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2024年贵州省煤炭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贵州省煤炭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贵州省煤炭市场前景分析引言贵州省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富集地之一,煤炭产业在贵州省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贵州省煤炭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其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1. 贵州省煤炭资源概况贵州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遵义、毕节、黔南等地。

其中,高位煤、无烟煤和褐煤是贵州省主要的煤种。

贵州省煤炭资源的储量庞大,为贵州省煤炭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 贵州省煤炭市场现状当前,贵州省煤炭市场呈现出供需紧张和价格波动的特点。

随着国内能源需求的增长,煤炭市场在贵州省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提高。

然而,由于煤炭行业的结构问题和环境治理压力加大等因素,贵州省煤炭市场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3. 2024年贵州省煤炭市场前景分析3.1. 国内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煤炭作为中国主要的能源供应来源之一,在未来仍将占据重要地位。

贵州省煤炭市场将受益于国内能源需求的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3.2. 贵州省煤炭资源优势贵州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和品种,这为贵州省煤炭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贵州省的高位煤、无烟煤和褐煤等煤种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可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为贵州省煤炭市场带来更多机遇。

3.3. 优化煤炭行业结构贵州省煤炭市场的发展需要加快优化煤炭行业结构的步伐。

通过推进煤炭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和降低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贵州省煤炭市场将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3.4. 重视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贵州省煤炭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加强对煤炭行业的环境监管,推动清洁煤技术的应用,促进绿色低碳的煤炭开发和利用,是贵州省煤炭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

3.5. 增加对外合作与市场开放贵州省煤炭市场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对外合作与市场开放。

通过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拓宽贵州省煤炭产品的市场渠道和出口份额。

浅析贵州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浅析贵州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浅析贵州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1.贵州矿产资源开发现状贵州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有42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居全国前十位,矿产储量排名居全国前三位的有20种,截至,贵州省矿业生产总值达917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

虽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有效支撑了省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在后期加以解决。

否则,将严重影响和阻碍我省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矿山结构不够合理、开采方式粗放落后、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多等方面。

2.贵州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将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环境不断恶化的同时,将造成资源的损毁并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枯竭,还引起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

所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坚持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才能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1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1.1 破坏植被、地形地貌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易造成地形地貌和植被破坏。

贵州因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在地形地貌上,高坡陡,落差大,因此矿区在建设和开采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大量山体撕裂、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有的甚至使植被和原生地形地貌面目全非。

对矿山植被和地形地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砂石矿、铝土矿和卡林型金矿、煤矿,植被和地形地貌破坏都比较严重。

2.1.2 破坏地下水均衡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许多有害物质进入地表水体和农田,同时以直接渗入方式进入地下含水层,造成周围地区的土地和地下水严重污染。

一些矿井由于排水,破坏了矿区水均衡系统,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使原本使用地下水的厂矿、村庄、城镇发生水荒。

贵州省煤炭市场发展现况及问题分析-系列文章

贵州省煤炭市场发展现况及问题分析-系列文章

贵州省煤炭市场发展现况及问题分析针对电价上调给下游企业经营带来的压力,贵州还构建“煤炭-电力-用电企业”整个产业链利益联结关系,既保持了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又有效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摆不平的煤与电挥不去的“电荒”忧贵州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产煤省区,也是“西电东送”的主战场之一。

全省煤炭探明储量549亿吨,比江南12省总量还多100亿吨。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受多重因素制约,电煤保障一直较为艰难,尤其是自2011年入夏以来遭受严重旱灾,水电基本丧失发电和调峰能力,电煤供应更是“雪上加霜”。

贵州省经信委主任王江平说,与其他一些产煤大省一样,贵州一度陷入了“产煤地没煤烧”的怪圈,导致能源要素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煤与电”的矛盾,在遇到极端天气或供需严重失衡的时候,往往以拉闸限电的形式集中暴露出来。

西南区域内煤炭供求不平衡是导致电煤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广西、重庆、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属于贫煤省份,从北方购煤运距较远且成本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地区对贵州煤炭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但是,受地质构造复杂、证照办理缓慢等因素影响,贵州大煤矿建设滞后,“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煤矿基本都未达产,而小煤矿受产业政策和安全条件的限制,产能也在逐步萎缩。

