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时期德国国民教育思潮
略论19世纪上半期德国社会三大思潮-文档

略论19世纪上半期德国社会三大思潮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的风云激荡年代。
各种思潮汹涌澎湃,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冲击着欧洲思想文化界,进而形成强大的政治运动。
这些思潮的涌现向人们表明,政治已不再仅仅是宫廷和政府的事,不再仅仅是特权等级和教会的事,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以及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也提出了自己的愿望和看法。
在这些思潮中,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是这一时期遍及欧洲的最强劲的政治思想运动;与此同时,作为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相抗衡的一种思潮,保守主义在这一时期也有充分的表达。
在德国,由于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等三大思潮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
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德国恢复了封建割据状态。
以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对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进行打压。
出于对现实的不满,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掀起了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波涛。
德国封建保守势力则力图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打出了保守主义的思想大旗,形成了强大的保守主义思潮。
这三种思潮的较量对日后德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在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自由主义是一股最强大的思潮和运动。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运动给德国社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同时,这一思潮和运动在德国发展的困难性和不断失败也向人们表明,作为德国近代社会政治发展核心问题的民主化进程为何一直处于进展缓慢状态。
自由主义盛行于19世纪的西欧,是正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运动,其政治含义体现为自治、自主的原则,理性、自治、个人自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它的主要内容。
这种思想首先来自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
从自由主义角度出发,个体的自治、自由是生命观的核心,也应该是国家和社会的目标。
同时,自由主义也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思想的产物。
根据自由主义思想,国家活动的内容和方法都应该受到限制,个人的自由在强大的国家优势面前应该得到保障。
第七章国民教育的滥觞_ppt

(2)萨克斯-哥达公国 1642年,发起了一场著名的普及教育的改革,最主 要的成就是著名的《学校规程》的颁布。 这个规程把儿童初等教育的入学年龄提早到5岁。 虽然规程中没有硬性规定强迫教育的年限,但却强 迫学生必须学完全部知识,并经当局审查合格方可 离校。这些知识在初等学校里分年级进行传授。 学生每年都要参加考试以确定其是否升级。规程中 还具体规定了实行班级教学和教学视导、提高教师 薪俸、免费供应教科书,以及儿童缺课时对其家长 的罚款办法。
(3)反宗教改革运动
受宗教改革的刺激,天主教内部也开始发动一连串 变革运动,以对抗新教改革,故被称为反宗教改革 运动。 1545年-1563年召开的特兰托会议是天主教反宗教 改革的重要标志,确定了教皇为教会的最高权威, 宣布一切新教派都是异端,并宣布罗马天主教教会 和教义正确无误。 天主教的改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革新,另 一个是对外成立新的休会,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如 耶稣会。
三、北美殖民地早期的民众教育
(一)北美殖民地民众教育的源起 (二)民众教育实践 1.北部殖民地的民众教育实践 2.中部殖民地的民众教育实践 3.南部殖民地的民众教育实践
第三节
宗教改革中的教育活动 (一)路德教派的教育改革 路德教派是倡导并推进普及教育改革的新教派中的 急先锋。在路德教派中,对于创立新的教育制度贡 献最为杰出的是路德在维滕贝格大学的两位同事— —梅兰克顿和布肯哈根。 布肯哈根坚决贯彻路德的教育主张,在北方各地组 织开展学校改革运动。他的任务主要是将旧的天主 教学校改为路德宗学校;而唱诗、歌祷及其它各类 教区学校,则改为路德宗本国语学校。 被誉为“德意志国民学校之父”
(三)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马丁路德思想与德国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思想与德国宗教改革(08级历史系,12080724,张兰兰)一、马丁·路德的个人背景马丁·路德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叫翰斯路德(Hans),母亲叫玛格丽特(Margaret)。
