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文言知识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3、【歇】4、【夕日欲颓】【颓】,5、【沉鳞】6、【欲界之仙都】7、【与】《记承天寺夜游》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三、理解性默写:1、《答谢中书书》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2、《答谢中书书》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3、《答谢中书书》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4、《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5、《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6、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四、课内简答题:1、《答谢中书书》中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3、赏析《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找出《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6、《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7、《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③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⑤夕日欲颓.:古今异义,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⑥古来共谈.:古今异义,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⑦五色交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辉映。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只是,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不追名逐利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④月色入户.:古今异义,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
⑤念.无与为乐者:古今异义,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⑥盖.竹柏影也:古今异义,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⑦相与步于中庭..:古今异义,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⑧相与步于中庭: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散步。
⑨怀民亦未寝: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睡,卧。
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与“界”合用,欲界,指人间自:①自康乐以来:自从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
与: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
介词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①遂至承天寺:于是②遂迷,不复得路:终于寻:①寻张怀民:寻找②未果,寻病终:不久空:①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②空谷传响:空荡荡的③而或长烟一空:消失,消散3、特殊句式:①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记承天寺夜游》全解">《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独酌隐客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北朝]精要笔记:(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2)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一、解释下列词语:答案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季3晓雾将歇消散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二、翻译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
三、简答:1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一、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四季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早晚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精读探究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奠定了写景抒情 的基调。 2.作者在第二段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摹写景物的?
【答案】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 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 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5.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无人能赏,而作者能从中发现无限乐趣, 有与谢公比肩之意,带有自豪之感。
6.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 的得意之感。 7.体会本文特色 不仅仅是写景,还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 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传达自己与自 然融合的生命愉悦。文字明朗、精炼、毫不 雕饰。
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 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 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 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 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 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 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2.两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有何不同之处,说说它 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 朗上口。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 《记》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景致的妙
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 表现出了作者隐居山林的志趣。
露出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情
疑难探究
• 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 夕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 样的顺序来写的?
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 林世界。
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
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
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 志趣。
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走近作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朗读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人者耳。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理解文意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行。 注释:
欲:想要,准备。
户:这里指门。(一扇为户,两扇为门。)
品读文章 • 作者描写景物使用了哪些技巧呢?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 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雾
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
品读文章
•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感情?
四时:四季。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四时.俱备:②四时俱备.:③晓雾将歇.: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⑥古来共谈.:⑦五色交辉.: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④月色入户.:⑤念.无与为乐者:⑥盖.竹柏影也:⑦相与步于中庭..:⑧相与步于中庭:⑨怀民亦未寝: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自:①自康乐以来:②自非亭午夜分: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念无与为乐者:书:①谢答中书书:②谢答中书书:与:①相与步于中庭:②念无与为乐者:遂:①遂至承天寺:②遂迷,不复得路:寻:①寻张怀民:②未果,寻病终:空:①庭下如积水空明:②空谷传响:③而或长烟一空:3、特殊句式:①相与步于中庭:②但少两人如吾两人者耳:③解衣欲睡:④盖竹柏影也: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三、理解性默写:1、《答谢中书书》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2、《答谢中书书》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3、《答谢中书书》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4、《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5、《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6、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四、课内简答题:1、《答谢中书书》中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3、赏析《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
一、重点注释默写:
《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
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