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的生理结构及功能

合集下载

人体肝脏解剖学知识点

人体肝脏解剖学知识点

人体肝脏解剖学知识点人体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位于腹腔的右上方,负责多种生理功能,包括血液过滤、药物代谢、与胆囊一起分泌胆汁等。

了解人体肝脏的解剖学知识是医学和生理学领域的基础,下面将介绍人体肝脏的解剖位置、结构、血液供应和功能。

1. 解剖位置:人体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方,上缘在胸骨,下缘在肋骨,延伸至中腹部。

与人体其他器官如胃、脾脏、胆囊等相邻,并通过血管和胆管与这些器官相连。

2. 解剖结构:人体肝脏由左右两个大叶组成,右叶相对较大,左叶较小。

肝脏表面光滑,并有不规则凹陷部分,称为肝窦,是血液和胆汁的通道。

肝脏内部由肝小叶构成,每个肝小叶由肝细胞和窦道组成。

3. 血液供应:肝脏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两个血管系统:门静脉系统和肝动脉系统。

门静脉系统由门静脉和门脉组成,携带从消化器官中吸收的营养物质和毒素进入肝脏。

肝动脉通过腹腔大动脉供应肝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这两个血管系统在肝脏内分支并与肝小叶的窦道相连。

4. 功能:肝脏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1) 蛋白质代谢:肝脏合成和分解多种蛋白质,如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

(2) 糖代谢:肝脏能够储存和释放葡萄糖,参与血糖水平的调节。

(3) 脂肪代谢:肝脏合成和分解脂肪,参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调节。

(4) 解毒功能:肝脏能够清除和代谢体内的毒素,包括药物和代谢产物。

(5) 胆汁分泌:肝脏与胆囊一起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

(6) 血液过滤:肝脏通过窦道和肝细胞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毒素,维持血液的纯净。

总结:人体肝脏是一个重要的器官,其解剖位置、结构、血液供应和功能都十分复杂而精细。

了解人体肝脏的解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医学和生理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肿瘤标志物检测
检测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肝癌和其他肝脏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胆道疾病的诊断
胆囊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结石、 胆囊炎等胆道疾病的常用方 法,能够观察胆囊的大小、 形态以及结石的位置和数量

胆管造影
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造影剂 ,观察胆管系统的形态和通 畅情况,有助于胆管结石、
胆管炎等疾病的诊断。
ERCP检查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是一种有创检查方法,能够直 接观察胆管内部情况,对胆管 结石和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 值。
肝脏和胆道手术的解剖基础
肝段划分
肝脏根据其血管和胆管的分布划分为不同的肝段,了解肝段的划 分有助于手术中对肝脏的切除和重建。
胆道系统解剖
熟悉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包括肝内胆管、胆囊和胆总管,对于胆 道手术中的分离、结扎等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目录
CONTENTS
• 肝脏解剖 • 胆道系统解剖 • 肝脏和胆道系统的关系 • 临床应用
01 肝脏解剖
肝脏的位置和形态
位置
肝脏位于右上腹,横膈之下,右肾之 前,胃的上方。
形态
肝脏呈不规则的楔形,分为左右两叶 ,右叶较厚,左叶较薄。
肝脏的分叶和分段
分叶
肝脏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叶。
胆汁中的胆盐和卵磷脂能降低脂 肪表面的张力,使脂肪裂解成更 小的滴状,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 接触面积,促进脂肪的消化。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
吸收
胆汁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 素A、D、E、K的吸收。
肝脏和胆道系统的相互影响
肝脏对胆道系统的影响
肝脏产生胆汁,通过胆道系统输送到胆 囊,对胆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 。

肝胆的生理结构及功能

肝胆的生理结构及功能

肝胆的生理结构及功能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内脏之一,位于腹腔右上方,外观呈红褐色,质地坚实。

它由肝实质和胆囊组成,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肝胆的生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

一、肝脏的生理结构肝脏由肝叶组成,肝叶又由许多肝小叶组成。

肝小叶是肝脏的最小功能结构单位,每个肝小叶间隔有间质,其中含有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

肝组织中的肝细胞排列成魚鳞状,这种排列方式有助于肝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血液的顺畅流动。

二、肝脏的功能1. 生物合成功能: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合成器官之一,能够合成多种生理活性物质。

例如,肝脏能够合成血浆蛋白,如白蛋白、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等,这些蛋白质对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凝固功能至关重要。

