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语文]浅析余华的《活着》(教师论文)
![[语文]浅析余华的《活着》(教师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b53b0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a.png)
浅析余华的《活着》刘海涛指导老师:钟九皇余华作为20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的先锋派的一员,他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
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的转型。
这一转型在整个先锋文学寻求转变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具有代表性。
而《活着》无疑是余华转型后的一部重要作品。
《活着》逐渐摆脱了对人类生存困难梦呓般的表现,把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实质放置到了新的思维高度。
他关注的目光由环境移到了人的生存本身,他的小说开始站在现在审视过去,在经历了诸多遭遇以后,重新回到了人的心灵之中,恢复与人们内心的焦灼与期待产生对话。
与此同时,余华采用了民间话语的方式演绎了民间的活着。
余华的《活着》往往被认为标志着余华从先锋立场回到现实主义立场。
一、《活着》的主题思想:个人“服从”时代,胳膊“服从”大腿小说的题目虽然是“活着”,但是它写的却是一个又一个人死去的历程。
在福贵的家庭体系里,最先死去的是福贵他爸,接着是他娘,然后是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在福贵家庭体系之外的有老全、龙二、春生等的相继死去;剩下“活着”的只有老人福贵和老牛“福贵”。
用一句他人的话来形容这个结局就是“活着便是福贵”。
是的,小说实写“死去”,但却留有一丝“活着”的希望。
余华在自序里说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和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1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活着”便是一种乐观态度。
个人的胳膊拧不过时代的大腿,这是一种在除了革命文学之外的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状态。
巴金的《寒夜》,老舍的《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和郁达夫的多余人小说都是这一说法的文本佐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并不是判断小说情调是悲观还是乐观的准绳,小说的悲观与否是看在胳膊和大腿的悲惨较量之后是否还有一丝“小草萌芽”式的希望存在。
余华《活着》名著解读

《活着》作者余华作者档案:20世纪80年代,余华凭借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在文坛一举成名。
之后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标志着余华的创作逐步走向了成熟。
经过十年积蓄,2005年创作的《兄弟》在文坛引起了强大的“余华旋风”。
2013年出版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
其中《活着》曾入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
该文本如此博得人们青睐,在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
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
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
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
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
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
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
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所有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
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
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
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
读了余华的《活着》我们悟到了什么?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从繁华到落魄,从家庭的幸福到家破人亡,从一个有尊严的人到一个失去尊严的废人。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现实的写照,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丑陋。
我们从《活着》中看到了人性的丑陋。
在小说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主人公福贵的命运也在不断地变化。
他曾经是一个富有的农民,有着美好的家庭和幸福的生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和家庭,最终成为了一个废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陋。
在福贵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的亲人们却纷纷离他而去,甚至连亲生女儿也无情地对他说:“爹,你死了算了。
”这种冷酷无情的行为让人心寒,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丑陋和自私。
《活着》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
在小说中,福贵虽然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和磨难,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他用自己的双手种植庄稼,用自己的汗水维持生活,他坚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在当他看到自己的孙子出生时,他感到了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和追求,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珍贵,让我们明白了只有珍视生命,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读了余华的《活着》,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丑陋和生命的可贵。