贵州增长缓慢的煤炭产量难以满足西南区域内的能源需求。

贵州省经信委副主任李保芳说,“计划电、市场煤”矛盾突出,是电煤供应紧张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电煤逐步与市场接轨,价格持续攀升,而下游电价一时难以启动联动机制,导致火电企业普遍亏损,电力供应持续吃紧。

与此同时,贵州电煤价与市场价、省内价与省外价相差悬殊,煤企要保电煤任务就要减收甚 至亏损,资源价格与市场严重背离。

受此影响,“西电东送”的可持续性也面临挑战。

王江平说,贵州电力装机总体不足,客观上面临着东西部地区争电、输配电投资放空的风险,电力平衡顾此失彼。

同时,发电成本大幅上升,“西电东送”价格倒挂局面使其失去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2023年贵州省煤炭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贵州省煤炭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贵州省煤炭行业市场分析现状贵州省煤炭行业市场分析现状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贵州省煤炭行业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稳定增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

贵州省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五位,具有发展煤炭工业的优势。

煤炭资源的丰富使得贵州省可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其次,贵州省煤炭行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

贵州省拥有一批技术过硬、专业化的矿山公司和煤炭设备制造企业,不仅能够保证煤炭的开采效率和质量,也能够提供先进的矿山设备和技术支持。

再次,贵州省煤炭行业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煤炭需求量仍然保持较高水平,贵州省煤炭行业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潜力。

然而,贵州省煤炭行业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环保压力加大。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煤炭行业的环保要求,要求煤炭企业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贵州省煤炭行业也需要积极应对环保压力,加快煤炭清洁化、高效化的发展。

其次,市场竞争激烈。

煤炭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不仅需要面对国内竞争对手的挑战,还要面对国外煤炭的竞争压力。

贵州省煤炭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确保市场份额。

此外,贵州省煤炭行业还面临着市场需求变化的挑战。

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替代能源在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增加,煤炭行业面临着替代能源的竞争。

贵州省煤炭行业需要及时调整产能,积极拓展清洁能源领域。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贵州省煤炭行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煤炭行业向清洁、高效、低碳的方向发展。

其次,加强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合作,拓宽市场渠道,寻找新的增长点。

最后,加强企业管理和绩效评估,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力。

总之,贵州省煤炭行业市场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加强合作、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贵州省煤炭行业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贵州 煤炭行业 排放标准

贵州 煤炭行业 排放标准

贵州煤炭行业排放标准摘要:一、贵州煤炭行业发展概况1.贵州煤炭资源丰富2.煤炭行业对贵州经济的重要性3.贵州煤炭行业面临的挑战二、煤炭行业排放标准的重要性1.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2.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3.促进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三、贵州煤炭行业排放标准的现状1.已经取得的成绩2.仍然存在的问题3.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水平的差距四、贵州煤炭行业排放标准改进的建议1.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2.加大技术研发与创新投入3.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正文:贵州是我国煤炭资源大省,煤炭行业的发展对贵州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煤炭行业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给贵州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因此,提高煤炭行业排放标准成为了当务之急。

首先,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煤炭行业作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必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

这不仅是改善环境的需要,也是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只有提高排放标准,才能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让人民群众呼吸到更加清洁的空气,享受到更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提高煤炭行业排放标准有助于促进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煤炭行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可以倒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与创新投入,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排放强度,实现绿色发展。

然而,目前贵州煤炭行业的排放标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我们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煤炭行业排放标准的监管力度,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处罚,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同时,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排放强度,减少污染。

其次,加大技术研发与创新投入。

煤炭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研发新型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降低排放标准。

此外,政府和企业还可以共同设立技术研发基金,推动科技创新,助力煤炭行业绿色发展。

煤炭资源发展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

煤炭资源发展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

煤炭资源发展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及时解决煤炭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推动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煤炭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仅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此外,煤炭开采、运输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和废水也对周边的土壤、水质和空气质量造成了污染,危害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应当加强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产业向清洁、低碳、环保方向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其次,煤炭资源的开采存在着安全生产风险。

