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煤炭资源赋存规律
贵州煤矿资源

第二章煤炭资源现状与形势一、煤炭资源现状一、煤炭资源禀赋情形贵州省是我国煤炭资源极丰硕的省份之一,煤炭是贵州省最重要的能源矿产,散布较广,全省88个县、市、区中,产煤县、市、区是75个,含煤面积约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以上。
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2419亿吨,居全国第五位。
截止2005年末,全省共发觉煤矿区或井田331处,累计保有资源储量万吨,其中:储量万吨,基础储量万吨,资源量万吨。
贵州省是一个多时期的聚煤区,煤炭资源产出地质层位多,有下石炭统旧司组、下二迭统梁山组、上二迭统龙潭组(吴家坪组、宣威组)、长兴组、上三迭统把南组、火炬冲组、二桥组及上第三系等,其中以晚二叠世龙潭期-长兴期的煤最为重要,其散布广,大致在桐梓—遵义—安顺—兴义连线之西为省内的富煤区,该线以东为我省少煤区或缺煤区。
全省共划分为九个煤田,即六盘水煤田、兴义煤田、织纳煤田、贵阳煤田、黔西北煤田、黔北煤田、黔东北煤田、黔东南煤田、黔南煤田,煤炭资源要紧散布在六盘水、织纳和黔北三大煤田中(约占86%以上)。
贵州为国家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云贵川基地的组成部份,有盘县矿区、水城矿区、织纳矿区、黔北矿区、普兴矿区、六枝矿区等6个矿区。
2006年1月17日,国土资源部、国家进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2006年第1号“关于设立第二批煤炭国家计划区的公告”,设立盘县矿区、水城矿区、织纳矿区、黔北矿区为煤炭国家计划矿区。
二、煤炭资源特点(1)散布相对集中全省煤炭资源散布相对集中,90%以上的资源散布于桐梓-遵义-安顺-兴义连线以西地域,烟煤散布在六盘水市及黔西南州普安等地,无烟煤要紧散布在毕节地域及遵义市桐梓仁怀习水等地,形成优质煤炭资源集中连片散布,大中型矿床也相对集中的地域优势,而省的其他地域那么为煤炭资源储量相对较少,为煤质欠佳的少煤区或缺煤区(表2-1)。
表2-1 贵州省煤炭资源地域分布(2)煤层埋藏较浅贵州含煤地层多为袒露型和半袒露型,氧化带浅,地下水要紧为裂隙水型,工程地质条件简单-中等,顶板稳固性中等,利于勘查开发。
煤矿煤层赋存规律及其勘探技术

煤矿煤层赋存规律及其勘探技术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世界各地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煤炭的储量和赋存规律对于煤炭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
本文将探讨煤矿煤层赋存规律及其勘探技术,以期对煤炭勘探工作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煤层赋存规律煤层赋存规律是指煤炭在地质构造中的分布特征和形成规律。
煤层赋存规律的研究是煤炭勘探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1. 煤层的产状特征煤炭的产状包括倾角、倾向、走向和煤层的发育层位等特征。
研究煤层的产状特征可以确定煤炭的分布范围和取矿方式,有助于合理规划煤炭开采工作。
2. 煤层的分布规律煤层在地质构造中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煤层的分布与沉积环境、地质构造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煤层的分布规律对于精确定位煤层位置和储量的估算具有重要意义。
3. 煤层的岩性特征煤炭是一种特殊的岩石,具有独特的岩性特征。
研究煤层的岩性特征可以反映煤炭的质量、厚度、含矿量和力学性质等重要参数,为煤炭的开采提供重要依据。
二、勘探技术煤矿煤层赋存规律的研究需要依靠一系列先进的勘探技术手段。
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通过对卫星图像和航空照片的解译,获取地表地貌和植被覆盖等信息,可以初步了解煤层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为后续的地质勘探提供便利。
2. 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技术包括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等方法。
通过地质测量,可以测定煤层的产状特征;地球物理勘探则通过测量地下的物理场参数,如重力、磁力和电场等,以获取有关煤层的物理信息;地球化学勘探则通过分析采集的煤样、水样和土样等进行化学分析,以获得煤层周边地质环境的信息。
3.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借助计算机软件,将大量的勘探数据进行综合,建立煤层的三维模型。
通过对煤层模型的分析和模拟,可以预测煤层的储量、厚度和产状等参数,为煤炭勘探和开采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总结煤矿煤层赋存规律及其勘探技术是煤炭勘探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贵州省煤炭资源及储量简介

贵州省煤炭资源及储量简介一、概况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
地理座标:东经104°-109°北纬25°-29°,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