这本小说让我们明白了只有珍视生命,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只有用真正的爱去面对生命中的苦难和挫折,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应该珍视生命,用真正的爱去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的有价值和有意义。
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读完余华的《活着》,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够平静,它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感到一丝丝的悲凉,《活着》会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
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
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
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
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
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
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
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
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
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
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
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
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余华《活着》在死亡的叙述上这种巧妙的写作方式,让人又想到先锋小说的独特性,在整个故事之中,充满了激进性、悖谬性以及开放性,让人回味无穷,思绪万千。
首先,坚忍是活着的力量“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
”《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文本最后,福贵与一头牛相依为命,怡然自乐,似乎是一种宁静平和,但透过这表面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无追求和绝望。
而《活着》就是通过福贵来讲述那时的人民是如何熬过来的;是如何在时刻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诱惑,没有顺从,没有屈服,而是选择忍耐、承受的方式与苦难及死亡进行抗争。
浅谈余华《活着》中蕴含的人生哲学

浅谈余华《活着》中蕴含的人生哲学摘要:《活着》这部作品余华以最朴实无华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语句和关注底层农民生存境遇的笔调,表现了个人在特定环境中对人生的深切体验和深沉思考。
作品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人生百态。
关键词:活着现实生活人生哲学余华在《活着》中,已不局限于人们的生存环境现实变迁,以及政治话语所辐射的权威意识形态,而只关注人的生存本身,即支撑人的存在的所有支点,这些支点不只是颓废的、无望的带着世纪末情调的绝望的呐喊与战栗,还拥有浓郁的心灵际遇方式方法,是人类超越万物以后所独具的本性,它不能只用道义、良知、真理等概念解释,而需用心灵用生命本身来注解[1]。
这既是作者为其寻找的生存方式,同时“活着”二字也再次唤醒我们对生命的重新审视。
一、对“活着”的再度审视。
“活着”二字看似简单而又平凡,但它却在冥冥之中引发了更多地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读完《活着》这部作品我曾不此一次的这样问过自己;我们为何活着,怎样才能度过有价值而又短暂的一生?怎样认识自我,让我们回到起点重新审视这个最原始的人生哲学。
在作品中的福贵他代表着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存方式。
他面对一件件接踵而至的事情,这便是汇聚成他一生苦难经历的源泉。
面对这些苦难他没有反抗甚至连一丝埋怨也没有,有的只是传统的应对方式,即“忍耐”“宽恕” 等退一步说的思想。
“活着”它是生命的一种延续方式,还是“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呢”?我想就“活着”一词作者给予了我们更为权威的解释,即“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也许,你会觉得这种解释太过于原始。
但是,我却要告诉你越是原始的才是最权威、最重要的解释[2]。
《活着》这部作品,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苦难经历的描述并让福贵一次次的侥幸的存活下来。
其在一次次的苦难中坚强的走出生命的禁圈以其特有的韧性让生命一次又一次得以绽放。
二、深刻的哲学思想 ---- 有希望或理想的生活永远是乐此不疲的幸福。
《活着》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

《活着》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引言《活着》是由余华所著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农民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考验。
这部小说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思考,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和感悟。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着《活着》这本小说展开,探讨这些启示和感悟。
1. 生命的宝贵《活着》这部小说以其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宝贵而为人们所熟知。
主角福贵在生活的种种困境中苦苦挣扎,并且亲眼目睹了家人的死亡,这使得他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通过福贵的经历,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的一生都是非常宝贵的,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还是在顺遂的生活中,都应该懂得珍惜并充实自己的生命。
2. 勇气和希望《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痛苦,但是却从未放弃希望,始终保持着坚韧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
