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实验基本原理及技术

合集下载

生化中的化学实验原理

生化中的化学实验原理

生化中的化学实验原理
生化学实验是通过化学反应、分离纯化、鉴定结构等手段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一种实验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点:
1. 化学反应:生化学实验利用化学反应来改变或转化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例如,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2. 分离纯化:生物体内的分子混合复杂,生化学实验通过分离纯化的方法将目标分子与其他组分分离开来,从而研究其性质和功能。

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包括离心、层析、电泳等。

3. 鉴定结构:生化学实验可以通过各种分析技术对分离纯化后的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

例如,质谱技术可以确定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和结构;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解析分子的原子结构。

4. 测定活性:生化学实验可以通过测定生物大分子的活性来研究其功能。

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酶活测定、抗体结合实验等。

总之,生化学实验通过化学手段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揭示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机理和规律。

生化实验

生化实验

实验一:分光光度法一:定义: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波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即可以产生吸收光谱,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

分类:根据波长范围可分为紫外,可见和红外分光光度法。

特点:1,与其它光谱分析方法相比,起仪器设备和操作都比较简单,费用少,分析速度快,2,灵敏度高3,选择性好4,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5,用途广泛。

二: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1:光的基本性质:波动性,微粒性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一种物质呈现何种颜色,是与入射光的组成和物质本身的结构有关。

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溶液中的质点(离子或分子)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吸收而引起的。

能复合成白光的两种颜色的光也称为互补色光。

3:吸收曲线(光谱)物质的分子内部存在状态:电子能级,振动能级,转动能级组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远红外吸收光谱4、透光率和吸光度当一束单色光通过均匀的溶液时,入射光强度为I0,吸收光强度为Ia,透射光强度为It,反射光强度为Ir,则I0 = Ia + It + Ir 透光率(transmittance)T:透射光的强度It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

透光率愈大,溶液对光的吸收愈少;透光率愈小,溶液对光的吸收愈多。

吸光度A:透光率的负对数。

A愈大,溶液对光的吸收愈多。

5、Lambert-Beer定律Lambert定律:当一适当波长的单色光通过一固定浓度的溶液时,其吸光度与光通过的液层厚度成正比。

式中b为液层厚度,k1为比例系数,它与被测物质性质、入射光波长、溶剂、溶液浓度及温度有关,Lambert定律对所有的均匀介质都是适用的。

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1)光源光源的作用:发出所需波长范围内的连续光谱,有足够的光强度,稳定。

可见光区:钨灯,碘钨灯(320~2500 nm)紫外区:氢灯,氘灯(180~375 nm)(2) 单色器单色器的作用:从光源的连续光谱中,分出某一波长范围的光,作为吸光光度分析的光源。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6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二、有机溶剂沉淀法
n 原理:有机溶剂对许多溶于水的小分子生化物质以及核酸、 多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都能发生沉淀作用。有机溶剂 的沉淀作用主要是降低溶液的介电常数从而 增强分子之 间的相互作用,使其溶解度降低。对于具有表面水层的生 物大分子来说,有机溶剂可破坏溶质分子表面的水膜,使 这些大分子脱水而相互聚集析出。不同溶质要求不同浓度 的有机溶剂,因此可用有机溶剂进行分步沉淀。
n 提取是在分离纯化前期,将样品研磨,把被破碎的细胞置于一定的溶剂(提 取液)中,使某一类分子目的物释放到提取液中的过程。提取液应具备的条 件: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破坏作用小;对杂质溶解度小或不溶解;来源广 泛、价格低廉、操作安全等。
n 生物分子可以分为生物大分子和生物小分子。生物小分子的结构由较强的共 价键决定;生物大分子中除共价键外,还含有较弱的共价键和次级键,故需 温和的条件才能保证生物大分子的活性不被破坏。因此,这两类生物分子的 提取液成分和操作条件差别很大。
n 1、生物小分子的提取 n 2、生物大分子的提取
蛋白质和酶的提取 核酸的提取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6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溶剂提取法
n 原理:利用溶剂的溶解作用把所需物质从细胞中转移出来 n 影响溶剂提取效率的因素(影响溶解度的的因素)
1、溶剂的性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 2、离子强度:离子强度是影响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因素,但离子强度 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不同,如高离子强度下DNA-核蛋白溶解度增 加,而低离子强度下RNA-核蛋白溶解度增加;绝大多数蛋白质和酶, 在稀盐溶液中溶解度增加(盐溶)。 3、PH值:溶剂的PH值影响溶质分子的解离状态,离子状态的物质, 不能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都易溶于水,而非离子状态的物质易溶于有 机溶剂。 4、温度:温度的升高可以增加物质的溶解度。 5、去垢剂:去垢剂是一类既有亲水基又有疏水基的物质,可以分为 阴离子、阳离子和中性去垢剂等,如SDS,Tween20,Triton X-100。