此外,肝脏还可以合成胆汁酸,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2. 解毒排泄功能:肝脏对体内外的毒素具有解毒排泄作用。

当我们摄入或暴露于有毒物质时,肝细胞能够将毒素转化为无毒物质,或通过胆汁排出体外,或通过肾脏排出尿液。

这是保护身体免受有害物质侵害的重要机制。

3. 储备功能:肝脏具有多种重要的物质储备功能。

肝脏可以储存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血糖。

当身体需要这些物质时,肝脏可以迅速释放,满足身体的需求。

此外,肝脏还可以储存铁、维生素B12和维生素A等,以供日后使用。

4. 代谢功能:肝脏是体内重要的代谢场所,参与多种生化反应和代谢过程。

肝脏能够分解和转化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生成能量和其他必要的代谢产物。

此外,肝脏还能够代谢药物和代谢产物,影响药物的活性和代谢水平。

三、胆囊的生理结构及功能胆囊是肝脏下方的一个器官,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胆囊外形呈梨形,位于肝右叶的下方,与胆囊管相连。

胆囊主要由肌层和黏膜层组成,具有以下功能:1. 储存胆汁:胆囊可以储存肝脏产生的胆汁,以备消化脂肪时使用。

当我们进食时,胆囊收缩,将胆汁释放到胆囊管中,然后进入小肠,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2. 浓缩胆汁:胆囊具有浓缩胆汁的能力。

胆囊在储存胆汁的过程中,通过吸收多量的水分,使胆汁浓度增加,提高胆汁对脂肪的溶解能力。

肝和胆工作原理

肝和胆工作原理

肝和胆工作原理
肝是我们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它位于腹腔的右上方。

肝脏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包括:
1. 代谢:肝脏参与多种代谢过程,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它可以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中,并在需要时将其释放到血液中。

肝脏还可以合成胆固醇和脂类,以及分解多余的脂肪酸。

2. 解毒:肝脏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的物质,以便它们可以通过尿液或胆汁排出体外。

肝脏可以清除体内的药物、毒素和废物。

3. 脱氨作用:肝脏可以将氨转化为尿素,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氨是蛋白质代谢产物,过量积累在体内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影响。

4. 分泌胆汁:肝脏产生和分泌胆汁,其中含有用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固醇、胆酸和胆红素。

胆汁会通过胆管进入小肠,并在消化过程中帮助吸收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

胆是由肝脏产生和分泌的,它被储存在胆囊中。

胆囊是一个小囊状器官,位于肝脏下方。

当食物进入小肠时,胆囊收缩并释放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胆汁中的胆盐可以促使脂肪颗粒细化,以便于脂肪酶的作用。

此外,胆汁还可以帮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和K。

肝和胆通过胆管系统相互连接,胆汁从肝脏流向胆囊,再从胆囊流向小肠。

这个过程中,肝细胞对胆汁的产生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肝脏和胆囊在我们的身体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包括代谢、解毒、脱氨和胆汁分泌。

这些功能相互配合,以保持我们身体的正常运作。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胆)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胆)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胆)【【胆的结构与位置】】胆位于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囊在右上腹,肝脏的下缘,附着在肝脏的胆囊窝里,其容积为30~50毫升,借助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其内有螺旋式粘膜皱襞,有调节胆汁出入作用。

肝和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胆汁(一种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并参与饮食物的消化。

【【胆囊的作用】】1、储存浓缩胆汁在食物消化期间,通过神经调节,使胆总管括约肌收缩,胆囊扩张,胆道内产生压力梯度。

肝胆汁因压力差进入胆囊。

胆汁储存主要发生在夜间空腹时,因括约肌关闭不完全,仍有部分胆汁进入小肠。

空腹时仅有50%的胆汁进入胆囊。

胆囊容积约50毫升,它借助其浓缩功能,增加了胆汁的储存。

通过吸收胆汁中的90%的水分,约可储存500%毫升胆汁,将大部分胆汁酸池储存其中。

胆囊粘膜可吸收游离胆红素、游离胆汁酸和卵磷脂,但对胆固醇的吸收很有限。

2、排空胆汁胆囊排空需要胆囊和胆总管括约肌的互相作用。

胆汁排空时胆囊平滑肌收缩,括约肌松弛胆囊最大排出量约27毫升,最小8毫升,很少完全排空。

胆囊每天分泌约20毫升粘液,主要成分为粘蛋白,为乳白色的碱性液体,起保护和润滑胆囊粘膜作用。

3、调节胆道压力胆囊有调节胆道内压的作用,胆总管阻塞4小时胆道内压并不增高。

但当胆囊切除后,胆总管扩张,胆总管括约肌作用减弱,胆管壁增厚,粘液腺体增多,以适应将更多胆汁排入肠道。

【【中医论胆】】中医认为,胆的生理功能,一是贮藏并排泄胆汁;二是主决断。

胆贮藏、排泄胆汁,其与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参与六腑的“传化物”,故胆为六腑之一。