他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苦难,都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寄托希望于未来。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勇气和希望,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3. 别离和人性的考验《活着》中,福贵经历了种种离别,不仅失去了妻子,也失去了儿女。
这种别离引发了人性的考验,让福贵陷入了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人性的丑陋面,福贵的儿子癞蛤蟆为了活命选择了背叛父亲。
这让我们反思人性的复杂和脆弱,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在面对别离和考验时,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轻易改变。
4. 亲情的重要性《活着》这部小说中,福贵对于家庭的亲情表达了极高的重视。
无论在何种困境和磨难面前,他始终不放弃对家人的思念和照顾。
小说通过描述福贵与妻子、儿女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并且告诉我们,家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压力和快节奏的增加,人们常常忽略了亲情的真正价值,而《活着》提醒了我们应该重视和珍惜家庭中的亲情。
5. 生活的无常性《活着》以揭示生命的无常性为主题。
主人公福贵在生活中经历了各种变故和灾难,从富裕到贫穷,再到生活的极度困苦。
(完整word版)余华小说《活着》的象征意味

马健内容摘要:余华的小说《活着》语言简单直白、单纯质朴,由此却衍生出多重的象征意味.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不止,在命运承受中包含着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儒道释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关键词:《活着》象征民族意识小说《活着》是20世纪文坛颇有影响的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
余华评价这部小说时称:“我感到我写下了高尚的作品.”这部作品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讲述了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中关于生命意义,生存本质真谛的寻求与感悟,揭示了中国文化下的民族意识与生存哲学。
一.平实中的深邃意味《活着》中余华摒弃了先锋小说典雅诡秘、艰深难懂的语言,以简单直白、单纯质朴的语言取而代之,是余华重建日常语言秩序的界碑。
作家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文字,让读者去感受、猜测和想象潜藏在“冰山”下的巨大部分.作品中,作者叙述故事通过简洁的人物对话和细节行动,将人物的内心情感隐藏在文字的意象之下,让读者自己通过文字语言去慢慢体悟人物内心.句式上多用短句,不论人物对话还是其他语言,都很短促,从而通俗易懂。
如写有庆死的时候,对抽血、报丧、打医生,见到春生等情节没有大段的描写,而是用简朴的语言,平静的叙述。
通过简短的对话快节奏地展现一个个尖锐冲突的场景。
福贵的语言完全符合农民本色,是一种简单质朴的语言,同时质朴中见真理,如“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比喻的运用又是质朴语言的一大特色,比如“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脖子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小说运用独特的民间话语,彰显出浓郁的民间意味。
福贵一家的名字,“福贵、家珍、有庆、凤霞、二喜",无不寄托着作者对这些人美好的人生希望,然而,除福贵苦难地活着外,其他人无一不悲惨死去,这是反讽性叙述。
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民间歌谣。
老年福贵在劳作中以粗哑的嗓音唱着“皇帝叫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文学名著解读:《活着》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文学名著解读:《活着》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介绍《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现代文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活着》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思想内涵反映命运的无情《活着》通过主人公福贵和他所遭受的种种不幸命运,揭示了命运对个人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小说反复强调了命运具有无情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人类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
探讨生与死、人生意义作品中,福贵经历了家族破产、饥荒、家庭悲剧等一系列苦难,但他始终坚守生存下去的信念。
通过描写福贵在欲望和现实之间挣扎、生与死之间纠结的心理状态,作者探讨了人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以及追求幸福与自由这些永恒问题。
哲理思考与社会批判作品通过福贵的经历,深度思考了人性、家庭、社会等议题。
作者以虚构的故事呈现了真实生活中的种种灾难和不公,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反思人类行为。
艺术特色整体叙事结构小说采用线性叙事方式,将福贵一生的经历无缝连接在一起。
这种结构使得读者能够追随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并对其遭遇中所蕴含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
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风格余华以简单却充满力量的语言风格表达故事内容。
作者运用独特的字词搭配和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将福贵复杂而动荡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深入骨髓生动形象塑造小说通过对福贵和其他角色形象细致入微地刻画,使人物栩栩如生。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情感、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使读者能够与之产生共情,并代入其中。
总结《活着》是一部反映命运无情以及探讨生与死、人生意义的文学名著。