由乌蒙山、大娄山、苗岭、武陵山构成全省地势骨架,西高东低。
主要有乌江、北盘江两流域,分属长江、珠江水系。
以贵阳为中心有滇黔、川黔、黔桂等四条铁路及公路与邻省相连,各县及公社多通公路。
含煤地层在全省分布广泛,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0%左右,划分为20个煤田。
黔西、黔中及铁路沿线地质工作程度较高。
至一九九三年底止全省保有储量:4983017万吨;预测储量(可靠级)864亿吨。
二、含煤地层特征一、下古生界含石煤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最主要的是寒武系牛蹄塘组。
分布于黔北、黔东北、黔东南等地,总厚26—313米,平均170米左右。
含石煤总厚10—20余米,发热量400—800卡/克,个别高达3000卡/克。
常伴生磷块岩及钒、钛、钼、镍、铀等稀散放射性元素。
二、下石炭统大塘组:总厚19—992米,一般200—500米。
主要分布于黔西北威宁、毕节、纳雍和黔东南贵定、龙里、都匀、荔波等地。
由页岩、砂质页岩、石英砂岩地煤组成。
威宁、荔波、都匀等地煤层发育较好,含煤1—10层,可采1—2层,厚1.2—1.5米。
煤种:厚煤—无烟煤。
三、下二叠统梁山组:除黔东北思南等地缺失外,其余地区普遍沉积。
总厚0—300余米。
为泥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灰岩和煤层组成的滨海相沉积。
黔西北水城、毕节以西,黔东南凯里、从江、黎平等地煤层发育较好,地层一般厚10—50米,含煤0—7层,一般可采1层,厚0.63—1.0米,煤层呈透境状、串珠状。
为气煤—无烟煤。
四、上二叠统龙潭、长兴组:总厚53—852米,一般213米(修文)—439米(格目底)。
除黔东南—隅外均有分布,为一套碎屑岩、灰岩、煤层组成地含煤地层。
由北向南厚度为:桐梓113米,息峰229米,贵阳320米,紫云852米,册享332米;大致有薄—厚—薄的变化。
贵州煤炭资源

黔西北优质无烟煤产区 该产区是贵州低硫优质无烟煤炭最为丰富的集中产地,也是未 来开发潜力大的区域之一。产区位处贵州西北部,优质煤炭主要分 布于金沙、黔西、大方、仁怀、习水等县市。煤层主要产于上二叠 统龙潭组上部或长兴组下部地层中。低硫可采煤层一般2 ~ 4层, 可采厚度多为2 ~ 7.5m。经勘查与研究,产区探明储量加预测资源 量合计可达295.9亿吨。其中含硫小于或等于0.5%的为61亿吨, 0.51 ~ 1.0%的达167.3亿吨,1.01 ~ 1.50%的有67.6亿吨。探明的 储量已达76.9亿吨,通过进一步地质勘查,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 量会有大幅度的增加。以煤质优为特点,兼以交通方便和电力供应 充足、水资源较为丰富等有利条件,该区已成为贵州实施西部大开 发战略采掘煤炭的重点区域。现今正在金沙、习水、黔西等地兴建 大中型火电厂用煤炭以及其它用途的矿井,不仅使产区成为"西电 东送"的又一新能源基地,并将成为化工、冶金等用煤炭和优质无 烟煤炭出口的重要基地。
织纳煤田 织纳煤田是贵州最大的无烟煤产区。位于省西部,主要分布于 织金与纳雍两县地域,包括织金县的文家坝,大冲头,肥田一、二、 三井田和纳雍县的中岭、戴家田等35处探明资源储量的井田(测区 或煤矿)。该区是贵州发现最早的煤田之一,在前清时期已有文字 记载。经不断勘查,尤其是1969年以来的大量普查-勘探,不仅基 本查明了煤炭的赋存状况与产出特征,而且有众多新的发现,探明 了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储量。该煤田为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的海陆 交互相沉积矿床。煤田产出均为无烟煤。煤层多,厚度大,煤质较 好。可采煤层2 ~ 16层,可采总厚度多在3 ~ 23m间。煤的可选性 较好,精煤灰份一般6 ~ 12%,全硫多在0.3 ~ 1.5%间。历年累计 探明资源储量逾165亿吨,约占全省总量的31%。以丰富的资源为依 托,在纳雍中岭等地,正兴建"西电东送"大型火电厂用煤矿。该煤 田将成为贵州又一重要的能源基地与化工用煤炭产区。
贵州煤炭资源

贵州煤炭资源贵州是中国南方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区,素以“西南煤海”著称。
贵州含煤面积占总面积的40%以上,除东部有的属少煤、缺煤区外,省内各地多有产出。
86个县(市)中有74个产煤。
相对集中于西部的盘县、水城、六枝和织金、纳雍、大方等县,其次在黔北的桐梓、仁怀、习水、遵义与中部的贵阳-安顺一带和黔西南地区也有较多产出分布。
六盘水煤田与织纳煤田分别是贵州炼焦用煤与无烟煤的最重要产区。
全省煤种多,质较好,不仅有大量炼焦用煤,更有十分丰富的可供化工、冶金、电力等多种用途的无烟煤。
其中低硫-特低硫、低中灰-中灰、特高-高热值优质煤占有相当比重。
历年勘查探明的资源储量达535亿吨,经长年开采消耗后保有储量529亿吨,其中炼焦用煤106亿吨,无烟煤354亿吨。
保有资源储量仅少于山西、内蒙、陕西、新疆,排列全国第五,系江南之首,是南方12个省(市、自治区)的资源储量总和,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资源基地。
尤其是可供开发利用的优质煤资源储量丰富,占全省总量的1/3左右。
而且潜力大,现开采占用不足保有资源储量总数的12%,丰富的资源可以保证贵州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对煤炭的长期需要。
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煤炭得到广泛而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成为贵州矿业之最。