但胆不容纳水谷、传化浊物,与其他腑又不同;胆有经脉与肝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1、胆贮藏排泄胆汁胆汁是由肝的精气所化生,肝生成胆汁是不间断的,而胆汁排泄到小肠是间断性的,生成与排泄这两个过程显然不是同步的,于是胆就担负着贮存胆汁的功能。

贮存的目的是为了调节胆汁生成和排泄之间的关系。

肝胆系统解剖和组织结构

肝胆系统解剖和组织结构

肝小叶周边有窦状隙和胆小管 ,是血液和胆汁流动的通道。
肝小叶间结缔组织构成小叶间 胆管和小叶间动脉。
门静脉和胆小管系统
门静脉是肝脏的输入血管,收 集消化道的血液,携带营养物 质和代谢产物进入肝脏。
胆小管是肝脏的输出管道之一, 将胆汁从肝细胞输送到胆囊或 直接排入肠道。
门静脉和胆小管在肝脏内部形 成复杂的血管网络,为肝细胞 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排泄废物。
要点一
结缔组织的形态
要点二
结缔组织的功能
胆囊和胆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呈纤维状,排列紧密,具有固 定和保护作用。
维持胆囊和胆管的形态和位置,同时具有调节胆囊和胆管 运动的作用。
06
肝胆系统的生理功能
肝的代谢功能
蛋白质代谢
脂肪代谢
肝脏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场所,合成血浆 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等,维持血液 的正常凝固。
肝脏参与脂肪代谢,合成甘油三酯、磷脂 和胆固醇等,同时将脂肪酸氧化成二氧化 碳和水,释放能量。
糖代谢
维生素代谢
肝脏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通过糖原合成 和分解以及糖异生作用,将葡萄糖转化为 肝糖原储存或释放入血。
肝脏在维生素的吸收、储存和代谢中发挥 重要作用,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 K等。
胆汁的生成和分泌
04
胆囊和胆管的解剖
胆囊的位置和形态
总结词
胆囊位于肝脏下方,呈梨形,分为底、体、颈三部分。
详细描述
胆囊底通常位于肝脏的右前下缘,体部位于肝脏的胆囊床内,颈部则与胆囊管相连。
胆管的分类和结构
总结词
胆管分为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两部分,肝内胆管由小到大逐级分支,肝外胆管包括胆囊管和胆总管。
详细描述
肝内胆管从毛细胆管到左右肝管逐级分支,最终汇集成左右肝管。肝外胆管包括胆囊管、肝总管和胆 总管。

胆道系统的解剖 (3)

胆道系统的解剖 (3)

胆道系统的解剖
胆道系统指的是胆囊、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的结构。

它起
到储存、浓缩和排泄胆汁的功能。

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包括以下部分:
1. 胆囊(Gallbladder):位于肝右叶的下表面,形状像梨,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胆囊与肝内胆管通过胆囊管
相连。

2. 肝内胆管(Intrahepatic bile ducts):这些管道位于肝脏内部,将肝细胞产生的胆汁从肝脏输送到肝外胆管。


内胆管最终汇集成肝总管。

3. 肝总管(Common hepatic duct):该管道是肝内胆管的汇集部分,由肝内胆管和肝囊管的结合组成。

4. 肝囊管(Cystic duct):肝囊管是连接胆囊和肝总管的管道,它负责将储存在胆囊中的胆汁输送到肝总管。

5. 肝外胆管(Extrahepatic bile ducts):肝总管与胰腺的胰管在胰头处相遇,形成主胆管。

主胆管经过胆囊下方的壁射孔时,将胆汁进一步输送到十二指肠。

6. 十二指肠(Duodenum):主胆管通过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的Vater乳头。

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独特而复杂,其中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协同工作以完成胆汁的储存、浓缩和排泄。

