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_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合集下载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黼

培 养 学 生 的 审美 敏 感 可 从 以 下几 个 方 面 入手 :
3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审美创造力。~篇好的作文, 中 就是学生的一项审美 1 利 用视 听 教 具 , 养 审 美 感 受 力 。 学 生 的 审 美 感 受 力 , 审 美 感 官 创造。学习完一篇课文, . 培 是 学生在认识和体验课文中美的形象、 学 美的情境后, 就

把 情 感教 育 作 为 素 质教 育 的一 个 方 面提 出 , 是 现 代 教 育 改 革 的 一 大 发现 美 并 受 到 陶 冶 。 这

三 、 发 思 想情 感 , 养 学 生 的 审 美创 造 力 激 培 突破。事实上 , 教师作为学生与教材 之间的 “ 中介 ” 在 深入 钻研和具体 讲 , 授教材的流程 中, 心灵必定 受到 深浅不 同的感染 , 情动于衷 , 起情波 , 激 乃 审美创造力, 是指学生按照“ 美的规律” 直接创造美 的事物 的能 力。在 一 学 获 另 至引起语气 声调的诸种变化 , 随着教材所蕴 感情 变化, 应相应地做 出或忧 教 学 中 , 方 面 , 生受 到 了美 的 熏 陶 , 得 了 丰 富 的 精 神 食 粮 ; 一 方 面 , 或 喜 、 褒或 贬 等 不 同 的 反 映 或 评 价 。 教 师 只 有 动 情 地 教 , 能 拨 动 学 生 也 学 习 了文 学 作 品 的表 现 形 式 , 表 达 方 式 的 选 择 、 材 立 意 、 局 谋 篇 、 或 才 在 选 布 心 中 的情 弦 , 他 们 发 出心 声 。 让 健 康 向上 的 情 感有 赖 于 健 康 正 确 的 审美 观 。正 如 鲁 迅 评 《 楼 梦 》 红 所 遣 词 造 句 、 辞 等方 面 有 所 收 获 。 修 1 通 过 声情 并 茂 的 朗 诵 培 养 学 生 的 审 美 创 造 力 。学 生 在 朗 诵 过 程 中 . 表 其 言 :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 “ , 才子看见 缠绵 , 革命 家看见排满 , 流 再 现 情 境 、 现 美 , 审 美 理 想 在活 动 中升 华 。 2 通 过 激发 审 美 想 象 培 养 审 美 创 造 力 。 在 教 学 中 , 须 完 成 “ 换 ” . 必 转 言 家 看见 宫 闰 秘 事 。 因此 , 师在 教 学 中 应 利 用 教 材 的 思 想 情 感 , 学 生 ” 教 对 进 行正 确 的 审 美 观 的教 育 。 “ 充 ” 再 创 造 ” 程 , 文 字 符 号 转 换 为 立 体 的 、 鲜 的 画 面 , 作 者 没 补 “ 过 把 新 把 徐 二 、 用 艺术 作 品 , 养学 生的 审 美 敏 感 利 培 有 直 接说 明 的意 思 补 充 完 整 , 生 才 能 领 会 其 中 蕴 含 的 言 外 之 意 , 外 学 弦 审美 敏感 是 ~ 种 善 于 在 生 活 、 然 、 术 中 发 现 美 的 能 力 。 语 文 教 学 之音 。 自 艺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美感、情感和审美情趣。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呢?本文将从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探讨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

一、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首先要有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在发展阶段,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词、古文、民间故事等形式,教给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语言之美。

还可以通过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绘画之美。

在教学中,可以邀请美术老师给学生进行绘画指导,通过画画来感受美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引进音乐教育内容,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的魅力。

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美术、音乐的欣赏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感知,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渗透美育教育。

二、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法渗透美育教育还需要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对美的需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美的信息;可以通过诗词朗诵来感受文字之美;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改编成小品或话剧等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体验美。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去创造美。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唤醒学生对美的热爱,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获取语言知识,更能够感受和体验美的魅力。