路德自幼家中不算太富有, 而且父亲的脾气很暴躁,路德比较性急,经常遭到父亲的打骂,自小他就处在深怕其父母发怒的环境下成长。
小时候, 他就已经为炼狱中永火而恐惧!整个年轻的时期,路德在处于惧怕其父母发恶和炼狱观中渡过了。
在如此艰苦的家庭条件下,路德童年求学生涯困难重重,不仅是来自于经济上的压力,还有就是遭到周围大人和小孩的鄙视,精神上也遭受着极大的折磨,所以他很早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青年时他遇到了一位善良的富商之妇。
在她的支持之下,路德得以顺利完成高等教育,从尔笔特大学毕业。
1505年,他以修士身份进入爱尔福特封闭的奥古斯丁修道院,两年以后获得神职的任命。
1510年,他满怀虔诚之心前往罗马朝圣,目的是要深深地忏悔其所犯的全部罪孽,并接受来自教廷的赦免。
但在罗马的所见所闻,他感到触目惊心,竟惶恐地认为教皇已经无法人们的信仰要求,教会的神学理论和劝世布道不能指引信徒的救赎心理。
这是路德对教皇权威的最初怀疑。
1520年,路德始写小册子,包括《致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基督徒的自由》三篇集中代表其思想的著名论文。
教皇得知此事后,大怒!并将路德事件在枢机会议上提出来,经讨论之后,在1520年6月对路德颁布正式宣判路德的宗教思想的诏谕,并且限定他在六十天内悔过自新,否则就要遭到开除教籍的处分。
但是路德依然坚持他的观点,对于罗马当局的处决并不畏惧。
12月10日,他采取果断的革命行动,当众烧毁了教皇开除其教籍的训谕,以此显示他与教廷分道扬镳的决心。
1521年1月,教会正式开除路德的教籍。
但是在路德的努力之下,得到了来自广泛的市民阶层支持,1530年,路德宗作为新教派正式成立。
下篇:第三章

三、德国中等教育及管理的发展
最主要的中学类型是文科中学; 1810年规定,担任中学教师须通过国家考试,取得合格证 书。 这一时期德国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有:实科中学的兴办 和骑士学校的衰亡。 德国最早实科中学:1708年,由库姆勒在哈勒创办的“数 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1859年,政府正式颁布《实科学校课程编制》,标志着实 科中学被纳入国家中等教育体系,接受政府管理。
受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1、第一次:梅兰.希顿为代表,建立了一些新大学,如魏丁 堡大学; 2、第二次:17世纪,倡导理性精神,追求学术自由的新大 学运动;如于1694年哈勒大学的创办,第一次)新大学运动最光辉的典范——柏林大学
始建于1810年,正值国民灾难深重的时期,为复兴民族、 培养民族精神的人才而建立的。 特征:尊重自由和学术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它确立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结束了高等教育的“冰 河期”。
1864年颁布《初等国民学校章程》,承认所有城乡初等学校为国 民学校。
五、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发展缓慢,规模不大。
第六节 日本近代国民教育运动
一、幕府时期的民众教育
其封建教育主要分为幕府直辖的教育机构、藩国的藩学、民众 教育三种,带有鲜明的封建等级性。
二、明治维新后国民教育制的初步形成
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被称为日本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教育 改革。 1872年,日本颁布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 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 日本政府把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定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 务。 到1907年,基本实现了普及四年制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
四、美国近代高等教育及管理 (一)美国高等教育的移植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摘要:一、德国教育发展史简介1.德国教育的起源2.德国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3.德国教育制度的变革二、德国教育的重要阶段1.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2.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3.工业化时期的教育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教育5.战后德国的教育重建三、德国教育的特点与影响1.重视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2.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3.重视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4.德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四、德国教育的现状与挑战1.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改革2.人口老龄化对教育的影响3.移民问题对教育的影响4.应对未来教育挑战的策略正文:德国教育发展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本文将简要介绍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重要阶段、特点与影响,以及当前教育现状与挑战。
一、德国教育发展史简介德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教育主要依赖教会。