肝脏基本解剖与生理功能与结构

肝脏基本解剖与生理功能与结构

肝脏的基本解剖和生理功能与结构
肝叶、肝段划分法 肝裂
在肝的管道腐蚀标本上,可见叶与叶、段与段之间有明 显的裂隙存在,这些裂隙称肝裂,是肝叶、肝段间的分 界线。
膈面
脏面
肝脏的基本解剖和生理功能与结构
一、肝脏的生理功能
肝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不 可缺少的重要器官。人靠体内不断地进行 陈代谢而生存,而肝脏是人体新陈代谢最 重要又非常活跃的器官,并具有调整器官 功能协调的作用,所以亦被称为是器官功 能调节中心。此外,肝脏还是重要的内分 泌器官,可比喻为人体的一个巨大的“化学 工厂”,在参与代谢、胆汁生成、解毒、凝 血、免疫、产生热量及水、电解质调节中, 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肝脏的基本解剖和生理功能与结构
4、维生素代谢
肝组织内贮存着维生素A、D、E、K、 B1、B6、PP、C、B12和叶酸等多种维生素, 并对其在体内浓度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肝 脏分泌的胆汁又是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必 要条件。许多维生素可在肝内参与某些辅 酶的合成。维生素D必须先在体内活化才能 起作用,而其活化过程就是先后在肝、肾 内进行的。胡萝卜素能在肝内(部分在肠 中)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K也在肝内转 化为凝血酶原。还有一些维生素,如维生
肝脏的基本解剖和生理功能与结构
肝脏的位置与毗邻
•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 区,小部分达左季肋区 • 肝大部分被肋所掩盖,仅在腹上 区的左、右肋弓之间有小部分露 于剑突下 • 在呼吸时肝可随膈肌上下移动, 平静呼吸时肝的上下移动范围为 2~3cm
肝脏的基本解剖和生理功能与结构
肝脏的形态
• 肝脏由于血液丰富,故而活体 肝呈现棕红色,质地柔软而脆 弱
• 肝略呈现楔形,右端园钝而 厚,左端逐渐变窄而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研究结果表明:余甘子具有抗炎、抗氧化、 保肝等作用。
一)、降脂:
1、能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及 LDL 水平分别降低 80% 、66% 、 77% 及90% ;
2、可调节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脂 肪分解,加大脂肪参与能量供给的比例;
二)、保肝:
1、具有保护肝细胞、减少肝损伤、抗肝纤维化作用; 2、具有改善肝脏对蛋白质的合成功能,纠正蛋白倒置的作 用;
四、临床研究
治疗急性胆囊炎
对照组:48例,克林霉素磷酸组:48例,克林霉素磷酸酯0.9g+大黄利胆,2片/次、2次/天,连用14d
唐素敏, 李丽华大黄利胆胶囊辅助治疗急性胆囊炎48例疗效观察
治疗黄疸型肝炎
对照组:(1)静脉给予甘草酸二胺、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降酶。 (2)静脉给予高渗葡萄糖液、维生素C、门冬氨酸钾镁等营养支持治疗。 (3)静脉给予丹参注射液改善微循环。
? 二)、适应症 各类胆石病(胆囊结石、胆道结石)、胆囊炎 各类引起胆汁淤积的肝病(肝炎、肝硬化、药物诱发等) 脂肪肝:胆汁中的胆盐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 黄疸型肝炎、高胆红素肝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
? 三)、临床效果 利胆、护肝、退黄、止痛
? 四)、用法用量:一次2片,一天2-3次 ? 五)、注意事项:孕妇忌用
Fan JG. J Hepatol 2009; 50: 204-210
酒精
糖尿病 脂肪肝
其他…
肥胖 药物
病毒性肝炎
引起脂肪肝的病因与诱因很多,适当进行针对病因的 治疗,积极控制原发基础疾病是脂肪肝防治的最重要一环
,临床治疗时应将病因与现证同时纳入辨证,标本兼顾方
可提高疗效。
中医药对脂肪肝的标本兼顾发挥着重要作用
? 脂肪肝已经被医学界和国人广泛关注。近年 来,脂肪肝已成为肝病临床研究的热门课题,各 地在辨证治疗、定法定方及疗效机制研究等方面 进行了深入探索,发现了一些苗头和规律,中医 药已成为脂肪肝治疗的重要方法。

