松开的关键在于节窍的放松。要用意念贯注于节窍,想着放松,以意想窍,循窍而行,日日贯注,功久,节窍自然松开。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胸空腹实、气沉丹田、松腰落胯、圆裆扣膝、五趾抓地、涌泉穴要空;要沉肩坠肘、塌腕舒指、劳宫穴要空。 其中最重要的是肩和腰胯的放松。两肩要松得手臂像是用绳子挂着一样,腰胯要松得身体像坐在板凳上一样。这些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非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练习,难以达到。总之,松是在意念放松情况下实现的人体的自然状态。它是一种精神饱满状态下的意念和肢体放松。初学者不易把握,一提到放松,往往就是一副四肢无力、懒洋洋的样子。其实这并不是松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