煤矿事故频发、矿工伤亡严重成为困扰煤炭行业的一个难题。

加之矿井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事故也给煤炭开采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建立健全的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标准,加强矿井安全监测和预警,提高矿工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是解决煤炭开采安全问题的关键。

再次,煤炭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煤炭供应压力逐渐加大。

同时,受煤炭市场波动、国际能源价格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价格波动等问题。

因此,调整我国煤炭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和替代能源,促进煤炭市场供需均衡,保障能源安全稳定,是解决煤炭供需矛盾的关键。

最后,煤炭资源的变革升级亟待推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煤炭产业面临技术滞后、效率低下等问题,需要加快推进煤炭资源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推动煤炭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加强产业技术研发,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发展煤制油、煤炭化学工业等新兴产业,打造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促进煤炭产业的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

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晚二叠世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聚煤规律及煤变质程度等将全省划分为六盘水煤田、兴义煤田、织纳煤田、贵阳煤田、黔西北煤田、黔北煤田、黔东北煤田、黔东南煤田、黔南煤田共9个煤田。

其中以六盘水煤田、织纳煤田、黔北煤田是重要的产煤地,其中水城——盘县一带为富煤中心。

贵州省煤类齐全,气煤、气肥煤、肥煤、焦煤、l/3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及无烟煤(---号、二号)均有分布,其中,无烟煤资源量最大,为1500.5亿吨,占全省资源总量的62.1%;烟煤919.1亿吨,占37.9%。

全省已查明的低硫煤总储量为184亿吨,推测的低硫煤资源量为536亿吨,总量达720亿吨。

下图为贵州省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图。

建国以盎袁州盔基炭左量鲎益监况(兰位:万吨)贵州省地处西南及中南各缺煤省(区、市)结合部,是云贵大型煤炭基地的主体,是江南最大的煤炭产地,是我国煤炭输出主要省分之一。

我省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截止2006年底,全省煤炭已利用资源量约为90亿吨,仅为累计探明储量的16.3%;尚未利用煤炭资源量460多亿吨。

我省目前重点开发的矿区有黔北、水城、盘县、六枝、织纳、普兴六大矿区,这六个重点矿区共计已查明的资源/储量为500.73亿吨,占查明的总资源量的90.16%;基础储量为170.40亿吨,其中探明+控制的资源量为88.92亿吨。

其他非重点矿区基础储量14.29亿吨,其中探明+控制的资源量为2.56亿吨。

探明+控制的资源量与矿井产量之比(静态储产比)为84.7,远低于全国储产比(113),更低于世界储产比(228)。

与省外主要产煤大省相比,我省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属中等偏下,没有可供露天开采的资源,由于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我省煤炭开采条件也比较复杂。

2000年~2006年我省原煤实际年产量分别是3677、3731、5001、7816、9756.62、10797.5、11800万吨,年均增长21.45%,远高于全国这一时期11%左右的平均增长率,产量也一直排在全国的前10位,且有后来居上之势。

2023年贵州省煤炭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贵州省煤炭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贵州省煤炭行业市场前景分析贵州省作为一个多山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产业也是贵州省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贵州省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煤炭行业市场前景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煤炭资源、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预测贵州省煤炭行业未来的市场前景。

一、煤炭资源丰富贵州省煤炭储量丰富,煤种主要为无烟煤和褐煤,占据全国无烟煤储量的6%和褐煤储量的2%。

其中,无烟煤储量为49.1亿吨,褐煤储量为8.6亿吨。

煤质优良,无烟煤低灰低硫,适合国家能源政策的要求,褐煤也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此外,贵州省的煤炭还具有地理位置优势,煤炭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开发利用较为便捷,也促进了煤炭行业的发展。

二、市场需求稳步增长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市场需求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尤其是在环保政策和清洁能源政策的影响下,无烟煤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而贵州省煤炭的质量优良,能够满足清洁能源政策的要求,因此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此外,随着国家能源战略调整,煤化工等相关行业也将对煤炭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为贵州省煤炭产业开拓新市场提供了契机。