三、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渗透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一个有氛围、有文化的学校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浅析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浅析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5 8 1 1 f 2 0 1 3 ) 0 3 — 0 2 1 4 — 0 1
摘要: 陶 冶儿 童 美感 , 培 养 审 美感 受力是 小学语 文 教 学不 容 忽视 的重要 内容 。 小学语 文教 材 中. 无论 是语 言文 字 的表 述 . 还是 从 内 涵意 义的 阐 明都 充满 了美的 因素 。面 对这 样 的教 材 , 作为 语 文教 师 , 其本 身具 有 双 重任 务 : 不仅 自己需要 从 教 材 中领 悟 美 . 而且 还 得教 会 学 生从课 本 中学到 美 关 键词 : 浅析 教 师 小 学 蒙语 教 学 美育
“ 爱美之 心 . 人 皆有 之 ” 一语道 L { J 人 们 对 美 的 需 求 已是 生 活
感 的获 得 , 首 先 在 于 对 形 象 的 感 知 。有 些 课 文 . 学 生 可 以依 据 语
中不 可 缺 少 的 部 分 . 因为 美 是 人 们 精 神 生 活 的 一 种 享 受 . 一 种 乐 言 文 字 , 经F h 想象 , 直接 浮现出作品所捕绘 的形象 . 从 中 得 到 美 趣, 一 种 陶醉 。真正 的美 应 当是 纯 洁 的 , 真实的 . 善 良的 。他 能 使 的 享 受 。但 是 . 南于 小 学 生 的 审 美 想 象 力 尚不 发 达 . 加 之 表 象 储 人 的 内心 产 生 无 比的 喜 悦 和 兴 奋 . 在 欣 喜 中受 到 启 迪 . 领 悟 生 活 存 贫 乏 , 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 . 很难 使 学 生 呈 现 形 象 . 唤 起 美 感 的真谛 , 从 而 完 善 自己 的道 德 , 陶冶 自己 的情 操 。 陶冶 儿 章 美感 , 这 时 最 好 的 办 法 是利 用 插 图 . 把 文 字 内容 诉 诸 于视 觉 的 画 面 . 使 培 养 审 美 感 受 力 是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不 容 忽 视 的 重 要 内 容 小 学 语 学 生 直 接 地 产 生 意 象 整 体 .以 达 到 陶 冶 美 感 和 高 尚 情 操 之 目 文教 材 中 . 无 论 是 语 言 文字 的表 述 . 还 是 从 内涵 意 义 的 阐 明都 充 满 了美 的 因素 。语 文 中 蕴 含 了人 类 文 明 名 个 领 域 精 神 成 果 的 积 淀, 其间天文地理 , 、 草木虫鱼 、 世 态 人情 , 无所不及 , 而 美 是 其 所 有篇 章 的灵 魂 。它 “ 思接干载 、 视通万里” , 展 现 给 人 们 的是 一 个 无 比广 阔 的审 美 天地 。它 是 承载 美 的 天使 。那 么 . 教 师 如 何在 小 学语 文教 学 中 渗 透美 育 呢 ?我 根 据 自己 的教 学 实 践 , 认 为 应从 以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的易受感 染性等特 征 ,因而从作者 的情感 ( 即课文 中所蕴含 的情感 )
惯 。在教学过程 中,使 学生受到爱 国主义教育 ,社会 主义思想 品德 到学生 体验到其 情感 ,其 间不可缺 少 ” 中介 ” 。其 ” 中介 ” 即是 教 教育和科学思 想方法 的启蒙教育 ,培养学生 的创 造力 ,培养爱美的 师情 感的 ” 投入 ” 和” 外射 ” 。所 以 ,在小学 语文教 学中 ,教师 首 情趣 ,发 展健 康的个性 ,养成 良好 的意 志品格 。”由此可见 , “ 培 先应 当进入 ” 角色 ” ,积极 ” 投入 ” ,与作者悲欢与共 ,这样才能激
物 、事等 ,有丰富多彩 的艺 术形象 ,引人人胜的深邃意境 ,凝炼生 学 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大海 的美丽 。再通过 逐层朗读 :第一次读 动的优美词句 , 强烈感人 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 ,都是美育 的极好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河子 的成 长源于一个美好 的故事 ;第二 次读 让 内容和形式 ,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堂教学 中的美育 ,能把美感 直觉 的形象性 ,经验的理论性 ,心理现 由于小学生对事物 的观察力和敏感性 不强 ,缺乏鉴别能力 ,有时往 象和积淀的系列性 以及耳濡 目 染 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 ,使教师 往见 丑事容易 ,见美难 ,甚至美丑不分 。因些 , 对 于语文教学 中学 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 活动产 生更 多的吸引力 ,更强烈 的感召力 ,更 生 美的创造 一 作文 来说 ,观察是 前提 。用审美 的眼光来 观察 ,灿 浓的诱导力 ,将学生带进 引人人 胜、欲罢不能的情景 ,从而使学生 烂 的阳光 是美 ,和煦的春风是美 ;鲜艳 的花 朵是美 ,飘零的落叶是 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促进学生语文综 合素质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 一) 启 发想像 , 感 知美 的形 态 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 的直接途径 和心理基 础。唯有形状 、 而获得 对事 物美的认识 和判 断 , 产 生审美感知 。 美 ;丰硕的果实是美 ,肥 沃的黑土地也是美 …. . 只要我们引导学生 到大 自然 中去 ,到生活中去 ,留心观察 ,就能发现各种各样 的美 , 促进美的创造。 总之 ,在小 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 ,不仅是培养 时代人 才 的审美观 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又能很好地激 发学生对语 提高。