煤的开发与矿山企业的发展,已使贵州成为江南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和南方商品煤输出最多的省区,不仅充分满足本省对煤炭的大量需要,而且为支持江南缺煤、少煤省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盘水煤田六盘水是贵州最大的炼焦煤资源产区,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炼焦用煤生产基地。
煤田位处省的西部,主要分布于盘县、水城、六枝地域,包括80余处探明储量的井田或煤矿。
该煤田早有发现,明代已有发现和采掘利用的文字记载。
通过长期的勘查与研究,尤其是经1964年以来的大规模普查-勘探,不仅基本查明了煤的赋存与产出特征,而且有众多新的发现,探明了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
六盘水煤田为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海陆交互相沉积矿床。
贵州省煤炭资源简介

贵州省煤炭资源简介一、概况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
地理座标:东经104°-109°北纬25°-29°,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
由乌蒙山、大娄山、苗岭、武陵山构成全省地势骨架,西高东低。
主要有乌江、北盘江两流域,分属长江、珠江水系。
以贵阳为中心有滇黔、川黔、黔桂等四条铁路及公路与邻省相连,各县及公社多通公路。
含煤地层在全省分布广泛,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0%左右,划分为20个煤田。
黔西、黔中及铁路沿线地质工作程度较高。
至一九九三年底止全省保有储量:4983017万吨;预测储量(可靠级)864亿吨。
二、含煤地层特征一、下古生界含石煤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最主要的是寒武系牛蹄塘组。
分布于黔北、黔东北、黔东南等地,总厚26-313米,平均170米左右。
含石煤总厚10-20余米,发热量400-800卡/克,个别高达3000卡/克。
常伴生磷块岩及钒、钛、钼、镍、铀等稀散放射性元素。
二、下石炭统大塘组:总厚19—992米,一般200-500米。
主要分布于黔西北威宁、毕节、纳雍和黔东南贵定、龙里、都匀、荔波等地。
由页岩、砂质页岩、石英砂岩地煤组成。
威宁、荔波、都匀等地煤层发育较好,含煤1—10层,可采1—2层,厚1.2—1.5米。
煤种:厚煤—无烟煤。
三、下二叠统梁山组:除黔东北思南等地缺失外,其余地区普遍沉积。
总厚0—300余米。
为泥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灰岩和煤层组成的滨海相沉积。
黔西北水城、毕节以西,黔东南凯里、从江、黎平等地煤层发育较好,地层一般厚10—50米,含煤0—7层,一般可采1层,厚0.63—1.0米,煤层呈透境状、串珠状。
为气煤—无烟煤。
四、上二叠统龙潭、长兴组:总厚53—852米,一般213米(修文)—439米(格目底)。
除黔东南—隅外均有分布,为一套碎屑岩、灰岩、煤层组成地含煤地层。
由北向南厚度为:桐梓113米,息峰229米,贵阳320米,紫云852米,册享332米;大致有薄—厚—薄的变化。
贵州煤中氟的分布及赋存规律研究

贵州煤中氟的分布及赋存规律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贵州煤中氟的分布及赋存规律。
研究采样到的84个采样点氟含量介于0.02 mg/kg 和 4.90 mg/kg 之间,平均氟含量为1.42 mg/kg,氟含量接近国家相关标准的47%,而11%低于标准。
在氟含量与渗透速率、年龄、埋深、类型及含水量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氟含量与渗透速率和埋深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类型和含水量存在负相关关系;与样品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煤的综合开发及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贵州煤氟含量分布规律渗透速率年龄埋深类型含水量正文:一、研究背景贵州省是我国的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其地层储量大,且压力低,其煤层多适宜开采。
然而,大部分贵州煤中含氟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因此,对贵州煤中氟含量及分布规律的调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研究方法为了了解贵州煤中氟含量及分布特征,我们采集了84个贵州煤样品,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对其中的氟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SPSS20.0软件对氟含量与渗透速率、年龄、埋深、类型及含水量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
三、研究结果经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84个样品的氟含量介于0.02 mg/kg和 4.90 mg/kg 之间,平均氟含量为1.42 mg/kg,氟含量接近国家相关标准的47%,而11%低于标准。