随着德国各邦国的统一,教育体系逐渐建立并发展。
19 世纪,德国教育制度经历了一场重大变革,开始实行普及义务教育。
二、德国教育的重要阶段1.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马丁·路德主张人人可以阅读《圣经》,因此推动了对普及教育的要求。
宗教改革家们还提倡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学习,为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思考,促使教育观念发生变革。
此时,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培养神职人员,也开始关注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3.工业化时期的教育: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德国教育开始重视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
这使得德国在技术领域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教育:这段时期,德国教育受到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影响,强调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的灌输。
5.战后德国的教育重建:战后德国的教育重建以民主教育和消除纳粹思想残余为核心,为德国的再次崛起打下基础。
三、德国教育的特点与影响1.重视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德国教育强调实践和技能培训,为德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2.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德国教育注重跨学科研究,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9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加尔文派与教育
► 加尔文1509年出生在法国努瓦。他受过良好的教育,
1523年进入巴黎大学学习,获得文科硕士学位,后 赴奥尔良大学学习法律,获得法律博士学位。1531 年回到巴黎专攻神学。 ► 加尔文八岁的时候,马丁· 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 最初为天主教徒,1534年改信新教。 ► 受政府迫害赴瑞士,此后,加尔文除短期被迫离开 外,一直在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 1536年二十七岁 时发表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该书 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使他一鸣惊人。
义务是双重的(1530年《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 促进了国民教育制度的萌芽——近代小学(国民学校) 的出现
► 3、重视本国语的教学
路德派与教育
► 路德本人并不是一位优秀的实践工作者。 ► 路德派中对创立新的教育制度贡献最大的是
梅兰克顿、布肯哈根与斯图谟
梅兰克顿:新教大学改革 布肯哈根:新教初等学校的创建和推广,“德意 志国民学校之父” 斯图谟:新教中学的创建和完善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政治与教育观
► 马丁· 路德的生平:
1501年到1505年路德在爱尔福特大学就 学,他获得文学部“文科硕士”学位; 奉父命路德在爱尔福特大学法学部攻读博 士学位。但1505年7月2日他在回家的路 上突然遇到狂风暴雨,他吓坏了,对矿工 的保护圣人呼喊说:“圣安娜,不要让我 死,我愿意成为一个僧侣。”出于这个发 愿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加入了爱尔福特的奥 恩定会修道院。 1509年,路德开始在维腾堡大学神学部教 学。
宗教改革概况
► 14、15世纪早期宗教革新思想与实践
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 1208-1349) 威克利夫(John Wyclif,1320-1384) 胡斯(John Hus,1369-1415)
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思想

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思想一、宗教改革运动和社会的变革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为其政治和经济利益而发动与组织的社会政治运动。
这次运动的主力军是城市贫民和广大农民,矛头指向天主教会。
它的基本目的并非废除宗教,而在于创建被称为“新教”的教会,以便与天主教相对抗。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斗争,宗教改革的结果是西欧基督教会的分裂,并出现了基督教的新教及其各个派别。
显然,在“神权”与信仰的斗争背后隐藏的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所进行的夺权斗争。
因此,宗教改革是西欧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
就宗教这种精神统治的形式而言,宗教改革实际上是西欧资产阶级根据自身的利益相要求去改造中世纪的教会,把基督教改造成为符合其需要的宗教。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开始。
其主要原因是罗马教皇不仅在政治上干预德国的内部事务,阻挠德国的统一,而且在经济上通过各种税赋剥削德国的城市贫民,持别是农民。