三、政策支持力度大贵州省煤炭行业获得了政策支持,政府对该产业的投资力度大,促进了煤炭行业的发展。

例如国家提出的“煤改气”政策,将促进大气污染治理,从而提高贵州省无烟煤的市场需求。

此外,贵州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煤炭行业的扶持政策,如加大煤炭采掘力度、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建设煤炭加工项目等,为煤炭行业提供了很大的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贵州省煤炭行业市场前景看好。

煤炭资源丰富、市场需求稳定增长、政策支持力度大,这些都为贵州省煤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景。

随着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贵州省煤炭行业市场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内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 根据现有煤田勘 察钻孔瓦斯资料预测, 全省煤层气资源量 ( 2 000m 以 浅) 约为 31 511 亿 m3, 为全国少数富集省之一。
六盘水、织纳、黔北三大煤田约占全省探明储量 的 2 /3 以上。
毕节地区已经探明资源量为 236.8 亿 t, 占全 省 的 45.9%, 预测 2 000m 以浅煤炭资源量为 522.9 亿 t, 占 全 省 资 源 总 量 的 27.5%, 煤 炭 资 源 总 量 为 759.7 亿 t, 占全省资源总量的 31.4%, 其中 1 000m 以浅的资源总 量 为 569.8 亿 t, 占 全 省 1 000m 以 浅 的 资 源 总 量 的 35.9%。 区 内 无 烟 煤 资 源 达 702.4 亿 t, 肥 煤 8.9 亿 t, 焦煤 28.9 亿 t, 贫煤、瘦煤 18.6 亿 t。
COAL ECONOMIC RESEARCH
15
发 展 论 坛 Develop Forum
存条件好, 煤质优良, 易开采, 煤种 ( 焦煤、气煤、 肥煤、瘦煤、贫煤、无烟煤) 齐全, 工业利用值高。
二、贵州省煤炭生产情况
1. 煤炭产能。 2002 年以来, 贵州省煤炭生产增长很快。1998 年 全 省 煤 炭 产 量 为 6 561 万 t, 1999 产 量 为 4 025 万 t, 2000 年 产 量 为 3 025 万 t, 2001 年 产 量 为 3 731 万 t, 2002 年产量为 5 001 万 t, 2003 年产量为 7 802 万 t, 居 全国第七位, 2004 年产量为 9 000 万 t, 2005 年产量为 9 800 万 t, 2006 年产量为 11 816.59 万 t。据贵州省 “十 一五”规划, 到 2010 年贵州省煤炭产量将达到 1.5 亿 t。 贵州省煤炭外调比例较大, 2003 年调出省外煤炭 达 3 200 万 t, 2004 年 调 出 省 外 煤 炭 达 3 500 万 t, 2005 年 调 出 省 外煤 炭 达 4 000 万 t。预 计 2010 年 调 出 省外煤炭为 5 000~6 000 万 t。 截至 2004 年上半年, 全省已持证生产的煤矿个数 为 2 143 处, 生 产 能 力 9 486 万 t /a; 其 中大 中 型 矿 井 14 对 , 能 力 1 413 万 t /a, 占 15% 。 小 型 矿 井 2 129 对, 能力 7 357 万 t /a, 占 85%。目前, 尚有上报各类 煤 矿 和 生 活 自用 矿 井 近 600 处 , 预 计建 成 后 , 全 省 煤 矿总数约 3 000 处, 预计规模达到 3 亿 t /a。 已 建 设 十 二 火 电 厂 新 增 电 煤 需 要 量 为 3 000 万 t / a, 第三批火电厂 ( 后续六火) 预计新增电煤需要量为 3 000 万 t /a ( 配套大 矿 已 基 本 落 实, 规 模 约 占 50%) , 其他技改电厂预计电煤需要量为 500 万 t /a。除新增电 煤外, 省内年消耗煤炭约 3 600 万 t /a, 近年调出省外 煤炭年均约 3 500 万 t, 在煤化工没有较大发展的情况 下, 预计 2010 年左右, 省内及周边市场煤炭需求量约 为 1 500 万 t /a, 煤炭产量约为 5 000~10 000 万 t /a。 2. 技术管理情况。 2000 年关井压产以前, 六盘水乡镇煤炭工业发展 较 快 , 最 高 年 份 达 到 3 300 口 煤 井 , 生 产 规 模 小 , 开 采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差、作坊式管理、从业人员素 质低、资源浪费大、煤炭产品综合利用率低、安全事 故频发, 矿井生产能力低、单产不超过 0.5 万 t /a, 百 万吨死亡率在 25~50 之间波动。 2000 年以后, 煤矿办矿秩序整顿规范, 2004 年的 481 对 全 部 持 证 生 产 。 取 缔 了 无 证 煤 窑 , 规 范 了 产 、 供、销、运、安全管理, 煤炭生产、销售秩序步入正