通过深入解读该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福贵的遭遇,并从中思考人类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同时,作者余华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和深入骨髓的形象塑造,使《活着》成为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活着》叙述这一个平常而深刻的故事,叙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一个人忍受各种苦难活下去的勇气;讲述了苦难的价值与人的伟大;讲述看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他教会我们通过泪水去观察微笑,通过苦难来体会生存得乐趣。
人只要一天不死就得好好活着,因为“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
”关键词余华《活着》思想内涵正文余华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
父母都是医生。
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
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
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同时也是余华在1995年的创作中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
《活着》用逼近生活的凡世俗事,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而死亡仍是其中的一大主题。
但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却是余华所要表达的绝对真理。
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诠释余华《活着》思想内涵。
一、坚忍不拔是活着的力量“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
”《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
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文字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由老农福贵所讲述的一个故事。
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坐在老农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那坎坷的一生。
没起伏的语调,没激烈的情绪,更没有沮丧埋怨的哭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祥和。
故事的主角明明就是老农本人,却“听着听着”就会觉得老农又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
或许正是因为他太平静,太冷静,所说的语言对于他来说似乎都是无关痛痒的才会让人难以置信,从而思考为何面对如此坎坷的一生,老人却能如此淡定?是麻木,抑或是其他?我想应该是坚忍。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是福贵人生的记录,篇幅虽短,却能把福贵的一生写的淋漓尽致、活隐活现。
没有华丽的词藻,丰富多彩的语言,没有精心雕琢堆砌的文字,更没起伏跌落、层出不穷的情节。
有的只是浅显易懂的语句,以平白无华的语言文字却能刻画富贵不平凡的一生。
富贵的一生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
因为一连串的死亡始终贯穿他的一生。
他亲眼目睹至亲之人是如何一个个从自己身边里去,又亲手为他们建碑立墓。
从父母到妻儿再到女婿外孙,从老到小,没一个能留下来陪伴他走过他余生,又或者说没一个人替他善后的。
一生中经历七次与至亲之人的生离死别最后只留他自己一个人孤苦零丁的活着。
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
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没那种“幸运”。
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老牛在没犁完所有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她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无论他想与不想,都得留下来活着,因为这就是他的命运。
再看《活着》的过程中,我们似乎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福贵活着?福贵为何不死?是不是《活着》得像郭敬明的《幻城|》及《梦里花落知多少》般只留一个人来等故事散场,收拾残局,讲述其他人物不平凡的死亡以更显悲剧特色?可《活着》算是悲剧吗?不算,《活着》只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那种只有阖上书才会感到隐隐不快的小说,但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而且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去儿女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情节并不具备轰动性,甚是稀松平常而已。
在1998年的一次访谈当中,余华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这个人就是福贵”。
福贵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然而他活着。
将近四十年的人生中,他不断地经受人间的各种苦难,面对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是一个痛苦至极的人。
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为活着而活着。
正如作者所说的:活着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可这有意思吗?其实,没有什么有没有意思的。
就像一头牛在没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因为这就是他活着的使命。
即便是孤苦,即便是艰难,但活着就要努力地活着。
书中福贵说:一个人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
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
于是活着的本身就包含了对生活一切的坚忍。
无论是苦难,生离死别,或是穷困潦倒,活着就得好好活下去,即使只有只身一人,就算跪着走,也要将剩下的人生路走完。
福贵在身边的一个个离去后人活着,仍选择带着伤痛继续往前走,即便是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也一样,人常说:这就是命。
其实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坚忍,对生活的一种坚忍。
只是传统的中国人习惯将之实俗化而已。