相关性分析显示,氟含量与渗透速率呈正相关关系,r=0.868; 与埋深呈正相关关系,r=0.705; 与类型和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r=-0.534和-0.406; 与样品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四、研究结论贵州煤中氟含量介于0.02 mg/kg 和 4.90 mg/kg 之间,平均氟含量为1.42 mg/kg,氟含量接近国家相关标准的47%,而11%低于标准。
氟含量与渗透速率和埋深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类型和含水量存在负相关关系;与样品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煤的综合开发及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五、研究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贵州煤的开采和环境,并提供进一步的参考,建议重点对贵州煤氟含量的综合防治方法进行研究。
贵州水城县阿戛煤矿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贵州水城县阿戛煤矿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金黎黎来源:《西部资源》2021年第02期摘要:根据阿戛煤矿地质资料,对煤矿瓦斯成分、瓦斯含量、瓦斯分带及瓦斯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影响瓦斯赋存因素,为矿井建设及生产过程中编制防突专项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对防治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阿戛煤矿;主采煤层;瓦斯成分;瓦斯含量;瓦斯分带;瓦斯赋存;变化规律;地质构造1.引言阿戛煤矿位于水城县中部,矿区位于格目底向斜北翼东段。
构造形态为向西南急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西,一般为105°~115°,倾向南东,倾角由东向西有规律地变陡(60°~80°)。
矿区可采煤层多,煤层瓦斯含量高,阿戛煤矿属突出矿井。
随着开采深度的逐渐增加,瓦斯涌出量日渐增大。
瓦斯已经成为制约阿戛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首要问题。
根据瓦斯地质相关理论,结合煤矿地质勘探的瓦斯地质资料,研究阿戛煤矿瓦斯资料,找到影响瓦斯赋存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而掌握煤矿的瓦斯分布规律,对煤矿在未来开采区域生产过程中的瓦斯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2.区域地质背景阿戛煤矿区域构造属羌塘—扬子—华南板块(Ⅰ)扬子陆块(Ⅱ)上扬子陆块(Ⅲ)威宁隆起区(Ⅳ)威宁穹盆构造变形区[1]。
矿区处在威宁穹盆构造变形区格目底向斜和水城断裂之间(见图1)。
水城断裂作为威宁穹盆构造变形区和六盘水裂陷槽的边界断裂,不仅对六盘水裂陷槽的构造演化进行了约束,同时对其西南部包括矿区在内的穹盆构造变形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格目底向斜位于水城断裂西南侧约10km~15km,北西向延伸约70km。
向斜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地层向北东方向倾斜,约15°~45°,北东翼地层倾向南西,一般在66°~86°,部分地段甚至倒转。
格目底向斜卷入的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以及侏罗系。
由于褶皺卷入的地层最新为侏罗系,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该向斜为燕山期构造作用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卷 第5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Vol. 40 No.5 2012年10月COAL GEOLOGY & EXPLORA TIONOct. 2012收稿日期: 2011-07-25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 (1212010881628);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和贵州省地质调查院项目(资[2007]038-01-23)作者简介:唐显贵(1969—), 男, 贵州赤水人, 高级工程师, 从事煤田地质与勘查技术研究工作.文章编号: 1001-1986(2012)05-0001-05贵州省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唐显贵(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处,贵州 贵阳 550009)摘要: 通过系统收集、整理贵州省50余年来的各项煤田地质勘查资料和科研成果,以聚煤规律和构造控煤作用为切入点,对贵州省煤炭资源赋存规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贵州含煤区主要位于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上,赋煤单元划分为4个赋煤带9个煤田,共有5类15种控煤构造样式,控煤构造方向有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4组;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沉积古地理自西向东由陆相逐渐向海相过渡,其中三角洲平原相聚煤最好,聚煤中心在西部盘县、水城一带,煤层以中灰分、中—高硫煤为主,煤的变质作用类型主要为深成变质作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
