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作用与地貌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PPT课件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河流沟谷、峡谷
流水冲刷 水流冲刷侵蚀 侵蚀作用 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
沟谷(v型谷)、峡谷、瀑 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冲积扇
河 流 冲 积 平 原
流水沉积地貌:
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 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崇明 岛)。
2、风力作用
(1)风力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干旱、半干旱地区。
积极影响: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改造 地表 形态
挖河修渠、修建水库
消极影响:滥砍乱伐,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 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人类一定要认识自然,按自 然规律办事,方能趋利避害。
再现高考
2011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示意图。读图回答 3~4题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是 ( D) A. Ⅰ、Ⅱ B. Ⅲ、Ⅳ C. Ⅰ、 Ⅲ D. Ⅱ、Ⅳ
第二课 内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考在线
2011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示意图。读图回答 3~4题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是 A. Ⅰ、Ⅱ B. Ⅲ、Ⅳ C. Ⅰ、 Ⅲ D. Ⅱ、Ⅳ
明确考点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的 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3、内外力作用的表现的形式极其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1.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其形成原因连线 A、阿尔卑斯山 B、东非大裂谷 C、长江三角洲 ①断层 ②流水沉积作用 ③流水侵蚀作用
D、长江三峡
E、沙丘
④褶皱隆起
⑤风力沉积作用
(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 向斜 甲 乙 断层 丙 背斜 (2)图中甲、丙两处的地貌分别是什么,其形成 的原因呢?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不易侵蚀 甲 山岭 丙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侵蚀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 丙 处开采 最合适;其中 乙 处最不合适建设大型工程。 (4)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上与图中字母 乙 相 同。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河流沟谷、峡谷
流水冲刷 水流冲刷侵蚀 侵蚀作用 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
沟谷(v型谷)、峡谷、瀑 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冲积扇
河 流 冲 积 平 原
流水沉积地貌:
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 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崇明 岛)。
2、风力作用
(1)风力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干旱、半干旱地区。
积极影响: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改造 地表 形态
挖河修渠、修建水库
消极影响:滥砍乱伐,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 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人类一定要认识自然,按自 然规律办事,方能趋利避害。
再现高考
2011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示意图。读图回答 3~4题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是 ( D) A. Ⅰ、Ⅱ B. Ⅲ、Ⅳ C. Ⅰ、 Ⅲ D. Ⅱ、Ⅳ
第二课 内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考在线
2011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示意图。读图回答 3~4题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是 A. Ⅰ、Ⅱ B. Ⅲ、Ⅳ C. Ⅰ、 Ⅲ D. Ⅱ、Ⅳ
明确考点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的 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3、内外力作用的表现的形式极其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1.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其形成原因连线 A、阿尔卑斯山 B、东非大裂谷 C、长江三角洲 ①断层 ②流水沉积作用 ③流水侵蚀作用
D、长江三峡
E、沙丘
④褶皱隆起
⑤风力沉积作用
(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 向斜 甲 乙 断层 丙 背斜 (2)图中甲、丙两处的地貌分别是什么,其形成 的原因呢?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不易侵蚀 甲 山岭 丙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侵蚀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 丙 处开采 最合适;其中 乙 处最不合适建设大型工程。 (4)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上与图中字母 乙 相 同。
《地质作用和地貌》课件

生物风化
总结词
生物风化是指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详细描述
生物风化通常表现为生物侵蚀和生物破坏, 是由于植物根系生长、微生物侵蚀等生物活 动引起的。植物根系的生长会对岩石产生压 力,使其形变或破裂;微生物则会分泌有机 酸等化学物质,对岩石进行溶解和侵蚀。此 外,动物活动也对岩石造成破坏,如穴居动
水流携带的物质在河流出口处或地势低洼地 区沉积下来的过程。
详细描述
沉积作用是指水流携带的物质在河流出口处 或地势低洼地区沉积下来的过程。随着搬运 距离的增加,水流能量逐渐减弱,导致部分 物质开始沉积下来。沉积作用形成了各种类 型的沉积地貌,如河滩、三角洲、冲积平原 等。沉积物经过长期的风化和地质作用,逐 渐形成各种矿产资源。
火山活动过程
火山活动包括岩浆形成、 上升、喷发和堆积等阶段 ,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和独特的地貌景观。
地震作用
地震定义
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累积到 一定程度后,地壳破裂引起的地
面震动现象。
地震类型
根据成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人工地震等 类型。
地震波传播
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会因为介 质性质和地形的变化而发生折射、 反射和干涉等现象。
主要地貌类型
山地
地壳上升强烈、岩层倾 角大于30度的地区,形
成山峰高耸的地貌。
丘陵
地壳上升较缓、岩层倾 角在10-30度之间的地 区,形成起伏和缓的地
貌。
平原
地壳上升微弱、岩层倾 角小于10度的地区,形
成平坦广阔的地貌。
盆地
地壳下沉或坳陷的地区 ,四周被山岭或高地所 包围,形成相对低洼的
地貌。
03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PPT课件

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 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 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
55
知识点三
岩石圈的物. 质循环 56
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只能由岩浆生 成
如花岗岩(侵入 岩) 和玄武岩 (喷出岩)
侵入岩坚硬致 密
喷出岩有气泡
外力作用生成 如石灰岩/砂
玄武岩石柱
.