普通生化实验总结

普通生化实验总结

普通生化实验总结一、引言普通生化实验(General biochemistry experiments)是生物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总结普通生化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二、实验目的普通生化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实验一:蛋白质的定性实验1. 实验原理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物质,通过蛋白质的定性实验可以初步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定性实验的原理是基于蛋白质的特性,在特定条件下,蛋白质与某些试剂发生反应产生显色或沉淀。

2. 实验操作步骤1.取一定量的样品溶液,分别加入Biuret试剂和Millon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2.根据颜色变化结果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3.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如果样品与Biuret试剂发生变色反应,由淡蓝变为紫色,可以初步判断样品中含有蛋白质;如果样品与Millon试剂发生变色反应,由白色变为红色,也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蛋白质。

四、实验二:酶的性质与活性测定1. 实验原理酶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能够加速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

了解酶的性质和活性测定方法对于研究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非常重要。

通过测定酶活性,可以确定酶对底物的催化效果和酶的活化或抑制情况。

2. 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一定浓度的酶底物和辅酶溶液。

2.将一定量的酶底物加入试管中,分别加入辅酶溶液。

分别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

3.在一定时间内测量酶底物与辅酶溶液反应的光吸收度。

3.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光吸收度差异,可以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酶活性。

根据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可以初步评估酶的催化效果和活性。

五、实验三:核酸的分离与纯化1. 实验原理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对于研究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和进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生化反应鉴定实验报告(3篇)

生化反应鉴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生化反应在微生物鉴定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常见生化反应的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对给定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二、实验原理生化反应是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同时产生一些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可以用来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常见的生化反应包括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变形杆菌等。

- 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糖发酵培养基(葡萄糖、乳糖或蔗糖)、V-P试剂、甲基红试剂、吲哚试剂等。

- 试剂:卢戈氏碘液、乙醚、吲哚试剂、甲基红试剂、蒸馏水等。

- 仪器:酒精灯、接种针、培养皿、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德汉氏小管等。

2. 仪器:- 酒精灯- 接种环- 超净工作台- 恒温培养箱- 高压灭菌锅- 试管- 移液枪- 滴管四、实验方法1. 菌种培养:将菌种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 糖发酵试验:- 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于糖发酵培养基(葡萄糖、乳糖或蔗糖),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 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记录发酵结果。

3. 吲哚试验:- 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于蛋白胨水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 加入吲哚试剂,观察颜色变化,记录结果。

4. 甲基红试验:- 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于蛋白胨水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 加入甲基红试剂,观察颜色变化,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糖发酵试验:- 大肠杆菌:发酵葡萄糖、乳糖,不发酵蔗糖。

-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

- 枯草芽孢杆菌:不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

- 变形杆菌: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

2. 吲哚试验:- 大肠杆菌:吲哚试验阳性。

- 金黄色葡萄球菌:吲哚试验阴性。

- 枯草芽孢杆菌:吲哚试验阴性。

- 变形杆菌:吲哚试验阳性。

生化检验的方法及原理

生化检验的方法及原理

生化检验的方法及原理生化检验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液、尿液、体液等体内物质的变化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方法。

它通过测定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或活性,可以提供有关内脏功能、营养状况、代谢情况以及某些疾病的信息。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生化检验方法及原理。

1. 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是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进行检查的方法。

该检验方法主要包括测定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项目。

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涂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

血常规检验可以评估机体的贫血程度、血液的凝血功能以及炎症反应等。

2. 肝功能检验:肝功能检验主要包括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等指标。

ALT和AST是血液中常用的肝细胞损伤指标,其升高提示肝细胞受到损伤。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可以评估肝脏排泄胆红素的功能,其升高可说明肝功能异常。

血清蛋白水平可以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变化。

3. 肾功能检验:肾功能检验常用的指标有血尿素氮(BUN)、肌酐、尿酸等。

BUN是肾脏排泄代谢废物的指标,其升高可以反映肾脏排泄功能的下降。

肌酐是肌肉代谢废物,其浓度增高可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尿酸是嘌呤代谢产物,尿酸增高可与痛风等疾病相关。

4. 血糖检测:血糖检测是评估糖代谢情况和糖尿病诊断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其中空腹血糖是指在至少8小时禁食后测定的血糖浓度,可以鉴别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

餐后血糖是指进食后2小时的血糖浓度,可以评估胰岛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其浓度升高可预测糖尿病的并发症。