研究结果为贵州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依据,对煤炭资源进一步勘查具有指导意义。
关 键 词:煤炭资源;聚煤规律;控煤构造;煤质特征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5.001Occurrence regularities of coal resources in Guizhou ProvinceTANG Xiangui(Geological Exploration Department , Coal Geological Bureau of Guizhou Province , Guiyang 550009, 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systematical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co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Guizhou Province since more than 50 years, using coal accumulation law and tectonic controlling action of coal, the paper studied the occurrence of coal resources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results could be show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al-bearing areas of Guizhou are mainly located in fold-thrust belt of passive margin of southern Yangtze block, where the coal uni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4 coal belts and 9 coalfields. There are 5 categories and 15 kinds of coal-controlling structural styles in total . The coal-controlling tectonic direc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4 groups, which are nearly NS-trending, NE-trending, NW-trending, and nearly EW-trending. Upper Permian is the main coal-bearing strata, in which depositional paleogeography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continental facies to marine facies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Delta plain was the best coal-accumulating environment, coal accumulation center is along western Panxian-Shuicheng region, and the coal is characterized by medium ash and mid-high sulfur. What’s more, plutonic metamorphism and telemagmatic thermal metamorphism are the main coal metamorphic types in the area. Based on the study of coal occurrence regularity,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coal resource and play a significant guiding role in the further coal exploration of Guizhou. Key words: coal resources; coal accumulation; coal-controlling structure; coa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素有“西南煤海”之称,煤炭工业既是贵州的主要基础工业,也是支柱产业之一。
截止2009年底,埋藏2 000 m 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2 588亿t ,累计探获资源量707.61亿t ,保有资源量683.42亿t ,仅次于晋、陕、蒙、新,居全国第5位,超过南方各省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
贵州历经武陵、雪峰、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区域构造的复杂格局。