26
球状风化(被海浪侵蚀而出露)
.
27
花岗岩球状风化 形成的石蛋地貌
.
28
花岗岩球状风化 形成的石蛋地貌
.
29
黄土高原千沟万 壑的地表形态
.
30
流水侵蚀——河谷
.
31
流水侵蚀——喀斯特地貌
.
32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
33
流水侵蚀——喀斯特地貌
.
34
喀斯特.溶洞
35
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峰林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
变质作用 .
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
低不平
3
青藏高原地 形图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造成 岩层水平位移和 弯曲变形,形成 绵长的断裂带和 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造成 岩层大规模的隆 起和凹陷,引起 地势的起伏变化 和海陆变迁
.
4
青藏高原地 形图
地壳运动
两种方向同时存 在,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以水 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
原 点状喷出:往往形成锥状火山
死火山:完全不会再喷发 了
火山口:容易积水形成湖泊
.
18
拓展提升
.
.
55
知识点三
岩石圈的物. 质循环 56
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只能由岩浆生 成
如花岗岩(侵入 岩) 和玄武岩 (喷出岩)
侵入岩坚硬致 密
喷出岩有气泡
外力作用生成 如石灰岩/砂
玄武岩石柱
.
26
球状风化(被海浪侵蚀而出露)
.
27
花岗岩球状风化 形成的石蛋地貌
.
28
花岗岩球状风化 形成的石蛋地貌
.
29
黄土高原千沟万 壑的地表形态
.
30
流水侵蚀——河谷
.
31
流水侵蚀——喀斯特地貌
.
32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
33
流水侵蚀——喀斯特地貌
.
34
喀斯特.溶洞
35
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峰林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
变质作用 .
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
低不平
3
青藏高原地 形图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造成 岩层水平位移和 弯曲变形,形成 绵长的断裂带和 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造成 岩层大规模的隆 起和凹陷,引起 地势的起伏变化 和海陆变迁
.
4
青藏高原地 形图
地壳运动
两种方向同时存 在,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以水 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
原 点状喷出:往往形成锥状火山
死火山:完全不会再喷发 了
火山口:容易积水形成湖泊
.
18
拓展提升
.