织纳煤田低硫煤资源丰富, 已探明的低硫煤资源 88.4 亿 t, 预 测 低 硫 煤 资 源 245.3 亿 t, 低 硫 煤 主 要 分 布在纳雍中岭、大方背斜。
六 盘 水 煤 田 煤 炭 资 源 预 测 2 000m 以 浅 总 储 量 为 768.73 亿 t, 其中气煤 29.43 亿 t、肥煤 115.23 亿 t、焦 煤 195.21 亿 t、 瘦 煤 56.33 亿 t、 贫 煤 189.84 亿 t, 其 余 为 无 烟煤 。截 至 2003 年 底 , 累 计 探 明 储 量 为 180.1 亿 t, 保 有 储 量 为 168.2 亿 t。 其 中 六 枝 煤 田 累 计 探 明 储量 26.74 亿 t, 保有储量 26.39 亿 t; 盘县煤田累计探 明储量 89.16 亿 t, 保有储量 87.75 亿 t; 水城县境内累 计探明储量 56.27 亿 t, 保有储量 43.01 亿 t; 钟山区累 计探明储量 12.48 亿 t, 保有储量 11.05 亿 t, 且煤层赋
现存在问题, 提出解决措施, 使贵州煤炭资源开发能 持续稳定发展, 这对贵州省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一、资源概况
贵州煤炭资源储量大、种类全、埋藏浅、煤质优 良 。 截 至 2004 年 末 , 累 计 探 明 煤 炭 资 源 量 为 587.29 亿 t, 仅次于晋、蒙、陕、新, 居全国第五位, 位居江 南首位。目前已利用的煤炭资源量为 83.68 亿 t, 已利 用资源量占累计探明储量的比例仅为 14.25%, 尚未利 用 的 资 源 储 量 为 503.61 亿 t, 占 累 计 探 明 储 量 的 85.75%, 贵 州 煤 炭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程 度 仍 属 较 低 水 平 。 全 省 预 测 1 000m 以 浅煤 炭 资 源 量 为 1 618.25 亿 t。 预 测 2 000m 以 浅 煤 炭 资 源 量 为 2 436 亿 t。 远 景 资 源 量 中 硫 分 小 于 1.5%的 煤 炭 资 源 量 720 亿 t。 查 明 储 量 中 硫分小于 1.5%的煤炭资源量 184 亿 t。
1. 从采 煤 方 法 看 , 六盘 水 市 有 343 对 煤 矿采 用 壁 式 等 正 规 采 煤 法 开 采 , 资 源 回 收 率 提 高 到 60%以 上 , 个别矿井采用伪倾斜自移式金属支架采煤法, 资源回 收率达到 95﹪。
2. 从矿 井 规 模 、单 产能 力 看 , 六 枝 、盘 县、水 城 三大煤矿集团已形成年产 1 850 万 t 的规模, 地方矿井 生产规模由 1998 年 的 每 对 矿 井 0.5 万 t /a 提 高 到 2004 年的每对 3 万 t /a 以上, 已有 6 万吨矿井 132 对, 9 万 t 矿井 14 对, 15 万 t 矿井 6 对, 15 万 t 以上矿井 2 对, 平均单产能力由 0.48 万 t 提高到 2004 年的 3.7 万 t, 地 方煤矿已形成了年产 2 100 万 t 的规模。
矿井规模方面: 地方煤矿规模在 3 万 t 以上, 个 别矿井达到 25 万 t 左右。
煤矿人员素质方面: 三级五个层面的人员素质普 遍提高, 截至 2004 年, 481 对矿井矿长均通过省级 组 织的培训, 并持证上岗; 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配 备及在职培训逐步到位; 安全员、瓦检员、电工、放 炮员、绞车司机、监测员等特殊工种全部持证上岗, 已进入正常的轮训、复训阶段; 通风工、支护工、维 修工、回柱工等技术工人逐步从普通工人中分离出来, 进行专门培训, 走向专业化道路。入井人员一年一次 的培训工作开展正常。
发展论坛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






