5. 血脂检测:血脂检测是为了评估血液中脂质成分的含量和分布,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常用的检测指标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

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评估血液脂质紊乱的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认为是“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坏胆固醇”,两者浓度高低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

生化项目检测原理

生化项目检测原理

生化项目检测原理
生化项目检测原理是通过分析和测量生物体内特定分子或化学反应产物的变化来判断生物体内某种物质的存在或水平。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化项目检测原理。

1. 光度法: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吸收或透射的特性来测量物质的浓度。

通常会使用比色皿、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进行测量。

2. 电化学法:利用物质在电势差作用下的氧化还原反应特性来测量物质的浓度。

常见的电化学方法包括电解法、电极反应法、电化学免疫法等。

3. 发光法:利用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光的特性来测量物质的浓度。

常见的发光方法有化学发光、酶标仪法等。

4. 色谱法:通过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相互作用的特性来进行物质分离和测定。

常见的色谱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

5. 免疫学原理:利用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物质的存在或水平。

常见的免疫学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放射免疫测定法、荧光免疫测定法等。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生化项目检测原理,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对不同物质的快速、准确测量,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生化实验报告全文

生化实验报告全文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葡萄糖氧化酶(GOD)的催化作用原理。

2. 掌握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活性的方法。

3. 分析不同条件下葡萄糖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葡萄糖氧化酶(GOD)是一种氧化还原酶,它催化葡萄糖与氧反应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

在实验中,通过测定过氧化氢的生成量来间接反映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

过氧化氢在特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利用氧气的生成量可以计算出过氧化氢的浓度,从而推算出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试剂:- 葡萄糖标准溶液- 氧气电极- 氢氧化钠溶液- 酚酞指示剂- 水浴锅2. 仪器:- 721分光光度计- 恒温培养箱- 移液枪- 试管- 烧杯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将葡萄糖标准溶液配制成不同浓度的系列溶液。

- 配制好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指示剂。

2. 实验操作:- 将葡萄糖标准溶液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指示剂。

- 使用移液枪将氧气电极插入溶液中,开始计时。

-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溶液从粉红色变为无色所需的时间。

3. 数据处理:- 根据溶液颜色变化所需时间,计算出过氧化氢的生成量。

- 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过氧化氢生成量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 根据待测样品的浓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对应的过氧化氢生成量。

- 计算出待测样品的葡萄糖氧化酶活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 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过氧化氢生成量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待测样品的葡萄糖氧化酶活性:- 根据待测样品的浓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对应的过氧化氢生成量。

- 计算出待测样品的葡萄糖氧化酶活性。

3. 不同条件下葡萄糖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在不同温度、pH值和酶浓度下,观察葡萄糖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并分析了不同条件下葡萄糖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氧化酶活性受温度、pH值和酶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學實習1緒論(一) 原理1. 光依據其波長來分類:(1) 200nm~400nm 短波屬於紫外光(2) 400nm~700nm 可見光波長(3) 700nm~900nm 長波屬於近紅外光2. 光通過溶液時,特定波長的光被吸收,眼睛察覺到的是沒有被吸收的波長。

核黃素會吸收450nm 的光,紅光與黃光會通過溶液而被肉眼所見。

第一單元 生化實驗基本原理及技術2圖1-1光譜儀光譜儀可用來鑑定及定量純或不純的溶液中所含有的特定化合物,主要原理是基於兩個物理定律:1.柏朗定律;2.比爾定律 。

1. 柏朗定律:每單位厚度溶液其吸收入射光的比率為定值,被溶液吸收的入射光量與入射光強度無關。

被每單位厚度溶液吸收的入射光比率為定值,每一單位厚度溶液若吸收10%的光,則光經過每一單位厚度溶液時,其強度即減少10%。

I =I 0 • e -αιI :穿透光強度I 0:入射光強度α :溶液吸光係數ι:光路徑長度柏朗定律中以對數為底轉換公式,將吸光係數α轉換成比例常數K→ log 10 I 0 / I =K ιlog 10 I 0 / I = 吸光值(absorbance ;A)或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 ;OD)生物化學實習32. 比爾定律:光經過吸光物質所產生的吸光值,與溶液中每單位面積所含的吸光物質數目成比例。

比爾定律描述比例常數K 與待測吸光溶液中溶質的濃度有關。

K =εcε:消光指數c :吸光物質濃度I = I 0• 10-εc ιlog 10 I 0 / I = A =log 1010εc ι= εc ι當ι(光路徑長度)=1 cm 時log 10 I 0 / I = A =log 1010εc = εc特定溶質在特定波長下,消光係數ε為一常數。