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课件2022-2023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3、火山形成的地形
夏威夷(火山岛)
天山(火山丘)
火山锥、火山口(火口湖)
火山锥
火山湖
矿物
日本富士山
玄武岩台地
B、火山喷发的原因:
软流层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处的裂隙 喷出地面的自然现象。
裂中 隙心 式式 喷喷 发发
火山的种类: 活火山、 死火山、 休眠火山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边界类型
消亡型 生长型
消亡型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基本内容: ①岩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块,太平 洋板块为唯一的大洋板块; ②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 ③南极洲板块越过赤道到达北半球; ④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位于印度 洋板块。
√B.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南极洲板块
Academic training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4.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5.图中地质构造或岩层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
A.岩层⑤ B.向斜
C.背斜
D.④
D√.断层
第一课时:内力作用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视 频,回答: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有哪些? 2.它们各自的能量来自哪里?各 自的表现又是如何?对地表又有 什么影响?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

•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 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 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
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
3、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把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 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冰川搬运
河流搬运 河流、风的搬运——选择性(分选性); 冰川搬运——不具有选择性(分选性)。
4、堆积作用——堆积地貌
在搬运的过程中,假如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 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 • 4、什么是水平运动?什么是垂直运动?它们会使
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 5、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
一、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 或喷出地表。
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表形态
长白山天池(吉林)
——岩浆活动的“杰作”
2、变质作用:
•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的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一方面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 这能使根深入岩石裂缝,劈开岩石;(机械破坏:物理风化) • 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也能够使岩石分解破坏。化学风化 • 此外植物死亡分解能够形成腐殖酸,这种酸分解岩石的能力也特别强化学风化
海蚀柱
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沙丘,沙漠
冰碛丘陵 沙滩
外力作用相互关系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地球的表面形态1ppt课件(共33张PPT)

用 侵蚀 蚀洼地(北美五大湖、 挪威峡湾、中 ②潮湿、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面积约为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其外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千湖之国芬兰)等 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欧—东欧平原)
海浪 侵蚀
小结
碰撞
板块运动与宏
观地形
相离
高山、高原
裂谷、海洋
内力作用
背斜 中老边新
地质构造与地 褶皱
表形态
向斜 中新边老
火山、地震
断层 地垒、地堑
侵蚀 沟壑、喀斯特地貌等
流水作用
外力作用
风力作用
堆积 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 堆积 沙丘、沙垄等人类活动: 修Fra bibliotek梯田、围海造田
下列各组地貌,分布地区符合江河上游、海滨、
为辅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2、板块与地壳活动 3、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若横线为赤道,1处为非洲板块,说出其他数码代表的板块的名称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地形
实例
生长边界 海岭大陆裂谷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 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潮湿、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 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 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 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第12课-内力作用与地貌(共34张)PPT课件

15 15 of 22
方法便笺 根据海陆轮廓和经纬度推断板块边界类型的方法
16 16 of 22
方法便笺 根据海陆轮廓和经纬度推断板块边界类型的方法
17 17 of 22
(3)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 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读 图,完成下题。
7 7 of 22
火山与地貌
三、内力作用与地貌
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 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 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 非高原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 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 国长白山主峰
8 8 of 22
六组题讲透
(1)读图,完成下题。 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
成因。 答案: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 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内力作用强烈)。(4分)
解析:本题考查构造地貌成因判断。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
代由老到新,甲、乙两地的岩层从下往上均由老到新。甲处岩层向
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故A项错误。
27 27 of 22
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两地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属于 地堑(1分) 。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 判断。渭河谷地是由于岩层 断裂、错动,下陷形成地堑 构造,然后经过泥沙沉积形 成的。
33 33 of 22
小积累
常考的内力作用形成的我国典型地貌
34 34 of 22
9 9 of 22
六组题讲透
方法便笺 根据海陆轮廓和经纬度推断板块边界类型的方法
16 16 of 22
方法便笺 根据海陆轮廓和经纬度推断板块边界类型的方法
17 17 of 22
(3)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 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读 图,完成下题。
7 7 of 22
火山与地貌
三、内力作用与地貌
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 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 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 非高原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 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 国长白山主峰
8 8 of 22
六组题讲透
(1)读图,完成下题。 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
成因。 答案: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 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内力作用强烈)。(4分)
解析:本题考查构造地貌成因判断。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
代由老到新,甲、乙两地的岩层从下往上均由老到新。甲处岩层向
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故A项错误。
27 27 of 22
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两地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属于 地堑(1分) 。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 判断。渭河谷地是由于岩层 断裂、错动,下陷形成地堑 构造,然后经过泥沙沉积形 成的。
33 33 of 22
小积累
常考的内力作用形成的我国典型地貌
34 34 of 22
9 9 of 22
六组题讲透
地理—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2.形成条件:处在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 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3.形成及影响:侵入地层,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玄武岩、流纹岩
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 主峰、日本的富士山)
4.火山的结构
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 物质坚硬不易被 侵蚀, 成为山岭
背斜山
向斜谷
地形倒置 向斜成
背
山
斜
成
谷
❖(3)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场所
❖向斜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
❖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因为背斜岩层 的走向呈天然拱形, 结构稳定, 且不易 储存地下水, 便于施工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碎, 易开采, 适宜 建采石场
活动
1.根据背斜和向斜岩层的分布特征,判断下
面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并
说说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
北
乙
甲甲
2.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 和向斜的构造,应该选择在甲地还是乙地?