研究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煤炭资源丰富,因此有必要对煤炭资源赋存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为煤炭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对今后煤炭资源勘查部署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1]。
1 区域地质概况贵州省具有沉积地层发育、碳酸盐岩广布、喀斯特景观奇特和侏罗山式褶皱典型等基本特点,地层从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出露,厚·2 ·煤田地质与勘探第40卷30 000余m,中、晚元古宙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世中期则是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则全为陆相碎屑沉积,其分布由东往西呈变新之势。
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2]。
贵州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区,其进一步划分为黔北—黔中分区、黔西—黔南分区、右江分区和黔东南分区[3](图1)。
图1 贵州大地构造单元分区略图Fig. 1 Simplified map of tectonic units of Guizhou(据王砚耕,2005,陶平等,2007,修改)1—省界;2—地层分区界线;3—向斜轴;4—背斜轴;5—断层;6—逆冲断层;7—走滑断层;8—剪切断层;9—Ⅲ级构造单元界线;10—Ⅳ级构造单元界线;V2-4—川中前陆盆地(Mz);V2-7—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V2-9—雪峰山基底逆推带;V2-10—南盘江—右江前陆盆地(T);V2-7-1—铜仁宽缓褶断区;V2-7-2—凤冈南北向褶断区;V2-7-3—毕节弧形构造区;V2-7-4—六盘水复杂变形区;V2-7-5—织金宽缓褶皱区;V2-7-6—都匀南北向褶皱区根据贵州大地构造最新划分方案,贵州为扬子陆块(Ⅰ级)内的上扬子陆块(Ⅱ级),依据地壳结晶基底、盖层、岩浆活动及构造演化等方面的差异,按其各自盖层发育的显著差异,并进一步划分为川中前陆盆地(中生代)、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雪峰山基底逆推带和南盘江—右江前陆盆地(三叠纪)共4个Ⅲ级构造单元。
考虑到晚二叠世煤系的沉积特征和含煤性差异,根据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内不同区块的变形特征和矿产特征的差异,将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进一步划分为6个Ⅳ级构造单元,即铜仁宽缓褶断区、凤冈南北向褶断区、毕节弧形构造区、六盘水复杂变形区、织金宽缓褶皱区和都匀南北向褶皱区[4-5](图1)。
2 含煤地层与煤层2.1含煤地层贵州含煤地层有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夹石煤)、下石炭统祥摆组(含薄煤) 、中二叠统梁山组(含薄煤或煤线) 、上二叠统(含可采煤层) 、上三叠统(含煤线或薄煤) 、新近系翁哨组(见褐煤)和第四系(含泥炭)。
其中,上二叠统龙潭组和长兴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含煤面积约7.5万km2,含煤性最好,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下石炭统祥摆组和中二叠统梁山组只在黔东南部分地段发育有局部可采煤层;上三叠统火把冲组仅在贞丰龙头山向斜含可采煤层;其余含煤地层不赋存有工业价值煤层[6]。
2.2含煤性特征下石炭统祥摆组。
岩性为深灰、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砂岩、页岩,夹碳质页岩和煤层;本组厚8~404 m,一般50~150 m;含煤0~22层,一般0~6层, 煤层总厚0.1~7.18 m,仅黔东南部分地段发育有1~2层局部可采煤层,可采总厚0.57~8.0 m,一般0.9~3.0 m;煤层多呈透镜状和扁豆状,稳定性差。
中二叠统梁山组。
岩性由石英砂岩、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层组成;本组厚0~257 m;含煤0~8层,一般1~2层,煤层总厚0~6.50 m,仅黔东南部分地段发育1~2层局部可采煤层,可采煤层总厚0.40~ 4.58 m,一般0.9~2.5 m。
上二叠统是贵州省最主要的含煤地层,根据岩性、岩相、古生物化石、含煤性及煤质特征,划分为3个大相区(自西向东为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9个煤田(黔西北、黔北、织纳、六盘水、兴义、贵阳、黔东北、黔东南、黔南),含煤地层主要赋存于盘关、三塘、金沙、朱昌、凤冈、都匀等142个向斜(或含煤小区)。
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为宣威组、长兴组(汪家寨组)和龙潭组(吴家坪组),岩性由陆源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和煤层组成,由西往东陆源碎屑岩减少,灰岩增多;含煤地层厚度76~2 380 m,一般厚度140~480 m,北薄南厚;含煤0~83层,一般10~40层,煤层总厚0~54.68 m,一般5.0~30.0 m;可采煤层1~27层,一般2~10层,可采煤层总厚0.70~32.02 m,一般0.70~20.0 m[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