或许将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挫折、艰辛、坎坷、痛苦、悲哀等归之为“命里有时终须有”,或许这样人们的心会更安分一点,接受它们也会变得理所当然一点。
因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人力改变不了,既然改变不了就只能接受。
这需有一点“认命”的颓丧思想在其中。
只是人生在世,有时何尝又不是“认命”一点好呢!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一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在福贵眼里“平凡是福”“认命”是活下去的力量。
但平凡大众当中的那种认命态度何尝不是文人所说的那种坚忍!福贵就是亿万中国农民中的一位,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中国农民的代名词。
在中国广袤辽阔的大地上,在亿千万中国人当中,福贵只是其中的一个普通代表。
生活中什么人都不缺,更不缺像福贵有着这样人生经历的平凡人;身边什么人都有,像福贵这样坚忍活着的人更是屡屡可见。
福贵的存在只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他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在那个时代的普遍所有。
对福贵这些平凡人而言,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他们从来就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他们虽没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撑,却在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
他们一生所要做的不是与命运、苦难进行抗争、喊叫,更不是以死来证明其生的伟大;相反的,他们是顺从、忍受,用“生---活着”来向死亡挑战。
文本最后,福贵与一头牛相依为命,怡然自乐,似乎是一种宁静平和,但透过这表面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无追求和绝望。
而《活着》就是通过福贵来讲述那时的人民是如何熬过来的;是如何在时刻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诱惑,而是选择忍耐、承受的方式与苦难及死亡进行抗争。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与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困难和挫折,生离死别和痛苦不堪。
坚忍不拔,才是活着的力量。
二、真情是活着的信念在韩国的某部电影当中,主人公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我只想为家庭好好的活着,只想为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好好活着而已……而《活着》中的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活着》中的世间真情处处可见,亲情、爱情、友情俯拾皆是。
对于《活着》的人当中,这些真情便是他们活着的信念。
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这些牵挂才会有想要活下去的坚忍与勇气。
(一)苦难中的亲情在《活着》当中,亲情是其的主旋律,虽然福贵苦难不断,但一家三代浓浓的亲情贯穿始终,忍受苦难却不孤独。
福贵在输光家产后,家珍并没有埋怨,只是跟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
”他娘那时却还在心疼他,没怪他却怪他老爹,只对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而他爹虽气他却也没对他怎么样,只要求让他将债务换成铜钱挑去还债,目的是让他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而已。
祖祖辈辈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家财就这样散尽了,家可以说是破亡了,但只要人还在,只要人还好好的再穷也会幸福。
福贵被拉去从军后,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仍在枪炮声中,在又冷又饿的恶劣环境下坚忍的活着,因为老劝说过:“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
”所以他“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家珍。
”正因有了对他们的牵挂、亲情的羁绊,福贵有了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的信念,只要还活着,就还有再见家人的希望在。
凤霞因为家穷,有庆上学没钱而被迫送人。
在被领走的的那一刻,眼里充满对这个家的不舍。
因为在她眼里,家再穷,父母再贫贱,家仍是她的家,父母仍是他最爱的父母,小弟仍是他最不舍的小弟。
所以就算养父母对她再好,她在那边的生活再富裕,也比不上有亲生父母和小弟在的那个“狗窝”。
于是她在几个月后独自连夜跑回家,即使路再黑再远再难走,即使露水再浓再重再冷,她都无所谓。
因为路的尽头是她渴望的那个家。
福贵在送她回养父母家时,凤霞没有哭,只是眼睁睁地看着福贵。
福贵在伸手去摸她的小脸时,她也伸手去摸福贵的脸,仿佛要将父亲那张脸深深记住似的,仿佛在对福贵说:爹,我不怪你。
福贵在那一刻便决定:“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
”凤霞在见福贵背着她往回走一段路后突然紧紧的抱住福贵,因为她知道她可以回家了。
那一刻,凤霞是无比幸福的,因为在孩子眼里,没什么可与父母对自己的不舍和关爱相题并论。
有庆死了,福贵在抱着他回来的路上走走停停,累了想把有庆放在背上,可心里就发慌。
生怕他突然醒来他不知道,生怕儿子不知谁背着他而害怕,所以“不能不看着他”。
因为怕妻子受不了打击,决定一个人悄悄把有庆给埋了。
他用衣服把有庆包好放在坑里,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因为他怕石子烙疼有庆的身子。
这浓浓的父爱,这无微不至的父亲情在此刻显露无疑。
(二)苦难中的爱情如果说亲情是《活着》的主旋律,那爱情则是《活着》的主线。
在《活着》那朴素,简洁的叙述中,爱情仍投射出温暖的光芒。
福贵原是个地主少爷,家珍是城里米商的小姐,结合时二人都是富足人家的子女,可谓是门当户对。
可当家衰败后仍能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无怨无悔,共同走完坎坷苦难的一生也实在难得。
常言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其实生活中能将这句话语贯彻到底的又有多少?“执子之手”容易,但“与子携老”又何其简单。
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变数,形形色色的诱惑及重重的困难险阻。
因此,想要做到同甘共苦,无论平富贵贱、生老病死,始终做到不离不弃的,都有理由、有条件、有资格,令人折服并送上最衷心的祝福。
福贵爹和娘之间的爱情,小说中几乎没有着墨,但当福贵赌光了家产之后想借钱到城里开个小铺子,他娘一声不吭,过来半响才说:“你爹的坟还在这里”,一句话把两位老人一生的感情喷涌般表达出来,一下子拨动了读者心中的那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