思考1:
① ② ③
不透水层
a
储集层
在储集层,由于石油,
天然气,和地下水三
者比重差异而产生的 分异规律是: ①层是 ___天_然_气, ②层 是___石,油③层是_ __地。下水
较高处。
•五、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交通方式: 公路优先, 铁路为辅 2.线路分布: 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延伸方向: 迂回前进(避开陡坡)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 河流, 沼泽等自然因素。
(2)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选线要尽可能多地 联系居民点, 方便人们的出行, 这说明了人口和聚落 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是要考虑的。
3.形成及影响:侵入地层,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玄武岩、流纹岩
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 主峰、日本的富士山)
4.火山的结构
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 物质坚硬不易被 侵蚀, 成为山岭
背斜山
向斜谷
地形倒置 向斜成
背
山
斜
成
谷
❖(3)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场所
❖向斜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
❖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因为背斜岩层 的走向呈天然拱形, 结构稳定, 且不易 储存地下水, 便于施工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碎, 易开采, 适宜 建采石场
活动
1.根据背斜和向斜岩层的分布特征,判断下
面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并
说说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
北
乙
甲甲
2.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 和向斜的构造,应该选择在甲地还是乙地?
思考1:
① ② ③
不透水层
a
储集层
在储集层,由于石油,
天然气,和地下水三
者比重差异而产生的 分异规律是: ①层是 ___天_然_气, ②层 是___石,油③层是_ __地。下水
较高处。
•五、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交通方式: 公路优先, 铁路为辅 2.线路分布: 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延伸方向: 迂回前进(避开陡坡)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 河流, 沼泽等自然因素。
(2)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选线要尽可能多地 联系居民点, 方便人们的出行, 这说明了人口和聚落 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是要考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岗岩
矿物颗粒大、致密
主要有岩浆喷 出(火山喷发) 和岩浆侵入两 种形式
只有喷出地表 才可以直接影 响地表形态
可以瞬间改变 地表形态,但 作用微弱
岩浆(软流层)
.
13
读图,完成4~5题。
4.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 地表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
5.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 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
3
水平方向
褶皱山脉
断裂带
.
水平运动:造 成岩层水平位 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绵长的断 裂带和巨大的 褶皱山脉
4
喜马拉雅山(挤压)
东非大裂谷(断裂)
.
5
垂直方向
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 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地垒
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 如:华山、泰山、庐山
解析答案
3.该新岛( B ) A.因地壳抬升而形成 B.物质主要源于地幔 C.主要由石灰岩组成 D.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解析 火山喷发的物质是岩浆,而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 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新岛地表径流少而淡水资源少。
.
12
解析答案
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矿物颗粒小, 有流纹和气孔
玄武岩
.
17
解析答案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 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 图回答问题。
7.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D )
A. 褶曲隆起
B. 褶曲凹陷
C. 断裂下降
.
D. 断裂上升
18
题组一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判断与数据判断
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6.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
解题探究 因的合理推测是( D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由“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冷却较慢。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
14
大理岩剖面
内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发生在地壳深处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 质生成
如大理岩(石灰岩) /板岩(页岩)/石英 岩(砂岩)/片麻岩 (花岗岩)
.
15
总结:内力作用
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
16
解题探究
(2015·上海地理)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
1.(2013·广东文综)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 因主要是( B )
A.搬运作用 C.变质作用
B.地壳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 图片显示的是褶皱山地,四个选项中只有地壳作用会形成褶皱 山地。
.
19
解析答案
2.(2011·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 图”。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D )
.
10
解析答案
2015年初,群岛国家汤加附近洋面形成了一个新岛屿。读“汤加位置
与新岛形成图”,完成2~3题。 2.该国( A )
A.地震、火山频发
B.位于印度洋东部
C.各岛日期不一致
D.受赤道低压控制 解析 图片显示该新岛屿为火山喷发而成,再结合位置,可判断该地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火山频发。
.