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 全省含煤面积 7 万㎞2, 占 全省土地面积的 40%, 煤 炭资 源 分 布 相 对 集中 , 煤 种 分布也相对集中, 是长江以南煤炭储量最丰富的省份, 素有 “江南煤海”之美誉。
然而, 由于近年来大规模的开采, 小煤矿到处开 花, 煤炭资源浪费严重, 煤矿开采中共生、伴生资源 没有很好地利用, 如煤层气、硫、稀散元素锗等。另 外, 煤矿区环境污染严重, 地质灾害频发。因此, 非 常有必要对贵州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发
16
煤炭经济研究 2007 年第 10 期
发展论坛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类核心 Nhomakorabea刊3. 从规划角 度 看 , “十五 ”、 “十 一 五 ”、 “十 二 五”六盘水市规划建设矿井 183 对, 2005 年盘南响 水 矿雨谷采区、水城玉舍矿西井、义忠矿等 64 对大中小 型煤矿建成投产, 新增生产能力 1 029 万 t /a, 加上现 有部分矿井技改工程项目的完工, 六盘水市总的煤炭 生产能力将达到 5 000 万 t /a; “十一五”期间根据上 述几个矿区的开发规划以及各县区的煤炭开发规划, 主要是加快落实以下列出煤矿的开发: 盘南响水矿一 期 ( 400 万 t /a) 、发耳矿一期 ( 300 万 t /a) 、玉舍矿东 井、中井 ( 300 万 t /a) 、米罗矿 ( 180 万 t /a) 、化乐一、 二矿 ( 400 万 t /a) 、黑塘矿 ( 30 万 t /a) 、新华矿 ( 60 万 t /a) 、黑拉戛矿 ( 90 万 t /a) 、松河矿 ( 240 万 t /a) 、羊 场 矿 ( 30 万 t /a) 、 连 山 矿 ( 120 万 t /a) 、 钨 铅 矿 ( 60 万 t /a) 等一批大中型煤矿相继建成投产, 同时对现有 矿井符合技改扩建条件的, 加快它们技改扩建的步伐 和强度, 提高其生产能力, 预计可新增加生产能力 ( 300~400 万 t /a) , 这样至 “十一五”末, 六盘水 市 煤 炭的年生产能力将可达到 7 510 万 t; “十二五”期间 根 据 规 划 , 盘 南 响 水 矿 二 期 ( 600 万 t /a) 、 发 耳 矿 二 期 ( 500 万 t /a) 将建成投产, 还将陆续开工 建 设盘 南 矿区玛依东井田 ( 1 000 万 t /a) , 盘东矿区土城向斜的 羊 场 、 纳 木 井 田 , 鲁 那 井 田 所 规 划 的 二 对 煤 矿 ( 180 万 t /a) 、新田勘探区 ( 60 万 t /a) , 旧 普安 向 斜 的 大 寨 勘 探 区 ( 180 万 t /a) 、 沙 姑 勘 探 区 ( 30 万 t /a) , 以 及 对盘南老鬼山背斜 ( 预计可达 90~150 万 t /a 的生产能 力) , 这样到 “十二五”末, 六盘水市煤炭的年生产能 力将超过 1 亿 t, 达到 10 160 万 t 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