美轮美奂话美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

美轮美奂话美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

美轮美奂话美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作者:严丽仙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9年第3期摘要: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为教师,应该有步骤、有规范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特别是诗歌散文的教学中,更是美育的最佳环境。

关键词:语文;美育;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获得情的感染、智的启迪和美的熏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呢?一、培植感受美的敏感力文章是现实生活中美的集中、美的提炼、美的升华。

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自然美;有“三军过后尽开颜”之社会美;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艺术美。

美比比皆是。

如何让学生善于在美的海洋、美的宝藏中遨游、探索?1.品词析句,味语言之美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范读,重点提示语气、语调、语速、语势等,学生反复品味音律的跌宕生姿,节奏的曲婉悠扬,就在满耳清音与齿颊生津中体悟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也在语音的回旋复沓之美中,构设一系列纷至沓来的比喻意象,桂林山“奇、秀、险”的特色也余音不绝,回味无穷。

2.心接神谋,悟情思之美美是物我情理契合熔铸的结晶。

教学时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设意境令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汉语言的内蕴有时是无理而妙,妙不可言。

其情趣、韵味、风致、灵性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但现实语文教学则是无视东方思维传统,不顾汉语本质特征,对于美的特质视而不见。

课堂教学以讲深讲透,嚼碎掰烂为能事。

真是令人惨不忍睹!纠缠于字词的微言大义;困陷于文章的段落思路;汲汲于语法修辞——语文教学失去了“整体”的美感。

二、陶育创造美的心智美在创造,创造美是人类的天性。

我们教学时应顺其心理,展其自然。

1.激发创造美的诱因欣赏美的活动中,水乳交融地蕴含着再创造与情感愉悦二重因素。

当学生在美的领域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时,美感的魅力已光芒四射。

引学生从课文走向生活,用经过浸染、经过淬炼的美的慧眼来发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对 春天 的认 识是 非常 有必 要 的。在 学 习古诗 《 山行 》时 ,正是 九月 习 的潜在 能动 性 ,能从 多方 面学 习获 取知识 ,培养 创新 精神 和实 践 的天 气 ,秋 高气 爽 ,学完 古 诗 后 可 让 学生 们 在 校 园 里发 现 秋 的美 能力 。 丽 ,收 集各 种各样 的落 叶 ,学生 自然 会感受 到秋 的丰 硕 。 另外 ,教师 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 ,如 《 船长》一文 中的开头一 二 、在 多媒体课 件的展示 中去感受美育教育 部分 教师 应 用低 沉的语 调叙 述 ,在人 们哭 泣着 和 即将与 船一 同沉 人 现代 化教 育技 术 以其 形象 性 、直观 性等 特点 ,能 呈现 社会 美 的 海 中 的船 长 哈尔威 告别 时 ,教师 的语 调应 是 急促 的。教 师语 言 的节 多姿 多 彩 ,让学 生 在 美 的享 受 中生 动 活泼 、积 极 主 动地 去 获 取 知 奏感 还体 现 在 目标 处 理时 ,在讲 授重 点 和深 奥之处 应放 慢语 速 ,增