11
地堑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
6
地壳运动 运动形态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产生地貌
关系
水平挤压隆起,
形成巨大的褶皱 山系;水平断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水平运动和 垂直运动同 时发生,水
平运动为主,
地表高低起伏 垂直运动为
和海陆变迁
辅。
.
7
.
8
.
9
题一
1.(2014·海南地理)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 啸。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第13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 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作用
.
影响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1
总结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挤压 张裂
隆起 垂直运动
下陷
内力作用
冷却凝固
岩浆活动
岩浆岩
褶皱山 断裂带
喷出式 侵入式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玄武岩 火山地貌 花岗岩
.
2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
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 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 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 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 和海陆变迁
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
A.Ⅰ、Ⅱ
B.Ⅲ、Ⅳ
C.Ⅰ、Ⅲ
D.Ⅱ、Ⅳ
解析 图中显示,Ⅱ处是断层,Ⅳ处是岩浆侵入,均为内力作用所致。
.
20
解析答案
矿物颗粒大、致密
主要有岩浆喷 出(火山喷发) 和岩浆侵入两 种形式
只有喷出地表 才可以直接影 响地表形态
可以瞬间改变 地表形态,但 作用微弱
岩浆(软流层)
.
13
读图,完成4~5题。
4.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 地表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
5.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 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
3
水平方向
褶皱山脉
断裂带
.
水平运动:造 成岩层水平位 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绵长的断 裂带和巨大的 褶皱山脉
4
喜马拉雅山(挤压)
东非大裂谷(断裂)
.
5
垂直方向
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 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地垒
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 如:华山、泰山、庐山
解析答案
3.该新岛( B ) A.因地壳抬升而形成 B.物质主要源于地幔 C.主要由石灰岩组成 D.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解析 火山喷发的物质是岩浆,而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 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新岛地表径流少而淡水资源少。
.
12
解析答案
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矿物颗粒小, 有流纹和气孔
玄武岩
.
17
解析答案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 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 图回答问题。
7.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D )
A. 褶曲隆起
B. 褶曲凹陷
C. 断裂下降
.
D. 断裂上升
18
题组一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判断与数据判断
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6.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
解题探究 因的合理推测是( D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由“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冷却较慢。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
14
大理岩剖面
内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发生在地壳深处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 质生成
如大理岩(石灰岩) /板岩(页岩)/石英 岩(砂岩)/片麻岩 (花岗岩)
.
15
总结:内力作用
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
16
解题探究
(2015·上海地理)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
1.(2013·广东文综)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 因主要是( B )
A.搬运作用 C.变质作用
B.地壳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 图片显示的是褶皱山地,四个选项中只有地壳作用会形成褶皱 山地。
.
19
解析答案
2.(2011·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 图”。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D )
.
10
解析答案
2015年初,群岛国家汤加附近洋面形成了一个新岛屿。读“汤加位置
与新岛形成图”,完成2~3题。 2.该国( A )
A.地震、火山频发
B.位于印度洋东部
C.各岛日期不一致
D.受赤道低压控制 解析 图片显示该新岛屿为火山喷发而成,再结合位置,可判断该地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火山频发。
.
11
地堑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
6
地壳运动 运动形态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产生地貌
关系
水平挤压隆起,
形成巨大的褶皱 山系;水平断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水平运动和 垂直运动同 时发生,水
平运动为主,
地表高低起伏 垂直运动为
和海陆变迁
辅。
.
7
.
8
.
9
题一
1.(2014·海南地理)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 啸。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第13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 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作用
.
影响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1
总结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挤压 张裂
隆起 垂直运动
下陷
内力作用
冷却凝固
岩浆活动
岩浆岩
褶皱山 断裂带
喷出式 侵入式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玄武岩 火山地貌 花岗岩
.
2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
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 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 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 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 和海陆变迁
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
A.Ⅰ、Ⅱ
B.Ⅲ、Ⅳ
C.Ⅰ、Ⅲ
D.Ⅱ、Ⅳ
解析 图中显示,Ⅱ处是断层,Ⅳ处是岩浆侵入,均为内力作用所致。
.
20
解析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