因此,當吸光物質的濃度變成兩倍,於相同的光路徑下,被吸收的光量也會變成兩倍。

圖1-2 22 µM 溶於0.1M 磷酸鈉,pH 7.06,1公分光路徑(light path)的條件下測定 波長吸光值第一單元 生化實驗基本原理及技術4(二) 光譜儀的應用1. 呈色反應:如果分子沒有吸光性,可將此分子與其他分子反應,產生具吸光性的有色化合物。

2. 色度定量法:(1) 呈色劑必須過量。

(2) 必須在吸光值與該化合物濃度呈現線性下,得出標準曲線,亦即該化合物濃度之改變必須與吸光值改變成正比。

(3) 色度定量法之最大誤差來源:通常發生在化合物高濃度時,由於其產生數據為非線性反應所致。

應該將未反應之未知溶液重新稀釋後再做一次,切勿直接稀釋已呈色之反應溶液。

(三) 呈色定量:線性反應之標準曲線圖1-3呈色定量反應的標準曲線(四) 光譜儀的構造與性質1. 光源 (Light Source)(1) 鎢絲燈:340~900 nm生物化學實習5(2) 氫-氘燈:200~360 nm2. 波長選擇器 (Wavelength Selector)(1) 單色光純度越高,其靈敏度也越高。

(2) 濾光片 (absorption filters):能夠將高於及低於特定波長的光遮蔽住。

(3) 較為先進的光譜儀會使用稜鏡 (prism) 或繞射柵欄來產生單色光以克服濾片的缺點。

(4) 狹縫 (slit):光的路徑中置放一對調節板行成狹縫調整入射光的強度。

(5) 樣品管或比色槽 (sample tubes or cuvettes):盛裝樣品與空白對照組溶劑的容器必須是相同的。

(五) 光伏特電池或測光光電管-偵測系統中穿透光1. 光伏特電池:硒的電子流其靈敏度很低,且對小於270 nm 及大於700 nm 的波長不敏感。

2. 真空電光管:有兩個電極維持一個電位差,當入射的輻射光投至陰極引起電子的反射(光電效應),電子會在陽極(正極)被收集,光電流可立即被放大偵測。

3. 光電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 ,PMT) :是一般光電管的衍生物。

有數個中間電極(倍增電極,dynodes) 。

(一) 基本原理:利用分子經過多孔性介質時會有不同移動速度而將其分離的實驗技術稱為層析法。

層析法基本原理為利用各種物質對吸附用的靜相(stationary phase ;固體材料或基質)和流過靜相的動相(mobile phase ;緩衝溶液或溶劑)有不同的親和力而將其分離。

第一單元 生化實驗基本原理及技術6(二) 基礎理論:分配係數及相對移動速度,分離的過程中,分子會被固體材料(靜相)所吸附,需要先定出該分子對靜相及(或)動相的親和力。

圖1-4管柱層析系統1. 分配係數(partition coefficient ;α):表示一個物質對靜相的親和力。

分配係數數值介於0與1之間。

分配係數α值越大表示該成分對靜相的親和力越大。

數學公式:被靜相吸附的分子數 α=在靜相與在動相的分子總數生物化學實習72. 相對移動速度:表示分子對動相之親和力,其定義為:分子與動相通過固體材料的相對移動速度。

R f =1-α3. 解析度 (Resolution;R) 最大化是任何層析想要達成之目標。

圖1-5層析解析度第一單元 生化實驗基本原理及技術8(三) 層析法動相:等梯度流析 vs.梯度動相流析1. 等梯度流析方式(isocratic):全程動相特性相同。

2. 梯度動相流析(gradient):過程中連續改變動相的離子強度、pH 值、配位體濃度或者是有機溶劑雨水溶液的比例。

(四) 層析的種類常用的層析的種類包括:膠體過濾或分子篩、離子交換層析法、疏水性作用層析法、親和性層析法、分配層析法、高效能(高壓)液相層析法。

1. 膠體過濾法(Gel Filtration) 或分子篩(Size Exclusion)(1) 原理:基於特定大小的分子是否有能力進入具有許多孔洞的固體材料或介質,通常使用等濃度的動相。

(2) 膠體過濾層析過程圖1-6膠體過濾層析過程(3) 膠體過濾層析結果生物化學實習9圖1-7 膠體過濾層析結果2. 離子交換層析法(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1) 原理:利用分子表面帶的電荷對帶電的靜相或固體材料有不同的靜電吸引力來分離物質。