五 在 变化的课堂 中去感受美育教育

在大 自然中去感受美育教影 响美 感 ,即
苏 霍 姆林 斯基 说 : “ 大 自然 是对 儿 童 进 行 审美 教 育 的绿 色 课 使 是 一 些 优 秀 的教 学 模式 也 应 该 随 着 内容 的 变化 ,相 应 地 改 变教 堂 。” 只有经 常观 察周 围 的事物 ,才 能激 发心 灵 的感触 ,积 累人 生 法 ,推 陈 出新 ,使 学 生永 远 保 持 一 种耳 目一 新 的感 觉 ,尤 其 在导 的经 验 。作 为他们 的启 蒙者 ,我 们何 不指 引着 他们 走进 美妙 的大 干 语 、结 语 的设计 ,教 学 内容 的处理 ,教 学方 法 的选择 都应该 具 有多 世 界 ,让他们 用 自己好 奇 的眼 睛去 看个 够 呢?正所 谓 “ 百 闻不 如一 样化 。灵 活运 用合作 学 习 、小组讨 论 、动手 操作 、社 会调 查 、社会 见 ” ,只有 亲 眼所 见 的事 物 ,才能 在孩 子 的心 中留下 深刻 的印 象 。 实践 等形 式和 方法 ,可 使课 堂更 具有 活力 ,让班 级 充满 生机 。把精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途径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途径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途径探索摘要:当今,我国教育在加快发展,新时代,教育强调“五育并举”,但语文教学中,常常忽略了美育。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要深入发掘审美内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为例,从语文课程内容的剖析、语文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学形式的选择、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等几个方面,探寻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途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途径引言随着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始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特别是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不管是语文课本中的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对其内涵的阐述,都充斥着美的因素。

如果没有美育的话,语文的教学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感元素,使学生从思想上接受美的教育,从感情上接受美的熏陶。

1体会课文中的语言美小学语文课文具有文字语言的美感,教师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品味课文的语言,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汉字本身就是美育素材,读者进入艺术世界需要通过文字语言的引领。

语言文字形式多样,有的整体划一,有的长短交错,课文中的语言都包含着一定的语言规则,可以展示出语言文字的抑扬美、整齐美、回环美等特点。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有很多语言现象和丰富的语言形式,包括有气势的排比句,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充满音律美的对偶句等。

课文的语言风格多样化,包括幽默、典雅、朴实、细腻等风格,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句子感受不同的语言美。

例如,对《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反复朗诵这篇课文。

在反复朗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学生可以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绮丽,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感。

课文中有些词语用得很传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摘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不断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和美育因素,在德育中加强美育的渗透,靠美的形象打动人,靠德的力量感化学生,使学生在德与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为学生今后的成才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德育;美育【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利用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启迪,把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理想情境中,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在课堂上教师人格魅力展现中渗透德育和美育在教学活动中,相比其他学科教师语文教师会更多地触及到人、人性、道德、伦理、情感和性格。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

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发型要符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和职业特点。

教师在着装上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整洁大方,在自然庄重中透露出时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板书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要展示课堂教学中的板书美。

好的板书不但能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调节学生心境,还能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

备课时,教师要构思好板书的结构,在课堂上将条理清晰、工整规范的板书展现给学生。

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也是教师传递情感信息的艺术,每一个手势、每一种眼神、每一副表情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

在讲《窃读记》一课时,我会和学生们一起随着主人公窃读而紧张,为他饱读之后而欣喜。

教师还要保持在课堂教学中情绪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_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在小语教学中渗透美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

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

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

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

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

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

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

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

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

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

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

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
象,唤起美感。

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靠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

教材以图辅文,在凝冻的瞬间,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整体透出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学会真正用人性的态度对待世界(鲍列夫《美学》第562页)。

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

不错,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

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

一句话,板书要合理。

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

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

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

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像教《小珊迪》一课时,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的确是较合理地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整体与部分,主要与次要,重点与难点都揭示出来。

外貌冷同情
语言饿请求
小珊迪轧伤还钱诚实悲伤
行为激动
挂念弟弟善良赞美
通过板书,还可以教学生自己整理学过的知识,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从而认识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

有的教师本身素质好,板书时,还可以即兴配合图画来增添美的色彩。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

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

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

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

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

例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

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从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六、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

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

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如《观潮》一课,教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
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

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

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

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

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

又如《桂林山水》一文是这样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作者成功的运用排比句式,语句对称工整。

教学这样的句子,可通过引读、齐读、议读、分小组读等朗读方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会出美的韵味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