,并增加胆管舒缩功能(肝)
使胆囊收缩, 奥狄氏括约肌舒张(胆

囊、胆总管)
促进胆红素及胆汁酸分泌,胆汁排出
三 增多
1、大黄的药理作用
一)、泻下作用
使肠蠕动亢进,抑制大肠水分的吸收,刺激 肠黏膜分泌,促进排便,加速滞留于肠道的 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达 到以通为补的目的。大黄的作用部位主要在 大肠,对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无影响。
治疗组:上述治疗同时+大黄利胆,2片/次,3次/天 每组各80例
陈泉黄利胆胶囊治疗黄疸型肝炎80例疗效观察
有效降低胆红素
五、市场规模
1、在中国,乙肝为十大传染病“之首”
?约有57.6% 的人过去曾经或现在正受到乙肝 病毒的感染
?目前约有1.3 亿人携带乙肝病毒 ?目前慢性乙肝患者超过 3000 万
3、手掌参的药理作用
手参始载于藏医最早医药书《 四部医典》 , 有填 精补髓、增强体质、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的功效 。以后历代的蒙、藏本草如《晶珠本草》、 《本 草图鉴》等均有记载。名贵藏药,有“不老草” 之称。抗氧化作用 、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及促进祖细胞增殖作用。
三、临床应用
? 一)、主要科室 肝胆外科、普外科、消化内科、肝病科、内分泌科
2、脂肪肝-21 世纪肝病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美国等发达国家NAFLD患病率达20%30%
40% 30% 20% 10% 6%
10%
19%
28%
35%
0% ≤18.5 18.5-24.925-29.9 30-34.5 ≥35
BMI
中国NAFLD患病率在10%~20%左

※ 不同省份/地区的患病率存在差别 ※ 同一地区不同职业人群的患病率也存在差别
2、余甘子的药理作用
?余甘子为一种常用藏药与诃子、毛诃子三者在藏 药中常被称为“三大果”,使用频率很高。在藏 药标准所载的 290 种藏药成药中含余甘子的有 72 种,占总数的 25%, 卫生部药品标准 1995 年版藏 药标准所载 200 种成药中有 59种含余甘子占 29% 。 1990 年余甘子被载入《中国药典》。
一、产品介绍
利胆、保肝、退黄、止痛
? 商品名:大黄利胆片 ? 通用名:大黄利胆片 ? 性状:薄膜包衣片 ? 规格: 0.35g*12片/板
每盒2板 ? 医保:国家医保 ? 全国独家
一、产品介绍
Page 7
肝胆疾病中成药
大黄、余甘子、手掌参
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 肝内、肝外胆汁淤积
二、药理作用
疏通胆小管及微胆小管内胆汁的瘀积
我国每年用于治疗乙肝的总费用至少在1000亿元人民币。
国内临床主要抗乙肝药物
核苷类
拉米夫定、阿德 福韦酯、恩替卡 韦、恩替卡韦
长效干扰素、 干扰素类
普通干扰素
抗乙肝 药物
中成药类
使用中成药治疗乙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药的整体观辨治 ?病位——在肝,伤于脾肾,兼及心肺 ? 病邪特点 ——毒、湿、热、瘀 ? 治疗原则 ——祛湿解毒,健脾益肾
二)、利胆、保肝:
1 促进胆红素及胆汁酸分泌, 使奥狄氏括约肌舒张, 胆囊收缩, 胆汁排出增多
疏通胆小管及微胆小管内胆汁的瘀积, 并增加胆管舒缩功能
2
抑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激发机体产生干扰素, 提高抗病毒能力
3
促进肝脏合成白蛋白和谷氨酰胺合成酶,使氨与谷 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而起到解毒作用
4
Page 10
胆汁生成障碍
√胆汁分泌量不足 √胆汁成分不足/改变
肝炎
胆汁流动障碍
运输障碍
排泌障碍
√胆结石
√奥狄氏括约肌
√ 胆 道 水 √胆囊收缩障


胆囊炎 胆管炎 胆结石
肝胆疾病和胆汁淤积
肝炎
胆汁生成障碍
胆汁流动障碍
病理性胆汁
胆囊炎 胆管炎 胆结石
√肝细胞受损可伴随不同程度的胆汁排泄障碍,而胆 汁淤积反过来又可加重肝细胞受损 √胆汁淤积是肝脏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肝脏损害的因素都可引起肝内胆汁淤积 √肝内胆汁淤积可以造成机体多器官损失,早期诊断 和治疗很重要
肝、胆的生理结构及功能
肝脏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生产和分泌胆汁
成人常见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病因分类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定义
定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形成、分泌和(或)胆汁排泄 义 异常引起的肝脏病变 。胆汁淤积持续超过6个月称为慢性胆汁淤积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
胆管性胆 汁淤积
混合性胆 汁淤积
胆汁淤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