由于罗马教皇敲诈勒索,搜刮巨款,因而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对罗马教皇的盘剥,人民不堪忍受,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日益激化,一触即发。
1517年,教皇列奥十世在德国强迫人民购买“赎罪券”,马丁·路德坚决反对并于1517年10月31日用拉丁文写成《九十五条论纲》贴在威登堡大教堂门口,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1521年1月,教皇下令开除马丁·路德的教藉,但这并没有吓倒马丁·路德,他当众烧毁教皇的敕令,宣布同教皇彻底决裂,成立了“新教”。
马丁·路德为了宣传新教教义并壮大队伍,十分重视教育工作。
由于马丁·路德新教的教义符合各地诸侯的利益,因此,德国北部和中部许多诸侯接受了马丁·路德新教。
这样,马丁·路德新教在德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德国新教地区实施的教育改革主要有:长期由天主教会控制的教育开始由国家来控制;根据新教的办学方针重新确定教育目标;市政当局用过去天主教会的财产与收入对教育事业提供资助;小学用德语进行教学,学生要学习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圣经》以及他所编写的《教义问答》,学生学习读、写、算基本知识及音乐课程等。
欧洲的宗教战争

欧洲的宗教战争欧洲历史上的宗教战争,是指从16世纪到17世纪期间在欧洲大陆发生的一系列由宗教信仰所引发的冲突。
这些战争不仅对欧洲各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欧洲社会、文化和宗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从宗教改革的背景、战争引发的原因以及对欧洲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宗教改革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当时的欧洲基督教世界被天主教会垄断,宗教权力和经济利益集中在教廷手中,教会内部存在腐败和虚伪现象,这引发了一系列的不满和批判。
其中最为著名的改革者是德国的马丁·路德,他在1517年公开发表了《九十五条意见书》,批评了教会的一些腐败行为,呼吁教会进行改革。
宗教改革的思潮迅速传播开来,各地相继出现了一批新教派别,如瑞士的加尔文主义、英国的圣公会等。
这些新教教派拥护个人信仰自由和由信徒管理教会的原则,与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体制产生了冲突。
因此,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大陆各国间的宗教对立和冲突,最终演变为了宗教战争。
二、战争引发的原因宗教战争的爆发原因复杂多样,其中一些重要因素如下:1. 宗教信仰对政治的渗透: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各国君主往往将新教运动作为巩固自己权力的手段,并利用宗教战争来削弱教会的权力。
君主们广泛支持和推行新教,使得国内宗教信仰分裂,进而引发战争。
2. 经济和领土争夺:宗教战争的背后往往涉及复杂的经济和领土利益。
新教派别的崛起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经济垄断地位,引起了贵族和市民阶级的经济矛盾。
同时,一些君主为了扩张领土和控制重要贸易路线也借机借题发挥,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3. 宗教纷争的激化:宗教信仰的复杂性和情感化导致了信仰相左的群体之间的激烈冲突。
在这个时期,对异教徒的迫害和互相指责成为常态,信仰的差异和教派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三、对欧洲的影响欧洲的宗教战争对欧洲社会、政治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政治格局的重塑:宗教战争结束后,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改革时期德国国民教育思潮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这一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宗教改革时期。
宗教改革之前,德国的教育主要是受教会控制,在经历了中世纪统治阶级内部的教育改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各项教育主张之后,教育逐步向世俗化转变,到宗教改革时期民众接受教育变成一种大众化趋势。
1517年10月31日,德国爆发了宗教改革,这场改革运动不仅使得德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路德教的改革家们遵循着"因信称义"的原则,由马丁·路德最先提出实施强迫普及义务教育思想,到布肯哈根大力提倡发展初等教育的思想,梅兰希顿的改造中等学校的思想以及斯图谟创办文科中学的理念,最终这些改革家的教育思想汇聚形成了一股教育思潮,于是就产生了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即国民教育思想。
本文将分三部分来阐述国民教育思潮产生、发展的过程。
首先是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从中世纪的教育世俗化萌芽开始,到文艺复兴时期世俗化的转向,再到宗教改革时期教育世俗化变成了大众化趋势。
其次,分析宗教改革时期各个教育改革家的教育思想,有马丁·路德,梅兰希顿,布肯哈根,斯图谟,通过对他们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最终总结出国民教育思潮这一观点。
最后,则是说明这一思想在当时的各种反响以及它对后世教育改革家提出教育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