(2) 種類:A. 陽離子交換法(cation ion-exchanger):靜相帶有負電荷,對溶液帶有正電的分子(陽離子)具有親和性。

最常使用的陽離子交換樹脂是CM 纖維素。

B. 陰離子交換法(anion ion-exchanger):最常使用的陰離子交換樹脂是DEAE 纖維素。

C. 緩衝溶液:離子交換層析中選擇適合的緩衝溶液,所用的緩衝溶液需能以儘量低的濃度,在所欲使用的pH 值下,提供足夠的緩衝能力,以免影響溶液的離子強度。

在其pK a 處會有最大的緩衝能力。

第一單元 生化實驗基本原理及技術103. 疏水性作用層析法(Hydrophobic Interaction)(1) 原理:用來增進蛋白質與疏水性吸附劑結合的動相條件剛好與增進離子交換樹脂相反:低pH 值和高離子強度。

(2) 高離子強度會消弱蛋白質與吸附劑的靜電作用力,卻會增進疏水性交互作用。

(3) 高離子強度會比低pH 值更為重要,在高離子強度的狀況下,含有極大疏水性的蛋白質只要以C 4管柱就可以吸附,含有較小疏水性的蛋白質則需要C 8或C 10管柱才能吸附。

(4) 要將蛋白質析出,要破壞蛋白質分子與吸附劑之間的疏水性交互作用,只要降低動相的離子強度就可以輕易地將其流析。

4. 親和性層析法(Affinity Chromatography)親和性層析法是發展最迅速的層析法,獲得最大產率及最大純度。

(1) 種類:A. 受質親和性層析法:酵素、配位體。

B. 染料配位體層析法: Cibacron Blue 會和酵母菌中的兩種酵素有極大的親和性;丙酮酸激(p y r u v a t e k i n a s e )和磷酸果醣激 (phosphofructokinase)。

C. 免疫親和性層析法:抗原-抗體交互作用之解離常數(K d )範圍為10-8至10-10M ,而最高可達到10-12M ,使用單株抗體來進行免疫親和性層析的效果最好。

D. 固定化金屬離子親和性層析法 (IMAC):以二價金屬陽離(Zn 2+, Fe 2+, Ni 2+,Cu 2+)純化表面含有組胺酸(histidine)的蛋白質,最後以下列三種方式之生物化學實習11一將藉由組胺酸與樹脂結合的蛋白質流析出來:(a) 降低動相的pH 值(b) 添加比在IMAC 樹脂上還強的金屬崁合劑(例如:EDTA )(c) 增加動相中與蛋白質競爭金屬鍵結之物質的濃度(例如:咪唑imidazole)或組胺酸(histidine)。

5. 分配層析法(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通常是應用在定性分析方面(而非應用在製備方面),分配層析法係使用薄板形式來進行層析,其靜相通常是塗抹在玻璃板(硬式)或聚酯膠片(軟式)上的吸附薄層。

(1) 分配層析法靜相/動相分類:A. 正相(normal-phase)分配層析法,靜相帶有極性,而展開用的動相則不帶帶有極性。

B. 逆相(reverse-phase)分配層析法,靜相不帶有極性,而展開用的動相則帶有極性。

(2) 展開樣品的動相溶液:A. 有機溶液-乙醇(alcohol)、t-戊醇(t-amyl alcohol)、乙(acetonitrile)、甲醇(Methanol)。

B. 水性溶劑-醋酸(acetic acid)。

(3) 樣品用相對移動速度(R f )來表示:樣品移動的距離(cm ) 溶劑前緣移動的距離(cm )R f第一單元 生化實驗基本原理及技術12A. R f 數值越大表示樣品對該動相溶劑有越大的親和性。

B. 分配層析法已經成功地運用在分析蛋白質、荷爾蒙、胺基酸、胺醣類、碳水化合物、核酸、抗生素、脂肪酸、殺蟲劑核一些藥物及代謝的中間產物。

(4) 分配層析法種類A. 使用濾紙當作靜相:濾紙都是由多聚醣所組成的,所以濾紙層析法最常使用在正相模式,及非極性溶液當作動相來展開。

B. 將分子氣化後,再利用其對固體吸附劑的親和性不同來分分子,此方法又稱「氣相層析」(Gas Chromatography),氣化的樣品送至線圈處的通常是惰性氣體,如氮氣、氦氣、氬氣等。

6. 高效能(高壓)液相層析法(High-Performance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1) 原理:動相流速由HPLC 管柱材質之強度或堅硬度來決定,管柱半徑減少和長度增加都會增加靜相的壓力,在流速固定1 mL/min 狀況下,長度相同的管柱,口徑20 mm 壓力會比口徑5 mm 的管柱少。

目前HPLC 管柱可承受的流速範圍可高至100 mL/min 或低到0.5 mL/mi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